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a  
【琶】 “琵琶”的简称。清•秦华《元事为福斋随笔》卷下:“白公仙西坡公杳,空听江城板于琶。”参见“铜琶”。
【帕别】 彝族语“月琴”的音译名。
【帕米尔库姆孜】 ①柯尔克孜“口弦”的音译名。

②木制琴箱,设钢弦的“库姆孜”。

【帕努欧欧】 高山族语“双管鼻笛”的音译名。
Pai    
【拍板】 碰奏体鸣乐器。亦作“拍版”,简称“板”。流传广泛。以竹、木、石、象牙或金属制成,形制多样。大体有两类:多片制拍板,由二至十-余片狭长硬木板组成,端皆钻孔,穿绳韦连成。演奏时双手各执最外一板,夹击发声;两束制拍板,由一片和另两片紧束一起的硬木串成,演奏时,把绳韦搭在左手掌口,大指上翘,令板垂直,四指握住后片,运腕碰击使前束片发声。两束制拍板由多片制拍板演化而来。

“拍板”的不同名称几乎都带有“板”字,如“板”、“牙板”、“象板”、“红牙板”、“红牙拍板”、“红牙象板”、“檀板”、“绰板”、“桷板”、“书板”、“九拍板”、“六拍板”,“竹板”等。

始于魏晋南北朝。清•汪汲《事物原会•拍板》:“《野记》:‘晋魏时代由宋识。’”原注:“一作织。”“善击节,以拍代之,乃拍板之始。”

隋唐时期,出现多片拍板,板数达十多片。《通典•乐四》:“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之以代抃。”

宋代板片数渐减少至九至六片。《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胤亲执板为全忠歌,以侑酒。”宋·胡三省注:“板,拍板也,古乐无之。”“以木若象,凡八片以韦贯之,两手各执其外一片拍之。”

明清时期流行双束制拍板。板数渐减少至五、四片,乃至两片。明•尤子求《麟堂秋宴图》中所画单手演奏拍板。

清代宫廷的朝会丹陛大乐拍板,以六板作三三束。宴乐庆隆舞拍板,以四板作二二束,拍板从双手操控型向单手型过渡。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板的种类繁多。《清朝礼器图式•乐二》:“凯旋凯歌拍板”“长一尺七分,上阔二寸,下阔二尺三分五厘,中阔一寸九分五厘,厚二分五厘。板三束其二以一拍之。”形制多样。今福建南音五片制拍板是古代遗制。

