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 |
T | |
【T式键】 | 一种竹笛的指键,用于吹奏半音,转调。屠式璠、屠式瓒《改进的T式键》:笛子上“一个音孔,在盖住了其中一部分面积,就可能吹出它的降半音来”,“T式键是把键盖上打通一个小孔,使小孔相当于半孔指法的半开孔部分。当手指按住T式键盖的边缘部”,“就能准确地吹出这个音孔的降半音了。”(《乐器》1983年第1期) |
Ta | 塔 它 |
【塔铎】 | 风动体鸣乐器。悬于塔檐之铎。风吹动翼,则舌碰铎体发声。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天宁寺》:“三月廿八夕,娄东王司寇世贞宿寺中,微雨簌簌,塔铎忽敛,他声作于下,耔耔然,类蛩鼓翼者。” |
【塔吉克艾捷克】 | 擦奏弦鸣乐器。琴箱似方形铁皮盒,侧开音窗。箱长24厘米,宽18.5厘米,高11厘米。柳或松木琴柄长45厘米。弦2、3或4。定弦:a-d2;e-a-d2或c-e-a-d2。流传于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最早在塔吉克族硕格南部落。 |
【塔吉克竖笛】 | “苏奈尔”的俗称。 |
【塔什】 | 即“它石”。 |
【它石】 | 碰击体鸣乐器。维吾尔族语指“石头”。也称“恰克恰克”,为象声词。流行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选一对天然鹅卵石磨成,虚夹于掌,抖腕,摇击发声。双手各持一付。用于民族说唱或歌舞。 |
Tai | 太 泰 抬 |
【太波】 | 黎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太常篪】 | 宋代宫廷太常寺定制之篪。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太常篪,无尺寸,第依编架黄钟的合声,然兼七窍而用之,未纯乎雅乐也。”音位、指法参见“箎”。 |
【太常笛】 | 宋代太常寺定制用笛。竹制,竖吹,自由口风。借按半孔指法,能用来吹奏出完整的十二音律。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一穴为太簇,半窍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冼,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仲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窍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仲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 |
【太常笙】 | 北宋初,蜀后主孟昶向宫廷进献的三十六簧笙。也称“凤笙”。全十二律三均。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今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主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 |
【太常箫】 |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太常寺制定的十六管排箫。竹制。有底,自然口风。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太常箫,皆蜜底,十六管。从右手为头,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原注:“第一管黄钟,第二管大吕,三太簇,四夹钟,五姑冼,六仲吕,七蕤宾,八林钟,九夷则,十南吕,十一无射,十二应钟,十三黄钟清,十四大吕清,十五太簇清,十六夹钟清。” |
【太簇笛】 | 特指太簇调的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太簇之笛,正声应太簇,下徵应南吕。长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有奇。” |
【太簇弦】 | 弦律器“通”的太簇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太簇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 |
【太簇之钟(锺)】 | 清代宫廷太簇特钟。清代称特钟为镈钟,于正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太簇之钟,正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泰玎】 | 傣族弦乐器的总称。 |
【抬鼓】 | ①也称“水鼓”、“梅藏嘎”。流传于云南德宏、保山的傣族、德昂族中。
②满族、朝鲜族“圆鼓”的别称。 |
【太古琴】 | 琴的一种款式。通体线条直而不折,不俱肩、腰。龙龈亦为一横嵌硬木。汉代武祠石刻聂政刺韩王图中,有此琴式。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若太古琴,或以一段木为之,并无肩腰。惟加岳,亦无焦尾,按焦尾处,则横嵌坚木以承弦。”参见“岳”、“龙龈”。 |
【太古之琴】 | 史籍记载远古之琴。也称“一弦琴”。清•汪汲《事物原会•琴》:“吴仪《琴堂序》:太古之琴七尺有二寸,而一弦。后世圣人裁为八尺六寸。而虞舜益之五弦。”参见“均”。 |
【太平鼓】 | 一种有手柄的薄型鼓,因单面蒙皮,故又称“单皮鼓”。唐代已有,宋代称“打断”,明代民间称“太平鼓”。相传,最早是满族狩猎工具,边击边围猎,获猎后击鼓歌舞。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
【太平管】 | 双簧气鸣乐器。唐代史盛制造。竖吹,开有九个按音侧孔。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太平管,形如跋膝而九窍,是黄钟均所异者,头如觱篥尔。唐天宝中史盛所制也。” |
【太平箫】 | 双簧气鸣乐器。苗族“长唢呐”的别称。
②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云南保山地区苗族语称“太平箫”。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语称“展拍籁”、“展本都”、“拍籁”。云南昭通地区苗族支系白苗称“展奢”。音域:g~a2。全长约90厘米。小者长约60厘米;大者长达100厘米。开四个指孔,一般正面开一、三指孔;背面开二、四指孔。第四孔距吹口端39厘米,余孔之间各距9厘米。竖吹。右手中指、拇指按第一、三指孔;左手中指、拇指按二、四指孔。筒音多为g,音域:g~a2。音色柔和悲凉。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贵州省的毕节地区。 |
【太琴】 | ①藏族“铁琴”的别称。
②宋代设置的太、正、少三个声部的琴之一。属低音声部,用于祭祀。宋徽宗于宣和元年改乐制。将祭祀乐器按太、正、少三等配置。以取代宋太祖制定的一、三、五、七、九弦琴。太、正、少琴音域相隔八度。设五根弦,其宫弦居中,角、商;羽、徵分列两侧。《宋史•乐志四》:“宣和元年四月,攸上书:奉诏制造太、少二音登歌宫架,用于明堂。渐见就绪,乞报大晟府者凡九条。”“其二,太、正、少琴三等”,“并倚律书所载止用五弦。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旁,其余太、小相次,不失其序,以为大、正、少之制。而十二律举无遗音。其一、三、五、七、九弦,太、少乐内更不制造。” |
【太一】 |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太一乐”。形似卧箜篌,板箱型琴箱,面板上设品柱六道,依七声音阶定位;设十二根弦,依十二律定弦。唐代开元年间,司马绦始创。《旧唐书·音乐志二》:“太一,司马绦开元中进,十二弦,六隔。合散声十二,隔声七十二。弦散声应律吕,以隔声旋相为宫,合八十四调。令编入雅乐宫悬内用之。” |
【太一乐】 | 即“太一”。《文献通考·乐十》:“太一乐,太一之制。十二弦,六隔。大抵与琴相类,合散声十二,隔声七十二。弦、散音应律吕,以隔声旋相为宫,含八十四调。唐开元中司马绦所进者也,后世雅乐宫悬内用之,然亦溺于七音之失矣。” |
Tan | 昙 檀 弹 |
【昙】 | “都昙鼓”的简称。《文献通考·乐九》:“毛员鼓,其制类昙而大,扶南、天竺之器也。” |
