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
Ran | 冉 然 |
【冉拜】 | 壮族语“竹筒胡”的音译名。 |
【冉卜】 | 即“葫芦胡”、“葫芦琴”。壮族语“冉”为胡琴的统称,“卜”为葫芦,“冉卜”即用葫芦制成的胡琴。 |
【然尺直列】 | 傈僳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
【冉督】 | 壮族语“马骨胡”的音译名,原意为“骨胡”。 |
【冉列】 | 壮族语“马骨胡”的音译名。称呼来自传说中的恋人阿冉和阿列的名字。土司霸占阿冉,杀阿列爱马。阿列以马腿骨和尾鬃制马骨胡,杀霸救人。流行于广西壮族。 |
【冉森】 | 即“马骨胡”。壮族语意为“小而亮乐器”。 |
Rao | 绕 桡 |
【绕殿雷】 | “琵琶”的雅称。明•陈仲儒《珍珠船》卷一:“冯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令弹,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绕殿雷,原为宫廷于元旦大朝会时的颂呼声,借此比喻冯道之子的演奏功力,音量甚大。后演为琵琶的雅称。宋•吴自牧《梦梁录•元旦大朝会》: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为绕殿雷。”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类》“《珍珠船》:冯道之子能弹琵琶,世宗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 |
【桡鼓】 | 即“铙鼓”。明·何臣良《阵纪·技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隆之势,彰震天之威。” |
Re | 热 |
【热巴甫】 | 拨奏弦鸣乐器。形制同多朗热瓦普而略大,通体用一整块桑木、杏木或梨木制作,规格不一。长约85厘米,琴箱蒙牦牛皮、马皮或驴皮。有指板,不设品,设五个弦轴,左三右二,琴杆连接琴箱处饰羊角,张六条弦,传统多用肠衣弦,现在则用钢弦。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地。 |
【热巴鼓】 | 即藏族“那额”,常为热巴流浪艺人使用,故称。 |
【热巴铃】 | 也称“热巴司涅”、“扁铃”。其形介于小镲、铜钵间,规格不一。铃高3厘米,铃口径13.5厘米,铃壁稍厚。内悬硬木或山羊角制铃舌,顶设皮柄。持柄,铃口朝上,摇动发声。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热巴民间艺人用于歌舞。 |
【热巴普】 | 即塔吉克族“热巴甫”。 |
【热巴司涅】 | 即藏族“热巴铃”。 |
【热波】 | 彝族语“腰鼓”的音译名。汉族也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 |
【热布勃】 | 即“热布普”。 |
【热布卜】 | 即“热布普”。 |
【热布普】 |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热布卜”、“热巴普”、“拉布普”、“拉巴布”等。形似维吾尔族的刀朗热瓦普。以整块桑木或杏木、梨木刳成,全长80~90厘米。腔径22~24厘米,鞔革。琴柄粗短,中空,通腔,指板不设品柱。设五弦,分主奏弦(g或g、g;a或a、a)、副弦。定弦:d1-a-d-d-g-g或e1-b-e-e-a-a;e1-c-e-e-a-a。用拨弹奏。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莎车、泽普、叶山城和皮山一带的塔吉克族中。 |
【热布普恰】 | 即“高音热布普”。长60~70厘米,音箱蒙皮。定弦:g1-d1-g-g-c1-c1。比“热布普”高四度。 |
【热瓦甫】 | 即维吾尔族“热瓦普”。 |
【热瓦普】 | 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也称“喇巴卜”、“拉瓦普”、“拉瓦波”、“胡拨”。传统音箱以整块桑木刳成,现用硬木拼接,呈半球形,箱腔鞔蟒皮。箱柄接合部设羊角饰。琴柄狭长,柄端后仰。柄上缠丝弦为品,可移动调音,现改用二十八条骨品。设主奏弦一,共鸣弦五。音箱置于演奏者锁骨部,横持琴柄,用拨子弹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
