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W
Wa    
【瓦碟】 形似“瓯”,可击奏乐曲。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郑本玉,仪征人。近居黄珏桥,善大小诸曲。尝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能与琴、箫、笛相和。时作络纬声,夜雨声,落叶声,满耳萧瑟令人惘然。”
【瓦格洛】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蔚格里”、“着”。俗称“小独笛”。竹制,形制不一,长30~37厘米。上端外径约2厘米。开四个指孔,左右手食指、中指各按两孔。音阶:g-a-c1-d1-e1-g1。常用bA、bB两调。音色浑厚。流传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地佤族。自娱乐器。代表曲目有《出工调》、《串门调》等。
【瓦梗鼓】 即壮族的“蜂鼓”。
【瓦鼓】 “蜂鼓”的别称。
【蛙锣】 边缘铸有青蛙的铜锣。锣壁较厚。锣面平坦或略拱,锣脐较大,脐呈乳凸状。有大小不同两种形制。大者面径约30厘米小者面径约24厘米。用缠布软槌击奏。流行于海南岛乐东、保亭等地的黎族。用于丧事场合。
【瓦琵琶】 用陶土为腔的阮咸。宋•陈旸《乐书•俗部•土之属》:“晋阮咸善弹琵琶。后有发咸冢者得琵琶以瓦为之,时人多不识。以琴合调,大抵异器而同音也。”
【瓦琴】 “争尼”的别称。形如覆瓦,故称。
【蛙琴】 汉族民间“月琴”的别称。
【瓦弱直笛】 佤族竖笛。流行于云南佤族。
【佤族独弦琴】 “适争”的俗称。也称“独弦琴”、“一弦琴”。形似二胡。长45~50厘米。截毛竹为筒,筒腔口覆笋壳。桐木为柄,设一轸一弦,丝或鬃制。缠千斤。用马尾或棕丝作弓毛。定弦:f1或g1,音域一个八度。流行贵州荔波地区。
Wan      
【万都】 瑶族大长鼓。
【宛胡】 在琴筒下增附半圆琴筒等改良措施,由陕西省商南县剧团陈兴华研制。《乐器》1986年第4期。
【万莲嗐头】 唇簧气鸣乐器。即“嗐头”。因用于清代万莲戏,故称。清·范寅《越谚·器用》:“嗐头,惟上管揬断接焊,吹声口胡喥喥,道场及召鬼戏皆用,万莲为多,故名。越无画角,以此当之。”
【碗锣】 即“八音锣”。因其形象碗,故称。流行于壮族、侗族。
【弯铜角】 因铜角的管体弯曲,故称。用于清代礼仪乐队。《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弯铜角,通长九尺,上口二分,下口五寸七分。”
【碗碗】 铜制碗状铃。也称“盅盅”。用于陕西戏曲“碗碗腔”的伴奏。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中国乐器图志》:碗碗、梆子,流行于陕西等地戏曲‘碗碗腔’的伴奏乐器。”
Wang  
【汪都】 即“黄泥鼓”。流传于海南岛连南瑶族地区。
【王徽之琴】 王徽所造琴。琴铭“晋升平二年制,琅玡王徽之斫”。原藏北京故宫,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一》:“热河故行宫藏王徽之之琴一张,今存武英殿古物陈列所。仲尼式,碎冰裂断纹,长方池、沼中刻八分款字两行云:晋昇平二年制,瑯玡王徽之斫。物之真赝不可知。要非唐宋以前,最精品不能及也。”
Wei          
【蔚】 即佤族的“嗯就”。
【蜼錞】 錞纽造形为蜼,故称。蜼是一种长尾猿。《尔雅·释兽》:“蜼,邛鼻而长尾。”晋·郭璞注:“蜼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悬于树,以尾塞鼻。”《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蜼錞“皆以蜼为钮,蜼用鼻御雨,智兽也。《周官·司服宗彝》谓虎、蜼,盖以饰之于宗庙彝器之间,以为法焉。錞之为用,其鸣必以时,智者之道也。”
【苇笛】 ①“菲察克”的俗称。用芦苇制,故称。

