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 |
Ga | 嘎 噶 尕 |
【嘎顶】 | 藏族的“双锣”。 |
【噶顶】 | 即藏族的“双锣”。 |
【尕丁】 | 击奏体鸣乐器。天然石块,选自当地坚硬青石。敲击不同部位发音。流传于西藏寺院。 |
【嘎东】 | 苗族语“芦笙”的音译名。 |
【嘎斗】 | 即“嘎东”。 |
【嘎尔巴雄林】 | 即“雄林”。藏族嘎尔巴艺人用的竖笛。 |
【嘎哈】 | 即苗族“果哈”。 |
【嘎黑元】 | “侗族中琵琶”的音译名之一。 |
【嘎杰】 | 即苗族“芦笙”。 |
【嘎腊萨】 | 击奏体鸣乐器。傣族语意为“敲击出响亮的声音”。斫竹瓦配共鸣管编成,竹瓦长短不一,于各瓦振动节点处开孔,按音高细绳串连,悬挂于船形共鸣箱上,音域:e~e3。用两根木槌敲击音条中央发音。昔用于土司府仪仗乐队,祭祀、迎送宾客、出巡时演奏。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傣族地区。现用于自娱。 |
【嘎连】 | 苗族语“四孔苗笛”的音译名 |
【嘎洛波】 | 高山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嘎琵琶】 | 即“侗族中琵琶”。 |
【嘎嗦】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拉音笛”。用长约36厘米的竹制,头端有气道,在气道下方插有薄竹片为边棱。管身开六个指孔。筒音:a1,上指孔音:a2,音域:a1~a3。竖吹。音色柔美。流行于广西的西林、那坡等地的苗族中。用于自娱。 |
【嘎弹】 | 即“侗族中琵琶”。 |
【嘎呀高】 | 朝鲜族“伽倻琴”的音译名之一。 |
【嘎正】 | 苗族语“芦笙”的音译名之一。 |
【嘎阿】 | 即“达玛”。藏族语意为“单面大鼓”。 |
Gai | 改 盖 丐 |
【改】 | 黎族竹口弦的音译名。也称“口弓”、“太波”。 |
【盖板子】 | 擦奏弦鸣乐器。长约56厘米,琴筒呈六角形或八角形。定弦:e2-b2或d2-a2。音域:e2~g3或d2~f3。用于西秦腔和川剧弹戏的伴奏。 |
【改东】 | 黎族语“金属口弦”的音译名。 |
【改革巴乌】 | 严铁明改良。周宗汉《巴乌及其改革》:“选用紫竹;增加指孔;增一指键,能奏七声音阶D-c1,共十四音。”(《乐器》1976年第2期)
1983年,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谭谓裕共同试制”14键24孔木管改革巴乌”。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改良大三弦】 | 设活动弦枕,方便琴杆榫接的大三弦。四川音乐学院乐改小组《漫谈大三弦改革》:“设弦锁,一种活动山口装置。系厚约4毫米,宽与琴杆上端相等的硬木,纵向开弦孔,供琴弦通过。以丝弦系于琴杆,顺琴杆上下滑动,则改变有效弦长。”“琴杆以木料纵向拼接,减轻份量,并以两段榫接。”“琴鼓底部设松弦装置,扳开则弦松,方便琴杆解榫。”(《乐器》1978年第4期) |
【改良二胡】 | 设可移动弦枕,可收放指板的改良二胡。钟正光。陈国良《二胡综合改进》:“在二胡上部设滑轨(滑板),置活动千斤于轨道,可上下移动改变有效弦长。活动指板的低端有顶块,板开顶块,则指板可敷使用。”(《乐器》1978年第4期) |
【改良京胡】 | 《改革京胡简介》:“定弦g-d1-a1-c2,或根据需要。”(《乐器》1972年第3期) |
【改良芦笙】 | 广西柳州文工团朱国谋,梁庄丰设计制作。蒙智扉《芦笙改革传佳音》:“共鸣管仍用朱制,朱中音区增加半音笙管。二十五管为高中音芦笙;十八管为中低音芦笙。”(《乐器》1980年第6期) |
【改良三弦高胡】 | 林翔飞《改革三弦高胡·乐器1978/4》(摘要):“加大琴筒后部;琴杆下端弯曲方便运弓;琴马构成三角,新容c1弦,定弦c1、g1、d2;设置固定千斤。” |
【改良四胡】 | 设隔弦板的改良胡琴。逯振进《介绍一种改革四胡》:“在原二胡基础上研制。定弦g、d1、a1、e2。双股弓毛,握弓法与二胡相似,区别在右手无名指放在两股弓毛之间。”(《乐器》1983年第2期) |
【改良雄林】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藏族改良竖笛。20世纪80年代,由吴仲孚制作。以布达拉宫藏品“雄林”为蓝本,按十二律定指孔,采用新文饰。有C、D、E三种调式,长39~40厘米。 |
【改良轧筝】 | 金伟《改革轧筝的诞生》:“陕西省民族歌舞团吴彤在<唐长安乐舞>剧组的支持下改革”,“1、用马尾弓拉奏。2、共七弦,五声音阶:d、e、g、a、b设筝码;d1、a1弦下设指板,供按弦。”(《乐器》1985年第3期) |
【改良巴拉曼】 | 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改用木管身,开指孔六个或七个,插芦苇哨吹奏。 |
【改良巴朗孜库木】 | 拨奏弦鸣乐器。改良的“巴朗孜库木”。长约82厘米,腔径22厘米。设d1为主奏弦。另设九根共鸣弦,定弦:d2-G-C-c-e-e-a-a-d1, |
【改良巴乌】 | ①严铁明改良。周宗汉《巴乌及其改革》:“选用紫竹;增加指孔;增一指键,能奏七声音阶D-c1,共十四音。”(《乐器》1976年第2期)
②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乐器研究小组《巴乌改革初步》:“塑料管改良巴乌,长495毫米,内径14.5毫米。银铜合金簧片。指孔12。构造音域如图。”(《乐器》1978年第3期) ③北京民族乐器厂孙汝桂制作。李生《改良巴乌》:“措施是延长管身,增多音孔,安装必要的指键。在低音区增设共鸣管如图。”(《乐器》1978年第1期) ④1983年云南省歌舞团张祖豫与上海音乐学院谭谓裕研制成功。竖吹巴乌。设17孔(8个按指孔、9个键孔),音域:f~ba2,增大了音量。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改良拜】 | 单簧气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中央民族歌舞团研制。不设喇叭口,管身以竹管套接而成,长66厘米,下端径3厘米。开九个指孔,前八背一,另增键孔,十二平均律制度,半音齐备。 |
【改良毕达】 | 单簧气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陈文仲研制。用一对细竹捆绑。长约22厘米。管端留节封闭,管身正面,节下削平,镂簧舌。管背开长方形通孔,置芦苇簧片。管身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竖吹。音阶:a-b-#c1-d1-e1–#f-g1-a1或d1-e1–#f-g1-a1-b1-d2–#f2。 |
【改良笔管】 | 单簧气鸣乐器。由贵州歌舞团黄庭辉研制。采用金属簧片,开七个指孔,设两个键孔,音域:e~e2。 |
【改良筚朗刀】 | ①1958年,由云南省歌舞团研制,在传统筚朗刀的基础上做改进,去其副管,设两根主管,音域a~c3,共十四音。
②20世纪70年代,为云南歌舞团研制。铜制葫芦气斗,设两根主管,筒音互为纯四度,其一音域:c1~d2;另一音域:f1~g2。可奏某些复调、和音。 ③单簧气鸣乐器。1996年,由北京吴氏管乐社吴景馨研制,用木制可卸式气斗取代葫芦。减少水汽对簧片音高的影响,可改变气斗容量,便于调音。 |
【改良毕箫】 | 边棱音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黎族。 |
【改良波伯】 | 双簧气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为云南丽江歌舞团杨增烈研制。指孔增为八个,为前七背一。音域:e1~g2;1981年再增加一孔,音域:a~e2。制成bB、A、D、bA等调。 |
【改良波列】 | 双簧气鸣乐器。1984年,广西歌舞团李平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吴仲孚合作研制。在传统波列的基础上,将指孔增至十个,增背孔为第七指孔。音域:g1~a3。改用铜钦子,以芦苇为哨。 |
【改良长唢呐】 | 20世纪50年代,由延边艺术学校研制。全长62.6厘米,管身由三节衔接成。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设键孔十三,半音齐全。音域:a~d3。 |
