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Xi    西      
【细筚篥】 即“细觱篥”。
【细觱篥】 因形制较小,故称。管身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管端插入簧哨。竖吹。音阶:f1-g1-a1bb1-c2-d2-e2bf2-g2,如施唇舌控制,可增a2、b2。音色清脆,技法民族风格浓郁。《续文献通考·乐五》:“四、竹部十一种:大笒、唐笛、唐觱篥、乡觱篥、篪、细觱篥、洞箫、籥、短箫、篴。”筚篥传入朝鲜半岛后,在李朝成为宫廷乡部乐的主要乐器。今朝鲜族称“小筚篥”、“小管子”。流行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朝鲜族聚居区。管身取材无节细竹,长18~22厘米。参见“改良细筚篥”、“中筚篥”、“大筚篥”。
【锡笛】 比“海笛”小。音管用锡制,故称。
【西丁】 即傣族“西玎”。
【西玎】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原意“拉奏之琴”。也称“傣丁”、“丁西”、“勒丁”、“丁郭理”、“丁郭叨”。

一说,明代就有流传,称胡琴。形似提琴,长75~85厘米,竹、木或椰壳、葫芦琴筒,亦用陶罐或香炉去底制作,前腔覆笋壳或薄板,或绷丝绸。柚木琴柄,不缠千斤。设两根丝弦,定弦:a-e1;c1-g1或c1-f1,音域一个八度又五度。音色柔和。流传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的景洪、勐海地区的傣族中。

【西胡】 擦奏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西纳干胡尔”的简称。
【奚胡】 “奚琴③”的别称。
【系甲】 即“替指”。明•王之坚《表异录•音乐部》:“妓女以鹿角琢为爪,以弹筝。梁 简文诗:停弦时系爪,息吹治朱唇。又曰:义甲。唐 刘言史诗:送却玻璃义甲声。”
【系列东不拉】

 

1955年起,伊犁自治州文工团改良传统东不拉,组建东不拉乐队。共鸣箱背板改用硬木,增大琴腔,采用拼接工艺制作,采用金属弦。由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东不拉组成。乐队声部总音域:D~c4
【戏锣】 泛指戏曲的伴奏锣。
【西那干朝尔】 即“胡琴②”。
【西纳干胡尔】 擦奏弦鸣乐器。蒙古族语意为“勺形胡琴”;也称“朝尔”,原意为“带共鸣的勺子”。参见“胡琴”、“忽雷”、“火不思”。
【奚琴】 ①擦奏弦鸣乐器。也称“嵇琴”。现今二胡的雏型。《文献通考•乐十》:“奚琴”,“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民间或用。”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和辽宁、黑龙江蒙古族聚居区遗存的奚琴比朝鲜族的奚琴略小,长约57厘米,硬木琴筒,筒长10厘米,径7厘米,前腔口覆桐木薄板。肠衣或丝弦二,定弦:g-d。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浑厚,音量较小。用于民间说唱,已罕见。参见“胡琴”。

②也称“乡胡”、“奚胡”。“嵇琴”传入朝鲜半岛,沿革而成。朝鲜《乐学轨范》卷七:“奚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形似二胡,长约63厘米。木筒或竹筒,前腔覆桐木板。竹或木柄,今设千斤。设两根粗丝弦,弦轸的方向与现在二胡相反。定弦:c-g或A-e,音域为两个八度。音色略焦脆,似中音板胡。

【西萨】 满族语“腰铃”的音译名。
【西沙】 即“西萨”。
【细纹断】 “七弦琴”的“断纹”之一。明代称“牛毛断”。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均,多在琴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有底与面皆断者。”
【细腰鼓】 对杖鼓、腰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等细腰型鼓的泛称。《文献通考·乐九》:“昔苻坚破龟兹国,获羯鼓、革皆鼓、杖鼓、腰鼓。汉 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宋 萧思话所谓细腰鼓也。”
【细要月鼓】 即“细腰鼓”。“ 要月”为“腰”的别字。多指古代西域少数民族鼓。如,羯鼓、杖鼓等。宋·陈旸《乐书·胡部·革之属》:“皆广首纤腹,宋萧思话谓之细腰鼓是也。”
【西藏铃】 “金刚铃”的俗称。
【西藏扬琴】 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期扬琴的俗称。由西藏地区地方官员登者班久从内地带入西藏,用于囊玛、堆谢等宫廷音乐。
【锡杖】 摇奏体鸣乐器。在一根160厘米的木杖上系两个葫芦形的铁环,铁环中各串若干小铁圈。流行于广西武宣、武鸣、河池和钦州等地的壮族。用于酬神、祭祀、丧事,由师公执掌;也用于歌舞伴奏。
Xia    
【夏尔巴鼓】 一种大型手拍鼓。形如秧歌腰鼓,木鼓框长约100厘米。两面框口均鞔牛皮或羊皮,鼓膜边沿开绳孔一圈,串以皮条相对拽紧。把一对鼓,两端用皮条捆绑,即成夏尔巴双鼓。演奏时,鼓置地,击者站立,手拍击奏。流行于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县的藏族支系夏尔巴人中。
【夏尔巴人口弦】 “卡旺”的俗称。
【夏尔巴人六弦琴】 即“扎木聂”。
【虾蟆梆】 虾蟆形“柝”的俗称。也称“虾蟆更”。明•吴自牧《梦梁录•元旦大朝会》:“但禁门未启,而虾蟆梆、鼓并作。”
【虾蟆更】 虾蟆形“柝”的俗称。《谈徵•物部》:“橐,夜行令击木更筹者,俗名:虾蟆更。观今之宫徵及闱场起,则知虾蟆之名不虚也。橐即柝。”
【下鼜】 “鼛鼓”在南北朝时的别称。《宋书·乐志一》:“长丈二尺者,曰鼛鼓。凡守备及役事则鼓之。今世谓之下鼜。”
【下龈】 “七弦琴”尾端嵌有坚木,其面板部称“龙龈”,系弦枕。也称“龙龈”、“龈下”。其背板部称“下龈”、“龈托”。保护琴尾端不致被弦压陷。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底制度图注》:“下龈,深刻六厘,外阔七分,内阔六分半。”
【夏籥】 边棱音气鸣乐器。有华夏籥之意。竹制,竖吹。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籥,“用为文舞标帜,故名大夏。夏谓华夏,又夏后氏之国号也。是故,翟曰夏翟,籥名夏籥。”
Xian            
【弦】 ①泛指各种弦乐器的弦,亦作“絃”。绳状,张于共鸣箱,架于码振动发声。弦的振动频率与弦的长度、粗细、质量、张力有关。琴弦从弓弦发展而来。《说文·弓部》:“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凡弦之属皆从弦。”宋·徐铉注:“今别作絃。”古代弦的材质有多种:

