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
Na          
【呐叭】 湖南衡山等地“唢呐”的俗称。《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摘要):“唢呐,湖南全境都用,靖县称‘唢呐’;永顺、沣县称‘喇叭’;衡山称‘呐叭’;长沙称‘吱呐’、‘小青’;江华、衡阳、道县称‘呐子’;慈利称‘小号’。但一般称‘唢呐’、‘喇叭’为多。”
【那额】 击奏膜鸣乐器。一种有柄扁鼓。也称“热巴鼓”、“藏族手鼓”。 规格不一,以木条圈成鼓腔,髹漆,厚5~7厘米;鼓面径20~30厘米,两面蒙山羊皮,以鼓钉固定。鼓心绘有图案。手持柄,用藤弯槌敲击。节奏丰富,边击边舞。流传于西藏的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的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的藏族、蒙古族、门巴族中。用于民族歌舞或藏戏。
【哪噶喇】 即“纳格拉”。
【纳格拉】 击奏膜鸣乐器。单面大鼓。也称“哪葛喇”、“努古拉”、“咚巴”。约五世纪从中亚传入。鼓框多铁铸,也用铜制。形如坛罐,张兽皮,以绳牵紧。鼓底封闭。大小两个配对使用。大鼓面径约26厘米,小鼓面径约20厘米。鼓高20~30厘米。两鼓音高约差四、五度。置鼓于地,双手各持一鼓槌敲击,节奏复杂。最低音纳格拉称“咚巴克”。面径约45厘米,高约40厘米。流行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多用于歌舞和器乐合奏。有时用三对,分为头鼓、中鼓、尾鼓。头鼓鼓点多变,中、尾鼓则击基本节奏。
【纳格满达卜】 维吾尔族语“铃鼓”的音译名。
【拿古拉】 即“纳格拉”。
【捺色】 “拍板”的别称。清•范寅《越谚•器用》:“捔板,上绰,即捺色。佳者为枣树,捔板其声坚越。”
【捺瑟】 “拍板”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拍板》:“《合壁事类》:拍板,一名捺瑟。”
【那西】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管长约20厘米,开五个指孔。流行于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金平县一带。拉祜族苦聪人用于自娱。
【纳西胡琴】 “二胡”的一种。也称“龙头胡琴”、“大胡”。长约80厘米。竹或木制琴筒,筒长约25厘米,前腔鞔羊或蛇皮。木或竹杆,轸左右横插,设山口或缠千斤。丝或金属弦,定弦:a-e1,音域两个八度。用马尾弓于两弦间拉奏。音色浓厚。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用于《白沙细乐》、《洞经音乐》。
【纳西琵琶】 用于纳西古乐中的琵琶。长约1米,形扁薄,面板开两个小月形音窗,设四根弦,十二竹品。定弦:a-d1-e1-a1。还留有五品制。
【纳西筝】 “筝”的一种。也称“轧”。十三世纪元代忽必烈南征大理时,由军队传入。《丽江府志》:“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舞,乐工称细乐,筝、笛诸器与汉制同。”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胡拨】 即“苏古笃”。
【纳西族三弦】 用于纳西古乐中的三弦。长约95厘米,定弦:c-g-c1。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
【那依】 即“纳依”。
【纳依】 塔吉克族、柯尔克孜语“鹰笛”的音译名。
【纳音】 即“韵沼①”。琴腔中,面板的两处突起部,俯罩池、沼。据称,起阻塞琴音功用,使之不直接外泄而有余韵。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琴腹诸名》:“池、沼两处,此空稍高者,谓之纳音。”
【纳音孔】 琴、筝等音箱的音窗。《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南筝“,“纳音孔在底,二寸二分。”
【呐子】 湖南江华、衡阳、道县等地对“唢呐”的俗称。参见“呐叭”。
Nai      
【奶锣】 “铓”的俗称。
【奈依】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乃依”、“耐依”、“木笛”。木制,长40~50厘米,径约2.5厘米。吹孔一,笛塞距吹孔0.5厘米处。六个指孔,两个出音孔。音域:c1~d3。斜吹。音色脆亮,技法民族风格浓郁。流传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
【耐依】 即“奈依”。
【乃依】 即“奈依”。
Nan
【南哆喝】 单簧气鸣乐器。历史悠久,相传源自称为“华球”的孩童禾杆笛。男人所吹“喃哆喝”,女子所吹“华篮箩”构造简单,管身用篓竹制;长约42厘米,一端管侧切出簧片,近尾端开两个音孔。用劫古叶或冬叶卷制喇叭口。低音喃哆喝管身长约50厘米,直径约3厘米,喇叭口径12厘米。左手持下端,右手食指、中指按音孔吹奏。能吹五声音阶,可超吹。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自治县。
【南瓜杆】 双簧气鸣乐器。《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摘要):“摘鲜南瓜杆,成一空筒。用钉在上开六或七孔。再用稻草或棕叶作哨,能吹简单曲调。流行邵阳邵东,祁阳一带。”
【南和钟】 唐代文献所载古钟。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南吕笛 ①特指南吕调的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有奇。”

