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
O  
【哦比】 单簧气鸣乐器。20世纪80年代,由云南红河州歌舞团研制成功。开九个指孔,前八背一。音域:d1~a2。用于独奏、合奏及为歌舞伴奏。
【喔格宝】 傣族、德昂族“葫芦丝”的俗称。
【哦里哦玛】 傈僳族语“笛朽篥”的音译名。
【哦鲁维菲恰克】 双簧气鸣乐器。锡伯族双管苇笛。管和哨皆用芦苇制。管身长约21厘米,开有六孔,芦哨插于芦管。一指按两根管的同度孔,音域:a~a2。流行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多在田野吹奏。
【噢最哒】 黎族语“牛角哒”的音译名。
Ou
【瓯】 击奏体鸣乐器。亦称“水盏”。原为陶瓷器皿。宋•吴自牧《梦梁录•诸色杂货》:“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后演化为乐器。常取瓷盏数具,分别注水定音阶,用筷子敲奏。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 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乐官。善击瓯,率以邢、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瓯的起源有三说:

一说,源自“缶”。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击瓯》:“击瓯,盖出于击缶。”

二说,隋代宫廷音乐家万宝常创用。《隋书•万宝常传》:“宝常因取前餐具及杂物,以箸击之。品其高下,宫商必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三说,唐代李琬创用。以盛水多少来调节音高。《文献通考•乐八》:“近世民间用九瓯盛水击之,谓之水盏,合五声四清之音。其制盖始于李琬。特世俗之乐,非雅调也。”

隋唐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唐•皇甫枚《非烟传》:“非烟姓步氏,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笔,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唐•方干《李户曹小妓天得击乐器已成曲章》:“乐器敲来曲调成,腕头匀滑自轻清。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音,画楼丁当相续滴。寒蝉计会一时鸣。若教进上梨园去,众乐无由更擅名。”

宋代,击瓯成为市井艺人的表演项目之一。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众舍瓦伎》:“又有番拍子,敲水盏、锣板和鼓儿皆是也。”福建建瓯县出土有“銅瓯”。

现代改良瓯,有既定音高,无需注水。如20世纪80年代,江西景德镇歌舞团的瓷乐队中有瓷瓯,形如盘,依十二平均律定音。参见“铜瓯”、“铜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O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