【拍版】 即“拍板”。《广韵•滼韵》:“板,同版。”《清会典图•乐九》:“拍版,用坚木六片,各三片束之,近上横穿二孔,联以黄绒紃。”
【拍鼓】 “杖鼓”的别称。也称“魏鼓”、“腰鼓”、“细腰鼓”。基本形态如图。演奏时右面杖击,左面手拍。唐代,依大小分为“正鼓”、“和鼓”。武则天时,增“震鼓(汉震第二鼓)”,分为三等。《文献通考·乐九》:“昔苻坚破龟兹国,获羯鼓、革皆  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腰,宋 萧思话所谓;细腰鼓也。唐有正鼓、和鼓之别,后周有三等之制。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拍鼓。亦谓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时,与羯鼓、大鼓同震作其声,和壮而有节也。今契丹拍鼓如震鼓而小。”
【俳鼓】 挂于胸前,用两槌敲奏的鼓。与清代卤簿所用龙鼓相似。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俳鼓,朝鲜国乐制,与卤簿龙鼓相似而微小,两旁施铜环,以黄扁绦系于项。”《清会典·乐器》:“木匡,冒革,面径一尺二寸九分六厘,匡高四尺三分二厘。面绘正龙,匡髹朱,绘行龙,上下涂金云钉,旁金镮二,系黄绒紃,悬于项。”清宫廷燕飨乐中,常用俳鼓、笛、管各一配奏,称朝鲜国俳。
【排鼓】 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蔡惠全、杨竞明设计,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惠明《排鼓的产生和发展》:“1、增外饰图案。2、把高音一面的鼓框内加厚,使鼓两面的音高相差三度,有利音色。3、设鼓皮调音装置。4、使鼓能翻转的鼓架。”
【拍籁】 苗族语“太平箫”的音译名。流行于云南保山地区的苗族。
【拍勒冬黑央】 阿昌族语“三月箫”的音译名。
【拍勒翁】 阿昌族语“葫芦丝”的音译名。
【拍勒咸罕】 即“三月箫”。
【排铓】 击奏体鸣乐器。也称“蒙省”、“铓耸”。一般把五件不同音高的铓系于一架,锣槌通过手柄轴连动。演奏时,两人扛架于肩,由一人转动手柄,五铓齐击。流行于云南傣族、景颇族、德昂族中。五音排铓音列:d1-a1-d2-a2-d3;f-bb-f1bb1-f2;七音排铓音列:d-g-b-d1-g1-b1-d2
【排笙】 ①自由簧气鸣乐器。傣族语称“筚克昂”,克木语称“凯恩”、“宋滚尔”。用以独奏或伴奏歌舞。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的傣族、布朗族和克木人中。②1956年张子鋭设计,首先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吴仲孚、孙汝贵与“抱笙”同时制作。“排笙”有键钮式和键盘式两种,键钮式排笙律吕排列;键盘式排笙如钢琴键盘。“抱笙”的键钮都为律吕式排列。
【排箫】 原称“箫”。多管编连而成,为区别于单管洞箫,故称。一管一音,竖吹。管数不一,古排箫由十至二十四根管组成。“排箫”之称始于唐代赵璘《因话录》。

排箫的外形有单翼状和双翼状两种。单翼状排箫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音高自左向右渐次递升。双翼状排箫,依六律六吕分列,从外向内,音高由低到高。

元代起正式称古箫为“排箫”。《元史·礼乐志》:“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并分左右。”

史籍所载排箫有“开管”和“闭管”两种原理,“闭管”占主流,取蜡封底,调节各管音高。

《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

《清会典·乐器》:“排箫,比竹为管十六,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吕,六正吕,以协阴均。十六管径皆二分七厘四毫二丝,其长短各不同。”