热瓦普的形态有四类。 一、维吾尔族多朗热瓦普。音箱较大,箱柄接合部设羊角饰一对。琴柄较阔,上设细长指板。有弦品十四至二十道。设主奏弦三至五根,共鸣弦七至十根。流传于新疆南部麦盖提、巴楚和哈密一带。 二、维吾尔族喀什热瓦普。音箱相对较小,箱柄接合部有羊角饰一对。琴颈较窄,上设十四至二十五道弦品。流传于南疆的喀什一带。是维吾尔族传统套曲集成《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乐器之一。 三、维吾尔族羊倌热瓦普。与喀什热瓦普类似,但只设两根弦。流传于和田、若羌的牧民中。 四、塔吉克族拉布卜。比多朗热瓦普稍短,音箱较大,箱腔口鞔马或驴皮。琴柄上不设品。设一根主奏弦、五根共鸣弦。《中国音乐图志•热瓦普》:“毛拉•依斯木吐拉《乐师记》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清代,用于宫廷回部乐,初称“胡拨”。《律吕正义•回部伎乐》:“司胡拨一人,又名喇巴卜。”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喇巴卜,回乐也,状类胡拨。” |
Ren | 人 |
【人骨笛】 | 唇簧气鸣乐器。“钢冻”的俗称。用人腿骨制成。藏族用作宗教法器。清·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人骨笛,以人腿骨制之。” |
【人骨号】 | 唇簧气鸣乐器。用人腿骨制,故称。流行于滇西北和川西的普米族。 |
【人籁】 | 一说,即“排箫”。由不同长度的竹管依次编连而成。参见“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
【人造织物皮膜】 | 用有机化合物处理的人造织物,以取代乐器所用的蟒皮。获1989年科技奖。 |
Ri | 日 |
【日阿果】 | 藏族“比旺”的俗称。 |
【日阿杂】 | 藏族“比旺”的俗称。 |
【日阿扎】 | 藏族“比旺”的俗称。 |
【日哥罗】 | 藏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日各若】 | 羌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日鲁】 | 即“傈僳族唢呐”。 |
【日麦始波噜】 | 陕西羌族对“羌笛”的称呼。 |
【日木】 | 羌族的单面扁鼓。也称“羊皮鼓”、“羌铃鼓”、“羌族手鼓”。桑木鼓框,框高9~11厘米。鞔羊皮,鼓面径33~40厘米。鼓框内设横梁,作把手;亦有鼓框外插鼓柄的。鼓框边缀小铃和互击铁片。鼓槌用藤条或杉木条,呈勾形,长40~58厘米,称“尔渥特”。流行于四川阿坝的茂文、黑水、汶川、理县、松潘等地。参见“改良日木”。 |
【日木琴】 | 擦奏弦鸣乐器。藏族语“日木”是音乐的意思。形如长柄剑。张三根弦。定弦:a-d1-g1。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和林芝地区。 |
【日月鼓】 | 绘日月纹饰的“鼗鼓”。多用于民间节日喜庆或庙会。《元史·礼乐志五》:“次男子五人,作方菩萨梵像,摇日月鼓。” |
【日月金鞚梢子鼓】 | 绘金漆底日月纹的“鼗鼓”。《元史·礼乐志五》:“次十队,妇女八人,花髻,服销金桃红衣,摇日月金鞚梢子鼓,舞唱同前。” |
Rong | 戎 绒 |
【戎羯之鼓】 | 即“羯鼓”。唐·南卓《羯鼓录·前录》:“羯鼓出外夷,以戎 羯之鼓。故曰羯鼓。” |
【绒剅】 | “七弦琴”上用丝线搓成的麻花状绳条,穿系于琴轸。也称“绒扣”。使头端穿越琴的弦眼,于岳山处扣住琴弦的弦结。紧弦后,转动琴轸可借绦条伸缩调音。明•朱厚爝《风宣玄品•琴坛》:“绒剅。”原音释:“剅音娄,又音兜。以五色绒丝为之,所以系弦者。” |
Rou | 揉 |
【揉弦功能千斤】 | 可揉弦的二胡千斤。由张子锐研制。(《乐器》1989年第4、5期) |
【揉弦式固定千斤】 | 张锐《介绍一种揉弦式固定千斤》:“目的是改善二胡、高胡空弦音的音色。利用杠杆原理改变弦的张力,行揉弦如图。”(《乐器》1988年第3-5期) |
Ru | 乳 如 |
【乳钹】 | 一种大钹。钹碗大,似乳,故称。也称“布”、“布筒”、“钹起”、“大铜钹”。钹沿较窄。面径32~40厘米。一副对击。音色相对柔和,流行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壮族、苗族、瑶族、仡佬族、彝族、水族、羌族、京族、汉族。用于宗教仪式、节庆时民间器乐演奏。 |
【如叨】 | 瑶族语“蜂鼓”的音译名。 |
【如咚】 | 一种扁鼓。瑶族语意为“小鼓”。鼓腔用整段樟木刳成,规格不一,墩形,设鼓环,腔高约11~16厘米。两面腔口鞔羊皮,皮缝于铁环,系绳绦相互拽紧。手提鼓环,击鼓槌头包布。流行于广西城防地区瑶族。常用于宗教仪式或祭祀场合。 |
