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逊发《远方的思念》俞逊发来自玉笛飞声艺术中心00:0003:36
ydfs-2012
俞逊发从艺四十五周年音乐会
2003年于上海贺绿汀音乐厅
伴奏:上海民族乐团
玉笛飞声四十五载
——记上海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俞逊发
文/文汇报记者:邢晓芳
一台笛子独奏音乐会,离演出还有半个月时间已一票难求,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海峡对岸的台湾乐迷,可见俞逊发笛子之魅力。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王永吉说得好:“俞逊发的笛子独奏音乐会已在海外轰动了多年,这可是他第一次在上海开独奏音乐会,票子不抢完才怪了。”
本周五将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俞逊发,把这台音乐会视为自己从艺45年来的一次回眸。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从艺45年其实应该叫‘学’艺45年,‘艺海无边’这四个字我体会得越来越深。所以,这次音乐会以我个人学艺45年的回顾为载体,能呈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从13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14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到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中崭露头角,俞逊发从学笛子、爱笛子到懂笛子、发展笛子。他不仅一人创造了17种笛子的吹奏技术,研制发明了“口笛”,并从1971年至今创作改编了20余首笛子独奏曲,还撰写了《中国竹笛》、《玉笛飞声》等工具书和曲集。即将在音乐会上为俞逊发导聆的林谷珍先生来自台湾,是俞逊发“以笛会友”结下的知音。林先生说:“逊发兄的笛声内有大乾坤,得益于他那一种融于大化的追求。”
大化,即自然,即天人合一。俞逊发还清楚地记得,1983年的深秋,他隐居琅琊山,与山月寒露相伴偶得灵感,就有了以口哨与“口哨气灌入吹空所得的虚音”合成“哨笛”声,更有了《琅琊神韵》之作。他创作的《赤日》描摹夸父追日的情结,朱践耳先生在广播中听到后大为赞赏,后来他演奏朱先生《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22件弦乐而作》获得了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金奖,这是中国作曲家有史以来首次获得该项殊荣。《太极》创作过程更加玄妙:1993年访德期间,俞逊发应德国方面邀请参与音乐家即兴演奏的音乐录音工作。在喝掉了无数杯咖啡、枯坐了一个下午之后,窗外,慕尼黑街道已被漫天大雪的夜色笼罩,“忽然间,我觉得自己已飞出录音间,走在那茫茫雪地间……啊,这不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吗?于是我说:‘OK,可以录了。’”正是这首即兴创作演奏的《太极》赢得了德国音乐界最权威的金唱片奖。
俞逊发曾经说过:“音乐既是听的艺术,也是看的艺术,因为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听音乐时,是能够看到音乐里的情景的。”他的话得到了另一位知音、画家王福元的赞同,王福元说:“我酷爱笛子,作画的时候更非听俞逊发的笛子不可,这里有中国文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骨子里的东西。”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世人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素材整理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一场珍贵的音乐会】纪念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先生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