一、丝弦,以丝搓成。汉·桓谭《新论·琴道篇》:“昔神龙氏继宓羲而王天下,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丝也作为弦乐器的类属名。《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郑玄注:“丝,琴、瑟也。”

在丝弦上再均匀地绕缠以丝,使弦加粗,用于低音。《仪礼·既夕》:“设依挞焉。”汉·郑玄注:“依、缠弦也。”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蕭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古丝弦搓成后,须上胶,用胶水浸煮,使弦结实光洁,音准稳定,音质改善。宋·刘跂《暇日记》:“琴弦用天门冬碎之同煮,色白如玉,皆如小麦、糯米等。”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制琴弦法》:“煮弦法,以搓成之丝,卷于六寸长小竹管上用新砂盆平底者,”“用料胶水浸没。”“料胶用明亮鱼胶五两,小麦一勺,明莹白蜡五钱,白芨五钱,桑白皮一两,天门冬十个,用长流水共入砂盆内熬好。此料可煮弦十副。”

给弦染色。《礼记·乐记》:“清庙之瑟,疏越而朱弦。”《明会典·工部二·大乐制度》:瑟“二十五弦各有柱,皆朱弦,内一弦黄。”参见“朱弦”、“冰弦”。

二、用动物筋、肠制弦。如牛筋弦、羊肠弦。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鲲鸡筋作弦。”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房千里《大唐杂录》载:春州土人弹小琵琶,以狗肠为弦。”

三、用动物皮制弦。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房千里《大唐杂录》载”:“以皮造弦不为无证,”“恐是羊皮为质而练丝裹其上,资皮为劲而出其声。”

四、用马尾制弦。《清朝礼器图式·乐二》:“哈尔扎克,木柄椰槽”,“马尾弦二。”

五、用金属制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南筝长三尺六寸”,“十六铜弦。”

六、用混合材料制弦。钢芯缠尼龙弦。

弦有主奏弦与共鸣弦之分,前者可按弦取音;后者仅用于共鸣,美化主奏弦音色。参见“哈尔扎克”。

②“琴”、“瑟”的代称。

【絃】 “弦”的别字。汉·许慎《说文·弓部》:“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凡弦之属皆从弦。”宋·徐铉注:“今别作弦。”
【铣】 甬钟下口两角。《周礼·考工记·凫氏》:“两栾谓之铣。”汉·郑玄注:“铣,钟口两角。”

一说,为甬钟的两条边沿。程瑶田《凫氏为钟章句图说》:“古钟羡而不圆,有两边为两栾,谓之铣。”

【洗东】 磬的雅称。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瑟曰文鹄,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钟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杴琴】 “三弦”的俗称。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兴元吴帅家乐有杴琴者。状如杴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座毯上,善渤海之乐。”“兴元”为唐德宗纪年。
【仙人肩】 “七弦琴”上部收敛渐宽处。即“琴肩”。也称“肩”、“鹤膝”。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仙人肩,又鹤膝。”
【弦索 原为弦乐器的统称。宋·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金元以来,常称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弦索”。一般多指北曲。有时此特指“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拨奏弦鸣乐器。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清•梁绍士《雨般秋雨庵笔谈•粤歌》:“粤俗好乐”“名摸鱼歌。三弦合之,盖太簇调也。其短调踏歌者,不用弦索。”
【弦鼗】 特指“三弦”。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吹部》:“即有卤部,钲、鼓及角。乐用弦鼗、笳、箫。又用哀笳,以羊角为管,芦为头也。”
【弦线】 “弦”的俗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储之于箱。而氍毹、笛床、笛膜合、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箭具焉,谓之家伙。”
【仙箫】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竖吹。长约35厘米。管身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流行于佤族地区。
【弦眼】 “七弦琴”承露上的七个小孔,供穿绒剅以系弦。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面制度》:“弦眼,七个,共阔三寸五分。”
【弦乐器无干扰增音装置】 山西省戏曲学校雁北分校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弦子 ①“三弦”的俗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十》:“按三弦,今直谓之弦子。”清•叶梦珠《阅世篇•记闻》:“因考弦索之入江南,由戍卒张野塘始。野塘,河北人,以罪谪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大称善。”“时良辅有一女亦善歌,”“至是遂以妻野塘。”“野塘即得魏氏并习南曲”“并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时王太仓相公方家居,见而善之,命家童习之。”“其后有杨六者,创为新乐器名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与两弦中相轧成声,与三弦相高下。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扬,为江南名乐矣。”

②藏族“巴汪”的俗称。藏族民间歌舞《弦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咸子】 “三弦”的俗称。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弦管》:“剧中弦管常用者,丝惟胡琴、月琴、三弦。”原注:“即俗称咸子者。”
Xiang            
【项】 特指弦鸣乐器的颈部。参见“曲项琵琶”、“七弦琴”。
【象】 即琵琶上的“相”。《清朝礼器图式•乐二》:“丐弹琵琶,刳桐为之。”“弦自山口至覆手二尺一寸四分。上有四象,下有十品。”
【相 ①即“拊”。为一个塞满糠的皮囊。先秦时期齐国人称糠为“相”,故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后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相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进齐人或谓糠为相。”用于宫廷音乐中拍打。《文献通考·乐十七》:“相,状如鼙,韦表糠里。以漆夹局,承而击之,所以辅乐。”乐曲起时拍击。《广释名·释乐器》:“相,拊也。所以辅相于乐,奏乐之时,先击相。”

②琵琶的按音部件。也称“象”。约明代,琵琶“柱”演化为两种形态:分称“相”和“品”。横于颈上的称“相”。呈三棱形,以硬木、骨、牛角或象牙制。传统设四个相,相邻关系皆为小二度。现增至六个。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颈有相。”参见“曲项琵琶”。

