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 |||||||||||||
Ya | 轧 雅 牙 鸭 亚 压 哑 | ||||||||||||
【轧】 | 纳西族“筝”。 | ||||||||||||
【雅】 | 周代宫廷的直筒形鼓。用于宫廷礼乐。《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笛、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汉·郑玄注:“雅,状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
隋代,在礼乐中“雅”与“相”并用,各设两个,伴舞时用来打节拍。《隋书·音乐志·下》:“金錞二,四人舆,二人作。二人执铙次之。二人执相,在左,二人执雅,在右,各工一人作。” 宋代初及元丰、乾道年间,在宫廷的各种典仪中,仍设“雅”和“相”,在乐队里配合为文武舞伴奏。《宋史·乐志二》:“元丰二年,详定所以朝会乐而有请者十”:“其四,武舞服手巾帻,左执干,右执戈,二工执旌居前;执鼗,执铎各二工;金錞二,四工举;二工执铎,执铙;执相在左,执雅在右,亦各二工;夹引舞者,衣冠同之。” 元代,改称“雅鼓”,鞔羊皮。在祭祀乐队中设置两个相鼓、两个雅鼓。《元史·礼乐志五》:“武舞及执器者,俟立于宫悬之左右。器:鼗二、双铎二、单錞二、铙二、錞二、钲二、相鼓二、雅鼓二,凡二十人。” 明代,在皮囊中塞糠,用以拍击,与拊互相配合,为歌舞打节拍。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卷八:“雅,类鼓,木为腔,长一尺四寸,面径七寸,熟皮缦之,而实以糠。声类搏拊,拊在堂上坐奏节鼓,雅在堂下立奏节舞。” |
||||||||||||
【牙板】 | “红牙拍板”的简称。《全宋诗》卷四刘客庄《满江红•寿汤侍郎》:“牙板唱,花裀舞。”参见“红牙”。 | ||||||||||||
【牙拨】 | 琵琶拨多用檀木制,檀木亦称红牙,故简称“牙拨”。《聊斋志异•娇娜》:“童去,先以绣囊将琵琶至。少顷一婢女入”,“公子命弹《湘妃曲》。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 | ||||||||||||
【雅箎】 | 宋代宫廷太常府用篪。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今太常雅篪,长一尺二寸,则篪之小者,非尺有四寸大者也。孔子上出,三分,名翘。后世有笛吹,谓之小篪,岂亦出于胡吹欤。”参见“小篪”。 | ||||||||||||
【雅笛】 | ①古人认为笛能荡涤邪秽,归于雅正,故称。竹制,竖吹。汉代有七孔雅笛。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宋代有五孔或六孔雅笛。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笛之为月,所以荡涤邪心,归之以雅正者也。后世雅笛之制,非窍为五,以合五声,必窍而六,以协六律。傅纬有六孔之说,岂雅笛欤。”
②特指清代开有十个指孔的笛。竹制,基本调为无射调,能吹奏出十二个半音。音位指法参见“雅箫”。《清朝文献通考·乐八》:“雅笛,十孔,十二音,无射起宫。” |
||||||||||||
【雅鼓】 | 即“雅”。元代始称“雅鼓”。 | ||||||||||||
【牙管】 | 双簧气鸣乐器。以红象牙管制成的“哀笳”,故称。宋·陈旸《乐书·胡部·石之属》:“哀笳,以羊骨为管而无孔,惟恤礼用之。今鼓吹备而不用,以觱篥代之。卤簿与熊罴十二案工员尚存焉。圣朝更以红象牙管,窍而吹之,其声与律隔八相吹,仍存羊骨旧制焉。” | ||||||||||||
【雅簧】 | 拨奏体鸣乐器。唐宋时期的口弦。用于雅乐,故称。宋·陈旸《乐书·胡部·匏之属》:“《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制也。” | ||||||||||||
【亚加】 | 哈尼族吹管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思茅、玉溪和西双版纳的哈尼族。 | ||||||||||||
【鸭母笛】 | “芦笛”的俗称。 | ||||||||||||
【轧琴】 | 即“牙筝” | ||||||||||||
【雅琴】 | 特指“七弦琴”、“九弦琴”。《宋史•乐志十七》:“古者大琴则有大瑟,中琴则有中瑟。有雅琴、颂琴;则雅瑟、颂瑟。” | ||||||||||||
【雅瑟】 | 周代大瑟,也称“洒”。一说,设二十三弦。其中四弦称为“蕃赢”。《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宋•邢昊疏:“《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蕃赢。”信阳长台关战国墓曾出土一具瑟为迄今所知唯一的二十三弦瑟。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由风、雅、颂组成。“风”为民谣;“雅”为贵族诗篇;“颂”为周室祭祀诗章。雅瑟系歌“雅”的伴奏乐器。《宋史•乐志十七》:“古者大琴则有大瑟,中琴则有中瑟。有雅琴、颂琴;则有雅瑟、颂瑟。” | ||||||||||||
【牙笙】 | 似“葫芦丝”。以象牙为管,故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古缅甸贡品。参见“三角笙”。 | ||||||||||||
【亚突嘎】 | 即蒙古族“筝”。 | ||||||||||||
【雅图噶】 | 蒙古族、纳西族语“筝”的音译名。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准噶尔部人民之俗,每日申刻,击鼓鸣铙,曰:送日。其乐器有雅图噶、伊奇尔和尔、图卜硕尔、必和色尔、特穆尔和尔、绰尔等六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弹拨乐器》:“雅托噶,蒙古族、纳西族弹拨乐器。又称筝,蒙古筝。” | ||||||||||||
【雅托噶】 | 即蒙古族“筝”。 | ||||||||||||
【雅托格】 | 即蒙古族“筝”。 | ||||||||||||
【雅托葛】 | 即蒙古族“筝”。流传于内蒙古西部。一说,由陕西榆林地区传入。历史上,民间雅托葛为十弦,寺庙为十三弦,贵族用十四弦。伊克昭盟流传的“雅托葛”定弦:d1-e1-c-g-c1-d1-g1-c2-d2-g2。乌兰察布盟的“雅托葛”定弦:d-a-b-d1-e1-g1-a1-b1-d2-e2-g2-a2。锡林格勒盟的“雅托葛”定弦:b-f1-g1-d-a-d1-e1-a1-d2-d2-e2-f2-a2。十四弦“雅托葛”定弦:d-a-b-d1-e1-g1-a1-b1-d2-e2-g2-a2-c3-d3。 | ||||||||||||
【压弦】 | 可移动“弦枕”。用以改变基弦的有效长度,带来移调演奏的方便。《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广东三弦最小,有压弦可以升降。” | ||||||||||||
【雅箫】 | ①宫廷排箫的形制之一。似大箫,用于礼仪,故称。《文献通考·乐十一》:“《礼图》:雅箫,尺有四寸,二十四。”
②清末的十孔单管洞箫。竹制,竖吹。全按筒音为仲吕律,能吹奏十二个半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雅箫,十孔,十二音,合十二律。底孔仲吕为宫,第一孔,蕤宾清宫;二孔,林钟商;三孔,夷则清商;四孔,南吕角;五孔,无射清角;六孔,应钟变徵;七孔,黄钟徵;八孔,大吕清徵;九孔,太簇羽;十孔,叉角吹为夹钟清羽,全放为姑洗变宫。” |
||||||||||||
【雅乐笙】 | 特指明代创制的十三簧笙和十九簧笙。笙管在笙斗上作全圆排列,而非马蹄形排列。双手手指皆从外侧控制音位。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俗笙周遭之管,有阙不连,而向内者二孔,周遭之管如环无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内,此其异也。若夫铜簧、响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笙匠所共晓,不必细述。然与俗笙异者,惟若匏之形,音律不同耳。是故,雅乐笙、箫诸器,皆须吹律议定。” | ||||||||||||
【鸭掌】 | 即“护轸”。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背制度图》:“鸭掌,一名护轸。” | ||||||||||||
【牙筝】 |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轧筝”。传入朝鲜半岛沿称“牙筝”。形如筝,初以木棍润湿后拉奏,现改用马尾弓拉。朝鲜·柳子光《乐学轨范》卷七:“按造牙筝之制,与大筝同,但体差小,弦七耳。第一弦稍大,至第七弦渐次而细。用黜檀花木。”原注:“刮青皮涂松脂轧之。”
传统牙筝面板以桐木制;底板以梓木等硬木制。长五尺二寸二分,宽七寸八分,琴首中高三寸,尾高八寸,边高一寸七分。七弦。现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牙筝长125~145厘米,设八至十弦,定弦:D-G-A-c-d-e-g-a-c1-d2。中牙筝长95~105厘米,设八至十弦,定弦:c-d-g-a-c1-d1-e1-g1-a1-c2。小牙筝长75~85厘米,设八至十二对钢弦,定弦:c1-d1-g1-a1-c2-d2-g2-c3或g-c1-d1-g1-c2-d2-g2-c3。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朝鲜族聚居地区。 |
||||||||||||
【轧筝】 | 板箱型擦奏弦鸣乐器。也称“牙筝”。以润湿后的竹片或马尾弓擦奏的筝。始现于唐代,为最早见载于文献的弓弦乐器之一。《旧唐书•音乐志二》:“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唐代中期,随南诏国进贡的“南诏奉圣乐”传入。据此,有认为这种乐器起源于中国的西南或从南方丝绸之路传入。《新唐书•南蛮传•骠》:南诏奉圣乐,“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筚栗、小筚栗、竽、笙、埙、搊筝、轧筝、黄钟箫、笛”。
宋代起,轧筝逐渐被稽琴替代。 元代,轧筝设七弦,用于宫廷宴飨。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形如瑟,二头具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 明代,宫廷音乐使用轧筝,弦增至九弦。一些小型轧筝也被用于仪仗音乐。《明会典•营造•大乐制度》:“八架,每架用楸木为质,长三尺九寸,中虚,四周乌木边上施九弦并柱子九。面绘金龙并云彩文。尾垂彩线帉錔二,承以朱红漆架,四角贴金绿色龙头四,各垂彩线帉錔。” 清代,轧筝具十弦。《清朝礼器图式•乐器二》:“燕飨兼用番部合乐轧筝:刳桐为之,似筝而小,十弦,通长二尺二寸四厘七毫五丝”“以小圆木轧之。” 今福建莆田民间音乐“文十音”中的“文枕琴”、广西等地流传的“瓦琴”等,都是轧筝演变形态。20世纪后叶,对瓦琴进行过改良。轧筝传入朝鲜半岛后称为“牙筝”;传入日本后称为“雅琴”,亦用马尾弓拉奏,在东南亚一些地方,轧筝类乐器也有流传。 |
||||||||||||
【哑钟(锺)】 | 不敷实用的钟。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东坡言,唐初即用隋乐,武德九年始诏祖孝孙 窦琎等定乐。初隋用黄钟一宫,惟击七钟,五悬而不击,谓之哑锺。张文收乃依古断竹,数十二律与孝孙等次调五,扣之而应,由是十二钟界用。” | ||||||||||||
【牙柱】 | 用象牙制的琵琶“品”。《聊斋志异•保住》:“王有爱姬善琵琶。所御琵琶,以暖玉为牙柱。抱之,一室生温。” | ||||||||||||
Yan | 言 彦 檐 雁 烟 簷 偃 燕 | ||||||||||||
【言】 | 即“大箫”。也作“言”。管数相对较多。《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晋·郭璞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宋·邢昺疏:“《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 | ||||||||||||
【彦】 | 克木人的“铜鼓”。 | ||||||||||||