现代改良排箫款式多样。在传统基础上扩展音域宽达三个八度以上。有设有气道吹嘴的滑轨式排箫,有每管都设有气道吹嘴的易学排箫。

Pan  
【盘铃】 摇奏体鸣乐器。因形似盘,故称。也称“响盘”、“摇铃”、“板铃”、“枯鲁”、“这拉”、“萨石这拉”。形类喇叭花,高4~5厘米;口径10~16厘米;铃壁较厚。内悬铃舌,下设木柄。持柄摇击发声。音色清朗。古带坚昆国已有盘铃。《新唐书·回鹘传》:黠戛斯“乐有笛、鼓、笙、觱篥、盘铃。”“黠戛斯,古坚昆国也。”流行于四川茂汶、汶川、木里、盐源,云南丽江、中甸维西等地的羌族、纳西族。昔用于祭祀,今用以歌舞。参见“铃”。
【判悬】 先秦时期,卿大夫才能享用的编钟悬挂规格。依厅堂墙壁只陈设两面,比宫悬少一半,故称。参见“宫悬”。
Pao      
【抛】 碰奏体鸣乐器。羌族语意为“乳钹”。形体略小,径约20厘米。
【匏】 乐器“八音”分类之一。始于周代。笙、竽等截匏制为气斗,单球葫芦古称“匏”。匏类乐器都属自由簧气鸣乐器。“匏”有时也作为笙的代名词。《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郑玄注:“匏,笙也。”
【泡丁】 拨奏弦鸣乐器。傣支系族控格人语指“竹筒琴”。体形稍小,能发三个音。
【泡玎】 击奏体鸣乐器。形制同“竹筒琴”。傣语称“玎麦波”,“玎”为琴,“麦波”为龙竹。克木语称“布领”,控格语称“泡玎”,因拟声为“叮当”,西双版纳一带称之为“叮当”。流行于云南傣族佤族、克木人、控格人。
【泡木筒】 即“玛呜哇”。
【匏琴】 拨奏弦鸣乐器。以葫芦为共鸣器,棒状柄,设一根弦。唐•刘眖《太乐令壁记》:“隋炀帝平林邑,获扶南工人及匏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传其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独弦匏琴,以班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
【狍哨】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桦皮哨”、“皮卡兰”。用一片长5厘米,宽1~2厘米的桦树皮,对折剪成上圆下平状,周边用树胶粘合,圆口顶端留缝隙为吹口,吹口长0.4~0.6厘米。将两个狍哨绑扎为双狍哨。指夹狍哨底端两侧,把吹口置于唇间,即可吹气发声。音尖细,可模仿幼狍叫,用以诱捕母狍或狼、熊。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布特哈旗和黑龙江呼玛、逊克等地的鄂伦春族、温鄂克族、达斡尔族。亦为自娱乐器。
【匏筿】 即“孤筿”。宋·苏轼《和陶拟古九首·其五》:“铜鼓壶卢笙,歌此送迎诗。”清·王文诰注:“壶卢笙,交趾人多取无柄匏,剖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阴云清响,雅合律吕。”“葫芦笙,潘安仁赋所云:‘曲沃悬匏,汶阳匏筿’,皆笙之材也。”
Pen
【盆缻】 击奏体鸣乐器。即“缶”。陶制器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唐•司马贞索隐:“《风俗通义》曰:缻,音缶。”南朝宋•裴骃集解:“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盆鼓】 击奏膜鸣乐器。也称“脚盆鼓”。扁鼓类,鼓面绘花纹。流行于湖北咸丰、来凤、鹤峰,四川黔江、彭水,贵州的务川、德江等地。用于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
Peng  
【碰铃】 碰奏体鸣乐器。也称“铃”、“星”、“双星”、“铃钹”、“碰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丁夏”等。铜铸,形如酒盅,铃底有绳孔,用绳或皮条相系,持绳碰击发声。音色晶莹,余音悠长。敦煌千佛洞北魏石窟中有此器形象。《新唐书·南蛮传下·骠》:“铃钹四,制如龟兹部,周围三寸,贯以苇,击磕应节。”流行于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汉族。用于民间器乐。
【朋努化】 鄂伦春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碰盅】 即“碰铃”。
【碰钟】 即“碰铃”。
Pi                  
【鞞】 即“鼙”。先秦时期,“鞞”与“鼙”两字并用。《吕氏春秋·仲夏纪》:“命乐师修鞀、鞞、鼓、钟、磬。”晋·潘安仁《籍田赋》:“箫管嘲哲以啾嘈兮,鼓鞞硡隐以砰该石盖。”唐·李善注:“《字林》曰:鼙,小鼓也。鞞与鼙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鞞,假借为鼙。”

宋代礼乐中,“鞞”为“朔鼙”的简称。《宋史·乐志二》:“鞞、应在建鼓旁,是亦朔鼙、应鼙之类。”

一说,“鞞”为“大鞀”。《宋史·乐志一》:“小鼓有柄,曰鞀。大鞀谓之鞞。”

【鼙】 也作“鞞”。古代通常指小鼓。明·方以智《通雅·乐舞》:“鼙,小鼓,又作鞞。”

“鼙”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倕所作。《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钟、磬。”

二说,黄帝作。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武备》引《内传》:“玄女请帝制鼓、鼙,以当雷霆,是则黄帝制之,以伐蚩尤也。”

