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S
Sa    
【洒(灑)】 即“雅瑟”。《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宋·邢昊疏:“《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蕃赢。”
【萨巴依】 摇奏体鸣乐器。维吾尔族语意为羚羊角制作,角中部开孔穿一铁环,铁环中再穿若干小铁圈。现选檀木两根并列,中段包铁皮连接,长35~50厘米。杆腰横穿两铁环,铁环上再各穿若干小铁环。握杆摇动发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用于民族歌舞。
【萨朗济】 擦奏弦鸣乐器。清乾隆年间从尼泊尔传入中国。用于清代宫廷宴乐廓尔喀部乐。木制,形似壶瓶、下部刳空为音箱,冒以革面。设四根主奏弦,九根共鸣弦。《清朝礼器图式•乐二》:“萨朗济有三,俱刻木为之,顶为壶卢,项长三寸,广二寸五分,厚如之。刳其中,面以鱼牙刻佛为饰。柄长五寸二分,上阔一寸八分,下阔二寸二分,厚二寸一分。槽面阔三寸,自上刳之冒以革,中削如缺月,束以黄韦。底椭,凿空,于项以纳四弦,左右各二轴。柄面凿九孔,自右至左鳞次斜列,各纳铁弦列韦弦下层,轴九俱在右,上五下四。槽面设柱,高八分,中为九孔,纳铁弦,上承韦弦。山口至柱长八寸二分。以柔木施鬃尾挼挲之。声如胡琴然,铁弦亦铮然应响。”
【萨满鼓】 也称“神鼓”、“抓鼓”、“手鼓”、“单环鼓”、“文吐文”等。也作“撒满鼓”。鼓框扁圆形,单面蒙皮。流传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的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温鄂克族、赫哲族的萨满教,故称。

元·吴莱《北方巫者降神歌》:“天深洞房月漆黑,巫女击鼓唱歌发。”清《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洲有跳神之俗,其任司祝者,颂经文舞蹈击鼓““其鼓别有手鼓、架鼓,系主家自击。”《牡丹江风土志》:“神鼓,普通圆形,纵八十二厘米,横五十厘米,一面包羊皮,中心一铜环,以四皮绳十字形结框上,上部缀铜钱八枚。”

流传于蒙古族、达斡尔族、温鄂克族、鄂伦春族的萨满鼓,鼓框高约5.5厘米,面径约50厘米,单面鞔牛或蟒皮。鼓腔中央牵铁环或绳圈,牵绳固于鼓框,供手握。环上再串指环三。击者手握环,拇指、食指、中指伸入指环,用槌击。槌用鹿、狍前腿骨或藤条制。

流传于满族的萨满鼓有大小两种。大者用于室外,鼓框高5.5厘米;面径50厘米。小者用于室内或宫廷,鼓框高3.5厘米;面径30厘米。鼓框均用硬木板条制,鞔牛等牲畜皮。鼓框四边绳牵鼓腔中心的铁环,为击鼓者的手柄。皮绳间串十余枚铜铃或铜钱。大鼓用长竹槌;小鼓用短竹槌。槌头皆稍弯曲。

流传于赫哲族的萨满鼓,鼓框较大,呈椭圆形,用桦木条制,鼓框正面鞔鱼鳔或狍皮,背面中央设圆环,以皮条交叉牵拉成十字或米字形,供手持。饰一彩穗。用鹿腿骨为槌。敲击点多变,或双手交替敲击。多用于宗教仪式,也用于器乐合奏。

【撒满鼓】 即“萨满鼓”。
【萨满铃】 ①“腰铃”的俗称。呈角状,串成一串缀于腰,满族语称“西沙”。

②属“丸铃”。球状,径约4~5厘米,开有豁口,内装铁珠或沙石。外焊小钮供穿绾绳,三五枚系于木棍。持棍摇击或碰击发声。流行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等地的满族中。萨满教巫师用于祭祀仪式和表演仪式。今用于民族舞蹈。

【萨石这拉】 纳西族语“盘铃”的音译名。
【萨他尔】 即“萨它尔”。
【萨它尔】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萨他尔”、“赛他尔”。最初流行于新疆南部喀什、莎车一带的新疆维吾尔族。由弹拨的赛他尔沿革而成。形如长柄勺,整块桑木刳成,腔覆桑木薄板。瓢形木槽。面覆板。长130~148厘米。琴柄兼作指板,上缠十六至十八道丝弦为品。面板上另有五至七个竹品和码。外侧第一弦为主奏弦,另置九至十三根共鸣弦,右手用马尾弓拉奏,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定音随机,音域一个八度。主要用于伴奏“十二木卡姆”。现萨它尔金属弦九至十七,其外侧一弦为铜质主奏弦,其余为钢质共鸣弦。弦依曲调而定,多为主奏弦c或d,共鸣弦定弦:G-c-d-e-g-a-c1-d1-e1-g1-a1-c1。音域:c1~c3或d1~d3。《中国乐器图志•萨它尔》:“据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回部乐。”
【萨孜】 拨奏弦鸣乐器。长50~100厘米。上设六个琴轴,张羊肠弦,琴面板上常绘飞禽草木图案。哈萨克族人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的伴奏乐器。
Sai  
【塞笛】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展尖”、“塞箫”。用一种苗语称“胸丁”的修竹制,长约42厘米。管身开六个指孔,音域:b~f3。音域为十二度。音色典雅。青年喜爱。塞笛有“小塞笛”、“大塞笛”。流行于贵州的兴义、安龙、广西的隆林、西林、那坡,云南的广南、富宁等黔桂滇交界地区的苗族。
【赛丁】 即“布朗玎”。
【赛玎】 即“布朗玎”。
【塞豁】 苗族语“大唢呐”的音译名。
【塞他尔】 “萨它尔”的古译名。木槽革面,设丝质主弦二,钢丝共鸣弦数根。弦品用丝缠于柄而成。清代用木拨弹奏。《清朝礼器图式•乐二》:“燕飨兼设回部乐塞他尔,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圆形如匕。通长三尺四寸二分五厘。柄长二尺六寸四厘九毫。上阔一寸二分八厘,下阔八分六厘四毫,厚九分五厘。槽长八寸二分八毫,阔三寸三分三厘七毫,厚一寸一分三厘七毫。以九轴绾弦。柄端二轴绾丝弦。槽面设柱,弦自山口至柱二尺八寸四分三厘一毫。面二轴,左侧四轴。绾钢丝双弦一,独弦六,长短各有差。柄缠丝二十三道以代品。以木拨弹丝弦,应铁弦取声。柄端髤朱绘绿花文。”现用马尾弓拉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
【塞吐】 击奏膜鸣乐器。基诺族语“槌击大鼓”的音译名。俗称“基诺大鼓”。筒形鼓腔,整段红毛榉木刳成,纹图案。鼓腔口均鞔带毛黄牛皮,分别钉十六和十二根木楔固定,木契长25厘米;4厘米见方。鼓高70~120厘米;腔面径40~80厘米。鼓身两侧开方形出音孔。横置鼓架,用双槌敲击。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诺村寨都置一对,大鼓称“卓巴”;小者称“卓色”。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基诺族、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在祭祀、建房等场合使用。
【塞箫】 即苗族“展尖”,也称“塞笛”。
【赛依杜尔】 即塔吉克族的“赛依吐尔”。
【赛依吐尔】 拨奏弦鸣乐器。本意为三弦琴。也译作“赛依杜尔”、“赛依托尔”。形似弹布尔,传统赛依吐尔以整块杏木刳成,腔覆板面,现用拼接工艺。长100~116厘米,腔椭圆,宽12~16厘米。琴杆细长,上缠丝弦品13道,品可移位调律。设六根弦,原用羊肠弦。定弦:c1-c1-g1-g1、b-b或f1-f1-c2-c2-e1-e1。指拨弹奏。流行于塔什库尔干地区塔吉克族。
【赛依托儿】
San
【三比】 即“筚总”。
【三叉】 摇奏体鸣乐器。叉头为三股锻铁,其中两股交会处,各串若干小铁圈,柄用木制。用双手摇动能发出嚓嚓声,既当做舞具,又当作武器。
【三尺二笛】 特指長三尺二寸的笛。汉魏时期,实用竹笛已具十二支为一套,配十二律,成十二调。因有既定长度,乐工习惯以尺寸称笛的调名。《晋书·律历志上》:“和辞: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寸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 魏相传,施行皆然。”
【三尺琴】 特指“七弦琴”。唐·李白《悲歌行》:“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清·王琦注:“《博雅》:‘神农之琴,长三尺六寸六分。’”
【三滴水】 自由簧气鸣乐器。“中芦笙”的俗称。苗族六管制。“芦笙”
【三根弦板胡】 白洁珠、于智照《三根弦板胡的构造及性能》:“从1973年开始改革,分为高音与中音。高音定弦g-d1-a1;中音定弦d-a-e1。”(《乐器》1981年第2期)
【三根弦二胡】 设三根弦的胡琴。上海实验歌剧院舒伟民研制。《三弦二胡》:“增加一根低音琴弦”,“定弦:a-d1-a1”,“采用固定千金。”(《乐器科技》1981年第1期)
【三根弦高胡】 设三根弦的改良高胡。弦码承弦处呈三角形,琴筒内增设喉管,琴筒前后设声反射板,用空心琴托,林翔飞设计。(《乐器》1984年第4期
【三根弦胡琴】 为改善胡琴的音色,武汉民族乐器厂乐器改革研究室综合二胡、中胡、大雷的特点改革而成,设三根弦。《琴筒的改革探索》“椭圆琴筒”,“立体音窗”,“设三根弦。”,“设反射板”,“仿传统大雷设顶住。”(《乐器科技》1977年第1期)
【三根弦双马尾二胡、中胡】 由陕西省商洛地区剧团研制。二胡定弦:d1-a1-e2,中胡定弦:g-d1-a1。《文化科技成果》
【三根弦坠胡】 殷国田、曾和耘研制金属琴筒、双股马尾的坠胡。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曾开设坠胡演奏专业。曾和耘,应龙《三根弦坠胡》:“共鸣筒加大,用铜制;弦的定音d、a、d1。借双股琴弓演奏。”(《乐器》1980年第6期)
【三拱阶梯码】 柳琴的竹弦码。徐州乐器厂《半导体四弦柳琴》:“以解决弦的音准问题。”(《乐器》1975年第1期)
【三胡】 设三根弦的胡琴。1949年,张子锐设计三胡系列,相当于在现在的高胡、二胡、中胡上各增设一根低五度的弦。20世纪50年代,四川宜宾地区文工团的刘志渊的三胡、70年代上海歌剧院舒伟民的三胡、80年代四川音乐学院陈泽的套筒三胡、上海民族乐器厂的选筒三胡、西安音乐学院李长春的系列三胡、90年代王永波的和声三胡等,都属改良型胡琴。
【三环】 摇奏体鸣乐器。由三个铁环组成,主环两侧下方接两个中环.各环套三个小环,设一环把,下端缀彩穗,手摇环把发声。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用于乐器合奏或歌舞伴奏。
【三脚板胡码】 在板胡上用斜角梯形码来支撑三根弦。由白吉珠、于智照研制。用于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分别定弦:g-d1-a1和d-a-e1
【三角琴】 俄罗斯族“巴拉莱卡”的俗称。
【三角笙】 以三支牛角为管的笙。唐代古缅甸進贡乐器。角端各施一簧,插入葫芦斗,其中两簧定同度音,另一簧与两簧成五度或四度音程。《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三角笙,亦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姑洗,余应南吕,角锐在下,穿匏达本,并觜皆直。”
【三孔苗笛】 “苗笛”的一种,也称“贝咯卡展莱巴哈丁”,意为“管底也作指孔的三孔簧笛”。用水竹制,长约17厘米,设铜簧。横吹。左手指按第一至第三指孔;右手食指按尾端管口。音阶:f1-c2-d2-e2-f2。流行于广西那坡县妖皇山、芭蕉山等白苗聚居区。多用于自娱、传情。
【三孔籥】 “籥”的一种,因开三个侧孔,故称。明代的三孔籥各音孔都以缓吹(今称“平吹”)、急吹(今称“超吹”)不同的口风吹出第二、第三次谐音。这两个谐音互为五度。各孔产生的谐音可组合成七声音阶。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近世文舞虽执籥,而籥师不吹,是故籥失其制,亦不能成声矣。有志于复古者,当使吹籥以舞可也。然竹音诸器,惟籥最难吹,吹之最难和。”“吹法:三孔尽闭,缓宫急徵;启下一孔,缓商急羽;启中下二孔,缓角急为和;启上下二孔,缓为中也。”“宋末有人献三孔古籥,分用两手按孔。”《律吕精义·内篇》:“宋徽宗宣和六年,有人曾献古籥一枚。左手食指按上一孔,右食指按中一孔,右手中指按下一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诏颁行之。”
【三嫩拉】 侗族语“三星锣”的音译名。
【三能拉】 侗族语“三星锣”的音译名。
【三排二十七簧椭圆笙】 蒋无间《介绍三排二十七簧椭圆笙》:“是以十七簧园笙的基础上改良。保留了传统的指法习惯。音域a-c3,中音区半音齐备。”(《乐器》1976年第2期)
【三巧板】 即“三翘板”。
【三翘板】 由三根长条板组成,其中两根一端以销子连接,合击,另手用单板敲击连接板上端。用于“上海说唱”、“莲花落”等江南曲艺
【三十二簧加键笙】 为规范笙的音位尝试之一。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 范元祝《略论笙的统一规范》:“三十二簧加键笙,1、保留笙斗园型。2、音域三个八度,其中两个八度半音全。3、采用复合管(加音),加键。”(《乐器》1994年第4期)
【三十簧改良方笙】 黄潜林《三十簧改良方笙》:“方笙出现在清末,由园笙发展而来。三十簧改良方笙:1、音域#f1-d3,半音齐全。2、采用折叠笙苗,体积较小。3、共鸣管a-b1取基频1/4长;c2-a2取基频1/2长。4、a-#c2、f2管设指键,键弹簧用钢丝,较灵敏。5、笙斗设自控温度装置。6、d2-a3管保留传统指孔。7、设S形吹嘴,有支架可置膝演奏。”(《乐器》1989年第2期)
【三十簧双斗笙】 取上下各设笙斗的笙。四川音乐学院邵春良《三十七簧双都笙》:“笙苗装上了上下两个簧片,增宽了音域(g-g3,包括了全部半音)。”(《乐器》1983年第1期)
【三十六簧椭圆形折叠管笙】 武汉音乐学院蒋朗蟾 蒋无间《三十六簧椭圆形折叠管笙》:“在原设计二十七簧椭圆形笙的基础上完成。1、音域f-g3,半音齐备。2、能演奏任何调上的传统和音(五、八度),三和弦,多音和声。3、两侧插入手指,指法对称。4、保留了原有传统演奏技巧。”(《乐器》1980年第4期)参见《二十七簧椭圆形笙》(《乐器》1976年第2期”)
【三十四簧笙】 重庆杂技团刘荣光设计。叶语《介绍一种三十四簧笙》:“1、音域g-f1的全部半音。2、采用了推键、封键、指孔构造,如图二。设支柱承笙。”(《乐器》1980年第4期)
【三弦】 拨奏弦鸣乐器。设三根弦,故称。也称“弦子”、“咸子”、“弦鼗”、“锹琴”、“杴琴”、“渤海琴”等。圆角方型音箱,俗称“鼓”,两面鞔皮。弦乘于长条码。琴柄修长,兼为指板。置鼓于膝,戴义甲或用拨弹奏。左手指法有带、滑、揉、打、捋、泛;右手指法有弹、挑、分、摭、撮、扫等。唐•崔令钦《教坊记》:“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搊弹家。”