【象板】 “象牙拍板”的简称。《楚辞•离骚》:“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宋•王逸注:“象,象牙也。”古有象牙拍板,后衍为拍板的别称。元•孟符《扬州梦》第四折:“不望白马红缨,伴着象板银筝。”
【响板】 “云板”的别称。金属铸厚板,用绳悬挂,以木槌敲击,用作传信或节奏乐器。宋•赵德麟《候鲭录》卷二:“蔡持正谪新州,侍儿从焉,善琵琶。常养一鹦鹉甚慧。丞相呼琵琶即叩一响板,鹦鹉传呼之。琵琶逝后,误扣响板,鹦鹉犹传言,丞相大恸。”《元史•顺帝本纪六》:“时帝怠于政事”,“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緌、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续文献通考•乐十》:“元天庆舞乐器有响板。”“按此与拍板并列而不祥其制。据《纪》云: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岂如今佛寺所用欤。”
【乡筚篥】 即“乡觱篥”。
【乡觱篥】 觱篥传入朝鲜半岛后称“唐觱篥”,因用于《乡部乐》,衍生出“乡觱篥”。韩国李朝故宫仍存。《续文献通考·乐五》:“四、竹部十一种:大笒、唐笛、唐觱篥、乡觱篥、篪、细觱篥、洞箫、籥、短箫、篴。”
【镶磁琵琶音品】 松涛《镶磁琵琶音品》:“根据民间艺人用瓷碗边作月琴品的经验,试制了一种镶磁音品。发音清越,光滑耐磨。”(《乐器》1981年第1期)
【响刀】 满族“哈里玛立”的俗称。
【响风】 传说周宣王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周宣王有琴曰:响风。背铭云:墙有耳,伏寇在。是武王之遗器也。宣王每朝,姜后辙以此铭援琴奏之,王于是益兢兢不怠。中兴之成,后与有力焉。”
【相鼓】 宋代礼仪鼓。《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相鼓二十五。”
【乡胡】 “奚琴②”的别称。古高丽音乐被分为雅乐、唐乐、乡乐三类。雅乐是受中国古乐影响的宫廷音乐;唐乐为中国宴乐;乡乐为朝鲜本土音乐。嵇琴传入朝鲜半岛后,先被用于乡乐,故称。
【响葫芦】 即“鼓珰”。《续文献通考·乐考》卷一零九引魏坤倚《晴阁杂钞》:“琉璃厂原为烧殿瓦之用,殿瓦之外,所制一曰响葫芦。小儿口衔,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一曰铁马,悬之檐,以受风戛者也。”
【象脚鼓】 傣族语译称“光秃”、“光旺”、“光吞”、“光脱”“光亚”,意为“拳击鼓”。也称“象脚鼓”、“格兰”、“耿”、“躺”。据传由缅甸传入的锅鼓演化而成。鼓腔以整块芒果树刳成,凸胸,长腰,摊尾。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光吞”长达85厘米;流行德宏的光吞长达1米以上;流行西盟佤族的光吞长达95厘米。蒙黄牛皮,边沿穿孔一圈,以皮条拽紧。演奏前,用捣烂的米饭粘于鼓面中央,以遏制噪声。敲击时挂于身,边击鼓边踏舞步。击奏技巧有:手拍、拳击、腕击、肘击、膝撞、足跟踢等。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澜沧等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德昂族中。用于节庆集体歌舞。
【响铃】 ①“丸铃”的俗称。《明会典·工部十三·军器军装》:“扈从官军盔甲、刀枪、毛马、响铃、顿项、臂手等件,行共仗局关领,毕日交收。”明·佚名《天水冰山录》:“银器、”“银响铃二个,共重八两六钱。”参见“铃”。

②流行于满族的“串铃”。

【销呐】 即“唢呐”。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清道图》:“皷、孛罗、金”、“鼓号头、销呐。”
【响琶】 程午加研制的新琵琶。因扩大了音量,故称。将传统琵琶的共鸣箱下半部设计成圆形,蒙蟒皮,把原“覆手”改成码。
【响盘】 羌族“盘铃”的俗称。
【响铁 ①即“方响”。元代礼仪乐器。《元史·舆服志二》:“天乐一部:天乐署令二人。”“次琵琶二、箜篌二、火不思二、板二、筝二、胡琴二、笙二、头管二、龙笛二、响铁一,工十有八人,徒二人。”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图名“方响”、“响铁”。

②边远地区把“方响”视作编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古之礼乐,於野人尚有可髣髴者。今之响铁即编钟,今之舞蛮牌即古武舞,舞三台与调笑即古文舞。”

【巷托】 即哈尼族、拉祜族的“口弦”。
【响犀】 特指用犀角为槌头的方响击槌。传说为伎人沈阿翘之物。凡有声感应,则会共鸣。参见“白玉方响”。
【象牙拍板】 用象牙所制“拍板”。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六:“显仁上仙遣使告哀北虏,并致遗留礼物”,“玉笛二管,玉觱栗二管,玉箫一攒,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攒,缕金琵琶一副、缕金龟筒嵇琴一副,象牙二十株。时宗枢持节以往。”
【象牙笙】 即“牙笙”。宋·周辉《清波杂志》:“显仁上仙,遣使告哀北虏,并致遗留礼物:”“玉笛二管,玉觱篥二管,玉箫一櫕,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櫕,缕金琵琶一副,缕金龟筒稽琴一副。”
【响眼】 即“内开穴”。笙管内侧近上端的长方形音窗。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雅簧”,“铜簧。响眼之制亦如世俗常法,而笙匠共晓。”
【响玉】 玉制“云板”的别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响玉》:“侯家肃客,则鸣响玉。”
Xiao 筿          
【筿】 适宜作笙管的竹子。古代以山东曲阜地区出产为佳。《戴凯之竹谱》:“筿,出鲁郡邹山,堪为笙。”参见“孤筿”。
【箫】 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用多根竹管编连而成,竖吹。箫的涵义在历史上发生较大变化。古今箫比较是两种概念。一是古箫;二是今箫。古箫指多管排箫,每管只发一音,各管音高依次递变,吹出音阶;今箫是指单管洞箫,现称“洞箫”,有侧孔,能发多音。

唐代以前,“箫”即编管箫,民间始称“排箫”。唐·赵璘《因话录》:“古箫,都下所谓排箫是也。今箫管乃别器。”元代在官方史籍中正式称古箫为排箫。单管箫为圆柱管,通常开六至八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控制音高。《元史·礼乐志二》:“箫二,编竹为之,每架十有六管。”“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箫的起源有三说。

一说,舜所造。《通典·乐四》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二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