【改良大三弦】 | 萧剑声《大三弦的改革》:“1、减薄鼓框,加大共鸣腔。2、减短琴杆十厘米左右,方便指法。琴杆挖空与琴鼓相通,增加共鸣3、指板与鼓面持平,能演奏高把位音。5、增设可脱卸支架。6、增勾弦柱(铜片,0端弯槽,钻三弦孔),被菱形帽(道冠)压住,方便上弦;。”(《乐器》1974年第3期) |
【改良笛列】 | 单簧气鸣乐器。广东民族歌舞团在传统笛列上加键,构成音阶。音域:e~d2。 |
【改良侗笛】 | 设置指键的侗笛。广西歌舞团吴申刚设计,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何红 杨秀昭《侗笛》:“改良侗笛有以下特点:1、增添音键,扩充了音域。2、吹口改用铜制。3、在笛身增加调音铜套。4、增设喇叭口。”(《乐器》1983年第3期) |
【改良果哈】 | 擦奏弦鸣乐器。琴箱改似柳琴。整桐刳成底板。长约54厘米,用梨木制琴柄。设两根弦,采用传统定弦。另一种张四根钢弦,定弦:g-d1-a1-e2。参见“果哈”。 |
【改良哈密艾捷克】 | 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由哈密地区文工团研制。木制革面。琴筒上增设一琴柄,设十根共鸣弦。主奏弦定弦:g-d1-a1-e2。 |
【改良火不思】 | 贾维翰《火不思的来源与新生》:“在内蒙古歌舞团青格勒图和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研制了新火不思。1、外形符合传统。2、配红木指板。3、设蜗轮蜗杆弦轴。4、面板突起采用桐木,背板选红木对拚。”(《乐器》1981年第1期) |
【改良库布孜】 | 20世纪60年代,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区文工团阿力别克研制。琴箱上部覆松木面板,下部鞔蟒或羊皮;琴柄设指板。设计成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库布孜系列。均设四根金属弦,定弦:g-d1-a1-e2、c-g-d1-a1、C-G-d-a、E-A-D-G。高音库布孜长约60厘米,琴箱长约24厘米。参见“库布孜”。 |
【改良利拉罗】 | 即改良竹唢呐。在传统“利拉罗”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音阶:d1-e1-f1-g1-a1-b1-c2-d2-e2。 |
【改良利列】 | 单簧气鸣乐器。广东、海南歌舞团在传统基础上研制,音域:b~g2。共十三个音,形成高音、中音、低音的声部系列。 |
【改良芦管】 | 双簧气鸣乐器。由云南楚雄艺术研究室赵立德研制。开十个指孔,设两个键,扩展了音域。 |
【改良马布】 | 双簧气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研制。铜制管身,改单簧为双簧。设七个指孔,九个键孔。音域:f~f2。十二律齐备。 |
【改良马头琴】 | 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起,产生多种改良“马头琴”。参见“高音马头琴”、“木面马头琴”、“中音马头琴”、“膜板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低音马头琴”等。 |
【改良泥哇呜】 | 多呈牛头形,有大、中、小三种,相对处于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总音域:f~f2,中音牛头泥哇呜可用于独奏,宽15厘米、高12厘米,吹孔位于上端中央,开七个音孔,前六左侧一。右手指按右侧三音孔,左手指按左侧四音孔。音色古朴。通常演奏F、bB或C调五声音阶的乐曲。 |
【改良牛腿琴】 | 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研制。扩大了琴箱,面板改为拱形,箱内设音柱。柄设指板。采用金属弦。琴尾加设弯形金属支架,夹于腋下演奏。音色圆润优美,流行于贵州侗族中。1962年,北京民族乐器厂研制牛腿琴,用整段核桃木制,长57厘米。腔覆桐木板,板上镂音窗,琴柄设指板。张四根钢弦,定弦:g-d1-a1-e2。 |
【改良秦腔板胡】 | 1957年,由西北戏曲研究所王东生与宋应文与西安民族乐器厂研制而成。加大了共鸣箱,加长了琴弓。(《乐器》1985年第1期) |
【改良热瓦普】 | 即“乌兹别克热瓦普”。 |
【改良日木】 | 改良的羌族扁鼓。改单面蒙皮为双面蒙皮。鼓框外插鼓柄,供手持。 |
【改良双管巴乌】 | 20世纪80年代,吴爱国合作沈钰青研制。双管各设簧片,竖吹。可吹双音,也可用舌尖堵其中一个吹口来吹奏旋律。可转D、G、C三个调的五声音阶。指孔数同传统巴乌。其一为G调,音域:b1~e3。另一为C调,音域:g1~a2。上海音乐学院 吴爱国《改良双管竖吹巴乌》:“两根巴乌以铜质吹口固定。一根c调;另一根g调。”(《乐器》1984年第5期) |
【改良苏尔奈】 | 双簧气鸣乐器。20世纪80年代,由宋保才和吴仲孚研制。主要采用十二律制。管壁减薄,内径收细。 |
【改良吐任】 | 边棱音气鸣乐器。20世纪末研制。竹管两节,金属套口套接,全长65厘米。吹口居中略偏,左端管侧增两小孔,由左手食指、中指按,用于bb2和c3的颤音。参见“吐任”。 |
【改良托甫秀尔】 | 拨奏弦鸣乐器。20世纪70年代,由博尔塔拉文工团与呼和浩特乐器厂研制。传统外形不变,改用拼接工艺。长89厘米。琴箱长增至38厘米。柄上无品。设两根弦,定弦:a-d1或g-d1。参见“托甫秀尔”。 |
【改良奚琴】 | 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由延吉朝鲜族音乐家李男一研制。形似二胡,长65厘米。琴筒竹制,前腔口覆桐木板,硬木琴柄,设弦挺,装两个螺旋机械轸。张两根钢弦,定弦:c-g或A-e,音域三个八度。音色明润,音量增大。 |
【改良细筚篥】 | 由北京乐器厂吴仲孚研制。用乌木制,在第六孔上方增开一泛音键孔,使音域增至两个半八度。加设键孔,扩大转调功能。“大筚篥”则低一个八度。 |
【改良小闷笛】 | 双簧气鸣乐器。1982年,由赵立德、徐桃英、顾伯宝研制。有两种形制。一种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音域:g1~e3;另一种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其中两孔设键。音域:f1~f3。管背设膜孔,优化低音音质。哨管间增设调音接口,笛尾设助持勾,使“闷、放、扇、合”四个动作更方便。音域扩大至两个八度,能转近关系调。1986年,楚雄歌舞团佘学保研制的小闷笛开八个指孔,前六后二,背孔为第四、第七指孔,管长约12.5厘米。管尾增设可行闷、放的塑料滑架,以小指操作。音域扩展了四度。 |
【改良扎木聂】 | 20世纪60年代,西藏艺术学校教师平措顿珠对扎木聂的设弦数量和定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试验,有四弦、五弦、六弦等款式。常用六弦扎木聂定弦:B-e-a-d1-g1-a2。 |
【改良争尼】 | 1980年,由广西歌舞团研制。形如筝,在民间争尼的基础上,增至十六根弦。1983年,河池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将争尼改革成竖式和卧式。竖式争尼为中音乐器,长80厘米,宽21.5厘米,中高6厘米。腔内施音梁、音柱。面开音窗。废筝柱,另设弦码、指板供按弦取音。设七根弦,定弦:a-c1-e1-a1-c1-e1-a2。竖抱演奏。卧式的为低音乐器,长128厘米,端宽28、24厘米,中高约8厘米。有指板,设七根弦,定弦:g-a-b-d1-e1-g1-a1。平置,按弦取音。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对争尼也作了改革,调整腔、板尺寸。用移动码替代雁柱,两边弦音互为八度,亦可调成三度、四都、五度。定弦:g-a-b-d1-e1-g1-a1,音域为两个八度。B、e弦下设手动顶弦装置,可升高小二度。 |
【丐哨】 | 清宫廷所用越南横笛。主要用于宴飨乐。《清朝礼器图式·乐器二》:“宴飨用安南国乐丐哨。谨按,丐哨即横笛,有二,俱长一尺九寸五分,径七分。截竹为筒,髹漆为节,共二十有一。左第一为吹孔,次加竹膜,右六孔以协律,末二孔向上出音,又旁二孔对出。垂以黄緌,两端以角为饰,工歌并吹之。”“丐”为越南土语,意为乐器。《清史稿·乐志八》:“乾隆五十四年,获安南国乐,列于宴乐之末,是为安南乐舞。用丐鼓一、丐拍一、丐哨一、丐弹弦子一、丐弹胡琴一、丐弹琵琶一、丐弹双韵一、丐弹琵琶一、丐三音锣一。”原注:“安南土语,凡乐器之名,皆以丐字建首。” |
