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J
Ji                
【纪拔昧】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拔奔”。侗族语意为“叶簧笛”,故也称“双管竹叶笛”。规格不一,管长21~26厘米。构造同竹叶笛。音阶:g1-a1-c1-d1-e1。竖奏。流传于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广西三江、融水等地的侗族。以一对竹叶笛并列捆绑而成。取材当地笔管竹。多用于自娱。
【吉非里】 彝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济各斯】 侗族语“侗笛”的音译名。
【济介斯】 侗族语“侗笛”的音译名。
【吉列】 侗族六管六音制芦笙中“最小芦笙”的俗称。
【鸡娄】 “鸡娄鼓”的简称。《骈雅·释器》:“候鼓,曰守鼜,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鸡娄鼓】 圆桶凸腹形,两端蒙皮,鼓面较小,两头皆可击奏。从西域传入中原。隋唐时期主要用于龟兹、疎勒、高昌等部伎。《新唐书·南蛮传下·骠》:“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文献通考·乐九》:“鸡娄鼓,其形正而圆,首尾所击之处平可数寸。龟兹、疎勒、高昌之器也。”系于腋下击奏。常与鼗并用,一手摇鼗,另一手击鸡娄鼓。《文献通考·乐九》:“後世教坊奏龟兹曲用鸡娄鼓,左手持鼗牢,腋挟此鼓,右手击之,以为节焉(原注:其形如瓮,腰有环,以绶带系之腋下)”
【鸡楼鼓】 即“鸡娄鼓”。《通典·乐四》:“鸡楼鼓,其形正而圆,首尾所击之处平可数寸。龟兹、疎勒、高昌之器也。”
【哜呐】 清代“小唢呐”的别名。常用于丝竹合奏,在民间婚丧喜事的吹打乐中烘托热闹气氛。《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唢呐有大、中、小三种,最小者一名哜呐,音色优美,尝与丝竹合奏。红木管,铜口芦哨亦分大小,大者音低;小者音高。”
【基诺大鼓】 基诺族人的大鼓。选材、制作、敲击有严格规定。吊在长老卓巴或卓色家的神柱旁。平时不随意敲,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祭爱神铁罗嫫墨米遮时敲击。
【击琴】 击奏弦鸣乐器。弦下设码,以竹棒击奏的五弦琴。南朝梁代柳恽所创。《旧唐书•音乐志二》:“击琴,柳恽所造。恽尝为文咏,思有所属,摇笔误中琴弦,以管承柱,又以片竹约而束之,使弦急而声亮。举竹击之,以为节曲。”隋代,清商伎中配备此器。《隋书•音乐志》:“清乐,其始于清商三调,并汉来旧曲。”“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击琴。”原注:“五弦。以竹承弦。”
【嵇琴】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奚琴”、“稽琴”。二胡类乐器的雏型。琴筒覆板,竹柄。设二轸二弦,以竹片润湿后,穿于弦中拉奏,后改以马尾弓。

嵇琴的起源主要有两说:

一说,从古代北方奚人的鼗鼓演化而来。《文献通考•乐十》:“奚琴,胡中奚部所好之乐,出于奚鼗而形亦类焉。”

二说,为嵇康所创。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嵇琴》:“嵇琴,本嵇康所制,故曰: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

唐代已有嵇琴的记载。唐•孟浩然《宴荣山人池亭》:“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

宋元时期,嵇琴流行于宫廷,民间,教坊中亦有传习。宋•吴自牧《梦梁录•伎乐》:“细乐比之大乐则不用大鼓、杖鼓、羯鼓、头管、琵琶等。每只以箫、筚篥、嵇琴、方响,其音韵清且美也。若合动小乐器,只三二人合动犹佳。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琴。”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嵇琴二弦,以竹轧之。”

明代,嵇琴演化出“二弦”、“提琴”等形制,并传入朝鲜半岛、东南亚。《乐学规范》:“奚琴,”“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清康熙年起,“嵇琴”称“胡琴”、“二胡”。今福建“南音”的二弦,仍保持着嵇琴的形态。

稽琴 即“嵇琴”。宋•沈括《梦溪补笔谈•乐律二》:“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始为一弦稽琴格。”
【击壤】 指“杵”。明•方以智《通雅•器用》引《乐苑》:“击壤歌”注:“击壤,以木为之,两头小,中间大。”
【击瑟】 可能后人对“击琴”的误称。明•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梁柳恽作击瑟、击琴。”
【吉吱】 傈僳族语“呃吱”的音译名之一。
Jia                      
【笳】 双簧气鸣乐器。也作“叚”、“葭”。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原,故也称“胡笳”。史籍中有关“笳”的相关名称有:“胡笳”、“大胡笳”、“小胡笳”、“芦笳”、“哀笳”、“笳角”、“苇笳”、“芦笳”、”银笳”等。

历史上,“笳”有不同形制。最初连哨带管都用芦苇叶卷成,后用羊角、羊骨、木头等不同材料为管。无侧孔,哨子用一小截芦秆压扁而成。后开三个指孔。

“笳”的起源文献有两说:

一说,老子所造。《宋书·乐志一》:“叚,杜挚《笳赋》云:李伯阳入西戎所造。”

二说,源自黄帝作战时用的吹角。明·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胡笳,本黄帝吹角,战于逐鹿。”

晋代“大箛”是大胡笳的遗制;小箛则是小胡笳的遗制。“苇笳”即“巴拉曼”,亦称“乃依”。“哀笳”是笳的一种,但羊角或羊骨为管身。“银笳”是因为笳身饰银,故称。“笳管”是觱篥的别名,与胡笳的结构相似。

战国时期,笳已用作军事信号。《吴子·应变》:“凡战之法,昼以旌旗、憣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二吹而行,再吹而聚。”

汉魏时期,笳吹军声,在汉族地区影响扩大。汉·李陵《答苏武书》赋有感:“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南北朝时,有吹胡笳助阵的故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乐》:“有田僧超能吹胡笳,为壮士歌、项羽吟。将军崔延伯出师,每临敌,令僧超为壮声,遂单马入阵。”

至隋唐,“笳”作为宫廷礼仪乐器,主要用于大驾卤簿鼓吹。

宋代,笳被列入胡部乐。哀笳仅用于礼仪,渐以觱篥代之。改革成开有侧孔的“牙管”。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笳,本胡中所制,故名胡笳。以芦叶卷而吹之,其声悲咽。晋刘琨中夜奏之,胡骑闻而走也。”