【乳锣】 | “铓”在汉族地区的俗称。 |
Ruan | 阮 |
【阮琴】 | “阮咸”的俗称。元•陈元靓《事林广记•阮琴》:“阮琴本阮咸所制”,“因名阮咸。近世方格小为双韵,亦名阮。” |
【阮咸】 | 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简称“阮”,唐代多称“秦汉子”、“弦鼗”,宋代也称“阮咸琵琶”、“秦汉琵琶”、“耍琵琶”、“直项琵琶”、“直颈琵琶”、“清乐琵琶”、“秦琵琶”。又称“月琴”等。圆盘形音箱,两面覆板。琴柄修直,设四根弦,柄上设八至十四条品。用拨子弹奏。阮咸的起源有三说。
一说,秦代役工修长城时,在鼗鼓上张弦以自娱而成。《旧唐书·乐志二》:“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通典•乐四》:“今清乐琵琶”“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遗制。” 二说,乌孙公主嫁昆弥时,改筝、筑而成。《通典》卷一三七引晋•傅玄《琵琶赋序》:“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裁筝、筑为之,为马上之乐。今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俗语之曰琵琶。” 三说,晋代阮咸所创。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乐器有似琵琶而圆者曰:阮咸。”“往中宗朝,元宾客行蜀中,为太常少卿时,有人于古冢获其铜铸者献之。元曰:此阮仲容所造。乃命工人木为之。音韵清朗,颇难为命,权以仲容姓名呼矣,于今未蒙雅号。” 晋代,阮咸的形象初见于嘉峪关北朝墓壁画。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竹林七贤图中,也有弹阮咸形像。 唐代,主要称“阮咸”。今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阮咸二具。其一设四弦十三品又一孤柱;另一设四弦十四品。镶嵌螺钿纹饰。宫廷中主要用于清乐,称“秦琵琶”。《通典•乐四》:“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蒯朗初得铜者,时莫有识之。太常少卿元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雅。”《通典•乐六》:“清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一、叶一、歌二。”并出现过“七弦”阮咸。 约宋代起称“月琴”、“阮”,广泛流传于民间。出现了“五弦阮”、“正阮”、“大阮”等不同款式。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陈晋之旸《乐书》云:阮咸、五弦,本奏[秦]琵琶,而颈长过之,列十二柱焉”“今世所行皆四弦十三柱者。与窃闻今禁中女乐别有所谓阮,其制视民间绝不同,且甚大,须坐而奏之。”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豪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宋•周密《武林旧时•诸市》:“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谓之赶趁。” 明清时期,衍生出不同形制,如“月琴”、“双韵”、“双清”等。中国音乐研究所藏清代传世阮,设四根弦,双弦二组同度,八条品。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等研制了系列化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中阮、大阮成为民族乐队中常设乐器。阮的音色协和、纯净、柔美。也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在演奏上借鉴了不少琵琶技法。 |
【阮咸琵琶】 | 即“阮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阮咸琵琶,阮咸,五弦。此秦琵琶而颈长过之,列十二柱焉。” |
Rui | 蕤 瑞 锐 |
【蕤宾笛】 | 特指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中的蕤宾调笛。《晋书·律历志上》:“蕤宾之笛,正声应蕤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有奇。” |