【檐鼓】 | 瓮型鼓。《文献通考·乐九》:“檐鼓,西凉、高丽之器也。状如瓮而小,先冒以革而漆之,是其制也。” | ||||||||||||
【雁骨笛】 | 即“骨笛”。用雁翅骨制,故称。端口置木塞,留缝隙为吹口,开六个指孔。 | ||||||||||||
【烟盒】 | 击奏体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红河建水、石屏、蒙自、金平等地的彝族、哈尼族中。为木片制圆盒,有纹饰,串小铃。平时放烟叶。指甲弹击盒底发声。跳舞时助兴。 | ||||||||||||
【簷铃】 | 亦作“檐铃”。风铎悬于屋檐下,风吹动则鸣,故称。唐·李白《登瓦官阁》:“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清·汪琦注:“真西山曰:风筝,簷铃,俗呼风马儿。”参见“铎”、“铃”。 | ||||||||||||
【偃月】 | “七弦琴”的“额”,其顶端面如偃月,故称。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琴前后名》:“额前边向,形如覆舟,又如偃月。” | ||||||||||||
【燕乐箫】 | 即“讠燕乐箫”。明·胡侍《真珠船·箫》:“箫有篸差、箫、筊箫、韶箫、歌箫、雅箫、颂箫、籁箫、短箫、燕乐箫、清乐箫、教坊箫、唱箫、和箫、鼓吹箫、李冲箫、凤箫、龟兹箫。” | ||||||||||||
【雁柱】 | 筝的弦码。用硬木制,呈“人”字形,每根弦配一柱,立于面板撑弦,供移动弦音高。唐•欧阳修《生查子》:“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宋•李远《赠筝伎伍卿》:“轻轻抹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 ||||||||||||
【烟竹笛】 | 相传唐代李舟用村舍烟竹所制之笛。唐·李肇《唐国史补》:“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坚如铁石,以遣李牟。”后世称之为“烟竹笛”。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国史补》载:李舟尝于村舍得烟竹笛,以遣李牟,坚并铁石,牟得之,当时号为第一手。月夜泛江倚舟吹之,其声寥亮逸发,往往异于他笛,希代之器也。” | ||||||||||||
【雁柱箜篌】 | 采用沈阳乐器厂韩其华压颤装置的箜篌。张琨《雁柱箜篌的设计》:“1、借鉴竖琴。2、采用压颤原理。3、设计共鸣箱,采用筝码。”(《乐器》1981年第3期) | ||||||||||||
【雁足】 | “七弦琴”的双足。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雁足。” | ||||||||||||
Yang | 阳 羊 扬 洋 | ||||||||||||
【阳材琴】 | 取桐树朝阳部为材制作的七弦琴。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古琴阴阳材者:盖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如不信,但取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面浮之,阴必沉。虽反复之再三不易也。更有一验,今琴士所未尝言。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灵物与造化同机,咸非它物比也。” | ||||||||||||
【羊肠弦】 | 用羊肠所制琴弦。羊肠需经过用盐水浸泡、洗净、捻细、绷紧、凉干等工序。多为游牧少数民族使用。 | ||||||||||||
【羊骨板】 | 即“骨板”。 | ||||||||||||
【羊皮鼓】 | “彝族大扁鼓”的俗称。 | ||||||||||||
【扬琴】 | 板箱型击奏弦鸣乐器。木质共鸣箱呈梯形。传统扬琴设两排码,每排码承铁弦或铜丝弦八档,每档设一至三根同度弦。弦系于琴面两侧轸钉,以扳手调音。用一对竹签演奏,两手各持一根,击弦发音。音色明亮和谐,余音悠长。常用于民间丝竹乐队和各种戏曲、曲艺乐队中。也用于独奏、重奏及大型民族乐器合奏等多种表演形式。
因是外来乐器,最初称“洋琴”、“番琴”。民间也称“打琴”、“敲琴”、“瑶琴”等。琴箱四周常作花边状,因形似蝴蝶,又称“蝴蝶琴”、“扇面琴”、“蝙蝠琴”等。早期用铜丝为弦,也称“铜丝琴”、“铜线琴”、“铜弦琴”等。 扬琴起源有两说: 一说,明末清初从阿拉伯传入,经海路传入我国南方。清·印光任、张汝霜《澳门略》:“铜弦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沿海一带的扬琴逐渐在我国广泛散布开。”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康熙时,有海外输入制乐器曰:洋琴。”“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摸鱼歌,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辞海》:“扬琴”“源于波斯等地,11世纪传入欧洲,约于明末传至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流行全国。”“原流行于波斯、伊拉克等地,约明末传至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流行全国” 二说,阿拉伯人的“桑图尔”。由新疆传入内地。 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为弦张其上。用捶击之。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我国亦能自造之矣。”《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洋琴本西洋制。铜丝弦。低弦用双股绞成,音不堪美。中高二部并三丝为一音。奏用薄颈竹捶。音量不大,常与琵琶、胡琴等相合。” 常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四川琴书、东北扬琴等民间器乐或曲艺伴奏。 传统扬琴,音域窄,音量小,转调困难。在不断的改革中,扬琴码由八档、十档增加至十二档。20世纪50年代起,作出如下三种重要改进:一、利用变音槽获取变音的扬琴;二、在大扬琴的音位实行律吕式排列;三、共鸣箱加大,采用白松面板,琴箱内梁改为排档,增设制音踏板;四、音域扩大到四个八度,半音齐全的扬琴。 1959年起,杨竟明开始研制“变音扬琴”,逐步改进而定型。扩大琴体,增加音位,音域扩展至四个八度,增设了变音槽。 20世纪70年代后,相继出现了广州的“十二平均律扬琴”、上海的“81型扬琴”、天津的“全律活马大扬琴”和北京的“501型扬琴”等。这些改革都注重于音位半音化和排列规律化。 世界扬琴有三大体系:欧洲体系、西亚南亚体系和中国体系。中国扬琴继承了传统技巧,也有创新技巧,已发展为十大类:单竹类、齐竹类、轮竹类、颤竹类、滑抹类、揉弦类、拨弦类、抓弦类、点弦类和装饰音类。中国扬琴体系是近半个世纪来发展最快的一个体系。音域达五个八度,半音齐全,可自由转调。音位规范,条码横向为五度和八度关系,纵向邻音为大二度,演奏手法规范易记。音色恢宏、圆润、明亮。琴下设有踏板式制音器,以控制余音;综合性能良好,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适应乐队合奏、重奏、独奏、伴奏等艺术形式。 |
||||||||||||
【洋琴】 | 即“扬琴”。 | ||||||||||||
【扬琴低音弦罩】 | 抑制低音弦杂音的装置。天津艺术学院 郑宝恒《扬琴低音弦罩》(《乐器》1980年第5期):“以U字形铁钩插入弦码,铁钩间张乳胶带。罩住低音弦,间距约2毫米如图。演奏时击乳胶带传力及弦发声,抑制噪音。” | ||||||||||||
【扬琴泛音器】 | 能帮助快速演奏扬琴泛音的装置。牛兰东《关于扬琴演奏泛音的疑点新尝试》:“泛音器利用目前扬琴上普遍采用的脚踏式制音器改造,在弦的1/2节点位下设可转动的小钢片如图,钢片头端覆柔软橡胶块。演奏时,脚踩踏板,橡胶头会虚触琴弦,形成泛音。效果比较理想,特别是低音缠弦部分。”(《乐器》1985年第1期) | ||||||||||||
【扬琴滚轴垫】 | 滚轴为可移动调节有效弦长的弦枕。原为一短柱。在柱下配垫座如图,可防止走弦。张学生、李晓明《扬琴滚轴垫》:“以坚实木材制,把滚轴放入槽中。”(《乐器》1980年第6期) | ||||||||||||
【扬琴滑音指套】 | 天津音乐学院 陈宝恒《扬琴滑音指套》:“以不锈钢或铜制作。”(《乐器》1979年第4期) | ||||||||||||
【扬琴键】 | 一种具反键头的扬琴琴竹。牛栏东,李江《完善乐器键子的新尝试》:“在乐器键子键头的反面再粘上一个键头,如图。”(《乐器》1988年第2器) | ||||||||||||
【扬琴练功槌】 | 中央音乐学院 桂习礼《多功能扬琴练功槌》:“木制,可敲击其它乐器兼做扬琴练功之用。”(《乐器》1988年第4-5期) | ||||||||||||
【扬琴双音键】 | 兼奏和音的琴竹。张学生,周谷成《扬琴双音键》:“是在传统琴竹键头后适当位置再设以键头。左手键可奏四度和音;右手键则可奏三度和音。”(《乐器》1979年第4器) | ||||||||||||
【扬琴调弦器】 | 王永愚《2MV-2扬琴调弦器》:“这种调弦器可以按老法子调弦;又可以通过蜗轮蜗杆装置微调琴弦。”(《乐器》1979年第3期)
1、调弦柄;2、滑杆;3、壳体;4、涡轮;5、蜗杆;6、调弦扳头;7、月牙键;8、压紧螺母;9、千金;10、支架;11、微调拉杆;12、粗微调控制扳把;13、齿盘;14、低座;15、活节;16、万向支架;17、简轴; |
||||||||||||
【扬琴余音自动控制器】 | 借弹力起跳弹簧片以抑制余音的装置。湖北艺术学院 张鑫抚 田克勤《扬琴余音自动控制器》:“弹簧片的下端固定于马条一侧,上端(活动端)的制音头贴着琴弦。制音弹簧能做450的摆幅运动,弹力可调节”,“演奏时,琴竹敲击琴弦的力,迫使制音头离开琴弦,出声后制音头回弹抑制琴弦余音。”(《乐器》1982年第6期) | ||||||||||||
【扬琴止音器】 | 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 谷成忠《介绍一种扬琴止音器》:“止音器由图一中1、左止音条,用铝板或硬木,上覆海绵。2、右止音条。3、横梁,用铝板或铜板。4、码条。5、金属杆。6、硬铝片,螺丝固定。7、铝角,螺丝固定。8、滚轴,用于传动踏板绳。9、弹簧,用于弹簧杆复位。10、踏板绳。”(《乐器》1980年第3器) | ||||||||||||
【羊扇板】 | 回族“骨板”的俗称。 | ||||||||||||
【羊头弦子】 | 琴头饰羊头,故称。琴身木制,音箱如提琴,蒙羊羔皮或木板。长60厘米。张两根弦,用拨子弹奏。定弦:c1-g1。音调清脆。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用于自弹自唱、为歌曲伴奏。 | ||||||||||||
【阳娃】 | 传说以异树为材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吴叔治 修夏月纳凉。门外时闻桐树下有琴声。后一胡请以五百金买此树。叔治曰:金欲得耳,第吾自以口就食,即见此树。今何忍伐之。后叔治出为北海主簿归,以为族人卖去。久之胡以二琴至,示叔治:一曰阴姬;一曰阳娃。不加少漆斫磨光毫。其文宛然,各有仙女弄琴之状。云:凉天月夜不鼓而自鸣,请留以一相报,叔治拒而不受。” | ||||||||||||
【羊香板】 | 碰奏体鸣乐器。用羊骨制作的打节奏板。也称“骨板子”、“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的回族、汉族。 | ||||||||||||
Yao | 摇 腰 瑶 | ||||||||||||
【摇鼓】 | “鼗”的俗称。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摇鼓,贯以柄,有二耳而摇之。” | ||||||||||||
【腰鼓】 | 对细腰形鼓的统称。两端以铁圈,上鞔皮革,圈間系绳牵拉,可调节鼓皮松紧。