②筒音为南吕律的六孔横笛。竹制,第一、二、三孔为平均孔距。《清续文献通考·乐八》:“南吕笛,六孔,七音。低音南吕为宫,一孔应钟商,二孔角在黄钟、大吕之间,三孔太簇清角,四孔姑洗徵,五孔蕤宾羽,六孔夷则变宫。”

【南吕弦】 弦律器“通”的南吕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
【南吕之钟(鍾)】 特指清宫廷中定为南吕律的特钟。清代称特钟为镈钟,单架特悬。此钟供八月份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南吕之钟,八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南琶】 “南音琵琶”的简称。
【南三弦】 即“小三弦”。因流传于江南,故称。用于伴奏弹词,也称“曲弦”。参见“北三弦”。
【南箫】 南音洞箫的简称。形制具有尺八遗风。
【南音尺八】 福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十目(节)九节(段),长约60厘米。一说,为宋代遗制,声韵浑厚深沉。
【南音洞箫】 即“南音尺八”。
【南音琵琶】 福建南音的伴奏乐器之一。保留唐宋琵琶横抱的演奏姿势,用拨子弹奏。通常定弦:d-g-a-d1
【南籥】 先秦时期,舞“象箾”时所执舞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象箾、南籥者。”晋·杜预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
【南筝】 泛指流传于南方的“筝”。《清朝续文献通考》:“南筝,長三尺六寸,首阔六寸二分,尾四寸六分,中高三寸,边高一寸,柱高八分,纳音孔在底二寸二分,十六铜弦。右手用大、食、中三指,皆戴指帽弹之。左手按柱外作吟揉。发音清越。盛行于二粤。江浙之筝用丝线,弹法同南筝。弦数十五。”
Nao    
【铙】 ①击奏体鸣乐器。形制大小不一,“铙”的形态分两大类。一类,形似先秦甬钟而体稍短。甬部筒形,插入木柄手持或置于木座,用槌敲击发音。《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汉·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唐·贾公彦疏:“进军之时击鼓,退军之时鸣铙。”另一类,形体较大,以甬置地敲击。成组编置的称“编铙”。

对“铙”与“钲”的辨识,有两说。

一说,“钲”比“铙”小。《说文·金部》:“铙,小钲也。”清·段玉裁注:“钲、铙一物,而铙较小。”

二说,“铙”的形状短小,“钲”的形状瘦长。罗振玉《古器物识小录·铙》:“钲与铙不仅大小异,形制亦异。钲大而狭长;铙小而短阔。钲柄实故长,手可执;铙柄短故中空,须续以木柄,乃便执持。盖铙与钲皆柄在下而口向上。”

商代已有“编铙”。西周早期,“铙”的纹饰趋向简朴,多作云纹。大型铜铙,简称“大铙”,学界也称“镛”。如河南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商代四虎兽面纹大铙,高约84厘米,重154公斤,是迄今所知最大的铙。同址出土的还有“虎纹大铙”和“象纹大铙”。置于座或置于地,用槌敲击。“大铙”大都出土在湘江中下游。浙江长兴、余杭,江苏江宁也有出土,安徽等地则出少量。出土地域为先秦时期的楚地,中原和北方均未见出土。