②单簧气鸣乐器。用两节苇杆连接而成,规格不一。长80~100厘米。在管尾约20厘米处,开一斜口,下边皮部相连。管上端设单簧吹孔和调气孔,管身开两个按音孔。用右手食指按调气孔,以调节气流;左手食指、中指按音孔。竖吹,切口时开时合。筒音可比按音孔低八度。音列:bb1be2-f2。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可独奏,也可边吹边舞。

③双管单簧气鸣乐器。锡伯语称“奥尔惠菲恰克”。芦苇杆制,长约20厘米。管身正面开六至七个按音孔,细苇管做单簧哨嘴插入管端。两只同度苇管并扎一起。音域为八度至九度。音色柔润洪亮。流行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多在田野间劳动休息时吹奏。

【蔚格利】 即“瓦格洛”。佤族语的音译名。
【蔚格里】 即“瓦格洛”。佤族语的音译名。
【魏鼓】 即“拍鼓”,属细腰鼓。《文献通考·乐九》:“后周有三等之制。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拍鼓,亦谓之魏鼓。”“今契丹拍鼓如震鼓而小。”
【苇管】 “巴拉曼”的俗称。
【苇笳】 即“巴拉曼”。也称“乃依”。以芦苇制,故称。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苇笳,谓之拉伊。”流行于新疆民间维吾尔族。
【微调二胡轸】 二胡轸子的音高微调装置。由陈泽研制。(《乐器》1982年第5期)
【微型音乐哨】 根据传统吹叶原理创造的音哨。广西柳州卢珏明创造。韩冬《微型音乐哨》:“由软簧片、弧形夹片、共鸣套、上盖、下盖组成。如图。”(《乐器》1994年第4期)
【苇籥】 籥以苇制,故称。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易》曰:‘震为萑苇,为苍筤竹。’《尔雅》曰:‘苇丑芀。’郭璞曰:‘其类皆有芀秀。葭,芦苇也。’则苇籥、竹龠皆震音也。”
Wen
【文崩三比】 用于文崩音乐的竹笛。管长约30厘米,横吹,无膜孔。音域:be1~f3。在文崩木宽乐队中,一般采用两支。
【文鹄 ①“瑟”的雅称。无名氏《致虚杂俎》:“瑟曰:文鹄,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钟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②“琴”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类•瑟》:“《琅嬛记》:琴曰:文鹄。”