至明代,笳多用于军事信号,民间已不多见。

清代出现了木制管身,开有三个侧孔的胡笳。《清史稿·乐志》:“胡笳,木管,三孔,两端施角,末翘而哆。自吹孔至末,二尺三寸九分六厘。”为宫廷蒙古笳吹乐的主奏乐器。

牧童常吹作放牧信号。清·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每日晨起,牧童以笳角一鸣,各家之马、牛、羊均出,随牧童入山以自牧,及夕则又以笳角一鸣,咸聚一处,随牧童以归。”

【葭】 即“笳”。“葭”为初生的芦苇。《说文·竹部》:“葭,苇之未秀者。”“葭”与“笳”通。”汉·张衡《西京赋》:“发引和,校鸣葭,奏淮南,度阳阿。”唐·李善注引薛综曰:“葭,更校急之乃鸣。”
【笳吹乐筝】 用于清代笳吹乐的筝,依蒙古族六弦筝设六弦。形制同庆隆舞“乐筝”,但纹饰不同。《清朝礼器图式·乐三》:“燕飨笳吹乐筝,六弦。通髤金漆,前后梁俱髤以黑,边绘夔龙及回纹。余俱如庆隆舞乐筝之制。”参见“庆隆舞乐筝”。
【甲多】 侗族语“铜鼓”的音译名。
【驾耳】 哈尼族“口弦”的音译名。
【架鼓】 朝鲜族、满族流行的扁鼓。鼓框木制,髹色绘纹,框高20~40厘米。两面鞔牛皮或马皮,绘纹,以铁钉固定或藉皮绳拽紧,面径100~120厘米。悬于鼓架。用双槌击奏。流行于辽宁、吉林等地的延边朝鲜族聚居区。用于歌舞演出。
【笳管】 “觱篥”的别名。也称“葭管”。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
【葭管】 即“笳管”。清·阮葵生《茶余客话·物异名》:“觱栗,葭管,捲芦为头,截竹为管。即笳管。”
【加官钹】 即“齐钹”。
【加键短箫】 朝鲜族改良短箫。竹制,长34.5厘米,内径1.2厘米。开六个指孔,三个键孔。音域:bb1~e4。参见“短箫”。
【笳角】 双簧气鸣乐器。笳的俗称。牧童常作为吹聚农家放牧的信号。清·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每日晨起,牧童以笳角一鸣,各家之马、牛、羊均出,随牧童入山以自牧,及夕则又以笳角一鸣,咸聚一处,随牧童以归。”
【加林】 即“唢呐”。藏族语也称“嘉令”。
【嘉林】 藏族”唢呐”。
【甲铃】 即“嘉令”。
【嘉令】 藏族语“唢呐”的音译名,“嘉”为汉族,“令”指笛,“嘉令”意为“汉笛”。也称“加林”、“嘉林”、“甲铃”。外形比汉族唢呐大,管身取红木等硬材制作,长50~70厘米。喇叭口较大,雕刻花纹,非常华丽。管身大多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指孔之间饰有红珊瑚和绿松石。筒音音高较低:b~e1。音域约两个八度。音色悍厚、粗狂。民族风格浓郁。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阿坝,甘肃的甘南,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的藏族。传说达赖五世时期由拉达克艺人从西藏西部传入拉萨。多用于喜庆、宗教、藏戏等场合或器乐合奏。
【加码二胡】 由卢俊德在二胡底托上增加一个码,以码来调准弦的比例,用有机玻璃或硬木做千斤,上开三孔,使用扁筒。(《乐器科技》1977年第1期)
【甲木】 独龙族语“中铓”的音译名。
【甲木冬】 即“小铓”。独龙族对“大铓”、“中铓”、“小铓”分别称“甲木拢”、“甲木”、“甲木冬”。多用于喜庆节日的歌舞场合。
【甲木拢】 即独龙族“大铓”。
【嘉配琴】 即“伽耶琴”。宋神宗元丰四年贡入。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元丰四年,高丽国遣使崔思齐。副李子威朝贡,并献乐器。”“明年正月十三日,车驾幸集禧视,诏思齐等侍从。又令所遣乐工对御献乐。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乐器有嘉配琴,谓笛为大吟。”
【假生】 即“假笙”。
【假笙】 从史籍看,“假笙”与现“葫芦丝”相似。宋·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笙乃女娲所造,象凤翼,一名参差。今人以竹为之,上安三小管,下具箫体作觜吹,谓之假生。”
【加弦二胡】 卢俊德《关于扩大二胡音域的尝试-加弦二胡尝试》(摘要):“在特制琴筒低端的琴托上加一弦轴,弦上端系于铜涡轮轴上的小勾。定弦:g-d1-a1;音域:g~g4。”(《乐器》1979年第1期)
【加弦三弦】 增一根弦的三弦。中央音乐学院 王振先《三弦改革新成果》:“1964年制成第一代‘加弦三弦’。1976年制成第二代‘加弦三弦’,四弦四轴,定弦改为G、B、d、g;有效弦长缩为860毫米。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制作。”(《乐器》1988年第3期)
【伽耶琴】 清乐筝传入古代朝鲜,演为伽耶琴。形似筝。朝鲜《三国史记·音乐志》:“伽耶琴虽与筝制度小异,大概类之。《新罗古记》云:伽耶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王谓诸国方言各异,声音岂可一哉。乃命乐师省热人于勒造十二曲。后于勒其国将乱,于勒携乐器投新罗真兴王,王受之,安置国原。”传统伽耶琴有两类,雅乐伽耶琴,长约167厘米,宽约33厘米;俗乐伽耶琴,长约152厘米,宽17或21厘米。琴体如覆马槽,不合底板。有羊角状尾饰,设十二根弦,弦下各支一码,五声音阶定弦。近代伽耶琴增至21弦,有七声音阶定弦。伽耶琴用指肉拨,不同于筝用指甲弹。音色古朴。今流传于中国延边朝鲜族及朝鲜半岛。
【迦耶琴】 即“伽耶琴”。
【枷耶琴】 即“伽耶琴”。
【笳耶琴】 即“伽耶琴”。
【伽倻琴】 即“伽耶琴”。珈
【甲杂果果】 藏族“比旺”的别称。
【加筝扬琴】 扬琴与筝的嫁接乐器。吉林省歌舞团赵德林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制作。赵德林《A-1型加筝扬琴》:“最初的加筝扬琴是1975年长影乐团夏殿全设计,长春乐器厂制作。经改进,1、为六排弦码十二半音扬琴音位,音域#C-e3。2、筝码左右均双音。3、弦距均缩小。4、设音高微调装置5、增电声扩大装置。”(《乐器》1984年第2期)
【假指甲】 即“替指”。也称“义甲”。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储之于箱。而氍毹、笛床、笛膜合、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箭具焉,谓之家伙。”
【夹钟笛】 特指夹钟调的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无射。长二尺四寸。”
【夹钟弦】 弦律器“通”的夹钟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夹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
【夹钟之钟(锺)】 特指清代宫廷中的一套十二律特钟中的夹钟。十二律钟各自特悬,清代称镈钟。在二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夹钟之钟,二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Jian          
【简板】 碰奏体鸣乐器。也称“简子”。由两条长竹片构成,上端曲弯,捏控下端,使竹片相击发声。与渔鼓配合演奏,多用于伴唱道情等曲艺。《儿女英雄传》卷三八:“左胳膊上揽着个鱼鼓,手里掐着付简板,却把右手拍着鼓。只听他,扎嘣嘣,扎嘣嘣。扎嘣,扎嘣,扎嘣打着。”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鱼鼓简子》:“鱼鼓”,“裁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
【尖板】 即“拍板”。单手操作,板背有脊状隆,故称。参见“平板”。
【剪边锣】 一种无沿锣,街头卖炸果子时敲击。
【建鼓】 击奏体鸣乐器。也称“植鼓”、“树鼓”。凸腹桶形鼓腔,两端蒙皮,用棒击奏。两旁悬“朔鼙”和“应鼙”。