【檀板】 | 即“拍板”。清•高静亭《正音撮要•乐器》:“檀板,又叫挂板。”《清通典•乐四》:“番部拍,紫檀板三片,以二片为一束,执一拍之。” |
【弹拨尔】 | 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弹拨尔》:“弹拨尔,即弹布尔。” |
【弹布尔】 | 也称“丹不尔”、“丹布尔”、“弹拨尔”。曾为清代宫廷“回部乐”乐器。桑木或胡桃木为材,琴身细长,瓢形音箱,通长约147厘米。通身镶嵌纹饰。琴颈缠16至24道丝弦为品,音箱面板另设8~10个竹弦品。张五根金属弦。演奏时取坐姿,右手食指套钢丝拨或以塑料片弹奏。流行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记述了乐师阿布都热合买·加米的音乐老师在演奏弹布尔的情景。乐师买乌拉纳·沙依甫伯力合,弹奏了《伊拉克戈壁木卡姆》,听者惊叹。18世纪末,传到北疆和东疆。 |
【檀槽】 | 紫檀木制琵琶背板。唐•李贺《感春》:“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清•王琦汇解:“檀槽,谓以紫檀木为琵琶槽。”唐•李群王《黄内人琵琶引》:“檀槽一曲黄钟羽,细拨紫云金凤语。” |
【弹篾】 | 即瑶族“口弦”。 |
【弹普】 | “弹布尔”的古译名。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缠回音乐,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以鼓为主。”“三弦谓之拉瓦普,二弦谓之色哈,铜弦谓之弹普,丝弦如琵琶者谓之斗塔。” |
【弹琴】 | 苗族“月琴”的俗称。 |
【弹筝】 | ①用拨子弹奏的“筝”。也称“鹿爪筝”。始于南朝梁代,使音色有别于指肉触弦的搊筝。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鹿爪筝”,又“有弹筝陆大喜者,著鹿骨爪,长七寸。古之善筝已者,不独此也。”“高丽乐:器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筝一。自魏至隋并存。至于制度不可得而知。”《通典•乐四》:“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②特指“清乐筝”。《文献通考•乐十》:“而唐惟清乐筝十二弦,弹之为鹿骨爪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曾用于隋唐西凉乐。《通典•乐六》:“西凉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弹筝一。” |
Tang | 铴 躺 唐 螳 堂 汤 镗 |
【铴】 | “铴锣”的简称。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铴,小锣也。” |
【躺】 | 即“光吞”。拉祜族语的音译名。 |
【唐觱篥】 | 朝鲜半岛李朝的宫藏觱篥。音色比细觱篥宽厚。用于祭祀等礼仪音乐和宗教音乐。《续文献通考·乐五》:“四、竹部十一种:大笒、唐笛、唐觱篥、乡觱篥、篪、细觱篥、洞箫、籥、短箫、篴。” |
【唐笛】 | 边棱音气鸣乐器。韩国李朝的宫藏笛。款式沿袭中国唐宋笛形制,故称。《续文献通考·乐五》:“四、竹部十一种:大笒、唐笛、唐觱篥、乡觱篥、篪、细觱篥、洞箫、籥、短箫、篴。” |
【螳螂琴】 | “竖箜篌”的俗称。其柱折如螳螂腿,故称。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箜篌,一名十四弦,虏中号为螳螂琴。”原注:“客话。” |
【堂锣】 | ①土家族“溜子锣”的别称。
②京剧等剧种常用的大锣,又称脐锣,小于筛锣。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锣鼓有丝竹锣鼓、法事锣鼓、戏文锣鼓三种。”“戏文锣鼓最下者,有大锣、堂锣、戏锣、铴锣、大钹、小钹、战鼓、班鼓、銅角等。以班鼓作司令,工夫最深,不易习考。” |
【汤锣】 | 一种平面小锣。托于掌上敲奏,常用于十番锣鼓、叫卖饴糖。 |
【镗锣】 | 一种小型锣。直径约10厘米,锣沿开有两个孔,串绳。一手提着,一手用木片敲击发声。济南民歌《眼泪流湿破棉袄》:“十八个公,十八个婆,十八个小叔擎镗锣,十八个小姑使唤我。 ” |
【唐琴】 | 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争尼”的别称。 |
Tao | 鞉 鼗 陶 绹 套 桃 搯 涛 |
【鞉】 | 即“鼗”。《诗经·周颂·丰年》:“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毛传:“鞉,鞉鼓也。” |
【鼗】 | 摇奏膜鸣乐器。小鼓下设一手柄,鼓框侧有绳,端系木丸,摇动手柄,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
鼗也称“鼗鼓”,俗称“两耳鼓”、“播浪鼓”、“摇鼓儿”、“梢子”。单个鼓体的鼗称“单鼗”或“单鼗鼓”。由两个鼓体串于一柄的称“双鼗”,多个鼓体串于一柄的称“连鼗”、“串鼓儿”。史籍记载有大小两种形制,大鼗称“麻”;小鼗称“料”。《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周代用于祭祀的鼗有三种:称“雷鼗”、“灵鼗”、“路鼗”。汉代也称鼗为“鼗辽”,唐代曾称鼗为“鼗牢”。明清时期,由一个鼗与一个小钲串于一柄的俗称“惊闺”。依彩绘纹饰不同,元代有“花腔梢子鼓”、“日月金鞚梢子鼓”。依绳槌数量的不同,鼗有单绳槌或双绳槌之分。 鼗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倕造鼙、鼗。《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有倕作为鼙、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 二说,禹造鼗。明·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禹作鼗等小鼓。” 周代宫廷已用于礼乐中,鼗位置设在编钟两侧。《仪礼·大射》:“鼗倚于颂磬两纮。”汉·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有柄。宾至摇之,以奏乐也。纮,编磬绳也。设鼗于磬西,倚于纮也。” 由小师掌教。《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汉·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夏代,鼗被用于告诫。禹规定,有申冤弹劾者,则奏鼗。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县五声以听,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由是观之,欲诫者必播鼗鼓矣。盖鼗兆奏鼓者也。” 鼗在历代宫廷采用,民间也广为流传。在周代是祭祀天地,享鬼神的重要乐器。《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在宫廷仪礼、燕飨中,常奏鼗鼓作为歌唱的终止节奏。天子赐乐给伯、子、男等贵族爵位时,则命专人击鼗为徵。《礼记·王制》:“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汉·郑玄注:“将,谓之节乐。”唐·孔颖达正义:“将,行也,谓执以行命之,柷、鼓兆皆以节乐者。”“鼗如小鼓,长柄,旁有耳,摇之,使自击。柷之节乐于一曲之始,其事宽成,所以将诸侯之命;鼗所以节一唱之终,其事狭,故以将伯、子、男之命。” 鼗也用于宗教法事中,“日月鼓”用于军事信号,击鼗来节制鼓声,调整军阵或壮军威。《握奇经·鼗鼓》:“行伍交错整在鼗音。” 唐代《通典·乐六》:“鼗二,浮鼓二。” 在宋代后世宫廷祭祀音乐中,鼗常被用于音乐的开始与终结时。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景佑中,太宗诏太常,凡祀天神、地祗、享宗庙,宫架每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鼗,次鸣柷、次击散鼓。”“凡乐终,播鼗、戛敔,散鼓相间三击而止。” 明清时期,鼗被作为应和乐器。《清续文献通考·乐八》:“鼗鼓为应声乐器,鼓径六寸二分,鼓高二寸六分,执其柄,播而发声。”明·何良臣《纪阵·技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鼛鼓、鼗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隆之势,彰震天之威。” 鼗曾被用于社火庙会场合,是小贩伴叫卖的响器之一。《清史稿·孝义二》:“天成行经村聚,辙播鼗,作乡语大呼。” 鼗曾流传至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