三弦的起源有两说:

一说,秦代在鼗鼓上设轸张弦而成。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三弦起于秦,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弦易响,谓之弦鼗。故虽能依歌曲折,而仍以节刌幅辏其间。唐时坐部多习之,故世遂以为边乐,实非也。”

二说,由唐代渤海琴演变而来。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兴元吴帅家乐有杴琴者。状如杴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坐毯上,善渤海之乐。”

现存最早三弦形态见于四川广元南宋淳熙年间墓浮雕弹三弦形象。

明代,三弦广泛用于戏曲、曲艺、弦索等。明•徐会瀛《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三弦谱。昆曲创始者魏良辅的女婿张野塘曾改良三弦。清•叶梦珠《阅世篇•纪闻》:“因考弦索之入江南,由戍卒张野塘始。野塘,河北人,以罪谪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大称善。”“时良辅有一女亦善歌,”“至是遂以妻野塘。”“野塘即得魏氏并习南曲,”“并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清会典图•乐十一》:“三弦,斫檀修柄。方槽圆角,冒以虺皮。柄下曲,贯槽中,上直与槽面平。通长三尺三寸四分八厘。”“纳弦,以三轴绾之。”“弦自山口至柱长二尺五寸九分二厘。柱用竹。”历代三弦衍化出各种不同形制。参见“书弦”、“曲弦”、“北三弦”、“南三弦”、“广东三弦”等。

流传在少数民族的三弦形态多样,音色各异。如潮州小三弦、南音小三弦、莆田小三弦、板面小三弦、龙头小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族三弦、“壮族三弦”等。

【三线】 “苗族三弦”的俗称。
【三弦二胡】 上海歌剧院舒伟民《三弦二胡》:“1、增加一条低音弦,三根弦定音a、d1、g1。2、琴杆加粗。3、琴筒加大,蒙皮加厚。4、使用固定千斤。”(《乐器》1981年第1期)
【三弦琴 ①宋代初创制,形似古琴,张三根弦。宫廷祭祀用。宋徽宗宣和元年废。金元时期恢复。参见“一弦琴②”、“太琴”等。

②也称“京族三弦”。琴箱梯形如马头琴,长约1米。共鸣箱框用红木制,面、底覆桐、杉或松木板。张丝弦或钢弦,定弦:e-a-e1,音域两个八度。无品。流传于广西防城的山心、万尾、巫头等地的京族。

【三弦亚莫】 即“彝族大三弦”。
【三弦子】 “三弦”的俗称。明•张岱《陶庵梦忆•不系园》:“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才进了来宾楼门,听见里面弹的三弦子响,是虔婆叫了一个男瞎子来替姑娘算命。”
【三星锣】 系于一架的三面平锣。也称“三音”、“三音锣”、“三月锣”、“三能拉”、“三嫩拉”、“叮当夺”。三锣定音成大二度、大三度。流行于贵州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湖南通道,福建莆田等地的侗族、壮族、汉族。用于节庆民间吹打乐。
【三眼土洞箫】 文山彝族“笛老挪”的俗称。
【三音】 “三星锣”的别称。也用于台湾台南文庙。
【三音锣】 “三星锣”的别称。用于莆田民间器乐《十音》。
【三月锣】 “三星锣”的别称。用于潮州音乐。
【三月箫】 阿昌族“拍勒冬黑央”、“泼勒端黑央”的俗称。阿昌语“泼勒”是箫,“端黑央”意为春天的嫩树叶,“泼勒端黑央”意为阳春三月树枝吐嫩叶时吹奏的箫,故名。也称“干叶箫”。竹制,长约25厘米,上端有一竹节,通下端竹节。上端边缘点蜂蜡或贴叶、纸,中间留空隙,形成气道,竖吹上端竹节,能对下管边棱喷气发音。管身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调节蜂蜡能修正气流大小,获得最佳音色。音色圆润响亮。每年二三月,小伙子们随身携带“三月箫”,向意中人吹曲传情。亦用它助兴或解闷。
【三吱子】 即苗族“小唢呐”。参见“苗族大唢呐”。
【三足琴】 宋代,一种“七弦琴”款式。设三个琴足,品字鼎立。唐代制琴家张钺的制品,元代高彦敬、李士彦曾藏。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京师名琴》:“李士彦,三足琴。”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高彦敬二琴,其一后题金儒鸣玉”“其一三足鼎峙,皆美玉。咸通二年张钺斫。款用小篆,有铭文漫漶不可识。”参见“琴足”。
Sang    
【颡】 即“槡”。鼓腔。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卷五:宋璟“虽耿介不群,亦知音乐,尤喜羯鼓,尝与明皇抡羯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须鲁山花瓷,捻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声。’据此,乃汉震第二鼓也。且颡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鼓,非羯鼓明矣。”
【桑额】 藏族语“铜鼓”的音译名。
【颡叫子】 简称“叫子”。“颡”为喉咙之意。藏于近舌根的叫子,可以模拟鸟兽鸣叫或音乐旋律。宋 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现口技演员常用。
Se  
【瑟】 板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发音原理同筝,形体比筝大。先秦时期,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定弦、演奏法等与筝相近。音箱边框用梓木制,瑟首雕刻美丽的花纹,设三条尾岳,四个缚弦木木内,底板开有音窗,称“越”。多设二十五弦。先秦时期有以整木刳成的瑟。

一说,炎帝命士达造五弦瑟。

周代的大瑟称雅瑟,常用十九弦,用于祭天、祭地、祭祖的瑟分别称为:“空桑之瑟”、“云和之瑟”、“龙门之瑟”。装饰华丽的瑟,称锦瑟、宝瑟、静瑟。相传,舜时代有二十三弦瑟、禹时代有十五弦瑟、伏羲时代有五十弦瑟等。

先秦时期,保存较完整的瑟的实物有二十多具,其中有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春秋楚墓出土的瑟;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六具瑟,大瑟、小瑟各三具。小瑟长度为大瑟的三分之一。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二具瑟,纹饰华美,多为二十五弦。二十三弦和二十四弦的各一具。尾岳为长短对称的三段,分别承弦九、七、九根。整段尾岳承二十五根弦的仅一具。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墓出土的一具瑟最为完整。

周代用于宫廷祭祀乐。《周礼•春官•大司乐》:“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中奏之。”民间也十分流行。《诗•国风•周南》:“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史记•苏秦列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礼记•曲礼下》:“士无故不彻琴瑟。”

汉代瑟以五声定弦,黄钟瑟为一均五音。宫音居中,外侧商、徵,内侧角、羽。顺序为羽、角、宫、徵、商,以五度模式排列。《汉书•礼仪志中》:“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右为商徵,左为角羽。”

魏晋南北朝后,瑟在宫廷雅乐或祭祀乐中占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瑟用于九部伎、十部伎中的清乐伎。《通典•乐六》:“清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一、歌二。”唐代瑟定弦能弹奏两个调。《通典•乐四》:“瑟““二十五弦,具二均声。”

宋代瑟依宫、商、角、徵、羽五声顺序定弦。变徵、变宫以压弦产生。延续至清代。《宋史•乐志十七》:“凡瑟弦具五声,五声为均,凡五均。其二变之声,则柱后抑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声。”现存古代瑟谱见于元代。由十二律律名的首字和琴谱的简字组成。姜夔对瑟作过一系列改革。《宋史•乐志十七》:“姜夔定瑟之制,桐为背,梓为腹。”“中施九梁,皆象黄钟之数。梁下相连使其声冲融。首尾之下为两穴,使其声条达。”

明代,瑟以梓木制,注重属阴的性质。《明会典•工部二•大乐制度》:“瑟“,“用梓木为质,长七尺,首广一尺三分五寸,尾广一尺一寸。黑漆边,体以粉为质,绘云文。首尾绘以锦文。二十五弦各有柱,皆朱弦,内一弦黄,置于红漆架。”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丝音疏•瑟诂》:“瑟身通长九尺,首长九寸,广二尺。尾长一尺八寸,广一尺六寸。两岳中间六尺三寸,岳崇一寸七分。腹下,迎首对岳圆越一,径三寸,横四寸。尾对岳方越一,径四寸长五寸。首尾两越使其音条达。腹中贴施九梁,梁下相通,使其声通融。首通足,中高四寸,傍高三寸。尾通足,中高五寸,傍高二寸五分。尾下两傍垂云各六。两岳外小孔各二十五以系丝。弦长一丈,色用朱。每弦一柱,柱崇二寸七分。其制面桐背梓,紫漆饰之,绘云气以象云和,两端绘锦。承以架。”

清代,宫廷设五十弦大瑟,称“伏牺瑟”。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有清代早期的瑟,长207厘米,宽43厘米,二十五弦。通体髹黑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改革过两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牺瑟”,将传统瑟的单柱改为连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撑各弦的音位。为增大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8月,武汉民族乐器厂仿制了楚瑟。

近代,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记载瑟的指法有单滚、双滚,八字滚、简滚、长牵、短牵、提弦、勒弦、夹弹、轮指、单撮、双撮、单打圈、双打圈、间圈、锁、挑,连声(一锁、二锁、三锁)等。

【色不孜克】 即“斯布斯额”。哈萨克族语“吹”的意思。民间艺人最常用的吹奏乐器,被誉为“心笛”。最初用草原上的“从文依草”制,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制。长50~70厘米。管开有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羊肠线,现扎铜丝。用喉音与管的不同音高谐振,构成音阶,音色柔和。
【色布孜克】 即“斯布斯额”。
【色古笃】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苏古笃”,汉语称“火不思”。由蒙古族地区传入纳西族。设四根弦。定弦:e-a-d1-g1。音域:e~g2
【色哈】 “萨它尔”的古译名。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缠回音乐,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以鼓为主。”“三弦谓之拉瓦普,二弦谓之色哈,铜弦谓之弹普,丝弦如琵琶者谓之斗塔。”流行于维吾尔族。
【色角】 唇簧气鸣乐器。因角身绘色,故称。北齐时作为鼓吹乐器,用于宫廷祭祀和卤簿。分为“长鸣色角”(也称“长鸣角”)和“次鸣色角”两种形制。皇室中按等级不同,所拥有色角的数量也不同。色角一般被绘成红、绿、黑三种颜色。《隋书·音乐志中》:“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增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已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乐器皆有衣,并同鼓色。”
Sen
【森】 即“玎胆”。流行于云南孟连一带的傣族。
Seng
【僧磬】 即“铜钵”。用于佛寺法器,故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磬》:“《石湖梅谱》云:腊梅凡三种,经接花疏,虽盛开,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明·道忠注:“忠曰: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
Sha
【沙棰】 摇奏体鸣乐器。哈萨克族语称“阿萨克亚克”。如有柄的两个马蹄形壳体,内装砂粒,两手各执一个,摇动发音。流行于新疆伊利、巴里坤、木垒及甘肃阿克赛、青海海西等地的哈萨克族。
【沙的】 即“沙鼓”。
【沙滴】 击奏体鸣乐器。用一大一小两个南梆子串成。演奏方式如快板用竹板,也可用细竹棒点击梆体,发音清脆。用于广西壮剧伴奏。
【沙鼓】

 