【文锣】 一种壮族大锣。体大而薄。锣脐圆拱,似铓锣。有大小两种,大者面径72厘米,;小者面径50.5厘米。挂于木架,锣槌击奏锣心。流传于广西桂南、桂西等地的壮族、汉族。为壮剧,汉族《桂南八音》主要打击乐器。
【文琴】 多重演奏功能的弦鸣乐器。由文正球于2002年研制成功。以发明者文正球的姓氏命名。有几种形制,扁薄型共鸣箱,呈圆形、八角形或由半圆及其变形的合成,两面覆泡桐。有多种功能:能弹、能拉。带有电声扩音。马尾弓穿过共鸣箱上的圆孔拉奏。设四根主奏弦,指板上镶嵌有按音标志。两侧设单音弦,张于文琴上半椭圆形框的横梁上。左侧设14根单音弦,分架于四个条形码上;右侧设7根单音弦,分架于两个条形码上。用弹竖琴的方式演奏,形成多种演奏方式的丰富表现力。音色明亮悦耳,2004年获得国家专利。现已扩展成系列化的四个声部:高音文琴、中音文琴、低音文琴和倍低音文琴。合奏音色自然和谐。
【文图】 鄂温克族“手鼓”的音译名之一。
【文图文】 鄂伦春族“手鼓”。
【文吐文】 鄂伦春族语指“萨满鼓”。
【文武七弦琴】 “七弦琴”的别称。《警世通言》卷一:琴“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文弦】 传说“七弦琴”原为五弦,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故第六弦称“文弦”,第七弦称“武弦”。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古琴论》:“《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应五音。《记》曰: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桓谭《新论》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缯丝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为文弦、武弦。”
【文枕琴】     在枕头琴(轧筝)基础上改良的弓弦乐器。莆田莆仙戏剧团黄福安《文枕琴》:“1979年开始和海燕一起改革。设弦十一根,五声音阶音域g-d3。琴码以下可可压、揉;琴码上部可按弦、拨弦。”(《乐器》1985年第4期)
Weng
【瓮】 击奏体鸣乐器。由瓮演变而成,器皿、娱乐两用。《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唐•司马贞索隐:“瓮,汲瓶也。”
Wo      
甬钟的“甬”下部“旋”上所设挂钟用的虫形环。《周礼·考工记·凫氏》:“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斡。”参见“钟”。
【卧笛】 横笛的俗称之一。元·刘辰翁《汉宫春》:“疏影横斜,似故人安道,只在前溪。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千红万紫,到春来、也是寻思。君不见,永阳江上,残梅冷雨丝丝。有几情人似我,漫骑牛卧笛,乱插繁枝。市门索笑憔悴,便作新知。城楼画角,又无花、只落空悲。但传说,寿阳一片,何曾迎面看飞。”明代横笛在军中的称呼。明·何良臣《阵纪·教练》:“计其梆铃、板钹、笳角之节,觱篥、锁叭、哱啰之音。起火、坐礟,卧笛之号,悉皆变队易伍,出伏用疑,分合奇正,进退远近,无穷不测之密令也。”
【窝夺】 即哈尼族的“稻管”。
【渥格宝】 德昂族对“葫芦丝”的称呼。设二管。
【卧箜篌】

 

板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因平置演奏,故名。又作“空候”、“坎候”、“箜篌”。形如瑟而稍小,面板上设品。设四至七根弦。用长拨弹奏,按弦于品取音。《旧唐书•音乐志二》:“箜篌”,“今按其形似琵琶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

卧箜篌起源于魏晋时期。其形始见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于是塞南越,祷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

一说,由殷代瞽师延创制。《旧唐书•音乐志二》:“箜篌”,“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

另一说,汉武帝命乐工候晖依琴创制。《宋书•乐志一》:“空候初名坎候,汉武帝赛灭南越,祠太一、后土用乐。令乐人候晖依琴作坎候,言其坎坎应节奏也。”

《三国史记》卷三十三引《新罗古记》:“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为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法。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木样,颇改易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是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但言玄琴。”今韩国玄琴为六弦,其中三弦设码如筝。设十六品柱。

隋唐时期,用于“西凉乐”、“高丽乐”等宫廷乐舞。《通典•乐六》:高丽乐“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腰鼓一、齐鼓一、弹鼓一、贝一。”

五代时期,卧箜篌逐渐消亡。其间,有沈怀远曾造“绕梁”一器,形如卧箜篌。后卧箜篌传入朝鲜半岛,沿为玄琴。传入日本为“箪候”。日·丰原统秋《笺注和名类聚》卷六:“箪候谓卧箜篌。”《体源抄》:“卧箜篌长二尺六寸,上阔六寸,下阔五寸一分。其形似琴而小,施五弦,用拨弹之。但今四弦也。柱诚似琵琶。”参见“绕梁”。

