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
Ka  
【卡邦】 羌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卡尔得乃】 唇簧气鸣乐器。可能来自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代用作战场上鼓舞士气的信号,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流行于哈萨克族。也用于军队凯旋仪式或迎宾、集会。
【喀姑古】 纳西族东巴文“口弦”的音译名。
【卡龙】 板箱型拨奏弦鸣乐器。也称“七十二弦琵琶”。直角梯形音箱,桑木框,松木面板、底板。面板中央开一镂花音窗,音箱两旁设弦枕,设34或36个弦轴,用以调音。传统卡龙设16或18组金属双弦。七声音阶定弦,音域:g~a2。是“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乐器之一。由亚述传入波斯和土耳其,先后称“塔尔西纳”、“桑图尔”。17世纪维吾尔族音乐家毛拉·爱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称:卡龙由维吾尔族音乐家、学者爱甫纳斯尔·法拉比(~950)创造。流行于新疆南部麦提盖、喀什、和田、莎车等地的维吾尔族中。

一说,“卡龙”与“卧箜篌”有渊源关系。《清会典图》将“喀尔奈”归入宫廷宴乐回部乐。

20世纪70年代的改良卡龙,扩大了音箱,弦增至22组,音域:c~d3。右手拨弦;左手执金属短棍,按弦如筝法。现发展为双手执拨,中指、无名指各带钢套按弦。

【卡奈依】 维吾尔族语“号角”的音译名。
【喀奈依】 维吾尔族语“号筒”的音译名。
【喀什热瓦普】 “热瓦普”的一种。传统用整块桑木刳成,腔面鞔革。长约100厘米,面径约18厘米。琴柄上用弦缠13~28道品,可移位微调音高。设五至七根弦,主奏弦定弦:c1;共鸣弦定弦:c1-e-A-d-g或c1#f-B-e-A-d-g或c1-B-e-E-A-d-g。流行于新疆南部喀什一带。
【卡旺】 藏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Kai    
【开道锣】 用于开道的大型锣。参见“大抄锣”。
【凯恩】 即“排笙”。流行于彝族克木人。
【揩鼓】 “答腊鼓”的俗称。以指掌揩击,故称。《通典·乐九》:“荅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凯旋歌乐拍板】 “拍板”用于凯旋歌乐,故称。由三板组成,束其二,手执单板击二束板发音。《清朝礼器图式·乐二》:“钦定凯旋歌乐拍板,制如朝会丹陛大乐拍板而小。长一尺七分,上阔二寸,下阔二寸三分五厘,中阔一寸九分五厘,厚二分五厘,板三束其二,以一拍之。”
Kan  
【坎荅】 “腰鼓”的别称。宋·陈元觐《岁时广记·宴同亭》引《诸山记》:“须臾,乐作。又呼鼓师张安棱挝引鼓(如今杖鼓之状),赵元胡拍副鼓,刘小金坎荅。”参见“引鼓”
【坎候】 即“箜篌”。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空候,又坎候。谨按《汉书》:孝武皇帝赛南越,祷太乙、后土,始用乐人候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候以姓冠章耳。”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箜篌,一名坎候。”参见“卧箜篌”。
【坎吉】 擦奏弦鸣乐器。哈尼族语“坎”为拉,“吉”为弦。“坎吉”意为拉弦乐器。构造似小三弦,用马尾弓拉奏。有大小两种形制,大的长约58厘米,小的长约44厘米。定弦:g-c1-g1或a-d1-a1。常用于年轻人自娱或恋爱生活。
【刊塔】 高山族语“竹捣筒”的音译名。
Kang
【亢龙角】 饰有龙头的“角”。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晋书·安帝记》曰:相玄制龙头角,或曰所谓亢龙角也。大抵角头象龙,其详不可得而知之。”
Kao
【考姆孜】 即“考姆兹”。
【考姆兹】 拨奏弦鸣乐器。也译作“考木兹”、“库姆兹”、“库木孜”、“考姆孜”等。源自“火不思”,传统用整块杏木刳成,现拼接而成,张三根羊肠弦。多用桑木为背板,桐木为面板。长约90厘米。流行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特克斯的柯尔克孜族。帕米尔乌恰、阿图什、阿克陶、阿哈奇一带的考姆兹定弦:c-f-c1;c-g-c1;f-f-c1;f-g-c1;f-bb-c1;g-g-c1;g-bb-c1。天山特克斯地区一带的考姆兹定弦:f-c1-f;g-c1-g;g-c1-f;bb-c1-f;f-c1-b;c-c1-f,随曲调而定。
【考木兹】 即“考姆兹”。
Ke              
【棵】 特指“玄琴”的品柱。通常设六弦,棵设于第2、3、4弦下方,粘于面板。
【科比斯】 塔吉克族语“铜簧口弦”的音译名。
【柯布兹】 即“库布孜”。
【可拆卸笙斗】     能松开方便清洗斗腔的笙斗。《笙的这改进》(《乐器》1979年第2期):“我们设计了解体笙斗,这种笙斗是插管板与笙胆采用套丝连接,松开插销可分解为二。”