周代,在大射礼仪式上,“鼙”为置于“建鼓”两旁的小鼓,即较小的朔鼙和较大的应鼙。大射礼开始,先击“朔鼙”,引“应鼙”加入,再引“建鼓”,层层叠加敲击,以壮射礼声势。《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汉·郑玄注:“应鼙。应、朔鼙也。先击朔鼙,应之。鼙,小鼓也。在东便其先击小,后击大也。”在战争中,“鼙”用于号令众鼓,或用作警戒。《周礼·夏官·大司马》:“师帅执提,旅帅执鼙。““中军以鼙令鼓。”《六韬·虎韬·军略》:“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

隋唐时期,“鼙”也用于宫廷仪仗。《隋书·礼仪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各十八具。”

宋代,称“朔鼙”为“鞞”;“应鼙”为“应”。《宋史·乐志二》:“鞞、应在建鼓旁,是亦朔鼙、应鼙之类。”民间,曾击鼙用以驱蝗。《旧五代史·赵在礼传》:“在宋州曰,值天下飞蝗为害,在礼使比户张幡帜,鸣鼙鼓,蝗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

一说,“鼙”属“鼗”类。《宋书·乐志一》:“然则鼗、鞞即鼗类也。”

【批把】 琵琶的早期称呼,源自演奏拨法用词:弹称“批”,挑称“把”。汉•应劭《风俗通•声音•批把》: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皮板结构二胡】 兼用皮和板振动的二胡。1959年吴俊杰设计(北京乐器研究所《乐器》油印本)。
【鞞鼓】 即“鞞”。金元时期称“朔鼙”为“鞞”。《金史·志第十一》:“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应鼓在右。”
【皮鼓】 膜鸣乐器的泛称。《史记·乐记》:“先,鼓者,为武王伐纣,未战之前,鸣皮鼓以警戒,使军中逆备也。”清·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喇嘛为呼图克图颂经》:“有倾,木鱼阁阁然鸣,法台即率众高诵,喃喃然,啰啰然。楼中喇叭,堂上之法螺、皮鼓、铙钹齐作。”
【鼙鼓】 “鼙”的俗称。明·何良臣《阵纪·技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鼗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隆之势,彰震天之威。”
【皮卡兰】 即鄂伦春族的“狍哨”。
【皮克利】 也称“多音冬不拉”。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宝石,设两根弦。外观小巧玲珑,形似曼陀铃。流行于哈萨克族。
【皮克洛】 拨奏弦鸣乐器。哈萨克族的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
【匹哩】 怒族竹笛。
【霹雳】 明代记载的琴款式之一。明·朱厚爝《风宣玄品·历代琴式》:“柳子厚记,霹雳琴,零陵湘水震余枯桐之为也。”
【匹丽丽亚】 边棱音气鸣乐器。怒族直笛,开六个音孔,吹孔以蜡设置边棱而发音,用于自娱。
【皮膜大胡】 低音二胡和最低音三胡。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王仲丙,王贻距《概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对低音弓弦乐器的改革》:“1954年使用。”(《乐器》1983年第2期)
【枇杷】 “琵琶”的原称。其名源自基本演奏拨法。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参见“批把”。
【琵琶】 拨奏弦鸣乐器。早期称“枇杷”、“批把”。东汉至隋代,琵琶是各种颈箱型弹拨乐器的泛称。背板称“槽”,琴柄称“颈”或“项”。“槽”用硬木斫成,腔口覆板或鞔革,通常设四个弦轴。张弦于轴与“覆手”或“码”间,琴头称“匙头”。依不同形制,设二至八根弦。

