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又有新发现,中国古代乐器历史要改写了

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

石破天惊,再现神奇。神木石峁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的骨制口弦琴,并已能确定这是迄今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2018年5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在西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首展开幕仪式”。

骨制口弦琴展览

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介绍说,经过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发掘,石峁遗址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这批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由琴鞘和簧片两部分组成,器身镂刻舌簧,口弦的乐器特征明显。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介绍,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而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此外,与骨制口弦琴一同出土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等乐器,且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口弦琴演奏家陈志鹏现场演奏

此次新闻发布会还邀请口弦琴演奏家陈志鹏现场演奏口弦琴,并介绍相关知识。据了解,口弦琴在我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如《诗经·君子阳阳》中“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诗经·小雅·鹿鸣》有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由此可见,口弦琴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为世界上多个民族所使用,保持着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原型特质,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

记者 郝彦丰 图片由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提供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石峁遗址又有新发现,中国古代乐器历史要改写了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