【丐弹胡琴】 | 清代十部乐,安南乐(古越南)设置的二胡。圆锥形琴筒,竹竿琴柄,琴筒腔口鞔蟒皮,设两根弦。《清朝礼器图式·乐器二》:“燕飨用安南国乐丐弹胡琴。”“竹柄,槽形如筒,刻檀为之,面冒虺皮。二弦。通长二尺二寸六分,柄长二尺一寸六分。槽面径一寸九分,底微丰,径二寸四分二厘,厚三寸一分二厘。曲首凿空,背出两轴绾之,长五寸。面设竹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八寸。端以铜为缘,背有铜纽垂黄緌。余如番部合乐胡琴之制。”“丐”、“丐弹”,意为乐器。《清史稿·乐志八》:“乾隆五十四年获安南国乐,列于宴乐之末,是为安南乐舞。乐用丐鼓一、丐拍一、丐哨一、丐弹弦子一、丐弹胡琴一、丐弹琵琶一、丐弹双韵一、丐弹琵琶一、丐三音云锣一。”原注:“安南土语,凡乐器之名皆以丐建首。” |
【丐弹琵琶】 | 清代十部乐,安南乐(古越南)设置的琵琶。曲项琵琶从西域传入中原,后传至越南。面板无月形音窗,设四相十品。《清朝礼器图式·乐器二》:“燕飨用安南国丐弹琵琶。谨按丐弹琵琶刳桐为之,背面通以髤漆,绘泥金花草。四弦,通长三尺,槽阔七寸三分,厚一寸二分。项阔八分,中厚一寸二分,边厚四分。上端凿空纳弦,以四轴绾之,左右各二,长三寸四分。弦自山口至覆手二尺一寸四分。上有四象,下有十品。山口弦孔俱饰鱼牙。”“丐”、“丐弹”意为乐器。《清史稿·乐志八》:“乾隆五十四年获安南国乐,列于宴乐之末,是为安南乐舞。乐用丐鼓一、丐拍一、丐哨一、丐弹弦子一、丐弹胡琴一、丐弹琵琶一、丐弹双韵一、丐弹琵琶一、丐三音云锣一。”原注:“安南土语,凡乐器之名皆以丐建首。” |
Gan | 敢 感 杆 干 |
【敢】 | 傣族语“云板”的音译名。 |
【敢谏之鼓】 | 古代称尧和禹门前曾悬鼓,为“敢谏之鼓”。《鬻子》卷下:“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鞀,以得四海之士。”唐·逄行珪注:“九重幽深,下言难进,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悬置五声,招之听政也。”宋·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登闻鼓》:“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用下达上而施于朝,故曰登闻。” |
【感灵】 | 传说王敬伯的琴。宋·虞汝明《古琴疏》:“王敬伯琴曰:感灵。旧说敬伯一泊江渚,是夜月明露下。敬伯凄然心动,援琴微弄。因感刘惠明亡女之灵,相就如平生。敬伯复抚弦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咽霄泪,谁怜此夜心。’女和之曰:‘歌婉转,琴复哀。愿为烟与雾,氛氲共此怀。’故成此名。” |
【杆铃】 | ①即“金刚铃”。有舌铃设柄,故称。《清史稿·礼志四》:“乾隆十二年,制定坤宁宫祭神背蹬供献。”“司柷坐杌上振杆铃,初向神铃致祈请”,“二次摇神铃致祷。”参见“铃”。
②即“轰勿”。 |
【干那】 | 即苗族的“猴鼓”。 |
Gang | 冈 刚 钢 罡 杠 缸 堈 棡 扛 |
【冈】 | 独龙族“口弦”。 |
【刚洞】 | 唇簧气鸣乐器。也称“冈令”、“扎令”、“法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喇嘛号”、“海锥子”、“叫鬼号”。多以铜、银或骨(早逝少女、难产而死的妇女腿骨)制。形制不一。流传于西藏、内蒙、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河北等地的藏族、蒙古族、汉族中。主要用于藏传佛教颂经等法事仪式。河北保定、徐水、定县、涞水等地民间器乐《南乐会》亦用。多取两支轮奏,再齐奏。 |
【钢冻】 | “刚洞”的古译名,用人腿骨制成,用于西藏喇嘛寺的法器,常用难产而死的妇女腿骨制造。清·叶名礼《桥西杂记·塞上之歌》:“殿内吹钢冻。”原注:“西番乐器,骨丁骨为之,见《芝仙出寨集》”“诸乐随之奏合。” |
【罡洞】 | 即“刚洞”、“罡号”,也称“人骨笛”。长约30厘米,用人的小腿骨制,两端包银或铜,声音尖锐。 |
【杠杆按键式21弦转调筝】 | 在岳山一端安装截弦装置的改良筝,手动操作。 |
【刚鼓】 | 始于汉代,用于鼓吹乐。《汉书·礼乐志三》:“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外郊祭员十三人,诸族乐人兼《云招》给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给事雅乐用四人,夜诵员五人,刚、别拊员二人。给《盛德》主调篪员二人,听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钟工、磬公、箫工员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领诸乐人,皆不可罢。”
一说,即“鼖鼓”。仪仗行进时,须人扛,故称。“刚鼓”在晋、隋称“木冈(棡)鼓”,唐代作“扛(掆)鼓”。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汉卤簿有刚鼓,孔光、何武奏刚别拊员。晋作棡鼓,唐作扛鼓、夹金钲皆十二。《南史》輿不得重扛。扛鼓大,使人扛之也。” 二说,小鼓。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唐开元礼仪罗曰:扛鼓,小鼓也。”“常先作之,以引大鼓。” |
【缸鼓】 | 大鼓形如水缸,故称。在传统缸鼓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民族定音鼓。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常编乐器。 |
【堈鼓】 | “堈”古同“缸”。《旧五代史·乐志上》:“唐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十二案。” |
【棡鼓】 | 始于晋代,隋代“棡鼓”也称“扛(掆)鼓”。人抬之鼓,便行走。多用于鼓吹乐。《隋书·音乐志下》:“棡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警用一曲,俱尽,次奏大鼓。”
一说,棡鼓,前与汉代的刚鼓,后与唐代的扛鼓有传承关系,扛鼓为大鼓。《通雅·乐器》:“汉卤簿有刚鼓,孔光、何武奏刚别拊员。晋作棡鼓,唐作扛鼓、夹金钲皆十二。《南史》舆下不得重扛。扛鼓大,使人扛之也。” |
【扛(掆)鼓】 | 同“棡鼓”。隋唐时期主要用于宫廷仪仗鼓吹乐。《新唐书·仪卫志下》:“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前部:扛鼓十二,夹金钲十二,大鼓、长鸣皆百二十,铙鼓十二,歌、箫、笳次之。”宋代鼓吹乐袭唐代体制。金代则先袭辽制,后又杂宋制。《宋史·仪卫志三》:“次太常前部鼓吹:长鸣百二十。”“扛鼓十二在左,金钲十二在右。”《金史·乐志上》:“天子鼓吹、横吹各有前、后部,部又各分二节。金初用辽故物,其后杂用宋仪。”
一说,扛鼓与汉代刚鼓有传承关系,为大鼓。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汉卤簿有刚鼓,孔光、何武奏刚别拊员。晋作棡鼓,唐作扛鼓、夹金钲皆十二。《南史》輿下不得重扛。扛鼓大,使人扛之也。” |
【罡号】 | 唇簧气鸣乐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银制罡号一对,长约80厘米,纹饰精美。 |
【冈林】 | 即“刚洞”。 |
【岗龄】 | 即“刚洞”。 |
【岗岭】 | 即“刚洞”。 |
【冈令】 | 即“刚洞”。藏族语“冈”为腿,“令”为笛,意为“腿笛”。 |
Gao | 高 皋 皐 臯 睾 鼛 咎 槁 |
【高边锣】 | 一种平面锣。锣边较宽,故称。分大小两制。锣槌头大,不包布头。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用于壮戏。 |
【皋鼓】 | 即“鼛鼓”。《文献通考·乐九》:“《考工记》:革军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则皋鼓中高,而两端下。” |