又名“沙的”、“和尚头”。用坚木为鼓腔,一般由四块拼成。呈圆椎状。蒙牛皮,鼓心窄小。用竹箭敲击。高约11厘米、鼓心直径3.5,底面直径17.5厘米。

发音清脆。用于粤剧伴奏。与南梆子(卜鱼)密切配合,由一人兼奏,具有指挥作用。在伴奏中,弱拍击奏。也用于佛山“十番锣鼓”,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藤条敲击。

【沙喇】 双簧气鸣乐器。管身用核桃木制,开七个指孔。音列:be1bg1ba1bb1bd2be2bf2。流行于四川凉山自治州的甘洛、喜德、布拖等地。多演奏当地民歌。
Shai
【筛锣】 即“抄锣”。形如大筛,故称。近代,又称大筛锣,属凹心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今人呼洗为沙锣,又曰:厮锣。国朝赐契丹、两夏,使人皆用此语。究其说,行军不暇持洗,以锣代之。又,中原人以击锣为筛锣,东南方亦有言之者,筛,沙音相近,筛之为厮又小转也。《书》《传》曰:养马者为厮,以所执之锣为洗,曰:厮锣。军中以锣为洗,正如秦汉用刁斗,可以警夜。又可以炊饭,取其便耳。”
Shan
【山口】 颈箱型弦鸣乐器上端弦枕的俗称。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轸下折处曰:山口。”
【山锣】 参见“大抄锣”。
【山琴】 “古琴”的别称。桐木相对疏松,梓木相对坚实。古人认为琴面以山上桐木为佳,涧边梓木为底材,才能阴阳调和,琴音优美,故称。《宋书·乐志一》:“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淮南子·修务训》:“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隅],修营、唐牙莫之鼓也。”汉·高诱注:“伐山桐以为琴,溪涧之梓以为腹,鸣声有廉隅、修营。音清亮,声和调。”“廉[隅]”,“修营”、“唐牙”皆历史名琴。
【山苇笛】 克木人语“筚尔”的俗称。
Shang    
【商比】 景颇族对簧管乐器的统称。如“比作”、“比格”、“比孙”、“锐作”、“盏史”等。
【尚库布孜】 擦奏弦鸣乐器。由铁皮制,犁形,上张钢弦。演奏者腕套手铃,拉奏时,弦声与铃声齐发,风格独特,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多为妇女喜爱。
【上筩】 即“修挝”。笙的最长一根管。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笙最长管曰修挝,又曰上筩。”
【商钟】 唐代文献所载钟名。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Shao          
【勺】 即“筚达”。
【勺扒】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用细竹做导管。吹奏的气流经导管引向边棱处发音。流行于海南黎族。
【哨笛】 即“唢呐”,意为有哨之笛。宋·周密《武林旧事·御教》:“御教仪卫次第”,“拍板二、哨笛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入内上寿》:“乐部哨笛、杖鼓断送。”
【芍姑琴】 黎族竹制吹管乐器。
【哨呐】 即“唢呐”。《清史稿·乐志一》:“御前仪仗乐器,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二,云锣二,哨呐四。”
【少琴】 宋代设置的太、正、少三个声部的琴之一。属高音声部,用于祭祀。参见“太琴”。
【韶箫】 十管排箫。相传舜的乐舞为“韶”,乐器有箫,故称。《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汉·孔安国传:“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唐·孔颖达正义:“箫乃乐器,非乐名。箫是乐器之小者。‘言箫见细器之备’,谓作乐之时,小大之器皆备也。”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箫,谨按《尚书》,舜作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形参差,象凤之翼,十管,长一尺。”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舜作十管韶箫,长尺又二寸,其形象凤翼,所以应十日之数,声所由生也。”
【梢子】 “鼗鼓”的俗称。宋·曾三异《同话录》:“播鞉而曰:‘捻梢子’,世俗之陋也。”
【勺子琴】 “胡琴②”的俗称之一。
She  
【舌】 “七弦琴”顶端的舌状装饰,也称“龙舌”。唐代琴因轸池部的琴身变为实心,琴额腔缩小,原小孔移至琴端演化为舌穴,用木舌塞住。往后刻纹以代。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槽腹制度》:“舌穴刻深一寸二分,直阔六分。上弯下直,若覆新月之形,刻木舌安在内,比额缩半分。”
【蛇蚹断】 即“蛇腹断”。
【蛇腹断】 古琴“断纹”之一。也称“蛇蚹断”,纹如蛇腹,系常见断纹。例,宋代传世名琴“蕤宾铁”。蛇腹断纹,音色清越,为琴中珍品。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逾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文。”清·周庆云《琴史续·方外·元》:“芳洲钱塘玛瑙寺法师,工琴,蓄琴二。一曰:石上枯;一曰:蕤宾铁。体制合古,材质坚致。四方贤士过西湖之上,必往访。芳洲对客拭拂此琴。蛇蚹绚烂,光彩射几席,手抚指调,响振林木。清越高亮,如空谷长风。声出涧壑,如威风翔鸣。”
【蛇皮鼓】 “鼗鼓”的俗称。因鼓腔蒙蛇皮,故称。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我摇着这蛇皮鼓,可便直至庄门。”
【蛇皮琵琶】 似“胡琴”。楸木音箱,作鳞纹饰。鞔蛇皮。《文献通考•乐十》:“扶南、高丽、龟兹、疏勒、西凉等国其乐皆有蛇皮琵琶。以蛇皮为槽,厚一寸余,鳞介具焉。以楸木为面。其掉拨以象皮为之。”参见“捍拨”。
Shen  
【深波】 又称“高边大锣”。无脐,平面。锣面径约70厘米。悬于架。发音浑厚,悠长。锣槌头用布或毡包制。可手捂锣面闷击。流行于潮州、汕头等地,用于潮州大锣鼓或潮剧。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低音大锣与西安地区的勾锣与深波相似。
【深波锣】 即“深波”。
【深槽腹 ①“七弦琴”面板下凿成的主槽,覆以底板,则成琴的共鸣箱。也称“声池”。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槽腹制度》:“声池又深槽腹,量琴虚实而为之。”

②“七弦琴”面板下首、尾部增凿的小槽腔,与主腔(声池)隔断。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韵沼,又深槽腹。”

【神刀】 满族“哈里玛立”的俗称。
【神鼓 ①“萨满鼓”的别称。《牡丹江风土志》:“神鼓,普通圆形,纵八十二厘米,横五十厘米,一面包羊皮,中心一铜环,以四皮绳十字形结框上,上部缀铜钱八枚。”

②一种带柄扁鼓。也称“倍”、“查玛鼓”、“手鼓”。规格不一,一般鼓框以硬木拼成,框高17~18厘米;鼓面径42~68厘米,最大可达90厘米,鼓腔两面鞔牛皮,上绘图案。以大帽钉一排固定。鼓框插入手柄,长约50厘米,髹漆。一手持柄,另一手用槌敲击。流传于西藏、内蒙、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蒙古族、门巴族的藏传佛教寺院。用于宗教仪式或藏戏。

【神铃】 即“金刚铃”。《清史稿·礼志四》:“乾隆十二年,制定坤宁宫祭神背蹬供献。”“司柷坐杌上振杆铃,初向神铃致祈请。”“二次摇神铃致祷。”参见“铃”。
【深坡】 即“深波”。
【神琴】 “争尼”的雅称。流行于广西壮族。
Sheng          
【笙】 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尚书·益稷》:“笙镛以间。”《诗·小雅·鹿鸣》:“吹笙鼓簧。”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和声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簧片与管耦合振动的乐器,吹吸皆可的自由簧管乐器。现存葫芦笙、芦笙与笙都出自同一个祖先。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笙,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笙的实物。现代笙已发展成为36簧,半音齐全的独奏乐器。

相传笙为随所造。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谨按《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

笙在古代传说、神话故事等记载中有过许多高雅的别名,如“凤笙”、“凤翼笙”、“参差竹”、“鸾笙”、“云和笙”、“白玉笙”、“碧瑶笙”、“采庸”等。

笙的音管构造是把簧片用蜡封粘于每根笙管(也称“苗管”、“笙苗”)下端的笙脚上,笙管插于笙斗中。笙管近根部都有一个指孔。宫音管(古称“上筩”、“修挝”)一般居于中央,外形最高。其他笙管于两侧依次减短,外观排列如凤翼,腰部箍一“竹箍”(古称“孤筿”),每根笙管上端都有一长方形音窗(古称“内开穴”)从笙脚簧片至音窗的实际距离为笙管气柱固有频率的有效管长。《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晋·郭璞注:“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并向吹嘴(古称“咮”)吹气或吸气,管的固有频率与簧片频率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笙管上镶嵌银丝来标识音高。

簧片的音高依据簧舌尖上点粘蜡珠的大小来调节,点粘蜡珠多则音低,少则音高,并在笙管上用银字标饰音高。《新唐书·礼乐志二十二》:“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

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近现代产于苏州的苏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产于山东的笙开始用金属笙斗。先秦时期的笙管数为十二至十八根,至唐宋时期,笙管增加到十七至十九根。汉代笙就有大小制分。《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笙和竽都由笙师掌教。《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

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先秦时期铜葫芦笙斗,应是笙的原生物。目前所知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六具笙,有十二、十四、十八管三种形制,距今已有2400多年。

战国时期,笙与竽已并存,《吕氏春秋·仲夏纪》:“调竽、笙、埙、篪。“汉·高绣注:“竽,笙之大者。”“竽三十六簧,笙十七簧。”

汉魏时期,笙与竽属同类乐器,竽的管数相对比笙多,为22~36根。汉以前,笙和竽在宫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更受重用。汉以后,笙的地位上升,逐渐取代了竽。

南北朝至隋唐,笙已发展成十三簧(称“和笙”)、十七簧、十九簧(称“巢笙”)等形制。雅乐中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笙在宫廷中则广泛采用,唐代十部伎中,清乐、西凉、龟兹、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中都有笙。

宋代教坊十三部,有笙而无竽。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笙“小者十三管,谓之和“,“大者十九簧,谓之巢。”产生过一种“义管笙”,即在十七簧笙的笙管之外,另备两根笙管,称“义管”。转调需要变音时,用来临时更换暂时不需用的笙管。《宋史·乐志四》:“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闰余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用于宫廷雅乐。《宋史·乐志五》:“宫架则用编钟、编磬各十二架,柷、敔二,琴五色各十,瑟二十六,巢笙及箫并一十四,七星、九曜、闰余匏笙各一,竽笙十,埙一十二,篪一十八,篴二十,晋鼓一,建鼓四,麾蟠一。”其中竽笙、巢笙、和笙均为十九簧,是李照改革雅乐器的重要成果。

元代史籍把从波斯一带传入我国的管风琴称为“兴隆笙”、“殿庭笙”或“巨笙”。

明清时期,笙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曲艺的伴奏,其间衍化出许多新的形制。笙斗出现大、小、方、圆、椭圆等多种形状,笙管的排列出现了双排、三排等。传统的马蹄形排列仍然是主流。音管数和音位排列顺序也各不相同。

现代专业演奏家使用的笙已发展至三十七管,为手指按音便利,设有按音键,增设金属共呜筒,音色更为明亮,音域扩大至三个八度,半音齐全,丰富了传统笙的表现力。传统曲目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晋调》等,现代曲目有“唤凤”等。

20世纪50年代,张子锐运用芦笙发音原理设计了中音笙和低音笙。其中“抱笙”置于膝上,双手呈抱姿按键钮演奏。其外形设计成传统笙,按音钮采用“律吕式”排列。中音抱笙音域:d~#c3;低音抱笙的音域:D~#c1。对民族管乐器中低音声部的加强、谐调其他管乐器的音色起到重要作用。60年代,张子锐设计过键盘排笙和键钮排笙,音域:D~e3

“笙”与“生”同韵,故古人认为,笙象征万物贯地而生。汉·刘向所撰《列仙传》记载了王子晋吹笙得道成仙的故事:周灵王之子名叫“晋”或“乔”,后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他酷爱吹笙,能吹出象凤凰鸣叫般妙音,被誉为“千声妙尽神仙曲” 。一次,在游伊洛之际,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在缑(gōu)山谢世升仙。至今笙与道教的关系密切,道教乐器必用笙。唐代咏笙诗,必提“王子晋”和“缑山”。唐·沈佺期《凤笙曲》:“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挥手弄白日,安能恋青宫。岂无婵娟子,结念罗帐中。怜寿不贵色,身世两无穷。”唐·李商隐《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明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声池】 琴头内部的暗槽。也称“深槽腹”。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槽腹制度》:“声池又深槽腹,量琴虚实而为之。”
【省达吾勒】 铜制“达吾勒帕兹”。体积较小,单面蒙皮,敲击音较高,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笙的共鸣管】 孙汝桂,张之良《笙的共鸣管》:“多采用铜制,能扩大音量。形态见图。”(《乐器》1979年第4期)
【笙簧】 用蜡粘封于笙管下端的簧片。宋·周密《齐东野语·笙炭》:“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参见“簧②”
【胜利琴】 即“大正琴”。
【圣牛儿】 “鼓”的雅称。宋·陶榖《清异录·武器》:“王建初起,军中隐语代器械之名,以祀者为不祥。““鼓曰圣牛儿。”
【笙筒杆】 “芦笙筒”的俗称。
【升筒鼓】 “竹鼓”的俗称。
【笙筒管】 “芦笙筒”的俗称。
【笙钟(锺)】 周代举行典仪时陈列于东面台阶的编钟。《仪礼·大射》:“乐人宿悬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皆南陈。”汉·郑玄注:“笙,犹生也。东为阳中,万物以生。”“是以东方钟磬谓之笙,皆编而悬之。”
Shi                    
【石】 周代“八音”乐器分类之一。属以石为材料的乐器。《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汉至隋唐之间,“石”又扩展出石方响、肺石等打击乐器。