三说,箫出自籥。龠,出自甲骨文。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集韵·平萧》:“箫,参差象凤之翼也。”

先秦时期,出土于河南鹿邑隐山商末长氏贵族大墓排箫,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禽骨排箫实物,距今约3000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出土于淅川下寺1号楚墓石排箫,十三管,用整块汉白玉雕琢成,距今约2500多年。今存最早的竹质排箫为曾侯乙排箫,十三管,距今已2400多年。

古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汉魏时期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展现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组成看,有十管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态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

唐宋时期,箫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燕乐、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

至宋代,称为“箫管”的“笛”(竖吹)与横笛易被混淆。为区别两者,常称排箫为古箫,称笛为古笛。《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箾】 边棱音气鸣乐器。

一说,同箫。为每管一音的多管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箫者。”唐·孔颖达疏:“箾,即箫也。”

二说,同籥。为一管多音的单管乐器。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舜作大韶,执籥秉翟,周人舞象,亦仿其制,季札所观韶箾,象箾是也。箾即籥之别名。”

【毊】 大型磬。《尔雅•释乐》:“大磬谓之毊。”汉•郑玄注:“毊,形如犁錧,以玉石为之。”参见“特磬”。
【小板 ①即“书板”。一种小型拍板。《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小板,北方说书用。长四寸六分,上宽一寸二分五厘,下宽一寸四分。”

②“云板”的别称。形制较小,挂于寺庙浴室,敲击示意添水。《敕修清规·知浴》:“室内挂小板,旁钉小牌,书云:鸣板一声添汤,二声添水,三声则止。以此为节。”

【小筚篥 也称“风管”。形制较小,故称。在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西凉、高丽、燕乐等部伎都设有小筚篥,并常与大筚篥配对演奏。《通典·乐八》:“高丽伎”,“乐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义嘴笛一、笙一、横笛一、箫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齐鼓一、担鼓一、贝一。”
【小觱篥】 也作“小筚篥”。唐代用于西凉伎。《新唐书·乐志十一》:“西凉伎有编钟、编磬皆一,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担鼓皆一,铜钹二、贝一。”
【小扁鼓】 即藏族的“额穷”。
【小钹】 小型钹的统称。碗顶有绳孔,系绸布。一副对击。音色脆亮,用于戏曲或民间器乐。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钹三种:曰大钹,曰中钹,曰小钹。”《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小钹,伴小锣而进行,大钹一声,小钹二声。”小型和钹。《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另有大小钹二种,名和钹,体质较厚,声沉着,方外乐器中用之。”近代,小型京钹简称“小钹”。发音清脆而明亮。参见“小和钹”、“大钹”。
【小镲】 似“小钹”,质地较薄。也称“诺直”。帽顶有绳孔,系皮绳或绸布。一副对击。流传于藏族、门巴族、侗族,也流行于苗族、纳西族。用于戏曲、民间器乐、节庆锣鼓。侗族小镲为单面,用小棍敲击。
【小长鼓】 瑶族“郭咚郭”的俗称。
【小篪】 形制较小的篪。《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晋·郭璞注:“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宋代宫廷所用“雅篪”属小篪。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今太常雅篪,长一尺二寸,则篪之小者,非尺有四寸大者也。孔子上出,三分,名翘。后世有笛吹,谓之小篪,岂亦出于胡吹欤。”
【小笛】 泛指形制较小的笛。《宋史·乐志十七》:“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筚篥、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行宫殿庭。”清代,小笛指南方一种蕤宾为宫的横笛。《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小笛为南方乐器,蕤宾起宫。”
【小独笛】 佤族“瓦格洛”的俗称。
【小法号】 藏族“刚洞”的俗称。
【小钩锣】 即土家族的“冬子锣”。
【小鼓】 古代对形体较小的鼓的泛称。周代较小的鼓有“朔”、“应”、“朄”、“鼙”等。后常后缀以“鼓”,称“朔鼓”、“应鼓”、“朄鼓”、“鼙鼓”。“应”是用来应和大鼓的小鼓,并引出乐队之声。《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鼓谓之应。”晋·郭璞注:“《诗》曰:应朄县鼓,在大鼓侧。”宋·邢昺疏:“大鼓至之应,《释》曰:别大小之名也。鼓之大者名鼖。《周礼》:鼓人职曰:以鼖鼓鼓军事是也,其小者名应,言应于大鼓也。李巡云:小鼓者音相承,故曰应也。孙炎云:和应大鼓也。”“郑笺云:朄,小鼓,在大鼓旁,应鼙之属也。案朄,引也。谓击小鼓引乐声。”《宋书·乐志一》:“大曰鼓;小曰朄,又曰应。”

目前所见最早的小鼓为信阳长关台一号楚墓出土的小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有柄小鼓。

一说,小鼓为禹所造。《夜航船·礼乐部·律吕》:“帝喾作鼗鼓,禹作小鼓、鼙鼓。”

在历代宫廷礼仪所用的鼓吹乐队中、军乐队中,小鼓配合大鼓一起敲奏,以助气势。《隋书·礼乐志中》:“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皇公贵族因等级不同,享有的小鼓曲也不同。《隋书·礼乐志下》:“小鼓九曲供大驾,三曲供皇太子及王公等。”

小鼓的置鼓方式多样,以场合不同,可以置于鼓座,可悬于鼓架,也可以挂于身上,抱于怀中,挟于腋下击奏。

《岁时广记》:“《岁时杂记》:鼓皆小鼓,或悬于架,国置于座,或鼗鼓,或雷鼓,其制不一。”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云。”

宋代有一种把小鼓置于大鼓之上的形式,由一人敲奏的形式,便于两鼓配合呼应。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有一大鼓,鼓上负一小鼓,皆卧之。”

宋代的鼓舞已成为一种丰姿多彩的表演艺术。宋·陈旸《乐书·俗部·舞》:“鼓舞,”“唐邠王家:冯正正、心儿,薛王家:高大山、李不藉;祁王家:江张生,俱以善鼓闻。然近代好落花及舞鼓,以此鼓变轻小,取其便易而调高声尖也。当是时,宋娘、祁娘俱称善鼓,宋能作曲及舞鼓,祁王落花吹笛,李阿八善鼓架,凡棚车上打鼓,非火袄即阿辽破也。”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不少形制特殊的小鼓。《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小鼓四,制如腰鼓,长五寸,首广三寸五分,冒以虺皮,牙钉彩饰,无柄,摇之为乐节,引赞者,皆执之。”