【卧水】 传说崔骃之琴。上刻秦代李斯作铭。宋·虞汝明《古琴疏》:“崔骃,涿郡人,字亭拍,有琴曰:卧水。背铭曰:空桑之桐,泗滨梓丁,缓造琴于策底,弹之福降寿靡己,李斯小篆。”
【窝沃】 单簧气鸣乐器。纳西族语也称“木则窝沃”。用大麦杆制,长仅5厘米,流行于丽江拉西族,麦收时节青少年用于自娱。
【渥屿之乐】 即“璠屿之乐”。明•陆深《古奇器录》:“高祖初入咸阳宫“,“有琴长六尺,按十三弦,二十六徽,用七宝饰之,铭曰:渥屿之乐。”
【卧筝】 “卧箜篌”的别称或讹称。《文献通考•乐十》:“高丽乐,器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筝一,自魏至隋并存其器。至于制度之详,不可得而知。”参见“轧筝”。
Wu-                  
【舞】 钟体上的平面。“舞”的中央连着“甬”。《周礼·考工记·凫氏》:“钲上谓之舞。”清·程瑶田《凫氏为钟章句图说》:“钲上钟顶谓之舞。”参见“钟”。
【乌】 开豁口的竖吹单管箫。佤族的“破口直箫”。
【唔变】 即瑶族、佤族的“葫芦笙”。
【吴拨四】 即“火不思”。明•方以智《通雅•乐器》:“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词也。““今京师有吴拨四、土儿密失、乂儿机等。”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一:“方以智《通雅》云:火不思又有琥珀词、吴拨四、土儿密失、义儿机之名。”
【吴吹筚篥】 属大筚篥。《隋书·礼仪志三》:“后汉铙吹一部,铙二面歌箫及笳各四具,节鼓一面,吴吹筚篥、横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
【无底琴】 不覆底板的“七弦琴”。清•金植《巾箱说》:“予祖太守公,近得峄桐一段,长八尺。乃令娄君一均所饷。琴材最难致者也,付之名匠斫为琴二张。而空其腹于后,名曰:无底琴。”
【五滴水】 自由簧气鸣乐器。“最大芦笙”的俗称。苗族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五叮】 仡佬族语“宁宁”的音译名。用于民间器乐《八仙》。
【吴鼓】 北齐时,宫廷鼓之一。按当时在皇室中的身份和官职级别的不同,所拥有的鼓和角的颜色和数量也不同。封王为州刺史者,其鼓吹乐队中所用鼓和鼓衣均为红色,若是皇子,则另增配给吴鼓、长鸣角。《隋书·音乐志中》:“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增给吴鼓、长鸣角。”
【吴横吹】

 