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形制大小不一,大者鼓腔以陶土烧制;小者鼓腔以木头雕琢。《文献通考·乐九》:“昔苻坚破龟兹国,获羯鼓、革皆鼓、杖鼓、腰鼓。汉 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宋 萧思话所谓细腰鼓也。唐有正鼓、和鼓之别,后周有三等之制。右击以鼓,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拍鼓,亦谓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时,与羯鼓、大鼓同震动,其声和壮而有节也。” 隋唐时期,腰鼓在宫廷中用得很普及,唐代十部伎中有西凉、龟兹、疎勒、高昌、高丽等部伎都用到了腰鼓。 宋代以后,腰鼓在宫廷的地位逐渐下降。至辽,腰鼓仅用于“散乐”。《辽志·乐志》:“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元代起,宫廷礼乐中已不用腰鼓。 明代腰鼓仅用于少数民族舞乐。《明史·乐志一》:“四夷舞乐,腰鼓二、琵琶二、胡琴二、箜篌二、头管二、羌笛二、秦二、水盏一、板一。” |
||||||||||||
【摇鼓儿】 | “鼗”的俗称。《英烈传》第五十八回:“后面即着两个挑了糖担,一头办有摇鼓儿、泥人儿、引线儿、纸糊小匣儿,丁丁当当跟着糖铺的人,一伙儿走。” | ||||||||||||
【摇撼杆】 | 即“阿克塔亚克”。 | ||||||||||||
【腰胡】 | 傈僳族“呃吱”的俗称。 | ||||||||||||
【腰铃】 | 也称“萨满铃”、“西萨”。多个圆锥形铜铃串在一起,起舞时系于腰间,互击发声。往昔为萨满所用。《清史稿·礼制四》:“振铃杆,摇腰铃,诵神歌,前后所祷所柷之神详下。”流行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等地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温鄂克族。今用于民族舞蹈。 | ||||||||||||
【摇铃】 | ①羌族“盘铃”的俗称。
②纳西族对“金刚铃”俗称。 |
||||||||||||
【瑶铃】 | “金刚铃”。用铜铸,形似钟而小,规格不一。沿口有棱,内悬金属舌。持柄,铃口朝下,摇击发声。音色脆亮。流行于金秀、那坡等地的瑶族。用于宗教仪式。 | ||||||||||||
【腰锣】 | 用于仪仗队中段的锣,称“腰锣”。位于队前的锣称头锣,“腰锣”比头锣小。《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须臾,街上锣响,一片鼓乐之声,两把黄伞、八把旗,四队踹街马,牌上的金字打着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提督学院,状元及第,都是余、虞两家送的。执事过了,腰锣、马上吹、提炉,簇拥着老太太的神主亭子,边旁八个大脚婆娘扶着。” | ||||||||||||
【瑶琴】 | ①神话传说中,西天瑶池之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回:“伏牺氏知梧桐乃树中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中一段叩之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②饰以金玉犀宝之琴。唐•李贺《贺复继四首》其二:“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拨弦。”清•王琦注:“江淹诗:瑶琴岂能开。李翰周注:瑶琴,玉琴也。《春渚记闻》:秦 汉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③镶嵌玉徽之琴。明•汪芝《西麓堂琴统•论徽》:“徽系于木,所以示其明莹,玉为上。”原注:“古人谓之玉琴、瑶琴皆以玉为徽而名之。” |
||||||||||||
【瑶轸】 | 琴“轸”的雅称。或以玉制。唐·李白《北山独酌寄韦六》:“座月观宝书,拂霜弄瑶轸。”清·王琦注:“琴下系弦之柱谓之轸,或以玉之,故曰瑶轸。” | ||||||||||||
【瑶筝】 | “筝”的雅称。纹饰贵重之筝。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他教莫把瑶筝按,只许风箫间。” | ||||||||||||
【瑶族长鼓】 | 即“黄泥鼓”。 | ||||||||||||
【瑶族大鼓】 | 筒形鼓腔,用整段樟木刳成。单面鞔带毛牛皮,竹钉固定。亦有拼接鼓腔,双面鞔皮者。敲击手法丰富。流传于广西南丹、田林等地的瑶族。多用于节庆。 | ||||||||||||
【瑶族独弦琴】 | 瑶族“独弦胡琴”的俗称。 | ||||||||||||
【瑶族猴鼓】 | 用于瑶族猴鼓舞,故称。墩形鼓框,用整段樟木刳成。鞔山羊皮,皮沿穿孔,每两孔穿入木棒,系绳拉紧,绳间插入木契,绷紧鼓皮。鼓高约35厘米,腔口径25厘米,腰径27厘米。置于鼓架或挂于胸前,用双槌击奏。流传于广西上林等地的瑶族中。舞者十二人,扮孙行者,作猴戏。 | ||||||||||||
【瑶族竹筒】 | 即瑶族的“扎文筒”。 | ||||||||||||
Ye | 业 叶 耶 椰 夜 | ||||||||||||
【业】 | 钟或磬架的横梁“簨”上有雕刻的饰物。也称“大版”或“大板”。
一说,即“簨”。为钟、磬架的横梁。《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毛传:“业,大板也,枞,崇牙也。”唐·孔颖达疏:“郭璞曰:悬钟、磬之木,植者为虡。然则悬钟、磬者,两端有植木,其上有横木,谓直立者为虡,谓横牵者为栒。栒上加之大版为之饰。《释器》云:大版谓之业。孙炎曰:业所以饰栒,刻板捷业如锯齿也。其悬钟、磬之处,又以彩色为大牙,其状隆然谓之崇牙。”《尔雅·释器》:“大版谓之业。”郭璞注:“筑墙版也。”邢昺疏:“业亦乐悬之饰,故《诗·大雅》云:虡业维枞。《周颂》云:设业设虡。而毛、郑皆以为大版,所以设虡为县(悬)也。” |
||||||||||||
【叶】 | 单簧气鸣乐器。特指吹奏用的树叶。也称“吹叶”、“木叶”、“树叶”。一般用竹叶、柳叶、冬青叶、梧桐叶、橘叶为材料。两手分别夹持叶片两端,横置叶于双唇间,吹气使叶片振动发音;也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横置叶片于唇间吹奏。音色明亮,有清馨之感。唐·杜佑《通典·乐器》:“衔叶而啸,其声清震。”五代王建墓雕像中有吹叶形象。吹叶最初起源于民间自娱、儿童玩耍。唐代进入宫廷,在十部伎中,清乐和燕乐都设有“叶”为声部之一。《通典·乐六》:清乐伎“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壹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箎二,叶一,歌二。”吹叶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十分流行。 | ||||||||||||
【叶笛】 | 即黎族“木叶”。 | ||||||||||||
【耶哈鲁】 | 即彝族“小闷笛”。 | ||||||||||||
【椰胡】 |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潮提”、“小冇胡”。椰壳为共鸣腔,故称。形如板胡,剖椰壳为腔,覆桐木薄板,蚶壳为弦码。长60~70厘米,设二根弦,定弦:g-d1;c1-g1或a-e1。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一带的汉族、黎族。 | ||||||||||||
【叶克勒】 | 擦奏弦鸣乐器。又称“叶尔克勒”。长约98厘米,壳形音箱,上蒙薄板,张两根弦,定弦:e1-a1。流行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用于节日为民间歌舞伴奏。 | ||||||||||||
【夜铃】 | 巡夜用的悬舌铃。宋·上官融《友会谈丛》:“多假代狱卒摇夜铃于军巡,聊足糊口。素不服劳,又以疏怠被逐。”参见“铃”。 | ||||||||||||
【椰梦】 | 即“梦咚”。 | ||||||||||||
【椰乌】 | 气鸣乐器。海南黎族黄照安研制。在椰壳端开一吹孔,上插一吹竹管,椰壳前开六个孔,后开三个孔,可吹一组大音阶。 | ||||||||||||
【夜箫】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多为夜间吹奏,故称。也称“寥”、“良”、“果林趋”等。以较细的金竹或苦竹为材,长50~60厘米,管身设五个指孔,左右手食指、无名指各按两孔;或前四背一,拇指按后孔。奏法如竖笛。因规格不一,基音各异,音域两个八度。音色甜润。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雷山、旦寨、凯里、麻江、榕江、黄平和广西融水等地的苗族中。用于自娱,年轻人用于传情。 | ||||||||||||
【叶子笛】 | 即侗族“纪拔昧”。 | ||||||||||||
Yi | 沂 衣 一 乂 夷 义 伊 依 彝 峄 | ||||||||||||
【沂】 | 即“大篪”。《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晋·郭璞注:“箎,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 | ||||||||||||
【衣】 | 即“侗族琵琶”的音译名。参见“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 | ||||||||||||
【一滴水】 | 特指苗族芦笙乐队中的倍低音芦笙。参见“芦笙”。 | ||||||||||||
【乂儿机】 | 即“火不思”。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明•方以智《通雅•乐器》:“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词也”“今京师有吴拨四、土儿密失、乂儿机等。”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一:“方以智《通雅》云:火不思又有琥珀词,吴拨四,土儿密失、乂儿机之名。” | ||||||||||||
【夷鼓】 | 古代对少数民族鼓的泛称。《骈雅·释器》:“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 ||||||||||||
【义管】 | 唐宋时期的十七簧笙配有两根备用的变音管,称为“义管”。当需要用变宫转调时,可把笙管中暂时不用的管卸下,换插义管。参见“义管笙”。 | ||||||||||||
【义管笙】 | 具有临时插管转调功能的笙。唐代十七簧笙为转调方便,另设两根备用变音管,称“义管”。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义管笙”,“圣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换之,世俗之乐,非先王之制也。” | ||||||||||||
【一胡】 | 在二胡的基础上减一弦而成的自制胡琴。 | ||||||||||||
【义甲】 | 即“替指”。俗称“假指甲”。清•顾思张《土风录》卷二:“银指甲,刘言史《乐府》云:‘月明如雪金阶上,逬断玻瓈义甲声。’《临淮新语》云:‘义甲,护指物也,或以银为之。甲外有甲,谓之义甲。凡物非真二假设之者,皆曰:乂。俗用银指甲,亦有本。’” | ||||||||||||
【伊克利】 | 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蒙古族居住区。蒙鱼皮于半梨型共鸣箱。传统用以独奏、伴奏为自娱。代表曲目有《布勒吉木尔》、《加丝拉布尔》等。 | ||||||||||||
【依姆钦】 | 击奏膜鸣乐器。满族语“鼓”的音译名。也称“抓鼓”。为有柄单面鼓,满族代表性鼓。流行于民间或宫廷的跳神。被认为萨满教灵魂,有降神附体的作用。 | ||||||||||||
【依木钦】 | 满族对鼓的统称。 | ||||||||||||
【一弦琴】 | ①相传为商代师延所弹的琴。仅有一根弦,故称。用于祭祀。元·陶宗仪《琴笺图式》:“殷师延抚一弦琴,则神祗降。”
②隋唐时期清商伎中所配备的乐器,设十二品,系“均”的遗存。《通典•乐四》:“琴《世本》云:神农所造”,“上圆下方象天地。”原注:“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 ③宋代初的弦乐器。仅设一根弦,用于宫廷祭祀。《宋史•乐志四》:“丝部有五,一曰一弦琴;二曰三弦琴”;“五曰九弦琴。”金元时期,又沿用。《金史•乐志上》:“太庙登歌,钟一虡、磬一虡、歌工四。”“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二,瑟四,别庙登歌并用。”《元史•乐志二》:“十六年,太常用许政所举大乐,令苗兰诣,东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张,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诸[弦]各二。”参见“太琴”。 ④清代末一种弦律器。琴面上标有十二律的尺度,弦能依靠砝码重量来调节张力。能按尺度弹出各律的音高。《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一弦琴形与七弦琴同。琴面上装二音度尺,岳山中间嵌一辘轴,其下开一孔,弦即顶于辘轴之上,由孔下垂,系一铜盘,盘中置砝码,以称音量之轻重。” ⑤瑶族“独弦胡琴”。定弦:c1或g1。 |
