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L
La        
拉】 壮族语、侗族语“土锣”的音译名。
【喇叭】 ①唇簧气鸣乐器。“铜角”的泛称。

一说,源自蒙古语(labai),出自突厥语(labay)。

另一说,来自汉语“螺贝”。

常用于军营中,作为士兵起居和操练的发令信号。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喇叭,其制以铜为之。一窍,直吹,身细,尾口殊敞,似铜角。不知始于何时,今军中及司晨昏者多用之。”也用作宗教法器。清·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木鱼阁阁然鸣,法台即率众高诵,喃喃然,啰啰然。楼中喇叭,堂上之法螺、皮鼓、铙钹齐作。”民间俗称“号筒”、“号头”等名,也常把牛角号称作“牛角喇叭”。

②“唢呐”的俗称。清·范寅《越谚·器用》:“喇叭,攋摆。乐器。又名梅花。头尖尾夵,皆圆铜,中木管,六孔。头套嘂子,口吹指按,其声喇喇叭叭。与戚继光《新书》所称者异。”

【喇吧】 同“喇叭①”。《续文献通考·乐九》:“明正道四年,赐斡拉达达汗乐器,内有喇吧一。景泰六年,华阳王友堚令千户贾俊私买铜喇吧、哱啰、活套鹅项喇吧等踰制器物,降勅责之。”
【喇巴卜】 拨奏弦鸣乐器。即“热瓦普”。也译作“拉布卜”、“拉瓦普”。清代喇巴卜以整块木挖成,音箱呈半球形,腔面鞔皮。琴柄狭长,柄端后仰,柄上缠丝弦为品。设五根丝弦,两根钢弦。把音箱搁于锁骨部,横持用拨子弹奏。《清朝礼器图式•乐二》:“喇巴卜,木柄通槽,下冒以革,形如半瓶。通长二尺七寸七厘六毫五丝。柄长一尺五寸九分一厘,上阔七分五毫,厚八分,下阔一寸一分三厘七毫,厚一寸一分八厘。槽长四寸八分六厘,阔六寸,厚三寸一分。丝弦五,曲首凿空,内弦,侧以五弦绾之,左二右三。槽面设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六寸八分。铁弦二,柄右侧两轴绾之,长短有差。以木拨弹丝弦,应铁弦取声。柄端垂朱緌。”流行于维吾尔族。
【喇叭卜】 即“热瓦普”。参见“喇巴卜”
【拉巴布】 塔吉克族语“热布普”的音译名。
【喇叭出音口南胡】 为增大“南胡”音量,在琴筒加置一喇叭口。《人民音乐》(1960年第4期第88页)
【攋摆】 特指“唢呐”。越语方言。清·范寅《越谚·器用》:“喇叭,攋摆。乐器。又名梅花。头尖尾夵,皆圆铜,中木管,六孔。头套嘂子,口吹指按。”
【蜡版】 “拍板”的别称。用蜡抛光表面,故称。唐•李贺《安乐宫》:“歌回蜡版鸣,大绾提壶使。”清•王琦汇解:“蜡版,以腊砑光拍板也。”
【拉比】 即哈尼族“咂比”
【拉布普】 即塔吉克族的“热布普”。
【拉东】 即“筒钦”。藏族语康、嘉戎方言的称呼。
【腊敢】 傣族语“云板”的音译名。参见“韵板”。
【腊鼓】 同“腰鼓”。每年腊月祭傩驱疫时敲奏,故称。民间有两种形制,南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此风俗可追述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汉·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至宋代,腊鼓也成为乞钱者用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蜡鼓】 古代民间春播时敲击的一种大型长腰鼓。明·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长腰鼓,即古之蜡鼓也,长七、八尺,以木为桶,腰用篾束二三道,涂以土泥,两头用皮幪之。三四人抬扛击州郡献春,及田间秋种时,农夫皆击此,复杂以巴喻之曲。”

一说,“答腊鼓”的别称。清·翟灝《通俗编》卷三十一:“答腊,即蜡鼓,肖其声也。”

【拉核】 哈尼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拉赫】 哈尼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拉祜族小三弦】 多以硬木刳成。长60厘米,腔面鞔蛇、蟒、羊皮等;腔底设木音窗。设三根钢弦,定弦:d1-g1-d2;c1-a1-c2或d1-a1-d2。食指带义甲演奏,以指甲按弦的跪指法为特色。流传于云南澜沧、沧源地区的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爱尼支系中。
【拉击】 即“拉吉”。
【拉吉】 哈尼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拉结】 哈尼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拉库】 景颇族语“吐良”的音译名。
【拉篥】 单簧气鸣乐器。用两节竹管套接而成,长130厘米,下端设喇叭口,开三个指孔。音列:bb-be-f-ba-bb-be-f-bg。流行于广西南丹县的里湖、瑶寨、八圩等地的瑶族。多用于民族节日喜庆。可独奏、齐奏、重奏。农历清明至八月禁吹。
【拉里各丹】 黎族语、高山族语“鼻笛”的音译名。
【拉罗木】 哈尼族支系岔芒人“芒笛”的音译名。
【喇嘛鼓】 用于藏族喇嘛寺的大鼓。
【喇嘛号】 “刚洞”的俗称。用于藏传佛教仪式,故称。
【拉篾】 独龙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拉绒】 景颇族语“勒绒”的音译名。
【拉阮】 用马尾弓来拉奏的系列阮。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吕伟康研制。
【拉瓦波】 即“热瓦普”。
【拉瓦普】 “热瓦普”的古译名。维吾尔族弹拨乐器。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缠回音乐,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以鼓为主。”“三弦谓之拉瓦普,二弦谓之色哈,铜弦谓之弹普,丝弦如琵琶者谓之斗塔。”
【拉线口琴】 “簧”的一种。竹制,首尾处均开一小孔,各系一根线。首部一线结成环,用拉线来策动簧舌振动。口腔共鸣原理与拨奏簧相同,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之器》:“口琴,剖竹成篾,取近青,长三寸三分,宽五分,厚一分。中开如笙之管中簧,约二分,簧之前荀相错处,状兰尖大牙,刮尖极薄,近尖处厚如纸,约厚三分,渐凹薄,至离相连处三四分复厚。两头各凿一孔,前孔穿麻线如缳。以左手无名指、小指挽之,大、食二指捏穿线处,如执柄,横侧贴腮近唇,以气鼓簧牙,其后孔用线长七八寸,尾作结,穿之,线过结阻。以右手之食中二指挽线头,徐牵动之,鼓顿有度,其簧闪颤成声。民家及夷妇女多习之,且和以歌。”
【拉伊】 即“苇笳”。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苇笳,谓之拉伊。”
【拉音笛】 即苗族“嘎嗦”。
【拉筝】 “轧筝”的俗称。设二十六根弦,两根邻弦同度,五声音阶,共十三音。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拉筝:小于筝一倍,如枕状。以弓拉之。备十三字,甚小,二弦一音。”
【拉之】 擦奏弦鸣乐器。即“坠子”,也称“坠胡”。竹制琴箱,形似三弦鼓,腔口鞔蟒皮。张两根弦。琴柄兼作指板,按弦取音。四度定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拉之,二弦,檀柄竹鼓,鼓冒蟒皮。柄长二尺四寸三分,鼓径三寸八分,鼓高二寸六分。弦长二尺三寸一分五厘。以马鬃弓轧之。”
【蜡珠】 特指为调音而点黏于笙簧舌尖的蜂蜡珠。以灼针取蜡,点于簧尖,施增减定音。增则音低,减则音高。蜡中熔以朱砂,增加质量,则调音效果更佳。《清会典·乐部》:“笙以木代匏,攒列众管,共吹一口。施铜叶,点蜡珠于管之下端为簧,以取音。”
Lai  
【籁】 “天籁”的具体形制尚不清楚。对于统称为“籁”的管乐器,仅见于史籍推断。大致有三说。

一说,籁即箫(排箫)。晋·郭象注《庄子·齐物论》:“籁,箫也。夫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

二说,籁即籥。《说文·竹部》:“籁,三孔籥也。”

三说,籁有三种形制。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人籁”为有侧孔管乐器,如笛;“地籁”为编管乐器,如排箫。《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最新一说,“天籁”为无侧孔单管笛,用手交替按闭或开启底孔,加上口风强弱的配合,可吹出隐含的一系列天然泛音,即所谓“吹万不同”之音。因泛音吹法,未见文字记述,古人以为失传,或疑别有一器。《庄子·齐物论》:“子篡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晋·郭象注:“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或者谓天然,役物使从己也。”