“大铙”大多在山顶、山腰、山麓、河岸、湖边等遗址出土,推测是祭祀星辰、山岳、风雨、土神的礼器。其地位类似古代西南地区的铜鼓,为统治权威的象征,用以召集群众,指挥军队。至西周中期,铙甬的根部,始铸“旋虫”(即挂环),演化为悬架甬钟。鸣铙,属战时撤退的信号。宋·许洞《虎钤经·金鼓》:“司马曰:卒长执铙。大战之时,击鼓以进,击金以退。”周代,铙渐多用于军事。

②大型“钹”的别称。青铜锻成。初见于隋代文献。随佛教传入中原,后流传于宫廷、民间。明清时期专指直径大体薄的大钹,俗称“铙钹”。《隋书·礼乐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鼓、金钲各两具。后部铙吹一部,铙两面,歌箫及笳各四具,节鼓一面,吴吹、筚篥、横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其中,钲的量词为“具”;铙则为“面”,故属钹。《文献通考·乐七》:“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固异也。”明·高明《琵琶記·寺中遗像》:“听大法鼓鼕鼕鼕鼕。听大法铙乍乍乍乍。手钟摇动阵阵阵阵。狮子能舞,鹤能歌。”后俗称:镲或釵。

【铙钹】 “钹”的俗称。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钹,本名铜钹,又曰铙钹,南齐穆士素所造。”
【淖尔】 塔吉克语“鹰笛”的音译名。
Nei
【内开穴】 笙管上方内侧所开的长方形音窗,决定笙管的有效管长,演奏者按指孔則管频与簧舌振频耦合共鸣发声。使实际管长造成凤翅的美观。《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笙管“上下内辟,谓内开穴。”
Ng
【嗯铎】 击奏膜鸣乐器。也称“苗族皮鼓”。流传于广西那坡、南丹等地苗族的嗯铎呈筒形,整段木刳成,规格不一,鼓腰置环。两面鞔牛皮。流行于那坡地区的嗯铎高约80厘米,口径60厘米。流行于南丹地区的嗯铎高约100厘米;口径50厘米。流行融水地区的嗯铎,鼓腔高50厘米,面径50厘米。流行于隆林地区的嗯铎,鼓腔高42厘米,面径42厘米。悬于梁下。多用节庆、婚丧事宜。
【嗯就】 即“恩就”。
【嗯啰凸】 瑶族排瑶支系语对“五月箫”的音译名,原意为“五月伐竹所制箫”或“吹箫”。
Ni    
【泥笛】 藏族“陶埙”的俗称。
【泥金鼓】 明代扁鼓。鼓高18.5厘米,面径54.5厘米。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尼勒】 纳西族东巴文“唢呐”的音译名。
【尼龙丝马尾】 以尼龙丝取代马尾的胡琴弓。《全国民族乐器厂试点组工作报告》(《乐器》油印本第6页)。
【呢木】 纳西族东巴文“葫芦笙”的音译名。
【泥牛箫】 “泥哇呜”的俗称。
【泥哨】 ①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陶哨”、“葫芦哨”、“水画眉”。民间埙,用泥捏焙烧制成。外观呈鸟、禽、猫、犬、猴等形。开两至三个指孔,两孔音列:c2-d2-e2;三孔音列:c2-d2-e2-g2。流行于贵州贵阳一带的布依族、苗族、侗族、汉族。可模拟鸟鸣。