||||||||||||
【彝箫】 | “鼻箫”的别称。彝语称“克西菊尔”,意为“咬着吹的笛”。彝族《古侯》:“彝箫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彝族谚语:“想母弹口弦,想父吹彝箫。” | ||||||||||||
【峄阳友】 | “琴”的雅称。古代以峄山(今山东枣荘市郊)向阳山坡上生长的桐树为琴材,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事物绀珠》:‘李建勋称琴为峄阳友。’”《书·禹贡》:“峄阳孤桐。”宋·蔡沈注:“峄山,下邳,今淮阳郡 下邳县也。阳者,山南也。孤桐,特生之桐,其材中琴瑟。” | ||||||||||||
【夷则笛】 | 特指夷则调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变宫之法如蕤宾,题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 ||||||||||||
【夷则弦】 | 弦律器“通”的夷则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 | ||||||||||||
【夷则之钟(锺)】 | 特指清代宫廷十二律钟中的夷则钟。各律钟均特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林钟之钟在七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夷则之钟,七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锺、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
【彝族大三弦】 |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原意为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构成,规格不一,长1.3~2米不等,用椿木、松木、杉木或桐木制。可用整块木挖成腔体,也可用木板拼接。琴杆穿透琴筒,蒙羊皮。张丝弦或牛筋弦。定弦:c-g-c1;d-g-d1或e-g-c1。缚弦金属片串有若干铁环,弹奏时摇发嚓嚓声。挂于肩上用拨子弹奏。音色厚实。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的巍山县等地的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彝族节日,夜有相聚“跳月”的习俗。1921年,弥勒县段显王参照苗族、垤施三弦,创造了大三弦,1930年西山张崇仁继续改进。 | ||||||||||||
【彝族三胡】 | 擦奏弦鸣乐器。彝族支系阿细人称“勒胡”,撒尼人称“里胡”,“额胡”,彝族语称“勒、里、额”,都是“拉奏”的意思。一说,约始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似中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张三根弦。大小不一,大的长约105厘米,小的长约80厘米,马尾弓上设两股弓毛,分别穿于一二弦和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同时发音,二三弦同时发音,阿细人的定弦:g-c1-c;撒尼人的定弦:g-c-c1。音域一个半八度。音色较柔和。流传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泸西、宜良等地。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 | ||||||||||||
【彝族四胡】 | 擦奏弦鸣乐器。一种小型四胡。形似京胡,全长66厘米。竹柄。张四根弦,定弦:c1-c1-g1-g1,音域为一个八度。竹弓张两股马尾,分别引于一三弦间和二四弦间。音色明亮。流传于云南楚雄、永仁彝族。 | ||||||||||||
【彝族唢呐】 | 彝族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通体木制,故又称“彝族木唢呐”。形制同汉族唢呐,铜碗较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大小规格不一。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水城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 ||||||||||||
【彝族小三弦】 | 形似三弦而略小。长50~70厘米,音响用硬木制,腔鞔蟒或羊皮,施胶,竹钉固定。设三根弦,定弦:f-c1-f1或c1-g1-c2。设挂带。用指弹。流传于云南楚雄、红河、玉溪、思茅、保山地的彝族。 | ||||||||||||
【彝族月琴】 | 又称“弦子”。音箱圆形的称“库竹”、呈八角形的称“八角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威宁等地的彝族地区。云南巍山县文昌宫桥墩壁画的彝族踏歌图中有弹月琴的形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区的月琴,琴颈略短。音箱略大,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张两根、三根、四弦不等。八角琴全长65厘米。二弦月琴较古老,设五至十一条品。古代用马尾弦,用右手食指、中指弹拨。音色柔和清细。定弦:d1-a1、e1-a1或g1-d2。三根弦月琴于20世纪70年代沿革而成,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现张四根弦,两弦同度为一组,定弦:d1-a1、a-d1或g1-c2。挂于胸前,用竹片或牛角片弹奏。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传统曲目有《甘洛调》、《数西调》等。 | ||||||||||||
【彝族中三弦】 | 拨奏弦鸣乐器。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与彝族大三弦相似,长约1米。圆筒形共鸣箱,筒面蒙羊皮。弦轴刻花纹。琴杆宽短,兼作指板,无品,下端插入琴筒。琴马用木或竹制。张三根丝弦,用彩绸或布挂在胸前弹奏。音色柔和,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等地。用于合奏和歌舞伴奏。 | ||||||||||||
【义嘴】 | 横笛吹口上可脱卸的吹嘴。明·岳元声《方言据》:“《乐书》:笛外安嘴曰‘义嘴’。弹筝银甲曰‘义甲’。义字之意俱同,皆非正物,乃暂附而旋去者。《韵会》云:以外合曰义。” | ||||||||||||
【义嘴笛】 | 附加吹嘴的横笛。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义嘴笛,如横笛而加嘴,西凉乐也。今高丽亦用焉。”义嘴可加载于吹孔上,也可卸下。《旧唐书·音乐志二》:“横笛皆去嘴,其加嘴者,谓之义嘴笛。” | ||||||||||||
Yin | 隐 朄 闉 音 阴 银 引 愔 茵 | ||||||||||||
【隐】 | 即“岳山”。其截获有效弦长的空间称“隐间”。《文选·枚乘·七发》:“琴挚斫斩为琴,野茧之丝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汉·桓谭《新论·琴道》:“琴隐,长四十五分,隐以前长八分。”五代·文谷《备忘小钞》:“隐,琴隐长四十五分;约,明琴徽也。” | ||||||||||||
【朄】 | 击奏膜鸣乐器。小鼓的一种。周代已有,小祭祀时敲奏。《周礼·春官·小师》:“凡小祭祀,小乐事,鼓朄。”汉·郑玄注:“郑司农云:朄,小鼓也。”户庭礼乐中用以引乐,或引出大鼓声再奏乐。《周礼·春官·大师》:“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汉·郑玄注:“郑司农云”:“朄,小鼓也。先击小鼓,乃击大鼓,小鼓为大鼓先引,故曰朄,朄读为道引之引。玄谓:鼓朄,言击朄。”
一说,即“应”。《宋书·乐志一》:“大曰鼓;小曰朄,又曰应。” |
||||||||||||
【闉】 | 宋代民间七弦“轧筝”的别称。宋•曾三《同话录•古箫》:“世俗有乐器而小,用七弦,名:轧筝,今谓之闉。”《元史•礼乐志五》:“闉,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 ||||||||||||
【音板】 | 特指清代琵琶上创设的“指板”。品设于指板上。《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十》:“六弦琵琶”“面加音板,长一尺七寸三分。音板嵌铜丝品,十二律定音。” | ||||||||||||
【阴材琴】 | 取桐树背阴部之材制作的“七弦琴”。参见“阳材琴”。 | ||||||||||||
【朄鼓】 | 即“朄”。《文献通考·乐九》:“《仪礼·大射》:“一建鼓在其南,朄鼓、朔鞞在其北。” | ||||||||||||
【银海螺】 | 唇簧气鸣乐器。海螺口镶刻花银饰,故称。为缅王朝贡物。《清史稿·属国三》:“六十年,缅王遣使视厘,进缅石长寿佛、贝叶经、福字镫、金海螺、银海螺。” | ||||||||||||
【银篁】 | 即“银簧”。 | ||||||||||||
【银簧】 | 多为笙的簧片的文学描写。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笙箫门·银篁》:“山谷诗:‘傅粉末归啼玉筋,吹笙无伴涩银簧。’” | ||||||||||||
【阴姬】 | 传说以异树为材之琴,故称。宋·虞汝明《古琴疏》:“吴叔治修夏月纳凉。门外时闻桐树下有琴声。后一胡请以五百金买此树。叔治曰:金欲得耳,第吾自以口就食,即见此树。今何忍伐之。后叔治出为北海主簿归,以为族人卖去。久之胡以二琴至,示叔治:一曰阴姬;一曰阳娃。不加少漆斫磨光毫。其文宛然,各有仙女弄琴之状。云:凉天月夜不鼓而自鸣,请留以一相报,叔治拒而不受。” | ||||||||||||
【银笳】 | 因笳身饰银,故称。清代用于阅兵式的仪仗队。清·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扬武之日式,即观兵也。是日,达赖做宝殿之侧楼,驻臧办事大臣坐于正楼同阅之。文武诸官皆衣礼服,集楼下。兵皆戎衣,所骑之马亦铁叶甲,露两眼,手持金炉,中一人操大铃。两旁列喇嘛六十余,击大鼓,持大铙、银笳者各四人。各色旗旙数十对,持之者皆白袍、白帽。” | ||||||||||||
【银锣】 | 白铜(铜镍或铜高錫合金)制作的小锣。色泽如银,故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白铜的国家。元·石君宝《紫云庭》第三折:“却则是央及杀那象板、银锣。” | ||||||||||||
【引首】 | “竖箜篌”的下横梁。供设绦轸,供系弦调弦。《明会典·工部二·大乐制度》:“箜篌八把。每把用梓木为身,阔五寸,厚六寸,直长四尺八寸,并柄上雕龙头。中嵌花板,雕盘龙一,俱沉香色描金,附以乌木引条,系二十弦。下横施引首,并描金沉香色龙头,通长二尺二寸五分。上施乌木轴子二十。中有柱手,用乌木制成竹节,两末雕龙头描金,长一尺二寸五分。两龙头下,各垂彩线纷巾沓。”参见“引条”。 | ||||||||||||
【银丝】 | 琴弦色泽晶亮的雅称。清•周庆云《琴史续•宋•张磁》:“张磁”,“循王之孙,工诗好客,多艺能。”“一日,午酌数杯后,命左右作银丝供,且戒之曰:调和要好,又要又正味。众谓之鲙也。良久出琴一张,请琴师弹《离骚》。始知银丝,琴弦也。调和好,调弦也。正味,盖取渊明琴中有正味也。” | ||||||||||||
【引条】 | “竖箜篌”曲柱上的缚弦条,上开小孔供系弦。参见“引首”。 | ||||||||||||
【银腿号】 | “刚洞”的别称,因用人腿骨制,两端镶银,故称。 | ||||||||||||
