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2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于7月1日正式开班。
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录取了30名有志于从事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青年艺术人才,通过集中授课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形式,采取大班教学和小班实训的课程设置,着重对铜鼓、会鼓、烟墩大鼓、啵咧、侗笛、芦笙、独弦琴、天琴、独弦琴等广西特色乐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以此推动解决当前民族乐器制作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承。
开班仪式当天,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先生在发言中对国内首个使用国家艺术基金专门培养乐器制作工艺人才的《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的开班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培训班的举办,一方面表示当前乐器制作工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主办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远见卓识,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意识到音乐与乐器将来对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乐器制造是音乐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次活动的举行将为传承中华民族以及广西的民族乐器优秀文化,培养杰出的一批优秀乐器制作人才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他在发言时对参训学员同时也寄予厚望,希望学员之中将会有众多人成为改变当前我国乐器产业现状,使中国乐器名扬四海,走向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中流砥柱。丰元凯先生在7月2日从“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历程回顾与思考”两个重要命题入手,结合自身30余年的乐器行业实践经历,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梳理了新中国乐器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70年发展历程,解析了我国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强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乐改”始终贯穿并推动民族乐器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全体学员及众旁听师生的高度评价。7月6日,丰元凯先生回顾了乐器标准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概述了目前乐器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在他的悉心教授下,诸位学员们逐步制定了乐器标准化文件所需封面、前言、标准正式文本,让学员从经验型乐器制作匠人迈向科学技术型技能人才走出踏实的第一步。丰元凯先生在课上也指出,乐器标准化工作在广西仍是有待开垦的园地,广西特色乐器要扩大普及面,首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乐器标准化管理,积极申报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实现乐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生产运营的效率化,产品研发的统一化。
7月7日,培训班一行人来到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参观。楚卓馆长介绍说,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现有藏品1200件(套),涵盖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手稿、音像资料等多个内容,再现八桂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广西艺术学院在民族音乐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广西各民族音乐进行实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走进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观众可通过静态展呈、动态演示、多媒体影像、图文解说等形式更直观地了解馆藏乐器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乐器特色。除了广西民族音乐之外,还展现了部分与广西有着地缘关系的东南亚各国传统音乐。
截至7月11日,培训班陆续邀请了广西艺术学院杨秀昭教授、陈坤鹏教授、吴宁华教授、楚卓副教授和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ICOM-CIM-CIM)执行委员张翔,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孙进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书峰教授,南宁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黄妙秋教授,侗族芦笙制作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张海老师和马山壮族会鼓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韦建廷老师等专家担任授课教师,为学员详细讲解广西特色乐器的基本类型和制作工艺,让学员们对广西特色乐器及工艺流程有了全貌性的认识和整体性的了解。经过近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来自广西富川瑶族地区的学员徐维生表示说:“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普通的瑶家民间艺人,在这个培训班每天都有各专业的学术大咖为我们补充音乐文化,听了老师的授课,受益终生。” (撰文:黄羽,拍摄:杨丹妮)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匠心造乐续传扬: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在南宁开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