【来傲】 彝族克木人语“树叶”的音译名。
【来莫】 六孔直箫,独龙族在剽牛舞时伴奏,男女皆可吹奏。
【籁箫】 因有“籁”即“箫”之说,故后世称“排箫”为“籁箫”。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籁箫,庄周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郭璞谓:‘箫,一名为籁。’《广雅》亦曰:‘籁谓之箫。’盖箫、籁,比竹而成声,声犹天地之籁,赖风窍而怒号也。”
Lang        
【榔】 壮族语“砻”的音译名。
【琅当】 即“风铎”。
【琅珰】 即“风铎”。
【琅铛】 即“风铎”。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骈雅·释器》:“琅铛,铎也。”
【朗冬】 拨奏弦鸣乐器。汉族称“月琴”。定弦:c1-c1-g1-g1。流行于海南省的东方、保亭、白沙、通什、陵水、乐东和琼中等地的黎族中。
【郎多依】 即“朗多依”。
【朗多依】 擦奏弦鸣乐器。与二胡相似,琴筒、琴杆用竹制。琴杆插入琴筒末端用以系弦。中部设有丝弦千斤,竹质空心码。弓用藤制,弦用一种称为“鸡螺丝”棕色细藤制。五度定弦,音量较小,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朗杠】 黎族语“叮咚”的音译名。
【朗贡】 即黎族“朗杠”。
【朗龙】 击奏膜鸣乐器。鼓腔长1米,蒙牛皮或麂皮。流行于海南的琼中、乐东、保亭、昌江等地区的黎族。用于节庆和婚丧。
【浪琴】 改良扬琴之一。因扬琴竹有长轮音的“浪竹”技巧,故称。20世纪80年代由贵州毕节地区黔剧团张正周创制,音箱呈不对称的梯形,音域:G~a2
【榔勺】 即黎族“榔棹柃”。
【榔棹柃】 摇奏体鸣乐器。黎族语也称“榔勺”、“牛柃”,长20~30厘米,宽15~20厘米,中空,口内吊两个小木丸,摇动木丸,则击边口发声。大榔棹柃发音低沉,小的发音响亮。音阶:la-do-sol-re-fa-la-do’。敲击时双音连音不断,常用于黎族民间八音乐队婚礼演奏。
Lao
【老胡】 “板胡”的形制之一。长约82厘米,定弦:f-c1。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用于蒲仙戏(旧称兴化梨园、兴化戏)以及莆田“十音”、“八乐”等民间器乐中。
【老聂工】 宋代初期的琵琶制作名手。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琵琶诚好,乃国初老聂工造。世间只有四面,今藏在家。”
【老嗡】 唇簧气鸣乐器。山东方言“铜角”的俗称。
【老弦】     琵琶上第三弦的俗称。比中弦粗,外缠细弦。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上,次弦曰中弦,三弦曰老弦。”
Le
【勒丁】 即傣族“勒玎”。
【勒玎】 擦奏弦鸣乐器。云南德宏州傣族语“勒”为拉奏。“勒玎”意即拉奏的琴。
【勒供】 即布依族“笔管”。
【勒拱】 ①布依族、普米族、羌族、土家族、彝族的羊皮鼓。

②即布依族“笔管”。

【勒胡】 彝族支系阿细语指“彝族三胡”。
【勒加】 单簧气鸣乐器。无侧孔,横吹,以控制左右两端的不同开闭来吹发不同音高。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要用作狩猎的信号。
【勒浪】 即布依族“勒尤”。
【勒绒】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松堪勒绒”,“筚绒”、“拉绒”。景颇族语意为“好听的竖吹乐器”。由本管和附加管捆绑而成。气道构造同毕笋,但原顶端吹口不直接吹,吹气通过附加管导入本管。管身由两节接套而成,长约100厘米,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附加管长40~50厘米,两端封闭,上端与本管相通,下端插一细竹管为吹嘴。执姿颇如欧洲大管。旋律中包含诸多泛音。音域:f~d3。音色柔和。流行于云南德宏、陇川、盈江地区。多用以自娱。
【勒尤】 双簧气鸣乐器。布依族语意为“传情小唢呐”。构造似唢呐,管身用泡桐、花椒木或橄榄木制。通长约50厘米,管身约35厘米。喇叭口为一节竹,长约15厘米。管端插细竹管为信子。用虫茧为哨。开五个或六个指孔。音域:a~a2。流传于贵州黔西南贞丰、望谟、册亨、罗甸等地。有《飘游调》和《思情调》两类曲目。
【勒子比力】 边棱音气鸣乐器。纳西族直笛。
Lei  
【雷柄铎】 宋代史载传世之“铎”。因铎柄铸有雷纹,故称。《博古图》卷二十六:“雷柄铎“,“高六寸八分,柄长三寸八分,径一寸,上径长三寸三分,阔二寸八分,下径长四寸一分,阔三寸六分。重四斤十又一两,无铭。”
【雷鼓】 周代“六鼓”之一。形制有两说:

一说,雷鼓有四个鼓体,八个鼓面,雷鼓、雷鼗同击,用于祭天神。《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汉·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

二说,雷鼓有六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郑司农云:雷鼓、雷鼗皆谓六面。”“靁”是雷的异体字。

【靁鼓】 即“雷鼓”。靁是雷的异体字。
【雷鞉】 即“雷鼗”。《宋书·乐志一》:“鼓及鞉之八面者,曰雷鼓、雷鞉;六面者,曰灵鼓、灵鞉;四面者,曰路鼓、路鞉。”
【雷鼗】 周代用于祭天神的鼗鼓,由四个鼓体串于一柄,共八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雷鼓、雷鼗八面。”
【靁鼗】 即“雷鼗”。靁是雷的异体字。
【雷鼗鼓】 即“雷鼗”。《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雷鼗鼓十九。”
【雷纹钲】 宋代史载传世钲,通体铸雷纹,故名。柄为素面。《博古图》卷三十六:“雷纹钲“,“高九寸五分,柄长六寸二分,径二寸一分,上径长八寸九分,阔五寸四分,下经长一尺一寸四,阔七寸六分。重五十一斤,无铭。是器通体周以雷纹,每面作两黄目,独柄纯素无纹,其规模复少变于它钲耳。”
Leng  
【冷得筚篥】 边棱音气鸣乐器。纳西族东巴文“横笛”的音译名。
【楞弄】 单簧气鸣乐器。即彝族支系岔芒人的“芒笛”。
【冷资筚篥】 边棱音气鸣乐器。纳西族东巴文“竖笛”的音译名。
Li                          
【离() 一种大琴,一说,设二十七弦。《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晋•郭璞注:“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
【蠡】 即“贝”。也称“玉蠡”、“大蠡”、“蠡角”。《北史·林邑传》:“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每击鼓以警众,吹蠡以即戎。”
【力布】 即苗族“姐妹箫”。
【李冲箫】 唐代李冲所传二十三管箫。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唐李冲所传之箫,凡二十三管,虽制作不同,亦一时之制也。”
【哩丁】 傣族语指“丁列”,原意为弹拨之琴。“傣丁”的一种。
【里胡】 彝族支系撒尼语意为“彝族三胡”。
【梨花片】 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月牙片”,铜制。北方大鼓曲艺伴奏时,与鼓同用。山东快书伴奏时单独用。
【蠡角】 即“贝”。军中用于传递信号。宋·许洞《虎鈐经·蠡角》:“近世列阵,金鼓之外,余无他声号,或阵形长,为山谷所掩映,虑不能照,宜于阵两为蠡角,随牌大小增之,值敌攻哨,则吹之为号,中军吹而应焉。”
【利拉】 单簧气鸣乐器。即哈尼族的“草杆”
【利拉罗】 双簧气鸣乐器。汉语称“竹唢呐”。规格不一,小者长约20厘米,大者长约35厘米。音域:g~c2。流行于海南的乐东、东方、昌江的黎族中。
【哩咧】 即“唎咧”。
【唎咧】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口箫”。形制不一。用多节竹管套衔而成。每节管开一指孔。多为五孔或六孔。20世纪50年代,衍化成两种形制。昌江、东方、乐东等地多用六节六孔。管端留节,开缝隙,插树叶为簧。

如用稻杆为哨,则为双簧乐器。属东路利列。流行于通什、琼中、保亭等地。多为七节七孔,最细一节管体上的指孔不按,起泛音孔作用。此节管端留节,管壁削薄,镂长方形簧舌,舌向下。现流行七节六孔的利列,簧片改用芦苇制,附于管壁开方形吹口,原理同巴乌。亦有增开背孔,成六孔、七孔、八孔、九孔。七孔利列音阶:d1-e1#f1-g1-a1-b1-e2-g2或a1-b1-c2-d2-e2-f2-g2-d3。常采用循环换气法演奏。音色清柔。流传于海南岛昌江、东方、乐东、通什、琼中、保亭等地的黎族中。多用于节庆或自娱。参见“改良利列”。