【龈托】 | “七弦琴”尾端底板部位嵌设的一块硬木。也称“下龈”。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琴底诸名》:“尾尽如龈而半纳者,为之龈托。” | ||||||||||||
【愔愔之德】 | “七弦琴”的雅称。古人认为琴声有安祥和悦之德,故称。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称琴曰:愔愔之德,又名:冠众艺。”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声类》:“愔,和静貌也。《三苍》:性和也。” | ||||||||||||
【茵于】 | 古代神话中的仙笛。又名“远归”。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志奇》:绿珠为梁伯女,伯至山中,闻吹笛声,忽空中语云:汝归命女呼我命曰‘茵于’,我当至矣。伯归,如法,至期果至,空中吹笛音极要眇。绿珠听之,得十五曲。因命笛曰‘茵于’,又曰‘远归’。远归,仙笛名。” | ||||||||||||
【银筝】 | 饰银筝的别称。唐•刘禹锡《伤秦姝行》:“长安二月花满城,插花女儿弹银筝。”参见“银装筝”。 | ||||||||||||
【银指甲】 | 银质“义甲”。清•顾思张《土风录》卷二:“银指甲,刘言史《乐府》云:‘月明如雪金阶上,逬断玻瓈义甲声。’《临淮新语》云:‘义甲,护指物也,或以银为之。甲外有甲,谓之义甲。凡物非真二假设之者,皆曰:乂。俗用银指甲,亦有本。’” | ||||||||||||
【阴竹管】 | 特指周代祭祀仪式“享人鬼”时所用的管。《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殸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阴竹,出于北者。” | ||||||||||||
【银装筝】 | 饰银之筝。历史名器。《南史•何承天传》:“承天素好弈棋,颇用废事。又善弹筝,文帝赐以局子及银装筝。” | ||||||||||||
【银字觱篥】 | 也称“银字管”。唐宋时期,觱篥管身刻有调名,涂以银粉,故名。
汉代,因西域音乐和乐器的传入,与汉族音乐的调式、调性处于融合的时期。隋代以前曾作为律器。《新唐书·礼乐志》:“自周陈以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当’。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其后,声器寝殊,或有宫调之名,或以倍四为度。”“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而曲出胡部,复有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之律器也。后人失其传,而复以异名,故俗部之曲,悉源于雅乐。” 音区较高,吹奏高音调比大筚篥吹高音区省力。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德宗朝,有尉迟青,官自将官。大历中,幽州有王麻奴者善此伎,河北推为第一手。”“尉迟每经其门,如不闻。麻奴不平,乃求霭见,阍者不纳,厚赂之,方得见通。青即席地令坐,因于高般涉调中乐一曲勒部羝曲,曲终,汗浃其背,尉迟颔颐而已。谓曰:何必高般涉调也。即自取银字管于平般涉调吹之。麻奴涕泣愧谢”,“乃碎乐器,自是不复言音律也。” 至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仍有人吹奏银字觱篥。《宋史·乐志十七》:“东西班乐,亦太平 兴国中选东西班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篥、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行宫殿庭。” 清·戴长庚《律话·银字管考》:“银字管乃内狭之管,可以平吹,制如近世之雌笛。” |
||||||||||||
【银字管】 | 即“银字觱篥”。 | ||||||||||||
Ying | 应 鹰 楹 | ||||||||||||
【应】 | ①击奏膜鸣乐器。“应鼙”的简称。《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毛传:“应,小鞞也;田,大鼓也。”汉·郑玄笺:“田,当作朄。朄,小鼓,在大鼓旁。应,鼙之属也。声转字误,变而作田。”明代起,宫廷仪仗乐队中用两个应鼓,改悬置为树置。《明会典·工部三·中和韶乐制度》:“应鼓二,以木为匡,冒以革,镀金铜钉环横,置于青绿重斗上,贯以朱红漆柱,下四足,设以臝属,刻狮子四,于其趺上施四角,黄绵布蒙盖周围,垂沥水抹金铜莲花座其上,施彩凤一,四角贴金木龙头,下垂彩缐流苏五,各垂红缐帉錔,击以红漆槌。”
②击奏体鸣乐器。长筒,中间插一棒,摇动棒,则棒触筒壁发声。《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教掌龠欠、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汉•郑玄注:“郑司农云:应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后用大竹筒,中间悬或立木槌,摇之则槌端左右击壁发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应,古之高音乐器。竹节中有圆槌,可以左右撞或单击一边。后世绰板、搭鼓出,此器遂不用。” |
||||||||||||
【鹰笛】 | 边棱音气鸣乐器。用鹰骨制,故称。常成对制作。也称“那依”、“淖尔”、“却奥尔”。无豁口,斜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米曾出土南北朝的鹰笛。传统工艺需把鹰骨烟气熏烤染色后制作。长24~26厘米,开三个指孔,演奏时口含端口,舌堵口半,留隙吹奏。音域:d1~e2。音色似口哨。常由两支轮奏、合奏,手鼓击节。亦有长28厘米,类洞箫开吹孔,指孔七的鹰笛。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克勒孜、伊犁等地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中。 | ||||||||||||
【楹鼓】 | 一种立柱穿于鼓腔的横置大鼓,两端蒙皮,柱底设座。约始于商代。《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悬鼓。”汉·郑玄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隋唐起,多称“建鼓”。《隋书·音乐志下》:“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足鼓、楹鼓、悬鼓,常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鼓。 | ||||||||||||
【应鼓】 | 即“应鼙”。简称“应”。《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汉·郑玄注:“应,鼙也。”《宋书·乐志一》:“应鼓在大鼓侧,《诗》云:‘应朄悬鼓’是也。” | ||||||||||||
【鹰骨笛】 | 即“鹰笛”。 | ||||||||||||
【应鞞】 | 即“应鼙”。《律吕正义·内篇》卷八:“此器四名:一曰应鞞,二曰应鼓,三直曰应,四直曰鞞。以木为腔,长一尺四寸,大面径一尺,小面径五寸,声焦而急,类杖鼓之声。” | ||||||||||||
【应鼙】 | 小鼓的一种。简称“应”。因于击“朔鼙”后击“应鼙”作为应答,故称。周代已用于宫廷礼乐。悬挂在建鼓敲击面的右侧。《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汉·郑玄注:“应鼙,应朔,鼙也。先击朔鼙,(应鼙)应之。鼙,小鼓也。在东便其先击小,后击大也。” | ||||||||||||
【硬弦】 | 即“二股弦”。 | ||||||||||||
【应钟(锺)笛】 | 特指应钟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锺,下徵应蕤宾。长二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 | ||||||||||||
【应钟弦】 | 弦律器“通”的黄钟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分四分差强。” | ||||||||||||
【应钟之钟(锺)】 | 特指清代宫廷中的一套十二律钟中的应钟。十二律钟各自特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应钟之钟在十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应钟之钟,十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
Yong | 甬 庸 镛 甬 | ||||||||||||
【甬】 | 甬钟体上端的管状柄。《周礼·考工记·凫氏》:“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汉·郑玄注:“此二名者,钟柄。”参见“钟”。 | ||||||||||||
【銿】 | 即“镛”。大钟。鉅宋本《广韵·钟韵》:“镛,大钟。”“銿,镛同。《说文》与钟同。” | ||||||||||||
【庸】 | 即“镛”。大钟。《诗·商颂·那》:“庸鼓有斁,万舞有奕。”宋·朱熹注:“庸、庸通。” | ||||||||||||
【镛】 | 一说,即“镈”。《尔雅·释器》:“大钟谓之镛。”汉·郑玄注:“《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鑮。鑮,音博。”宋·邢昺疏:“郑云:鑮如钟而大是也。” | ||||||||||||
【甬钟】 | 钟舞部中央铸有甬的钟。挂钩设在“甬”下部“旋”侧的虫形“斡”上。《周礼·考工记》“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斡。”参见“钟(鐘)”“甬”“旋”“斡”。 | ||||||||||||
You | 油 幽 | ||||||||||||
【油梆】 | 卖油郎敲击的梆子。也作“更梆”。梆体侧挖槽,设一手柄,用棒敲击发音。有大小不同形制。 | ||||||||||||
【幽簧】 | 即“熟簧”。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以熟铜为簧,曰熟簧,又曰幽簧。” | ||||||||||||
Yu | 于 鱼 竽 敔 圉 玉 羽 欲 豫 榆 虞 余 娱 | ||||||||||||
【于】 | 乐钟下部两“铣”间的钟口中央的边沿。《周礼·考工记·凫氏》:“铣间谓之于。”参见“钟”。 | ||||||||||||
【鱼】 | “木鱼”的简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时之度曲可以使人人一律者,版为之也。版者有眼,故加节焉。十番之奏,一声版,二声鱼,皆以木为之。取其音清裂,不为众乐所掩夫。” | ||||||||||||
【竽】 | 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发音原理与笙同。历史悠久。《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
竽在战国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史记·苏秦列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在齐国宫廷中,演奏竽的规模庞大。《韩非子·内储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在诸乐中竽的地位甚高。《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汉代以前的竽多为三十六簧。《说文·竹部》:“竽,管三十六簧也。” 汉代以后逐渐减为二十三簧、二十二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二十二簧竽。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竽,谨按《礼·乐记》:管三十六簧也。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至隋唐时期,宫廷尚有竽与笙并存。《唐书·礼乐志十二》:“云韶乐有玉磬四虡,琴、瑟、筑、箫、篪、籥、跋膝、笙、竽皆一。” 宋代以后,竽逐渐失去在宫廷中的地位,由笙取而代之。宋元佑三年,宫廷进行了乐器改革,出现了用“竽”冠名的十九簧的“竽笙”。 |
