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 |
Ha | 哈 蛤 |
【哈得】 | 即哈尼族的“当迪”。 |
【哈尔虎】 | 摇奏体鸣乐器。木制,长约33厘米,中贯一木柄。上下各有圆框,各分六格,每两格之间用铁丝穿着铜钱,摇动木柄,铜钱发声。流行于山东的德州、商河、惠民等地。 |
【哈尔马力】 | 奏体鸣乐器。即“师刀”。 |
【哈尔扎克】 | 擦奏弦鸣乐器。“艾捷克”的古译名,半球状音箱,面革。以两股马尾为主奏弦。竖置于膝演奏。约14、15世纪出现于新疆地区。清代用于宫廷宴飨回部乐。《清朝礼器图式•乐二》:“哈尔扎克,木柄椰槽,冒以马革,形如胡琴,柄端如旋螺,通长二尺六寸七分二厘。槽径二寸五分六厘,厚三寸九分。下承方钺柄,其末圆,长五寸一分二厘。马尾弦二。山口后凿空,内弦,以两轴绾之,左右各一,结于铁柄双环。槽面设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四寸五分八厘。钢丝弦十,左右各五轴,当木柄之半,穿柱间小孔结于铁柄,长短各有差。槽底穿孔,一侧穿孔三。以木弓系马尾八十余茎,轧中二弦,应钢丝弦以取声,柄端垂流苏朱緌。”流行于维吾尔族。 |
【哈及格者】 | 击奏膜鸣乐器。也称“大环鼓”。扁圆形,面径34~38厘米。流行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彝族,用于宗教仪式的伴奏。 |
【哈里玛立】 | 摇奏体鸣乐器。满族语也称“哈马刀”。俗称“响刀”、“神刀”。用铁、铜或木制。刀背和刀把串有若干金属环,刀长约52厘米,刀柄长约16厘米,摇动时作响。萨满教用于驱魔。 |
【哈列列】 | 即傈僳族“口弦”。 |
【哈龙】 | 拨奏弦鸣乐器。即“卡龙”。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唢呐、三弦、哈龙、乌什各城阿奇木,每日用鼓吹一次。” |
【哈马力】 | 即“师刀”。 |
【哈密艾捷克】 | 也称“哈密胡琴”。形似二胡,较大,全长约110厘米。铁皮或木制琴筒,筒长约9厘米,径12厘米,前腔口鞔羊皮。木制琴柄,设两根主奏弦,上缠千斤。另八根共鸣弦。主奏弦定弦:d1-a1,音域两个八度。共鸣弦定弦:g-g-a-a-c1-c1-d1-d1。竹弓张马尾拉奏。音色纯厚。流传于新疆哈密、吐鲁番、鄯善等地的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哈密十二木卡姆”的主奏乐器。 |
【哈密胡琴】 | “哈密艾捷克”的俗称。 |
【哈姆标】 | 双簧气鸣乐器。开六孔,音阶:d1-e1-f1–#f1-g1-a1–bb1-c2-d2-e2。流行于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的仡佬族。青年男子常吹奏“哈姆标”来向姑娘表达爱情。 |
【哈尼族竹筒】 | 顿奏体鸣乐器。筒舞源于原始宗教仪式,以击打竹筒驱赶野兽和邪魔。出于对竹的崇拜,祭祀时,由祭师用竹筒顿击第一声,全村人用竹筒顿击自家楼板发声,以驱邪避灾。现今演化成竹筒舞的舞具。 |
【哈翁哈翁】 | 高山族的“口弦”,也称“口簧”、“口琴”。 |
【哈亚】 | 傣族的“铓筒”。 |
【蛤蟆梆】 | 击奏体鸣乐器。曾用于昆曲、沪剧伴奏的乐队中。 |
【蛤蟆更】 | 即“蛤蟆梆”。 |
Hai | 海 嗐 |
【海笛】 | 高音“唢呐”。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金口角,木管,以铜为口,上弇下哆,管长均一尺,刻如竹节,前开七孔,后一孔,以芦哨入管端吹之。小者谓之海笛,长六寸有奇。”清代宫廷用作凯旋铙歌乐。 |
【海蠡】 | 即“贝”。古代战争中常用作指挥信号。《清会典图·武备》:“海蠡,刳蠡吹之,以为进止之节。” |
【海螺号】 | “贝”的俗称。 |
【海叵罗】 | “贝”的俗称。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只见那个倭子把海叵罗吹了一声,吹得呜呜的响。” |
【海三】 | 傣族语“螺号”的音译名。 |
【海山】 | 即“海三”。 |
【嗐头】 | “号筒”的俗称。“嗐”为拟声字。清·范寅《越谚·器用》:“嗐头,上害。此戚继光《新书》所谓喇叭者,即宫音号筒也。铜制,长四尺,作两秃,上管下夵,吹声嗐嗐然。音从《类篇》,义从《集韵》。”今注:“两秃即两截。” |
【海锥子】 | “刚洞”的俗称。用于河北保定、徐水、定县、涞水等地民间器乐“南乐会”的演奏。 |
Han | 捍 犴 汉 寒 韩 好 号 |
【捍拨】 | 贴于琵琶等弦乐器面板上的保护层。多用革制,绘图饰,防止弹奏时拨触面板受损。琵琶弃拨以指甲弹后,捍拨渐弃用。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琵琶门》:“金捍拨,在琵琶面上当弦,或以金涂为饰,所以捍护其拨也。”参见“曲项琵琶”。 |
【犴笛】 | 同“鹿哨”。用于诱猎驼鹿(犴),故称。原用牛角,现木制。制成牛角形、直角形、长方形、喇叭形或菱形等。牛角形犴笛长约95厘米,口覆底板,板面开长条形出音槽。长方形、菱形犴笛长约80厘米。直角形犴笛长约70厘米。管身常以金属箍三至五道,两端系皮带,挎于肩。依季节模拟不同叫声,以诱捕鹿、犭罕。 |
【汉鼓】 | 即“震鼓”。《文献通考·乐九》:“汉鼓”原注:“震鼓。”“震鼓之制,广首而纤腹,汉人所用之鼓。” |
【寒角】 | 即“角”。前缀“寒”,指其音悲凉。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这些时但做梦早和敌军对垒,才合眼早不刺剌地战马相交。则听的韵悠悠的耳畔吹寒角,一回价不冬冬的催军鼓擂,响当当的助战锣敲。” |
【韩朋木】 | 琵琶梓木背板的别称。木名出自传说。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杨维桢《西湖竹枝词》:琵琶原是韩朋木,弹得鸳鸯一处飞。”韩朋木即梓木,质地坚致。传说韩朋夫妇情殉,化为梓树,其籽称相思子。唐•李贺《恼公》:“黄庭留卫瓘,绿树养韩冯。”清•王琦集注:“按干宝《搜神记》云:大夫韩朋其妻美,宋康王夺之。朋怨,王囚之,朋遂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自投台下”,“遗书于带曰:愿以尸还与韩氏而合葬。王怒,令埋之,两冢相望。经宿,见梓木生两冢之上,根交于下,枝连于上。有鸟如鸳鸯,恒栖其树,朝暮悲鸣。南人谓此禽即韩朋夫妇之精灵,故以韩朋名之。韩朋或作韩冯、韩凭不一,止一人也。” |
【汉震】 | “汉震第二鼓”的简称。唐·南卓《羯鼓录》:“上与开府兼擅两鼓,而羯鼓偏好,以其比汉震稍雅细焉。”参见“杖鼓”、“汉鼓”。 |
【汉震第二鼓】 | 唐代“细腰鼓”。一头用杖击,另一头用手拍。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唐之杖鼓,本谓之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也。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 |
【汉震第一鼓】 | 即“正鼓”。《太平广记·羯鼓·宋璟》:“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一鼓也。” |
Hao | 嚎 好 号 |
【嚎】 | 侗族语“号筒”的音译名。流行于桂西、黔东南等地。 |
【好比斯】 | 裕固族语“火不思”的音译名。 |
【好必斯】 | 即“火不思”。 |
【好毕斯】 | 即“火不思”。 |
【号笛】 | 即“唢呐”。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武备志》:“凡掌号笛,即是吹锁呐。”明清时期,常用于操练时传递信号。明·龙正《八阵图合变说·八阵号令》:“闻中军号笛响,马步官骑诣,中军听发放讫,回还各队,传令示众,不许喧哗及错乱队伍。” |
【号角】 | “角”的泛称。常用作宗教法器。清·徐珂《清稗类钞·宗教类》:“有钵盃及鲜花、食米、佛经、金镜、铙钹、号角、法螺等种种,每月以米粉、麦粉模造各种物品,供之佛前。” |
【好来宝四胡】 | “四胡”的俗称。形制稍大。蒙古族用于说唱伴奏。参见“大四胡”。 |
【好斯必斯古尔】 | 蒙古族语“双筒”的音译名。 |
【号通】 | “号筒”的别称。一说,沿袭于唐宋时期“长鸣”。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长鸣,今时号通也。口圆而长,如竹筩,一尺五寸,又有小柄空管,从筩中抽出吹之。” |
【号筒】 | “铜角”形制之一。也称“大铜角”、“大号”。出音口为筒状,多用于军事或宗教仪式。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正字通》:喇叭,军中吹器,俗称‘号筒’。” |
【号筒杆】 | “号筒管”的俗称。 |
【号筒管】 | 唇簧气鸣乐器。用植物杆去芯制成,或用树皮卷成。道光三年《衡山县志》:“有草高六、七尺,本大如杯杓,末如指,叶如掌。其中通无少阂,剡其上而吹之,声较喇叭犹尖,名曰:号筒。牧童驱牛羊上山坡,多吹此以自娱。正月乡民庆新节,舞龙灯亦吹之,以代喇叭。”《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关于乐器部分》:“号筒管:本地人说,确有此草和乐器,草在衡山后山,高约一人多,茎空。到阴历八九月才长成。牧童用此为号筒,称‘号筒杆’、‘号筒管’,有些人称‘笙筒管’、‘笙筒杆’,能生五度关系二音。放牛时吹,吹后斗山歌。号筒管在宁乡、道通、大庸、慈利、永顺等地均有流传,作法不同。如宁乡,以木桐树制,管上开七孔;如道县,草本植物哈哈木皮(去芯);如通道,用五味子树皮卷成,20世纪60年代,乡间还有许多牧童吹。” |
【号头】 | 明清时期“铜角”、“喇叭”的俗称。多用于军事。清·翟灝《通俗篇·器用》:“喇叭,《正字通》:军中吹器,俗称‘号头’。见戚继光《新书·号令篇》。此乃因其声,以为名。名出近俗,而其器则早有之。” |