【小皷】 即“小鼓”。明·戚继光《练兵实记·清道图》:“点子皷、铜皷”“管、笛、笙、小皷、云皷、钹皷。”
【小菰】 即“小箛”。马车停驾时吹鸣,作为信号。《太平御览》引《晋先蚕仪注》:“车驾住,吹小菰;发,吹大菰。”
【小箛】 形制较小的箛。也作“小菰”。一说,为胡笳的遗制。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图名:“大胡笳”、“大箛”:“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晋有大箛、小箛,该其遗制也。”
【小鼓子】 “鼗鼓”的俗称。《歧路灯》第七十六回:“担箱子的乃是一个自省发货摇小鼓子的。”
【小管子】 “细筚篥”的俗称。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细觱篥》:“细觱篥,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朝鲜语的音译名草匹力,民间俗称小管子。”
【小管 ①泛指形制小的“管”或“筚篥”。也指“篎”。《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唐宋时期,特指六孔小筚篥。《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文宗善吹小管。”

②清代筚篥已分为大小两种形制。小者称“小管”,比大管短而细。《清会典·乐部》:“小管,径二分一厘七毫,哨下口至通长五寸六分二毫,一、二、三、四、五孔字色与大管同六孔为凡字,七孔为六字,八孔为五字。”

【箫管】 边棱气鸣乐器。宋代对竖笛的称呼之一。开六个侧孔。形制与尺八相似。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
【小号】 湖南慈利等地唢呐的俗称。《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关于乐器部分》:“唢呐,湖南全境都用,靖县称‘唢呐’;永顺、沣县称‘喇叭’;衡山称‘呐叭’;长沙称‘吱呐’、‘小青’;江华、衡阳、道县称‘呐子’;慈利称‘小号’。但一般称‘唢呐’、‘喇叭’为多。”
【小和钹】 形体较小的“和钹”。清代乾隆年间复古制而设置。用于凯旋铙歌乐。《皇朝礼器图式·乐二》:“凯旋铙歌乐小和钹,谨按马端临《文献通考》,唐合诸乐,击小铜钹子合曲、乾隆二十五年,钦定凯旋铙歌乐小和钹,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俱七寸九分,中隆起一寸三分,径二寸四分五厘。各穿圆孔,以黄紃贯之。”
【小横吹】 一种形制较小的横笛。约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参见“大横吹”。
【小胡】 特指黎族的“椰胡”。
【小胡笳】 形制较小的笳。以芦为哨,无侧孔。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楚调有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并琴、筝、笙得之,亦其遗声欤。”
【小忽雷琵琶】 即“小忽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大忽雷琵琶、小忽雷琵琶。唐文宗内库有琵琶二,号:大忽雷、小忽雷。”参见“忽雷”。
【小花鼓】 即瑶族的“郭咚郭”。
【小叫】 即“狗叫锣”。
【小角】 泛指形体较小的牛角号。宋代军营中,傍晚日落前不久,规定先吹小角,后吹大角,作为部队宿营的信号。宋·许洞《虎钤经·鼓角》:“动鼓角之时,日没前二刻,先吹小角,次吹大角。”“声毕,军门制锁,诸将各按部静,吏士无敢喧哗。”
【小金】 ①泛指小型锣。《宋史·兵志九》:“更呜小金、应鼓,备瞻望不及者。”

②一种面平无脐小锣,也称“小铜锣”。锣边宽约3.5厘米,后敛。面径约19.8厘米,背径约18.3厘米。用软槌敲击。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朝鲜族、满族。用于民间歌舞“农乐”、戏曲。参见“大金”。

【小金铃】 鸾铃。色泽如金,故称。《花月痕》第十六回:“痴珠,秋痕望那水谢。”“垂着白绫飞沿,两边各挂一个小金铃。”
【小箜篌】 设弦柱的改良箜篌。张子锐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制作。苏文《小箜篌》:“这种小箜篌,琴身高115厘米,宽约60厘米。有四组半音域。”(《乐器》1984年第1期)
【小哩】 单簧气鸣乐器。哈尼族称“哩乐”。竹制。
【肖列】 即羌族、藏族的“其篥”。
【小铃】 小型丸铃的俗称。《老残游记》第十回:“胜姑将小钤取出,左手揿了四个,右手揿了三个,亦凝神看着扈姑。只见扈姑角声一阕将终,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铃起之时,玙姑已将箜篌举起,苍苍凉凉,紧钩漫摘,连批带拂。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

一说,“刁斗”的俗称。明·于慎行《糓山笔尘·杂考》:“刁斗,或言小铃。”

【小铃锋】 即藏族“止尔布”。
【小锣】 旧制约九寸以下小锣的统称,又称手锣、京小锣、班锣。分高、中、低三种。最小者径不足二寸,如“狗叫锣”。近代,把面径较大的设绳的脐锣称为大锣,用指掂锣沿而持的脐锣为小锣。铴锣用薄木片敲击。如铛铛、钩锣、小金、碗锣、宁宁等用较细棒敲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鞾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西湖二集,刘伯温荐贤平浙中》:“军中无金鼓,杂鸣小锣,以节进之。”
【小锣钹】 一说,单片小钹。清·高静亭《正音撮要·乐器》:“片叉。”原注:“小叉,小锣钹。”
【小铓】 独龙族“甲木冬”的俗称。
【小冇胡】 “椰胡”的俗称。参见“潮提”。
【小闷笛】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耶哈鲁”、“麦黑底里”,意为“虫壳笛”。也称“皮哨子”。一般用细凤尾竹或苦竹制,亦用芦苇或鹰翅骨制。长7~15厘米。开四个指孔,前三背一。单手按孔,另手作闷、放、扇、合动作,可调节音色、音量变化。管端插入簧哨。簧哨用一种叫蓑蛾囊的虫茧,竖吹。有的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双手按指孔。四孔小闷笛的音域:d2~f3。可奏A、bB、C调乐曲。流传于云南楚雄的南华、双柏,大理南间,贵州黔西等地的彝族。多用自娱、传情。
【小铙】 形制较小的“铙钹”。清·叶梦珠《阅世篇·纪闻》:“吴中新乐,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扳、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
【小匏琴】 拨奏弦鸣乐器,以小型匏为共鸣器,故称。唐代德宗时经南方古缅甸的蒲甘王国贡入。《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簇;次弦应姑洗。”“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应应钟。”