古代“琵琶”依制作材料的不同,衍生出的名称有:瓦琵琶、铜琵琶、金镂琵琶、金镂柄银柱琵琶、玉轴琵琶、蛇皮琵琶等。因弦数的不同,曾有过二弦琵琶、三弦琵琶、五弦琵琶、六弦琵琶、七弦琵琶、八弦琵琶(又称“思理”)等名称。因款式的不同,出现过直项琵琶、曲项琵琶、曲颈琵琶、曲柄琵琶等名称。因纹饰的不同,出现过双凤琵琶、画面琵琶、龙头琵琶、云头琵琶、云和琵琶(实为竖弹的筝)、宝轴琵琶等名称。依声部的不同出现过大琵琶、小琵琶等名称。有时也用地域冠名,如胡琵琶、龟兹琵琶、屈茨琵琶。因演奏方式的不同,出现过“搊琵琶”、“秦汉琵琶”、“秦音琵琶”等名则出自汉族秦地。

琵琶的形制大体有三种:

一、直项琵琶。约始于东汉,唐代后,渐称阮咸。《通典•乐四》:“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傅元云:体圆柄直,柱有十二。”

二、曲项琵琶。魏晋时期来自西域。为今琵琶的直系。《通典•乐四》:“直项琵琶,”“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

三、胡琴。魏晋时期来自西域。如“火不思”、“忽雷”等。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现代琵琶用指甲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右手有弹、挑、夹弹、滚、轮、拂、扫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以左手技巧为主的曲目有《月儿高》、《塞上曲》等,通常被称作“文曲”;以右手技巧为主的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通常被称作“武曲”。