【陶笛】 | ①藏族“扎令”的俗称。
②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现开发的音乐启蒙乐器。 |
【鞉鼓】 | 即“鼗”。 |
【鼗鼓】 | 即“鼗”。《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四曰革:为雷鼓,为灵鼓,为路鼓,皆有鼗,为建鼓为鼗鼓,为县鼓,为节鼓,为拊,为相。”《通典·乐六》:“鼗二,浮鼓二。”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乐器门》:“鼗鼓,小鼓有柄,音桃。” |
【陶角】 | 唇簧气鸣乐器。1979年从山东莒县大朱家村遗址出土一支陶角,仿牛角形,周身刻满花纹。陕西华县出土一支陶角,仿牛角形,能吹出洪亮声音。 |
【鼗牢】 | 摇奏膜鸣乐器。一柄串三鼓的鼗,曾用于龟兹乐。《文献通考·乐九》:“鼗牢,龟兹部乐也。形体如路鼗而一柄迭三枚焉。古人尝谓:左手播鼗牢,右手击鸡娄鼓是也。” |
【鼗辽】 | 即“鼗”。《说文·革部》:“鼗,鼗辽也。” |
【绹铃】 | 铃顶系绳绦,故称。用于军队警戒。《宋史》:“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以绹铃自警,铃响则犬吠。”参见“铃”。 |
【套铓】 | 击奏体鸣乐器。将三至五面一定音高的铓,编列成套,可奏旋律。演奏时,每人各执一铓,各自敲一音,互相配合成优美旋律。西双版纳的傣族、基诺族在合奏中,常用三面铓为一套。西盟、沧源佤族常用三至五面不同音高的铓合奏。 |
【桃皮筚篥】 | 用桃皮卷制的筚篥。也称“桃皮管”。宋·陈旸《乐书·胡部·木之属》:“桃皮卷而吹之,古谓之管木,亦谓之桃皮筚篥,其声应箫、笳、横吹之,南蛮、高丽之乐也。今鼓吹部其器亦存焉。”在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桃皮筚篥仅用于高丽乐。唐宋时期,桃皮筚篥也用于鼓吹乐。 |
【桃皮管】 | 即“桃皮筚篥”。古称为“管木”。《文献通考·乐十二》:“桃皮管,桃皮筚篥。其声应箫、笳、横吹之,南蛮、高丽之乐也。今鼓吹部其器亦存。” |
【搯琵琶】 | “搊琵琶”的俗称。唐•韦绚《刘宾客佳话录》:“贞观中,弹琵琶裴洛儿始废拨用手,今俗谓搯琵琶是也。” |
【涛雅芍】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俗称“竹烟筒”。以毛竹为管。流行于海南省黎族。 |
Te | 特 |
【特胡】 | 藏族“铁琴”的别称。 |
【特令】 | 即景颇族“吐任”。 |
【特琴】 | 即藏族“铁琴”。 |
【特磬】 | 单件悬挂的大磬。参见“磬”。 |
【特悬】 | 先秦时期,士所享用的乐悬规格。钟、磬的簨簴只陈于室内东壁或台阶。《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半)悬,士特悬,辨其声。”汉·郑玄注:“乐悬谓钟、磬之属,悬于笋簴者。郑司农云:宫悬,四面。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玄谓,轩悬去南面,辟王也。判悬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悬,悬于东方或于阶间而已。”参见“宫悬”、“轩悬”、“判悬”。 |
【特钟】 | 单件悬挂的钟称“特钟”。 宋代文献记载的传世特钟一座。《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三:周特钟“高二尺三寸。甬长一尺二寸六分,径三寸。两舞相距一尺三寸,横一尺一寸一分。两铣相距一尺五寸三分,横一尺一寸六分。枚三十六,各长二寸五分。重一百二十八斤有半。无铭。” |
Teng | 藤 |
【藤杖】 | 特指太平鼓的击鼓棒。因藤条制,故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风筝》:“太平鼓者,于铁圈之上蒙以驴皮,形如团扇,柄下缀以铁环。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冬冬然,环声铮铮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之鼓也。” |
Ti | 提 体 替 |
【提】 | 即“鼙”。骑在马上敲击,也称马上鼓。因有曲柄,一手提持,另一手执棒敲击,故称。用于军事指挥。《周礼·夏官·大司马》:“师帅执提,旅帅执鼙。”汉·郑玄注:“谓马上鼓,有曲木提,持鼓立马髦上者,故谓之提。” |
【提鼓】 | 即“鼙”。《骈雅·释器》:“晋鼓以金奏,小曰朔鼓,马上曰提鼓,于朝曰登闻鼓。”宋·周密《武林旧事·干淳教坊乐部》:“提鼓,孙子贵。”参见“提”。 |
【体篥】 | 即哈尼族“咂比”。 |
【提铃】 | 手提摇击之铃,故称。《金瓶梅》第六十九回:“街上已喝号提铃,更深夜静。但见一天霜气,万籁无声。”参见“铃”。 |
【提琴】 | 擦奏弦鸣乐器。形似板胡。剖葫芦或椰壳为音箱。腔口覆薄板或皮膜。琴柄兼作按音指板。明代嘉靖年开始流传,用于器乐合奏及昆曲伴奏。初以马尾木弓擦奏,后改为竹弓。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若提琴则起于明神庙间。有云间冯行人,使周王府,赐以乐器,其一即是物也。但当时携归,不知所用。其制用花梨木为杆,饰以象齿而龙其首。有两弦从龙口中出。腹缀以蛇皮如三弦,然而较小。其外则别有鬃弦绊曲木,有似张弓。众昧其名。太仓乐师杨仲修能识古乐器,一见曰:此提琴也。然按之少音,于是易木以竹,易蛇皮以匏,而音生焉。时昆山魏良辅善为新声,赏之甚,遂携之入洞庭,奏一月不缀。”
中国音乐研究所藏清代晚期提琴,长约1米,椰壳筒,桐木面板,设两根弦,无千斤。琴杆兼作指板,穿壳筒而出,供演奏者双腿夹持。以马尾竹弓拉奏。 提琴的形成有三说: 一说,是嵇琴衍化的一支,出现于明代嘉庆年间。《中国乐器图志•清代提琴》:“提琴是明代出现的拉弦乐器。相传在明 嘉庆、隆庆年间,魏良辅用来伴奏昆山腔。近代仍用于昆曲清唱。” 二说,由唐宋旧器演化而成。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而提琴以传,然终究不知为何物。”“考唐宋旧乐甚伙,然移时既没。此亦不过唐 宋间所造,而独得盛行,亦属异事。先教谕曰:当时传其事,多万历间。” 三说,由杨六改造而成。清•叶梦着《阅世篇•纪闻》:“因考弦索之入江南,由戍卒张野塘始。野塘,河北人,以罪谪苏州 太仓卫,素工弦索。”“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大称善。”“时良辅有一女亦善歌,”“至是遂以妻野塘。”“野塘即得魏氏并习南曲”,“并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时王太仓相公方家居,见而善之,命家童习之。”“其后有杨六者,创为新乐器名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与两弦中相轧成声。与三弦相高下。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扬,为江南名乐矣。”今流传的板胡、椰胡、提胡的音箱与提琴相似。参见“弦索”。 |
【提手】 | 纳西族古乐中的打击乐器。 |
【替指】 | “义甲”的俗称。以片状弹性物制,附于指端,供触弦弹奏。明•朱厚爝《风宣玄品•琴坛》:“替指”原音释:“以鹤翎为之,无则鹅翎亦可。”参见“代指”。 |
Tian | 田 天 甜 |
【田】 | 即“朄”。一说,为大鼓。《诗·周颂·丰年》:“应田县鼓。”毛传:“田,大鼓也。”汉·郑玄笺:“田,当作朄。朄,小鼓,在大鼓旁,应鞞之属也。声转字误,变而作田。” |
【天宝乐】 | 拨奏弦鸣乐器。音箱作石柱型,设十四根弦,六个筝柱。演奏时捧持如笙。由唐代任偃制作。因于玄宗天宝年间进贡,故称。其弦按七声音阶定音。《旧唐书•乐志二》:“天宝乐,任偃作,天宝中进。类石幢。十四弦,六柱。黄钟一均足倍七声,移柱作调应律。”
一说,其弦柱设于羽、清角、变宫等弦下。移柱可得变、润、变徵、变宫等音。供演奏传统雅乐、燕乐、闰等调式。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天宝乐”“舞者亦执。” |