【利列】 即“唎咧”。
【里令】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一种双管笛,管长30~34厘米。音阶:#c1-e1#f1#g1-b1#c2。流行于西藏门隅、墨脱、林芝等地的门巴族。
【哩噜】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草杆”、“磨都阿腊”。长约47厘米,开四个按音孔,上端开一发音孔,上贴一薄竹片,管下端套接一剖成喇叭口形的葫芦壳。流行于云南江城县一带的哈尼族。代表曲目有《欢乐调》。
【利罗】 单簧气鸣乐器。选材细竹,顶端留节封闭,其余通节。长约22厘米。音阶:d1-e1-f1-g1-a1-b1-c2-d2-e2。近节管壁修薄,镂长方形簧舌,舌根连节。圆指孔四或五。竖吹。音色圆润纤细。流行于海南保亭、东方、昌江等地的黎族。多用自娱。参见“改良利罗”。
【李勉】 制琴家。唐代宰相“李汧公”。《新唐书·李勉传》:“善鼓琴,有所自制,天下宝之。乐家传:响泉、韵磬,勉所爱者。”唐·李肇《唐国史补》:“李汧公好雅琴,常斫桐又取漆桶为之,多至数百张,求之与之。有绝代者,一名响泉,一名韵磬,自保之。”参见“韵磬”、“响泉”、“百纳”。
【傈僳横笛】 即傈僳族“举列”。
【傈僳琵琶】 傈僳族“其布厄”的俗称。
【傈僳三弦】 因设三根弦,故称。也称“丁”、“其伯”、“其本儿”。用硬木刳成,或截粗竹制。腔面覆板或薄,腔底有音窗。各地长度不一。流行于镇康的长约95厘米;流行于泸水腾冲的长约70厘米;流行于陇川的仅50厘米。共鸣箱大小也相应不一。定弦:d-g-d1;e-a-e1;g-c1-g1或d-d-a;g-g-d1;a-a-e1;c1-c1-g1等。用彩带挂肩上弹奏。流行于云南泸水、腾冲、龙陵、陇川、盈江、镇康、西盟等地的傈僳族、景颇族。
【厉王铃】 汉代传世“铃”。清·徐珂《清稗类钞·鉴赏类》:“阮文达藏汉厉王铃,文曰:‘中殿言。’取《尚书》:‘工以纳言。’金质坚炼,制度浑朴,斑驳陆离,非唐宋所能及。”
【力西】 即佤族“四孔箫”。
【篥西】 边棱音气鸣乐器。又称“四孔箫”。管长45厘米。音阶:c1-d1-f1-g1bb1-c2。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佤族男子用以表达爱情。
【哩乐】 即哈尼族的“小哩”。
【李月锣】 小型平面锣。直径仅9厘米。为舟山锣置于顶端的一面锣。
【荔枝铃】 “丸铃”的一种。形如荔枝,故称。清·李绿园《歧路灯》七十八回:“后面四桌,便是小相公的了。”“第二桌”,“莲蓬铃、荔枝铃、甜瓜铃、菱角铃各两串,‘五子夺魁’小银娃娃五位,其余咬牙棒、螺蛳钭等十样孩事齐全。”参见“铃”。
【黎族拜】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利拉罗”、“竹唢呐”。规格不一。管身用六至七竹筒逐节衔套而成。长约25厘米。哨用荔叶或椰叶卷成,喇叭口用麻、树叶或纸卷成。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音域:g~c2。常用循环换气法连续演奏。音色恬美。流传于海南岛乐东、东方、昌江等黎族地区。多用于节庆或自娱。
【黎族洞箫】 黎族“毕达”的俗称。
Lian  
【莲花板】 摇奏体鸣乐器。由五至七块竹片构成,夹于指间摇动,碰撞出嚓嚓声。常与节板合用。是山东、天津、四川等地的曲艺快板书的主要伴奏乐器。表演者一手执莲花板,另一手执节板自打自唱。
【莲蓬铃】 “丸铃”的一种。形如莲蓬,故称。清·李绿园《歧路灯》七十八回:“后面四桌,便是小相公的了。”“第二桌”,“莲蓬铃、荔枝铃、甜瓜铃、菱角铃各两串,‘五子夺魁’小银娃娃五位,其余咬牙棒、螺蛳钭等十样孩事齐全。”参见“铃”。
【连鞉鼓】 多个鼓体串于一柄的鼗鼓。用于唐代宫廷燕乐。《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毛员鼓、连鞉鼓、桴鼓、贝皆二。”
【连厢】 摇奏体鸣乐器。也称“连厢棍”、“花棍”、“花钱”、“金钱棍”、“霸王鞭”。选细竹棍,长80~100厘米;直径约3厘米。两端5~10厘米处,透刻长缝,壁侧穿细铁轴,轴上串铜钱或小铃钹。通体髹色。演奏者握中端,以两端随舞敲击四肢、腰肩作声。流行于各地的满族、蒙古族、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汉族。多用于民间歌舞。
【莲湘】 “连厢”的别称。
【连厢棍】 “连厢”的别称。
【连珠】 元末明初记载的琴款式之一。一说为隋代隐士李疑所设。元·陶宗仪《琴笺图式》:“隋逸士李疑作,于玉女腰旁为连珠,彩弦,音操清亮,俗呼连珠。”
Liang        
【良】 苗族语“夜箫”的音译名之一。
【梁】 ①特指轧筝的“弦枕”。《清朝礼器图式•乐二》:“轧筝刳桐为之,似筝而小。”“前后梁高阔俱三分二厘三毫。”

②特指筝、瑟的“弦枕”,即首岳或尾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十三弦筝”“前梁至首长六寸五分;后梁至尾长六寸五分。”

【亮】 壮族语“八音锣”的音译名。
【亮巴】 苗族“大唢呐”的俗称。
【两耳鼓】 即“鼗鼓”。因两侧有绳槌,故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鼗,有柄,两耳鼓也。”
【唡槁】 一种瑶族短鼓。
【两股弓毛按钮】 张子锐设计的两股弓毛按钮,用于拉奏三根弦二胡。(《乐器科技》1980年第5期)
【两角笙】 唐代古缅甸進贡的乐器,用两支犄角为管的笙。角端各施一簧,同度定音,插入葫芦。《新唐书·骠传下》:“有两角笙,亦穿匏达本,上植二牛角,簧应姑洗,匏以彩饰。”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参见“三角笙”。
【两面鼓】 “双面鼓”的别称。
【两头笛】 竹笛中央的节隔两旁各有一吹孔,两个吹孔都能吹奏,故名。管中央的节隔为笛塞,吹奏左孔,左半笛发音;吹奏右孔,右半笛发音。左半笛有三个指孔;右半笛有四个指孔,三上一下。《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两头笛二,长二尺八寸,中隔一节,节左右开冲气穴,两端皆分洞体为笛量。左端应太簇,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宾,三、夷则;右端应林钟,管末三穴:一、南吕,二、应钟,三、大吕,下托指一穴,应清太簇。两洞体七穴,共备黄钟、林钟两均。”
【两仪琴】 设两根弦的琴。弦下各设六品,共十二品。具备六律六吕。宋代制品,象征天地两仪,用于祭祀。《宋史•乐志一》:“两仪琴者,施二弦,十二柱。”《宋史•乐志十七》:“至宋始制二弦之琴,以象天地,谓之两仪琴,每弦各六柱。”
【两杖鼓】 即“杖鼓”。唐代“杖鼓”两头皆用竹片敲击,故称。
【两枝鼓】 “羯鼓”的别称。因用两根棒敲击,故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乐器门》:“羯鼓,亦谓之两枝鼓。”
Liao  
【寥】 苗族语“夜箫”的音译名。
【料】 小型鼗鼓。《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
【料灰琴】 “七弦琴”琴身合成后,通体敷以灰漆数道,灰漆干燥磨平后,再涂生漆。年久,灰漆会产生裂痕,称“断纹”。修琴时须剖开后重合,其剖痕的断纹会被新灰漆填没,此类琴称料灰琴。明·项元卞《蕉窗九录·琴录》:琴“观合缝处,无隙不散,断纹过肩,此漆灰琴也。若上下有纹,两旁光漆者,乃开而复合重漆补者,此料灰琴也。”
Lie    
【列都】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列嘎都”、“咧嘎杜”、“列古都”,原意为“吹气乐器”。竹制,管长约30厘米。吹口形似箫,方形豁口,也有半圆豁口。管身开四个指孔;也有开二孔、三孔或六孔的。竖吹,左右手的食指、中指各按两孔。俱五声音阶,音域:c1~g3。音色柔和。流传于云南思茅的澜沧、孟连、西盟等地拉祜族中。
【列嘎都】 即拉祜族的“列都”。
【咧嘎杜】 即拉祜族“列都”。
【猎鼓】 特指清代发现的有刻纹的石鼓。相传为周宣王狩猎时所用之鼓。清·钱泳《履园丛话上·碑贴·周石墩》:“周石鼓文在太学仪门,为石刻中最古,高二尺,广径尺余,形似鼓而顶微圆。相传周宣王猎鼓也。”
【列古都】 即拉祜族的“列都”。
【咧噜】 即拉祜族“稻秆笛”。
【列罗】 即苗族“大唢呐”。
【列丝】 藏族语“扎令”的音译名。
Lin  
【林布】 藏族语“雄林”的音译名。
【林杲】 宋代制琴名家。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古今斫琴名手”“林杲东卿,石桥之父。”
【林娄】 侗族语指“次中音芦笙”。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林秀】 侗族语指“最大芦笙”。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临乐】 即“七弦琴”的“临岳”。一般用枣木制。《玉函山房辑佚书》引唐•赵惟暕《琴书》:“临乐、承露,用枣。”
【临岳】 “七弦琴”的弦枕。也称“临乐”、“岳山”、“岳”、“狱”、“狱山”。横嵌于近琴首的一道承弦坚木。其底座称“承露”,为开弦孔处。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齐州之丹林颜黄门曰:琴首更弦处名临岳。琴必以坚木藉弦,欲其不刻入也。临岳本山神名,因以名玉,因以名琴之首。其尾曰龙龈。龙龈至临岳应通期数四分之三以排徽。”
【林钟(锺)笛】 特指林钟调的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簇。长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有奇。”
【林钟弦】 弦律器“通”的林钟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
【林钟(锺)之钟】 特指清代宫廷中的一套十二律特钟中的林钟。十二律钟各自单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林钟之钟在六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林钟之钟,六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锺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Ling            
【苓】 即“笭”。《文献通考·乐十一》:“昔女娲氏命娀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至于帝喾命咸墨吹笭展管,亦因是矣。”
【铃】 体鸣击奏乐器。陶铃中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后期,距今约六千年。并有陶寺遗址早期陶铃、庙底沟遗址陶铃、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陶铃等。