【号钟】 | 春秋,齐桓公之琴。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梁武帝纂要》:‘号钟,齐桓公琴。’”宋·虞汝明《古琴疏》:“齐桓公使宁戚扣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钟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命后车以归。” |
He | 和 鹤 核 禾 嗬 合 河 |
【和】 | ①形制较小的笙。汉代以来通常为十三簧。《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晋·郭璞注:“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簧一和,和而成笙’。”宋代曾被改革成十九簧的“和笙”。
②特指“铃”。《左传·桓公二年》:“锡銮和铃,昭其声也。”晋·杜预注:“和在衡;铃在旗,动皆有鸣声。”《史记·礼书》集解:“郑玄曰:‘和、鸾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 |
【和巴】 | 彝族语“月琴”的音译名。参见“巴布”。 |
【和必斯】 | 即“火不思”。《清通典•乐四》:“和必斯,似琵琶而狭小,直柄曲首,四弦,柄下腹背如芦节,通体用桐木。”《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十》:“元宴乐器有胡琴。制如和必斯。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 |
【和鼓】 | ①“细腰鼓”的一种。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唐代燕乐为匹配双杖击的“正鼓”而设,形制比“正鼓”大。双手拍击。武则天时改称“第三鼓”,宋代复称“第二鼓”。主要用于安国、康国等部伎。《隋书·音乐志下》:“安国”“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钹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②唐代民间“三杖鼓”艺中的有柄小鼓。演奏者则居中,以三根鼓杖抛弄兼击左右二鼓,合乐。《文献通考·乐九》:“唐咸通中有王文举尤好弄三杖,打撩万无一失。近世民间尤尚此乐。其器有三等,与歌者句拍相拊为节。一曰头鼓,其形类鞉,歌者左右,执之以发歌;二曰聒鼓。樐其声在二鼓之间;三曰和鼓。此二鼓最大。相和成声,其要在乎杖也。”原注:“头鼓有柄,两耳如鞉。聒鼓,和鼓,有柄无两耳。” |
【鹤骨笛】 | 用鹤骨制成的笛。元·萨都拉《雁门集》卷十三:“冯子振《海粟集》有《灯塔鹤骨笛》诗。曹文晦《新山道人稿咏十器》诗亦有鹤骨笛:‘九皋声断楚天称,玉顶丹砂一夕休。杨柳肯忘枯朽恨,梅花吹尽古今愁。魂归辽海身如虫免,曲破江城月满楼。惆怅玉人三弄罢,杳无消息到扬州。’” |
【核核】 | 擦奏弦鸣乐器。傈僳族“二胡”。 |
【禾贺】 | 即彝族“呃吱”。 |
【合喝】 | 彝族“口弦”的音译名。 |
【合欢箫】 | 喉振气鸣乐器。以薄壁的单竹制,长约60厘米。两端留节,节开条槽,对剖,管两端用橡皮筋捆扎。口含一端,用嗓音使管身振动发音。右手拇指、食指可顺管触壁,调节音色。音高随嗓音。流传于广西邕宁等地的壮族。用于伴奏山歌、青年男女恋爱传情或自娱。常与木叶合奏。 |
【嗬火】 | 即彝族“呃吱”。 |
【合朗】 | 佤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和玛】 | 即哈尼族的“当迪”。 |
【河南板面小三弦】 | 河南板面小三弦是豫北戏曲豫剧、大平调、大弦戏的传统伴奏乐器。原形态为琴鼓前覆面板;琴鼓背开大音窗。改革后成图一所示琴鼓。河南省戏曲学校 曲直《河南板面小三弦的改革》:“1、增大面板、琴鼓,改成双层构造如图。2、改短琴杆。3、琴杆挖空,与琴鼓相通。4、弦轴以蜗杆涡轮机装置。”(《乐器》1982年第2期) |
【和平管】 | 简易单簧管。竹制,无键。簧片常用两片塑料片制。上海街头,边吹边叫卖,小贩用于营生。 |
【和平琴】 | 即“大正琴”。 |
【和尚头】 | 即“沙鼓”。上半部呈圆椎状,故称。 |
【和笙】 | 宋代改良“笙”。景德年间由乐工单仲辛改革而成,宋神宗元丰年间,废两根义管,增为十九簧,以方便转调,其音位排列与现今汉族民间十七簧笙基本一致。所不同者,“和笙”以平调管为黄钟律。《宋史·乐志一》:“元丰三年”,“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参见“巢笙”。 |
【和声四胡】 | 四胡可拉奏和声,故称。1977年,由湛江胡齐文与广州幸福弦乐厂陆全研制。形如传统四胡。弦码供支四弦,定弦:g-d1-a1-e2,三股琴弓,鬃引四弦间。 |
【和铜钹】 | 宫廷合乐中配合“正铜钹”的助奏钹。《通典·乐六》:“贞观中,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讠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乐用”“正铜钹一、和铜钹一。”宋·陈旸《乐书·胡部·革之属》:钹“今浮屠氏法曲用之,盖出自夷音也。唐胡部合诸乐,系小铜钹合曲,西凉部、龟兹部、突厥部、康国部亦用之。然有正与和,其大小清浊之辨欤。” |
【河豚皮二胡】 | 用河豚鱼皮蒙二胡筒,故称。因张力优于蛇皮、羊皮,但不如蟒皮。张力略小而音色偏软。《全国民族乐器试点组报告》北京乐器研究所《乐器》1960年三集油印本第6页。 |
【和托】 | 哈尼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鹤膝】 | 即“琴肩”。其线条如鹤膝,故称。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琴图注:“仙人肩,又鹤膝。” |
【合音扬琴】 | 调整音位,使单竹敲击三度和音的扬琴,双竹配合可演奏三和弦。贵州省毕节黔剧团 张正周《合音扬琴简介》:“在合音扬琴上,G、D、F、C、A、E六个常用调各有40到50组三度合音可奏。”(《乐器》1980年第6期) |
Hei | 黑 |
【黑鼓】 | 鼓腔髤黑色,故称。北齐时鼓吹乐用鼓之一。用于皇帝祭祀和卤簿。按皇室身份或官职配备,刺史以下和各镇戍,许配鼓、角,包括鼓衣,均为黑色。《隋书·音乐志中》:“中州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 |
【黑角】 | “角”髹黑色,故称。参见“黑鼓“。 |
【黑力】 | 擦奏弦鸣乐器。蒙马皮或羊皮。共鸣箱上窄下宽。流行内蒙古于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中。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传统曲目有《阿斯尔》、《黑走马》等。 |
【黑锣】 | 即“大抄锣”。 |
【黑石古律管】 | 元代数学家齐履谦所藏古律管,因用黑石制,故称。管的横截面为内圆外方,上下两段之间有隔,隔中央有一小孔。《元史·齐履谦传》:“元立国百有余年,而郊庙之乐,沿袭宋、金。履谦谓乐本于律,律本于气,而气候之法,具载前史,可择僻地为密室,取金门之竹,及河内葭莩,侯之。”“又得黑石古律管一,长尺有八寸,外方,内为圆空。中有隔,隔中有小窍,盖以通气。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约径三寸,以应黄钟之数;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窍迤辶里杀至管底,约径二寸余,盖以聚其气而上之。其制与律家所说不同,盖古所谓玉律者是也。” |
【黑衣】 | 侗族语“侗族琵琶”的音译名。参见“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 |
Hen | 很 |
【很自】 | 即傈僳族的“呃吱”。 |
Heng | 衡 横 恒 哼 |
【衡】 | ①“甬钟”的“甬”顶端平面。《周礼·考工记·凫氏》:“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汉·郑玄注:“此二名者,中柄。”
②“衡钟”的简称。《隋书·音乐志上》:“其东编钟,其东衡大于镈,不知何代所作,”“于是除去衡钟,设十二镈钟。” |
【横板】 | 特指“云板”。形横阔,故称。(日)无著道忠编《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圆板》:“觉浪大师尊《正规•钟板》云:归来钟板有横板、直板而方其式者。予兹独以圆板,如满月轮。” |
【横吹】 | ①鼓吹乐中的横吹“铜角”。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前者用于朝会、道路,后者用于军中。”
②即“横笛”。横持吹奏,故名。《隋书·东夷传》:“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宋代太常鼓吹部中所用横笛也称“横吹”。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卷五:“今之横笛”,“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赋者。”清代横吹为一种高音横笛。《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横吹,其音较笛高一倍,南吕起宫。” ③隋代大驾鼓吹中“横吹角”的简称。唇簧气鸣乐器。《隋书·音乐志中》:“高祖即受命,定令宫悬”:“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天神悬”:“箫、笙、竽、横笛、篪、埙各一人。”“大鼓、小鼓,大驾鼓吹,并朱漆画。大鼓加金镯,凯乐及节鼓饰以羽葆盖,其长鸣、中鸣、横吹,皆五采衣幡。”“大角,幡亦如之。”河南邓县南北朝砖画鼓吹乐队图中有“横吹角”。 |