||||||||||||
【敔】 | 刮奏体鸣乐器。木制,整体雕作虎形,脊背上刻或嵌一排锯齿“龃龉”。用一条木制的“籈”,在龃龉上刮划发声,古代宫廷作为奏乐的终止。《尔雅·释乐》:“所以鼓敔谓之籈。”晋·郭璞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扌乐之,籈者其名。”《释名·释乐器》:“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
先秦时期,用于宫廷礼乐。《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汉·郑玄引郑司农注:“敔,木虎也。” 汉魏时期。《宋书·乐志一》:“敔,状如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以竹长尺,名曰止,横扌乐之,以节乐终也。”汉代后,为雅乐的必备乐器,用于祭祀等场合,一直延续至清代。 唐代。《旧唐书·音乐志二》:“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 清代。《清朝礼器图式·乐一》:“朝会中和韶乐敔,雕木為之,如伏虎形。红黑斑文。龃龉在背上,具五色以三相间凡二十七。首高九寸四分七厘,尾高八寸一分,阔六寸四分八厘。通长二尺一寸八分七厘。龃龉之分七寸二分九厘,以崇牙承之:趺高一尺二分四厘,纵二尺一寸八分四厘,横一尺二寸一分三厘。旁施兩耳,長三寸六分四厘以置籈。通涂以金。籈以竹,長二尺四寸三分,围四寸五分六厘四毫,析其半為二十四茎,於龃龉上横擽之。祭祀、燕飨中和韶乐敔皆同。” |
||||||||||||
【圉】 | 即“敔”。《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宋·朱熹注:“圉,亦作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扌乐(lüè)之止乐者也。” | ||||||||||||
【玉板】 | 玉制“云板”。参见“玉版”。 | ||||||||||||
【玉版】 | “玉板”的别称。明•陈思教《花里活》卷中:“一仙女于水滨,有金槌玉版,连叩数下,青莲涌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燕九》:“或凤管鸾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头。” | ||||||||||||
【羽葆】 | 建鼓顶上的羽葆盖,周围的垂羽。参见“羽葆鼓”。 | ||||||||||||
【羽葆鼓】 | 设“羽葆盖”的鼓。“葆”原为车盖,为遮雨尘而设。《礼记·杂记下》:“匠人执羽葆鼓御柩。”唐·孔颖达疏:“葆,谓盖也。”羽,为宝盖四周垂饰。《文选·张衡〈西京赋〉》:“垂翟葆,建羽旗。”李善注引薛综注:“谓垂羽翟为宝盖饰。”
汉代建鼓置于车上敲击时已用羽葆为饰。隋代起,成为这种鼓的形制定名。多用于宫廷鼓吹乐或祭祀乐。《隋书·音乐志下》:“大驾鼓吹,小鼓加金镯、羽葆鼓、铙鼓、节鼓,皆五采重盖,其羽葆鼓,仍饰以羽葆。” 唐代宫廷所用羽葆鼓大体承隋制,但悬鼓于架上,改垂羽为植羽。 宋代羽葆鼓则在马上敲击。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隋书》:鼓吹,车上施层楼,四角金龙。垂流苏羽葆。唐羽葆之制,悬于架上,其架饰以五采流苏,植羽也。盖铙鼓、羽葆鼓皆饰以丹青,形制颇类扌冈鼓,今太常鼓吹后部用之。《律乐图》之羽葆一部,五声十八曲”,“今鼓吹骑从者,自(执)羽葆鼓等马上击之,其制与隋唐异也。” |
||||||||||||
【玉觱篥】 | 管用玉制的觱篥。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六:“显仁上仙,遣使告哀北境,并致遗留礼物。”其中乐器有:“玉笛二管、玉觱篥二管、玉箫一櫕、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櫕、缕金琵琶一副、缕金龟筒嵇琴一副。” | ||||||||||||
【玉尺八】 | 玉制尺八。《太平广记·逸史·回向寺狂僧》:“僧笑合坐,顾侍者曰:‘彼房取尺八来。’乃玉尺八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玉尺八,可吹者,是乐器名,《容齐四笔》第十五卷中载此。” | ||||||||||||
【鱼錞】 | 盘上饰有鱼纹的錞于。宋·洪迈《容斋续笔·古錞于》:“是时有虎龙錞一、山纹錞一、圜花錞一、挚马錞一、龟鱼錞一、鱼錞一、凤錞一、虎錞七。其中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 | ||||||||||||
【玉笛】 | 玉制笛。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也指秦府中的“昭华管”。晋·张华《博物志·佚文》:“昭华玉者,律管也。又曰‘昭华管’。秦府中玉笛也。” | ||||||||||||
【玉方响】 | 玉制“方响”。宋•吴自牧《蒙梁录•宰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独打玉方响,亦有诗咏之:‘垂珠宝架玉牌方,催送黄金万寿觞。疑是飞仙朝帝阙,玲珑环佩互宫商。’”明•王锜《余圃杂记•余架方响》:“余家相传白玉十三片,长可七寸,阔可三寸,厚七分有奇。其制若圭而圆其首。首下有二窍,可贯一丁。旁刻五音之属,乃古篆文。填以朱砂,深刻而底平。余幼时常悬而击之为戏。其声冷然。先兄坦齐曰:此方响也。后被焚,亡于瓦砾中也。今考方响铜为之,此或古之编磬而异其制,因记以问博者。” | ||||||||||||
【鱼鼓】 | 特指长型“木鱼”,形为整鱼,故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石鱼》:“木鱼又名鱼鼓。”参见“梆”。 | ||||||||||||
【玉管】 | 玉制律管。晋·葛洪《西京杂记》:“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人,铭:‘昭华之玉’。”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清·王琦注:“玉琯,即玉管。以玉为律管也。” | ||||||||||||
【玉环】 | 琵琶名器。唐睿宗朝藏品。《古今宫闱秘闻》卷二引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上欲迁幸,复登楼置酒。四顾无人,乃命奏玉环。玉环者睿宗所御琵琶也。” | ||||||||||||
【欲谏之鼓】 | 即“敢谏之鼓”。宋·张三昊《云谷杂记·登闻鼓》:“吕不韦《春秋》:尧置欲谏之鼓,《鬻子》:禹治天下,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为铭于簨簴,曰教寡人以狱讼者挥鼗,二事当为登闻鼓之始。”参见“登闻鼓”。 | ||||||||||||
【豫剧新板胡】 | 改良的豫剧用板胡。由南县豫剧团吴长付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 ||||||||||||
【玉蠡】 | “螺号”的别称。海螺洁白如玉,故称。常用作宗教法器。宋·陈旸《乐书·胡部·石之属》:题名“玉蠡”:“演释氏经,吹蠡击鼓。”参见“贝”。 | ||||||||||||
【鱼鳞】 | 单簧气鸣乐器。用洗净的鱼鳞如木叶那样演奏。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丹寨、雷山等地的苗族。多用于男女恋爱中吹奏。 | ||||||||||||
【玉龙】 | 即“龙颈笛”。文学用语。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罗隐诗:‘玉龙无主渡头寒。’按,玉龙,笛名。” | ||||||||||||
【玉律】 | 用玉为材的律管。古人认为玉为尽善尽美之物,能宣发阴阳之气。相传黄帝曾以玉造律。《晋书·律历志上》:“武帝太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王冢,亦得玉律。”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物之美者莫如玉,尽玉之象者莫如乾,故立天之道曰阴阳。以玉为律,盖取自然廉润,所以宣六阴六阳之气也。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音。”玉律有时也特指历史上某人所造律管或某处出土的玉律管。如,“律管”、“白玉管”、“昭华管”、“昭华玉”、“昭华玉管”等。《文献通考·乐六》:“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 | ||||||||||||
【玉鸾】 | 相传为顾仲英所藏玉箫的名号。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十七引《稗史彚编》:“顾仲英有苍玉箫,号曰:玉鸾。孟载为之引。” | ||||||||||||
【玉螺】 | “螺号”的别称。海螺洁白如玉,故称。常用作宗教法器。宋·陈旸《乐书·俗部·石之属》:“贝之为物,其大可容数升,蠡之大者也。南蛮之国取而吹之,所以节乐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南方少数民族常用来与铜鼓一起伴奏歌舞。白居易《骠国乐》:“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 ||||||||||||
【玉女腰】 | “七弦琴”的腰。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抚琴要略》:“《琴制尚象论》云:“肩曰仙人肩,取其正齐也。腰曰玉女腰,取其纤细也。” | ||||||||||||
【榆皮双管】 | 双簧气鸣乐器。从中亚传入甘肃。最初用骨制,后用竹制。用等长约12厘米的两根细竹管并扎,各开四孔,吹口处各置以榆树皮制的哨管。两手执管,竖吹。音域为两个八度,多为男青年夜晚向姑娘表达爱情时吹奏。 | ||||||||||||
【玉琵琶拨】 | 玉制琵琶拨。《金史•章宗之子•洪裕传》:“章宗进玉双驼镇纸、玉琵琶拨、玉风钩、骨睹犀具佩刀、衣服一袭。” | ||||||||||||
【鱼琴】 | 古旧琴材难得,以损坏的木鱼梆为琴材,故称。《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四《鱼琴赋序》:“丁从事获古寺破木鱼,斫为琴,可爱玩。” | ||||||||||||
【虞琴】 | 20世纪初上海大同乐会据史料改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虞琴:五弦,比七弦琴略为短小。以弓拉之。上海大同乐会新制。” | ||||||||||||
【玉琴】 | ①“七弦琴”的雅称。唐·李商隐《戏题枢言阁三十二韵》:“攲冠调玉琴,弹作松风哀。”参见“宝琴”。
②玉制古琴。也称“瑶琴”。唐•李贺《谢复继四首》其二:“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拨弦。”清•王琦汇注:“江淹诗:瑶琴岂能开。李周翰注:瑶琴,玉琴也。”宋•佚名《古玉图谱》卷九四:“古玉大琴一”,“琴长五尺五寸,阔七寸九分,高五寸一分。玉色翠碧无暇,以紫磨金为徽,羊脂白玉为足,西红玛瑙为轸。古以尺璧为宝,今玉至五尺可为至宝。施之以弦操之,此声极宏大而清越。虽古之绿绮、焦尾,不是过也,非绝世之奇珍乎。”“古玉大琴二”“琴长短阔狭如图。玉色莹白无暇,以瑟瑟宝石为徽,以于阗绿玉为轸、足。背刻汉隶四字曰:玉涧鸣泉。其声清冷,幽响绝胜,丝桐至宝。二琴云:出自汉淮南王墓中,盖汉物也。” ③用玉为徽的琴。明•汪芝《西麓堂琴统•论徽》:“徽系于木,所以示其明莹,玉为上。”原注:“古人谓之玉琴、瑶琴,皆以玉为徽而名之。” |
||||||||||||
【竽笙】 | 宋代改良笙之一。宋景德年间,由乐工单仲辛改革而成。元丰年间定型为十九簧,以利于转调,其音位排列与现今汉族民间十七簧笙基本一致。音位所不同者,竽笙以第四管为黄钟律。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近代竽笙十九簧,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之。”参见“巢笙”。 | ||||||||||||