【皐鼓】 | 即“鼛鼓”。“皐”与“鼛”通。也作“皋鼓”。“皋”为“皐”的异体字。《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汉·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唐·贾公彦疏:“韗为皐陶,有晋鼓、鼖鼓、皐鼓。三者非祭祀之鼓,皆两面。”鼓腔似磬曲折。《周礼·地官·韗人》:“韗人为鼓,长寻有四尺,倨句磬者。”汉·郑玄注:“以皐鼓鼓役事,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中围与鼖鼓同。”参见“皐陶”。 |
【皐陶】 | 也作“臯革匋”。陶制鼓腔。《周礼·考工记·韗人》:“韗人为皐陶。”汉·郑玄引郑司农注:“皐陶,鼓木也。”孙诒让正义:“韗人为皐陶者,亦以事名工也。明此公主治革以冒鼓,又兼为鼓木。” |
【臯鼓】 | 同“皋鼓”。“皋”为“臯”的异体字。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则臯者,下湿之地,其土润以缓。欲舞之缓,谓之臯舞;欲役之缓,谓之臯鼓。”“则臯鼓,中高而两端下矣。” |
【睾鼓】 | 即“鼛鼓”。《风俗通·声音》:“《周礼》六鼓:雷鼓八面,路鼓四面,睾鼓、晋鼓皆两面。” |
【鼛】 | 即“鼛鼓”。 |
【鼛鼓】 | 古称“鼛”。先秦大鼓。《说文·鼓部》:“鼛,大鼓也。”
周代六鼓之一。鼓体较长,役事开工、收工时敲击。《周礼·地官·鼓人》:“以鼛鼓鼓役事。”汉·郑玄注:“鼛鼓,长丈二尺。”唐·贾公彦疏:“起役,止役皆鼛鼓。” 至南北朝梁代,“鼛鼓”兼用作守备信号,俗称“下鼜”。《宋书·乐志一》:“长丈二者,曰鼛鼓,凡守备及役事,则鼓之。今世谓之下鼜。” 明代“鼛鼓”也用于民间喜庆和军事。《西洋朝贡典录·榜葛刺国第十六》:“凡夙兴,举乐于富贵者之家,击小鼓一人,击鼛鼓一人,吹筚篥一人。其音节先徐后促。”明·何良臣《阵纪·鼓用》:“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鼛鼓、鼗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状逢隆之势,彰震之威。” |
【高胡】 | 原为广东音乐主奏乐器粤胡或南胡。20世纪20年代,由吕文成根据二胡结构规范而成。琴筒比二胡略小。定弦:g1-d2或a1-e2。音色甜美而浓郁。现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拉弦乐器的高音声部。 |
【高粱琴】 | 构造似“竹筒琴”。《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关于乐器部分》:“邵阳农孩用多根细高粱杆成一列,每条杆上开两条裂口,挑起皮来。另用二根细杆穿过挑起的皮。距离短的地方挑起的皮细一点;长的部分挑起的皮粗一些。用有弹性的竹片拨弹。” |
【臯陶】 | 陶制鼓腔。“臯”为“皐”的异体字。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鼓》:“《庶物异名疏》:‘臯陶,鼓匡也。’” |
【槁梧】 | “琴”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琴》:“《庄子》:据槁梧而居。注:据琴而居也。” |
【高音艾捷克】 | 20世纪50年代,维吾尔族音乐家和乌鲁木齐依堤伯克乐器厂师傅对三根弦“刀朗艾捷克”进行改革,研制成四弦艾捷克,主奏弦定弦:g-d1-a1-e1。共鸣弦定弦:c-d-e-f-g-a-c1-d1-e1-f1-g1-a1。后取消共鸣弦。采纳小提琴弓。参见“改良艾捷克”。 |
【高音东不拉】 | 改革后的高音声部东不拉。长约65厘米,腔宽约18厘米。柄嵌15个品,半音齐备。设四根钢弦,定弦:d1-d1-g1-g1或d1-d1-a1-a1。用拨片弹。 |
【高音根卡】 | 高声部的“根卡。”1958年,北京乐器研究所姚文林研制。缩短琴柄,共鸣腔采用拼接工艺,腔面鞔蟒皮,腔中另隔内膜,两膜间置音柱。柄上设指板,长67厘米,前腔径12厘米,后腔径17.2厘米,腔长13.5厘米。设三根弦,定弦:d1-a1-e2。音域:d~e3。1963年、1965年,西藏歌舞团陈大林、张祥生研制。长77厘米,前腔径12.6厘米,后腔径16.5厘米。设三根弦,定弦:d1-a1-e2,音域:d1~e3。 |
【高音和声四胡】 | 由湛江市歌舞团胡奇文研制。1963年,胡与星海乐器厂合作,在“二胡”上增一根g弦和一根e2弦。1978年,胡又与广州幸福弦乐器厂研制,采用扁八角琴筒,琴弓设三股弓毛,采用长码和活动指板。 |
【高音横笛】 | 20世纪50年代。朝鲜族“横笛”用木或尼龙、玻璃钢制。长约17厘米。开十五个键孔,半音齐全。音域:c1~e4。 |
【高音奖】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构造略小。管长约40厘米,径约2厘米。开六个指孔。音域比奖高八度。音色明亮高亢。流行于贵州六盘水地区。参见“奖”。 |
【高音马头琴】 | 1958~1961年,内蒙歌舞团桑都乃与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张纯华对马头琴进行改良。琴箱鞔皮试验多种皮革和薄板。琴弦试验了金属、马尾和尼龙。新琴长约86厘米,琴箱稍宽,箱内设音柱、音梁。油浸牛皮为面。尼龙弦两股。用小提琴弓拉奏。定弦:d1-a,音域:a1~a3。音量扩大,音质明亮。 |
【高音热布普】 | 处于高音声部的“热布普”。流行于塔吉克族。 |
【高音四胡】 | 也称“蒙古小四胡”。20世纪60年代,在传统“四胡”的基础上改良定型。比中音“四胡”稍小,长约80厘米。八角琴筒长约14厘米,径9厘米。鞔牛皮或蟒皮。用丝弦、钢弦或羊肠弦。定弦:d1-a1-a1。音域三个八度。琴弓长78厘米。用于民族器乐独奏、合奏。 |
【高中音三根弦胡琴】 | 把高音和中音合一的三根弦79型胡琴。用于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践,获陕西省三等科技奖,获文化部四等科技奖。84型再作改进。由西安音乐学院李长春、耿彦海等研制。《乐器》1988年第1期第11页。 |
Ge | 革 隔 膈 各 格 各 戈 鸽 歌 |
【革】 | 乐器“八音”分类之一。鼓类,蒙皮乐器的统称。现代称膜鸣乐器。《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郑玄注:“革,鼓、鼗也。”
汉代盛行谶纬之学,将“八音”与“八卦”对应,把“革”作“皷”来对应震卦。宫廷乐队把鼓安排在东面。《白虎通·礼乐》:“《乐记》曰:壎,坎音也;管,艮音也;皷,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 唐宋,指陶腔鼓属“土”,以应“坎卦”,故宫廷乐队将此鼓置于乐队北面。宋·陈旸《乐书·雅部·八音》:“革去,故以为器,以群音首焉。其卦则坎,其方则北,其时则冬,其风广莫,其律黄钟。其声一,其音讙。” |
【隔】 | 弦乐器上“品”的古称。《文献通考•乐十》:“七弦琵琶,七弦之制,形似阮咸。”“弦十三隔,孤柱一,合散声七,隔声九十一,柱声一,总九十九声。”参见“柱”。 |
【膈】 | 特制钟架。又作“隔”。“拊膈”,即敲击钟架。古代敲击钟架也为演奏手法。《史记·礼书》:“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悬一钟,尚拊膈,朱弦而通越。”唐·司马贞索隐:“悬一钟,尚拊膈。膈,悬钟格。”“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 |
【各比】 | 哈尼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
【格昂贡】 | 即佤族“蜂桶鼓”。 |
【隔八管】 | 清末依五度相生法制作的一种律管。因“五度”涉及八律,故名。由二十四根铜管组成,可奏全两个八度内十二律音高。其中一列为“开管”,另一为“闭管”。两列管长虽对应相同,却成八度音关系。《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隔八管,系据自然律法所制,即乐律产生之根本。用铜管二十四,首管八寸一分,末管四寸八分七厘,皆径三分。十二无底者为正管;十二有底者为副管。副管之长等于正管。其音则等于第八之正管,为一相生,即由第八管照例隔八为第二相生,由此递进至十一生而还原。自始至终,共得十二律,不能增亦不能减,故律以十二为止。第一管之音度,合人声中音部之第一度,名黄钟。本器为显明十二律之产生法与规定各律位之用。” |
【格摆翁】 | 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德昂族。 |