【横笛】 | ①横吹笛的泛称。唐代为区别于竖吹“笛”,故称。竹制,通常有六个指孔。隋唐时期流传广泛,隋代宫廷九部伎中,西凉、天竺、龟兹、安国、疎勒等部伎,以及唐代十部伎的西凉、天竺、高昌、高丽等部伎都用了“横笛”。唐玄宗酷爱吹横笛。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玄宗洞晓音律,丝管皆妙,制作诸曲,随意即成,尤酷爱羯鼓、横笛。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②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则傣”、“大笒”。竹制,两节衔套,长约55厘米,内径约2.5厘米。开一个吹孔,六个指孔,有的开膜孔。孔较大,约2厘米。音域:c1~a3。音色纯雅。吹奏时横持,用肩托笛端,唇压吹口晃动助颤音。演奏技法民族风格浓郁。流传于吉林延边、辽宁、黑龙江等朝鲜族聚居地。古高丽称笛为“大笒”、“中笒”、“小笒”,号“三竹”。横笛为“大笭”。清代咸丰年间传入。 |
【恒格勒格】 | 蒙古族“扁鼓”,也称“恒格里”,意为“鼓”。鼓腔拼接而成,髹色绘纹,规格不一。鼓腔高约18厘米,侧设鼓环一对;面径约80厘米,鞔牛皮或马、羊皮,双排钉固定。用双槌敲击。流传于内蒙、东北三省、甘肃、青海等地。昔只用于藏传佛教仪式。20世纪80年代,由赤峰民族歌舞团将其研制成高音、中音、低音系列,用于舞台演出。 |
【恒格里】 | 即“恒格勒格”。 |
【横鼓】 | “蜂鼓”的别称。 |
【横角】 | “横吹角”的简称。唐·武元衡诗《西亭早秋送徐员外》:“鼎铉辞台座,麾幢领益州。曲池连月晓,横角满城秋。” |
【哼咳】 | 即傈僳族的“呃吱”。 |
【横音梁扬琴】 | 据测,四码扬琴面板所受的挤力达一千五百公斤,致使面板渐渐变形,将音梁改为横置来抵挡,如图。武汉市民族乐器厂黄可复《横音梁扬琴》:“1、横置音梁有利抵挡弦的挤力。2、改善了音色。”(《乐器》1980年第1期) |
【衡钟(鐘)】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钟。其形大于镈。至隋代,被镈钟替代。《隋书·音乐志上》:“又晋及宋齐,悬钟大准相似,皆十六架,”“其东编钟,其东衡大于镈,不知何代所作。”“于是除去衡钟,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而应其律。” |
【横竹】 | 即“横笛”。唐·李贺《龙夜吟》:“卷发胡儿眼晴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清·王琦注:“笛以竹为之,而横执以吹,故曰‘横竹’。” |
Hong | 洪 红 轰 |
【洪拜】 | 彝族语“筚鲁”的音译名。 |
【洪洪】 | 彝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红铜丝弦】 | 铜质弦。明·罗懋登《三宝太监》卷六十一:“饮至半酣,吩咐衏衏行酒。以葫芦笳为乐器,以红铜丝为弦。” |
【轰勿】 | 即满族的“杆铃”。由数个“丸铃”置于一根木杆上构成。也称“晃铃”、“桦铃”、“神铃”。它的声音象征神的降临。 |
【红弦】 | 即“朱弦”。唐·李贺《洛姝真珠》:“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清•王琦注:“张祜《筝诗》:夜风生碧柱,春风咽红弦。则红弦乃筝之弦也,彼时风尚若此。” |
【红象牙管】 | 即“牙管”。因以红象牙制,故称。宋·陈旸《乐书·胡部·石之属》:“哀笳,以羊骨为管而无孔,惟恤礼用之。今鼓吹备而不用,以觱篥代之。”“圣朝更以红象牙管窍而吹之,其声与律隔八相吹,仍存羊骨旧制焉。” |
【红牙】 | “红牙拍板”的简称。元•陆友仁《砚北杂志》:“赵子固清放不羁,好饮酒。醉则以酒濡发,歌古乐府,自执红牙以击曲。”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拍板》:“《研北杂志》:赵子固执红牙以节曲。”原注:“红牙,拍板也。” |
【红牙板】 | “红牙拍板”的简称。明•孙梅锡《琴心记》:“鸾笙杂凤箫,红牙板敲,羽衣戍削旋《六么》。” |
【红牙拍板】 | 紫檀木制的“拍板”。“红牙”为檀木的别称。因檀木色红质坚,故名。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柳郎中词: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
【红牙象板】 | 紫檀木制的“拍板”。简称“象板”。《金瓶梅》第十七回:“一面令春梅取了一副红牙象板。” |
Hou | 篌 猴 候 喉 厚 侯 |
【篌】 | “箜篌”的简称。明•方以智《通雅•乐器》:“坎候,《集韵》作篌。” |
【猴鼓】 | 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苗族语称“干那”。凸腹形,长约70厘米,斜置于架上敲奏。流行于贵州南部、东南部和湘西的苗族地区。 |
【候鼓】 | “守鼜”的别称。明·朱谋埠《骈雅·释器》:“候鼓,曰守鼜,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
【喉管】 | 双簧气鸣乐器。曾称“竹管”。哨子似“筚篥”哨。20世纪初,用于粤剧、西秦戏的伴奏,后在管口加了喇叭口。20世纪50年代,曾用于民族乐队合奏。 |
【厚胡】 | 壮族语“土胡”的音译名。 |
【侯勒】 | 蒙古族语“四胡”的音译名。 |
【候气律管】 | 应用“候气之法”所制律管。汉代已有之,使弦振动与管中气柱耦合振动来制作律管。后演变成用来观云色、测节气的方式。《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则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即风所动者,其灰聚,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其如历。”
一说,候气律管也用铜制。《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大蔟。”汉·郑玄注:“律,候气律管。以铜为之。中犹应也。孟春气至,则大蔟之律应。‘应’为吹灰也。”参见“准”。 |
Hu | 胡 湖 虎 忽 葫 呼 壶 琥 护 |
【胡拨】 | 即“火不思”。《清通典•乐四》:“喇巴卜,回乐,状类胡拨。”参见“热瓦普”。 |
【胡拨思】 | 即“火不思”。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胡拨四”“亦作虎拍思。按,一说琵琶,一名胡琴,今观胡琴似琵琶而小,即所谓胡拨思欤。” |
【胡搏词】 | 即“火不思”。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俚语》:“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边塞人又呼胡搏词。”“后于教坊老妓谈及,则曰:此名浑不是,盖以状似箜篌、似三弦、似琵琶、似阮、似胡琴,而实皆非,故以为名。本马上所弹者。” |
【胡拨四】 | 即“火不思”。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 |
【湖拨四】 | 即“火不思”。明·陈懋仁《庶物异名疏》:“湖拨四,长二尺许,三弦。” |
【虎拨思儿】 | 即“火不思”。明•袁彬《北征事迹》:“英宗北征”,“也先每宰马设宴,先奉上酒。就自弹虎拨思儿唱曲。” |
【胡不四】 | 即“火不思”。元•杨瑀《山居新话》卷二:“镔铁胡不四,世所罕有,乃回回国中上用之。制作轻妙。余每询铁工,皆不能为也。今归平江巨室曹氏。” |
【虎撑】 | 即“虎刺”。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名曰虎刺。”自注:“《三才藻异》名虎撑。” |
【胡箎】 | 出自西域的民间篪。南朝梁·沈约《宋书·乐志》:“今有胡篪,出于胡吹,非雅器也。” |
【虎錞】 | 盘上铸有虎形纽的錞于。流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一般为单虎纽,也有双虎纽錞。《文献通考·乐七》:“湻熙十四年,沣州慈利县周赧王墓傍五里山摧,盖古墓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上径长九寸五分,阔八寸,下口长径五寸八分,阔五寸。虎纽高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宣和博古图》卷三十六:“虎錞”,“纽俱作虎状,按,虎,西方,义兽,金属也。故于錞有之。王安石释《周官·鼓人》云:以錞和鼓,盖鼓则进,进则为阳,用事之时,阴出佐之而已。然则取义兽者其在兹欤。” |
【虎刺】 | 一种“环状丸铃”。传说此器可拔虎口之刺,故称。环上绘八卦,也称“八卦串铃”。旧时郎中游走乡镇行医时摇动发声。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乃始于宋李次口。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此以为识,即名,虎刺云。” |
【胡笛】 | 原流行于西域,故称。汉灵帝时,常用于宫廷。《通典·乐四》:“横笛,小吹篪也。汉灵帝好胡笛。《宋书·乐志》云:有胡笛小篪,出于胡吹,即所谓此欤。” |
【胡儿】 | 即蒙古族“胡尔”。 |
【胡尔】 | ①“胡琴②”。也称 “西纳干胡尔”、“勺子琴”、“西胡”。由弹拨的胡琴沿革而成,清末民初,喀喇沁王府乐队仍有使用。形如忽雷,腔鞔羊皮,设两根弦,用马尾弓拉奏。流行于内蒙科尔沁、昭乌达盟地区的蒙古族。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赤峰歌舞团研制成梓木胡琴,形如勺,腔覆云松薄板。长79厘米。定弦:d1-a1。音域:d1~a3。