【可壳】 纳西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克拉】 佤族“木鼓”的别称。
【克拉蒙】 击奏膜鸣乐器。鼓腔高20厘米,面径26厘米,两端蒙羊皮,两皮绷绳牵拉。流行于云南楚雄州的禄丰、元谋等地。多用于彝族火把节和民间婚丧喜庆。
【克勒库布孜】 擦奏弦鸣乐器。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琴身用整块木料凿成,无指板,张一根弦,用马尾作弦,琴呈弓形。仅见于我国西北边远山区。
【克罗克】 击奏体鸣乐器。佤族语“木鼓”的音译名。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的佤族、高山族、苗族、侗族。
【柯舒克】 维吾尔族语“木勺”的音译名。
【可调系弦器】 装于二胡托座,调节皮膜张力的装置。吴梦忠《二胡可调系弦器》:“转动螺杆,拉弦板会左右移动,可调节琴膜,调整音色。”(《乐器》1981年第2期)
【柯亭笛】 相传东汉蔡邕以柯亭櫞竹所制之笛。晋·干宝《搜神记》:“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櫞,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辽亮。”后世称之为“柯亭笛”。宋·陈旸《乐书·俗部》:“昔蔡邕尝经会稽柯亭,见屋东第十六櫞竹,取以为笛,果有异声。可谓知无音之音矣。晋桓伊善音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宝而吹之。至于为王徵之作《三调弄》,岂得已哉。文士传柯为高迁亭误矣。”
【柯瓦】 单簧气鸣乐器。有单管制和双管制两种,双管制发音原理如葫芦丝,流行于云南景颇族。
【柯瓦桑筚】 即“柯瓦”。
【克西菊尔】 彝族语“鼻箫”的音译名。
【苛希乃依】 乌孜别克族语“双笛”的音译名。由两根芦管并排捆扎而成,音色动听诱人。
【克些觉黑】 边棱音气鸣乐器。彝族语“克”,即嘴,“些”为咬,“觉黑”即笛,原意为“咬着吹的笛”。管长20~35厘米,竖吹,管端开有豁口。音阶:a-c1-d1-e1-g1-a1-c2或d1-e1#f1-a1-b1-d2-e2#f2。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西昌、甘洛、布拖、喜德的彝族。山区牧民放牧时吹奏以自娱。
【克雅可】 擦奏弦鸣乐器。也译作“克亚克”。形如匙,以松或桑刳成,长约75厘米。共鸣箱长约36厘米,琴腔半透,用铁钉蒙牛皮。张两根丝弦。定弦:g-c1或g-d1,音域为一个八度。马尾弓拉奏。流传于新疆克孜勒、伊犁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的柯尔克孜族。后经柯尔克孜文工团研制,腔面改覆鱼鳞松板,开音窗。音色圆润。
【克亚克】 即“克雅可”。
【壳子弦】 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提胡”、“提弦”、“和弦”、“胖弦”。用椰壳为音箱,蒙以薄板的胡琴。长约60厘米。定弦:d2-a2。流传于闽南的厦门、泉州、漳州、龙溪等地。用于“台湾丝竹”、“闽南陇吹”等民间器乐,“歌仔戏”、“芗剧”等戏曲,也用于“锦歌”、“芗曲”、“漳州南词”等曲艺。
Kong        
【鞚】 陶制鼓腔。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许安世家有伯成樽,如今羯鼓腔。”《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土则附革而为鞚,木有拍板,方响以金应石而备八音。”
【空猴】 即“箜篌”。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箜篌,一名坎候。”“《风俗通》云:”武帝时,乐人候调作。亦曰:空候,又曰:空猴。”
【空侯】 即“箜篌”。《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于是塞南越祷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箜篌】 拨奏弦鸣乐器。又作“空候”、“坎候”。古代箜篌有三种形制,分称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属板箱型构造,形似瑟,设四至七根弦。

“卧箜篌”约始于汉代。《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卧箜篌消亡后,“箜篌”多指“竖箜篌”。约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汉人称“胡箜篌”。汉灵帝爱好弹奏此器。比现竖琴小,放在膝上演奏。弦数因形制不同而异,张13至22根弦。

南北朝,宫廷尤为盛行。《隋书•音乐志下》:“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即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华夏旧器也。”