周代以来用于宫廷礼仪。《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汉·郑玄注:“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

现存最早建鼓实物为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建鼓。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植木已朽断,铜跗呈盘根错节的透雕纹饰,造型精美绝伦。建鼓的前身为商代的楹鼓。《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縣鼓。“汉·郑玄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

历代宫廷礼仪中建鼓多用四个,分别置于编钟宫悬的四角,其左右悬挂“应鼙”、“朔鼙”,或称“鞞鼓”、“应鼓”,配合建鼓一起演奏。《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鑮,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树雷鼓于北悬之内,道之左右。植建鼓于四隅。”《金史·志第十一》:“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应鼓在右。”

建鼓也可置于马车上敲奏。从东汉末沂南画像砖上可见到建鼓上设有羽葆盖。隋唐时期,除宫廷设建鼓外,仪仗鼓吹乐队中也设有建鼓,置于车上,上设羽葆鼓。称“羽葆鼓”,其植柱顶端常饰一翔鹭。至清代,宫廷中的建鼓鼓腔和鼓面都绘有彩色云龙纹和花纹。《清会典图·乐器四》:建鼓“面绘云龙,缘绘花纹,俱五采,两端金钉二层,匡两旁饰六角镂金盘龙各二。”

【键钮排笙】 20世纪60年代,苏州民族乐器厂张子锐根据芦笙的发音原理设计的排笙。操作系统采用键钮,故称。音域达三个八度。
【键盘笙】 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以传统笙苗与风琴结合的形式设计。
【简勺】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勺”。竹制,竖吹。长短不一。首端开吹孔,管身开四个音孔,前三背一。有两种形制,吹法不同:一种竖吹,用露兜叶套着“勺”头控制吹气孔以调节音量;另一种用一根长约15厘米的细管插进吹孔,再用露兜叶套着,执姿如“大管”(巴松)。流行于海南五指山地区黎族。
【简易二胡双千斤】 在二胡上设两道千斤,可改变空弦音。由徐夸平、王同善研制。《乐器科技》1977年第4期第9页。
【简子】 “简板”的俗称。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简子,取竹两片紧厚者制之,长数寸,手中相击为节。”
【尖子号】 “长尖”的俗称。
Jiang      
【奖】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掌载”。苗族语“奖”为箫,汉族称“直箫”。长80~115厘米,分为高音奖和低音奖。高音奖管长约40厘米,开六个指孔;低音奖管长100~125厘米,开六个指孔。取115厘米长的水竹,管身套蛇皮。上端管口塞入切有斜口的软木圆塞,与管壁构成气道。塞底管身侧开方形发音孔,为分气阀。管身开六个指孔,音域:c1~c2。竖持,奏法如竖笛。音色润厚。风格浓郁。流行于贵州六盘水、毕节地区的苗族。
【江布尔冬不拉】 以哈萨克族民间艺人阿肯江布尔命名的“冬不拉”。音箱呈椭圆形。
【江方】 景颇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姜鼓】 一种三足杯型鼓。鼓腔用整块杉木刳成。鞔牛皮。用双槌击,槌头裹绒布。音色浑厚。流传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地的壮族。用于桂西壮戏。
【将于】 击奏体鸣乐器。錞于的变体。因古制錞于在五代已失传,宋代据史籍记载绘画。宋·陈旸《乐书·俗部》:“《周官》有錞于之制,盖乐作则鸣之,与鼓相和也。五代之时已亡其制,然则錞于,当时宫悬四,无筭乐中用之。岂錞于之变体欤。”形态像瓦缶,已非汉代的有盘无底之制,而是有底无盖之状,被悬于专用的架上。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錞于,淳于之类也。”“五代后周有将于,其錞于之类乎,形似瓦缶,以簴悬之。”
【江浙筝】 清代末流行于江苏、浙江地区的筝。《清代续文献通考•乐七》:“江浙之筝用丝弦,弹法同南筝,弦数十五。”参见“北筝”、“南筝”。
Jiao        
【角】 唇簧气鸣乐器。用动物犄角制,故称。大多用牛角截去尖,通窍而成杯形吹口。其音洪亮。常作为古代部族狩猎时围捕野兽的信号工具,也用于军事联络信号。

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都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陶角,如莒县陵阳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4500-6400年)陶角和华县井家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000-7000年)陶角。后衍生多种形制。如用竹或木制的“色角”、缠动物皮的“革角”、角体绘有纹饰的“画角”、两支角相并而成的“双角”、用铜制成的各种“铜角”、管口饰有龙头的“龙头角”,还有西藏的大型“筒钦”等。

角的起源大体有三说:

一说,黄帝时代已用于战争。《晋书·乐志下》:“角,说者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

二说,从西域传入。《通典·乐四》:“角,《书》、《记》所不载,或出羌胡,以惊中国马。”

三说,出自吴越地区。《通典·乐四》引东汉马融云:角“出吴越。”

先秦时期的角材已用木、竹、革、铜或人腿骨等。

魏晋时期的角也称“簸逻回”。夜吹用作警严的,则称“警角”。已发展出的铜角有单节的,也有两节或两节以上套接而成的,能够自由伸缩。吹奏时把细管抽出,连成整体;吹毕,把细管收入粗管内,以便收藏。晋代已有绘有彩纹的角称“画角”。《晋书·乐广传》:“尝有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添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北齐时,按诸州镇戍官职等级的不同,色角的颜色通常分为红、绿、黑三种,均配相应颜色的布套。用于大驾卤簿的色角分为“长鸣色角”和“次鸣色角”,简称“长鸣”和“中鸣”、“次鸣”。