唐宋时期,有人把玉箫、玉笛、玉琵琶等管乐器、弦乐器归入“石”,越出了原有涵义。石制管乐器、弦乐器不以石为振动体,而是以气柱、弦为振动体。

【十八管芦笙】 1964年暑期,由贵州省歌舞团东丹干设计,上海民族乐器厂制作的改良芦笙。东丹干《苗族芦笙的改革》:“设置套档片、套管变音装置,实施fa-升fa、do-升do音的转换。”(《乐器》1979年第1期)
【十八管箫】 排箫形制之一。演奏林钟、黄钟两调。唐代十部伎中,曾用于西凉伎。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唐乐图》所传之箫,凡十八管,取五声,四清倍音,通林钟、黄钟二均声,西梁[凉]部用之。”参见“十管箫”。
【柿饼鼓】 潮剧武场用鼓之一。柿饼鼓发音清脆响亮,故多用于喜事,如:报喜、舞蹈等。柿饼鼓在渲染气氛时,借控制击打力度以应不同需求。力度强时,如渲染比武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轻奏,则衬托轻快的场面,如玩耍等。
【始波噜】 即“羌笛”。
【士布里】 即羌族“其篥”。
【什不闲】 清代出现的组合锣鼓,将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置于一架,由一人操控,可敲打出多人敲奏锣鼓的效果,在北方为拉洋片伴奏,以招来观众。
【石槽】 唐代琵琶演奏家贺怀智用石制琵琶槽,后沿为“琵琶”的雅称。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鲲鸡筋为弦,用铁拨弹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贺怀智善琵琶,以石为槽。”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琵琶,古乐器也。自康昆仑后,能弹五十四丝弦者,已久无其人矣。”“岂俗手能擅其技哉。今舟中女校书度曲,动辙乱拨石槽,以倚和其韵,虽有巧者,时变新声,究不足与言乐也。”方南生等校注:“石槽有两解。其一指琵琶上用来架弦的石格子。另一种解认为是石制琵琶的胴体。”
【师刀】 摇奏体鸣乐器。也称“哈马刀”、“哈尔马力”、“萨满刀”。形制不一。长刀柄端的铁环上,穿缀若干小铁圈,也有在剪刀的手握铁上串小铁圈的。萨满(巫法)仪式时,摇动发声。流行于东北三省、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满族、壮族、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汉族。今用于民族舞蹈。
【时调锣】 即“仿苏锣”。
【十二案】 “熊罴十二案”的简称。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熊罴部》:“其熊罴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余,其上安版床,复施宝幰,皆金彩装之。于其上奏雅乐,含元殿方奏此乐也。奏唐《十二时》,《万宇清》、《月重轮》三曲。亦谓之十二案。”
【十二宫笛】 清代十二支一套的竹笛,对应十二个调。均开四个指孔。各笛筒音分别作某律宫音,与指孔音一起构成五声音阶。首笛为无射调,依次类推。《清续文献通考·乐八》:“十二宫笛,全副十二支,每支为一宫,配宫、商、角、徵、羽五音。第一支底音无射宫,第一孔黄钟商,二孔太簇角,三孔仲吕徵,四孔林钟羽。第二支底音应钟宫,一孔大吕商,二孔夹钟角,三孔蕤宾徵,四孔夷则羽,余类推。”
【十二宫箫】 清代宫廷制作的一套十二支单管洞箫。均指孔四,筒音分别作某律宫音,奏五声音阶。《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十二宫箫,全副十二支,每支为一宫,配宫、商、角、徵、羽五音。第一支底音黄钟宫,一孔太簇商,二孔姑洗角,三孔林钟徵,四孔南吕羽。第二支底音大吕宫,一孔夹钟商,二孔仲吕角,三孔夷则徵,四孔无射羽,余类推。”
【十二管】 即“十二律管”。《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汉·郑玄注:“其管,阳曰律,阴曰吕。”参见“律管”。
【十二管笙】 唐代用于燕乐的笙。用于燕乐。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唐乐图》所传十二管之笙,燕乐用之。”
【十二管箫】 十二管排箫。参见“十管箫”、“筊箫”。
【十二孔陶埙】 天津音乐学院 胡光亚《十二孔陶埙简介》:“天津音乐学院讲师陆金山,在曹正教授十孔陶埙的基础上研制。”(《乐器》1987年第1期)
【十二律笛】 律笛的全称,共十二支,筒音分别作黄钟宫、大吕宫、太簇宫、夹钟宫、姑洗宫、仲吕宫、蕤宾宫、林钟宫、夷则宫、南吕宫、无射宫、应钟宫。各合四指孔,成五声音阶。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下》:“十二律笛”,“汉蔡邕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有二笛。”
【十二律孤竹管】 边棱音气鸣乐器。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依托《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载“孤竹管”而创设的一套低音区律管。分别为:黄钟倍律、大吕倍律、太簇倍律、夹钟倍律、姑洗倍律、仲吕倍律、蕤宾倍律、林钟倍律、夷则倍律、南吕倍律、无射倍律、应钟倍律。以绳编连,可卷如竹简便携。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自黄钟倍律至应钟倍律,照前格式造毕,细绳编之。”
【十二律管】 ①泛指各朝代制定的相关十二根律管。

②特指五代依周代用黍得出尺度,截成的十二律管。《旧五代史·乐志下》:“遂以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

【十二律笙】 清末改良笙。各笙依十二律定音,音域两个八度又四个半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十二律笙,二十四簧,备中高二部十二律音,另有长嘴在外装之。中国复音乐器也。”
【十二律孙竹管】 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依托《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载“孙竹管”而创设的一套高音区律管。分别为:黄钟半律、大吕半律、太簇半律、夹钟半律、姑洗半律、仲吕半律、蕤宾半律、林钟半律、夷则半律、南吕半律、无射半律、应钟半律。以绳编连,可卷如竹简便携。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自黄钟半律至应钟半律,照前格式造毕,细绳编之。”
【十二律阴竹管】 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依托《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载“阴竹管”而创设的一套中音区律管。分别为:黄钟正律、大吕正律、太簇正律、夹钟正律、姑洗正律、仲吕正律、蕤宾正律、林钟正律、夷则正律、南吕正律、无射正律、应钟正律。以绳编连,可卷如竹简便携。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卷八:“自黄钟正律至应钟正律,照前格式造毕,细绳编之。”
【十二平均律大扬琴】 改善了天津乐器厂十二平均律大扬琴的音色品质。辽宁省歌舞团《介绍新制十二平均律大扬琴》:“将弦码左右侧移,改以三角钢,其平面可置承弦滚轴(以微调音高);钢两端借金属柱穿透面板由琴腔内的大梁支撑。解脱了面板承受弦的压力,改善了音色品质。琴框底的加固钢架改铝合金,可减轻十公斤。”(《乐器》1975年第2期)
【十二平均律扬琴】 ①许世民《十二平均律扬琴》:“弦纵向按大二度排列;左右交叉形成半音。”(《乐器》1974年第2期)

②上海音乐学院洪圣茂《适用于四码扬琴的十二平均律音位排列》:“1、音域G-a3,2、半音齐全,去掉变音槽,只需一种手法演奏。3、取消变音槽,便于五线谱视谱。4、为避免交叉手法,增加了异位的重复音区(见虚框)。5、纵向音位按大二度定弦;弦码左右为纯五度。”(《乐器》1980年第2期)

【十二筒】 相传为黄帝命伶伦所造十二根律管。也称“十二筩”。《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十二筩】 即“十二筒”。汉·应劭《风俗通·声音》:“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天地之风气的十二律之,五声于是生乎也。”
【十二弦琴】 宋代创制,形如“七弦琴”。设弦十二,依十二律定弦。《宋史•乐志一》:“十二琴者,如常琴之制而增其弦,皆以象律吕之数。”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圣朝尝为十二弦琴,应十有二律,倍应之声靡不悉备,盖亦不失先王制作之实也。”
【十二弦筝】 即“清乐筝”。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十二弦筝”,“阮瑀曰: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具也;二手动,应日月务也。故清者感天,浊者感地。而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角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
【十二厢笛】 即“十二箱笛”。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图名:“十二厢笛。”
【十二箱笛】 “十二律笛”的别称。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十二厢笛。”魏晋时期,称之为“四厢”或“四箱”。《魏书·太武五王列传·临淮王》:“置宫悬四箱,簨簴六架。”因周代的钟律失传,遂以笛规范音律,故十二律笛获称“十二厢笛”。《晋书·乐志上》:“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声,乐章亡缺,不可复知。及魏武 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 杜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晋书·律历志上》:“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以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以笛为正。以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部刘秀、邓昊、王艳、魏劭等与笛工参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声,然后器象有制,音均和协。”
【十二月笙】 北周时,郑译献给北周宣帝宇文贇的一组笙。每笙十六簧,共十二具,对应十二个月,故称。《周书·列传第十八·斛斯征》:“译乃献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有十六管。”因有争议,未被采用,后佚失。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后周 郑译献新乐,十二个月各一笙。每笙十六管。宣帝令与斛斯征议,征驳之曰:六律十二还相为宫。然一笙十六管,揔一百九十二管,既无相生之理,又无还相之义,深恐郑声乱乐,未合于太窃。谓不可帝纳之,停译所献焉。其制今亡矣夫。”
【十二竹筩】 即“十二筩”。竹律管。《晋书·律历志上》:“《传》云:十二律,黄帝之所作也。使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次制十二竹筩,写凤之鸣,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皆可生之。以定律吕。”
【十管箫】 十管排箫。明·胡侍《珍珠船·箫》:“虽名号不一,然编竹而成,其形参差,以象凤翼。或十管、十二管、十三管、十六管、十七管、十八管、二十一管、二十二管、二十三管、二十四管。”相传,舜所造之箫为十管。参见“韶箫”。
【石徽】 白石制的琴徽。宋•张帮基《墨庄漫录》卷八:“余谓夜弹琴,惟石徽为佳。盖金、蚌、瑟瑟(注:指绿宝石)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白石照之无光,于目昏者为便。”
【石角】 传说山崩所得之号角。宋·陈旸《乐书·俗部·石之属》引《三角典略》:“初魏,世山摧,得三石角,藏之武库。至是齐主入库,赐从臣兵器,持此角赐平秦王归彦曰:‘余事常山不得反,事长广,得反。反事时,将此角吓汉也。’”
【十九管竽】 特指宋代改良的十九管竽。在民间十七管竽的基础上增设二管而成。宋·陈旸《乐书·胡部·匏之属》:“十九管(竽)则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非古制也。”
【十九弦瑟】 特指“雅瑟”。雅瑟设二十三根弦,常用十九弦。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三礼图》: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二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蕃,蕃之为言羸也。”
【十六管箫】 约唐代起,宫廷雅乐所用排箫大多十六管,如双翼对称编列。“笅”和“颂箫”也为十六管。参见“十管箫”、“排箫”。
【石片】 “恰克恰克”的俗称。
【石片琴】 藏族“朵丁”的俗称。
【十七管笙】 唐宋以来笙的主要形制之一。近代民间流行的圆笙,管数与之相同。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唐乐图》所传十七管之笙,通黄钟二均声。清乐用之。”
【十七管箫】 十七管排箫。宋代教坊所用之箫和“清乐箫”都为十七管。参见“十管箫”“教坊箫”、“清乐箫”。
【十七管竽】 特指日本奈良市正仓院所藏吴竹竽。为十七管。其音律比该院唐传笙低一个八度。宋代元佑年间改革定型的十九簧“竽笙”。宋·陈旸《乐书·胡部·匏之属》图名:“十七管竽。”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圣朝太乐诸工已竽、巢、和并为一起,率取胡部十七管竽为之。所异者特以宫管移至左右而不在中尔。虽名为雅乐,实胡音也。”
【十三管箫】 十三管“排箫”。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竹排箫和淅川下寺一号楚墓出土的石排箫都为十三管,作单翼状编列。宋代的“鼓吹箫”亦十三管。参见“十管箫”。
【十三弦琵琶】 应为“七弦琵琶”。姚燮误读文献所致。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绀珠》云:琵琶有六弦者,唐史盛作。”“十三弦者,唐郑喜作。”《文献通考•乐十》:“七弦琵琶,七弦之制,形类阮咸而旁有缺,近取便身也。[七]弦、十三隔,孤柱一,合散声七、隔声九十一、柱声一,总九十九声。唐开元中郑喜子所进也。”
【十三弦琴】 张十三弦之琴,细节不详。宋·陈旸《乐书·雅部·丝之属》题图::“十三弦琴。”宋·苏轼《杂书琴事·书仲殊琴梦》:“元佑六年三月十八日五鼓,船泊吴江。梦长老仲殊弹琴,十三弦,颇坏损,而有异声。余问云:琴何为十三弦。殊不答,但诵诗曰:度数形名岂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

一说,颂琴设十三弦。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古之善琴者八十余家,各因其器而名之。颂琴据一焉,其弦十有三,其形象筝,移柱应律。”

另一说,秦代“璠屿之乐”俱十三弦。晋•葛洪《西京杂记•咸阳宫异物》:“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言称。尤惊异者,”“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屿之乐。”