【天鹅琴】 | 裕固族“好比斯”的别称,因琴头饰天鹅头,故称。 |
【甜瓜铃】 | “丸铃”的一种。形如甜瓜,故称。清·李绿园《歧路灯》七八回:“后面四桌,便是小相公的了。”“第二桌,”“莲蓬铃、荔枝铃、甜瓜铃、菱角铃各两串,‘五子夺魁’小银娃娃五位,其余咬牙棒、螺蛳钭等十样孩事齐全。”参见“铃”。 |
【天籁】 | 神化之籁。最初,可能为单管,上端作吹口,吹奏者以手开闭底口,获取泛音成曲。近乎失传时被神密化,认为能奏出万音,故称。《庄子·齐物论》:“子篡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晋·郭象注:“此天籁也。”参见“籁”。 |
【田锣】 | 土家族“溜子锣”的俗称。 |
【田螺笛】 | 喉振气鸣乐器。用田螺制成,故称。在田螺侧开一孔,蒙上蜘蛛网为膜。流行于壮族。从螺口哼唱,用喉音带动膜同时发音。 |
【天琴】 | ①拨奏弦鸣乐器。也称“鼎叮”。流传于防城的宁明、龙州地区的壮族偏支系。初为巫婆法器。《宁明州志》:“女巫”“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后流传世俗。长约1米。柄以硬木制,细长,分三节,合隼插接。剖葫芦或天麻壳为琴筒,腔覆桐木、杉木薄板,弦二,定弦:c1-g-d1-a或d1-g-e-a。里弦为高音。多用于叙事歌或舞蹈伴奏。现在音箱鞔革。
②特指“契弦键琴”,欧洲古钢琴。方盒,张金属弦,配键盘,键槌各击有效弦长点发声。余弦覆以织物,压制干扰。现代钢琴的雏形。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西城内•天主堂》:“天琴,铁丝弦,随所按,音调和谐。” |
【天柱】 | “七弦琴”腔内的音柱。在面板凿槽时,留下的柱状原木,面、底板合成后,即为琴腔中的音柱。天柱位于琴三、四徽中间或三徽处,其柱形圆,高五分;地柱位于七、八徽之间或七徽下一寸,其柱形方或长方,高四寸五分。此制象征天圆地方。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天柱,圆七分。当三、四山间。一云:当三山下安。槽腹自项至中山开刻,深五分;自中山至尾,深四寸三分。”注:“山”即“徽”,系琴谱谱字。参见“徽①”、“地柱”。 |
【天竺磬】 | 即“铜钵”。佛教法器。因来自古印度,故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磬》:“《石湖梅谱》云:”“虽盛开,花长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明·道忠注:“忠曰:天竺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样板,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祗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梅谱》以梅花半含比磬。”参见“僧磬”。 |
【天字号阮】 | 传世名阮。宋代宫藏的四具精品阮咸之一,分别被命名为天、地、元、黄。系绝世之宝。后被金朝掳掠。《续文献通考·乐十》:“地字号阮。”“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太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姐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姐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者有如此者。” |
Tiao | 条 跳 铁 |
【条】 | 特指“箜篌”的调弦“绦轸”。以丝绦折成双股,折处结以弦的一端,弦的另一端被系定后,拉绦绕箜篌曲柱上的缚弦柱,紧弦。弦音被调准后,缠绦于柱固定。《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项有轸,”“其一项有条。”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图四:“轸三种,右琴轸;中箜篌绦轸;左琵琶轸。”参见“竖箜篌”。 |
【跳琴】 | 今潮州筝。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跳琴,用铜丝弦十三,如筝略小,以指冒弹之。” |
【条轸】 | 竖箜篌的“条轸”。即牵弦绳,简称“条”。弦张于柱、梁之间。弦一端系于柱或梁,另端绕于搏弦柱。拉紧条,可调节弦的松紧来定音。《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顶有条轸。” |
Tie | 铁 銕 |
【铁板】 | 铁制拍板。唐代德宗朝贡自古缅甸蒲甘王国。长方形铁板一对,背设把柄,手执相击发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铁板二,长三寸五分,博二寸五分。面平,背有柄,系以韦。与铃钹皆饰绦纷,以花氎缕为蕊。” |
【铁拨】 | 铁制琵琶拨。宋•程大昌《演繁露•琵琶皮弦》:“然元稹《琵琶歌》:氵项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作羊皮。又曰:鹍弦铁拨响如雷。” |
【铁绰】 | “绰板”的简称。清•杨观潮《吟风阁杂剧•灌口二郎初显圣》:“斜倚雕弓,铁绰铜琶。”胡士莹引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校注:“苏东坡问歌者:吾词比柳耆卿何如?歌者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拍板唱《大江东去》。”参见“拍板”。 |
【铁笛】 | 用铁制作的笛。发音铿清。宋代已有之。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铁笛之制,未知所起,今民间往往有之。”宋·朱熹《武夷精舍杂咏·铁笛亭序》:“侍郎胡明仲,尝与武夷山隐者刘君兼道游,刘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元·萨都剌《升龙观夜烧香印上有吕洞宾老树精》:“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岳阳楼。”元·张翥《铁笛为孟天暐赋》:“爱此轻圆铁铸成,何须楚竹选孤生。年多化作青蛇色,夜静吹如彩凤声。绣出碧花凝错落,冷含金气发铿清。最宜携向君山去,一听仙翁奏月明。” |
【銕笛】 | 即“铁笛”。“銕”为“铁”的异体字。《集韵·入屑》:“铁,古作銕。”清·钱泳《履园丛话上·艺能·铜匠》:“有江宁人冯锡与者,为余铸如意百柄,蟾镫一具,及带钩铜璧、灵钟、清磬、銕箫、銕笛、镇书之属。” |
【铁丁】 | 顿奏体鸣乐器。即“击壤”。铁制,故称。顿地发声,如木杵状。舂米杆发展而来,古代,伴歌而击。明·方以智《通雅·器用》:“击壤,今之棒仗也。《乐苑•击壤歌》注:以木为之,两头小中大,以杖击之。此正合之棒杖也,京师曰:柭柭。”“尧时,老人当时以杖筑地而歌也。”“《南齐书》:永明中,市里以铁相击于地,谓:斗击。今有谓之铁丁。”参见“乐杵”。 |
【铁方响】 | “方响”用铁制,故称。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二:“匏,则加匏而为笙。陶,乃埙也。遂埙、篪皆入用,而否则以玉或石为响,配作铁方响。” |
【铁胡】 | 即藏族“铁琴”。 |
【铁簧】 | 即铁制“口弦”。《文献通考·乐七》:“铁簧”。参见“铁叶簧”。 |
【铁匡】 | 指纳格拉鼓的铁制鼓腔。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那噶喇,国乐也。状类行鼓。铁匡,上大下小,冒以革,以木杖击之。” |
【铁铃】 | 铁制之铃。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锔,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参见“铃”。 |
【铁龙】 | 相传为杨廉夫所藏“铁笛”的名号。陨铁爲材。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十七引《稗史汇编》:“杨廉夫有玄铁笛,字曰:‘铁龙’,杨孟载为歌。”参见“玄铁笛”。 |
【铁牌子】 | “云板”的俗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河》:“家相幼爱梵声,长入梨园为小丑,声音嘹亮盖于一部”。“屏弃世故为头陀”。“奉母修行,每日蓬头着大红袈裟,担云板、木牌,扬诵佛号。” |