隋唐时期,盛行“革角”,通常用于礼仪乐队或军队中。髹漆的角称“色角”。画角表面绘有更丰富的色彩图案。在画角盛行的同时,唐代宫廷采用仿牛角形的铜角。在十部伎中,铜角仅用于高昌伎。铜角也称“吹金”,古代西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吹铜角的人被称为“吹金者”。

唐宋时期,用于鼓吹乐的角称“大角”。《新唐书·礼仪志十二》:“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回,工人谓之角手,以备鼓吹。”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铜角,高昌乐器也,形如牛角,长二尺,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

明清时期,铜角衍化出大小两种形制,分别称“大铜角”、“小铜角”,也称“大号”、“小号”,皆由两节构成。铜角也有“号筒”、“头号”、“喇叭”、“嗐头”等称。

近现代民间吹打及戏曲中常用来烘托气氛的“先锋”、“招军”、“长尖”等属其遗制。铜角除了用作仪仗乐器外,也常用作宗教法器。角也被制成长短、粗细不同的两支,作为雌雄配对。如清代蒙古角,有雌雄两支。现在民间仍保持了大小两种形制。

【筊】 指“小箫”。古制通常十六管,有底,属“闭管”共鸣。《尔雅·释乐》:箫,“小者谓之筊。”晋·郭璞注:“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宋·邢昺疏:“《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一说,“筊”用小竹管制作。宋·邢昺疏《尔雅》:“《通卦·验》云:‘箫,长尺四寸。’其言管数长短虽异,要是编小竹管为之耳。”

【簥】 形制较大的“管”。《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
【叫此束】 “敫子”的俗称。
【角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由回族“泥哇鸣”演变而来。木制,形如角,故称。有单管、双管两种。单管“角笛”长约33厘米,开六个孔,横吹,音域为两个八度,音色明亮。双管“角笛”长约83厘米,粗端上下各设一吹孔。体内有两管,各开六个孔,近凸面管短而细,发音较高,音色悠扬;近凹面管长而粗,发音较低,音色深沉。音域为两个八度。无底。尾上方设气孔。笛身绘彩,饰流苏。
【教坊箫】 用于教坊乐的“排箫”。与清乐箫不同,借用觱篥谱字记谱。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教坊箫,十七管。《景祐乐记》‘教坊所用之箫凡十七管,以觱篥十字记其声。’然清乐部所用十七管,其声法不同,故并存之。”
【角鼓】 用于“角鼓舞”的伴奏,故称。鼓长1.5米,面径1米。流行于广西三都的水族。
【叫鬼号】 “刚洞”的俗称。用于藏传佛教仪式。
【角胡】 擦奏弦鸣乐器。用牛角为筒,故称。构造似二胡,长约70厘米。长约20厘米,上开音窗,蒙蛇皮。设两根丝弦或钢弦,定弦:a1-e2,音域为两个八度。音色脆亮。流行于广西隆林、融水、三江地区的仡佬族、苗、侗族。仡佬族民间器乐《八音》的主奏乐器。
【脚铃】 摇奏体鸣乐器。在一块大竹上设三排小竹管为铃,歌舞时,在双脚各绑一块,跳舞即发音。流行于云南红河州思茅各地的哈尼族,其中乙车支系尤盛行。
【交龙扛(掆)鼓】 鼓腔绘有交龙的“扛鼓”。元代宫廷用于仪仗乐队。《元史·輿服志二》:“引交龙扛鼓左,金钲右,舁四人,工二人,皆武弁。绯絁生色宝相花袍,红勒帛,红鞾。”
【叫锣】 与木魚组合敲奏的小锣。俗称“小叫”。左手食指挂住小锣,拇指、中指执木魚,右手执木片。演奏時,强拍击木魚,弱拍击小锣。
【焦尾】 ①“焦尾琴”的简称。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吴人有烧桐爨者,蔡邕闻火烈声,知其良材。请以制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曰:焦尾。”汉代蔡邕拟制。元·陶宗仪《琴笺图式》:“吴人有爨桐者,蔡邕闻烈火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名曰:焦尾。”

②“冠角”的别称。

【燋尾】 即“焦尾琴”。唐•徐坚《初学记•乐部下•琴》:“燋尾,蔡邕琴。”
【焦尾琴】 汉代名琴。蔡邕从炭火中抢出良材制琴,因尺寸所限,琴尾留有焦痕,故名。《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闻烈火之声,邕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之为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北朝,焦尾琴犹存。《南齐书•王敬则传》:“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敇五日一给仲雄。仲雄于御前奏《懊侬曲》。”
【筊箫】 即“筊”。因属箫类,故名。《文献通考·乐十一》:“筊箫“,“管尺二寸者,十二管有底而交鸣,故谓之。”
【叫子】 单簧气鸣乐器。即“颡叫子”。用两竹片合而夹一薄膜,将其含于近舌根处,为防止不慎吞下,用一根线拴在牙齿上,用舌根抵在上腭上,呼气策动薄膜发音,原理如吹叶。音高取决于呼气缓急,呼气缓则音低;急则音高。用木、牙、骨等材料制,现也有用金属片制。常与嗓音结合能模仿人声、鸟鸣、家畜等的鸣叫,作为口技表演。宋·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嘂子】 江南一带唢呐哨的俗称。清·范寅《越谚·器用》:“喇叭,攋摆。乐器。又名梅花。 头尖尾夵,皆圆铜,中木管,六孔。头套嘂子,口吹指按。”参见“梅花”。
【铰子】 “钹”的别称。
【敫子】 边棱音气鸣乐器。以陶土或瓷制,做成各种动物形状。通常只能发一个音,也可发多达三个的音。《正字通·竹部》:“今乐器壎、箎之属有敫子,俗称‘叫此束’,本作‘嘂’。”
Jie              
【节】 ①同“相”或“拊”。节拍乐器。《尔雅·释乐》:“和乐谓之节。”宋·邢昺疏:“节,乐器名,谓相也。《乐记》云:‘治乱以相。’郑注云:‘相即拊也,亦以节乐。’”

②也称“司节”、“竹节”,俗称“柳节”、“簸箕”、“柳条簸箕”。清代,进入宫廷。多用竹或柳枝编成,状如簸箕。细竹棒一对,束一端,持棒刮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节以竹编成,形如箕。长一尺五寸七分,边长一尺三寸六分,”“以圆竹二,上合下开,通长一尺一寸五分,画之以为节。”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和北京市的满族中。