以青铜铸或锻,通常有四类:

一、悬铃。风动体鸣乐器。也称“风铃”、“簷铃”、“长锁”、“绹铃”、“宝塔铃”等。似“铎”而小,腔悬铃舌,舌下设薄叶,风吹叶则舌摇动,碰击铃壁发声。常用来警报大风。《南宋杂事诗·南宋相眼》:“内东门司淳熙十四年,准德寿宫提点传太上皇圣旨:”“才人李氏,王氏诰红丝网、镀金银铎铃、红罗銷金袋全。齐安郡夫人,顺政郡夫人诰紫丝网、银铎铃、锦袋全。”

二、丸铃。摇奏体鸣乐器。有“胡桃铃”、“子铃”、鸾铃等。铜锻,薄壳中空,壳开豁缝,腔内置硬丸。多用数枚串集,摇曳发声。常用作马铃,车铃。宋·阮逸胡瑗《皇佑新乐图记·鸾刀图第十二》:“《正义》曰:鸾刀,古刀也。”“又云:鸾,即铃也,谓刀环有铃,其声中节和而后断。《礼记》节解曰:必用鸾刀者,取其鸾铃之声。”“谨详《礼记》、《毛诗》、《公羊传》之说”“制成鸾刀,二鸾在锋,声中宫商;三和在镮,声中角徵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那左边阵内门旗下看看分开,鸾铃响处,正牌军索超出马直到阵前。”

三、金刚铃。摇奏体鸣乐器。也称“铃杵”、“夜铃”、“提铃”、“手铃”等。有柄,铃内有舌,执手柄摇击发声。常用于宗教法器。宋·上官融《友会谈丛》:“多假代狱卒摇夜铃于军巡,聊足糊口。素不服劳,又以疏怠被逐。”《清史稿·礼志四》:“乾隆十二年,制定坤宁宫祭神背蹬供献。”“司柷坐杌上振杆铃,初向神铃致祈请。”“二次摇神铃致祷。”《英烈传》第一回:“于是顺帝日从其事,广取女子入宫,以宫女一十六人学天魔舞,”“各执巴剌般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

四、碰铃。碰奏体鸣乐器。唐代也称“铃钹”。形似酒盅,一对,互击边缘发声。常用于音乐伴奏

【笭】 传说中帝喾的大臣咸墨所吹的标准音管。也作“苓”。《文献通考·乐十一》:“昔女娲氏命娀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至于帝喾命咸墨吹笭展管,亦因是矣。”
【铃钹】 “碰铃”形呈钹状,故称。《新唐书·南蛮传下·骠》:“铃钹四,制如龟兹部,周围三寸,贯以韦,击磕应节。”
【铃杵】 “金刚铃”与“杵”各一件为套。《英烈传》第一回:“于是顺帝日从其事,广取女子入宫,以宫女一十六人学天魔舞,”“各执巴剌般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
【铃铛】 “鸾铃”的俗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一面把刀掖在背后,一面伸手就把那柜子背板一拍。只这一拍,听得里面哗啷、哗啷的一阵子铃铛响,那扇背板便从里边喽吱开了。”参见“铃”
【铃刀】 即满族“师刀”。
【令东】 拨奏弦鸣乐器。形似月琴。琴杆、音箱皆用桐木制。琴颈设6~7个品,张四根丝弦,一二弦、三四弦分别同度,五度定弦。音色圆润。用于合奏、独奏或为歌舞伴奏。广东省民族歌舞团曾作改进,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令俄】 边棱音气鸣乐器。甘肃卓尼的土族铜制五孔箫。往昔民间广泛流传,几乎男女都会吹。也流传于藏族。藏族语也称“俄”。
【铃杆】 为木杆上缚有若干“丸铃”的摇响器。《清史稿·礼制四》:“振铃杆,摇腰铃,诵神歌,前后所祷所柷之神详下。”参见“铃”。
【灵鼓】 周代六鼓之一。有三个鼓体,六个鼓面,于祭地时击奏。历代宫廷祭祀多用此定制。《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汉·郑玄注:“灵鼓,六面鼓也。社祭,祭地祇也。”相传楚王狩猎时敲击灵鼓。宋·苏轼《渚官》:“楚王猎击灵鼓,猛士操舟张水嬉。”

一说,“灵鼓”有四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郑司农云:雷鼓、雷鼗,皆谓六面有革,可击也。”“灵鼓、灵鼗,四面。”

隋代用于雅乐和鼓吹乐的灵鼓为八面。《隋书·音乐志下》:“其雅乐、鼓吹多依开皇之故,雅乐合二十四。”“灵鼓、灵鼗并八面,雷鼓、雷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鼓以桴击,鼗鼓贯其中而手摇之。”

宋代乾德年间,因灵鼓缺制,用散鼓代替。鞔以牛皮。南宋《新定三礼图》中的灵鼓为绕轴八鼓,每鼓仅一鼓面。《文献通考·乐九》:“圣朝诏为雷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冠柱以升龙,作雷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趺作猛而已。”原注:“灵鼓以牛革,坤为牛故也。”

【铃鼓】 鼓框带有小型钹状铃的手鼓。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称“纳格曼达卜”、“达父”,朝鲜族称“平高”。圆形木鼓框,单面鞔羊皮、马皮或驴皮。鼓框开五至七个缝隙,间隙设铁丝,串小钹一对。鼓框另开一圆孔,供手持。流行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塔吉克族流传的铃鼓,框较大。参见“达父”。
【铃环】 摇奏体鸣乐器。在一个大铁环上缀若干小铜丸铃,摇动手柄使丸铃发声。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
【菱角铃】 “丸铃”的一种。形似菱角,故称。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八回:“后面四桌,便是小相公的了,”“第二桌”“莲蓬铃、荔枝铃、甜瓜铃、菱角铃各两串,‘五子夺魁’小银娃娃五位,其余咬牙棒、螺蛳钭等十样孩事齐全。”参见“铃”。
【灵灵切】 广西德保壮族方言“宁宁”的别称。
【铃盘】 特指”钹”。其形扁,故称。《隋书·音乐志下》:“礼毕者,本出自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乐器有笛、笙、箫、篪、铃盘、鞞、腰鼓等七种,三悬为一部,工二十二人。”
【铃攀】 “鸾铃”多枚缀于带,束腰,行动则响。《元史·兵志四》:“急递铺兵,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往来。其鋪兵每名备夹板、铃攀各一副,缨枪一,软绢包袱一、油绢三尺,蓑衣已领,回历一本。”参见“铃”。
【灵鞉】 即“灵鼗”。《宋书·乐志一》:“鼓及鞉之八面者,曰雷鼓、雷鞉;六面者,曰灵鼓、灵鞉;四面者,曰路鼓、路鞉。”
【灵鼗】 摇奏膜鸣乐器。周代宫廷用于祭地,由三个鼓体串于一柄,共六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灵鼓、灵鼗,六面。”
【灵鼗鼓】 即“灵鼗”。《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灵鼗鼓二十一。”
【灵鼍之鼓】 用鳄鱼皮蒙制的鼓。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故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伶箫】 古代乐官所执之箫,用以合咏。《周语·鲁语下》:“今伶箫咏歌及《鹿鸣》之三,君之所以贶体臣,臣敢不拜贶?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
Liu        
【琉伴】 侗族语指“大芦笙”。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六鼓】 周代有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分别用于祭天、祭地、祭祖、军事、役事和礼乐。统称为“六鼓”。