隋唐时期,用于宫廷十部伎中的“西凉伎”、“高丽伎”、“龟兹伎”和“疏勒伎”。

凤首箜篌为一种小型“竖箜篌”,因饰以凤首而得名。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缅甸传入中原,仅用于“天竺伎”。另一种鞔革,设弦九根的箜篌。《魏书•误洛侯传》:“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

【空康】 回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空康吉】 即“空康”。
【控箜篌】 “卧箜篌”的俗称。明•张岱《夜航船•礼乐•乐律》:“师延作控箜篌。”
【空桑】 “瑟”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类•瑟》:“《楚辞》注曰:空桑,瑟名。”
【空桑之琴】 周代在祀地仪式中用琴。伐空桑山之木制。《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冼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也。”汉•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南朝梁•梁任《述异记•空桑》:“空桑生大野山中,为琴瑟之最者,空桑也。”

一说,为一弦琴,定函钟宫,其 、 、 、 节点上的按音为羽、宫、角、徵。

【空桑之瑟】 参见“空桑之琴”。
【孔湮】 即塔吉克族的“二孔木笛”。
【空钟】 鸽哨的雅称。《续文献通考·乐十》:“以竹为之,因风得声,盖鸽铃之类。方以智《浮山集》曰:‘击太平鼓,放空钟,小儿杂戏也。’ ”
Kou  
【口巴弓】 黎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口笛】 由竹笛演奏员用来练习口风的一段小竹管演变而来,最初在管中央开一个吹孔,后在两侧开若干指孔。能模拟各种鸟鸣,也能吹奏旋律。
【口弓】 即黎族“口弦”。
【口胡】 即哈萨克族、回族“口弦”。
【口簧 即普米族“口弦”。
【口口】 即回族语“口弦”。
【口蔑】 即哈萨克族的“口弦”。
【扣齐依热瓦普】 即“牧羊人热瓦普”,原意为“山里人热瓦普”。参见“刀朗热瓦普”。
【口琴】 明清时期“口弦”的主要称呼。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志器》:(口琴)“有一种,宽仅半,两端瘦,削作一牙簧,无孔线。三片并用,而音各异,以左手前三指平执而吹,以右手前三指参差搔其末,亦口君唔可听,似有宫商。”
【口琴子】 “口弦”的俗称。
【口水琴】 即“果哈”。因演奏者常以口水润湿马尾弓拉奏,故称。
【口细】 即撒拉族的“口弦”。
【口弦】 拨奏体鸣乐器。古代称“簧”,汉族的称呼还有“口琴”、“响篾”、“竹簧”、“嘴琴”、“篾琴”、“吹蔑”、“弹篾”、“弹簧”、“口簧”等,我国流传口弦的少数民族至少有38个,加上其中至少还有4个支系中都有流传。汉译名多达100多个。见下表:

少数民族 口弦名称
阿昌族 铜口弦
白族 毕协、拉篾、八西中
布朗族 冉、筚达甸
达斡尔族 口衔琴、木库莲、口胡
傣族 拜、比埋
僜人
侗族就 口弦
独龙族 冈、芒锅、满戈、拉篾
鄂伦春族 朋努卡、朋努化、天恩共
鄂温克族 崩龙刻
高山族 笛丢、嘎洛波,哈翁哈翁、布鲁、嘴琴、口琴、口簧
哈尼族 拉击、拉吉、拉去、巷托、阿也、和托、恰尔、恰尔的、拉核、马嘎、恰尔的、驾耳
哈萨克族 斯尔乃依、哈木斯斯尔那依(芦苇制)、哈木斯斯尔奈依、口琴、目簧、口篾、口胡、阿德尔那、哈木斯、阿吾兹阔不兹、沙孜斯尔那依(泥制)
赫哲族 空康吉、木康吉、空康
回族 口琴子、口衔琴、口衔子、口弦子、口口
基诺族 奇亏、奇扣威
景颇族 掌共、章弓、占共、占弓、包
克木人 巴特弄
柯尔克孜族 帕米尔库姆孜、奥孜库姆孜、奥孜考姆兹
拉祜族 阿沓、阿踏、阿塔、巷托、响篾
黎族 口弓、口巴弓、比埋、改、太波
傈僳族 马古(单片)、玛古、妈姑、玛歌、玛哥、马锅、哈列列、出出(三片)、齿却、曲曲
珞巴族 共冈
满族 莫克那、莫库尼
门巴族 则兹
蒙古族 特木尔·胡尔
苗族 勃爹、将、嗯姜(铜单片)
纳西族 阔阔、控孔、可壳、可谷、古谷
怒族 由、究由、几味(三片制)162512
普米族 玛肯、响篾
羌族 阿珠、无鲁特、日各若、卡邦、俄罗、竹簧
撒拉族 口细
塔吉克族 库如孜、科比斯、铜簧口弦
佤族 合朗、合浪
锡伯族 玛肯、墨克纳
夏尔巴人 玛肯
瑶族 吹篾、弹篾
彝族 合喝、和贺、嗬火、罗果、洪洪、伙伙、弄果、贺、冲
藏族 卡旺、菅、日哥罗