③拉祜族语“象脚鼓”的音译名。

【节板】 “拍板”的别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三引《诸山记》:“管师鲍公吹横笛,板师何凤儿拊节板。”
【杰猜】 彝族语“月琴”的音译名
【戒尺】 特指两根木尺构成的节奏乐器。夹于指掌间合击发声。用于民间说唱。日·无著道忠编《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尺》:“两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稍大。把上者拟下去击而鸣之。受戒之故,得戒尺之称。“又“戒尺或单称尺。”参见“丐拍”。
【姐敢】 傣族语“云板”的音译名。参见“韵板”。
【介各】 侗族语“侗笛”的音译名。
【节鼓】 宫廷中的小型手拍鼓。把两具小鼓置于搏盘状的匣架中,仅露鼓面。用手拍击。《通典·乐四》:“节鼓,状如博局,中开圆孔,适容其鼓,击之以节乐也。节,不知谁所造,傅元《节赋》云:‘鐄钟唱歌,九韶兴舞,口非节不咏,手非节不拊。’此则所来亦远矣。”隋唐时期的宫廷节鼓用得很普遍,但十部伎仅用于清乐伎。
【羯鼓】 也称“揭鼓”、“两杖鼓”。细腰形鼓腔,髤漆。两端以铁圈(也作“棬”)张皮革,圈周围用绳索对牵,可调节皮膜松紧。下有托座,称“牙床”。

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

隋唐时期,羯鼓在宫廷王公贵族中盛行。唐代十部伎中就有天竺、龟兹、疎勒、高昌等部伎都采用了羯鼓。因羯鼓的音色比汉震鼓雅,曾受唐玄宗青睐,称羯鼓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并善于演奏,还能作曲。唐·南卓《羯鼓录》:“上与开府兼擅两鼓,而羯鼓偏好,以其比汉震稍雅细焉。”《羯鼓录》所载羯鼓曲目就有一百三十余首。

唐代的羯鼓制作工艺相当发达。一副优质的鼓圈的平准度极高,把它平放在盆中,可在圈中注满油而不漏。唐·段成式《羯鼓录》:“皋见棬,捧而叹曰:不意今日获至宝,因指其刚匀之状,宾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诸公必未信。命取食柈,自选其极平者,遂置二棬于柈心,以油注之棬中,棬满而油不浸漏,盖相契无际也。”

羯鼓用两根鼓杖敲奏。击鼓杖一般用黄檀、狗骨制。明·张岱《夜航船·礼乐部·乐律》:“羯鼓,状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叫两杖鼓。”

至宋代,羯鼓在宫廷中的地位下降,主要用于仪仗队。《宋史·仪卫志一》:“第十一、矟,第十二、绿滕络眉刀,揭鼓二,掌鼓二人,后部同。”

明代军营练兵时,曾用羯鼓声为信号。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耳目》:“明羯鼓,九点鼓,是行营,点鼓一声约行二十步,点紧鼓一声,行一步,则将擂鼓交锋矣。”

至清代,梨园戏中的羯鼓称为“迸鼓”。清·富察敦《燕京岁时记·风筝、毽儿、琉璃喇叭》:“至谓太平鼓即羯鼓者,非也。羯鼓者,乃令梨园所用之迸鼓,以双杖击之。”

【揭鼓】 即“羯鼓”。宋代仪仗队称“揭鼓”。《宋史·仪卫志一》:“第十一、矟,第十二、绿滕络眉刀,揭鼓二,掌鼓二人,后部同。”
【羯鼓鞚】 “羯鼓”的共鸣腔。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二:“许安世家有伯成樽,如今羯鼓鞚也。”
【结腊】 边棱音气鸣乐器。竖吹,流行于德昂族。
【姐妹箫】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由两根同度箫并扎而成,故称。也称“乌里乌鲁”、“占得息”、“力布”、“咪咪”。多用水竹为材,规格不一。管身开六个指孔。亦有开七个指孔的,前六背一。开八个指孔的,前七背一。音域:c1~d2。竖吹。有筒音不同的姐妹箫,一般成四度关系。可同奏,亦可分奏。音色轻柔。流行于贵州黔西南、黔南、安顺等地区的兴义、惠水、平塘、荔波、平坝、清镇、贵定、龙里、花溪等地的布依族、苗族。
【戒守鼓】 即“鼜”。《周礼·地官·鼓人》:“凡军旅,夜鼓鼜。”汉·郑玄注:“鼜,夜戒守鼓也。”
【节特根】 拨奏弦鸣乐器。也译作“节特曼”、“节特康”、“结提干”。琴箱呈长方形,长约1米,用整木凿成,用马尾束牵弦七根,弦下各立牲畜踝骨为琴码,靠移码调节音高。音色优美动听。流行于哈萨克族。
【节特康】 即“节特根”。
【节特曼】 即“节特根”。
【节友】 “洞箫”的雅称。用紫竹制,传统款式取其九节。明·顾元庆《十友图赞·节友》:“右紫箫,邓蔚之产,上有九节,吹有奇声,山房呼为节友。““赞曰:有山邓蔚,九节之竹。葛水苍龙,淇园紫玉。坚贞之操,鸾凤之声。沧江明月,携尔同行。”
【节子】 “莲花板”的别称。
Jin    
【金】 特指周代“八音”分类中的“金”。此类乐器用青铜制,故称。多指“钟”、“镈”等定音打击乐器。《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郑玄注:“金,钟、镈也。”主要振动方式为:板振动、棒振动等。激发方式有:槌击、棒撞、手摇、碰奏等。