一说,为印度古乐器维纳。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辩才天女与乐器》:“印度巴拉朝婆罗门教的天女像,就以手拿匏琴为常例了。那时的匏琴是一个匏上张着一弦或二弦的棒状琴。”

【小匏笙】 音区较高的匏笙,今称“排笙”。结构和发音原理与“大匏笙”同。《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应林钟商。”
【小琵琶】 形制较小的琵琶。《通典•乐八》:燕乐“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笛筝一、筑一、卧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吹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觱栗一、小觱栗一、大箫一、小箫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尺八一、短箫一、揩鼓一、连鼓一、鼗鼓二、歌二。”
【小琴】 上古时期泛指形制较小的“琴”。《礼记•明堂位》:“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一说,设五根弦的琴。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五弦之琴,小琴也。两倍之而为十弦,中琴之制也。”参见“空桑之琴”、“太古之琴”。

【小青】 “唢呐”在长沙等地的俗称。《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关于乐器部分》:“唢呐,湖南全境都用,靖县称‘唢呐’;永顺、沣县称‘喇叭’;衡山称‘呐叭’;长沙称‘吱呐’‘小青’;江华、衡阳、道县称‘呐子’;慈利称‘小号’。但一般称‘唢呐’‘喇叭’为多。”
【小阮】 即“高音阮”。
【小塞箫】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小型“塞箫”。管长约24厘米,开六个指孔。音域:g1~g3。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西林、那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参见“塞笛”。
【小三弦】 多用于苏州评弹、昆曲的伴奏,故又名“曲弦”。流行于江南。也用于独奏、合奏和歌舞伴奏。20世纪50年代前用丝弦,现改用尼龙缠钢弦,用指甲弹奏。
【小笙】 指十三簧的“和笙”,也泛指管数较少的笙。汉代称十三簧笙为“和”。宋代练习用的笙称为“小笙”。《宋史·乐志十七》:“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栗、小笛、小笙。每骑从车驾而奏乐,或巡方则夜奏于行宫殿庭。”
【小水镲】 小型“镲”的俗称。
【小唢呐】 形制较小的唢呐。清代唢呐形成大、中、小三种形制,小唢呐相对音区较高。也称“哜呐”、“海笛”、“锡笛”。《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唢呐有大、中、小三种。最小者一名哜呐,音色优美,尝与丝竹合奏,红木管,铜口芦哨亦分大小,大者音低;小者音高。”
【小堂鼓】 形制较小的堂鼓。鼓面直径仅20~30厘米,发音坚实、有力。
【箫筒】 ①汉族对苗族、瑶族、彝族布依族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的统称。族称“藏栽”、瑶族称“步店”或“居昂列”,彝族称“嘟噜”。音色轻柔、悠扬。也有少数无气道的箫筒,吹口为三角形豁口。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交界地区的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主要用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或自娱。

②即“蟒笛”。

【小铜钹】 即“小钹”。《清史稿·乐志一》:“御前仪仗乐器”:“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
【小銅钹子】 形制较小的铜钹。隋唐时期指正铜钹。《文献通考·乐七》:“正铜钹,盖出于夷音也。”原注:“唐胡部合诸乐,击小铜钹子合曲。”
【小铜角】 唇簧气鸣乐器。明清时期,对铜角出音口呈喇叭形的称呼。常与“大铜角”配对吹奏。明代宫廷仪仗队所用小铜角制作精细,上髹朱漆,绘有龙纹。《明会典·工部五·仪仗四》:“小铜角一对,高三尺八寸,加漆,贴金。”清代小铜角也称“二号”,由上下两节构成。上节为近似圆柱形的圆锥形,下节的上半部为上节的延伸,比上节略粗,有一定锥度;下半部呈喇叭形,为出音口。与近现代“长尖”的形制相似。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小铜角,一名二号,上节如筒,下节如角。”参见“大铜角”。
【小铜锣】 指形体相对较小的铜锣。《清史稿·乐志一》:“御前仪仗乐器: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
【小铜铮】 即“铮”。也称“小钲”,属锣形钲。特指用于宗教法器的铜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今之锣即古铙。而所谓铎、镯、錞不复见,金声紊矣。以意求之,官府夜提铃即铎。以作众舟鸣锣,即镯。以引众释氏击小铜铮,即铮和鼓之余意。”
【小弦鼗】 拨奏弦鸣乐器。形似三弦,设两根弦。清末民初出现的类似乐器,大同乐会曾称“忽雷”。《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小弦鼗,长二尺二寸,二弦。龙头五寸六分,槽七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两面虺皮。弹用指甲,音响甚大,中音部乐器也。”
【箫箫子】 即回族的“咪咪”。
【啸叶】 即“叶”。一说,可卷叶制作。《文献通考·乐十二》:“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或云,卷叶而为之,形如笳也。”
【小竽】 泛指管数较少的竽。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图名“小竽。”
【小杖鼓】 形制较小的杖鼓。元代称“札鼓”。左手持鼓,右手敲击。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小杖鼓,《元史》谓之札鼓,左手持而右手击之,盖后周小杖鼓也,有三等之遗制。”清代宫廷仪仗乐队中仍采用。《清朝礼器图式·乐》卷四:“本朝定制燕飨清乐小杖鼓,制如朝会丹陛大乐杖鼓而半之,或为三之二,缀金钩上下各六面,绘花文,匡髹朱,绘以金,击以杖亦同。”
【小钲 ①特指手持柄敲击的“铙”。也称“小钲”。《说文·金部》:“铙,小钲也。”其形似钟。《文献通考·乐七》:“《说文》曰:‘铙,小钲也。’象钟形,旁有二十四铣,饰以流苏,柄中上下通。”参见“钲①”。

②特指锣形钲。用作宗教法器时称“铮”。系于有柄铁圈上,用一根小槌击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铮系宗教乐器,外径四寸二分,内径三寸六分,边宽六分,深六分。”乞丐行乞时所用,边唱边敲奏。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凤阳乞者多持钲一具,口中唱歌,沿街乞钱。”小钲也可与鼗鼓合成一器摇奏。参见“惊闺”、“钲②”。