【铁皮鼓】 | 维吾尔族“纳格拉”的俗称。 |
【铁琴】 |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铁胡”、“太琴”、“特胡”。原意为“音色悠扬之琴”。流传于西藏的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藏族中。
一说,从云南传去。形似二胡,但弦轸横插,全长75厘米。琴筒多选竹、木或象牙为材,鞔山羊皮或蟒皮,设两根弦。定弦:bb-f1,音域为两个八度。竹弓张马尾,长约80厘米。引两弦间,拉奏。音色亮润。贵族宴乐《囊玛》,民间歌舞《堆谢》的主奏乐器,常用作歌舞的领奏。 |
【铁磬】 | ①“铁钵”的别称。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铁磬,南齐之器也。初官城却敌楼用鼓警夜以应更唱。太祖以鼓多警寝,遂易以铁磬,其更鼓之变欤。”
②即“云板”。《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俗字考》云:宋太祖以鼓多警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云板也。” |
【铁圈】 | 杖鼓部件。圈一对,用以鞔皮,绷于鼓腔两端,以绳对牵。鼓皮受潮松弛,可拉紧绳索,提增张力,藉此调节音高。《明会典·工部二·仪仗一》:“杖鼓四个,细腰,匡两头加黑漆戗金龙文。铁圈二,皆冒以革,附于匡,连以红绒绠,加铜龙头钩子,以青绒匾绦悬之。” |
【铁石方响】 | “方响”用铁石制,故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入内上寿》:“次列铁石方响,明金彩画架子,双垂流苏。此列箫、笙、埙、篪、觱篥、龙笛之类。” |
【铁相】 | 即“铁丁”。《乐苑•击壤歌》注:“以木为之,两头小中大,以杖击之。此正合之棒杖也,京师曰:柭柭。”“尧时,老人当时以杖筑地而歌也。”“《南齐书》:永明中,市里以铁相击于地,谓:斗击。今有谓之铁丁。”参见“乐杵”。 |
【铁箫】 | 铁制单管洞箫。清·钱泳《履园丛话上·艺能·铜匠》:“有江宁人冯锡与者,为余铸如意百冰蟾镫一具,及带钩铜壁、灵钟、清磬、铁箫、铁笛、书镇之属。” |
【銕箫】 | 即“铁箫”。“銕”是“铁”的古字。《集韵·入屑》:“铁,古作銕。” |
【铁叶簧】 | 即铁质“口弦”。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下》:“民间有铁叶簧,削锐其首,塞以蜡蜜,横之于口,呼吸成音,岂簧之变体欤。” |
Ting | 挺 |
【挺弦】 | 支撑于琴杆与弦之间的小杆。可上下移动取不同空弦音。与“千斤”不同,后者用线缠绕琴杆与弦,形成空弦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大提琴”“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参见“大提琴”。 |
Tong | 筒 通 铜 统 桐 同 |
【筒】 | 即“律管”,相传黄帝命伶伦所造律管,称“筒”。因如无底箫的箫管,也称“通箫”。《说文·竹部》:“筒,通箫也。”参见“十二筒”。 |
【通】 | 弦律器。南朝梁武帝箫衍设立。一套以弦来表示十二律的音高标准器。“通”一套共四器,分别命名为“青阳通”、“朱明通”、“白藏通”、“玄英通”。构造像卧箜篌。“通”均宽九寸,各设三弦,有效弦长(宣声)均九尺。两端的弦枕(临岳)均高一寸二分。各设品柱三道(受声)长九寸。品柱的位置各按音律尺度胶于面板。操作时吹黄钟律管,将各“通”的十二根弦都校定为黄钟律。再一一按弦于品,就能奏得十二律诸律的实际音高。《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玄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分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簇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冼弦用二百一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推乐器,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青阳、朱明、白藏、玄英分别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晋•郭璞注:“气清而温阳,气赤而光明,气白而收藏,气黑而清英。”宋代,阮逸制“琴准”。五代,王朴制“律准”。构造都与此器类同。 |
【铜拔】 | 即“钹”。《隋书·音乐志下》:“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乐器有风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
【铜钹】 | 即“钹”。多用青铜铸锻,故称。《文献通考·乐七》:“铜钹,谓之铜盘,本西戎,南蛮之器也。” |
【铜钵】 | 击奏体鸣乐器。也称“铜磬”、“梵磬”、“天竺磬”、“僧磬”等名。青铜铸,用木棒敲击发声。传自印度,初为佛教法器。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今释氏所用之铜钵亦谓之磬,盖妄名之耳。齐梁间,文士击铜钵赋诗,盖亦磬之类,胡人之音也。”参见“僧磬”、“天竺磬”、“梵磬”。 |
【筒卜】 | 即“芦笙筒”。侗族语为“大竹筒”。 |
【铜点】 | 即“刁斗”。也称“金柝”。圆片状击响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壶郎金柝之称》:“潘岳谓刁斗曰金柝,今铜点是也。”清代用于大驾卤簿。清·福格《听雨丛谈·大驾卤簿》:“民尉四十有四人,”“铜点二、龙篴二、平篴二。”江南占卜盲人用来呼唤占卜者的铜点无沿。 |
【铜钉】 | 鼓的部件。指鞔鼓钉,固定鼓皮于框。原始用绳捆,后用竹钉,再改铜钉。《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搏拊二,其形如鼓,长一尺四寸,冒以革,二面饰绘彩凤文,朱红漆木匡,绘彩云文,铜钉,环贯以黄绒绠。” |
【铜铎】 | 即“铎”。用青铜铸,故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駞),毯兜铜铎入贡。”常系于牲口颈部,也系于仪仗队兵器。《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或数十人唱引持大旗而过者,或执大斧者,胯劎者,执锐牌者,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或持短杵者,其矛戟皆缀五色结带铜铎。” |
【统嘎】 | 即藏族“螺号”。也称“佛号”、“法号”,多用于佛教仪仗队,引导众僧。 |
【铜甘洞】 | 满族“铜角”。外表镶铜雕龙的牛角。 |
【同格满】 | 布朗族语“筚朗刀”的音译名。意为“葫芦簧乐器”。设三管。 |
【同鼓】 | 即“堂鼓”。 |
【铜鼓】 | 击奏体鸣乐器。通体以青铜浇铸,也称“南方铜鼓”、“骆越铜鼓”、“伏波铜鼓”、“诸葛铜鼓”等。万家坝出土的铜鼓,距今已有2700多年。
《通典·乐四》: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复而击其上。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岭南豪家则有之,大者广丈余。” 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 铜鼓的来源主要有三说: 一、马援、诸葛亮说。《汉书·马援列传》:马援挂帅伏波将军南征,“于交趾得铜鼓,乃铸马式。还,上之。”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钦州》:“铜鼓,古蛮人所用。”“相传云:马伏波所余。” 二、由南亚、东南亚传入说。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七》:大铜鼓“出于南蛮、天竺之国也。” 三、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先民的炊釜。清·檀萃《滇海虞衡志》:“铜鼓,粤人以为伏波,滇人以为诸葛,而实蛮人自铸也。”一般认为铜鼓由古代铜釜演变而来。1975年,云南万家坝春秋墓出土了世存最原始的铜鼓。