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N Na 呐 那 哪 纳 拿 捺 【呐叭】 湖南衡山等地“唢呐”的俗称。《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摘要):“唢呐,湖南全境都用,靖县称‘唢呐’;永顺、沣县称‘喇叭’;衡山称‘呐叭’;长沙称‘吱呐’、‘小青’;江华、衡阳、道县称‘呐子’;慈利称‘小号’。但一般称‘唢呐’、‘喇...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N Na 呐 那 哪 纳 拿 捺 【呐叭】 湖南衡山等地“唢呐”的俗称。《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摘要):“唢呐,湖南全境都用,靖县称‘唢呐’;永顺、沣县称‘喇叭’;衡山称‘呐叭’;长沙称‘吱呐’、‘小青’;江华、衡阳、道县称‘呐子’;慈利称‘小号’。但一般称‘唢呐’、‘喇...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M Ma 麻 马 玛 【麻】 形制较大的“鼗”。《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 【马补】 即“马布”。 【马布】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布惹”,彝族语,意为“竹簧管”。由细吹管、竹管身和牛角喇叭口组成。管身长15~22厘米,开五至八个指孔。哨管长约4厘米,切出簧舌...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L La 拉 喇 攋 蜡 腊 【拉】 壮族语、侗族语“土锣”的音译名。 【喇叭】 ①唇簧气鸣乐器。“铜角”的泛称。 一说,源自蒙古语(labai),出自突厥语(labay)。 另一说,来自汉语“螺贝”。 常用于军营中,作为士兵起居和操练的发令信号。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K Ka 卡 喀 【卡邦】 羌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卡尔得乃】 唇簧气鸣乐器。可能来自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代用作战场上鼓舞士气的信号,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流行于哈萨克族。也用于军队凯旋仪式或迎宾、集会。 【喀姑古】 纳西族东巴文“口弦”的音...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J Ji 纪 吉 济 鸡 哜 基 击 嵇 吱 【纪拔昧】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拔奔”。侗族语意为“叶簧笛”,故也称“双管竹叶笛”。规格不一,管长21~26厘米。构造同竹叶笛。音阶:g1-a1-c1-d1-e1。竖奏。流传于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广西三江、融水等地的侗族...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H Ha 哈 蛤 【哈得】 即哈尼族的“当迪”。 【哈尔虎】 摇奏体鸣乐器。木制,长约33厘米,中贯一木柄。上下各有圆框,各分六格,每两格之间用铁丝穿着铜钱,摇动木柄,铜钱发声。流行于山东的德州、商河、惠民等地。 【哈尔马力】 奏体鸣乐器。即“师刀”。 【哈尔扎克】 擦奏弦鸣乐...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G Ga 嘎 噶 尕 【嘎顶】 藏族的“双锣”。 【噶顶】 即藏族的“双锣”。 【尕丁】 击奏体鸣乐器。天然石块,选自当地坚硬青石。敲击不同部位发音。流传于西藏寺院。 【嘎东】 苗族语“芦笙”的音译名。 【嘎斗】 即“嘎东”。 【嘎尔巴雄林】 即“雄林”。藏族嘎尔巴艺人用的竖...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F Fa 法 【法铃】 “金刚铃”的别称,因用作宗教法器。故称。 【法螺】 即“贝”。用作宗教法器,故称。《文献通考·乐十二》:“释氏所谓法螺,赤土国吹螺,以迎隋使也。梁武帝之乐,有童子伎倚歌梵呗。” Fan 范 梵 蕃 璠 梵 【梵贝】 即“贝”。用于寺庙梵音,故称。《...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E E 俄 呃 额 厄 鹅 【俄】 即“五音铜箫”。 【呃】 独龙族的双面牛皮扁鼓。 【额阿】 击奏膜鸣乐器。藏族“大鼓”。鼓腔用多块木板拼成,外箍数圈宽铁条,髹红漆,两侧各设环一对,两端蒙牦牛皮,横置于架敲奏。各地额阿大小不一。西藏萨迦寺的额阿称“错阿钦布”,置于藏传佛...
乐 小编 发布于 2017-07-21
D Da 达 打 答 搭 荅 哒 【大螺】 唇簧气鸣乐器。即“贝”。形体较大的海螺的泛称。《文献通考·乐十一》:“至道元年,定州言新罗,设番人二十一人,自契丹亡归,传送厥下,帝召见便殿,皆手持大螺。如五升器,称在契丹十一年,教今学吹此者,凡五十辈。帝令吹之,声重浊奋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