唇簧气鸣乐器。“横吹角”的形制之一。用于隋代大驾鼓吹乐。《隋书·音乐志中》:“大鼓、长鸣、横吹工人,皂地苣文。金钲、扛鼓、小鼓、中鸣、吴横吹二人,青地苣文。”“内宫鼓乐服色皆准此。”
【无晖琴】 先秦时期,不标徽的“琴”。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一》:“相传秦时陈章有琴曰:神晖。徽,时古人亦作晖。以此推之,必为无晖琴,故以命名。不然此两字与琴无涉,刘君深以为然。”随县曾侯乙十弦琴,马王堆轪侯七弦琴,均不标徽。约东汉琴开始标徽。参见“七弦琴”。
【五孔口笛】 俞逊法、王益亮设计制作。上海民族乐团俞逊发《口笛浅谈》:“1971年将制笛残料试成五孔口笛。”(《乐器》1982/1)
【五孔铜箫】 箫用铜制,故称。藏族语称“令俄”或“俄”。几乎男女皆能吹。两头箍紫铜或银。管身刻花纹。有豁口,用两手食指和无名指按孔,上手大拇指按后孔。形制长短不一,基本音高也不同。流传于甘肃卓尼土族和藏族。
【乌勒】 彝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乌力安】 即鄂伦春族的“鹿犴哨”。斡尔族语指“鹿哨”。
【乌里乌鲁】 布依族语“姐妹箫”的音译名。
501扬琴】 在401型扬琴基础上改动的扬琴。中央音乐学院 桂习礼《501扬琴》:“1978年与北京民族乐器厂(李顺根师傅主制)合作研制501扬琴”,“1、适当扩大琴体。2、合理分布琴码和琴腔内音梁的位置。3、琴码顶端嵌入铜条,增加音色亮度。4、加粗琴弦”,“它的音域E-c4。”5、“设脚踏式制音器。”(《乐器》1983年第6期)
【无鲁特】 羌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武锣】 “锣”的一种。也称“奉锣”。锣体略厚,锣脐较小,发音亢张,专用于戏曲武打场面,渲染气氛。
【舞铙】 摇奏体鸣乐器。宫廷武舞时所执,故称。铙体呈圆形,有八瓣花形窗孔,内有舌,座子近似于长方体空腔。陕西临潼零口乡西周墓出土有舞铙。《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十六:“许慎谓:‘铙,小钲也。如铃,无舌,鸣之以止击鼓者也。’是器近似其制而特有舌焉,盖欲便于作止,不待击而后鸣也,然不独卒长职此而已,且舞人亦用之。《乐记》曰,复乱以舞,则以武为铙,谓舞人鸣此,以治理之,而又以为退却之节也。”《宣和博古图》:“舞铙,焙铜镂为疏棂,而中含铜丸,舞乐所执者有柄,柄之下端为半球形之空窍,空窍中有一圆孔,圆孔四周如车轮之柱,若斯二者合二为一,成一空球形,中置一核摇之成声。”赵汝珍《古玩指南》:“此物甚多,凡售卖旧铜器之古玩铺皆有之,一见即知之。”
【勿哦】 即佤族的“二孔箫”。
【无品大阮】 旅大市歌舞团安群娣《无品大阮》:“去掉大阮音品的尝试,能借鉴三弦等的技巧。”
【五舌竹簧】 由五片竹簧组成的口弦。各簧的根部钻小孔,以线贯连,展开如折扇,演奏时展开。弹奏时,左手执簧,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选拨簧端,配合口腔大小耦合振动各泛音频率,放大泛音,组成曲调。相传神仙王遥所奏之簧即由五片组成。晋·葛洪《神仙传·王遥》:王遥“登小山,入石室,室中先有二人。遥既至,取弟子所担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遥自鼓一枚,以一枚与室中二人并作鼓之。”现西南彝族中仍流传五片竹簧,青年女子常将它贮於精致缕花的小竹筒中,随身携带备用。
【五鍟】 壮族民间器乐“八音”中的小锣。
【五声音阶转调筝】 设改变弦张度机械的改革筝。营口东北乐器厂《五声音阶转调筝》:“拉转刻有调号的手柄,转调。”(《乐器》1972年第2期)
【五十弦瑟】 设五十根弦的瑟。传说为伏羲所制。《史记•封禅书》:“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说,其弦定十二律,音域四个八度。《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宋•邢昊引《世本》:“庖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20世纪30年代,大同乐会挖掘改革,并用于乐队。
【梧桐角】 用梧桐叶卷成的圆锥管连哨的吹乐器。为农村儿童的玩具。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三》:“梧桐角,淛东诸乡农家儿童,以春月卷梧桐叶为角吹之,声遍田野。”
【梧桐琴】 即壮族“瓦琴”。
【唔头】 浙江地方语对“铜角”的俗称。常于民间婚丧和节日喜庆时吹奏。“唔”为拟声字。清·范寅《越谚·器用》:“唔头,唔是闭口大喉音,读如越谚无有之无,去声。因吹声唔唔也。制异嗐头,厚铜两秃,上短下长,有肩,如竹筒,大开门吹此。”
【乌哇】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拜因”、“乌哇古尔”,汉语称“谷杆儿”。长约82厘米。音列:#c、a、b、#c1、b1、e1#f1。流行于云南西盟、澜沧的佤族。
【乌翁】 单簧气鸣乐器。用山芦苇、稻秆或麦秆制,长20~25厘米。音阶:f1-g1ba1bb1-c2-d2be2。流行于云南红河州的红河、金平、思茅等地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彝族、佤族、哈尼族。
【五弦】 “五弦琵琶”的简称。
【武弦】 指“七弦琴”上由周武王所加第七弦称’武弦”。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古琴论》:“《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应五音。《记》曰: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桓谭《新论》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缯丝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为文弦、武弦。”
【五弦琵琶】 因设五根弦,故称。简称“五弦”,也称“胡琵琶”。形似唐代四弦四柱琵琶,略瘦,直颈。因设四隔(品)又一孤柱。共二十六音,不同调用不同定弦。用指弹。隋•暗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三四引《转法妙轮》:“世尊音响,善能教也,犹如鼓声,““犹如箜篌、琵琶、五弦、筝、笛等声。”《乐府诗集》卷九六引唐•白居易《五弦弹》原注引陈游《唐乐苑》:“五弦未详所起,形如琵琶,五弦,四隔,孤柱一,合散声五,隔声二十,柱声一,总二十六声,随调应律。”