《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

【六管】 “芦笙”的别称。芦笙多设六根苗管,故称。明·邝露《赤雅·侗人》:“喜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六管葫芦丝】 把葫芦丝改进成六管制,故称。1970年,中央民族乐团王慧中,北京民族乐器总厂孙汝桂研制。葫芦形铜气斗,插入紫竹音管两组,每组皆由一根主管和两根副管构成。主管都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一组为D调,另一组为G调。两组副管音高分别为主管的la和mi音。以舌尖堵一组吹口,则吹另一组音管发音。
【六胡】 清末民国初出现的一种改良胡琴。形似坠子,匏槽鞔皮。琴柄兼作指板。设六轸六弦,分为同音双弦三组,藉弦码品字型错开,导琴弓穿行其间,可奏旋律或和音。《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六胡,檀柄,匏鼓,冒蟒皮,柄长二尺四寸九分,鼓径四寸八分。弦长二尺二寸六分。以马鬃弓轧之。柱上有斜行孔亦可穿弦。使用时可单可复。”
【六角两等边二胡】 彦世珂 谢广道《六角两等边二胡》:“比传统二胡音量增大,音色统一,明亮,纯净,反应灵敏。”(《乐器》1976年第2期)
【六金】 特指钟、镈、錞、镯、铙、铎等六种青铜击奏乐器。南朝·陈智近《古今乐录》:“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镈、曰錞、曰镯、曰铙、曰铎。”
【六孔苗笛】 “苗笛”的一种。也称“周咯卡展莱”,意为“六孔铜簧笛”。构造同四孔苗笛。用蜂蜡粘铜簧片。横吹。规格分大、小两种。小苗笛长约29厘米,音阶:b1-c2#c2-d2#d1-e2#f2。大苗笛长约38厘米。音阶:b-c1#c1-d1#d1-e1#f1。音色优雅,多用于自娱或传情。
【六孔籥】 明代的复古乐器。形似箫,开有六个侧孔,故称。各音孔都可运用口风,以缓(今称“平吹”)急(今称“超吹”)吹出第二、第三次谐音。这两个谐音构成纯五度。六孔共可吹出十二个半音。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三孔龠,每孔下各添一孔,是为六孔之籥。《简兮》传为六孔者,即此器也。黄钟六孔之籥吹法:六孔尽闭,缓为黄,急为林;自下启第一孔,缓为大,急为夷;启第二孔,缓为太,急为南;启第三孔,缓为夹,急为无;启第四孔,缓为姑,急为应;启第五孔,缓为仲,急为黄清;启第六孔,缓为蕤,急为大清。五声六律七始十二均皆备矣,余律皆仿此。”
【琉璃编磬】 琉璃编磬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大云山西汉墓的江都王刘非陵。共有22件,最重的一件长达69厘米,重达11.3千克。主要成分是铅和钡,材质与青玉相似。采用七声音阶。
【琉六】 侗族语指“小芦笙”。六管六音制。参见“芦笙”。
【六律编管】 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仿效钟、磬的特悬和编悬之制,把十二支律管创设为两种:一种是各自独立的律管,称“特管”;另一种是编连在一起的律管,称“编管”。在编管中,六支阳律管编连在一起,称为“六律编管”。各管分别标有:“黄钟之管、太簇之管、姑洗之管、蕤宾之管、夷则之管、无射之管。”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古律考证》:“特吹者谓之律,编联而吹者谓之管。犹磬之有特磬、编磬也。”图名:“六律编管”。
【六律特管】 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仿效钟、磬的特悬和编悬之制,把十二支律管创设为两种:一种是各自独立的律管,称“特管”;另一种是编连在一起的律管,称“编管”。在“特管”中,六支阳律管被称为“六律特管”。各管分别标有:“黄钟之管、太簇之管、姑洗之管、蕤宾之管、夷则之管、无射之管。”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特吹者谓之律,编联而吹者谓之管。犹磬云特磬、编磬也。先王雅乐请吹何律,左手吹毕,置于右手,复取一律吹之。”图名:“六律特管”。
【六拍板】 由六片板编成“拍板”,故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马贵舆亦编九拍板、六拍板于柷、敔之后。”
【柳琴】 ①形似柳叶,故称。也像小琵琶,民间又称“土琵琶”、“金刚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统柳琴设二至三根弦,设七个品,音域为一个半八度,用角质拨子弹奏,民间也用小竹筒套在右手食指上弹拨。现背板用红木制,面板为桐木,张四根钢弦,品增至二十四个,定弦:g-d1-g1-d2,音域:g~g4。音色清脆。原为苏北、鲁南、安徽一带柳琴戏、泗洲戏的伴奏乐器,现也用于合奏和独奏。代表曲目有《春到沂河》、《幸福渠》、《欢腾的天山》等。

②特指“击琴”。因柳恽所造,故称。明•王志坚《表异录》卷六:“秦筝多撮,琵琶多拶,空候多掰,柳琴多击。”

【柳琴微调器】 微调弦音的装置。徐州乐器厂 孟宪洪《柳琴微调》:“是体积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支架式柳琴微调器。”(《乐器》1981年第3期)
【六同编管】 把十二律管中的六支阴律管编在一起,故称。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图名“六同编管”,各管分别标有:“大吕之管、夹钟之管、仲吕之管、林钟之管、南吕之管、应钟之管。”图名:“六同编管”。参见“六律编管”。
【六同特管】 把十二律管中独立的六支阴律管称为“六同特管”。《律吕精义·内篇》:图名“六同特管”。各管分别标有:“大吕之管、夹钟之管、仲吕之管、林钟之管、南吕之管、应钟之管。”图名:“六同特管”。参见“六律特管”。
【六弦】 “六弦琵琶”的简称。设四柱,又一孤柱,包括空弦音,能奏三十一音。《旧唐书•音乐志二》:“六弦,史盛作,天宝中进。形如琵琶而长。六弦,四隔,孤柱一,总三十一声。”
【六弦琵琶】 ①拨奏弦鸣乐器。简称“六弦”。唐代史盛所作。《文献通考•乐十》:“六弦琵琶,六弦之器,状如琵琶而长,四隔孤柱一。合散声六,隔声二十四,柱声一,总三十一声。隔调唐律。唐天宝中史盛所作也。”

②清代末的一种琵琶形制。面板上增设指板,按十二律嵌铜丝为品。《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六弦琵琶,自山口至尾长二尺六寸七分,弦长二尺三寸二分。面加音板,长一尺七寸三分,音板嵌铜丝品,十二律定音。”子弦、中弦增为为同音双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六弦琵琶,大小长短等于四弦。子、中两弦双音,其实仍四音。伴唱与合乐之用。”

【六弦琴】 “扎木聂”的俗称。因设六根弦,故称。
【六弦阮】 六根弦的阮。
【六弦筝】 一说,指秦筝。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六弦筝,秦筝也。”
【柳叶琴】 即“柳琴”。
【流徵】 “七弦琴”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琴》:“《初学记》:堂上抚流徵,按,流徵,琴也。”一说,原为先秦琴的指法,在徵上大吟大揉。
【溜子锣】 一种无脐平面锣。也称“田锣”、“堂锣”。外形似盘,锣壁较厚。面径约33厘米;锣边宽3.5~4厘米。锣槌头大尾小,不包布。流行于湖南湘西的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鄂西,贵州黔西南等地的土家族中。用于节庆场合和民间传统打击乐“打溜子”。
Long    
【砻】 击奏体鸣乐器。也称“榔”。舂米槽演变而成。唐·刘恂《岭表异录》:“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如鼓,闻于数里。”槽长约20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35厘米,壁厚约6厘米。击棒长约150厘米。男女四或五对,分列槽两侧,以棒击打槽的侧、底、边,节奏错落有致。流传于广西左江天平、平果、田阳等地的壮族。多用于节庆场合。
【笼】 独龙族语“铓”的音译名。
【龙池】 “七弦琴”底板上的音窗之一,简称“池”。近琴首部。明•方以智《通雅•乐器》:“唐时,雷文、张越两家善制琴。龙池、凤沼间有铉,余处悉漥,令关声而不散。”
【笼床】 “錞于”的挂架。《旧唐书·音乐志二》:“錞于,圆如硾头,大上小下,悬以笼床,芒楗将之,以和鼓。”
【龙唇】 即“龙龈”。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身自额至岳长二寸,岳厚三分。中间自临岳至龙唇极处,三尺四寸三分,共长三尺六寸六分。”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琴制所象》:“龙唇,盖发乎响彻其龙吟之义也。”
【龙笛】 笛头饰龙头,故称。竹制,龙头用木制,七孔横吹。《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龙笛十二管,以竹为之,两朱牙管束。长一尺七寸五分,一孔在前,其后七孔,贴金木龙头,垂綵绿帉錔。”
【龙篴】 同“龙笛”。用于清代大驾卤簿。清·福格《听雨丛谈·大驾卤簿》:“民尉四十有四人,”“铜点二、龙篴二、平篴二。”
【龙额】 亦作“龙颔”,元末明初记载的琴款式之一。相传为春秋时期的贺云所作。元·陶宗仪《琴笺图式》:“鲁贺云作,顶尖斜生一寸二分,五弦。”明·朱厚爝《风宣玄品·历代琴式》:“龙颔。鲁贺云作,顶尖斜生一寸二分,五弦。”
【龙管】 唐宋时期,以称“管”为高雅,笛与管的发音概念常混淆。“尺八”也称“尺八管”、“箫管”、“中管”等;“叉手笛”、“拱辰笛”被称为“叉手管”、“拱辰管”等。唐·李白《襄阳歌》:“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想催。”此“龙管”应饰龙头的笛。
【龙角】 即“龙头角”。以铜制。相传为东晋将领桓玄所造。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桓玄制龙角,所谓铜角也,今俗云喇叭、锁哪,直口曰号筒。”
【龙颈笛】 笛头饰有龙头,故称。竹制,八孔,龙头用木制,下垂以流苏。为宋代教坊所用横笛,民间也有称“龙须笛”的。主要用于礼仪音乐。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龙头笛,今教坊用横笛,八孔,故世俗号为龙须笛。”元明时期,一般简称“龙笛”,清代称“龙头横笛”或“龙篴”。
【龙口】 即“龙龈”。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面制度》:“冠线高七厘,中间两线自龙口绕入,谓之:龙须。”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龙须,一曰:冠线。内两线自龙唇绕入,谓之龙须。”
【龙门之琴】 周代祭祖仪式用琴。伐龙门山之木制,故称。《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韶之舞,于宗庙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也。”汉•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