【小鈼子】 鈼原为铜釜。此指无碗“唢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关于乐器部分》:“木管开五孔。顶端裝芦哨。管上粗下细,连接木管与芦哨的小铜管亦然。木管长约14.5厘米,上口径约1.1厘米,下口径2.1厘米,小铜管連芦哨在内,升出木管上口5.8厘米。补锅,阉猪行当叫卖用。”流传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Xie  
【斜埃】 碰奏体鸣乐器。壮族的一种小钹。面径约17厘米。流行于广西隆林地区。用于民间器乐《八音》、壮剧、桂剧、邕剧等或舞蹈。
【谢勒铁尔】 拨奏弦鸣乐器。由整块木凿成,琴箱蒙皮革,长65~70厘米,形似冬不拉,无品,故常称“无品冬不拉”。大多张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民间称“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用马尾鬃为弦。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
Xin
【新笛】 改良十孔笛。音色柔和。半音齐全。音域:c1~f3
【新方响】 支架可调方响。邵任鑫《方响的再生和利用》:“1997年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制出了第一台新方响。”“新研制方响设音板(60#钢制成)51块,取十二平均律‘双音阶排列法’,上列为#C调大音阶,下列为C调大音阶,音域f-c4。”(《乐器》1983年第6期)
【新火不思】 改进的火不思。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呼和浩特市。木背皮面制。增设骨品至24~26道,半音齐全。低音火不思定弦:c-g-d1-a1。中音火不思、高音火不思的定弦相对提高八度。
【新疆扬琴】 “锵”的俗称。李光耀、李艳《新疆扬琴改革探索》:“1、参考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的音位。增设一条最高音码条,将d2以上的弦位移此。2、采用金属琴框。3、面板中部设铝制滚轴条和滚轴,最高音弦码的左右有效长为3:2。4、滚轴条上加压铜管,增加弦对面板压力。5、各滚轴条下加衬条,抗压。6、采用齿形音梁,齿面承面板,减少阻尼。7、弦轴版用层压木,防跑弦。”(《乐器》1980年第4期)
【新曲笛】 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设计,上海管乐器厂、北京民族乐器厂先后制作。王其书《笛子改革与新笛》:“1、管体用木材。2、缩小管径为15厘米,与管长比为1:26.。3、音孔十五,设环键、盖键共十五个”,“1、大大减少了交叉指法,在a、e、#f、be、g、d调的两个八度内,无交叉指法;在c、f、bb、ba、#c调的两个八度内,各有两个交叉指法。2、保留了留孔笛的传统技巧。3、新曲笛音g1-g4,包括了传统c调曲笛到c调小梆笛的全部音域。4、增设笛膜键,能吹vhu有膜、无膜两者音色。”(《乐器》1985年第3期)
【新十番锣鼓】 20世纪80年代,由南京民族乐团裴德义在“十不闲”的启发下研制而成。由五个部分组成:1.用小堂鼓、大锣、小锣、广东板、铙钹、小镲大小木鱼等八件。2.用排鼓四个,分置两侧。3.十五面云锣。音阶:a-b-c1-d1-e1#f1-g1-a1-b1-c2-d2-e2#f2-a2-b2。4.定音锣十面。5.大鼓和吊镲。
【新四胡829型】 弓子在外拉奏的四胡。1982年9月,由宋国生与天津乐器厂研制。指板与皮处于同一平面,加有音柱,设四根弦,弓子解放在外。
【新型热瓦普】 同“乌兹别克热瓦普”。
【新筝】 具阶梯式三排山口的改良筝。陈贤明,秦维峰《千年古筝添新音》:“新筝特点:1、保持传统工艺和外观。2、设下图所示A、B、C三条山口,共可设50弦,补全了全部半音。3、B、C山口上有盖,在不用情况下可遮盖。”(《乐器》1987年第6期)
【新竹笛】 一种加键的改良竹笛。由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于1970年10月试制而成。由苏州民族乐器厂和南京星海乐器社试制。保留传统的吹孔、膜孔,增加键孔,设有笛托和丁字架以及插口等部分构成。
Xing  
【兴隆笙】 也称“殿庭笙”、“巨笙”。元代中统年间从欧洲传入中国,很像管风琴。管风琴通常为气道边棱音原理。史籍记载有竹簧。发音原理“边棱音”或“自由簧”有待查考。《元史·礼乐志五》:“兴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橛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调锼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星子】 “引磬”的俗称。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星子:小铃,木柄,以铁筋击之。”
Xiong    
【雄角】 清代宫廷大驾卤簿所用“蒙古角”的形制之一。《清会典·乐部》:“蒙古角,木体,中空,有雌雄二制。”“雌者内径小而声清,长八尺二寸六分,下加铜口,径七寸二分九厘。”“雌角,上口径二分八厘五毫。”
【雄林】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藏族语意为“竖吹之笛”。也称“嘎尔巴雄林”、“林布”、“久林”、“藏族竖笛”。多取材乌木或红木,管身上粗下细,长约46厘米。管端、底、身箍银饰环。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筒音为f1、a1bb1,奏七声音阶,音域两个八度。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民俗禁冬季吹奏,认为这样能防止作物冻坏。