其鼓面有烟火痕,表明曾为炊釜与敲击兼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濮人,汉代的句町、夜郎、骆越,魏晋时期的俚人、僚人,近现代的少数民族壮、彝、傣、苗、瑶、佤等都有铜鼓。流行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的黎族、仫佬族、水族、佤族、侗族、苗族、藏族、克木人中。当地贵族的重要礼器,权器。用于祭祀,军事,节庆,丧葬等仪式。《隋书·地理志》:“有鼓者,尊为都老,群情推服”“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 铜鼓分为:面、胸(胴)、腰、足、耳五个部分。面平收腰,中空无底,侧附四耳。以木槌敲击发声。面的中心是“芒”或“光体”,考古界统称“太阳纹”,其外圈称“晕”,有“二弦分晕”和“三弦分晕”,晕宽不尽相等。纹饰的样式繁多:有太阳纹、动物、植物、兵器、用具;鸟、鱼、花、草、米粒;云、雷、涡旋、乳钉、翔鹭、小象、螺蛳、羽人、人舟(竞渡、乘坐、捕鱼)、执盾牌、长斧、剽牛、牧牛、牛背上的鸟(乌鸦或鹩哥)啄虱、春播祭仪、祭祀炎帝。受汉文化影响还有十二生肖、八卦、龙,以及立体青蛙、牛橇、乘骑等纹饰。 国外对铜鼓的收集和研究。1705年,荷兰的罗姆菲尔士从印度尼西亚把一面铜鼓带到欧洲。1884年,该鼓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青铜器展览会上露面。1885年,中国铜鼓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博览会上展出。1902年,奥地利的黑格尔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数集西方研究铜鼓之大成。 铜鼓的分类:最早的分类法是德国学者迈尔和夫瓦于1898年在《东南亚的青铜鼓》一书中把52面鼓分为六类。奥地利的黑格尔在《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中把165件铜鼓分为四个主型和三个过渡型。我国20世纪50年代,闻宥编著的《云南省博物馆铜鼓图录》把铜鼓分为四式。 近年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牵头,由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五省(区)合编的《中国古代铜鼓》一书,把国内藏品1400多面铜鼓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云南)、石寨山型(云南)、冷水冲型(广西)、遵义型(贵州)、麻江型(贵州)、西盟型(云南)、北流型(广东、广西)、灵山型(广东、广西)。 现今节庆时,壮族、瑶族等仍击鼓庆贺。一人击鼓,另一人持木桶随鼓声凑近背后共鸣扩音。 |
【铜管】 | 秦代宫廷中,铜人下所设既可吹,又可摇击的乐器。秦咸阳宫中,十二铜人身中暗藏的导管,铜人分执琴、筑、竽、笙等乐器。通过管内粗绳,牵动机械,使铜人奏乐。《文献通考·乐七》“秦咸阳宫有铜人十二座,高三五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竽、笙各有所执。纽绶华彩,俨若生人。筵下有铜管,上口高数尺,一管内空,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琴、瑟、竽、筑皆作,与真乐无辨。《西京杂记》言之。” |
【铜号】 | 铜角的泛称。此指“号筒”。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唢呐、三弦、哈龙、乌什各城阿奇木,每日用鼓吹一次。” |
【铜箎】 | 篪用铜制,故称。取音方式与传统篪不同。吹孔在管中央,上出。六个侧孔前出,对称分布于吹孔两边,每边各三孔,两端封闭,演奏姿势颇似“拱辰管”。六个侧孔全闭时为“闭管共鸣”。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尝于号事家见一古器,铜色若漆,状类诗筒,中空而两端有底,底中心皆无孔,前面左右皆三孔,共为六孔,孔径约一分半,惟居中一孔翘然上出,可径三分。后面有铭三字,字皆古篆,甚奇。其文曰:‘黄钟龠虒’。两端围径大小与开元通宝钱同,横排钱十四枚,则与篪之长同。所谓大箎长尺四寸者也。”《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器》所述铜箎之形制与此略有差异,即六个指孔为前四后二,对称分布于吹孔两侧。《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器》:“铜箎,古乐器。见《律吕精义》。长一尺四寸,吹孔在中央,两旁各三孔,前四后二,发音和厚,指法同埙。” |
【筒环鼓】 | 长圆筒形鼓。一头蒙皮,长60厘米,面径16厘米,横挂于肩,用手拍击发音。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
【铜簧】 | 此指铜制笙簧。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题“辨笙不宜用竹簧”:“说者有云:《诗》、《传》以簧为笙中薄金叶,盖指近世铜簧。” |
【铜簧口弦】 | 塔吉克族“科比斯”的俗称。 |
【铜角】 | 唇簧气鸣乐器。因用铜制,故也称“铜号”、“吹金”、“铜号角”、“铜喇叭”。音色高昂、嘹亮。形态分两类:
一种是仿牛角或弯管体。如古高昌的“吹金”,清代的弯铜角。 另一种是直長锥筒形。如“号筒”、“长尖”。古代宫廷仪仗乐盛用。唐代十部伎中,仅用于高昌伎。《通典·乐六》:“高昌乐”,“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一、横笛一、筚篥二、五弦琵琶二、琵琶二、铜角一、竖箜篌一、笙一。”明清时期,铜角多分两节衔套,方便缩拢携存,有“大铜角”、“小铜角”之分,也称“大号”、“二号”。于喇叭口作龙头饰者,则称“龙头角”或“亢龙角”。用于军事者称为“军号”。至清代,在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中所用的名为“号筒”、“号头”、“嗐头”、“唔头”、“喇叭”等名。彝族“毕相短”、“哈亚”的俗称。 |
【铜镜】 | 摇奏体鸣乐器。流传于东北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聚居区。铜镜若干,缀于萨满衣服。随舞步相击发声。 |
【桐君】 | “七弦琴”的雅称。琴材多以桐木为面板,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陈五己诗: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
【铜肯】 | 即满族语“圆鼓”的意思。 |
【铜口弦】 | 阿昌族“马蹄型口弦”。 |
【铜喇吧】 | 唇簧气鸣乐器。铜制号角。《续文献通考·乐九》:“明正道四年,赐斡拉达达汗乐器,内有喇吧一。景泰六年,华阳 王友堚令千户贾俊私买铜喇吧、哱啰、活套鹅项喇吧等踰制器物,降勅责之。戚继光《新书·号令篇》曰:‘喇叭,哱啰皆军中吹器,喇叭俗呼号筒。”参见“銅角”。 |
【铜蠡】 | 特指螺口饰铜之蠡。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椒宫宛转,柘馆阴岑,绛鹤晨严,铜蠡昼静。三星未夕,不事怀衾;五日尤赊,谁能理曲。” |
【铜铃】 | “铃”以铜制,故称。薄壳丸铃的泛称,规格不一。球状,开有豁口,内装铁珠,径约2~5厘米。外焊小钮供穿绳绦,三五枚成串。演奏时,持绳绦摇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十八回:“家里又唤竹家火的,做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竹篮,又到铜铺里买上大小铜铃好几百个,也不知道弄出什么勾当。”流行于广西西林、隆林、邕宁、武鸣等地的苗族、壮族中。用于民族歌舞。 |
【铜龙头钩子】 | 与杖鼓鼓圈相配的绳索钩,钩呈龙头形,故称。勾于鼓圈,鼓圈鞔皮,收绳索,則鼓皮绷紧。《明会典·工部二·仪仗一》:“杖鼓四个,细腰,匡两头加黑漆戗金龙文。铁圈二,皆冒以革,附于匡,连以红绒绠,加铜龙头钩子,以青绒匾绦悬之。”参见“铁圈”。 |
【铜律】 | 铜制律管。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下》:“铜律,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故凡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要之不若用竹于自然而已。晋武帝时,荀勖校大乐八音,乃作铜律吕,以调声韵。”参见“笛律”。 |