【玉笙】 | 玉制笙管之笙。也泛指神话中的笙。宋·陆游《晚步》:“纤纤素月出,霭霭苍烟横,此夕当复奇,缑山吹玉笙。”宋·陈旸《乐书·俗部》:“汉奚景及《说文》曰: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则古人盖以玉为笙者。” | ||||||||||||
【玉檀槽】 | 镶玉紫檀木为背板的琵琶。唐•陈去疾《春宫曲》:“抱里琵琶最承宠,君王敇赐玉檀槽。” | ||||||||||||
【余堂板】 | 一种中型“云板”,悬于寺庙的侧堂。《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大板》:“《云章》曰:库司前板,言大板,其制大于余堂板也。” | ||||||||||||
【玉箫】 | 玉制排箫或洞箫。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六:“显仁上仙,遣使告北境,并致遗留礼物。”其中乐器有“玉笛二管(支)、玉觱篥二管、玉箫一攒、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攒、缕金琵琶一副、缕金龟筒嵇琴一副。”亦常描写神话传说中的排箫。唐·李白《凤凰曲》:“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 ||||||||||||
【玉籥】 | 籥的雅称。《宋书·乐志二》:“朱弦玉籥,式载琼芳。” | ||||||||||||
【羽籥】 | 用于礼仪文舞的籥。羽和籥是两物,礼乐之舞时,一手执籥,另一手执羽,边吹边舞,故称。周代礼仪舞有文武之分,文舞时执羽、籥;武舞时执干、戚。《周礼·春官·籥师》:“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一般由左手执籥,右手执羽。《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周礼·春官·籥师》:“祭祀侧鼓羽籥之舞。” | ||||||||||||
【娱乐琴】 | 即“大正琴”。 | ||||||||||||
【玉轸】 | 玉制琴“轸”。唐·李贺《追和柳恽》:“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清·王琦注:“轸者,琴柱所以系弦。丽者以玉为之。” | ||||||||||||
【玉筝】 | 饰以金玉、犀象之筝。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二折:“当拼个同归青冢抛金镂,更休想重上红楼理玉筝。”参见:“玉琴”。 | ||||||||||||
【玉爪】 | 玉制假指甲。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元皓曰:我卧处床西头函子中有子书七卷,弹琴玉爪一枚,紫檀如意一枚,所与弟为信。”参见“义甲”、“替指”。 | ||||||||||||
【玉兹塔克勒达克】 | 哈萨克族打击乐器。 | ||||||||||||
【玉足】 | 玉制“琴足”。明•朱厚爝《风宣玄品•琴坛》:“玉足。”原音释:“即雁足也,以玉为之,故名。” | ||||||||||||
Yuan | 圆 猿 远 袁 元 | ||||||||||||
【圆板】 | 特指“云板”。因形圆,故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圆板》:“觉浪大师尊《正规•钟板》云:归来钟板有横板、直板而方其式者。予兹独以圆板,如满月轮。” | ||||||||||||
【猿臂笛】 | 用猿臂骨制成的笛。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乐》:“有人以猿臂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胜于丝竹。” | ||||||||||||
【圆腹】 | 阮咸的别称。阮咸的音箱形圆如盘,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武夷山记》:吕真人、锺离先生会武夷山,吕阿香戞圆腹。注:圆腹,琵琶也。” | ||||||||||||
【圆鼓】 | 一种带柄扁鼓,也称“铜肯”、“抬鼓”、“扁鼓”、“民鼓”。原为萨满教乐器。木鼓框。流行于满族者鼓框高约25厘米;面径30厘米,两面均鞔牛羊皮,边沿穿小孔,系红绳相互拽紧。夹于两膝间,用手拍或指弹。流行朝鲜族者,皮沿缝于藤圈,覆于鼓面,绳绦系圈相互拽紧,鼓高15~20厘米;面径30~45厘米。将鼓绑于胸前,一手持槌敲击;另一手拍击。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满族、朝鲜族。用于民间歌舞或杂技的伴奏。 | ||||||||||||
【远归】 | 古代神话中的仙笛。参见“茵于”。 | ||||||||||||
【圆哈】 | 即黎族“鼻箫”。 | ||||||||||||
【袁介芳新四胡】 | 一种改良四胡。由广州音乐学院袁介芳研制。 | ||||||||||||
【元字号阮】 | 传世名阮。宋代宫藏的四具极品阮咸之一,分别被命名为天、地、元、黄。系绝世之宝,后被金朝掳掠。《清续文献通考·乐十》:“地字号阮”,“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太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姐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姐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者有如此者。” | ||||||||||||
【元子钟】 | 唐代文献所载钟名。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 ||||||||||||
Yue | 越 龠 籥 约 箹 乐 岳 月 粤 | ||||||||||||
【越】 | 瑟背板所设音窗,因有利于声音的越发,故称。《仪礼•大射》:“相者皆左,何瑟,后首,内弦,挎越。右手相。”汉•郑玄注:“越,瑟下空,所以发越其声者也。” | ||||||||||||
【龠】 | “籥”字的前身。周代已用于宫廷祭祀礼乐。《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的形制有二说。
一说,龠开有三孔。《说文·龠部》:“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属皆从龠。以灼切。” 二说,龠开有六孔。《释名·释乐器》:“龠谓之笛,有六孔。” |
||||||||||||
【籥】
|
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籥的前身作“龠”。周代兼祭祀舞具。《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篴、管。”
有关龠的形态有三说: 一、认为先秦时代的“龠”为多管乐器,似今西南地区流传的双管巴乌。郭沫若据甲骨文、金文考证,籥为多管乐器。 二、甲骨文的龠形似排箫。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籥,卜辞中像编管吹奏乐器之形,可能是后来排箫的前身。” 三、汉代学者多认为籥是笛。汉·郑玄注《周礼》、《礼记》:“籥,如篴,三空。”《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毛传:“籥,六孔。”《广雅·释乐》:“龠谓之笛,有七孔。”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按郑注《周礼》,郭注《尔雅》皆云籥三孔,惟《毛传》以为六孔。夫乃先进,郑、郭系后进。二说虽殊,不可偏废也。是故皆从之。” 籥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名称有二说。 一说,大籥、中籥、小籥分称为“产”、“仲”、“箹”。《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二说,大籥、中籥、小籥分别为“笙”、“籁”、“箹”。《说文·竹部》:“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小者谓之箹。”现韩国仍保存着李世宗时由中国明代永乐十六年至景泰元年间传去的三孔竹籥,用紫竹制,六目五节,竖吹,豁口如洞箫。 三孔籥指法。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一孔,右手食指按中一孔,右手中指按下一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六孔籥指法。《律吕精义·内篇》:“三孔龠,每孔下各添一孔,是为六孔之籥。《简兮》《传》谓龠六孔者,即此器也。黄钟六孔之籥吹法:六孔尽闭,缓为黄,急为林;自下启第一孔,缓为大,急为夷;启第二孔,缓为太,急为南;启第三孔,缓为夹,急为无;启第四孔,缓为姑,急为应;启第五孔,缓为仲,急为黄清;启第六孔,缓为蕤,急为大清。五声,六律,七始,十二均皆备矣,余律皆仿此。” |
||||||||||||
【约】 | 即“徽”。“七弦琴”面镶嵌的泛音点标记。《文选·枚乘·七发》:“琴挚斫斩为琴,野茧之丝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五代·文谷《备忘小钞》:“隐,琴隐长四十五分;约,明琴徽也。” | ||||||||||||
【箹】 | 小籥的别称。《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 ||||||||||||
【乐杵】 | 顿奏体鸣乐器。源自舂米的粗木棍,顿地有音,高山族采用长短不同的数根杵,每人执一根,组合成不同音高,称为“乐杵”,颇具特色。20世纪20年代,台湾邵人支系创制。林惠祥《台湾蕃族原始文化》:“杵有数根,每根代表一音,五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其形端大中细,长短粗细视音高而序。江苏博物馆收藏有林惠祥捐献的三根乐杵,最长一根230厘米,音高为c,另两根音高为f、a。演奏时,随舞步顿地发声,协同作乐。20世纪80年代,福建音乐学家蓝雪霏、刘一虹取材红樟木,设制了一套七根乐杵,长127~165厘米。五声音阶,音域:a~c2。 | ||||||||||||
【越调四胡】 | 因用于河南戏曲“越调”,故称。是文场中的主奏乐器,结构原理同四胡。定弦:d1-a1。 | ||||||||||||
【乐弓】 | 即“弓琴”。 | ||||||||||||
【岳鼓】 | “蜂鼓”的别称。 | ||||||||||||
【乐均】 | “均”的别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乐均,调乐器也。伶州鸠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注:均钟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 | ||||||||||||
【乐君】 | 鼓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鼓》:“乐君,《荀子》:鼓,其乐之君耶。”《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钟充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 | ||||||||||||
【月锣】 | 一种面平无脐小锣。比汤锣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月锣,系最小之锣,径一寸,高四分。”参见“小锣”。 | ||||||||||||
【月琶】 | 程午嘉设计,上半部如琵琶,下半部如月琴的弹拨乐器。 | ||||||||||||
【月琴】 | ①拨奏弦鸣乐器。彝语称“作巴布”、“班匹”、“和巴”。苗族称“弹琴”。汉族称“四弦”、“弦子”、“蛙琴”。因音箱似圆月而得名,也有八角形、六角形、梅花形的。琴杆有长柄和短柄两种。史籍常将“秦琴”、“双清”归为长柄月琴。