【十三弦筝】 流传最广的传统筝。约始于隋代。《隋书•音乐志下》:“筝,十三弦,所谓蒙恬所作者也。”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箫正归》:“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弦。”《通典•乐四》:“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它乐皆十三弦。”多为五声音阶定弦,也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宋代,出现十二律定弦法。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圣朝用十三弦筝,第一弦为黄钟中声,设柱并同瑟法,然非雅部乐也。”原注:“十二中声,一弦黄钟中声、二弦大吕、三弦太簇、四弦夹钟、五弦姑冼、六弦仲吕、七弦蕤宾、八弦林钟、九弦夷则、十弦南吕、十一弦无射、十二弦应钟。十三弦黄钟清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十三弦筝,配以七音以和笛,通长三尺八寸,弦长二尺八寸三分,阔六寸五分,中高二寸八分,边厚一寸八分。前、后梁高、阔俱四分,前梁至首长三寸五分,后梁至尾长六寸二分。”参见“笛筝”。
【十四弦】 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十四弦“竖箜篌”。宋·孟珙《蒙鞑备录·燕聚舞乐》:“鞑靼始起,地处契丹之西北族,”“国王出师则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等弹《大官乐》等四,拍手为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伎乐》:“或弹拨十四弦。”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箜篌,一名十四弦,虏中号为螳螂琴。”原注:“客话。”
【十四弦筝】 设十四根弦的筝。明•朱载堉《明郑世子瑟谱》:“今官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十四弦筝,通长四尺七寸四分,弦长三尺六寸四分。各设柱以和音。额阔七寸三分,尾阔六寸五分,中高三寸八分,中厚二寸五分,边高二寸七分。前、后梁高俱四分四厘。前梁至额三寸六分,后梁至尾七寸四分。”清代十四弦筝有以七声音阶定音者。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故十四。”参见“燕飨庆隆舞乐筝”、“燕飨番部合乐筝”。
【十五弦瑟】 一说,尧时之瑟。在五弦瑟上增十弦而成。《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石弦】 “排箫”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三余帖》:‘箫,一名石弦,一名紫佩。’”
【实甬钟】
【士振】 佤族语“适争”的音译名。
【适振】 即佤族“适争”。
【士争】 即佤族“适争”。
【适争】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适振”、“士振”、“窘”、“振”、“独弦琴”。原理同二胡。长80~110厘米。用大龙竹为筒,腔口鞔笋叶。条竹为柄,设一轸一弦,弦粗,传统以藤条或牛草捻制,现以尼龙或丝弦。无千斤。竹弓张马尾或棕丝。音域五度。流行于佤族。演奏者以左拇指轻压竹条柄,使空弦音降低二度,拇指、食指捏弦,造成颤音。音色明亮、柔和。
【狮子锣】 一种大锣。也称“筛”。规格不一,锣面60~80厘米。演奏时,锣绳挂于架或杠棍肩扛。流传于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彝族、京族、仡佬族、毛南族、汉族。多用于节庆舞狮,舞龙。
Shou    寿
【手笛】 似“雅笛”而略小,开个六孔。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和峴论太乐手笛之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钟律管等矣。其孔有六,与羌笛同矣。昔宗同善吹,以为新引;唐云朝霞善吹,以为新声;孙处秀善吹,而作犯调;李牟善奏而风至。皆一时妙手也。”
【手鼓】 ①特指“萨满鼓”。清《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洲有跳神之俗,其任司祝者,颂经文舞蹈击鼓。”“其鼓别有手鼓、架鼓,系主家自击。”

②一种带柄扁鼓。鼓框以板条烘烤弯曲成型,高3.5~4厘米。两面鞔牛羊皮,皮沿缝于铁圈,覆于鼓面,绳绦系圈相互拽紧,鼓面径19.5厘米。鼓框设鼓柄。供手持,单手槌击兼拍击。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朝鲜族。用于民间歌舞、杂技。

③“达卜”的俗称。

【手铃】 “金刚铃”的俗称
【手铃儿】 即“金刚铃”。用手持柄摇奏,故称。《西游记》四十四回:“噫!有这般事!原来那东廊下有一个小道士,才睡下,忽然起来道:我的手铃儿忘记在殿上,若失落了,明日师父见责。”
【手锣】 又称“班锣”、“京小锣”、“内锣”等。有脐。形如碟,不设提绳。以一手中指掂锣沿提起,另一手持竹片或木片击锣脐发声。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锣三种,曰大锣,曰小锣,曰手锣。”近代手锣分高、中、低三种。由锣面和锣脐直径的大小决定。径大者音低,小者音高。
【守鼜】 古代军营夜间所用警戒鼓。每夜敲击三次。《周礼·春官·镈师》:“凡军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汉·郑玄注:“守鼜,备守鼓也。”
【手磬】 “引磬”的俗称。《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尼僧也不动响器,只敲木鱼,击手磬,念经而已。”
【手托】 壮族“单打”的别称。
【寿星博浪鼓】 “鼗”的俗称。《金瓶梅》第五十九回:“到了房中,见炕上空落落的,只有他耍的寿星博浪鼓还挂在床头上。”
【手摇鼓】 藏族“扎如”的俗称。
【守夜鼓】 即“鼜”。《龙龛手鉴·鼓部》:“鼓戚,守夜鼓也。”
【手语】 用手弹琴会友,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琴》:“《古乐府》:手语出朱弦,新声寄丹府。注:弹琴谓之:手语。”
Shu        
【书板】 一种小型“拍板”。北方曲艺伴奏用。《中国乐器图志•书板》:“书板用紫檀或红木制作,通常由三块组成,前组两块,后组一块;用左手摇动,碰撞发声,是说唱音乐中的伴奏乐器。长约14厘米,宽约4厘米。”
【竖笛】 ①泛指古代竖吹笛。主要有“长笛”、“短笛”。也指唐宋时期的“尺八”、“尺八管”、“箫管”。

②珞巴族“达崩”的俗称。

【竖篴】 即“竖笛”。《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参见“尺八”。
【树鼓】 即“建鼓”。至元代,演化为对“建鼓”与“鞞”、“应”三鼓的合称。《元史·礼乐志二》:“宫悬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磬三十有六簴,树鼓四。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元史·礼乐志二·宫悬乐器》:“树鼓四,每树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为翔鹭。下施小圆轮。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绘。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下以青狻猊四为趺。建旁挟二小鼓,曰鞞、曰应。树乐悬之四隅。踏床、鼓桴,并髹以硃。”
【蜀国弦】 唐代四川制琴家的“七弦琴”。四川制琴家辈出,琴材质优,故称。唐·李贺《听颖师弹琴》:“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清·王琦注:“蜀国弦,琴也。唐时琴材以蜀地为贵,故谓之蜀国弦,与乐府所传《蜀国弦》之曲不同。”
【熟簧】 即“笙簧”。用熟铜(锻打过的铜片)制成,故称。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以熟铜为簧,曰熟簧,又曰幽簧。“晋·潘安仁《笙赋》:“戾刂生簳,裁熟簧。”清·张铣注:“簧,以铜为之,故曰:熟簧。”
【竖箜篌】

 

拨奏弦鸣乐器。源于阿拉伯,随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传到欧洲称“哈泼”,传到中国称“竖箜篌”。也称“十四弦”、“二十弦”。由木制曲柱和横梁构成半梳型琴框。曲柱中空为音箱;横梁在下,供缚弦。弦张于曲柱与横梁间。靠拉绦调音。演奏时竖抱箜篌于怀,曲柱贴身,双手拨弦。形制有大小,设弦十二至二十七根弦不等。

1996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且末县的扎滚鲁克墓地出土了两架竖箜篌,距今约两千多年,是迄今所知竖箜篌的最早实物。《通典•乐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掰箜篌。”

隋唐时期,竖箜篌被应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等。《隋书·音乐志下》:“龟兹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觱栗、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今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藏唐代螺钿槽、漆槽箜篌残件各一具,为二十三弦。

宋代,竖箜篌弦增至二十五。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入内上寿》:“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掰之。”

元代,宫廷用竖箜篌设二十四弦。《元史·礼乐志五》:“箜篌,制以木,阔腹,腹下施横木,而加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

明代,宫廷用竖箜篌设二十弦。《明会典·工部二·大乐制度》:“箜篌八把。用梓木为身,阔五寸,厚六寸,直长四尺八寸,并柄上雕龙头。中嵌花板,雕盘龙一,俱沉香色,附以乌木引条,系二十弦。下横施引首,并描金沉香色龙头,通长二尺二寸五分。上施乌木轴子二十。中有柱手,用乌木制成竹节,两末雕龙头描金,长一尺二寸五分。两龙头下,各垂彩线纷巾沓。”

清代末,竖箜篌设十八根弦,并在曲柱上附指板,设十个品柱,共二十八个音位。《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竖箜篌,十八弦。靠柄一弦有十品,共二十八字。备四组音。弹时于中、低两部则用二手腹抱弹之。高音部则左捺品,右弹弦。”“靠柄一弦尤小,上拴于柄槽中制活轸,下拴于小音板,此音板可升高弦音一度,并有吟揉之作用。音量比琵琶大一倍,置于桌上弹之。”

【树皮筚篥】 因用泡桐的树皮卷成的筚篥。开六个指孔,哨子用细树枝的树皮制。音域:g1~g2。流行于云南石林的彝族中。为孩童的娱乐乐器。
【树皮号】 单簧气鸣乐器。用树皮制成,故称。大小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2米以上。需要一人举着,另一人吹奏。夜郎古国属地的新晃县境内的八江侗寨和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也有流行。流行于湖南桑植、龙山、永顺和湖北鹤峰、来凤等地的土家族。用作祭祀活动前的信号。
【树皮拉管】 “巴葛丢冬”的俗称。
【蜀琴】 唐代四川制琴家的“七弦琴”。四川制琴家辈出,琴材质优,故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蜀琴》:“鲍明远诗:蜀琴抽白雪,郢曲绕阳春。”宋·黄修复《茅亭客话·黄处士》:“琴最盛于蜀,制琴者数家,惟雷氏而已。”参见“唐琴”、“雷琴”等。
【树翣】 即“树羽”,也称“璧翣”。钟架上的条状饰物。《诗·周颂·有瞽》:“设业设虡,重牙树羽。“毛传:“树羽,置羽也。”唐·孔颖达疏:“树翣于簨之角上。”
【书弦】 指“大三弦”。因用于北方曲艺,故称。
【树叶】 即“吹叶”。
【树羽】 即“璧翣”。钟架上的条状饰物。挂于钟、磬等挂架的横梁(簨)两角为装饰。《诗·周颂·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毛传:“树羽,置羽也。”唐·孔颖达疏:“树翣于簨之角上。”《礼记·明堂位》:“周之璧翣。”汉·郑玄注:“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彩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释弥多也。”
【竖置式长形二胡琴马】 湖北省黄岗地区汉剧团吴廷篆《竖置式长形二胡琴马》:“为发展高音区,试制了一种竖置长琴马。其一脚压在琴皮中间;另一脚压在琴筒边。”参见“双点琴马”。(《乐器》1981年第1期)
Shuai
【摔钹】 “钹”的俗称。明·戚继光《练兵纪实·练耳目》:“明摔钹,凡摔钹鸣,是要各兵收队,再鸣成大队,旗帜通回中军。”
Shuang  
【双筚篥】 由两支同度“筚篥”捆成,故称。现民间“双管”是其遗制。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仅用于安国伎。《隋书·音乐志下》:安国伎“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钹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双管双簧乐器》:“双筚篥,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也称“双管。”“将两支大小,孔距、音高相同的细筚篥并排联接而成。”
【双觱篥】 即“双筚篥”。《文献通考·乐二十一》:“安国,其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双觱篥、正鼓、和鼓、铜钹、歌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檐鼓、具等十四种为一部。”
【双层琴筒高音四胡】 改良四胡。因设双层琴筒,故称。20世纪90年代初,由内蒙艺术学院赵双虎、内蒙歌舞团乐器厂段庭俊研制。
【双笛】 ①布依族“波晓呼”的俗称。

②控格人“苛希乃依”的俗称。

【双点琴码】 系宽状双点触弦的二胡弦码。吴廷篆《二胡前筒与双点琴码》:“1981年曾制作竖置式长形二胡琴码,使二胡的有效音域扩展了四度,但一、二把位的音色不够圆润”,“制作了双点触弦琴码后,二胡的音色,音量大有改观。不但可与传统二胡媲美,比竖置式长形二胡琴码也好得多。”参见“竖置式长形二胡琴码”。(《乐器》1985年第2期)
【双铎】 柄两端各设一铎体,故称。古代礼乐中武舞者所执。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中》图名“双铎”。《元史·礼乐志二·武乐器》:“单铎、双铎各二,其制如小钟,上有柄,以金为舌,用以振武舞。两地通一柄者,号曰‘双铎’。”《元史·礼乐志二》:“中统二十一年,大乐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书命八作司与之。镈钟二十有七,编钟七百二十有三,特磬二十有二,编磬二十有八,铙六,单铎、双铎各五,钲、錞各八。”
【双凤管】

 