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一具,设五品,各按小二度音程排列。依龟兹语“旦”的含义,按四度音程定弦。此器是十二律中,在每一律上都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隋书•音乐志中》:“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调有七种。”“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为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隋代,宫廷音乐家郑译创立的八十四调理论,以奏五弦为印证手段。《隋书•音乐志中》:“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应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和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敦煌莫高窟85窟东侧晚唐乐舞图中,五弦用指弹奏。

五弦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与四弦琵琶同源,源自中亚地区。五弦成形于印度;四弦琵琶则成形于伊朗。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五弦和搊琵琶的异同》:“五弦”“乃是据有五条弦的琵琶。和伊朗系的四弦琵琶,同出于远古时代的中亚地方。”“而五弦是发育完成在印度地方的。”“由于其地居住民族的好尚,形态上却产生了不同的特点。”

二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随胡乐传入。《通典•乐二》:“自宣武已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鼓、铜钹、打沙锣,胡舞,铿锵镗鎝,洪心骇耳。”

三、来自北方之国。《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隋唐时期,五弦用于燕乐、西凉、安国、天竺、龟兹、疏勒、高昌、高丽等伎乐。有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之分。《通典•乐六》:燕乐“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笛筝一、筑一、卧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揩鼓一、连鼓一、鼗鼓一、浮鼓二、歌二。”民间也有流传。唐•张祜《王家五弦》:“五条弦出万端情,捻拨间关漫态生。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

至北宋,五弦琵琶衰亡。清•凌廷堪《燕乐考源》:“五弦此器至北宋已失传。徽宗置大晟府,命补徵调。当如柳永、周邦彦辈,皆号为知音者。乃不知唐人有五弦之器。但借琵琶之宫为之。致伶工有落韵之机,殊可笑也。”参见“曲项琵琶”。

【五弦琴 ①汉魏以前设五根弦的琴。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谨按《世本》:神农作琴。《尚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五声音阶定弦。后增少宫、少商二弦成“七弦琴”。汉代,五弦琴仍有流传。三国·魏•曹操《秋胡行》:“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一说,指“小琴”。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五弦之琴,小琴也。”

②宋代初,朝廷创设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用于礼乐。《宋史•乐志四》:“丝有五,一曰一弦琴、二曰三弦琴、三曰五弦琴、四曰七弦琴、五曰九弦琴。”宋徽宗宣和元年,废一至九弦琴制。改为太、正、少琴制,均设五弦。此类琴的定弦黄钟居中,其它弦列在两旁。《宋史•乐志四》:“宣和元年四月,攸上书:奉诏制造太、少二音登歌宫架,用于明堂。渐见就绪,乞报大晟府者凡八条,”“其二,太、正、少琴三等”“并倚律书所载止用五弦。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商张右旁,其余太、小相次,不失其序,而十二律举无遗音。其一、三、五、七、九弦,太、少乐内更不制造。”金元时期,宫廷恢复宋初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等琴。参见“一弦琴②”。