先秦时期有:钟、錞、镯、铎、铙、钲、句鑃等击奏乐器。

汉代至隋唐流行铜鼓、锣、钹、方响、云板、铜钵、铁拍板等。

宋代,有人把气鸣乐器铜角和弦鸣乐器铜琵琶等归入“金”类,延伸了周代八音中“金”的内涵。

【金薄叶(鐷)】 即“笙簧”。因以铜制,色如金而形薄,故称。《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晋·郭璞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宋·邢昺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叶也。”
【金槽】 贴金箔为饰的琵琶背板。唐•李贺《秦王饮酒》:“龙头泻酒邀酒星,今存琵琶夜枨枨。”清•王琦汇解:“金槽,以金饰琵琶之槽。”
【金川乐得梨】 双簧气鸣乐器。“得梨”的一种。用作青海省一带藏传佛教的法器。《清会典·乐部》:“金川乐所用,通长一尺五寸,中木管长九寸七分二厘。”
【金槌】 饰金的击槌。多为文学描写。明•陈思教《花里活》卷中:“一仙女于水滨,有金槌玉版,连叩数下,清莲涌出。”
【金錞】 即“錞于”。以青铜制。古代称铜为“赤金”,故名。《说文·金部》:“铜,赤金也。”属周代“四金”(錞、镯、铙、铎)之一。《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汉·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硾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
【金钉】 在鼓腔边缘固定鼓皮的涂金钉。《清会典·乐器》:“建鼓,木匡,面径二尺三寸四厘,匡长三尺四寸五分七厘,腰径三尺七分二厘。面绘云龙,缘绘花文,俱五采,两端涂金钉二层。”
【金度铜铎】 即镀金“铜铎”。元·徐明善《安南行记》:“金度铜铎七口。”
【金铎】 即“铎”。青铜铸。铜有赤金之称,故名。《说文·金部》:“铜,赤金也。”属周代“四金”(錞、镯、铙、铎)之一。《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一说,“金铎”、“木铎”皆铜铸。“木铎”则以木为舌,“金铎”则以金为舌,故称。明·王圻《三才图会》:“金铎、木铎图“,“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
【金刚杵铃】 即藏族“杵铃”。
【金刚铃】 也称“止布”、“兹巴”、“法铃”、“西藏铃”等。通体铜铸,形如梵鈡而小,大者通高约25厘米,内悬金属铃舌。持柄,铃口朝下,摇击发声。流传于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汉族等多地佛教寺庙。
【金刚腿】 “柳琴”的俗称。传统设弦三根、七个品柱。用拨子弹奏。多用于柳琴戏、泗州戏、婺剧等戏曲的伴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金刚腿形如琵琶而小,三弦。山口至尾长一尺六寸六分,弦长一尺三寸九分五厘。腹阔六寸八分,项阔九分五厘。”
【晋鼓】 周代六鼓之一。比鼛鼓小,通常用于宫廷礼乐。作乐时,先击编钟,后击晋鼓。《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汉·郑玄注:“长六尺六寸。金奏为乐作,即编钟。”唐·贾公彦疏:“凡作乐,则先击钟,故钟师以钟鼓奏九夏。”由镈师命眡瞭敲击。
【金裹鼓棒】 包有金饰物的鼓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以次,高架大鼓二面,綵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如流星。”
【金海螺】 “贝”的一种。海螺口饰金,故称。为缅王朝贡物。《清史稿·属国三》:乾隆“六十年,缅王遣使祝厘,进缅石长寿佛、贝叶缅字经、福字镫、金海螺、银海螺”。
【金花铃】 特指“铎铃”。多用铜铸,铃体铸有纹饰,故称。《文献通考·四裔八》:“居僧祗城,有门三重,相去各百步少许。每门图画菩萨飞仙之众,悬金花铃。”参见“铃”。
【金簧】 古代对笙簧片的雅称。唐·秦韬玉《吹笙歌》:“纤纤软玉捧煖笙,深思香风吹不去。檀唇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岐山取得娇凤雏,管中藏著轻轻语。好笑襄王大迂阔,曾卧巫云见神女。银锁金簧不得听,空劳翠辇冲泥雨。”
【金口角】 即“唢呐”。因吹嘴和喇叭口多用铜制,故称。《清会典图·乐器八》:“金口角,木管,两端铜口,上敛下哆,管长九寸八分九厘。上口内径三分一厘三毫,金口长二寸一分六厘,为壶卢形。加小铜盘二。管下口内径九分三厘九毫,金口长四寸八六厘,外径四寸三分二厘。前七孔,后一孔。刻管如竹节相间,以芦哨入管端吹之。哨入管六分三厘,至最下前出第一孔,七寸四分一厘七毫;第二孔,六寸一分七厘四毫;第三孔,五寸三分八厘六毫;第四孔,四寸二分八厘三毫;第五孔,三寸三分八厘五毫;第六孔,二寸四分七厘二毫;第七后出孔,二寸九分五厘;第八前出最上孔,一寸四分六厘五毫。下端铜口,小镮各一,系黄绒紃,末垂五采流苏。”清代宫廷用于铙歌大乐的前部大乐,凯旋铙歌乐。
【金琅珰(璫)】 “风铃”的俗称。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清·仇兆鳌注:“钱作琅珰。《汉书》作琅当。《汉书·西域传》:琅珰,长锁也。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珰。”
【金玲】 此指“金刚铃”,梵器。古代铜为五金之一,故称。唐·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金玲摄群魔,绛节何兟兟。”
【金龙画角】 角身戗金绘龙纹的“画角”。由三节构成,甚为华丽。用于宫廷仪仗队。《明会典·工部二·仪仗一》:“金龙画角二十四枝,木质,黑漆,戗金为饰。上节宝相花,中节缠身单龙纹,下节八宝双海马。”
【金缕(縷)琵琶】 柄设金缕,以银为品的琵琶。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中》:“金缕琵琶。”原注:“银柱金缕柄。”
【金铙】 ①即“铙①”。青铜铸。铜有赤金之称,故名。《说文·金部》:“铜,赤金也。”铙为周代“四金”(錞、镯、铙、铎)之一。《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

②特指“铙钹”,铜制。形大。《红楼梦》第一十五回:“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参见“铙②”。

③特指“钹”。《西游记》第六十五回:“只听得半空中叮铛一声,撇下一副金铙,把行者连头带足,合在金铙之内。”