两竹管并扎而成,管端均设簧,并饰凤凰,故称。《文献通考·乐十一》:“双凤管,盖合两管以定十二律之音,管端施两簧,刻凤以为首,左右各四窍。左具黄钟至仲吕之声,右具蕤宾至应钟之声。古者截候气律管并而吹之,以达六阴六阳之声。其制不过如此,升之雅乐可也。”
【双凤琵琶】 唐代名器,曲项琵琶。背板以逻皆桫檀制,其木纹隐如双凤,故名。杨贵妃曾用。《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引唐•胡琚《谭宾录》:“开元中,有中官白秀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献。其槽逻皆桫檀为之,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镂红文,影成双凤。杨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园,音韵凄清,飘如云外。”
【双共鸣箱柳琴】 香港中乐团阮仕春《双共鸣箱柳琴》:“经使用高音区d1-a3音色清亮。音量扩大,发音结实。中、低音区音量显著增大,丰润圆润,音色平衡。”(《乐器》1989年第4期)
【双共鸣箱中阮】 天津民族乐器厂《双共鸣箱中阮》:“扩大中阮的音箱,在箱内设一张薄共振板。音量明显增大,音色圆润。”(《乐器》1978年第1期)
【双功能活动千斤】 能改变空弦音高的活动千斤。用大拇指切换。由福建省艺校熊正林设计。后改进称三功能千斤。(《乐器》1984年第2期。)
【双鼓子】 由两个鼓体串成的鼗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宝津楼宴殿》:“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
【双管 ①可用作定律的管。《文献通考·乐十一》:“双管:黄钟管、大吕管,《乐·法图》云:‘东律主黄钟。圣人吹管,知律管音调,则度律历正矣。’然则黄钟之管九寸,与长尺之制异矣。九寸之管主黄钟,则十寸之管应十日可知矣。扬雄曰:‘声生於日。’言黄钟如此,则大吕管可知矣。唐李冲谓管有一定之声,弦多舒缓之变,故舍旋宫琵琶,制旋宫双管法,虽在於简易,道实究於精微矣。然大吕管通五均,则是黄钟管通七均非也。”

②黎族“毕达”的俗称。

【双管巴乌】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双眼巴乌”。构造与巴乌有别。由本管配以簧管组成。本管用青竹制长约20厘米。端口设长约4厘米的簧片。舌尖向上。管身开六个指孔。音域:c1~c2。音色脆亮。用同度两根并列捆绑而成。竖吹。流传于云南红河蒙自、个旧、建水等地的彝族。多用于自娱。本管也用鹰骨、雁腿骨或银制作,多作为收藏。
【双管鼻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高山语称“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由两根管组成,故称。其中一根有按音孔,另一根无按音孔。流行于台湾省的高山族。
【双管筚朗叨】 即“双管葫芦丝”。
【双管毕禄】 一说,“羌笛”在云南彝族中的称呼。
【双管笛】 维吾尔族“阔诗乃依”的俗称。
【双管侗笛】 在传统侗笛的基础上并两根而成。设指键的双管侗笛。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 曾杜克《双管侗笛》:“调整传统笛塞的位置,是音域扩大到两个多八度。将竹制音片改用芦苇。改进哨口。左食、中、无名指控制主管的一、二、三孔;右食、中、无名指控制附笛的四、五、六孔。左拇指控制附笛一键;右拇指控制附笛的二、三键,可吹奏双音。”(《乐器》1978年第2期)
【双管马布】 彝族语“马”为竹子,“布”为簧管,意为插上簧的竹管。用两支同度单管“马布”扎成,故称。又称“布惹”。管端喇叭口用牛角制。大多开有五或六个按音孔,一对马布并列捆成,或两管共享一个牛角喇叭筒。五孔马布音阶:c1-d1-e1-g1-a1-c2。六孔马布音阶:e-g-a-c1-d1-e1-g1。七孔马布音列为:g-a-c1-d1-e1-g1-a1-c2或e1-g1-a1-c2-d2-e2-g2-a2。竖吹,音色脆亮。流传于四川凉山的韶觉、甘洛、越西、美姑等地的彝族。用于独奏。
【双管闷笛】 用两根同度“小闷笛”捆绑而成。流行于云南彝族。
【双管竖笛】 羌族“须须”的俗称。
【双管竹叶笛】 双管单簧气鸣乐器。侗族“拔奔”的俗称,由两根同度“拔奔”并列扎成。管长21~26厘米,音列:g1-a1-b1-c2-d2-e2。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双管竹叶笛,侗族侗语成拔奔或纪拔昧。”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和广西的三江和融水等地的侗族。男青年常用于自娱。
【双光锣】 表面进行两次刮亮的脐锣。也称“二光锣”。面略小,音较高。
【双弧面扬琴】 洪建国,王汉明《双弧面扬琴》:“双弧面扬琴的琴面结构(包括码条、滚轴板、滚轴、变音槽、弦轴、弦轴板、音梁分布)与大转调扬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共鸣箱缩小近五分之一,底板封闭呈弧形状,面板上开出音窗两个。其重量减轻;琴体结构稳定;音区内半音齐全;常用调如C、G、D、A、F、bB、bE,都处发音较好的音区。”(《乐器》1980年第5期)
【双角】 两支角由一人并吹,故称。传说,黄帝所作。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谷俭曰:黄帝会群臣于泰山,作《清角》之音,似两凤双鸣,二龙齐吟。丹虵绕首,雄虹带天。横吹双角之实不过如此。”隋唐时期,用于军中仪仗。莫高窟晚唐156窟南壁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行图,绘有吹奏双角的壁画。
【双结构转调扬琴】 扬琴的弦达几百根,积聚起可观张力,设计成内外廓双层结构,内廓面板承担弦码向下压力;外廓承担弦的左右挤力。青岛市乐器厂《双结构转调扬琴》:“1、是共鸣箱独立,只承担琴弦向下压力,不再受来自两侧的压挤,解决了面板突裂问题。”(《乐器》1980年第1期)
【双勒浪】 双管双簧气鸣乐器。用两根“勒浪”并扎而成。流行于布依族。参见“勒尤”。
【双锣】 藏族“嘎顶”的俗称。形似圆盘,中心锣脐鼓起。分上下两锣,系于小架。上锣称雄锣,用槌敲击。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的寺院。
【双码三弦胡琴】 设三根弦两个码的胡琴。由四川宜宾地区文工团刘志渊研制而成。《双码三弦胡琴》:“弓毛仍夹在d1、a1之间,”“三条弦压在一个短码上对琴膜压力太集中,”“而设计了一个双码。”,“千金也必须进行调整”,“在二胡原两个弦轴的琴杆上装一小型涡轮涡杆。”《乐器科技》1978年第1期。
【双毛二胡弓】 设两股弓毛的二胡弓。林以民研制。《乐器科技》1977年第2期。
【双面鼓】 双面蒙皮的大鼓。也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鼓框以整段芒果木或椿木刳成。流传于西双版纳的双面鼓,长1米多。两端面径约40和30厘米。流传于德宏的双面鼓,长约50厘米。鼓两端面径约25和20厘米。框髹红漆。鞔麂皮或牛羊皮。鼓皮周围系绳于铁圈,相对牵紧。横置于架,用一手槌击,另一手拍击。多用于节庆,舞蹈。
【双面牛皮扁鼓】 即独龙族的“呃”。
【双膜八孔两键G调大笛】 辽宁省歌舞团 马铭心《两种改良笛》:“双膜八孔两键G调大笛,调整了指位,使用交叉指法,加上指键能解决全部半音和转调问题。设双膜孔扩大笛膜震动适应度。”(《乐器》1995年第2期)后继续改进。马铭心 钱国庆《对两种改革笛的再改进》:“将右小指的指孔向右扩大,中间镶木条使隔开。”(《乐器》1996年第3期)
【双膜三根弦胡琴】 以双琴筒套成的音箱。设三根弦。设计成高胡、二胡、中胡三个声部。分别定弦:c1-g1-d2;g-d1-a1;c-g-d1。由四川音乐学院陈泽等研制。陈泽《双膜三弦改革胡琴》《音乐探索》1984年02期
【双牛角】 击奏体鸣乐器。哈薩克語称“玉兹塔克勒达克”。把一对牛角加工成圆锥体,并列粘合,用木棒击打。流行于新疆伊犁木垒、巴里坤,甘肃阿克塞、青海海西等地的哈萨克族。用于民间器乐。
【双排管加键哨式排箫】 吉林省歌舞团石加环设计的二层构造排箫。陈犀《古乐器排箫的改革与研制》:“排箫只有一排,改革后则由两排组成”,“第一排有二十八支管,构成半音(音域d2-g4),其上设有四个机械转调装置,盖住某些音,可到转调”,“第二排由二十二支组成”“吹口错开排列。外侧孔的管构成G宫调的五声音阶(音域d2-d4)。里侧孔的管构成C宫调d的五声音阶(音域c2-c4)。两排管固定在木制外壳中。”(《乐器》1983年第1期)
【双千斤二胡】 用两个千斤变换定弦音的二胡。四川音乐学院李汲渊应用截弦原理改革而成,宋国生在《乐器之友》(1982年第1期)1971年春设想,与李汲渊商议后被采纳。1973年研制成功,获科技成果奖。《乐器科技》1974年第3期。后研制成功77-7型。《乐器》1978年第3期。
【双腔葫芦埙】     谭茗《双腔葫芦埙》:“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1990年基本完成了双腔葫芦埙的试制。将埙的原单腔体,改为双腔体。使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以上。对音孔排列做了改进,按十二平均律配齐了半音。”(《乐器》1992年第3期)
【双清】 拨奏弦鸣乐器,由阮咸演化而成。设四根弦,双同度音,或三根弦,其中二弦同度音。多用于江南丝竹。《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双清,类阮,中音部乐器。长三尺二寸,头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弦,二音,十三品,弹用拨。”中国音乐研究所藏清代双清,长约103厘米,八角形音箱,设四根弦,十三个品。定弦:g-c1。音箱面绘双龙戏珠纹,琴柄、琴首绘云纹,制作精美。近现代用于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的“闽南十音”和“漳州南词”等民间器乐或闽剧乐队中。
【霜丝】 弦乐器的弦色如凝霜,故称。唐·李白《九日登山》:“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清·王琦注:“霜丝,乐器上弦也。”
【双唢呐】 用两支唢呐并而同吹,故称。流行于各地乡村、社区中,也流行于南方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用于婚、丧、喜事。潮州音乐。现常与电声乐队、摇滚乐队结合的形式。民间艺人创有双鼻孔吹奏、双唢呐口冒烟等绝技。台湾音乐家作有双唢呐协奏曲《客家音畫》
【双鼗】 两个鼓体串于一柄的鼗鼓。《续文献通考·乐九》:“原武舞器鼗二,又宫县乐有单鼗、双鼗。郊祀设圜坛,宫县乐于坛南,内壝南门之外,置雷鼓、单鼗、双鼗各二柄,于北县之内,通街之左右。”
【双套筒高音四胡】 由两个琴筒套置的四胡。20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民族剧团满都拉、呼和浩特二轻乐器厂周印研制。琴柄装在琴筒外,张四根弦,柄上设木制千斤,可微调空弦音。定弦:g-d1-a1-e2
【霜条箎】 管身如枯枝的箎,故称。汉·郭宪《洞冥记》卷一:“建元二年,帝起腾光阁,以望四远。于台上撞碧玉之钟,挂黎之磬,吹霜条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
【双筒】 单簧气鸣乐器。蒙古族语称“好斯必斯古尔”。形制与“菲察克”相似,双管构成,各有六个指孔。音阶:f1-g1-a1-b1-c2-d2-e2。流行于内蒙古的哲里木盟库伦旗和辽宁阜新等地。用于合奏或民族歌舞伴奏。
【双筒双膜胡琴】 四川音乐学院陈泽研制,有高音二胡、次高音二胡、中音、二胡等。(《乐器科技》1980年第4期)
【双箫】 ①“波晓呼”的俗称。

②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两手各执一支箫同吹,故称,结构与夜箫相似,开四个指孔,能吹简单的复调。流行于贵州毕节等地的苗族。