一说,为一弦琴,定黄钟宫,其 、 、 、 节点上的按音为羽、宫、角、徵。

【龙门之瑟】 参见“龙门之琴”。
【龙舌】 “七弦琴”顶端刻出的舌状纹饰。简称“舌”。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龙舌,一曰:凤舌,在额之下。”
【龙头大扛(掆)】 设有龙头的大型扛鼓。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世有龙头大扛、中鼓、独击小鼓,随品秩焉。”
【龙头笛】 笛头饰有龙头,故称。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龙头笛,今教坊用横笛,八孔,故世俗号为龙须笛。”
【龙头横笛】 即“龙头笛”。清代用于皇帝仪仗乐队中。《清史稿·乐一》:“御前仪仗乐器:锣二、鼓二、画角二、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
【龙头胡琴】 “纳西胡琴”的俗称。因琴头饰龙头,故称。
【龙头角】 因角口饰有龙头,故称。也称“亢龙角”。相传为相玄所造。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晋书·安帝记》曰:相玄制龙头角,或曰所谓亢龙角也。大抵角头象龙,其详不可得而知之。”
【龙头三弦】 音箱六角形。也称“匈子加”。因琴柄端作龙头饰,故称。以硬木制作。长70~100厘米,腔覆棉纸或革。棉纸数层浸清糯米汤,裱合,阴干,胶于腔面。革选蟒皮或羊皮。设三根弦,定弦:d-a-d1或e1-a1-e2。食指带义甲弹奏。流行于云南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用于白族曲艺《大本曲》伴奏。
【龙须】 即“冠线”。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龙须,一曰:冠线。内两线自龙唇绕入,谓之龙须。”参见“龙唇”。
【龙须笛】 即“龙头笛”。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三》:“天台戴式之赋之云:凤箫、鼍鼓、龙须笛。夜宴华堂醉春色。”
【龙腰】 ①“七弦琴”琴腹两侧收敛处称“腰”。其线条曲折者,称“龙腰”。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琴制所象》:“龙腰,又名玉女腰,又名蜂腰。龙腰者,以其形曲折,故取象而名之也。”

②元末明初记载的琴款式之一。托为春秋人物谢涓子所设。元·陶宗仪《琴笺图式》:“鲁谢涓子作,腰间作半月之形,三弦有如七弦之音。”明·朱厚爝《风宣玄品·历代琴式》:“鲁谢涓子作,腰间作半月形,三弦,有如七弦之音。尝游江淮间,鼓琴于风水之侧,遇一女郎抱小绿绮,抚弄有非常俗之声。涓子讶之。曰:妾乃北陵之女,因授《清江引》。

【龙龈】 “七弦琴”尾端嵌设的一块硬木,在面板端,刻有弦枕以乘弦。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齐州之丹林颜黄门曰:琴首更弦者名:临岳。”“其尾曰:龙龈。龙龈至临岳应通期数四分之三以排徽。”
Lou  
【娄系】 瑶族语“芦笙”的音译名。
Lu  鹿      
【芦】 “芦管”的简称。《隋书·东夷传》:“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芦笛】 “巴拉曼”的俗称。
【鹿笛】 唇簧气鸣乐器。也称“乌立安”、“呼鹿”、“鹿笛”、“犴笛”、“鹿犴两用笛”。猎人用以模拟鹿或驼鹿鸣声引诱猎物。《黑龙江外记》:“今布达哈哨鹿者,即呼鹿也。其哨以木为之。”“能肖游牡者已惫之声,则牡者来。”用木或牛角制,形制不一。长80~100厘米。可模拟鹿、犴(即驼鹿)的鸣叫声。音高范围约f3~a3。音色细亮。流传于黑龙江、内蒙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温鄂克、达斡尔族。
【路鼓】 周代用于祭祖的鼓。《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汉·郑玄注:“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庙也。”

一说,路鼓只有两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殸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郑司农注:“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庙也。”

【鹭鼓】 即“路鼓”。《海录碎事·乐器门》:“鹭鼓、凫钟出唐乐章。”
【露鼓】 即“路鼓”。《宋史·乐志五》:“露鼓,飨宗庙用二十二,露鼗鼓同上。”
【芦管】 “觱篥”的别称。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大概与觱篥相类,出于北国者也。唐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盃》。”

一说,清代喀尔喀乐所用“觱篥”为唐代芦管的遗制,镶饰金属喇叭口。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觱篥,喀尔喀乐,即唐芦管也,唯多金口耳。“另有一种形制为直接在管端切割出单个簧片,开有三个侧孔。《清会典·乐器》:“芦管,三孔,金口,下哆,管端开簧。”

【鹿犴两用笛】 即“鹿笛”。
【鹿犴哨】 即“鹿笛”。
【芦笳】 “笳”的一种。用芦叶卷成,故称。因流行于西域,也称“胡笳”。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胡人卷芦为笳,吹之以作乐。汉《筝篴录》有真曲。李陵有胡笳互动之说是也。”
【鲁里玛】 哈萨克族的四弦十五品高音冬不拉。
【鹿皮鼓】 黎族民间艺人用鹿皮蒙制的鼓,现在极少见。
【卢沙】 即“芦笙”。云南方言读音近似“卢沙”。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傜人乐器》:“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
【芦哨】 “觱篥”、“唢呐”等双簧气鸣乐器以芦苇为哨,故称。《清会典图·乐器八》:“巴拉满“、“管上加芦哨吹之。”
【鹿哨】 即“鹿笛”。
【芦笙】 自由簧气鸣乐器。因笙管用芦竹制,故称。苗族、侗族、水族的芦笙音译名为“梗”。苗族语也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族语称“梗览”、“梗览尼”、“梗劳”、“伦”等。瑶族称“娄系”。

芦笙由笙斗、笙管和共鸣筒构成。笙斗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形如纺锤,中空,用两瓣由竹篾捆扎而成。斗端插吹嘴,斗上插两排笙管。通常为六根,也有用四管或八管的。插于斗中的笙管壁开长方形孔,用蜂蜡封粘竹簧片,现也用铜簧片。簧舌为长三角形。芦笙管上的指孔和内开穴原理同“笙”。共鸣筒设于笙管上端,起扩音作用。清·李调元《尾蕉丛谈》:“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的苗族、侗族、水族、瑶族、仡佬族、傣族布朗族、克木人等民族。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傜乐器》:“傜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卢笙、竹笛,卢沙之制,状如古箫(排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嗄其声。”

芦笙多用于节日喜庆,边吹边舞。规模从十几人到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场面壮观,音色优美多变。也用于祭祀仪式、迎宾或送葬砍牛等仪式。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乐器。《黔书·苗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埜,谓之跳月,预择平址为月场。及期,男女皆雯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竝肩舞蹈,迴翔婉转,终日不倦。暮则挈所私归。”

隋唐时期,滇苗族演奏家,进京朝贡必带芦笙演奏,很受宫廷赞赏。《隋书·东夷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四》:“卢沙,傜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辰、沅、靖州等地,友仡伶,仡赞。““男未娶者,以金鸡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明清时期,史籍对芦笙的形制、功能、实用场合的记载渐趋翔实。清·田雯《黔书·苗俗》:“丧礼、杀牛、宰牲、吹芦笙,群聚跳舞,命曰作戛。”清·陆次云《峒溪纤志》:“(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清乾隆《开化府志》:“送葬,女婿吹芦笙,跳舞尸前。”清道光《云南通志》:“男吹竹笙,女弹篾琴,谐婉可听。”道光版《靖州直隶州志》卷十一载:“侗每于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来,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谷。”

芦笙有多种形制: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置两个簧片)、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置簧片)、六管四音(两管不置簧片)、四管三音(一管不置簧片)和四管二音(两管不置簧片)。苗族以五种不同芦笙构成系列,由小到大,从高到低构成五个声部,音域八度。依次称“五滴水”、“四滴水”、三滴水、二滴水、一滴水等。流传于侗族芦笙的声部构成与苗族的大致相同。总音域:A1-a3,共五个八度。侗族芦笙乐队有三种规格:小型乐队,称“半套”,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组成;中型乐队称“整套”。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两支,加二十六支芒筒组成;大型芦笙乐队称“大套”,由最高音到最低音的六种规格的芦笙加若干芒筒组成,人数可达一二百人。芦笙有汉文译音记谱,数字简谱和侗文谱等三种记谱法。

现代芦笙在性能和演奏技巧方面都有新的改进。乐曲保持传统特点,旋律明快,低音芒筒使芦笙乐队的音色雄厚。舞姿丰富,跳步踢腿洒脱优美,常伴有杂技动作。芦笙选手参加海外演出。