【革板共振形倍大胡】 | 膜振结合板振的大胡。何人钦,魏兰芬《革板共振型倍大胡的设计》:“在琴箱面板增设蟒皮共振器。蟒皮中央承受弦码,共振器上蟒皮可调松紧,并以音柱顶琴箱背板,使革板谐振。定弦C1、G1、D、G。”(《乐器》1978年第4期) |
【疙瘩锣】 | 即“包包锣”。 |
【格傣】 | 单簧气鸣乐器。用新稻秆或芦苇制。上端留节,近端侧割出单簧。流行于云南西盟、澜沧一带的佤族中。秋收时节,青少年尤为喜吹。 |
【各笛】 | 侗族语“侗笛”的音译名。 |
【各给】 | 侗族语“牛腿琴”的音译名。 |
【革鼓】 | 古代鼓皮用革制,故称,以区别于铜铸鼓。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器语·铜鼓》:“至交趾”,“革鼓多痹,缓缓不鸣。伏波始创制铜鼓为之。” |
【革胡】 | 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由杨雨森在二胡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低音拉弦乐器。琴筒横置,呈圆形,后改成圆角方形等形状。革胡的创造灵感来自留声机唱头的发音原理。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保持了胡琴原有音色特点。音色浑厚、圆润。主要用民族器乐合奏。定弦:C-G-d-a。相继改革成功的还有“倍低音革胡”、“中音革胡”,发音原理均同革胡。20世纪60年代起,革胡琴筒内增设了一个形似三弦音箱的“谐振鼓”,这一改进使其高音区音色增强了穿透力。 |
【格花】 | 佤族语“铜鼓”的音译名。 |
【革角】 | 唇簧气鸣乐器。皮革制成的号角。北齐时已有。莫高窟隋代302窟人字坡东侧栏墙,有吹“革角”的形像。“革角”多用于大驾卤簿和军队中。唐·段成式《觱栗格》:“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卤簿军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 |
【戈戡】 | 单簧气鸣乐器。壮族语“戈”指青蛙,“戡”指喊叫,“戈戡”即蛙鸣器。也称“泥蛙叫”。外观呈蛙形,声音似蛙鸣。流行于广西天等县一带,是孩童喜爱的玩具。 |
【格兰】 | 击奏膜鸣乐器。即傣族“光吞”。 |
【格朗】 | 即纳西族的“筚总”。 |
【格楞当】 | 德昂族语“水鼓”或“抬鼓”的音译名。 |
【鸽铃】 | “鸽哨”的别称。《续文献通考·乐十》:“以竹为之,因风得声,盖鸽铃之类。方以智《浮山集》曰:‘击太平鼓,放空钟,小儿杂戏也。’” |
【格隆阶】 | 布依族语“脚鼓”的音译名。 |
【格隆隆暹】 | 布朗族语“蜂桶鼓”的音译名。 |
【格龙孟】 | 佤族语“铓”的音译名。 |
【格门高】 | 朝鲜族语“玄琴”的音译名。 |
【歌钟(锺)】 | 一说,为伴奏歌唱的编钟。《国语·晋语七·悼公》:“十二年,公伐郑,军于萧鱼,郑伯嘉来纳女工,妾三十人,女乐二八,歌钟二肆及宝镈。”三国·吴·韦昭注:“歌钟,歌时通奏。” |
Gei | 给 |
【给宁】 | 即“牛腿琴”。 |
【给乌】 | 单簧气鸣乐器。由一根细竹制的吹管插入一根粗竹制的共鸣管构成。吹管上设有倒置的簧片。每管发一音,也有在共鸣管上开一孔,按放孔分别能发两个音。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侗族节日广场上聚集数百人一起吹响,非常壮观。 |
【给以】 | 即“牛腿琴”。 |
Gen | 根 |
【根龙】 | 黎族“大鼓”。 |
【根卡】 | 擦奏弦鸣乐器。一说,与维吾尔族艾捷克有渊源关系,源于10世纪波斯弦乐器“卡曼恰”。17世纪传入拉萨。传统根卡用整木刳成,腔径前大后小,前腔鞔羊或鱼皮。全长约70厘米。设三根弦,定弦:g-c1-g1。音域:g~g3。流传于藏族贵族和寺庙宴乐乐队,宫廷音乐《囊玛》的重要乐器。20世纪50年代改革成“高音根卡”、“中音根卡”、“低音根卡”。 |
【根耶】 | 流传于侗族的六管六音的中小形“芦笙”。 |
Geng | 耿 梗 更 |
【耿】 | 即傣族“光吞”。细腰长鼓。 |
【梗】 | 水族“芦笙”的音译名。 |
【更梆】 | 用于报时的梆。参见“油梆”。 |
【耿常林】 | 佤族语“耿”指鼓,“常林”指筒,汉语称“筒筒鼓”,佤族语也称“达达”。用整段椿木掏空,两端蒙皮,皮周围系绳,牵拉绳可绷紧鼓皮。筒长约70厘米,面径约35厘米。用于佤族民间歌舞伴奏。 |
【梗览】 | 水族、侗族“芦笙”的音译名。 |
【梗览尼】 | 水族、侗族“芦笙”的音译名。 |
【梗劳】 | 水族、侗族“芦笙”的音译名。 |
Gong | 工 拱 共 功 贡 弓 宫 公 |
【工】 | 击奏膜鸣乐器。侗族语“槌击鼓”的音译名。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等侗族聚居区的侗族中。筒形鼓框,用当地整段梅香雪木刳成。腔口均鞔牛皮,竹钉固定。鼓高100~150厘米;腔口径均50厘米,两侧设鼓环,系绳悬于村寨鼓楼中,用双槌敲击。用于报信或节庆。 |
【拱辰笛】 | 即“拱辰管”。 |
【拱辰管】 |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叉手管”。宋太宗命名。因持管时双手呈拱揖姿势,故称。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鼓吹部有拱辰管,即古之叉手管也。太宗皇帝赐今名。” |
【拱宸管】 | 即“拱辰管”。宋代宫廷仪仗队广泛采用。《宋史·仪卫志三》:“大驾卤簿”,“太常前部鼓吹”,“㧏鼓十二在左,金钲十二在右,大鼓百二十,长鸣百二十,铙鼓十二,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笳二十四,大横吹百二十。” |
【工东】 | 即“刚洞”。藏族语指“大头号”。 |
【共冈】 | 珞巴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功劳筚夺】 | 气道气鸣乐器。即景颇族的“筚笋”。 |
【功劳筚特】 | 即“功劳筚夺”。 |
【贡蒙】 | 德昂族语“铓”的音译名。 |
【共鸣杖】 | 洞箫、横笛衔接时作手杖,卸下则作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共鸣杖,新发明之杂乐器,又可作手杖。毛竹所制,节密者为贵,音色甚美。中分两截,上半截为箫;下半截为笛。以牛角作螺旋连之,吹时脱之。两截同一音调。” |
【弓琴】 |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乐弓”,古代称“突肉”。形如猎弓,长约70厘米的竹条上张一根弦。先秦就有用弓发声的记载。《说文·弓部》:“弘,弓声也。”台湾高山族的乐弓演奏时,用口含弓梢,手拨弦,以口腔变化来放大乐音中的不同泛音。产生c1、e1、g1、c2等音高来构成音阶。 |
【弓弦胡琴】 | “马头琴”的俗称。 |
【宫悬】 | 先秦时期钟、磬成四面悬挂的方式,仅帝王享有。《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半)悬,士特悬。”汉·郑玄注:“乐悬谓之钟、磬之属悬于筍簴者。郑司农云:宫悬,四面。”“而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壁,故谓之宫悬。” |
【公子锣】 | 微型“平锣”。流行于苏州一带玩具锣的俗称。 |
Gou | 句 勾 狗 钩 |
【句鑃】 | 击奏体鸣乐器。青铜制,与钟相似,由多件组成。一手执柄,口向上,用槌击奏。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藏有西汉时期的青铜句鑃。祭祀和宴飨时用的乐器。现见句鑃上多铭文“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战国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祭祀和宴飨时用。现见句鑃上多铭文“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一套青铜编句鑃。 |
【勾各依丝】 | 侗族语“牛腿琴”的音译名。 |
【勾各依斯】 | 即“勾各依丝”。 |
【狗叫】 | “狗叫锣”的简称。 |
【狗叫锣】 | 面径仅8厘米的小锣。因声如“丢丢”的小狗叫声,故称。置于有柄竹框内的绷线上,用弹性细竹槌敲击。常用于福建南音、高甲戏等戏曲、曲艺。 |