【双眼巴乌】 彝族“双管巴乌”的俗称。
【双音笛】 门巴族“里令”的俗称。
【双音二胡】 能演奏和音的改良二胡。浙江艺校音乐班乐改小组:《双音二胡探讨》:“二胡要拉双音,必须改革千斤,有效地分开二弦,否则只能演奏平行五度双音。为此试制了两种千斤。1、双勾千斤:如图,内弦勾要高出外弦勾2-3毫米,使两弦间隔7-8毫米。2、板胡式千斤,如图。琴码上的外弦承受点磨低些,配合两弦高低相差1-2毫米。”“采用双股弓毛。”(《乐器》1978年第4期)
【双音双千斤二胡】 能拉奏双音的双千斤二胡。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李淼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双鱼錞】 錞的盖盘上饰有双鱼纹,故称。参见“双鱼錞图”。
【双韵】 拨奏弦鸣乐器。阮咸演化而成。设四根弦,两组同度双弦,故称。琴柄修长,设品。音箱较小,呈六角形或八角形。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阮琴》:“阮琴本阮咸所制,”“因名阮咸。近世方格小为双韵,亦名阮。”
Shui
【水镲】 “镲”的俗称。也泛指质地较薄,声音较散的镲。
【水笛】 黎族“旬夏”的俗称。
【水鼓】 向鼓腔孔中滴水来改善音质的鼓。因天气干躁,鼓的音质不佳。平时在鼓腔中注少量水,演奏时从孔中将水倒空。也称“抬鼓”,德昂族称“格楞当”,傣族称“光弄”,佤族也有水鼓。鼓腔呈圆锥形,用整段梧桐、芒果或椿木刳成,腰收敛。长约1.2米,规格不一。蒙牛皮于铁圈,绷于鼓腔,用皮条牵拉紧。串竹竿于鼓框,两人抬鼓,用双槌击奏。多用于大型节庆场面。
【水晶弦】 也称“冰弦”。取本色蚕丝,上明胶搓成,具透明感,故称。明•朱厚爝《风宣玄品•琴坛》:“冰弦。”原音释:“古人有水晶弦,似明胶合而成,其色明莹,故曰:水晶弦。”明•屠隆《考盘余事•砚笺•琴弦》:“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所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水盆】 击奏体鸣乐器。用数个水盆注水定音后击奏乐曲。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沈德符云:都下贵珰家作剧,所用童子名倒刺小厮者,先有敲水盆一戏,甚为无谓。然唐李琬已造此,但用九瓯盛水击之。合五声、四清之音。谓之水盏,与今稍不同。”参见“瓯”。
【水泉】 五代吴越王藏琴。宋·文莹《续湘山野录》:“郑中贤”“又学琴于崔谕德尊度。崔谓杨大年曰:郑中贤弹琴恐古有之,若今则无。吾箧中蓄琴朴一,琴号水泉,乃江南故国清风阁所宝。本欲携葬泉下,托君赠之。为我于龙池题数字记于腹,此琴之声可盖余琴六、七面。”
【水音鼓】 拍击气鸣乐器。用一段大毛竹筒制成,周围刻有美丽花纹和题词,拍击筒口激发筒内空气柱振动发音。由香港董华强创用。分为“单水音鼓”、“长水音鼓”、“短水音鼓”、“枯节”等款式。“单水音鼓”用八节毛竹制成,筒高约76厘米,音高为B;“长水音鼓”也用八节毛竹制成,筒高约56厘米,音高为#f;“短水音鼓”用五节毛竹制成,筒高约56厘米,音高为b。“枯节”用九节毛竹制成,筒高约138厘米。为新颖乐种“节歌”伴奏。
【水盏】 即“瓯”。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沈德符云:都下贵珰家作剧,所用童子名倒刺小厮者,先有敲水盆一戏,甚为无谓。然唐 李琬已造此,但用九瓯盛水击之。合五声、四清之音。谓之水盏,与今稍不同。”
【水族大鼓】 凸腹型鼓腔,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刳成。鼓高约1米,径约45厘米,两面鞔牛皮。置鼓于架。用两根包布的槌击奏。流传于贵州水族。多用喜庆或民族集体舞《跳月》场合。
【水族大皮鼓】 一种大鼓。用段圆木挖空,两面蒙牛皮,长约1.5米,面径约100厘米,常与铜鼓同奏。流行于水族地区。
【水族芦笙】 即“梗”。
Shuo
【朔】 “朔鼙”的简称。《周礼·春官·小师》:“下管,击击应鼓。“汉·郑玄注:“应与朄即朔皆小鼓也。”汉·刘熙《释名·释乐器》:“鼙,裨也,裨助鼓节也。鼙的前面曰朔。朔,始也。”
【朔鼓】 即“朔鼙”。《骈雅·释器》:“小曰朔鼓。”。
【朔鞞】 即“朔鼙”。明代朔鞞形体偏大,已与朄鼓、悬鼓、相鼓混同。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此器四名:一曰朔鞞,二曰朄鼓,三曰县鼓,四曰相鼓。以木为腔,长二尺,大面径一尺四寸,小面径七寸,声洪而徐,类鞭鼓之声。”
【朔鼙】 一种小鼓。简称“朔”。周代已用于宫廷礼乐,悬挂在建鼓西侧,在乐曲开始时敲奏。《仪礼·大射》:“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汉·郑玄注:“朔,始也。奏乐先击西鼙。”
Si            
【丝】 ①周代“八音”乐器分类之一。古代弦乐器的代称。弦多用蚕丝搓成,故称。包括:瑟、筝、筑、琴、箜篌、琵琶、阮等。唐•裵夷《增美人书》:“应从玉指到金徽,万态千情料可知。今夜灯前湘水怨,殷勤封在七条丝。”

现代分类属弦鸣乐器,声学属“弦振动”。激发方式有:拨奏(琴、琵琶)、擦奏(奚琴、牙筝)、击奏(筑、扬琴)、风动(风筝)。依形制不同可分为:颈箱型,现称琉特型(琵琶、阮);板箱型,现称齐特型(筝、扬琴);竖琴型(竖箜篌),乐弓型(高山族乐弓)。

②弦的代称。因弦多以丝制,故称。唐•裵夷《增美人书》诗:“应从玉指到金徽,万态千情料可知。今夜灯前湘水怨,殷勤封在七条丝。”

【四宝】 又名“四块”。用四块竹板制成,每块竹板两端为“竹目”(节),有时用油炸后使用,发音清脆悦耳。也用红木、紫檀等制作。长约21、宽约2.8厘米。多用于福建南音、笼吹。
【斯比斯额】 即“斯布斯额”。
【泗滨磬】 用产于山东的泗滨石所制的磬。宋 陈旸《乐书 石之属》:“天宝中,废泗滨磬,而以华源石代之。”《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汉·郑玄注:“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参见“华源磬”、“泗滨友”。
【泗滨友】 “泗滨磬”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合壁事类》:李建勋目磬为泗滨友。”明•都穆《玉壶冰》:“江南李建勋尝蓄一玉磬,尺余。以沉香节按柄扣之,声极清越。客有谈及猥俗之语,则急起击玉磬数声,曰:聊代洁耳。一竹轩榜曰:四友。以琴为峄阳友;磬为泗滨友;《南华经》为心友;湘竹榻为梦友。”
【斯布斯额】

 

喉振气鸣管乐器。哈萨克族语“吹”的意思。也称“斯布孜额”、“斯比斯额”、“色不孜克思布孜可。被誉为“心笛”。竖吹。11世纪《突厥语大词典》中载此器。最初用“从文依草”制,后用杨木、松木、骨头、铜片制,现用铁筒和钢管制。开三至五个指孔。用喉音的泛音与管的不同音高共鸣,形成音阶,音色柔和。左食指、中指按上孔;右拇指、食指按下空。吹完一乐句后需换气。筒音C,泛音音阶:c1-e1-g1-c2;四孔音阶:d2-e2-f2-g2-a2-b2-c2,音域:c1~c3。音色有穿透力,流行于新疆阿尔泰、塔城、布尔津、乌苏、乌鲁木齐、新源等地的哈萨克族。多自娱用。
【斯布孜额】 即“斯布斯额”。
【思布孜可】 即“斯布斯额”。
【斯得尔马克】 摇奏体鸣乐器。形似盾,上穿若干金属小环,顶端插猫头鹰毛。手持下方柄摇动发出清脆节奏声。流行于哈萨克族。
【四滴水】 “大芦笙”的俗称。苗族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斯尔那依】 拨奏体鸣乐器。哈萨克族口弦。民间形制多样,用泥制口弦,称“沙孜斯尔那依”,芦苇制口弦称“哈木斯斯尔那依”。
【斯尔乃依】 哈萨克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四股弦】 “四胡”的俗称。
【四管筚朗刀】 1970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于天佑研制。铜制葫芦形气斗,并排插入竹制本管二,各附一塑料副管。主管各开七或八个指孔。两组管各有独立吹嘴。演奏者以舌尖控制左组,右组或两组音管同时发音,演奏旋律或和音。音域:c1~g2
【四胡】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胡勒”、“胡兀尔”、“四弦”、“四股弦”、“二夹弦”。流行于内蒙、东北、华北等地区的蒙、汉、达斡尔、赫哲、锡伯等民族。形似二胡,设四根弦。弦分同音两组,组按四度或五度音程定音。以双股马尾弓分别夹入弦擦奏发声。音量比二胡大,音色粗犷。《清朝礼器图式》、《清会典》、《律吕正义》称“提琴”。传统四胡有大、中、小三种形制,长80~110厘米,竹木制,八角或铜皮卷圆琴筒。用于民间说唱,二人台、曲剧、皮影戏及民间器乐合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四胡亦普遍丝竹。出于番部,一名番胡,长与二胡等。四弦双音。伴奏之乐器,音量较大,巧妙远不如二胡。”前腔鞔牛、羊或蟒皮。硬木圆柄。丝或钢弦两对,缠千斤,定弦:g-g-d1-d1或d1-d1-a1-a1。细竹弓张马尾两股,鬃引四弦间。音色富有光彩。参见“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
【四胡子】 “四胡”的俗称。流行于新疆北部昌吉、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回族。
【司节】 即满族“簸箕”。
【四金】 周代特指錞、镯、铙、铎等四种青铜击奏体鸣乐器。“八音”分类属“金”,故称。战场上用以节制众鼓。由“鼓人”培训击敲手。《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
【四孔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长约40厘米,管身开一个吹孔,四个音孔。音色厚实。昔日多由老人吹奏,曲调悲哀,故也称“哀笛”。 流行于西藏南部墨脱、林芝等门巴族地区。现多用于歌舞娱乐。
【四孔苗笛】 单簧气鸣乐器。“苗笛”形制之一。也称“果林”、“嘎连”、“丢目”。有大小两种形制。小的四孔苗笛长约40厘米,近管端开方形吹孔,蜂蜡粘铜簧片。横吹。音阶:d1-e1#f1#g1-a1。大的四孔苗笛长约60厘米。横吹,音阶:a-b-#c1#d1-e1;音色优雅。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广西融水、云南红河屏边等地。多用自娱或传情。
【四孔箫】 佤族“力西”的俗称。
【四块】
【四块瓦】 碰奏体鸣乐器。四块瓦状短竹,宽约三指,两手各夹一对。用大拇指和中指夹持短竹的腰部,碰击或摇击发声。上下对击发声,音色清脆,节奏丰富。常用于二人台、道情、蹦蹦等地方戏的伴奏。
【四块玉】 即“四块瓦”。用于曲艺伴奏。清•李振声《百戏竹枝词•四块玉》:“乞儿曲名,以竹四片摇以为节,号四块玉。”参见“击竹”。
【思理】 即“八弦琵琶”。《北齐书•李元忠传》:“掻,字德况,少聪敏有才艺,音律博艺之属,多所通解。曾采诸声,别造一器,号曰八弦,时人称其思理。”
401扬琴】 即“变音扬琴”。型号名称。
【司尼】 即藏族的大碗顶大钹。
【司涅】 碰奏体鸣乐器。藏族、门巴族的大碗顶大钹。也称“司尼”。钹面大而薄,边沿微翘,面径33~37厘米。碗顶有绳孔,系绸布。一副对击。流行于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等地的藏族、门巴族。用于藏传佛教仪式、藏戏、民间歌舞。
【私怕灭】 拉祜族语“吹叶”的音译名。
【四十四弦转调筝】 苏州民族乐器厂研制,定弦七声音阶。《七声音阶四十四弦转调筝》:“音域F1-g4。”(《乐器》1972年第2期)
【丝桐】 “七弦琴”的雅称。七弦琴面板多以桐木为材,弦以丝为材,故称。唐·高适《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唐·李白《怨歌行》:“寒若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司徒甲】 即“替指”,俗称假指甲。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琴甲。”“今弹琴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音。亦因汧公也。尝患代指,而旧甲方坠,新甲未完,风景廓澄,援琴思泛,假甲于竹,聊为权用。名德既崇,人争仿效,好事者曰:司徒甲。”
【四弦】 ①即彝族、哈尼族、苗族月琴。

②“四胡”的俗称。

【四弦板胡】 ①张四根弦的板胡。琴筒皮面上设横置长码,双股弓毛,定弦:g-c1-g1-c2。(《乐器》1985年第5期)

②山东临沂艺术学校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四弦大胡】 郑荣《四弦大胡》:“1964年研究。是在传统大胡的基础上设计。琴筒圆形,蒙以蟒皮,定弦同大提琴。双股琴弓,第一束穿于D、A弦间;第二束穿于C、G弦间。右手食指、中指;名指、小指各夹一束弓毛。”(《乐器》1980年第1期)
【四弦胡】 苗族、布依族、壮族的竹筒四胡。形似二胡,琴筒用毛竹制,蒙猪膀胱。琴杆用竹或硬木制。长约60厘米。弦轴用黄杨木或黄檀制,张四条肠衣弦,定弦:a-e1-a1-e1。流行于广西河池的天峨地区的壮族。用于叙事歌、山歌伴奏或自娱.
【四弦胡琴】 设四根弦的胡琴。琴码呈等腰梯形,弓设两股马尾,分别夹于夹于第一二弦和第三四弦之间。可拉双音。1971年由林翔飞改革而成。
【四弦胡T孔】 在四弦胡琴运弓处设“丄丅”形孔,以引导马尾拉弦。由逯振进研制。(《乐器》1983年第2期)
【四弦京胡】 设四根弦的京胡。1970年由空政文工团政治部宣传队戚正国、史金声设计。分70-10型I和70-20型II,分别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和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乐器科技简讯》1972年第3期)
【四弦琵琶】 常用曲项琵琶设四根弦。清末琵琶款式,面板上取消了传统的凤眼音窗,形态接近现代琵琶。按尺寸有大号、二号之分。《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四弦琵琶,大号,长三尺一寸半,头八寸三分,槽一尺。面有四相,大品十,小品二。山口高五分。覆手高三分。弦之距离皆五分。”参见“二号琵琶”。
【四弦琴】 ①将中胡琴筒与高胡琴筒并列的四弦胡琴。祁尔士《四弦琴》:“采用双重琴码分压两个琴筒蒙皮中央。”(《乐器》1979年1期)