②蒙古族语“四胡”的音译名。 ③特指“马头琴”。 |
【胡缶】 | “缶”的一种。用于敲打节奏。宋•陈旸《乐书•胡部•土之属》:“胡缶”,“昔者,西戎用缶以为节,党项亦击缶焉。” |
【胡鼓】 | 古代对少数民族鼓的统称。《北齐书·高祖十二王》:“文宣崩,兼司徒,导引梓宫吹笛,云:‘至尊颇知臣下’又击胡鼓为乐。” |
【胡胡】 | 即维吾尔族“哈密胡琴”。 |
【胡笳】 | 即“笳”。也作“胡叚”、“胡葭”。因出自西域,故名。宋·陈元靓《事林广记·音乐纪要》:“笳,本胡中所制,故名胡笳。”胡笳有两种形制,一种为竹制,无侧孔。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另一种为木制,有三个侧指孔。《清会典图·乐器八》:“胡笳,木管,三孔,两端施角,末翘而哆。管内径五分七厘,长二尺三寸九分六厘,两端入口各八分八厘,上端有角哨长三寸八分四厘,吹口径三分六厘四毫;下端角嘴长八寸九厘。大径一寸七分二厘,小径一寸六分一厘。上端至最下一孔二尺一寸三分,次上一孔一尺八寸九分三厘,最上一孔一尺四寸二分。管以桦皮饰之。” |
【胡葭】 | 即“胡笳”。《晋书·隐逸列传·夏统》:“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 |
【胡角】 | 唇簧气鸣乐器。因源自西域少数民族地区,故称。常与胡笳相应和。汉代传入中原,后渐被用于魏晋时期的横吹曲里。《晋书·乐志下》:“胡角者,本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参见“角”。 |
【胡箜篌】 | 外来“竖箜篌”的俗称。宋•陈旸《乐书•胡部•丝之属》:“竖箜篌胡乐也。”“亦谓之:胡箜篌。” |
【胡勒】 | 蒙古族语“四胡”的音译名。 |
【忽雷】 | 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形似“火不思”,设两根弦。因唐代宫中两件弦乐器的名号而得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赵家修理。”今故宫博物院藏唐代传世“大忽雷”、“小忽雷”实物各一。均椭圆音箱,鞔蟒皮。“大忽雷”长87.7厘米,宽20.7厘米;“小忽雷”长47.8厘米,宽13厘米,琴项不设品。背铭“小忽雷”,“臣韩滉手制”。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九:“韩晋公在朝,奉使入蜀,至骆谷。山椒巨树丛茂可爱,呜呜之声皆异。下马以柘弓射其巅杪柯,柯坠于下响震山谷,有金石之韵。使还,戒县依募樵夫伐之。匠曰:为胡琴槽,它木不可并。遂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名小者曰小忽雷。因便殿德皇言乐,遂献大忽雷为禁中所有。小忽雷在亲仁里。”
一说,来自蒙古族“火不思”。俗称“琥珀槌”、“胡搏词”、“胡琴”、“马上乐”。清•桂馥《小忽雷记》:忽雷“孔东塘有客樊棱能之,言忽雷本马上乐,又名二弦琵琶。调多不传。今但知黄钟变耳。”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俚语》:“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边塞人又呼胡搏词。”“本马上所弹者。” |
【葫芦】 | “葫芦琴”的简称。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咸,稽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 |
【呼鹿】 | 鄂伦春族“鹿哨”的俗称。 |
【葫芦胡】 | 也称“冉卜”。流传于广西的百色,贵州的兴义、贞丰、安龙、望谟、册亨,云南的文山、富宁等地的壮族、布依族。约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形如二胡,葫芦去底为腔,覆笋壳或桐木薄板,长70~80厘米,设两根弦。定弦:a-e1或d1-a1。 |
【胡卢琴】 | 即“葫芦琴”。《宋史•乐六》:“有羌笛、孤笛。曰:双韵、十四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根本,失之太清。有曰:夏笛、鹧鸪,曰:胡卢琴、渤海琴。沉滞抑郁,腔调含糊,失之太浊。”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猺人乐器》:“猺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卢笙、竹笛。” |
【葫芦琴】 | 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古代渤海国。宋•吴自牧《梦梁录•伎乐》:“若合动小乐器,只两三人合动尤佳。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琴,或拨十四弦,独打方响,吹赚动,鼓渤海乐。”亦作“胡卢琴”,剖葫芦为琴箱,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流行宋朝市井艺人。《文献通考·物异十六》:“又都市为戏,加篦巾,披卧辣[棘],执藤鞭,群吹鹧鸪笛,拨葫芦琴,效胡乐胡舞。”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咸,稽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渤海乐一拍子,至於十拍子。又有拍番鼓子,敲水盏,锣板和鼓儿皆是也。” |
【胡芦笙】 | 即“葫芦笙”。宋·陈旸《乐书·胡部·匏之属》:“唐九部夷乐有胡芦笙。” |
【壶卢笙】 | 即“葫芦笙”。宋·苏轼《和陶拟古九首》:“铜鼓、壶卢笙,歌此送迎诗。”清·王文诰注:“壶卢笙,交趾人多取无柄匏,剖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阴云清响,雅合律吕。”“葫芦笙,潘安仁赋所云:‘曲沃悬匏,汶阳匏筿’,皆笙之材也。蛮所吹芦笙亦匏瓠余意,但列管六,与《说文》十三簧不同耳。” |
【葫芦笙】 | 自由簧气鸣乐器。因笙斗用葫芦制,故称。史籍称“壶芦笙”、“胡卢笙”、“瓢笙”、“匏笙”、“胡芦笙”等。也简称“葫芦”。宋·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五:“铜鼓壶芦笙,歌此送迎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猺人乐器》:“猺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卢笙、竹笛。”《新唐书·南蛮传上·骠》:“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骠笙推盏劝釂。”《文献通考·乐十一》:“唐九部夷乐有胡芦笙。”
彝族语称“布若”、“昂”;拉祜族语称“若”、“若果筚”;佤族语称“拜”、“拜桂”、“恩拜因”、“唔变”;傈僳族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族语称“拉结”、“报扎”;纳西族语称“妞篾”、“贝批又”。 发音原理同芦笙。簧片固有频率与有效管长的空气柱耦合振动发音。但“芦笙”每管只能发一音,“葫芦笙”每管能发两个音。葫芦笙管根部除了有一个侧孔外,还有一底孔。因此,用手指按侧孔时,为“开管共鸣”发音;若同时用大拇指按底孔,则为“闭管共鸣”发音。通常按底孔音与原音成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等音程,底孔音主要作为装饰音、滑音、颤音。 “葫芦笙”的管数因民族或地区而不等,一般设六至八根,六根管为多。彝族、拉祜族最为流行。 “笙”最初以葫芦为气斗,“八音”分类属匏。先秦时期已用青铜为斗,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文物中有铜葫芦笙斗。应为最早的“葫芦笙”。至汉代,始用木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笙已用木斗。 晋以后的“瓢”、“匏”都指葫芦笙。晋·崔豹《古今注》:“瓢亦匏也,匏其总,瓢其别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大中初,有康迺李百魁,石宝山大别有夷部乐,即有扶南、高丽、高昌、骠国、龟兹、康国、疏勒、西凉、安国乐,即有单龟头鼓及筝、蛇皮琵琶,”“葫芦笙。”《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高丽伎有弹筝““有五弦、义觜笛、笙、葫芦笙、箫。” 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葫芦笙两江峒中乐。”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葫芦竹,攒竹于瓢,吹之鸣鸣然。” 葫芦丝流传于云南楚雄、思茅、西双版纳、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丽江,四川凉山,贵州毕节、安顺、黔西南,广西百色等地的傣族、黎族、怒族、普米族、苗族。常作为青年男女传递爱情信息的工具。唐·樊绰《蛮书》:“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欢度节日或宴请宾客时都要演奏葫芦笙。 |
【葫芦丝】 | 单簧气鸣乐器。也译作“葫芦箫”。傣族语的音译名为“筚朗刀”、“筚郎叨”、“筚朗叨”、“筚南叨”;德昂族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布赖”;阿昌族称“拨勒翁”;布朗族称“同格满”;佤族称“拜”,西盟佤族称“拜洪廖”、“背板”。