【芦笙筒】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地筒”、“莽筒”、“芦笙筒”、“果董”、“董果木”、“筒卜”、“咚的”。竹制,规格不一。由本管和共鸣筒组成。本管用细毛竹制,上端为吹口,近底节管壁开长方形孔,镶铜簧片。用大毛竹为共鸣筒,用树木刳成,上口切成斜面,留底节,形成闭管共鸣;也有在管下侧开音孔,形成开管共鸣,发音更宏亮。吹奏大芦笙筒时,立姿,筒斜搁地,用本管插入近筒底,吹本管;吹小芦笙筒时,一手持筒,另一手扶本管。均发单音,音高合芦笙基本调。可用两支互为纯五度的本管,一起插筒内吹奏。常作为芦笙乐队的低音,一般由小、中、次中、大、最大五种组成,音高各隔一个八度,一般A1至a2。每等配三至五支。音色浑厚雄壮。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多用于节庆,芦笙乐队伴奏舞蹈;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的工具。
【路鞉】 即“路鼗”。《宋书·乐志一》:“鼓及鞉之八面者,曰雷鼓、雷鞉;六面者,曰灵鼓、灵鞉;四面者,曰路鼓、路鞉。”
【路鼗】 周代用于祭祖的“鼗”,由两个鼓体串于一柄,共四个鼓面。《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殸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礼矣。”郑玄注:“路鼓、路鼗,四面也。鬼享,享祖庙也。”
【露鼗鼓】 即“路鼗”。《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露鼗鼓二十三。”
 
【律】 广义的“律”为乐音的音高标准及相互间关系的法则,包括律制和生律法。狭义的“律”泛指十二律中的阳律,也常作为律管的简称。《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汉·郑玄注:“其管,阳曰律,阴曰吕。”《宋书·乐志》:“八音,八曰‘竹’。竹:律也、吕也、箫也、管也、篪也、籥也、笛也。”
【吕】 十二律管中阴律管的简称。《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汉·郑玄注:“其管,阳曰律,阴曰吕。”《宋书·乐志》:“八音,八曰‘竹’。竹:律也、吕也、箫也、管也、篪也、籥也、笛也。”
【律管】 以气柱振动原理作为定律的管。史籍简称“律”。古律管通常用竹制,为了精确度,也用玉或铜制。

从江陵雨台山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的律管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律管实物,包括两支残管和两截残片。用竹制,无竹节。残管或残片外壁有墨书篆体律名,墨书处的竹皮均经刮削而呈平面。所书律名有:“新钟”、“浊穆钟”、“坪皇”、“文王”、“姑洗”、“浊文王”、“浊兽钟”等七律(其余“浊新钟”、“穆钟”、“浊坪皇”、“浊姑洗”、“兽钟”等五律已不存)。十二律名应与曾侯乙编钟铭文律名相同。

律管的记载始见于《周礼》、《吕氏春秋》、《礼记》等典籍。先秦时期的律管常用来占卜。《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汉·郑玄注:“兵书曰:王者行师出军之日,授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大师吹律合音。商则战胜,军士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士卒同心;徵则将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明。”

汉代京房提出的六十律,在弦上、管上进行了计算,虽然未计算出“管口修正值”,但发现律管长度的计算不能与对应的弦律相一致,得出了“竹声不可度调”的结论。魏晋时期的荀勖首先对各笛长度进行了计算,并发现了黄钟笛的“管口修正值”。

至明代,朱载堉在发明十二平均律的同时,提出了“异径管律论”,即十二根“律管”从低到高,相邻管的管长之比均为 。明·朱载堉《律学新说·密率求圆幂第五》:“置黄钟面幂在位,以十亿乘之为实,以十亿零五千九百四十六万三千零九十四为法,除之得大吕面幂。余律皆仿此。”《律学新说·密率求周径第六》:“夫十二律管,内外各有周径,孔中面幂要之也各不同。”

【律琯】 玉制律管。晋·张华《博物志佚文》:“昭华玉者,律琯也。”参见“玉律”、“昭华管”。
【绿蜡】 用绿石(又名“五花石”)在紫铜盘里水研磨成的绿浆,涂于簧片,干燥后,可减小簧框与簧舌间的缝隙,使吹奏省力。气温较低时,也能吸附阻滞在簧片上凝的汽水。在簧舌尖上点蜡珠来调节音高。宋·周密《齐东野语·笙炭》:“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青色以绿蜡。”
【律吕】 通常泛指十二律中的六个“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六个“阴吕”(也作“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有时特指十二律管中的六支(阳)律管和六支(阴)律管。《宋书·律历志上》:“勖又以魏杜夔所制律吕,检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乖错。”
【律器】 凡用作其他乐器定音的标准音,且依据某种频率计算方式来确定乐器上的固定音高关系的音响器,都称为“律器”。

律器通常分为三大类:弦律、管律和钟律。

以弦振动方式来定律的律器称为“弦律”。通常是在一根或数根弦上截取一定尺寸的音高关系作为律制。“三分损益法”就是在弦上截取的生律方式之一。《吕氏春秋·音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蕤宾、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管子·地员》:“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损之以一,为百有十,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其他弦律器有:“均钟木”、“准”、“通”等。

管律包括:“律管”、“笛律”、“竽律”、“笙律”等。“律管”和“笛律”属边棱音原理,“竽律”、“笙律”属自由簧耦合振动原理。“律管”、“竽律”、“笙律”都属一管一音的律器。“笛律”则属一管发多音的律器,通常十二根为一套。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管律实物是出土于江陵雨台山战国中期楚墓的律管,但已残缺不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竽律明器共十二根,管侧都有黑书律名。

属于钟律的律器通常有十二件钟组成,每钟敲奏一律。相传最早的钟律由黄帝命伶伦和荣将所造。《吕氏春秋·古乐》:“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应韶。”

一说,曾侯乙编钟的上层二组和三组的钮钟为律钟。因曾侯乙编钟每钟均可发两音,六个钟即可以产生十二律。据考证,曾侯乙的上层二、三组纽钟应为十四件约有两个八度的全部半音。

除了钟律之外,宋代教坊所用“方响”也用作律器。

弦律、管律、钟律三者各有优点和不足。弦律所求得的各律间关系较精确,但弦易受气温和湿度影响,张力不稳定,易产生音高误差。管律音高相对较稳定,但管振动实质是管内空气柱振动,空气柱振动的实际长度要溢出管口外一小段,肉眼看不见,因此,不能用计算弦律的方法来计算管律,需要在管长上补上溢出管口外的一小段,称为“管口修正值”。钟律则不易受外界气温和湿度的影响,既有稳定的音高,各律之间又有准确的关系,但造价昂贵。定音前钟的铸造工艺问题,定音时,对钟壁的凿磨问题等,技术强,难以掌握。

【律琴】 形似琴、筝的弦律器。由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根据朱载堉的“均准”设计而成,既可用作律器,也用可作琴、筝来演奏。
【吕渣】 即藏族的“其篥”。
【鹿爪筝】 “弹筝”的俗称。《文献通考•乐十》:“鹿爪筝,梁羊偘素善音律,自造《采莲歌》,颇有新致。伎妾列侍,穷极奢靡,有弹筝陆大喜者著鹿骨爪,长七寸。古之善筝者,不独此也。”
【律准】 弦律器。五代后周王朴设置。板箱型结构,如琴而较大。《旧五代史•乐志上》:“朴乃用古代累黍之法,以审其度,造成律准。其状如琴而巨,凡设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吕旋相为宫之义。”设十三根弦,长九尺,各配轸。每弦之下按三分损益律设尺度,在面板上设品。操作法如“通”,即先吹律管,校定各弦之音都为黄钟律,再一一按弦品弹拨,即可得十二律的具体音高。宋•王溥《五代会要•乐论下》卷七:“周显德六年正月,枢密使王朴上疏曰: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簇;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二分,设柱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四弦七尺五寸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六弦六尺六寸六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寸五分[四尺五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参见“通”。
Luan    
【栾】 即“铣”。合瓦形乐“钟”的钟口两角。《周礼·考工记·凫氏》:“两栾谓之铣。“汉·郑玄注:“铣,钟口两角。”

一说,铣为合瓦形钟体两侧的交接线。清·程瑶田《凫氏为钟章句图说》:“古钟羡而不圆,有两边为两栾,谓之铣。”

【鸾】 ①同“栾”。合瓦形乐钟钟口的两角。《周礼·考工记·凫氏》:“两栾谓之铣。”汉·郑玄注:“铣,钟口两角。《乐本》又作鸾。”

②指鸾铃。《左传·桓公二年》:“锡銮和铃,昭其声也。”晋·杜预注:“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鸣声。”《史记·礼书》集解:“郑玄曰:‘和、鸾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参见“铃”。