②天津音乐学院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四弦奚琴】 朝鲜族改良的设四根弦的奚琴。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原理同艾捷克,硬木制,面板开音窗,腔内设音梁、音柱。柄设指板。由高音、中音、低音成系列。高音奚琴定弦:g-d1-a1-e1;中音奚琴定弦:c-g-d1-a1;低音奚琴定弦:C-G-d-a。
【四弦子】 拨奏弦鸣乐器。演奏时用手指在四根弦上来回拨动是演奏特色。有《四季歌》、《绣荷包》、《五更曲》、《十二月》等曲牌。流行于东乡族中。
【四页瓦】 即“四块瓦”。流行于保安族中。用四块长约15厘米,宽约7厘米竹板组成,两手各执两块敲击,节奏丰富。
【斯依锣】 侗族语“八音锣”的音译名。
Song    
【宋滚尔】 克木人“排笙”的音译名。
【宋国生新四胡】 1960年夏,由天津音乐学院宋国生与天津乐器厂改革而成,皮蒙在琴筒中间,琴弦从筒壁孔中穿入,指板与皮成直角,设四根弦,弓鬃于弦外拉奏。
【送君】 “鼓”的雅称。宋·无名氏《致虚杂俎》:“鼓,曰送君。”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鼓》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鼓,曰送君。”
【松堪勒绒】 即“勒绒”。松堪为缅甸边境小镇,据传勒绒为发源地,故称。
【颂琴】 板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具体形制有二说。

一说,周代伴奏“颂”之琴。《诗经》由风、雅、颂合成。风为民谣,雅为贵族诗篇,颂为周室祭祀诗章。《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槚,以自为榇与颂琴。”晋·杜预注:“琴名,犹言雅瑟。”《宋史•乐志十七》:“古者大琴则有大瑟,中琴则有中瑟。有雅琴、颂琴;则有雅瑟、颂瑟,实为之合。”

二说,“筝”的别称。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古之善琴者八十余家,各因其器而名之。颂琴据其一焉,其弦十有三,其形象筝,移柱应律,宫悬用之。”明·唐顺之《荆川稗编·乐七》:“颂琴十三弦,移柱应律,其制与筝无异,古宫悬用之合颂声也。是知筝本颂琴,后世以其似,呼其名,遂名之曰筝,而列之俗部,使颂琴受诬,不得跻于雅,可叹也。”

【颂箫】 宫廷排箫的形制之一。似小箫。明·胡侍《真珠船·箫》:“箫有篸差。箫、筊箫、韶箫、歌箫、雅箫、颂箫、籁箫、短箫、燕乐箫、清乐箫、教坊箫、唱箫、和箫、鼓吹箫、李冲箫、凤箫、龟兹箫。”
【颂钟(锺)】 一说,即“镛”。周代举行典仪时,陈列于西面的镛钟。《仪礼·大射》:“西阶之西,颂磬东西,其南钟,其南鑮,皆南陈。”汉·郑玄注:“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钟不言颂,”“义同省文也。”“古文颂为庸。”
Su        
【嗉】 指“七弦琴”颈部。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凤嗉,一曰:颈,琴肩也。”也指“七弦琴”底板,轸池以上部位。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琴底诸名》:琴底“通体如面式,形似仰瓦,在额下者曰:嗉。”
【苏尔纳依】 即塔吉克族“唢呐”。
【苏尔奈】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唢乃依”、“木唢呐”。构造似唢呐,整体用木制。开有九个音孔。《清会典·乐器八》:“苏尔奈,一名琐口奈,两端设铜,上敛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九孔,前出七,后出一,左出一。上接小铜管“,“入木管内”,“铜管近上有铜盘,下端镮垂流苏。”现苏尔奈管身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音阶:g1-a1-b1-c2-d2-e2#f2-g2。或八个指孔,前七背一,背孔为最高音指孔。音色相对柔和。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多用于喜庆歌舞场合或器乐合奏。参见“改良苏尔奈”。
【苏古笃】 拨奏弦鸣乐器。又称“色古笃”,纳西族语意为”一定要学会”。音译名还有“火不思”、“胡拨”、“琥珀”等。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中。相传13世纪忽必烈远征云南大理时传入。于云南省滇中和滇南的洞经乐队中使用。沿袭了火不思形制。长约1.1米。定弦:e-a-d1-g1
【塑料筒膜二胡】 塑料筒一端蒙塑料革的二胡。(《乐器》1981年第3期)
【苏那】 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甲铃相近。从克什米尔拉达地方传入西藏。流行于民间、宫庭、寺院。作为阿里地区鲜、卡尔、谐巴谐玛等民间歌舞的伴奏。
【苏奈依】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塔吉克竖笛”。用苹果木或杏木为材,传统管身拼合。长约36厘米。管上口塞圆塞,槽与管壁构成气道,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或八个指孔,前七背一。奏法同竖笛。筒音a1,音域两个八度。音色柔厚。流传于新疆塔什库尔干、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的塔吉克族。用于歌舞、器乐。
【素琴】 无漆饰之琴。《广韵•暮韵》:“素,《列子》曰:太素者,质之始也。”《南齐书•张欣泰传》:“欣泰通涉俗雅,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辙游园池,着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清•王琦注:“素琴,谓琴之素朴,不用金玉珍宝以为饰者。”郑珉中《论日本正仓院金银平文琴兼我国的宝琴素琴问题》:“《礼记》注:素琴,无漆饰也。”
【俗笙】 明清时期,传统笙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十七簧笙。宫廷和民间都有流行。笙管所插之孔,在笙斗面上呈马蹄形排列,右侧有一缺口,供右手食指伸入按内侧两个音孔。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俗笙周遭之管,有阙不连,而向内者二孔,指入其中按之。周遭之管如环,无端,孔皆向外,指不向内,此其异也。”
【苏笙】 生产于苏州,故称。笙斗用木制,“中挝”顶端镶小段骨管为饰,形体比北方笙略小。音色轻柔、清雅,多用于江南丝竹合奏。清代宫廷用笙多往苏州购置。或将乐器制作艺人招进京,为皇宫制作乐器。
Sui      
【隧】 “钟”体下中央部的敲奏点。《周礼·考工记·凫氏》:“于上之攠谓之隧。”汉·郑玄注:“攠,所击之处攠弊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穟草钲】 宋代史载传世钲,穟草纹饰,故称。《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穟草钲“,“高一尺一寸八分,柄长六寸,径二寸二分,上径长九寸七分,阔六寸四分。下径长一尺一寸九分,阔八寸六分,重六十三斤,无铭。”“是钲所饰篆画突起,两面状兽首,而中象黄目,周以穟草,其制作为周物,无疑也。”
【虽劳】 黎族语“鼻箫”的音译名。
【随劳】 黎族语“鼻箫”的音译名。
【隧钲】 宋代史载传世钲,饰夔纹。因钲插柄于座而击,隧部在上,故称。《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隧钲“,“高一尺三寸三分,柄长七寸九分,上径长一尺八寸,阔四寸七分。下径长一尺五寸二分,阔一尺九寸。重七十八斤有半,无铭。柄中空,以夔为饰,两面又作蟠夔萦纡纠结之状。目曰隧钲者,有凫氏言钟之隧攠制耳。然钲之为用,非若钟之下垂,植其柄于座而鸣之。则钟之隧当在下,而钲之隧当在上也。”
Sun      
【笋】 钟、磬挂架的横梁。也作“簨”、“笋”、“栒”、等。《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笋。”汉·郑玄注:“乐器所悬,横曰笋,植曰虡。《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汉·郑玄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羽属;植曰虡,饰之以臝属。”《宋书·乐志一》:“悬钟、磬者曰笋簴。横曰笋,从曰簴。”参见“笋虡”。
【笋簴】 即“笋簴”。《广韵·准韵》:“簨虡,《释名》曰:所以悬鼓者。横曰簨。簨,峻也。纵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
【隼筚】 即“筚冬相”。
【笋虡】 钟架。也作“簨簴”、“笋虡”、“栒虡”等。供悬钟、磬。笋为横梁;虡为立柱。《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笋。”汉·郑玄注:“乐器所悬,横曰笋,植曰虡。”《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汉·郑玄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羽属;植曰虡,饰之以臝属。”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所以悬鼓者,横曰簨。簨,峻也。在上高峻也。从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

先秦时期,笋虡的装饰已有严格规定,后有不同程度的沿革。笋虡造形通常以虎豹等猛兽及鸟类、龙类为饰。《周礼·考工记·梓人》:“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笋虡。“汉·郑玄注:“臝者,谓虎、豹、貔、螭为兽浅毛者之属。羽,鸟属。鳞,龙、蛇之属。”纹饰一般取龟类、鳖类、蟹类、鱼类、蛇类及蚯蚓、虾蟆、蟋蟀、蝉、蟥蛢、蝾螈等生物为形。《周礼·考工记·梓人》:笋虡以“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汉·郑玄注:“外骨,龟属。内骨鳖属。却,螾衍之属。仄行,蟹属。连行,鱼属。纡行,蛇属。脰鸣,鼃黾属。注鸣,精列属。旁鸣,蜩蜕属。翼鸣,发皇属。股鸣,蚣蝑,动股属。胸鸣,荣原属。”钟、磬笋虡的外形不同,纹饰各异。笋虡的各部位皆有名称。参见“钟虡”、“磬虡”、“业”、“崇牙”、“璧翣”、“树羽”。

【笋簴】 即“笋虡”。悬钟、磬挂架。《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汉·郑玄注:“乐悬,谓钟磬之属,悬于笋簴。”《宋书·乐志一》:“悬钟、磬者曰笋簴。横曰笋,从曰簴。”
【簨虡】 即“笋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汉·郑玄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羽属;植曰虡,饰之以臝属。”
【簨簴】 即“笋簴”。《鬻子》卷下:“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写铭与簨簴曰:”“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笋壳胡】 形似胡琴,长约60厘米。琴筒用金竹制,筒长约11厘米。以荀壳为琴面,琴面直径约5厘米。琴杆以冬青木制,张丝弦或钢弦。音色清亮。流行于广西、贵州部分彝族地区。多用于彝族八音乐队。
【笋壳琴】 傣族“丁嘎那”的俗称。
【孙竹管】 周代宫廷祭地用管乐器。《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
Suo            
【锁叭】 即“唢呐”。明代军中用作指挥作战的传信乐器之一。明·何良臣《阵纪·教练》:“计其梆铃、板钹、笳角之节,觱篥、锁叭、哱啰之音。起火、坐礟,卧笛之号,悉皆变队易伍,出伏用疑,分合奇正,进退远近,无穷不测之密令也。”
【梭拉】 即苗族“大唢呐”。
【娑拉伊】 双簧气鸣乐器。即“苏尔奈”。也称“管”。流行于新疆少数民族。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管谓之娑拉伊。”
【索勒】 双簧气鸣乐器。外形与唢呐相似,喇叭口用葫芦制,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常用于民族歌舞伴奏。
【唢勒耐依】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竖笛。管身开七个按音孔,前六背一。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中。
【锁拿】 即“唢呐”。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唢呐,一作锁拿,又名锁口奈,原名苏尔奈,本回族所用,皆译音也。”
【唢呐】 双簧气鸣乐器。出自波斯语(surnā, zurnā)。通常由哨子、哨管、管身和喇叭口等四个部分组成。哨子用压扁的芦苇或麦管制成。插哨的小管俗称“钦子”、“信子”、“芯子”,用铜制,呈圆锥形,下端有一铜质或塑料圆片,称“气牌”,也称“铜盘”,下饰两个刻花铜球。管身俗称“杆”,一般用红木制,为圆锥管,表面凿呈竹节状,也有用铜制或锡制的。喇叭口俗称“碗”,都用金属制。维吾尔族苏尔奈的喇叭口用木制,通常开有八个指孔,前七背一。

唢呐在古代曾译作“锁呐”、“销呐”、“锁口奈”、“唆哪”等名。明代军队用作信号乐器,称“唢叭”、“号笛”,明代正德年间的词曲中又作“唆哪”。维吾尔族唢呐曾译为“唢乃依”、“苏尔奈”、“锁拿”、“娑拉伊”。“琐口奈”、“娑拉伊”,又称“木唢呐”。苗族唢呐音译为“梭拉”、“塞豁”、“列罗”、“亮巴”;小唢呐又称“哜呐”、“海笛”。彝族唢呐译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名。黎族竹唢呐称“拜”。壮族唢呐称“啵咧”。藏族唢呐译称“嘉令”,也译作“苏那”,西藏佛教所用唢呐,古称为“得梨”。

从西域传入中原。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口锁       口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唢呐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

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通常能吹两个八度。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锁呐】 即“唢呐”。清·汪汲《事物原会·锁呐》:“明乐器中有锁呐。正德时,词曲作唆哪,盖后起之名,故字体随人书也。”
【唆哪】 即“唢呐”。清·翟灏《通俗篇·器用》:“《燕在阁知新录》:近乐器中有锁呐,正德时,词曲作唆哪,盖后起之名,故字体随人书也。”
【唢呐活芯】 中央音乐学院 郭雅志创造。陈自明《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的民族乐器改革新成果》:“一种金属弹簧装置,它可前后伸缩,结合演奏气息控制可吹出半音音阶。”(《乐器》1994年第1期)
【唢呐哨】 王振忠《唢呐哨子的自制、调整与修理》:“一定要等芦苇的叶子全部干黄时才取材,芦苇杆选其中节长,壁厚,表面洁白,无花斑的。再经慢慢风干,半年后没有明显收缩的。制作程序如图。”(《乐器》1979年第3期)
【唢乃依】 即维吾尔族的“苏尔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S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