形制不一,可奏相应调式音阶。有单管、两管、三管等不同形制。由葫芦气斗、旋律管一根、副管两根或三根组成。截葫芦上节为气斗,开端,插小管为吹口;斗底截口供入插旋律管、副管。缝隙均封以蜂蜡。用竹篾并列捆扎,头端均置铜簧片,如巴乌。旋律管长25~37厘米,径约1.5厘米,管身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副管较细短,剡尾端,不开指孔。竖吹,按指孔取音。音色饱满柔和。 单管葫芦丝常以整只葫芦为气斗,不设副管。 双管葫芦丝的旋律管有不同的音阶,德宏潞西傣族葫芦丝的旋律管音阶:c1-d1-e1-f1-g1-a1-c2-d2,副管:a1;临沧耿马傣族流传的旋律管音阶:g1-a1-b1-c2-d2-e2-f2-g2,副管:g1;潞西三台山德昂族流传者,旋律管音阶:e1-f1-g1-a1-b1-c2-d2-e2,副管:e2。可临时堵塞副管,使其不发音。 三管葫芦丝选用大葫芦制气斗。旋律管长约30~50厘米,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音域一个八度又一音。设两根副管,各发单音。一般较长的副管发调式主音;较短的副管发主音上方五度音;最短副管发主音上方八度音。流传于云南西盟佤族的葫芦丝,下端增两个出音孔,两副管均发调式主音上方五度音。阿昌族葫芦丝音区相对较低;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的音区适中;傣族葫芦丝的音区相对较高。 流传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瑞丽、盈江、陇川、梁河及临沧的耿马、镇康等地。广泛用于节庆或自娱。 |
【葫芦箫】 | “葫芦丝”的汉译名之一。 |
【葫芦埙】 | 埙改革呈葫芦形,故称。开十一孔,可超吹泛音,音域达两个八度以上。由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研制。 |
【虎拍词】 | 即“火不思”。清•俞正燮《癸已存稿•火不思》:“高士奇《天禄识余》云:一作虎拍词,一作琥珀思。” |
【虎拍思】 | 即“火不思”。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胡拨四”“亦作虎拍思。按一说琵琶,一名胡琴,今观胡琴似琵琶而小,即所谓胡拨思欤。” |
【胡琵琶】 | 魏晋南北朝后,对从西域传入中原琵琶的泛称。《隋书•音乐志中》:“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参见“五弦”、“曲项琵琶”、“胡琴”等。 |
【琥珀】 | 纳西族语“火不思”的音译名。 |
【琥珀槌】 | 即“火不思”。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俚语》:“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边塞人又呼胡搏词。”“后于教坊老妓谈及,则曰:此名浑不是,盖以状似箜篌、似三弦、似琵琶、似阮、似胡琴,而实皆非,故以为名。本马上所弹者。” |
【琥珀词】 | 即“火不思”。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火不思、琥珀词。《正字通》、《元史•天乐一部》有火不思,制似琵琶。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 |
【琥珀胡琴】 | 即“火不思”。清•徐釚《词苑丛谈•纪事四》:“钱塘陆云士次云赋《满庭芳》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 |
【胡泼四】 | 即“火不思”。宋•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是。今讹为胡泼四。” |
【琥珀思】 | 即“火不思”。清•俞正燮《癸已存稿•火不思》:“高士奇《天禄识余》云:一作虎拍词,一作琥珀思。” |
【胡琴】 | ①西北游牧民族弦乐器在中原地区的泛称。《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击节鸣鼓,更舞叠歌,以为娱乐。”为颈箱型。音箱形状大致三类:
一、音箱呈勺形,拨奏。外形似琵琶,上鞔皮,通常琴颈不设品。如“火不思”、“忽雷”等。唐•李贺《感春》:“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清•王琦注:“昔人谓琵琶即是胡琴。考岑参《白雪歌》云:胡琴、琵琶与羌笛。则胡琴、琵琶乃二物也。”宋•陈旸《乐书•胡部•丝之属》:“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胡琴。昭宗末,石潨善胡琴。则琴一也,而有擅场。然胡 汉之异,特其制度殊也。” 二、音箱呈勺形,擦奏。由拨奏胡琴演化而来。面板鞔木或革。用马尾弓在两弦外擦奏。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五•宴乐之器》:“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三、音箱呈筒形、瓢形、壳形等,擦奏。原称“奚琴”、“嵇琴”,后衍称胡琴。马尾弓夹于两根弦之间拉奏。如“二胡”、“提琴”。音箱用竹(大筒)、木(二胡)、马骨(马骨胡)、牛角(牛角胡)、椰壳(椰胡)、葫芦(葫芦胡)。音箱蒙板或皮。设指板(坠胡)或不设指板(京胡)。通常五度定弦,也有四度定弦。有三根弦的彝族胡琴,四根弦的“四胡”。唐宋时期称“嵇琴”、“稽琴”或“奚琴”。 约清代初,奚琴、嵇琴演称“胡琴”。《清朝礼器图式》、《清会典图》中,“奚琴”改称“胡琴”。《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二》:“胡琴,竹柄椰槽,二弦。”“曲首凿空,内弦,以二轴绾之,距在右。”“槽面设柱,弦自山口至柱长二尺三寸五厘二毫。轧以竹弓系马尾如奚琴之数。柱、轴以檀,山口及柄以驼骨,匡缘亦如之。”剖葫芦为音箱的称“壶琴”,后衍称“胡琴”。清•朱谋纬《骈雅•释器》:“奚琴、匏琴,胡琴也。”《佩文韵府》卷七上:“壶,《诗》:八月断壶。传:壶,瓢也。”参见“宴飨兼番部乐奚琴”、“宴飨兼番部乐胡琴”。 ②蒙古族的“胡琴”也称“胡尔”、“西纳干胡尔”、“勺子琴”、“西胡”。由弹拨的胡琴沿革而成,清末民国初,喀喇沁王府乐队仍有使用。形如忽雷,腔鞔羊皮,设两根弦,用马尾弓拉奏。流行于内蒙科尔沁、昭乌达盟地区的蒙古族。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赤峰歌舞团研制成梓木胡琴,形如勺,腔覆云松薄板。长79厘米。定弦:d1-a1。音域:d1~a3。 ③“马头琴”的俗称。 |
【胡琴系列】 | 1954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把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二胡、中胡、大胡统一改成圆形筒,弦与筒底蛇皮相擦处胶有骨片,以保护皮不至受磨擦而损坏。并首次把胡琴声部分别为:高胡,定弦:g1-d2;二胡,定弦:d1-a1;中胡,定弦:a-e1;大中胡,定弦:A-e;大胡,定弦:D-A-e;低胡,定弦:E1-A1-D。各声部胡琴筒均为圆筒形。(《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12月第34、44页) |
【虎磬】 | 刻有虎纹的大磬,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晚商墓。 |
【胡日】 | 擦奏弦鸣乐器。形似京胡,而略大。琴箱、琴杆一般用红木制,筒面蒙以蟒皮或羊皮,竹弓、马尾弦、骨码。琴箱、琴杆以及调弦的木轴雕花纹。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几乎人人都会拉奏。多用于说唱伴奏或自拉自唱。 |
【胡瑟】 | “新罗琴”的前身。形如筑,设柱如瑟,故称。流传于古代朝鲜半岛的弁韩国、辰韩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弁韩、辰韩“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宋·陈旸《乐书·胡部·丝之属》:“胡瑟”,“弁韩国其乐器有瑟,其形如筑,弹之有音曲,于胡瑟类焉。”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新罗琴与伽耶琴的发展》:“由《三国志》所说,不难想象辰韩的瑟已具后来新罗琴的前驱。” |
【胡桃铃】 | “丸铃”形似胡桃,故称。《通典·兵十》:“先与诸将平章,士兵或随身将胡桃铃为标记。”参见“铃”。 |
【胡兀尔】 | ①蒙古族语“四胡”的音译名。
②蒙古族语“马头琴”的音译名。 |
【忽兀尔】 | 即蒙古族“胡尔”。 |
【胡西它尔】 | 擦奏弦鸣乐器。原为拨奏乐器,维吾尔族语意为“欢乐弦乐”。古称“艾西它尔”。20世纪60至70年代,新疆艺术学校吐尔逊江参照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等资料复制。外形似勺,琴体以桑木拼接,长68厘米,琴箱长34.5厘米,最宽处17.5厘米。设四根主奏弦,定弦:g-d1-a1-e1;设七根共鸣弦,定弦:d-#f-g-a-b-d1–#f1。后改良成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胡西它尔等四个声部。定弦:g-d1-a1-e2、c-g-d1-a1、C-G-d-a、E-A-D-G。流行于维吾尔族。 |
【虎音锣】 | 常见有脐锣之一。比喻其声威严,故称。 |
【护轸】 | “七弦琴”首端背板上所饰一对角状突起。保护琴轸。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琴图》:“护轸。” |
【护指】 | 即“假指甲”。有代指甲和护指的双重作用。清•黄镇《五知斋琴谱•琴斋八则》:“代甲、护指,以雁翎管剪合如法。须购哈密胶,锉粹为末。用细罗饰过。以津唾粘贴。至十日半月不落。如无哈密胶,即弓匠所用之胶亦可。虽沐浴净面,具无碍。至于旧膏药,则太陋也。” |