一说,五世达赖时从西藏拉达克地区由嘎尔巴艺人传入,曾用于地方政府的嘎尔巴歌舞团中。

【雄岭】 即“雄林”。
【熊罴十二案】 也称“鼓吹十二案”,简称“十二案”。为宫廷鼓吹乐器的十二个演奏台。因每个台下都雕有滕倚之状的熊罴来承座,故称。约始于南朝梁。《隋书·音乐志中》:“武帝以梁鼓吹熊罴十二案,每元正大会,列于悬间,与正乐合奏。”唐代十二案上所设乐器台面称版床。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熊罴部》:“其熊罴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余,其上安版床。复施宝幰,皆金彩装之。于其上奏雅乐,金元殿方奏此乐也。奏唐十二时,《万宇》、《清月》、《重轮》三曲。亦谓之十二案。”宋代鼓吹十二案上所设乐器平台称“毡床”。《宋史·乐志一》:“鼓吹十二案,其制设毯床十二,为熊罴滕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设大鼓、羽葆鼓、金錞各一,歌、箫、笳各二,凡九人。”辽、金所用朝会熊罴十二案,大体沿袭宋制,设置于乐悬四周,配合编钟、编磬等乐器演奏。
【匈子加】 即白族的“龙头三弦”。
Xiu
【修挝】 笙管前后排中央最修长的笙管。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笙最长管曰修挝,又曰上筩。”
Xu    
【伵胡】 板胡形制之一。长65厘米,定弦:g1-d2。莆田民间器乐“武十音”的主奏乐器。参见“老胡”。
【须须】 双管双簧气鸣乐器。羌族语的音译名。柯吉藏语称“吕渣”,嘉戎藏语称“肖列”。双管、方形、用油竹制,也用鹰翅骨或铜制。管端插双簧哨。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和大渡河上游的羌藏地区。
【许子小钟】 唐代文献所载乐钟。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Xuan        
【旋旋】 “甬钟”的“甬”近根部所铸的一圈环带。《周礼·考工记·凫氏》:“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斡。”唐兰《古乐器小记》:“甬中间均突起似带,周环甬围,其位置正与《考工记》合,是所谓旋也。于旋之上设虫形之柄,故谓之旋虫,即所谓斡。”
【旋虫】 即“幹”。铸于“旋”侧,因形如虫,故称。“旋”上所设斡也呈兽面形。《周礼·考工记·凫氏》:“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斡。”唐兰《古乐器小记》:“甬中间均突起似带,周环甬围,其位置正与《考工记》合,是所谓旋也。于旋之上设虫形之柄,故谓之旋虫,即所谓斡。”
【悬珰】 摇奏体鸣乐器。玉饰物。唐•李贺《洛姝真珠》:“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参见“佩玉”。
【旋宫双管】 唐·李冲创制的管律。构造似洞箫,两支捆合。大吕笛开四指孔合底孔,奏五音。黄钟笛开六个指孔,奏七声,合成十二律。具旋宫功能。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唐李冲谓管有一定之声,弦多舒缓之变,故舍弦琵琶,制旋宫双管,法虽存于简易,道实究于精微矣。然大吕管,通五均,则是;黄钟管通七均,非也。”

大吕管

底孔

一孔

二孔

三孔

上孔

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冼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黄钟管

底孔

一孔

二孔

变徵

三孔

四孔

五孔

变宫

上孔

【县鼓】 即“悬鼓”。“县”为“悬”的古字。因悬于簨虡(鼓架),故称。鼓腔凸腹形,两端蒙皮,用棒击奏。《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县鼓。”汉·郑玄注:“县,县之簨虡也。”

在周代,君主才享有四面悬钟磬的特权,称“宫县”。诸侯享用三面悬钟磬的“轩悬”,无悬鼓。《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磬鼗柷圉。”毛传:“县鼓,周鼓也。”唐·孔颖达正义:“《明堂位》云:夏后氏之足鼓;殷人楹鼓;周人悬鼓。是周法,鼓始在悬,始云悬鼓。周鼓,解此诗特言悬意也。若然,大射仪者是周礼也。其乐用建鼓,建鼓则殷之楹鼓也。而大射仪之用者,以彼者诸侯射礼,略与乐,备三面而已,故无悬鼓也。”

唐代建鼓,旁挂于立柱的款式,故后有人认悬鼓为建鼓。《汉书·何并传》:“林卿既击,”“至寺门,剥其建鼓。”唐·颜师古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是鼓焉,悬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植鼓谓之建鼓。也曰县鼓。”足鼓、楹鼓、悬鼓,常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鼓。

【悬鼓】 即“县鼓”。“县”为“悬”的古字。《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毛传:“县鼓,周鼓也。”唐·孔颖达正义:“《明堂位》云:夏后氏之足鼓;殷人楹鼓;周人悬鼓。是周法,鼓始在悬,始云悬鼓。”
【玄鹤琴】 即“玄琴”。
【悬匏】 制“笙斗”的材料。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笙底材曰悬匏。”普通葫芦有大小两个球形空腔构成,作为笙斗的葫芦只有一个球形腔体,适于插笙管。上部颈细如柄的葫芦称“悬匏”。葫芦颈细,适于作笙斗气道的吹嘴。晋·潘安仁《笙赋》:“河汾之宝,有两沃之悬匏焉。”唐·李善注:“匏,瓠也。有柄曰悬匏,可为笙。”
【玄琴】 卧箜篌于东汉经东北高句丽传入古朝鲜,称为“玄琴”,也称“厄卡脱”。中国东北集安3~5世纪高句丽古墓壁画有卧箜篌形像。朝鲜《三国史记·乐志》:“玄琴,象中国乐器部琴而为之。”“《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勾丽,丽人虽知其为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木样,颇改易法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是玄鹤来舞,但后曰:玄琴。”朝鲜《乐学规范》卷七:“按,造玄琴之制,前面用桐木,后面用栗木。棵用桧木,棕木次之。装饰用铁杨、乌梅、山柚子等木。鹤漆用青荆。”“凡六弦。”今朝鲜半岛和中国朝鲜族流传的玄琴,桐木面;栗木底,长167厘米。设六根弦,第二、三、四弦下设16品柱,称“棵”。一、五、六弦下各设筝柱称“歧棵”。平置,用竹“匙”拨奏,按弦品取音。参见“卧箜篌”。
【玄铁笛】 一种赤黑色的铁笛。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七引《稗史汇编》:“杨廉夫有玄铁笛,字曰:‘铁龙’。杨孟载为歌。”
【轩悬】 先秦诸侯享用的钟磬悬置规格。笋虡陈列三面。《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半)悬,士特悬。”汉·郑玄注:“轩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礼也。”“玄谓,轩悬去南面。辟王也。”
【玄英通】 弦律器“通”之一。《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一曰玄英通。”
Xun      
【巡】 即黎族“鼻箫”。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
【栒】 即“笋”。钟、磬等挂架的横梁。《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宋·朱熹注:“虡,植木以悬钟、磬,其横曰栒。”
【埙】 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中“土”的代表乐器之一。也作“壎”,相传为暴辛公所造,用陶土烧制。目前所知埙的最早实物是从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单个吹孔的埙,距今已约7000年。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甘肃玉门火烧沟、河南郑州铭功路二里岗、辉县琉璃阁殷墓等遗址出土的埙已有一至五个按音指孔。商代埙为平底梨形,一般有五个指孔,前三背二,是历代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
【栒虡】 即“笋虡”。南朝梁·沈约梁雅乐歌·禋雅》:“云箛清引,栒虡高悬。”《新唐书·归崇敬传》:“业者,栒簴大版,今学不教乐,於义无当。”
【旬夏】 边棱音气鸣乐器。即黎族“水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X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