【钩锣】 | 一种平面锣,也称“马锣”。外形似盘,锣壁较厚。面径12~18厘米;锣边宽2~3厘米。用木棒敲击。流行于湖南湘西的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鄂西,贵州黔西南等地的土家族、布依族。土家族常用于节庆场合和民间打击乐“打溜子”。布依族用于宗教仪式。 |
Gu | 鼓 皷 薣 菰 箛 骨 顾 贾 古 孤 姑 |
【鼓】 | ①膜鸣乐器。亦作“皷”。“八音”分类属“革”。《说文·壴部》:“鼓,从壴。支,象其手击也。
鼓的起源有四说: 一说,黄帝用夔皮制鼓。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昔东海流波之山有兽矣,其音如雷,命之为夔。黄帝得之,以作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二说,倕所造。《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宋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服用记原》引《世本》:“倕作鼓。” 三说,缶口蒙皮而成。《吕氏春秋·古乐》:“以麋 革各冒缶而鼓之。” 四说,神农所造。《物原·乐原》:“神农作鼓。” 河南内乡朱岗仰韶文化陶鼓、青海民和阳山陶鼓、甘肃永登马家窑文化陶鼓等都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实物。 鼓的形制繁多。有大小之分。《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因置鼓方式不同,名称也不同,置于木柱上的称“楹鼓”、“建鼓”、“树鼓”;挂在架上的有“悬鼓”、“虎座鸟架鼓”;握手柄敲奏的称“提鼓”。 因鼓腔形状不同,有“扁鼓”、“八角鼓”、“细腰鼓”,细长筒形的“渔鼓”等。 依鼓腔材料的不同,有“土鼓”、“瓦鼓”、“木鼓”、“陶鼓”、“瓷鼓”等;依所蒙动物皮的不同,有“鼍(即鳄)鼓”、“牛皮鼓”、“羊皮鼓”、“驼皮鼓”、“蛇皮鼓”等。 依击奏方式的不同,棒击鼓称“桴鼓”、“杖鼓”;两侧系有绳丸,握手柄摇奏的“拨浪鼓”,古称“鼗”、用掌拍、指击的有“手鼓”等。 依功能、用途不同,有用于报时的称“更鼓”、“漏鼓”,用来守夜戒备的“鼜鼓”等。周代有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分别用于祭天、祭地、祭祖、军事、役事和礼乐。统称为“六鼓”。 隋唐时期,宫廷采纳的各少数民族的鼓的品种繁多,如“羯鼓”、“齐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古代文人对鼓起了许多雅号:“震音”、“吹云”、“乐君”、“圣牛儿”等。 ②特指三弦的音箱。三弦槽的两面均鞔革如鼓。古人认为三弦源于鼗鼓,故称。《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弦子之座,后于鼓板。弦子亦鼓类,故以面称。” ③特指乐钟中下部的敲奏点,在“钲”部与“于”部之间。出土双音钟上指“正鼓部”。《周礼·考工记·凫氏》:“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程瑶田《凫氏为钟章句图说》:“于上击处谓之鼓。”参见“钟”。 |
【鼔】 | 同“鼓”。 |
【皷】 | “鼓”的异体字。《正字通·皮部》:“皷,俗体字。”唐·冯贽《南部烟花记·乐器名》:“皷,一名吹云。” |
【薣】 | “鼓”的异体字。 |
【菰】 | 同“箛”。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谨按《汉书》旧注:‘菰,吹鞭也。’菰者,怃也。言其节怃威仪。” |
【箛】 | 双簧气鸣乐器。即“吹鞭”,也作“菰”。竹制。汉·应劭《风俗通·声音》:“谨按《汉书》旧注:‘菰,吹鞭也。’菰者,怃也。言其节怃威仪。”箛有“大箛”和“小箛”,吹作车马起止信号。启驾前吹大箛,停车前吹小箛。一说,箛即笳。《太平御览·乐部十八》卷五八一引《晋先蚕仪注》:“车驾住,吹小菰;发,吹大菰。菰,即笳也。”“应劭《汉官卤簿图》有骑持菰。其始以笳管,后皆以铜作器,声如觱篥。” |
【骨板】 | 碰击体鸣乐器。也称“羊香板”、“羊扇板”。取牛羊髋骨一对,上穿五至七小孔系小铃。顶缀绒球,柄垂彩带。手各执一板,对击振铃发音,亦可单手摇。流传于华北、东北、宁夏等地的回族、汉族。昔乞讨时用于伴唱。20世纪50年代后,用于歌舞伴奏,节日喜庆场合自击自舞。 |
【鼓板】 | 特指戏曲伴奏中与板鼓配用的板,即“拍板”。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兴后,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也。”原注:“即今拍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乃拍鼓板,唱古杂剧。” |
【骨板子】 | “骨板”的俗称。 |
【鼓鞭】 | 满族对“鼓槌”的称呼。因槌较长似鞭,故称。参见“单鼓”。 |
【顾伯年单弦】 | 擦奏弦鸣乐器。由顾伯年创制,故称。三弦废两弦而成,仅用单弦模拟戏曲唱腔,称为“拉戏”。 |
【鼓椎】 | 击鼓棒。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三卷:“顾野王云:击鼓椎也。《說文》音桴,击鼓柄也。从木,包声,《译经图记》中,从孚,从手,作桴。非也。” |
【鼓吹十二案】 | 同“熊罴十二案”。《宋史·乐志一》:“鼓吹十二案,其制设颤床十二,为熊罴滕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设大鼓、羽葆鼓、金錞各一,歌、箫、笳各二,凡九人。” |
【鼓吹箫】 | 用于鼓吹乐的十三管“排箫”。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鼓吹箫,十三管。《景祐乐记》:‘十三管之箫,凡三种,鼓吹部用之。’” |
【鼓吹钲】 | 同“钲②”。用于古代鼓吹乐,故称。形似锣,系于蛟龙纹框架,架有柄。《文献通考·乐七》:“鼓吹钲”,“以蛟龙为簴,下有趺,中悬钲,钲形圆如铜锣。《周礼》鼓人所掌钲形如钟,与此异。” |
【鼓珰】 | 吹吸膜鸣乐器。也称“响葫芦”、“倒掖气”。儿童玩具,用玻璃制,呈漏斗形,大口处覆一薄膜,小口入嘴连续吹吸,则薄膜臌陷振动,作“吡嘣”之声。《续文献通考》卷一零九引孙廷钰《颜山杂记》:“丸制琉璃响器,先得下口,后得上口。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提烧,其底而凹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杆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 |
【骨笛】 | 也称“鹰骨笛”。规格不一,一般鹰翅骨制约25厘米;鹤腿骨制,长约29厘米。上端无豁口,斜吹,剡尾。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音域:d1~e3。音色清脆,流传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地的藏族中。为自娱性乐器。 |
【贾铎】 | 牛车所悬之铎。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中》图名:“车铎”。运货车用也称“贾铎”。参见“车铎”。 |
【鼓跗】 | “建鼓”等立柱下方的鼓座。《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汰辀及跗,著于丁宁。” |
【古谷】 | 纳西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
【骨管】 | 双簧气鸣乐器。笳的一种。截羊骨或羊角为管。哨用一节芦杆压扁制成,插于吹口一端。无侧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吹部》:“哀笳,以羊骨为管而无孔,惟恤礼用之。今鼓吹备而不用,以觱篥代之。卤簿与熊罴十二案工员尚存焉。” |
【古黄钟方响】 | 黄钟律为调首的“方响”。唐西南部族贡品。《新唐书·南蛮传·骠传下》:“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埙、篪、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倍笛、节鼓、拍板等,工皆一人,坐奏之。” |