②“扎令”的俗称。泥捏,阴干,故称。

【泥娃娃】 即“泥哇呜”。
【泥瓦呜】 即“泥哇呜”。
【泥哇呜】 边棱音气鸣乐器。俗称“泥箫”、“泥娃娃”、“泥牛”、“泥牛埙”、“泥牛箫”、“牛角箫”。民间埙,泥捏,形制各异。有椭圆形、鱼形、桃形、娃娃头形、牛头形、蝶形等。通常在上端中央开一吹孔。核桃形埙,前开一个指孔。鱼形埙多开五个指孔。椭圆形埙,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牛头形埙多流传在山区、牧区,开三个指孔,前二背一背一,或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蝶形埙多为妇女喜爱,开四个指孔,前三背一。也有用皮革或绵纸制的埙,开三个指孔。民间埙指法多样,音域多为d1~a1或d1~c2。为牧民、孩童等自娱。两侧或底部设有系绳小孔,拴以彩丝穗。流传于宁夏海源等地的回族,盛行于海原县一带的牧民中。代表性乐曲有《苏武牧羊》、《放牧小调》、《即兴曲》等。
【尼王瓮】 瑶族语“黄泥鼓”的音译名。
【泥箫】 即“泥哇呜”。
【泥埙】 民间“埙”的俗称。
Nie    
【涅】 苗族语“铜鼓”的音译名。
【篞】 古代中型“管”。《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
【聂兜姜】 古缅甸乐用“唢呐”,形制较大。用于清代宫廷细缅甸乐。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金口角“,“小者谓之海笛,长六寸有奇。大者谓之聂兜姜,长一尺二寸有奇,形制俱同。”
【聂聂兜姜】 古缅甸细乐用“唢呐”,形制较小。用于清代宫廷细缅甸乐。《清会典图·乐器八》:“形如金口角而小,木管,木口管长八寸六分,口长二寸,径三寸三分,余与聂兜姜同。”参见“聂兜姜”。
Ning
【宁宁】 一种平面锣。也称“丁丁”、“灵灵切”、“板兰”、“五叮”、“五星”。形似云锣,锣面微拱,无锣脐。面径10~12厘米;锣边宽1~1.2厘米。系于带柄铁圈,持柄,弯头木槌敲击。德保地区将其置于掌心或设提绳,敲击。流行于广西龙州、德保、隆林、田东、靖西、邕宁、武鸡和黔桂交界处的壮族、仡佬族。
Niu      
【纽巴】 哈尼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妞巴】 哈尼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牛车铎】 悬于牛车的铎。车行则内舌击铎发音。唐·陆游《谢徐志父》:“谁知牛铎车,黄钟乃同调。愿君时来过,勿恤俗子讠肴。”
【牛铎】 挂于牛脖的铎。《晋书·荀勖列传》:“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初,勖于路逢赵贾人牛铎,识其声。及掌,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音。”
【牛骨胡】 用牛骨为琴筒,鹿角做弦轴,通长约66厘米,骨长约18厘米。音色接近高胡,是布依族“八音坐唱”中的主奏乐器。与葫芦琴配成公与母。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流行于布依族、藏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
【牛角】 唇簧气鸣乐器。最早的号角之一,用于传信。水牛角去尖而成。现流行于布依族、景颇族、苗族、瑶族、彝族、黎族、傣族、僜人、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黎人,”“日将晚,或吹牛角为声,则纷纷聚会,结队而归。”
【牛角哒】 单簧气鸣乐器。牛角制。锯开牛角尖,在孔中插入l至2个竹篓管,绑树叶为吹片,开八个侧孔,前六后二,或前五后三,可吹出音阶。由海南省保亭县的黄照安改良,现成为黎族八音中的一员。也用于独奏。流行于保亭、陵水、五指山等市县一带。
【牛角丁】 “丁俄”的俗称。
【牛角玎】 “牛角胡”的俗称。
【牛角号】 唇簧气鸣乐器。用牛角制,故称。
【牛角胡 也称“扎尼”、“巴汪”、“比汪”或“比庸”,为藏族语的音译名。琴筒曾用野牛角制,故称。发音原理与二胡相似,主要为弦子及折嘎伴奏。马尾弓较短,演奏旋律中的长音用同音反复,并加用倚音,形成弦子音乐的特色。流行于藏族。
【牛角胡琴】 “丁俄”的俗称。
【牛角喇叭】 “牛角号”的俗称。常用于传递军事信号。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声牛角喇叭响,一齐火箭,一齐火枪,一齐火药,都照着南船上放去。”参见“牛角”。
【牛角郎】 即黎族“奥最郎”。
【牛角匏】 边棱音气鸣乐器。流行于黑龙江尚志县,北方鼓吹乐中的色彩乐器。用一小段牛角尖制成,开四个指孔,三个膜孔,指孔全按时为闭管振动。音阶:a-c1-d1-e1-g1。加上俯吹,可吹音阶:g-a-b-c1-d1-e1-f1#f1-g1
【牛角琴 ①藏族“扎尼”的俗称。