【铜律吕】 | 即“铜律”。 |
【铜瓯】 | 铜制“瓯”。定有音阶。唐代太宗时,协律郎张文设置。《宋史·乐志二》:“有张文收定乐,亦铸铜瓯。”1982年,福建省建瓯县南坪村出土铜瓯一组,共十二件,为宋代制品。参见“铜椀”。 |
【铜琶】 | “铜琵琶”的简称。清•杨观潮《吟风阁杂剧•灌口二郎初显圣》:“斜倚雕弓,铁绰铜琶。”胡士莹引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校注:“苏东坡问歌者:吾词比柳耆卿何如?歌者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拍板唱《大江东去》。” |
【铜盘】 | 即“铜钹”。形似盘,故称。《文献通考·乐七》:“铜钹,谓之铜盘,本西戎,南蛮之器也。” |
【桐皮螺】 | 双簧气鸣乐器。用桐树皮卷成。长25~30厘米。流行于广西平果、田阳、马山等地。孩童田野吹奏。 |
【铜片琴】 | “云板”的俗称。参见“韵板”。 |
【铜片钟】 | “云板”的俗称。流传于云南傣族。 |
【铜琵琶】 | 特指铜制阮咸。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昔元行冲为太常卿时,有人于古冢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视之曰:此阮咸所造乐具,乃命工匠易铜以木,为声虽清而雅,然失其故音矣。” |
【铜琴】 | 铜制“七弦琴”。明·项元卞《蕉窗九录·琴录》:“今有铜琴、石琴、紫檀、乌木者,皆失琴音,虽美何取。” |
【同钦】 | 藏族“洞钦”的别称。 |
【铜钦】 | 即“筒钦”。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喇嘛寺。 |
【筒钦】 | 唇簧气鸣乐器。用于藏族喇嘛寺佛教仪式。蒙古族称“毕利”。
古代用于军中,筒钦历史久远。在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中,有公元846年古格王朝邀请印度佛教学者阿底侠来藏传教的场景,仪仗队中有吹奏筒钦的形像。藏有西藏萨迦寺的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筒钦形象。16世纪,筒钦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现用于宗教仪式、喜庆等场合。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和新疆等地。把喇叭口置于地下或木架上吹奏。音色低沉、威严。 现藏族地区流行的筒钦通体铜制,筒身由三到四节衔接而成。可把细管插入粗管中收置,用时拉出固定。筒钦有大小两种,小的长约1.8米,大的长达3.8米。通常可吹出基音、第一泛音、第二泛音。 在宗教活动中,常与嘉令配合吹奏。有时也与嘉令、神鼓、布哉等一起演奏。筒钦乐谱,藏语称“养义”。代表曲有《额岗哈节》和《简乃斯》等。 |
【铜磬】 | ①铜制磬。“磬”原为石制。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
②“铜钵”的别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磬》:“《祗园图经》:有一铜磬,可受五升,磬子四边作黄金镂作过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执玉槌,用击磬。” |
【铜沙锣】 | 即“沙锣”。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子厚独鞭马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锣于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 |
【铜砂锣】 | 即“沙锣”。《文獻通考,四裔六》:“疾病无医药,但击铜砂罗,以祀神。” |
【筒芍】 | 即黎族“毕箫”。 |
【铜丝品】 | 铜质琵琶品。嵌入指板的品较细,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六弦琵琶”“面加音板,长一尺七寸三分。音板嵌铜丝品。十二律定音。” |
【铜椀】 | 击奏体鸣乐器。同“铜瓯”。椀,也作“碗”、“盌”。《集韵·缓韵》:“盌或作椀。”铜椀由器皿发展而来。出现于唐代。终南山一处峭壁时常震响,人称此声为龙吟;一和尚为仿效,选制铜椀敲击而成。唐•皎然《戛铜椀为龙吟歌》其序:“逸僧戛椀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唐故太尉房公琦,早岁尝隐居终南山峻壁下。往往闻龙吟声清而静,涤人邪想。时有好事僧戛之,以三金写之,唯铜声酷似。他日房公偶至山寺,闻林间有此声。乃曰:龙声迁于兹矣。僧吟出器以告。公命戛之,惊曰:真龙吟也。大历十三祀,秦僧传至桐江。予使童儿戛金做之,亦不减秦声也。”参见“瓯”。 |
【筒箫】 | ①无底箫的别称。也称“通箫”。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洞箫,本是筒箫。《说文》:‘筒,通箫也。’”参见“洞箫”。
②朝鲜族“洞箫②”的别称。 |
【通箫】 | 无底(开管共鸣)箫的别称。也称“筒箫”。参见“筒”。 |
【铜叶】 | 即“笙簧”。《清会典·乐部》:“笙以木代匏,攒列众管,共吹一口。施铜叶,点蜡珠于管之下端为簧,以取音。” |
【通甬钲】 | 宋代史载传世钲,甬部空通,故名。《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通甬钲”,“高一尺一寸二分,柄长六寸,径一寸八分,上径长九寸四分。阔五寸二分。下径长一尺一寸七分,阔七寸八分。重四十五斤,无铭。是器两面作兽形突起,蟠夔中设二目,纯缘间饰以雷篆,正取其节鼓之义。且其柄中通,若钟甬然,故目曰通甬钲云。” |
【铜籥】 | 籥用铜制,故称。一说,为铜篪。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元史·乐志》亦载吹籥之工,则今失传尚未久耳。响于好事者家,见古铜龠及古铜篪,秀色绝佳,云是三代旧物,彼虽宝之,未识其名。今以先儒之说证之,始知是籥篪。” |
【铜钲】 | ①“钟形钲”。参见“钲①”。
②“锣形钲”。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铜钲,刻其底曰:‘诸葛士全茖鸣钲。’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一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大型锣或铜鼓。《文献通考·乐七》:“铜钲,钲如大铜叠,似铜盘。悬于簴而击之,南蛮之器也。”民间巫师敲击以驱病魔。清·徐珂《清稗类钞·方伎类》:“巫有送大落水鬼之术,”“至四五里外旷野无人处,乃举纸人掷之,铜钲乱鸣,拨棹即返。”参见“钲②” |
【筒子】 | “铓筒”的俗称。 |
Tou | 头 |
【头钹】 | 土家族打溜子用钹。流行于湖南湘西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鄂西等地的土家族中。碗顶有绳孔,系绸布。一副对击。音色清亮。用于民间器乐“打溜子”,多敲击头拍。李卓干《土家族打溜子》:“打溜子为一种民间打击乐种,流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中。由一面马锣,两付钹(头钹、二钹),一面大锣组成。乐器用土法打成。马锣似云锣但要大而薄,音柔软悦耳。钹似铙钹,但比之小而薄。大锣近似筛锣,但要小得多,发音圆润。”(《人民音乐》1984年第3期) |
【头鼓】 | “鼗”的别称。或作为领奏,故称。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一曰头鼓,其形类鼗,歌者左右执之,以发歌。”《文献通考·乐九》:“头鼓,有柄,两耳如鼗。” |
【头管】 | 即“觱篥”。宋代教坊所用,因常处于领奏地位,故称。也作为仪仗乐器。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觱篥”,“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至明代,头管多用木制。《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头管,以乌木为之,长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后二。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 |