【皮皮】 即“巴拉曼”。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
【鞞婆】 “琵琶”的音译名之一。晋•干宝《搜神记•安阳书生》:“乃握剑治昨夜处。果得老蝎,大如琵琶。”民国·汪绍楹校注:“《法苑珠林》:琵琶作鞞婆。”
【鼙婆】 即“琵琶”。宋•俞琰《席上腐谈》:“琵琶,又名鼙婆。”
【皮琴】 “提琴”的俗称。因琴腔鞔皮,故称。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提琴,俗误皮琴,弹词用之。”
【皮哨子】 彝族“小闷笛”的俗称。
【皮弦】 皮革所制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乐》:“开元中,段师能弹琵琶,用皮弦。贺怀智破拨弹之,不能成声。”
Pian  
【片叉】 指小钹。清·高静亭《正音撮要,乐器》:“片叉。”原注:“小叉,小锣钹。”
【偏六角琴筒二胡】 二胡采用左右对称的偏六角形琴筒,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共鸣点,由颜世珂、谢广道研制。
【偏心弦轴】 改良二胡弦轴。由小齿轮带动大齿轮的金属机械装置,方便弦的音高微调。《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第1集)。
Piao    
【剽】 击奏体鸣乐器。中型钟。《尔雅·释器》:“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瓢琴】 擦奏弦鸣乐器。“果哈”的俗称。长约53厘米,定弦:c1-g1be1bb1。流行于贵州丹寨、三都、荔波等地的苗族。
【瓢笙】 即“葫芦笙”。宋·陈旸《乐书·胡部·匏之属》:“至道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
【缥玉笛】 用青玉制作的笛。相传汉武帝曾吹奏。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十七引《出怪录》:“武逰郎者言:昔见汉武帝乘蔚金檝泛积翠池,自吹缥玉笛。”《释名·释采帛》:缥,“浅青色也。”
Pin
【品】 弦乐器上截取音高的隔条。古代作用于多弦的,称“柱”、“隔”作用于单弦的,称“孤柱”。多取材竹、木、骨、角或象牙制作。依音高需要粘于面板或指板。《清朝礼器图式•乐二》:“丐弹琵琶,刳桐为之。““上有四象,下有十品。”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相下有品。”
【品式截弦变调筝】 张子鋭设计,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张子鋭《品式截弦筝》:“原理同琵琶按弦于品取音,”,“设变调传动系统,手动,截取弦长,实行转调。”(《乐器》1982年第4期)
Ping  
【瓶】 特指用作演奏音乐的瓶。汉•扬雄《方言》卷五:“缶谓之瓿,其小谓之瓶。”《文献通考•乐八》:“刘安曰: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以为乐。”参见“缶”。
【平板】 即“拍板”。双手操作。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拍板有平版、尖板二种。平版昆曲用,尖板花部用。”
【平笛】 即“平篴”。《律吕正义·后编》:“平笛。制同中和乐。”
【平篴】 横吹笛。为区别于“龙笛”,故称。开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指孔、二至四个出音孔。管身缠十多道弦,并髹漆,以防裂。用于清代大驾卤簿。清·福格《听雨丛谈·大驾卤簿》:“民尉四十有四人。““铜点二、龙篴二、平篴二。”
【平调箫】 六孔“洞箫”。六孔全按作太簇律宫音。调性指法与汉代“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有渊源关系。《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平调箫,六孔,七音,较普通洞箫低一律。低音,太簇为宫;一孔,姑洗商;二孔角在仲吕,姑洗之间;三孔,林钟清角;四孔南吕徵;五孔,应钟羽;六孔后出,大吕变宫。”
【平高】 朝鲜族语“铃鼓”的音译名。
【平衡簧片】 刘恩玉《笙的综合改进》:“传统笙簧以蜡粘粘于笙脚。鉴此,设计了‘平衡簧片’,由支杆(1毫米铜丝),升音螺丝和降音螺丝组成见图。密缝用15%酒精漆研‘绿’。”(《乐器》1979年第2期)
【瓶笙】 宋代,刘几仲设宴为苏轼饯行。宴间,乐人所奏笙曲与室内双瓶发生共鸣。两瓶大小不一,分别与曲中的音共鸣发声,瓶与笙呼应,此起彼伏,甚为奇妙,友人随请苏轼赋诗,苏作成《瓶笙》:“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中觞闻笙声。杳杳若在云宵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孤松迎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瓶中宫商自相耿,昭文无亏亦无成。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平弦】 特指不加缠丝增粗的本弦。如“七弦琴”的第一至第四弦用“缠弦”,第五、第六弦则用平弦;。宋•沈括《梦溪补笔谈•乐律》:“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
Po    
【破口直箫】 “乌”的俗称。
泼勒端黑央 阿昌族语“三月箫”的音译名。
【泼勒翁】 单簧气鸣乐器。阿昌族语“葫芦箫”的音译名。
【哱啰】 “贝”的俗称。“哱啰”为拟声词。《广韵·没韵》:“哱,吹气声。”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以螺之大者,吹作波啰之声,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常用作道教和佛教的法器。清·范寅《越谚·器用》:“哱啰,部罗。和尚、道士吹器,如大螺壳。”明清时期常用作操练兵马,指挥作战的传信乐器。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耳目》:“凡吹哱啰是要各兵起身,再吹一次,是要马兵上马,车兵跗车,步兵执器立齐。”
Pu      
【濮】 朝鲜族语“鼓”的音译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十一引《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谓皷曰濮。”
【扑钹】 用于“十番锣鼓”的“铜钹”。
【铺(鋪)钹】 “钹”的俗称。其声铺铺,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正字通》:铙钹用之以節乐。或谓之草子,或谓之鋪钹。”清·范寅《越谚》:“铙钹,在孛。圆铜两片,各中起如沤,贯以韦,相击,声仓令仓令。然其铜厚,声哺哺者名铺钹。小者名錣子,见司马承桢制《大罗天曲》。”
【蒲牢】 “梵钟”的别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钟》:“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径八尺。则今朝钟之制也。”

一说,蒲牢为海兽,受鲸鱼攻击会大吼,故梵钟的钟钮被铸为蒲牢形。后蒲牢演变为梵钟的别名。东汉·班固《东都赋》:“于是发鲸鱼,鉴华钟。”唐•李善注:“薛综《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钟者为鲸鱼。”

另一说,蒲牢为龙王三太子。龙王之九子依序为:品质、卷吻、蒲牢、狴犴、蝻蝾、八夏、睚眦、狻猊、椒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P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