②傣族“丁俄”的俗称。

③哈尼族“次喔”的俗称。

【牛角箫】 用牛角制作的“埙”。
【牛筋琴】 击奏弦鸣乐器。弦用牛筋制,故称。浙江南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约在清代道光年间由平阳县民间说唱艺人创制。据称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现音箱呈矩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十二弦琴的定弦:e-f-a-b-c1-d1-e1-f1-g1-a1-b1-d2。用一根细竹棒敲奏。20世纪80年代改革成24根弦。
【牛奎】 哈尼族语“牛角号”的音译名。
【牛柃】 即黎族“榔勺”。
【牛毛断】 “七弦琴”的“断纹”之一,宋代称“细纹断”。明•项子京《蕉窗九录•琴录》:“有牛毛断,其文如发千百条者。”
【妞篾】 纳西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牛巴腿】 侗族“牛腿琴”的俗称。
【牛腿琴】 ①擦奏弦鸣乐器。侗族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丝”,阿昌族称“丁胆”,布朗族称“玎冉”。因弦音模拟声,故称。明代称“二弦”。明·田汝成《形边记闻》:“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二弦。琵琶,臂鹰逐犬为乐。”形如琵琶,整木刳成,规格不一。长50~85厘米。琴箱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5厘米。腔覆桐木薄板,弦码右下方有圆孔,插入音柱抵背板,可调节音色、音量。传统用两根细棕为弦,后改用丝弦。定弦:g-d1;c1-g1;d1-a1;d1-g1或e1-g1。音域一个八度。用细竹马尾弓拉奏。音色纤细。流传于贵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三江、融水,湖南通道等地的侗族。用于叙事诗《侗族大歌》,歌舞或自娱。

②拨奏弦鸣乐器。形如牛腿,故称。传统以整块野桑木刳成,腔覆桐木板。全长65~70厘米。腔长18~22厘米。设两根弦,定弦:f-c1;g-d1;a-e1。用拨子弹奏。流行于云南思茅地区墨江一带的哈尼族。

【钮钟】 钟舞部中央铸有钮的钟。钮直接作为挂钩。参见“钟(鐘)”。
Nong
【弄果】 彝族“口弦”的音译名。
【弄盏】 即彝族、纳西族的“筚总”。
Nu
【奴】 壮族语“笛”的音译名。流行于广西的隆林、西林、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地。
【奴古拉】 即“纳格拉”。
【努化】 鄂伦春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怒族琵琶】 “达比亚”的俗称。
【怒族手铃】 怒族“金刚铃”的俗称。
Nuan
【暖笙】 寒天吹笙,水汽易凝于簧片,影响音准、音色,故在吹奏间隙,须不时煨于炭盆取暖烘干。唐·秦韬玉《吹笙歌》:“纤纤软玉捧暖笙,深思香风吹不去。檀唇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岐山取得娇凤雏,管中藏着轻轻语。好笑襄王大迂阔,曾卧巫云见神女。银锁金簧不得听,空劳翠辇冲泥雨。”
Nuo  
【傩鼓】 古代民间逐鬼疫舞傩所用鼓。先秦时期,有行“乡人傩”。《吕氏春秋·冬官》:“命有司大傩。”汉·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后定腊月初八为腊日,行舞傩,驱疫迎春,故傩鼓也称“腊鼓”。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宋代,傩鼓为有柄小鼓,宋·陆游《岁末尽前数日偶题长句》:“联翩节物惊人眼,傩鼓停挝又见春。”
【诺南】 单簧气鸣乐器。用两节细竹管套接而成,长约40厘米,开有四个指孔,可吹发五个音。流行于云南德宏州的盈江、陇川等地的景颇族中。
【诺直】 藏族语意为“小镲”的音译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N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