参见“簧”。

【口弦琴】 即锡伯族“口弦”。也称“墨克纳”。
【口衔琴】 即回族“口弦”。
【口衔子】 即“口衔琴”。
【口箫】 黎族“利列”的俗称。
Ku    
【库波孜】 塔吉克金属口簧,左手执簧框,将簧的一端含于齿间,右手食指拨动簧尖发音。
【库布孜】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兹”等。原形呈弓状,规格不一,设单束马尾弦。形似阿肯东不拉,整木刳成,长60~65厘米。琴箱圆肩平底。腔口半透半鞔骆驼或羊皮。琴柄细长,无品。设三根驼筋弦,定弦:g-a-d1,音域两个八度。马尾琴弓拉奏。音色柔和。原为宗教乐器。后研制成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等声部的库布孜。

一说,与蒙族的托甫秀尔、柯尔克孜族的“克雅可”有渊源关系。流传于新疆伊犁、巴里坤,青海西蒙,甘肃阿克赛等地的哈萨克族。

【喾琈】 传说人物帝喾妃邹屠氏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邹屠氏,帝喾之妃也。以碧瑶之梓为琴,饰以王雩琈宝玉,故名喾琈。”《山海经·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库拉勒巴兹】 即哈萨克族的设两根弦,设十个品的“低音冬不拉”。
【枯鲁】 羌族语“盘铃”的音译名。
【库洛】 ①边棱音气鸣乐器。傣族克木人也称“多”、“道儿”。长40~50厘米,两端留节,在头端约3厘米处开一方形吹孔;底端4厘米处开一指孔。横持,略斜吹奏;右手中指按孔取音。音阶:a-c1-d1-e1。常用嗓振音助奏,嗓音笛音交替出现。富有特色,受青年人喜爱。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景洪等地。用薄壁长竹制。

②佤族木鼓。

【库木里】 即柯尔克孜“库木日依”。
【库姆里】 即柯尔克孜“库木日依”。
【库木日依】 拨奏弦鸣乐器。塔吉克族也称“库木里”。形似“多朗热布普”。为宗教乐器,用于葬礼。长80~90厘米,腔径约27厘米,鞔革。七根弦的库木日依,定弦:#f-A-#F-B-e-b-b,主奏弦:b-b。十一根弦的库木日依,定弦:d2-G-G-c-c-e-e-a-a-d1-d1,主奏弦:d1-d1。音域较低。
【库木孜】 即柯尔克孜族的“考姆兹”。
【库姆孜】 即柯尔克孜“考姆兹”。
【库姆兹】 即柯尔克孜“考姆兹”。
【库如孜】 塔吉克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库司大版】 大型云板,悬于寺庙的库房。《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库堂板》:“库司大版,又称云板。”
【库堂板】 小型“云板”,悬于寺庙的库房。《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库堂板》:“此小板也,与前库大板异。”
【库乌孜】 维吾尔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库竹】 即“彝族月琴”或“布依族月琴”。
Kua
【跨鼓】 “扁鼓”的俗称。清雍和宫存扁鼓,鼓框高20厘米,面径100厘米。置于鼓架。用双槌击奏。流传于北方汉族。
Kuai 凷快
【凷枹】 陶制鼓腔内置泥丸的摇响器。汉·桓宽《盐铁论·足不散》:“古者,土鼓凷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汉·郑玄注:“蒉,当为凷,声之误也。”唐·孔颖达疏:“土鼓,筑土为鼓。蒉桴,以土块为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蒉,叚借为块。”参见“桴”、“枹”。
【快乐琴】 即“大正琴”。
Kui
【蒉桴】 即“凷枹”。
Kun
【鹍弦】 以鹍鸡筋所制作的弦。唐·唐彦谦《无题十首》其二:“锦筝银甲响鹍弦,勾引春声上绮筵。”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鹍鸡筋作弦。”
Kuo  
【阔康】 高山族语“木棍琴”的音译名。
【阔诗乃依】 双簧气鸣乐器。用一对“巴拉曼”捆绑而成。流传于新疆和田、鄯善等地的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中。用于独奏、伴奏、歌舞伴奏。
【阔朔克】 互击体鸣乐器。也称“木杓”、“乐杓”。两个为一对,夹于拇指、食指、中指间,抖腕,摇击发声。形如长柄木杓,取材杏木、梨木或枣木。长约20厘米。流行于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用于民族歌舞、器乐、说唱。
【扩音粤胡】 1959年,南方民族乐器制作者在粤胡琴筒后加一段喇叭形的音碗,以增强声波辐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K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