【头锣】 | 壮族“文锣”的别称。 |
Tu | 土 屠 图 吐 突 凸 |
【土】 | “八音”分类法中“土”。用陶土为材料。代表乐器有埙、缶等,前者属边棱音气鸣乐器;后者属击奏体鸣乐器。 |
【土布里】 | 羌族语“其篥”的音译名。 |
【土儿密】 | 即“火不思”。明•刘侗 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 |
【土儿密失】 | 即“火不思”。明•方以智《通雅•乐器》:“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词也。”“今京师有吴拨四、土儿密失、乂儿机等。”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一:“方以智《通雅》云:火不思又有琥珀词,吴拨四,土儿密失、义儿机之名。” |
【土鼓】 | ①“土鼓”一词早见于《周礼》、《礼记》。形制有二说。
一说,以杵夯土,产生有节奏的声音,以祭田祖、祈丰年。《礼记·礼运》:“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汉·郑玄注:“谓抟土为桴也。土鼓,筑土为鼓也。”唐·孔颖达疏:“筑地以当鼓节,不云筑地鼓者。”《广雅·释器》:“筑,谓之杵。”现台湾省雅美族、泰雅族民间仍有顿杵的习俗,他们以杵击臼,边捣边歌舞,祈望来年丰收。 二说,以陶土为框,两端蒙皮的鼓。《周礼·春官·籥师》:“籥章,掌土鼓、豳籥。”汉·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 ②“竹鼓”的俗称。流行于云南澜沧地区布朗族中。 |
【土胡】 | 土生土长的材料制作,故名。也称“母胡”、“厚胡”。定弦:a-e1或d1-a1。音域:a~a2。与“马骨胡”、“三弦”一起,是壮剧不可缺少的三大件伴奏乐器。音色浑厚,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
【土家族大鼓】 | 也称“堂鼓”。筒形鼓框,杉木拼接成。鼓腔口均鞔牛皮,铁钉或竹钉固定。鼓高约46厘米;面径44厘米。置地或穿双杆抬,双槌击。流传于湖北鄂西,湖南湘西等地的土家族。多用喜庆、舞龙或民族器乐《花锣鼓》。 |
【土鞚】 | 陶制鼓腔,相传由尧命质所造。以麋鹿皮制成生革,蒙于缶口,敲击发音。因缶以土制,故称。《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革各置缶而鼓之。” |
【图良】 | 即“吐良”。 |
【土锣】 | 一种略拱的平锣,也称“阿腊”、“拉”。外形似盘,锣壁较厚。面径约30厘米。锣槌头包布。流行广西多地,犹以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的壮族、侗族、汉族盛行。用于节庆、婚丧场合。 |
【土洛】 | 即佤族的“铜鼓”。 |
【土琵琶】 | 藏族“扎木聂”的俗称。 |
【吐良】 |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特令”、“拉库”。一般用两根竹管套成,在居中偏左处开有方形吹孔,一端用大拇指控制;另一端以掌心控制。依两端开闭的组合,能吹出两个系列的“开管”泛音和两个系列的“闭管”泛音。用这四个系列的泛音来组合成音阶。吐良也可用单根竹制作。德宏三台山地区的吐良较粗。音域可达三个八度。流行于云南德宏、怒江、临沧等地区中景颇族、拉祜族、傈僳族。多用于野外自娱,在家则多丧乐。常与铓锣象脚鼓合奏。 |
【吐任】 | 即“吐良”。 |
【吐忍】 | 即“吐良”。 |
【突肉】 | 拨奏弦鸣乐器。即“弓琴”。以竹张弦成弓。以弓端抵牙,右手弹弦,左手压弓调节弦的松紧,配合口腔开合的共鸣作用,放大不同泛音,构成音阶。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四:“削弓为弓,长尺余或七、八寸,以丝线为弦。一头以薄竹片,折而环其端,承于近尾弦下,末叠系于弓面。扣于齿,爪其弦以成音,名曰:突肉。”流传于台湾高山族。 |
【吐绶】 | 传说中的奇琴。有歌声,则引起共鸣。清·杨宗稷《琴学丛书》卷四引元·伊世珍《嫏嬛记》:“孙凤有一琴名吐绶。弹之不甚佳,独有人唱曲则琴弦自相属和。因改名曰:自鸣。但琴背有一孔,若蛀者。一日一道人乞食。因见曰:此中有蛀,不除将速朽。袖中出小柱筒,倒黑药少许孔侧,即有绿色虫走出,背上隐隐有金线文,道人纳虫竹筒竟去。自后唱曲,琴弦不复鸣矣。” |
【凸铜锣】 | 即“乳锣”。也称“痂瘩锣”。一说,即“铜鼓”。清·高静亭《正音撮要·乐器》:“痂瘩锣。”原注:“凸铜锣,即铜鼓。” |
【吐温】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竹管制,开六个音孔,前五背一,竖吹。音色轻柔如洞箫。流行于海南保亭一带的黎族。 |
Tuan | 团 |
【团鼓】 | 一种小鼓。鼓框整段松木或核桃木刳成,两侧设鼓环,系绳,框高约11厘米。两面腔口鞔羊皮,大帽铁钉固定,面径约22厘米。置鼓于两膝间,用双槌敲击,槌头包布。流行于云南姚安、大姚、南华等地的彝族。用于传统节日,婚丧等场合。 |
Tun | 屯 臀 |
【屯卡】 | 黎族语“鼻箫”的音译名。 |
【臀铃拍】 | 摇奏体鸣乐器。形制如腰铃,但除了小铜铃外还有竹管和子弹壳串在一起,用皮带束于腰,摆臀,则摇出清脆的声音。流行于台湾新竹一代的高山族。主要作为舞具。 |
【屯于】 | 即“錞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遣策:“击屯于、铙、铎各一人。” |
Tuo | 柝 托 鼍 驼 妥 椭 |
【柝】 | 击奏体鸣乐器。亦作“蛤蟆更”等。宋·高承《事物纪原》:“夜行击柝代更筹,曰蛤蟆更。”用于警戒,传信。 |
【托甫秀尔】 | 拨奏弦鸣乐器。蒙古族语卫拉特方言,原指受击物。形体和奏法似“阿肯东不拉”。传统托甫秀尔由整块松木刳成,长70~80厘米。腔上圆下平,昔鞔羊皮,现覆松、柳木片。柄不设品柱。设两根弦,定弦:a~d1或g~d1。传统用羊肠弦,现用尼龙弦。用内弦弹旋律,外弦弹和音;或外弦弹旋律,里弦弹和音。流传于新疆博尔塔拉的温泉、博乐、精河,伊犁的尼勒克,塔城的尼赛克和东北等地区的蒙古族、满族。 |
【鼍鼓】 | 鼍是鳄的古称,古代以鳄皮为鼓皮,故称。现日本住友氏所藏中国商代晚期至周代早期的双鸟饕餮纹铜鼓,此鼓青铜鼓面是以鳄皮为模印。《诗·大雅·灵台》:“于论鼓钟,于乐群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毛传:“鼍,鱼族。”“形似蜥蜴,四足,长丈余,甲如铠,皮坚厚,宜冒鼓。”在唐代歌舞伴奏中用过鼍鼓。唐·李贺《好进酒》:“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古代军队常用鼍鼓来传信、助威、惊敌。明·何良臣《阵纪·技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隆之势,彰震天之威。” |
【驼皮鼓】 | 蒙骆驼皮的鼓。元·李直夫《便宜行事虎头牌》第一折:“《不拜门》则听的这[者刺骨]笛儿悠悠聒耳喧,那驼皮鼓冬冬的似春雷健。我向这筵前,筵前,我也曾舞蹁跹,舞罢呵谁不把咱来夸羡!” |
【鼍皮鼓】 | 即“鼍鼓”。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则听的扑冬冬鼍皮鼓擂,韵悠悠凤管笛吹。” |
【鼍皮画鼓】 | 鼍皮画纹之鼓。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将一面鼍皮画鼓冬冬擂,悠悠的慢品鹧鸪笛。” |
【妥任】 | 即“吐良”。 |
【妥软】 | 即“吐良”。 |
【鼍首筝】 | 即“密穹总”。也称“鳄鱼琴”,唐代由古缅甸骠国贡入。形如鳄鱼,音箱中空。面板两端蛇设弦枕,有十八道品柱。施九弦,尾部卷上设轸。《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鼍首筝二,其一形如鼍。长四尺,有四足,虚腹。以鼍皮饰背。面及仰肩如琴,广七寸,腹阔八寸,尾长尺余,卷上虚中,施关以张九弦,左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饰彩花,傅以虺皮为别。”清代,贡入之“密穹总”设三根弦。 |
【椭圆截面二胡琴杆】 | 椭圆柱状二胡琴杆,抗弯力增加了约两倍。(《江苏乐器通讯》1984年第3期第3页) |
T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