③台湾高山族原生态,张五根弦,故称。台湾地区高山族的布农、泰雅支系。捣米时,常弹五弦琴相伴。方盒形琴体,长约32厘米,宽约16厘米,高约12厘米。琴两端各设弦钉,定弦:g-c1-d1、e1-g1。原用苧麻为弦,后用丝线、金属弦。席地而坐,双手各持木片或小棍弹奏。音色柔和、圆润,音量不大。用于独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

【五弦阮】 张五根弦的阮。宋太宗创意,以圆五行之说。并创意了诸多新定弦法。《宋史•乐志一》:“至道元年,乃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阮,四弦,增之为五,其名曰水、火、金、土、木,则五材并用而不悖矣。”“造五弦阮宫调、商调、凤吟商调、角调、徵调、羽调黄钟调、无射商调、瑟调、碧玉调、慢角调、金羽调变弦法各一。”
【五弦瑟】 传说炎帝的大臣士达作。《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汉•高诱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多风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高诱注:“士达,朱襄氏之臣。”“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一说,系尧时之瑟。《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五弦筝】 ①“筝”的雏形。以竹筒为体,设五根弦,故称。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筝,五弦,筑身也。”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筑以竹,鼓之筑柲也。”《宋史·世家传三·吴越钱氏》:“三年三月来朝”“俶贡白金五万两”“银装鼓二、七宝饰胡琴、五弦筝各四、银装箜篌、方响、羯鼓各四、红牙乐器二十二事。”

②特指清代末出现的无柱五弦筝。张钢弦五根,手执钢片按弦取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五弦筝,钢丝。通长二尺八寸二分,弦长二尺零六分,头尾俱阔四寸二分。不设柱。左手执片钢按音;右手以拨弹之。”

【五星】 “宁宁”的俗称。用于壮族、仡佬族民间器乐“八仙”。
【无射笛 ①特指无射调的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仲吕。长三尺二寸。”

②清代筒音为无射律的六孔横笛。竹制。第一、二、三孔为平均孔距。《清续文献通考·乐八》:“无射笛,六孔,七音。低音无射为宫,一孔黄钟商,二孔角在大吕、太簇之间,三孔夹钟清角,四孔仲吕徵,五孔林钟羽,六孔南吕变宫。”

【无射弦】 弦律器“通”的无射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
【无射之钟(锺)】 特指清代宫廷中的无射律特钟。清代称特钟为镈钟。无射之钟在九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无射之钟,九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五音锣】 一种藏族锣。“扎哇”的俗称。
【五音排鼓】 由五个堂鼓组成,故称。简称“排鼓”。20世纪60年代由苏州民族乐器厂依民间中小型堂鼓研制而成,适于表现热烈欢庆的场面。用于吹打乐合奏。鼓乐家手持双槌,疾舞如飞,鼓点节奏复杂多变。
【五音准】 即“准”。《旧唐书•乐志二》:“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
【五月箫】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嗯啰凸”,原意为“五月伐竹制箫”,故称。长40~50厘米。管身开六个指孔,一般音域:d1~g1。音色柔美。常用于独奏。流行于瑶族支系排瑶。传统五月习吹箫,六月习唢呐,七、八月练歌,九月打蜂鼓,十月十六耍歌堂,过盘王节。
【乌孜别克热瓦普】 即“乌兹别克热瓦普”。
【乌兹别克热瓦普】 改良“热瓦普”。也称“新型热瓦普”。1951年,维吾尔族演奏家乌斯满江从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带回一件热瓦普,结合“喀什热瓦普”结构,研制而成。琴体以桑木、杏木、胡桃木拼接,长92厘米。壳形音箱,比“喀什热瓦普”略小,长20.5厘米。琴柄嵌铜品24道,半音齐备。一般设五弦,有三种定弦:d-a-a-d1-d1;d-g-g-d1-c1;c-g-g-c1-c1。主奏弦(c1或d1)演奏时平举乐器,琴箱置于肩窝,用拨弹奏。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中。参见“喇巴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W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