铜鼓 TONGGU: BRONZE DRUM
2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铜鼓 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浇铸,一般认为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云南省祥云大波那古墓出土的铜鼓晚于前者,是公元前三至四世纪的制品。现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铜鼓大小、款式、纹饰各异,其中广西出土及民间保存的数量最多。 目前所知最大的铜...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铜鼓 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浇铸,一般认为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云南省祥云大波那古墓出土的铜鼓晚于前者,是公元前三至四世纪的制品。现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铜鼓大小、款式、纹饰各异,其中广西出土及民间保存的数量最多。 目前所知最大的铜...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拍板 击奏体鸣乐器。约在南北朝已有之。通常由五至六片长方形硬木片串成,木片数为九片的称“大拍板”。拍板在元代已广泛用于戏曲和说唱音乐。音色清脆、结实。常同“板鼓”配合,由一人演奏。广泛用于各地戏曲和曲艺的伴奏。今福建“南曲”的伴奏乐队中仍用五片的拍板。 PAIBAN...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瓯 击奏体鸣乐器。为陶制器皿,形如小碗。唐武宗时,有人用瓯12个,各盛水调节成不同音高,用竹筷敲奏出美妙的音乐。1982年,从福建省建瓯县出土一套铜瓯,是迄今所见铜瓯的唯一实物。共12件,是宋代制品,声音清越、亮丽,这套铜瓯已铸成固定音高,不必用水调音。 OU: S...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锣 击奏体鸣乐器。是我国最普及的打击乐器之一。用响铜制,中心大多有一凸起的小圆面,称“脐”,对音质很大作用。有的锣无脐,如“云锣”,“深波锣”等。目前所知...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口弦 拨奏体鸣乐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相传为女娲所造。先秦时期称“簧”,明清时期称“口琴”。应劭《风俗通》引《世本》曰:“女娲作簧。”纳西族“东巴文”中有口弦和演奏口弦的象形文字。有竹制和金属制两种。民间称“竹簧”、“响篾”、“篾琴”、“弹簧”、“口簧”等。 竹口弦流行于彝、景...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錞于 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制,高30 ~80厘米。錞于顶上是一个盖盘,中央铸有立体的虎、马、蜼(似猿的动物)、凤凰等为钮,可系绳悬于架上敲击,盖盘面多铸有龟、鱼等纹饰,有的錞下部周围铸有龙纹、山纹等纹饰。 CHUNYU: BRONZ IDIOPHONE Striking idio...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卜鱼 也称“南梆子”。用硬木制,用一根小竹棒敲击发音,音色比北方梆子松弛。多用于南方戏剧伴奏,也用于民族乐队合奏中。 BUYU: SOUTHERN CONCUSSION PLAQUE Its other name is nan bangzi, i.e. the bangzi co...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6
钹 击奏体鸣乐器。用响铜制。约公元四世纪从印度传入我国,隋唐时期普遍采用。敲奏时,两手各持一枚,相对合击。有大小多种形制,用于京剧的钹称“京钹”,发音清脆,铿锵有力。也用于其他地方戏的伴奏或器乐合奏,是民间喜庆锣鼓“四大件”(鼓、大锣、小锣、钹)之一。也用作佛教法器。 钹在我国满...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5
梆子 清代初随着梆子腔地方戏的兴起而普遍流行。以红木制成,发音清脆、坚实。是河北梆子、豫剧、秦腔、评剧等戏曲伴奏乐队的代表性节奏乐器。 BANGZI: CONCUSSION PLAQUE The concussion plaque instrument began to be p...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6-23
曾侯乙编磬 击奏体鸣乐器。击奏体鸣乐器。共41片,音域:ba-c4,半音齐全。通常悬於架上的有32片未悬於架上的9片磬闲置待用,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磬。 QING: LITHOPHONE Struck idiophone, qing (lithophone) with 4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