【鼓箭】 | “板鼓”的击棒。为两根细竹。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贮之于箱,而氍毺、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胶、絃線、鼓箭具焉,谓之傢伙。” |
【古瓢琴】 | 即“果哈”。流行于贵州苗族。 |
【古瓶胡】 | 江西省文艺学校黄定华于1977年起,用10年时间研制出六种“胡琴”。1986年,黄同张龙祥合作,把琴筒设计成古瓶形,设四根弦,弓从琴体中穿过。(《乐器》1987年第1期) |
【鼓腔】 | 唐宋时期的细腰鼓腔多陶土烧制,小者则凿木而成,上绘花纹。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由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细画红花纹以为饰。” |
【古琴】 | “七弦琴”的俗称。因历史悠久,故称。也特指历史上发现的古代琴。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长兄伯声云:昔至澠邑获一古琴,中题云:合雅大乐,成文正音,徽弦一泛,山水俱深。雷威斫,欧阳询书。陕郊处士魏野家藏,后归澠人温氏。” |
【古琴系弦法】 | 一至四弦系于左琴足;五至七分系于右琴足。设装置如图,方便系弦。陕西省音乐研究室 李明忠《古琴系弦装置的改进》:“使上弦十分方便。”(《乐器》1986年第3期) |
【古琴弦轴】 | 改良的古琴弦轸。李祥霆《七弦琴的扩音设备及机械弦轴·乐器1974/1》:“将螺母插入弦轸,螺丝两侧锉平呈扁形如图,套上截面相同铁片,能锁定螺丝不转。转动弦轸则带螺母旋转,使螺丝上下移动,以调节螺丝顶端所系琴弦的张度调音。” |
【古磬】 | 特制历史上的古代旧磬。《魏书·乐志》:“汉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献呈,汉以为瑞。” |
【古人肩】 | “七弦琴”的“肩”。七弦琴上部收敛渐宽处。也称“琴肩”、“仙人肩”、“鹤膝”。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琴制所象》:“古人肩,又名仙人肩,又名鹤膝。象鹤落,鹤之于下。谓肩,随之义。” |
【鼓颡】 | 即“颡”。鼓框。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阳山县有豫樟木,可二丈,号为圣木,秦人阀为鼓颡,颡成忽奔,逸至桂阳。” |
【鼓槡】 | 鼓框。因以桑木制,故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鼓》:“万历间,剿灭大藤峡贼,以大藤为三鼓槡。槡围一丈,长三四尺,黑润若角沉然。” |
【骨哨】 | 边棱音气鸣乐器。禽骨制作,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多年。长度4~12厘米不等,侧孔数不一。 |
【姑洗篪】 | 古代定调为姑洗律的“篪”,如清代宫廷。采用康熙十四律。通体绘龙纹,吹孔上出,五个吹孔前出,近尾端有两个出音孔。用于中和韶乐和凯旋铙歌乐。清·康熙《律吕正义·下编》卷一:篪“今礼部太常所用篪,径约九分,上下体长虽一尺四寸,而吹口至管末止九寸。余其管末设底,底中心开小孔。近底又并开二小孔如箫笛。”“姑洗篪,以三十二倍黄钟管为体。”“径为八分七厘。自吹口至管末,得三十二倍黄钟管之太簇夹钟相和之半,为九寸九分五厘九毫。次姑洗仲吕相和之半为八寸八分五厘二毫;次蕤宾林钟相和之半为七寸九分二厘一毫;次夷则南吕相和之半为七寸零四厘;次无射应钟相和之半为六寸二分五厘八毫;又次黄钟大吕相和之四分之一为五寸六分零二毫;其吹口其管末太簇夹钟相和之分。管末不设底,其音通出则应姑洗之律,而得箫之六字,笛之上字。” |
【姑洗笛】 | ①特指姑洗调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有奇。”
②特指清代宫廷所用“龙笛”,因定为姑洗律,故称。主要用于礼仪音乐,以康熙十四律定音。《皇朝礼器图式·乐二》:“朝会中和韶乐笛,断竹为之。阳月用姑洗笛,径四分三厘五毫,吹孔至末一尺二寸五分一厘七毫。”“通长”“一尺八寸二分八厘六毫,体长、径各与箫同。左第一为吹孔,次加竹膜焉,右六孔以协律。旁二孔相对,以出音,末二孔向上,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皆木质。首长二寸四分,尾减二分,通绣以朱,绘花文,旁孔垂五采流苏。朝会丹陛大乐、卤簿,巡幸,祭祀,耕耤,采桑,燕飨、凯旋乐,凡用笛者皆同。” |
【姑洗弦】 | 弦律器“通”的姑洗律专用弦。《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姑洗弦用二百一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 |
【姑洗箱笛】 | “十二箱笛”中的姑洗律笛,简称“姑洗笛”。自晋代以来用笛律代替钟律,经晋代荀勖校定后称“律笛”。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图名:“十二厢笛”:“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增损有所不同。故晋荀勖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钟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锺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纵又减一寸一分,为三尺而非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减为二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 |
【姑洗箫】 | 姑洗调“洞箫”。清代宫廷礼乐。《皇朝礼器图式·乐二》:“朝会中和韶乐箫,断竹为之。阳月用姑洗箫,以四倍黄钟管为体,长一尺七寸七分五毫,径四分一厘六毫。皆前五孔,后一孔,旁两孔相并以出音。上开山口,径二分。通髹以朱,绘云龙,旁孔垂五彩流苏。朝会丹陛大乐、祭祀、耕耤、采桑、燕飨、凯旋乐,凡用箫者皆同。” |
【姑洗之钟(锺)】 | 特指清代宫廷十二律钟中的姑洗钟。十二律钟各自特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姑洗之钟”在三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两角下垂。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姑洗之钟,三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
【古箫】 | 特指“排箫”。唐·赵璘《因话录》:“古箫,都下所谓排箫是也。今箫管乃别器。” |
【孤筿】 | 制作笙管的细竹。《广韵·上筿》:“筿,细竹也。”其上下均匀,适宜作笙管。南朝·刘宋《戴凯之竹谱》:“筿,出鲁郡,邹山,堪为笙。”《书叙指南·歌乐名器》:“作笙之竹,曰孤筿。” |
【孤柱】 | 特指古代琵琶上的短品,只供子弦在高音区取音。《文献通考•乐十》:“七弦琵琶,七弦之制,形似阮咸。”“弦十三隔,孤柱一。合散声七,隔声九十一,柱声一,总九十九声。” |
【孤竹管】 | 特指周代祭天所用“管”。《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汉·郑玄注:“孤竹,竹特生者。” |
Gua | 挂 筦 管 |
【挂板】 | 即“拍板”。因挂于左手大指根敲奏,故称。清•高静亭《正音撮要•乐器》:“檀板,又叫挂板。” |
Guan | 筦 管 琯 关 冠 罐 |
【筦】 | “管”的别字。《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于诗歌咏言,钟、石、筦、弦。”唐·颜师古注:“筦字与管同。”
一说,“筦”如双管笛。《穆天子传》卷六:“陈琴、瑟、竽、籥、篍、筦。”晋·郭璞注:“筦,如并两笛。” |
【管】 | “管”,也作“筦”。用玉制则作“琯”,也指“律管”。如“白玉琯”、“律琯”等。“管”属气鸣乐器,汉代前的发声方式不详。汉以后,“叉手管”、“尺八管”、“拱辰管”、“龙管”、“骆驼(駞)管”、“跋膝管”、“七星管”、“箫管”等多属边棱音气鸣乐器。“太平管”、“桃皮管”、“头管”、“苇管”、“牙管”、“银字管“等多属双簧类气鸣乐器。“候气律管”、“黄钟管”、“六律编管”、“清管”、“双凤管”、“玉管”、“昭华管”、“白玉管”等多属“律管”。“管”也作“律管”的简称。宋·朱熹《朱子语类·乐》:“古者,太子生,则太师吹管,以度其声,看合甚律及长,其声高下皆要中律。”