【銮】 指鸾铃。《左传·桓公二年》:“锡銮和铃,昭其声也。”晋·杜预注:“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鸣声。”汉·桓宽《盐铁论·忧边》:“内咏雅、颂;外鸣和、銮。”参见“铃”“鸾”。
【鸾铃】 “丸铃”的一种,也称“鸾”、“和”。铜制,形如栗,中空,壳有豁缝,腔内置硬丸。数枚串集,摇曳发声。宋·阮逸 胡瑗《皇佑新乐图记·鸾刀图第十二》:“《正义》曰:鸾刀,古刀也。”“又云:鸾,即铃也,谓刀环有铃,其声中节和而后断。《礼记》节解曰:必用鸾刀者,取其鸾铃之声。”“谨详《礼记》、《毛诗》《公羊传》之说”“制成鸾刀,二鸾在锋,声中宫商;三和在环,声中角徵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那左边阵内门旗下看看分开,鸾铃响处,正牌军索超出马直到阵前。”参见“铃”。
【鸾笙】 神话中的“笙”。鸾为传说中的神鸟。宋·陆佃《埤雅·鸾》:“《说文》云:赤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一曰,青凤为鸾。孔颖达曰:燕雀有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也。鸾,雌曰和;雄曰鸾。《礼》云:在舆则闻鸾和之声,盖取诸此。”“古时,鸾舆顺动,此鸟飞集车上,雄鸣于前,雌应于后。”笙前缀以“鸾”字,形容其声协和。
【鸾箫】 鸾为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说文·鸟部》:“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排箫各管参差如凤展翼,故称。元·郑德辉《金戟记》第二折:“对抚瑶琴写幽怨,闲傍妆台整鬓蝉。问品鸾箫并玉肩,学画娥眉点麝烟。”
Lüe
【略斗】 击奏膜鸣乐器。苗族语意为“大木鼓”。筒形鼓腔,整段楠木刳成,规格不一。鼓腔口鞔牛皮,竹篾圈箍定。鼓长1~2米;腔口径40~50厘米。置于架上。由一或两人双槌同击。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等地的苗族。多用喜庆、民族群舞场合。
Luo
【锣】 击奏体鸣乐器。又称“铜锣”、“沙锣”、“金”等,某些地区亦称铛、鉦、铜鼓等。用高锡青铜制,先铸成饼胚,再经加热,冷锻成形。形如浅盘。演奏时,一手提锣沿系绳,另一手持软槌敲锣心(俗称锣脐、锣光、锣堂)发声。形体最大的“抄锣”,直径达1.5米以上。世界上最大的锣2010年9月18日,在尚禾谷铜锣揭幕式上,发布了重3.5吨,直径6.48米的锣,基尼斯总部认定为“天下第一锣”。最小的锣为“狗叫锣”,直径仅约8厘米,置于小竹筐内,用细槌敲击。

一般认为,锣起源于西南地区。云南晋宁石寨山战国墓出土的锣状器物,边沿设一环,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锣。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铜锣,构造类似今流传于黎族的蛙锣(琼州铛),锣面平整,面与锣沿相比似脐,脐中心有乳突,兼显平锣、脐锣和乳锣的基本特征。同墓还出土了剖铜鼓鼓面而制成的盘。故“铜鼓”与“锣”有渊源关系。

文献记载锣的来源主要有三说:

一说,传自胡人。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自宣武以后,始好胡音,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直,胡鼓、钢钹、打沙锣。”

二说,由钲而来。明·方以智《通雅·乐舞》:“沙锣、羯鼓,皆外国器,而中国用之钲,与锣近,故相代也。”

锣在漫长历史中,衍生出丰富的款式,表现在锣体厚薄、面径大小、锣沿宽窄、锣面形态、编列方式等方面。按形态,大体分平锣、脐锣、乳锣、凹心锣四类。

一、平锣。锣面平整,无脐。如朝鲜族的金。清代宫廷的耕耤禾词乐锣等。宋·陈元靚《岁时广记》卷三三引《諸山记》:“郝幼仙击鉉鍱。”原注:“即平锣也。”《皇朝礼器图式·乐二》:“本朝定制耕耘禾词乐锣,范铜为之,通涂以金。面平,径一尺三寸,深一寸六分,旁穿二孔,结黄绒紃提之。击以椎,如卤部鼓吹大乐金椎之制。采桑桑歌乐锣同。”现存民间的平锣有深波、湯锣、溜子锣、铛铛、月锣、秧歌锣、三音锣、狗叫锣、云锣、小钲等。

二、脐锣。锣中心有小圆平面,称脐或光。如琼州铛,蛙锣等。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琼州铛》:“琼州有黎金,似铜鼓而匾小,上三耳,中微其脐。黎人击之以为号,即铛也。”这类锣流传广泛,比较知名的为钞锣、苏锣、虎音锣、武锣、手锣等。

三、乳锣。锣面中心突起如乳头状。如“包包锣”。《清朝续文通考·乐八》:“铜鼓形如锣,面径九寸七分二厘,深一寸六分二厘,中隆起八分一厘,径二寸六分七厘三毫,边穿二孔系绳,槌木质。”流传至今的有文锣、咚锣、贡锣和称为“稽湾斜枯”的铓锣。《清会典图·乐十》:“稽湾斜枯,似云锣而设。锣八,上下各四,同悬一架。面中隆起如浮沤。”

四、凹心锣,锣心微凹。如大筛锣,陕西的勾锣,广西的高边锣等。

传统民间锣大多无明确音高。一般锣径大的音低,锣径小的音高。大致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等类。如手锣有高音手锣、中音手锣、低音手锣之分。多面锣编列组合的有:具明确音高的,如云锣、铓锣等;无明确音高的如舟山锣等。

锣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和音乐相关领域。

一、用于音乐、戏曲的伴奏。清·李斗《扬州画舫錄·新城北录》:“弦子之座,后于鼓板弦子亦鼓类,故以面称。弦子之职兼司云锣。”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十番,又曰十番鼓,用紧膜双笛,声最高,吹人云际,而佐以箫管、三弦、缓急与云锣相应。”“再佐以汤锣。”

二、用于军事布阵的信号。明·龙正《八阵图合变说·八阵号令》:“若欲冲演变阵者,先整前哨金鼓旗二对,响器一付,金二口,锣二面,鼓十二面,摔钹二个,大铳四口,中军金鼓旗幡如旧。”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耳目》:“明铜锣,凡打锣是要各马兵下马,车正下车。再打铜锣,是要各项兵俱坐地休息,旗帜俱偃卧。”

三、用于宫廷仪仗或地方行政官出行开道。《清史稿·乐志一》:“御前仪仗乐器,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二,云锣二,哨呐四。”清·徐珂《清稗类钞·礼制类》:“州县官出行,前导有肃静、回避牌、衔牌,金锣、伞、扇六,衔清道旗,红黑帽继之。”

四、用于警讯。桑庄东汉一号墓出土五层陶楼冥器,系瞭望警楼。其二至四层周布盾牌,弓弩等武器。五层每面各设一持大锣,执锣槌之甬,作击锣报警状。清·徐珂《清稗类钞·吏治类》:“河决时,则令河丁呜锣,促民登船,水至浮舟,任其所之,至水落。不致饥莩,全活者甚众。”

五、用于司法诉讼。清·徐珂《清稗类钞·狱讼类》:“其在官时,辄于大堂旁悬锣一面,号达情锣,令有冤抑者击之,即坐堂,皇立为听之。”

六、用于小贩招揽生意。元·熊梦祥《析津志·风俗》:“街市蒸作面糕,诸蒸饼者五更早起,以铜锣敲。”

七、用于民俗祭祀、节庆等活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彖袍,鞾简如钟馗像者。傍—人,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文献通考·乐二十一》:“牂牁其俗击鼓、铜锣以祀神。”

【螺】 指“贝”。唐·苏鹗《杜阳杂编》:“坊市豪家“,“广设佛像,吹螺击钹,灯烛相继。”蒙古族语称“冻思”。
【螺贝】 即“贝”。《新唐书·南蛮传·骠下》:“螺贝四,大者可容一升,饰绦纷。”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乐器的“八音”(金、贝、丝、竹、匏、革、牙、角)之一,用于舞蹈伴奏。《新唐书·南蛮传·骠下》:“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工器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贝、丝、竹、匏、革、牙、角。金二、贝一、丝七、竹二、匏二、革二、牙一、角二、铃钹四。”
【罗鼓】 即“征鼙”。宋·任广《书叙指南·军兵器用》:“罗鼓,曰征鼙。”
【罗果】 即彝族“口弦”。
【锣锅】 即“刁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乾处,埋锅造饭。”
【螺号】 “贝”的俗称。也称“海螺”、“梵贝”、“法螺”、“玉螺”、“玉蠡”,又称“董”、“措董”、“董嘎尔”、“冻思”、“海山”等。
【罗咧】 即“哩咧”。
【罗列】 苗族唢呐。
【锣碰】 即佤族的“铓”。
【骆驼(駞)管】 即“骆驼管”。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骆驼管,以曲竹为之,其首如橐驼,因以立名,《唐乐图》有之,非古制也。”
【罗西里】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赤罗施若”、“诺西”、“诺斯”、“比里吐”。用长35~60厘米的竹制,开六个孔。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
【骆越铜鼓】 骆越人所制铜鼓。骆越为汉代交趾国民族之一。《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好骑,善别马名,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L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