【金钱鼓】 “八角鼓”的俗称。有铜钱镶于鼓框,故称。
【金钱棍】 满族“连厢”的俗称。
【锦瑟】 瑟以锦帛为饰,故称。隋唐后,以锦帛衬于瑟尾作为装饰,后又改绘纹为饰。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像十之下》:“按《元史•乐志》:瑟面施采色,两端绘锦,此系近代俗制非古制也。古称锦瑟,不过用锦一幅置于瑟尾以衬弦耳。”“琴、瑟一体,表里通漆,琴用玉徽;瑟用锦衬,庶几古人瑶琴、锦瑟之制。”
【金铜钉】 涂金的铜钉。《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大鼓二面,以木为匡,高三尺,冒以革,面径四尺,周围抹金铜钉。面施粉绘荷叶四,中莲花一,匡加红油,绘宝相花。”
【金叶】 即“笙簧”。“簧”不等于“笙中之簧”。《诗·王风》:“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宋·朱熹注:“簧,笙、竽中金叶也。”
【金钲】 即“钲”。此指钟形钲。汉·张衡《东京赋》:“戎土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薛综注:“金钲,镯、铙之属也。”隋唐后大多指锣形钲。《明会典·工部五·仪仗四》:“金钲一面,以响铜为之,径九寸,边有小窍,外以红竹匡,络以红绒绠。”参见“钲①”、“钲②”。
【金镯】 即“镯”。以青铜铸。古代铜有赤金之称,故名。《说文·金部》:“铜,赤金也。”为周代“四金”(錞、镯、铙、铎)之一。《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通常用于军旅,隋唐至宋,用于鼓吹乐,仍称“金镯”。《隋书·音乐志中》:“然后左右夹振铎,次击鼓,以金錞和之,以金镯节之。以相而辅乐,以雅而陔步。”
Jing          
【颈】 泛指颈箱型弦乐器的收敛部。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轸下折处曰:山口再下曰:颈。”
【景】 即“枚”。也称钟乳。《周礼·考工记·凫氏》:“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
【京钹】 用于京剧伴奏的“钹”。
【京二胡】 20世纪20年代,由王少卿创用。原理同二胡,形体略小。琴筒、琴杆和轸子都用木制。因用于京剧伴奏乐队,故称。定弦比京胡低一个八度,对京胡音色起谐调作用。与京胡、月琴等乐器组成京剧伴奏的固定编制。
【惊闺】 体鸣膜鸣合一的摇奏乐器。把“小钲”与“鼗鼓”串于一柄,钲与鼗侧皆系小绳丸,摇其柄,则钲、鼗同时发声。此器由针线、胭脂小贩用以招引闺房买客,故称“惊闺”。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惊闺,贩卖针线脂粉之人所执之器也。形如鼗而附以小钲,持柄摇之,则钲鼓齐鸣,以代唤卖。曰惊闺者,欲其声之达于闺阁也。后因谓执此业之人亦曰‘惊闺’,即俗言货郎。《滇事经略》吴三桂之妾陈圆圆,为江南陈惊闺之女是也。”
【惊闺叶】 摇奏体鸣乐器。又称“铁连”。铁片卷折成合瓦形扁壳,内置钢珠,用三个或四个为一串,套在上,摇动发声。流行于北京街头的磨刀人、理发小贩。
【京胡】 京剧伴奏的主奏乐器。形似二胡而短小。竹筒一端鞔蛇皮。竹柄插入琴筒中的一段开有狭长音窗(风口),对发音的高频有共鸣作用。《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京胡,伴唱京戏之器。弦紧音急。其佳者甚优,价值亦昂。竹筒为槽,虺皮为面,而皮鳞愈大愈佳。”京胡约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徽剧的伴奏乐器徽胡演化而来。曾用软弓拉奏,也称“软弓胡琴”。传统技法用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指法有打、滑等技巧。弓法有推、拉、颤、抖、顿等技巧。
【京胡京二胡合一琴】 用双股马尾,琴筒的皮膜相对装置。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孙汝桂研制。(《乐器》1985年第1期)
【警角】 用于警戒的“角”。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晋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内怀忧懣,闻众军警角鼓吹,谓其司马孙报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鹤鸣,然则军中用警角尚矣。”
【京锣】 用于京剧的锣。参见“仿苏锣”。
【景颇族三弦】 即景颇族的“玎”。
【景颇族三弦琴】 景颇族“玎”的俗称。
【静瑟】 神话传说中的“瑟”。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员山,其形圆也。有大林,虽疾风震地而林木不动。以其木为瑟,故曰:静瑟。”
【警严钲】 宋代太常鼓吹部用于警严的“钲”。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采芑》宣王南征之诗也,而曰‘钲人伐鼓’,然则警严钲,其来尚矣。今太常鼓吹部警严用之。”
【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 此指改良独弦琴。陈自明《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的民族乐器改革新成果》:“改革者是广西京族独弦匏琴第七代传人何绍。增加了指板和音品。”(《乐器》1994年第1期)
【京族三弦】 “三弦琴”的俗称。
Jiong
【窘】 即佤族的“适争”。
Jiu      
【九凤之箫】 传说中道仙所吹之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七引《空洞灵章》:“真人弹云璈,吹九凤之箫,其音逸响,流激千寻。”
【九孔笛】 利用小孔升降音高的改良笛。丰元凯《苏绍勋的九孔笛》:“九孔笛是在传统六孔的基础上,增开三个附加小音孔,按大音孔启小音孔可吹奏半音。”(《乐器》1994年第1期)
【九孔陶埙】 天津音乐学院陈重《九孔陶埙的研制》:“采用宜兴紫陶。在古制六孔陶埙基础上,加大肩部,扩大了内膛。”(《乐器》1981年第2期)
【久林】 即藏族“雄林”。
【九灵箫】 相传为道仙所吹之“箫”。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笙箫门》:“九灵箫,仙人吹以自娱,声传四十里。”
【纠鲁布】 即哈尼族的“当迪”。
【九拍板】 用九片板构成的“拍板”。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马贵舆亦编九拍板、六拍板于柷、敔之后。”
【九弦琴】 ①指长沙五里碑战国墓出土的“九弦琴”。

②指宋代新制琴。也称“雅琴”。在“七弦琴”上增两根弦而成。宋宫廷设置两款,其方首者用于祀地;圆首者用于祭天。《宋史•乐志四》:“《琴书》:以九弦象九星。”《宋史•乐志一》:“又敕造七弦、九弦琴。皆令圆其首者以祀天;方其首者以祀地。”基本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少角、少徵。《宋史•乐志十七》:“《九弦琴图说》曰:弦有七,有九,实即五弦,七弦倍其二;九弦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变为散声也。”九弦琴的各弦都有命名。其琴谱,借用弦名“君、臣、文、武、正、民、心”七字,再加上唐代讠燕乐半字谱中的“凡”、“一”两谱字记谱。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圣朝太宗皇帝因太乐雅琴更加二弦。召钱尧卿按谱以君、臣、文、武、正、民、心九弦转入大乐,十二律清浊互相合应。御制《韶乐集》中有《正声翻译字谱》。又令钧容班部头任守澄,并教坊正部头花日新、何元善等注入唐来讠燕乐半字谱凡、一声,先以九弦琴谱对大乐,并以唐来半字谱,并有清声。”