【蕤宾铁】 | 特指音高定为蕤宾律的单片方响。为古代神化的共鸣效应故事中的方响片。唐·冯贽《云仙杂记·蕤宾铁》:“乐工廉郊师于曹纲。纲曰:‘教授人多矣,未有此性灵弟子也。’郊常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乃方响一片,有知者识是方响也。指拨精妙,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 |
【蕤宾弦】 | 弦律器“通”的蕤宾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 |
【蕤宾箱笛】 | “十二箱笛”中的蕤宾律笛。简称“蕤宾笛”。因魏晋时期的周代钟律失传,改用笛律定调。因笛位于两厢,故称“厢笛”,也称“箱笛”。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十二厢笛。”“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增损有所不同。故晋荀勖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蕤宾笛,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为二尺五寸八分。” |
【蕤宾之钟】 | 指清代宫廷特钟中的蕤宾钟。在五月使用。清代称特钟为镈钟。《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蕤宾之钟,五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锺、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瑞草钲】 | 宋代史载传世钲,钲体铸瑞草纹飾,故称。《博古图》卷二六:“瑞草钲”,“高二尺一寸二分,柄长一尺二寸,上径长一尺七寸二分,阔一尺一寸五分,下径长二尺一寸八分,阔一尺四寸。重三百斤,无铭。观此形制,上出柄而中空。”“两面隐起,皆作瑞草,盖连理芝草,蓂荚嘉禾,皆草之为瑞者。故《瑞应图》曰:‘八方为一家,则木连理古。’《瑞命记》云:‘王者慈仁,则芝草生。’《白虎通》亦曰:‘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而是数者,皆德之所致,则取以饰钲。” |
【锐鼓】 | 即“铳鼓”。端径细,底径大,呈锐势的细长腰鼓。《续文献通考·乐九》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宋锐鼓,傜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
【锐左】 | 单簧气鸣乐器。彝族语“筚总”的音译名之一。为小筚总。本管长约26厘米,头端管壁设簧片如巴乌。管身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本管音域:g~c2;副管长16.5厘米,头端亦施簧片,无指孔,筒音:d1。竖奏。参见“毕总”、“巴乌”。也流行于德昂族、纳西族。 |
【锐作】 | 即“锐左”。 |
Run | 闰 |
【闰余】 | “闰余匏笙”的简称。《宋史·乐志四》:“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二曰九星,三曰闰余,莫见古制。匏备八音,不可厥数,今已各分太、正、少三等。”参见“大晟匏”。 |
【闰余匏】 | “闰余匏笙”的简称。元代继承了宋代的大晟匏建制,笙管都用斑竹为材料。《元史·礼乐志二》:“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皆以斑竹为之。” |
【闰余匏笙】 | 简称“闰余匏”、“闰余”。宋·元佑至大观年间造,十三簧,象征十二月多一闰月,故名。宋元时期用于宫廷音乐。《宋史·乐志五》:“宫架则用编钟、编磬各十二架,柷、敔二,琴五色各十,瑟二十六,巢笙及箫并一十四,七星、九曜、闰余匏笙各一,竽笙十,埙一十二,篪一十八,篴二十,晋鼓一,建鼓四,麾蟠一。”参见“九曜匏笙”。 |
Ruo | 若 |
【若】 | 拉祜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
【若果筚】 | 拉祜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
【若直】 | 藏族语“小钹”的音译名。 |
R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