Hua | 华 花 画 桦 |
【华倡斯】 | 达斡尔族语“四胡”的音译名。 |
【花鼓棒】 | “花棒鼓”的击棒。元·李有《墨娥漫录·古杭杂记》:“来请者曰:有和尚弄花鼓棒否?请讲者曰:有。” |
【花棍】 | 满族“连厢”的俗称。 |
【画角】 | 唇簧气鸣乐器。因角身绘有图案,故名。以木制。隋唐时期已有之。敦煌莫高窟晚唐156窟南壁下层有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行图,图中有军乐队中吹奏“画角”的形像。明代“画角”由三节构成,因角身戗金绘龙纹,也称“金龙画角”。《名会典·工部五·仪仗四》:“画角十二枝,木质,黑漆戗金,上宝相花,中单龙身云文,下八宝双马为饰。”至清代,画角发展成中段粗,而两端细的形制;吹口另以木制,镶于角首。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画角,木质,空心,腹广端锐,设木哨入角口吹之。”常用于皇帝仪仗鼓吹乐队中。《清史稿·乐一》:“御前仪仗乐器: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也流传于古代少数民族。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苗民器用颇多。”“锣、鼓、号头、芦笙、画角、腰鼓、铙钹之属皆自为之,能通其用。” |
【花鞚梢子鼓】 | 鼓腔绘花纹的鼗鼓。多用于民间社火庙会等场合。《元史·礼乐志五》:“次九队,妇女二十人冠金梳翠花钿绣衣,执花鞚梢子鼓,舞唱前曲,与前队相和。” |
【花锣】 | 杂耍时伴奏的小锣。正戏开始前,跳加官之类或某种节庆、红白事中的助兴表演。表演者手中所持之锣,因击奏姿势花梢而舞蹈化,故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杂箱内放有旗包。”“旗包则白绫护领,妆缎扎袖,五色紬繖。”“又加官脸、皂隶脸、杂鬼脸、西苑脸。”“花鼓、花锣、花棒槌。”参见“花棒鼓。” |
【画面琵琶】 | 饰有“捍拨”的琵琶。上有绘画,故称。琵琶、阮咸面板上覆革,以保护面板与拨子,使两者不易损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入内上寿》:“前列拍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画面琵琶五十面。” |
【花盆定音鼓】 | 在民间花盆鼓基础上改革的民族定音鼓。四个为一套。 |
【桦皮哨】 | “狍哨”的俗称。以桦树皮制,故称。 |
【花钱】 | 满族“连厢”的俗称。 |
【花腔腰鼓】 | 古代少数民族的腰鼓,用陶土烧制,鼓腔绘有花纹,故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由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细画红花纹以为饰。” |
【华由】 | “钟”的雅名。无名氏《致虚阁杂俎》:“瑟,曰文鹄;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钟,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
【华原磬】 | 磬用华源石制,故称。唐代天宝年间,为取代传统泗滨石,改采华原石为材制“磬”。唐•白居易《华原磬》:“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宋•陈旸《乐书•雅部•石之属》:“唐天宝中,废泗滨石,而以华原石代之。”华源石产于少华山华阴县境内。《山海经•西山经》:“小华之山,其阴多磬石。”汉•郭璞注:“即少华山。”宋•毕阮校:“山在今陕西华州南十里。” |
Huai | 怀 |
【怀鼓】 | 扁圆形鼓,用弯槌敲击发音。流行于贵州东南部的榕江、从江等地的瑶族、苗族。每逢民族节日或婚丧喜事时,在八仙乐队中一起演奏。 |
【怀炉式恒温笙斗】 | 中央民族乐团 王慧中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制作。王慧中《怀炉式恒温笙斗》:“冬季吹笙,簧片上水影响音准”,“在笙斗里安装燃酒精取热怀炉,保持笙斗温度,防止笙簧上水”,“一次加料可保温二十小时。”(《乐器》1982年第3期) |
Huan | 环 唤 |
【环镲】 | 摇奏体鸣乐器。周围缀有小铜环的镲,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40厘米,小者直径30厘米。两手各持一镲摇动,发出嚓嚓声。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在舞蹈高潮时使用。 |
【环棰】 | 碰奏体鸣乐器。哈萨克族语称“阿提推亚克”。四周缀有小铁圈的两个圆饼状木椎,椎中插细棒如伞形。两手各执一环棰相击发声。流行于新疆伊利、巴里坤、木垒和甘肃阿克塞、青海海西的哈萨克自治州。用于民间弹唱和歌舞的伴奏。 |
【环盾】 | 摇奏体鸣乐器。哈萨克族语称“斯得尔马克”。木制盾两面设若干小铁圈,下有手柄,歌舞时摇动发嚓嚓声。流行于新疆伊利、巴里坤、木垒、甘肃阿克赛、青海海西等地的哈萨克族。 |
【环鼓】 | 用铁环为鼓框,故称。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制。单面环鼓形似团扇,画以文饰。鼓框径约40厘米,鼓面径约30厘米。鼓框与铁圈间用铁条连接,铁条串若干铁环,下设鼓柄。用竹槌敲击。双面环鼓框用椿木或松木拼接,框宽16厘米;鼓面直径前大后小,蒙小牛皮。以铁圈牵鼓框,如单面鼓。铁圈上串互击小铁环。铁圈外两侧设柄如轴,置轴于架,或两人持轴抬鼓。一手持鼓,另一手执鼓鞭,边击边摇,鼓声与铁圈声齐响。鼓面可翻转,边奏边舞。现也置于木架,两手各执一槌敲击,鼓心鼓边音色不同。流传于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族。用于歌舞时演奏。 |
【环铃】 | |
【环佩】 | 摇奏体鸣乐器。先秦时期,贵族男子服饰两侧各挂一副环玉佩。每环佩各定音高,左边一副发宫和羽声;右边一副发徵和角声。行步时,环佩则相碰发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距。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汉·郑玄注:“玉声中也,徵角在右,事也,民也,可以劳;宫羽在左,君也,均也,宜逸。”《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 |
【唤铁】 | 唐代隐士所设铁片。敲击声可唤鸟兽前来,故称。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唤铁》:“太白山有隐士郭休,字退夫,有韵气绝粒之术。于山中建茅屋百余间。”“与宾客看山禽兽即以槌击一铁片子。其声清响,山中鸟兽闻之集于亭下,呼为唤铁。” |
Huang | 篁 簧 黄 晃 |
【篁】 | 竹名。制笛良材。晋·戴凯之《竹谱》:“篁,任篙笛,体特圆。”自注:“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血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 |
【簧】
|
①拨奏体鸣乐器。即现在的“口弦”。用口腔共鸣来放大簧舌振动时隐含的泛音,用泛音组成音阶。
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风俗通》引《世本》:“女娲作簧。” 一说,起源于梳妆头发的发卡。汉·史游《急就篇》:“冠幘簪簧结发纽。”纳西族有象形文字。 先秦时期称“簧”。《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 唐宋时期称“竹簧”、“铁簧”、“铁叶簧”、“雅簧”等。 明清时期史籍主要称“口琴”。 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各民族称呼不一,与汉文化的名称有密切关系。流传口弦的民族至少有38个,汉译名总数达100多个。与“簧”相关的名称有:“口簧”、“弹簧”、“目簧”、“竹簧”、“铁簧”、“铁叶簧”、“雅簧”、“震虚簧”等。与“口”相关的名称有:“口琴子”、“口衔琴”、“口衔子”、“口弦子”、“嘴琴”、“口细”、“口弓”、“口巴弓”、“口篾”、“口胡”、“口口”等。与竹“篾”相关的名称有篾琴”、“响篾”、“口篾”、“吹篾”、“弹篾”、“拉篾”等。与“弦”相关的名称有“竹口弦”、“铜口弦”、“铜簧口弦”、“口弦琴”等。 簧的基本构造是在一根长薄竹片上刻出一簧舌,舌根扁薄,舌尖细长,舌是簧的振动部位。外缘为框,簧框近舌根一端为股部;簧框近舌尖一端为首部,是手的执持部位。另一手拨簧的股部,使舌振动,以口腔为共鸣器,改变口腔大小,可奏出一系列自然泛音。清·余庆远《维西见闻记·夷人》:“维西在滇徼外,属丽江通判。”“口琴,竹片为之,长四寸,阔三分,刳虚之,而中存一线之篾为弦。”“弦居其间。如是者三具,弦粗细等而下。”簧也用金属制,多为铜框铜舌或铁框铜舌。簧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常见形制的簧舌为长三角形,长条形的舌尖凸出如刺。汉·王符《潜夫论·浮移》:“簧,尖锐其头,有伤害之象。” 《诗·国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把簧框横置于口,用两唇轻含。《释名·释器》:“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 簧可以弹拨股部(多为竹质)发音,可以弹拨舌尖(多为金属)发音,也可以拉拽股部的线来发音。宋·陈旸《乐书·俗部》引《唐乐图》:“以线为首,尾直一线,手贯纽,一手鼓其线,横于口中,呼吸成音。”