短柄月琴的琴箱正圆扁平,槽框用硬木制,面板、底板用桐木制。头饰如意。设二弦或四弦双音,品柱八或九道。用牛角片为拨子。现用于京剧等戏曲的月琴,改为三根弦,十二律品柱。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哈尼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畲族及汉族民间都有短柄月琴流行。 《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月琴如阮而短,长一尺八寸。头项皆四寸。槽一尺二寸,厚一寸五分。二弦,九品。项四腹五。中、高二部乐器也。桐面,弹用拨。按双清、月琴皆四弦二音。上图为南粤乐器。” 两根弦月琴的定弦:d1-a1;e1-a1;g1-d2。三根弦月琴的定弦:g-d1-g1;g-c1-g1。四根弦月琴的定弦: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g-c1-g1-c2。在四川凉山,用拨子弹的三根弦月琴通常定弦:e1-a1-e2;用手弹的三根弦月琴定弦:d1-a1-d2。云南墨江彝族支系聂苏人的月琴定弦:f1-f1-c2-c2。广西隆林苗族的月琴定弦:d1-a1-a1。 月琴的来源有二说。 一说,为阮咸所造。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豪琴之徽,转弦应律,晋阮咸所造也。”《清朝礼器图式•乐二》:“燕飨部合乐月琴。谨按马端临《文献通考》:月琴,形圆项长,按四弦十三品象琴之徽。转调应律。晋阮咸造之。” 二说,八角型音箱的长柄“双清”由阮咸演化而成。《清会典图•乐十一》:“月琴,四弦。斫檀为体,槽面以桐,八角。柄贯槽中,通长三尺零九分八厘八毫。槽外柄长一尺八寸二分,上阔七分六厘八毫,下阔九分一厘。槽面径七寸零五厘八毫,厚一寸二分九厘六毫。曲首长二寸六分九厘六毫,阔与柄上阔等。匙头长三寸零三厘四毫,上阔一寸六分一厘七毫,下阔一寸二分一厘三毫。曲首,中凿空纳弦,以四轴绾之,左右各二,长三寸六分四厘五毫。槽面施覆手如琵琶。弦自山口至覆手长二尺三寸零四厘。设十七品于二弦同。山口及品用象牙,轴头。弦孔、覆手饰以鳅角。”《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月琴,四弦二音。制同双清,与普通月琴不同。檀体桐面。柄贯槽中,通长三尺,柄一尺八寸二分,上阔七分,下阔九分。首二寸六分。凿空纳弦,四轴长三寸六分,槽面有覆手。弦长二尺三寸。十七品。” ②元末明初史籍记载的七弦琴款式,托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所设。元·陶宗仪《辍耕录·琴笺图式》:“月琴”,“晋师旷作,中为月形。图写山水。”明·朱厚爝《风宣玄品·历代琴式》:“月琴”“晋师旷作,于中为月琴,图写山水。”宋·朱文长《琴史》:“师旷,字子野,晋人也。生而失明,然博通前古。” |
||||||||||||
【岳山】 | 指“筝”、“瑟”、“琵琶”、三弦等弦乐器的弦枕。也称“山口”。“七弦琴”的弦枕,也称“临岳”。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学琴要务总说》:“连接承露而高起者,为岳山,又名临岳。” | ||||||||||||
【乐杓】 | “阔朔克”的俗称。 | ||||||||||||
【乐石】 | “磬”的别称。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磬之为器,昔人谓之乐石。” | ||||||||||||
【乐悬】 | 先秦时期,钟和磬既属乐器,也是属礼器。按礼仪规范,不同社会地位,编钟、编磬在挂架上按不同方位、不同架数的悬挂的规格。《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汉·郑玄注:“乐悬谓之钟、磬之属悬于筍簴者。” | ||||||||||||
【箹籥】 | 即“箹”。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箹籥“小者,其声则约而已。”参见“籥”。 | ||||||||||||
【粤钟】 | 唐代文献所载钟名。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 ||||||||||||
Yun | 云 韵 运 | ||||||||||||
【云璈】 | ①即“云锣”。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事物绀珠》:云锣九枚一架,手执击之,即云璈也。”
②特指“阮咸”。《太平广记》卷六六引《集仙录》:“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 |
||||||||||||
【云板】 | 击奏体鸣乐器。也称“钟板”、“响板”、“铁板”等。云板的形制不一。铁铸云板,一般为云型。上端开绳孔,悬之,槌击发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云版》:“版形铸作云样,故曰:云板。”多用作传讯。《红楼梦》第十三回:“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满文老档·太祖档·天命六年十一月》:“若侦知敌军,须向外发炮,扬纛,击云板。”今普陀山普济寺客堂前廊挂一云板,铁铸,长宽均六尺。中下部有一突起受击点。沈阳故宫博物馆所藏云板,高约二尺,宽约一尺五,厚约一寸。板正中铸:“大金天命癸亥年铸中庄城”。参见“直板”、“横板”、“圆板”、“小板”。 | ||||||||||||
【云版】 | 即“云板”,悬于寺庙库房。《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云版》:“库司大版又称云版。” | ||||||||||||
【云和】 | ①“云和琵琶”的简称。唐•白居易《云和》:“非琴非瑟亦非筝,拨弦推柱调未成。”
②特指小筝。明•朱谋讳《骈雅•释器》:“云和,小筝也。” ③元末明初记载的琴款式之一。托为周代祭祀云和之琴的款式。元·陶宗仪《辍耕录·琴笺图式》:“云和”“云和之琴冬至之日,于地上圜丘奏之。盖云和之木与天相应,空桑之木与地相协,龙门之林与鬼神和,故也。”明·朱厚爝《风宣玄品·历代琴式》:“云和之琴,冬至之日于圜丘奏之”“盖云和之木与天相应。”参见“云和之琴”。 ④明代记载琴式,托为周代祭祀用“云和之琴”款式。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也。”“云和之琴,冬日之日于地上园丘奏之;空桑之琴,夏日之日于方丘中奏之;龙门之琴与宗庙奏之。盖云和之木与天相应,空桑之木与地相协,龙门之木与鬼神相和之故也。唐箫佑尝造此琴,取云和之范。”参见“云和之琴”。 |
||||||||||||
【云和琵琶】 | 也称“云和”、“云和筝”。流传于唐代民间,以琴头作云状饰获名。形如筝而小,设弦十三。《旧唐书•音乐志二》:“云和琵琶”,“如筝而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按七声音阶定弦,音域近两个八度。斜抱于怀弹奏。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云和琵琶如筝,十三弦,施柱弹之,是黄钟一均而倍六声。其首为云象,因名之。非《周官》云和琴瑟之制也。”又:“唐清乐有云和筝”,“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唐•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朱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 ||||||||||||
【云和笙】 | 相传西王母之侍女董双成所吹之笙。《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王母乃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一说,笙管上端饰云纹。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云和笙”“首象云也。与云和琴、云和筝类矣。” | ||||||||||||
【云和筝】 | 即“云和琵琶”。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像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 | ||||||||||||
【云和之琴】 | 周代祭天仪式使用的琴。伐云和山之木制。《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冼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神皆降。”汉•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其制有二说:
一说,系一弦琴,定圜钟律,弦长的 、 、 、 节点上弹奏的按音与周代早中期双音编钟的羽/宫,角/徵音阶相符。 二说,系四弦琴,其定弦以圜钟律为宫;黄钟律为角;太簇律为徵;姑冼律为羽。与周代早、中期编钟的羽/宫,角/徵音阶相符。 |
||||||||||||
【云和之瑟】 | 与“云和之琴”相配之瑟。 | ||||||||||||
【云雷钲】 | 宋代史载传世鉦,鉦体铸云雷纹,故名。《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周云雷钲”,“皆以云雷为饰,按《诗》之常武美,宣王能立武事,而曰如雷如霆,徐方震惊,则兵所贵者在能震服而已。不特如此,雷为天威,而兵者所以将天威者也。” | ||||||||||||
【云林之璈】 | 神话中“阮咸”的名号。《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自弹云林之璈。”《太平广记》卷六六引《集仙录》:“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 | ||||||||||||
【云锣】 | 由十件音高不同的小型平面锣用绳置于一架而成。俗称“叮咚”、“叮当”。用一根小槌敲击。流传于蒙古族、满族、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者。流行于丽江纳西族古乐、楚雄彝族、大理白族的云锣音位排列如下:
藏族十音云锣由内地传入,流行西藏、甘肃、青海、四川。 |
||||||||||||
【云目钲】 | 宋代史载传世鉦,铸云纹和两目,故名。《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周云目钲”“高七寸五分,柄长四寸八分,径一寸八分,上径长六寸九分,阔四寸三分。下径长四寸九分,阔五寸四分。重二十五斤四两,无铭。是器内外遍布云纹,或轻或重。两面各设两目,上为云翳,四边帀以连珠。”注:帀(za),围绕之意。 | ||||||||||||
【云磬】 | 即傣族的“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 | ||||||||||||
【韵板】 | 即“云板”。也称“敢”、“腊敢”、“姐敢”、“抵递”、“铜片琴”。形态多样,一般类饰件锁片。流传于云南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多挂于奘房(小乘佛教寺庙)。 | ||||||||||||
【运通】 | 即“短箫”。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云通:竹质短箫,八孔。” | ||||||||||||
【云牙】 | 即“护轸”。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若令琴童抱琴,勿横抱,多前遇物,触损云牙。” | ||||||||||||
【韵沼】 | ①“七弦琴”琴腔中面板的两处突起部,如韭菜状,俯罩池、沼。也称“纳音”。起收敛琴腔空间的功用,阻塞琴音不直接外泄而有余韵。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韶[韵]沼,当池、沼,槽腹隆起若韭叶,然声出而隘,有余音。”现于唐代,为雷氏琴的秘诀。宋•苏轼《杂书琴事•家藏雷琴》:“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韭叶,然声欲出而隘裴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宋代后,韵沼缩小,类池、沼塞,于池沼处可见。明代后,琴槽腹渐趋平坦,韵沼改指琴首、尾面板处凿出的月牙形小深槽。参见“韵沼②”。
②“七弦琴”面板首、尾部另凿的小槽腔,与“声池”隔开。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韵沼,又深槽腹。” |
Y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