【九星】 “九星匏”的简称。“九曜匏”的前身。参见“九曜匏笙”、“大晟匏”。
【九星匏】 即“九曜匏”。由九根笙管插于匏中构成,故称。象征天上九颗星。参见“九曜匏笙”、“大晟匏”。
【九曜】 “九曜匏笙”的简称。
【九曜匏】 “九曜匏笙”的简称。《元史·乐志二》:“九曜匏”,“以斑竹为之,玄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参差如鸟翼。”“九簧者曰九曜匏。”“韬以黄囊。”
【九耀匏】 即“九曜匏”。《金史·乐志上》:“太庙登歌:钟一簴,磬一簴,歌工四,籥二,埙二,篪二,笛二,巢笙二,和笙二,箫二,七星匏一,九耀匏一,闰余匏一。”
【九曜匏笙】 原名“九星匏”。象征天上九星。出自宋崇宁四年宋徽宗所定大晟乐,被列于匏部。因这种笙由九管插匏而成,故称。主要用于宫廷礼乐。宣和元年,又被列于明堂宫架,为“大晟匏”三色之一,仍称“九星匏”。至绍兴十三年,改名为“九曜匏笙”。金元时期简称“九曜匏”、“九曜”,或作“九耀匏”。《宋史·乐志五》:“宫架则用编钟、编磬各十二架,柷、敔二,琴五色各十,瑟二十六,巢笙及箫并一十四,七星、九曜、闰余匏笙各一,竽笙十,埙一十二,篪一十八,篴二十,晋鼓一,建鼓四,麾蟠一。”
【究由】 怒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九云锣】 “云璈”的俗称。因锣架形如九宫格,常不计顶上一格,故称。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云锣十面,共一木架,下有短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击之。锣之大小皆同,而以厚薄分音之清浊,凡五声五清声也。厚薄有损益,与编钟同,即云璈也。俗称九音锣。”
【九子金玲】 “子铃”的一种。晋·葛洪《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上设九龙,皆衔九子金玲,五色流苏。”“每好风日,幡旄光影照耀一殿,铃鑷之声警动左右。”参见“铃”、“子铃”。
【九子铃】 悬铃的一种。一说,九子象征尧的九位贤臣: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用金玉制。用于装饰。多悬于宫殿、寺檐或帷帐。《西京杂记》卷一:昭阳殿“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庄严寺有玉九子铃,外国寺佛面有光相,禅灵寺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箴戒》:“齐武帝内殿则张帷杂色锦旗帐,帐之四角为金凤凰,衔九子铃。”唐·李商隐《齐宫词》:“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Ju            
【虡】 即“簴”。悬钟、磬架的两侧立柱。《周礼·考工记·梓人》:“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汉·郑玄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臝,羽属。”
【簴】 悬钟、磬架两侧的立柱。也作“虡”。《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汉·郑玄注:“乐悬,谓钟磬之属,悬于筍簴。”
【鐻】 一说,似“钟”。《史记•太史公自序》:“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唐•司马贞索隐:“鐻,钟也。”《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之。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晋·郭象注:“鐻,音据。司马云:乐器也。似夹钟。”
【居昂列】 边棱音气鸣乐器。瑶族“箫筒”的音译名。
【居巢】 即“巢”。属大笙。《岁时广记·诸山记》卷三三:“管师次姑噪悲慄。“原注:“即觱栗也。”“韩季吹洞箫,朱小蛾韵居巢。”原注:“即大笙也。”
【锯琴】 也称“乐锯”,由琴身(锯片),锯座(锯把)组成。有齿的一侧称锯齿,无齿的一侧称锯背。17世纪,源于意大利,后流传到世界各地。20世纪初流行。依尺寸不同,有大、中、小三种,分别处于低音、中音、高音音区。演奏时将锯把双膝之间或竖置于架上,用左手弯曲锯片成S弧形,右手用马尾弓擦奏锯或敲击背,弧形弯度大则音高;弯度小则音低。音色独特,美妙动听。高音如口哨声,中音如胡琴,风声,低音如大提琴。能拉颤音。
【举若】 纳西族东巴文“铃”的音译名。
【巨笙】 “兴隆笙”的别称。体积庞大,故称。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玉瓮一,玉编磬一,巨笙一,玉笙一,玉箜篌咸备于前,前悬繍缘朱簾。”
【乐锯】 即“锯琴”。
Jue
【决篥】 即傈僳族的“笛朽篥”。
【决篥杰】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达提吐”。无节竹的管制作,由主管、副管组成。主管较粗,长约30厘米,上端设一气道吹口。管身开六个孔,前五背一。音阶:e1-g1-c2-d2-e2-g2。副管较细,不开指孔,只发持续单音。主管、副管同时吹,可发双音。音色悦耳。流传于云南保山、德宏傈僳族聚居区。多用独奏或歌舞伴奏。
【决列】 单簧气鸣乐器。从景颇族传入傈僳族,双管,主管长29厘米,开六个侧孔,副管长20厘米,无侧孔。管端设长三角形的铜质簧片,发音原理如葫芦丝。主管吹旋律,副管为持续音。音色柔美。用于独奏或伴奏。代表乐曲有《决列调》、《傈僳小调》等。
Jun      
【均】 弦律器。也称“弦”、“一弦琴”、“钧”。明•方以智《通雅•乐器》:“古有一弦之均,以均众声。”
【钧】 即“均”。《国语•周语下》:“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汉•韦昭注:“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之,以为钧。”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云麓漫钞》云:古有一弦之钧,以钧众声。”
【军鼓】 用于军事的“鼓”的泛称。也称“战鼓”。《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备因常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

各时期形制不一。唐宋时期,皮鼓与青铜鼓都称“军鼓”。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铙鼓。其制皆五采重盖。”

明代“军鼓”的种类甚多。用来传递信号。明·何臣良《纪阵·技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之势,彰震天之威。”

【军号】 用于军事的“号筒”。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军号,战争及操演时所用号筒也。器为铜铸之管,下为钟形。”
【箘首】 传说人物晏龙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宴龙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箘首;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漆。”《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均钟木】 “均”的别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乐均,调乐器也。伶州鸠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注:均钟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
【均准】 弦律器。明代朱载堉率先发明了精密计算的十二平均律,“均准”是供演示十二平均律或三分损益律诸律的音高,具有律制转读功能,可供微音律研究。板箱型结构,设九寸等长的十二根弦。器面漆黑。在粗弦外侧和细弦外侧分别设九进制刻度和十进制刻度。九进制刻度标有三分损益律的诸律位置;十进制刻度标有十二平均律的诸律位置。延金线横器身。十二金横线上设金徽。作为唯一参照系,注一百四十个微音律测点,各标律名。依红线与测点的交会点,可查知旧律的常规尺度。操作时,先吹黄钟律管,校定黄钟弦的音高;依金徽标示的律位,可查知新律的诸律音高,移弦存取。依红线亦可在黄钟弦上,演示旧律的具体音高,查其尺度数据。作新、旧律听觉或数据比较。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立均第九》:“新制准器,斫桐为之,其状似琴非琴,似瑟非瑟,”“故曰均准而非琴瑟也。面、底通以黑漆髤之”“ 自首端达于越。定弦时吹黄钟之声,以为准则也。额舌、轸足、护轸等大抵如琴,惟龙龈及焦尾颇与琴不同,其弦粗细与琴无异。以琴弦两副作一副。首、中弦单用,余则双用焉。大弦外边有划画,自岳至龈,均为九寸,每寸九分,每分九厘,拟九寸之律也。小弦外边亦有划画,均为十寸,每寸十分,每分十厘,拟十寸之度也。各照新旧二率律度之数,横界相达凡二十四道。旧律之道以朱别之而无徽,新律之道以金别之而有徽,徽在脊中,如芥子。”“金道之左凡百四十处,各镌律名首字为识。”“金道、朱道之侧,近边细书新旧所算之数,使览者易晓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J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