清·余庆远《维西见闻记·夷人》:“以左手大指、食指排持三片之头,张口而置其正中于口间,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拨上中下片之弦之尾长处,错落而弹,嘘气大小以定七均之高下。” “吹口弦”为误解,口弦靠拨动簧舌或拉线来激发,口腔起耦合共鸣作用。 簧的形制多样。簧框的形状主要有长薄形和马蹄形两种。其中前者主要为竹质,后者主要用金属制。此外,簧框也有用泥、角质、骨质、木质、苇质等材料制作的,簧舌也用铁、铜、银等金属制。 1.竹簧形状 (1)长方形竹簧:流行于彝、藏、羌、高山、傈僳、怒、哈尼等民族中。头部较厚并带竹节。体积较大,多为单簧。用线牵引发音的拉篾也属此类。西双版纳哈尼族竹簧长17厘米,宽1厘米,簧舌长7.5厘米。 (2)锥形竹簧:比较罕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15厘米,头部宽1.7厘米,簧舌长12.2厘米,头大尾小,呈锥形。两边有波浪形缺口,簧面点有红、绿、蓝诸色作为装饰。 (3)管状竹簧:流行于台湾高山族。有管状和半管状两种簧。上系两片或多片竹簧。竹簧两端系线,拉线演奏。 2.簧的舌数:双舌竹簧:汉代已有一簧双舌的形制。汉·焦赣《易林》:“一簧两舌,妄言谄语。” 3.簧的片数:有单片和多片两种。多片组合的有两片制、三片制、四片制、五片制等。史籍所载“舌”数多指“片”数。三片制:南北朝·庾信《步虚词》:“夏簧三舌响,春钟九乳鸣。”四片制:现云南彝族有四片制口弦。五片制:晋·葛洪《神仙传·王遥》:“登小山,入石室,室中先有二人。遥既至,取弟子所担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遥自鼓一枚,以一枚与室中二人并作鼓之。” 簧的基音可调准。《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簧。”竹簧的调音可用切削股部的方法来调准,股部的长度决定一枚竹簧的基音音高,也可在簧舌尖粘蜡珠的方法来确定。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铁制之口琴”,“口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长与股等,簧端点以蜡珠。衔股鼓簧以成音。亦有以之为儿童玩具者,特较小耳。” “簧”的音调有传递情感的话语功能。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女子用簧表达爱慕之情。东汉·蔡邕《检逸赋》:“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而不敢聆。”清•夏侍御:“不须挑逗劳苦心,竹片沿丝巧作琴。远韵低微传齿颊,依稀私语夜来深。” 簧是少数民族的谈情说爱的乐器之一,常用作男女定情的信物。多片制的簧常配一小竹筒,竹筒表面刻有精致的花纹,随身携带,以便在需要的场合演奏。《云南通志》记述彝族支系阿倮人的风俗:“婚嫁悉听男女自择,含口琴吹唱相悦,即为夫妇。”簧也常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文献通考·乐二十一》:“附国在蜀郡西北,其国俗好歌舞,其乐器则鼓簧、吹长笛。” “簧”应与笙的簧片区别开来。汉代以来的一些学者常把簧误认为笙中之簧,甚至直接释为笙。至宋代,明确把“簧”与笙的簧片区别开来。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中之簧。” ②竽、笙、巢、和、芦笙、葫芦笙等匏类乐器的发音部位,声学属“自由簧”。簧舌是它们的振动体。《史记·乐记》:“簧,施于匏笙之管端者也。”汉代以前多用竹制,后逐渐改用铜制,至唐宋时期多用铜制。并发现一定的温度可使笙簧的发音的音准和音色保持最佳状态。少数民族的匏类乐器,芦笙、葫芦笙等至今仍用竹质簧片。宋·周密《齐东野语·笙炭》:“只笙一部已是二十余人。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绵熏笼藉笙于上,复以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青色以绿蜡,簧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陆天随诗云:‘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煖。’乐府也有‘簧煖声清’之语,举此一事,余可想见也。”宋代朱熹把“簧”仅释为笙、竽中之簧。《诗·国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宋·朱熹注:“簧,笙、竽中金叶也。盖笙、竽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叶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簧也。故笙、竽皆谓之簧。笙,十三簧或十九簧。竽,三十六簧也。” |
【黄猄皮鼓】 | 用黄猄皮蒙制的鼓。流行于海南黎族。 |
【晃铃】 | 一种薄壳铜丸铃。开有豁口,内装铁珠;外焊小钮,用以穿绾绳,三五枚系成一串。持系绳摇击,或缀于衣服随舞作响。流行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等地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用于民族舞蹈。 |
【黄梅戏主胡】 | 黄梅戏的主奏拉弦乐器。安徽省艺术学校吴其云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
【黄坭鼓】 | 即“黄泥鼓”。 |
【黄泥鼓】 | 瑶族细腰鼓。因演奏时鼓皮须涂黄泥,故称。也称“尼王瓮”、“铳鼓”、“腰鼓”、“长鼓”、“长腰鼓”、“长篌”。
鼓腔用整段苦楝树刳成。以牛羊皮固于铁圈,铁圈四周用铁勾系绳牵紧,可调节鼓皮松紧。有公母之分。公鼓长约1.7米。母鼓长约1米。演奏时涂黄泥于鼓心,以遏制噪声。公鼓抱于怀,单手拍击;母鼓被挂于项,双手拍击。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腰鼓大者如柱,长或逾尺,亦如长篌。”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傜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芦笙、竹笛。”“铳鼓乃长大腰鼓也。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鸣响,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流行于广西金秀,广东连南瑶族聚居区。用于节庆等场合。 |
【黄蛇皮南胡】 | “南胡”的一种。因老蟒皮缺乏,新蟒皮音色不佳,上海民族乐器厂用黄蛇皮两面衬绢改善音色,故名(1959年全国乐器改良会议)。 |
【簧牙】 | 即“簧舌”。“簧”的振动部位。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志器》:“口琴,剖竹成篾,”“横侧贴腮近唇,以气鼓簧牙。”参见“拉线口琴”。 |
【黄钟(鍾)笛】 | 特指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中的黄钟律笛。《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奇。正声调法以黄钟为宫,则姑洗为角,翕笛之声应姑洗,故以四角之长为黄钟之笛也。其正而不倍,故曰正声。” |
【黄钟笛】 | 筒音为黄钟律的六孔横笛。竹制,第一、二、三孔孔距均等。《清续文献通考·乐八》:“黄钟笛,六孔,七音。低音黄钟为宫,一孔太簇商,二孔角在夹钟、姑洗之间,三孔仲吕清角,四孔林钟徵,五孔南吕羽,六孔应钟变宫。” |
【黄钟管】 | 唐代李冲所造旋宫“双管”的组成管。因基本音为黄钟律,故名。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黄钟之管九寸,与长尺之制异矣。九寸之管主黄钟,则十寸之管应十日可知矣。扬雄曰:‘声生于日’,言黄钟管。如此则大吕管可知矣。”参见“双管”。 |
【黄钟瑟】 | 定为黄钟调的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黄钟瑟,”“《易通挂验》:冬日至,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用槐,八尺一寸为之;夏日至用桑,五尺七寸为之,失古人用桐之意也。” |
【黄钟弦】 | 弦律器“通”的黄钟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 |
【黄钟(鍾)箱笛】 | “十二箱笛”中的黄钟律笛,简称“黄钟笛”。自晋代以来用笛律代替钟律,至南北朝,尺寸作过数次改动,为强调其在雅乐中的定律作用,故称。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卷一百四十九:图名“十二厢笛”。“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增损有所不同。故晋荀勖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钟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钟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宗之又减一寸一分,为三尺二寸六分。” |
【黄钟之瑟】 | 汉代宫中谶纬仪式上演奏的瑟。设二十五弦,五声音阶定弦,因定为黄钟调,故称。汉代,夏至用的黄钟之瑟用槐木,以和阳。冬至演奏的用桑木,以和阴。《汉书•礼仪志》:“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 |
【黄钟之钟(鍾)】 | 特指清代宫廷中十二律特钟中的“黄钟”。十二律钟均单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黄钟之钟在十一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黄钟之钟。两栾高一尺八寸二分二厘,甬长一尺零八分,以次递减至应钟之钟。两栾高九寸六分,甬长五寸六分八厘。黄钟之钟,十一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黄字号阮】 | 传世名阮。宋代宫廷收藏的四具阮咸之一,分别被命名为天、地、元、黄的字号。系绝世珍品。后被金朝掳掠。《续文献通考·乐十》:“地字号阮”,“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太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姐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姐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者有如此者。” |
Hui | 晖 徽 |
【晖】 | 即“徽”。明•方以智《通雅•乐器》:“《乐书》曰:弦合声,以作主晖分律以配臣。有用晖者,即琴徽也。”参见“徽①”。 |
【徽】 | ①“七弦琴”上标示弦振动节点的圆形小饰点。曾称“约”。共十三个,嵌入琴面。各徽处于整根弦的7/8、5/6、4/5、3/4、2/3、3/5、1/2、2/5、1/3、1/4、1/5、1/6、1/8等位置,弹奏泛音、按音的座标。古人以十三徽象征十二月又一闰月。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文艺门•抚琴要略》:“十三徽以应律吕,象十二月。中徽为君,以象闰也。”
先秦时期,对琴弦的节点已有认识和利用。《淮南子•修务训》:“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徽摽拂,手若篾蒙,不失一弦。” 西汉初期,长沙马王堆轪侯墓出土七弦琴上未见徽。 徽的起源有三说: 一说,认为西汉开始标明徽位。 二说,认为徽始于东汉。甘肃靖远县发现,铭有三国蜀章武元年的古琴拓本。琴面板上刻有琴徽,分两列,各十三相对应。 三说,认为琴徽始于西晋。晋•嵇康《琴赋》:“徽以锺山之玉。” 琴徽以玉、宝石、金银、蚌壳等为材,各具审美品位。唐•李肇《唐国史补》:“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用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五代•文谷《备忘小抄》:“瑟瑟,碧珠也。”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琴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贵蚌徽者,盖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则愈焕发了然分明。”“然当用海中产珠蚌,更多光采。” ②先秦时期,系瑟弦于木内上的绢条,一般用四条,每条徽系弦五至七根。徽把弦拉紧后,再移动柱来调音。《汉书》引汉•扬雄《解难》:“今夫弦者,高张急徽。” ③琴轸上“绒剅”的别称。丝绳穿于琴轸中空心,绳端系弦。转轸可调节丝弦的松紧,以调音。明•徐太式《归有图尘谈》:“汉法太峻,人情不堪,天道所厌,是柱促而弦危也。宫商在右,元政不纲,是轸迂而徽慢也,音调何存。” |
Hun | 混 浑 |
【混拨四】 | 即“火不思”。清•俞正燮《癸已存稿•火不思》:“俞玉吾《席上腐谈》云:混拨四,形较琵琶而小。胡人改造琵琶,昭君笑曰:混不似也,后伪为混拨四。火不思、混拨四皆单字还音,非有改造,不拟义。” |
【浑不是】 | 即“火不思”。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俚语》:“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边塞人又呼胡搏词。”“后于教坊老妓谈及,则曰:此名浑不是,盖以状似箜篌、似三弦、似琵琶、似阮、似胡琴,而实皆非,故以为名。本马上所弹者。” |
【浑不似】 | 即“火不思”。宋•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胡泼四。” |
【混不似】 | 即“火不思”。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混不似》:“《元史》以为火不思,今为胡拨思。” |
【混沌材】 | 宋代,古高丽入贡之琴,名“混沌材”。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又有所谓混沌材,自高丽来,亦异宝也。” |
【浑吐热】 | 击奏膜鸣乐器。达斡尔族语“鼓”的音译名。用于萨满仪式活动。 |
Huo | 霍 火 活 |
【霍布斯】 | 即“库布孜”。 |
【火不思】 | 拨奏弦鸣乐器。“胡琴”的一支。亦称“琥珀胡琴”、“混不是”、“浑不似”、“胡不思”、“胡不四”、“浑拨四”、“胡泼四”、“吴拨四”、“虎拍思”、“虎拍词”、“琥珀词”、“琥珀槌”、“胡博词”、“湖拨四”、“和必斯”等。《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项,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清会典图•乐十一》:“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背有棱如芦节。通长二尺七寸三分一厘一毫,柄长二尺二寸一分三厘六毫。上阔九分一厘,厚如之。下阔一寸五分三厘六毫,厚亦如之。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二寸零四厘八毫。刳其下半为槽,长四寸五分五厘一毫。曲首长七寸二分九厘,上阔一寸零三厘八毫,厚一寸四分五厘八毫,阔三分,纳弦以四轴绾之,俱在右,长二寸六分九厘六毫。槽面正中设柱。弦自山口至柱长一尺七寸七分四厘。通体金漆。曲首旁绘金夔龙。中棱及下首饰象牙。槽端、插口、盖板用花梨。柄本系黄绒紃垂緌。”
“火不思”的来历有四说: 一说,汉代自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乐器图志•明代火不思》:“火不思是外来的弹拨乐器,”“称呼是土耳其语qobuz或qoquz的译音。”吐鲁番西召哈儿屯唐代中期的壁画上,有孩童演奏“火不思”的图象。 二说,源自形如琵琶的胡琴。清•徐釚《词苑丛谈•纪事四》:“钱塘 陆云士次云赋《满庭芳》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琵琶,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胡拨四”“亦作虎拍思。按一说琵琶,一名胡琴,今观胡琴似琵琶而小,即所谓胡拨思欤。” 三说,源自直项琵琶。清•俞正燮《癸已存稿•火不思》:“则唐人犹有直颈琵琶、曲颈琵琶之名。宋元始以直颈者名火不思。” 四说,王昭君出塞时西域乐工制作。宋•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是。今讹为胡泼四。” 元代,“火不思”盛行于贵族、平民中。元•杨瑀《山居新话》卷二:“镔铁胡不四,世所罕有,乃回回国中上用之乐。制作轻妙。余每询之铁工,皆不能为也。今归平江巨室曹氏。” 明清时期,出现三根弦的火不思。用于弹唱。明·陈懋仁《庶物异名疏》:“湖拨四,长二尺许,三弦。”明•袁彬《北征事迹》:“英宗北征,”“也先每宰马设宴,仙奉上酒。就自弹虎拨思儿唱曲。”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火不思、琥珀词”,“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 |
【霍布兹】 | 即“库布孜”。 |
【活动双千斤板胡】 | 1976年,由原野、倪志珊与徐州乐器厂合作改革成功活动双千斤板胡。《乐器科技》1977年第4期。 |
【活琴】 |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藏京胡”。流行于西藏的拉萨、日喀则、江孜地区。从内地传去,形制比京胡略大,长约60厘米。竹筒鞔蛇皮,筒长12~15厘米。紫竹柄,设两根弦,定弦:c1-g1或a-e1,音域近一个八度。铁勾千斤。竹弓张马尾,鬃引两弦间,拉奏。音色清亮。用于贵族宴乐《囊玛》、民间歌舞《堆嘎》伴奏。 |
【活塞排箫】 | 20世纪90年代,由武汉歌剧院唐德平研制,27管,七声音阶排列,各管下端安装可上下移动的活塞装置可以控制音高升降,演奏七个调:C、G、D、A、F、bB、bE。 |
【活塞式平均律37簧扩音笙】 | 采用活塞的一管双簧笙。沈阳音乐学院 张友《活塞式平均律37簧扩音笙》:“在21簧传统笙基础上,设置16支双腔苗管如图。借活塞装置选择各管开启。增设共鸣管。音域g-g3,半音齐备,基本保持了传统十七簧的音位,指法。”(《乐器》1995年第4期) |
【活套鹅项喇吧】 | 唇簧气鸣乐器。可伸缩的铜角,管形细长如鹅颈,故称。《续文献通考·乐九》:“明正道四年,赐斡拉达达汗乐器,内有喇吧一。景泰六年,华阳王友堚令千户贾俊私买铜喇吧、哱啰、活套鹅项喇吧等踰制器物降勅责之。” |
【火者】 | 击奏膜鸣乐器。一种扁鼓。也称“的光”。鼓框用核桃木拼接而成,侧设鼓环,规格不一。大者高约20厘米,两面鼓框鞔带毛牛皮,用竹钉固定。小者:鼓框高约10厘米;鼓面径15~20厘米。槌头包布。流行于贵州威宁、赫章、毕节、水城、黔西、盘县,及西南部的兴义、贞丰等地的彝族、布依族。用于节庆,婚丧等场合。 |
H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