一说,管在小篆中作“管”。“官”的甲骨文作“官”。表示两端开口的一根管子,无侧孔。用手按或开启末端,形成“闭管”(阴)或“开管”(阳),用超吹能发一系列泛音,选择所需谐音能构成旋律。 “管”的具体形制,史籍极少论及。《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周代的祭祀乐有祭天神、地示、人鬼。所用的“管”都不同,分称“孤竹管”、“孙竹管”、“阴竹管”。汉代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管已失传。汉·蔡邕《月令章句》:“管者,形长一尺,围寸,有六孔,无底。其器今亡。” 史籍解释“管”的形制有三说。 一说,一孔。《淮南子·时则训》:“仲夏之月”,“命乐师修鞀、鼙、琴、瑟、管、箫,调竽、篪,饰钟、磬。”汉·高诱注:“管,一孔,似笛。” 二说,六孔。《说文·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曰制管。”晋·郭璞注《尔雅》、《风俗通·声音》及颜师古注《汉书》、陈旸《乐书》等皆从此说。 三说,双管。《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汉·郑玄注:“管,如笛而小,并两而吹之。” “管”曾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分称“簥”、“篞”、“篎”。《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尚不明形制的“管”有:“都良管”、“孤竹管”、“孙竹管”、“阴竹管”、“铜管”、“白玉管”、“班管”、”斑管”等 唐宋时期,后缀以“管”的乐器中,边棱音气鸣乐器有:“箫管”、“七星管”、“拱辰管”等。双簧类乐器有:“太平管”、“跋膝管”、“骨管”、“银字管”、“桃皮管”、“芦管”、“风管”等。 明清时期,筚篥在乐队里领奏时称“头管”。 近现代,筚篥俗称为“管子”。 “管”也有长筒形乐器部件的含义。如“黄钟管”、“笙管”等。“管”常用竹制,也常作为“八音”中“竹”的代名词。《风俗通·声音》:“竹曰管。”涉及“管”与“丝”类乐器的合奏,称为“丝管”或“弦管”。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城内》:“歌声绕梁,舞袖续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 |
【琯】 | 通常指玉制“律管”。唐·李贺诗《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闰月》:“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迴环推。天官玉管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清·王琦注:“玉琯,即玉管,以玉为律管也。” |
【关(關)】 | 即“轸”。插入弦门的手转轸。《新唐书•南蛮传•骠》:“有鼍首筝二,其一形如鼍。”“尾长尺余,卷上虚中,施关以张九弦。”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有直项者,曲项者。曲项盖使于急关也。” |
【冠】 | 同“冠角”。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焦尾,一曰:冠。”参见“七弦琴”、“焦尾②”。 |
【罐鼓】 | “战鼓”的别称。其形如瓦罐,故称。 |
【冠角】 | 镶嵌于“七弦琴”尾两侧的一对饰木,也称“焦尾”。选硬木为材。明•汪芝《西麓堂琴统•制度•琴面制度》图注:“冠角。”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两旁自岳至冠角三尺三寸。”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琴制所象》:“焦尾用枣木,赤心为之。““又因得蔡邕爨下之桐,有是名也,故名之焦尾。” |
【管木】 | 双簧气鸣乐器。“桃皮筚篥”古称。宋·陈旸《乐书·胡部·木之属》:“桃皮卷而吹之,古谓之管木,亦谓之桃皮筚篥。”参见“桃皮管”。 |
【官琴】 | 宋代官方设立琴局,按仲尼式规格所制七弦琴,称官琴。此举对后来琴式的影响很大。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古琴论•唐宋琴》:“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明•屠龙《考槃余事•宋琴》:“宋有琴局,制有定式,谓之官琴。” |
【冠线】 | “七弦琴”尾两侧镶硬木“冠角”,绕“冠角”边沿的一条突起小脊,刻成。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面制度》:“冠线,高七厘,中间两线自龙口绕入,谓之龙须。” |
【冠众艺】 | “琴”的雅称。儒家认为琴为诸乐器之首,故称。宋•任广《书叙指南•歌乐名器》:“称琴曰:愔愔之德,又名:冠众艺。” |
【管子】 | 双簧气鸣乐器。“筚篥”的俗称。管身原用竹制。元代出现紫檀觱篥。明代,多取木制。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录·榜葛剌国》:“筚篥,又称管子,乐器名,以竹为管,上开八孔,原流传于新疆龟兹一带,今民间流行者称管子。” |
Guang | 光 广 |
【光邦】 | 傣族语“双面鼓”的音译名。 |
【光边】 | 傣族语“双面鼓”的音译名。 |
【广钹】 | |
【光胆】 | 傣族语“横短鼓”的音译名。 |
【广东三弦】 | 流传于广东地区的“小三弦”。设有可移动山口(弦枕),移调后可充分利用空弦音的方便。参见“北三弦”。 |
【光酣咬】 | 即傣族“光亚”。 |
【广胡】 | 覆板的“胡琴”,清代末流行于广东,是早期广东音乐乐器组合“五架头”中的主奏乐器。琴筒用毛竹制,覆桐木面板,琴柄粗短,用长琴弓拉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广胡以大毛竹为槽,桐木为面。硬弓。发音焦急。粤乐所重高音部乐器也。长不满一尺,弓大于身三分之一。” |
【光克腊】 | 即傣族“光酣咬”。 |
【光龙】 | 即傣族“光拢”。 |
【光拢】 | 傣族“大鼓”。也作“光龙”。筒形鼓腔,整段红毛树木掏空。鼓腔口均鞔带毛牛皮,方竹钉30根固定,露钉头5厘米。鼓高约128厘米;腔口径81厘米。置于架上,由一或两人用双槌同击,槌头包布。敲奏技法丰富,多用宗教仪式。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州的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寺庙。 |
【光锣】 | 锣面经铣光的“锣”。参见“低音锣”。 |
【光弄】 | 击奏膜鸣乐器。也称“水鼓”、“抬鼓”。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的傣族、德昂族。德宏地区傣语的音译名为“梅藏嘎”,德昂语音译名为“格楞当”,意为大鼓。 |
【光萨】 | 傣族语指“双面鼓”。 |
【光秃】 | 即“光吞”。 |
【光吞】
|
击奏膜鸣乐器。傣族语“光”为鼓,“吞”为拳击,“光吞”意为“拳击鼓”。也称“光秃”、“光旺”。即比“光亚”矮而粗的“象脚鼓”。鼓腔以整块芒果树刳成,蒙黄牛皮,边沿穿孔一圈,以皮条拽紧。约8世纪,由缅甸中南部的一种称为“韵特”的锅演变而来。承继了鼓面粘有糯米饭的传统。各地鼓高有差异。西双版纳地区的“光吞”高62~85厘米,德宏地区的高80~100厘米,西盟佤族的73~95厘米。
挎鼓姿势和击奏法与大体同“光亚”,除左右手拍击外,还配合以掌击、拳击、腕击、肘击、右脚踢击、膝盖和脚后跟撞击等。边奏边舞,常与击镲者对舞,手法多样。仅傣族的常用节奏就多达三十多套。流行于傣族、景颇族、佤族、阿昌族、拉祜族、哈尼族、德昂族和克木人居住区。每逢节日或农闲,村寨之间、佛寺之间都要举行比赛。光吞不单独使用,节庆场合,以光亚、光吞为主,与铓、镲合奏。 |
【光脱】 | 即“光吞”。 |
【光旺】 | 即“光吞”。 |
【广弦】 | 即“广胡”。 |
【光亚】 | 一种细腰长鼓。也称“光酣咬”、“光克腊”,傣族语意为“长尾鼓”。汉族称“象脚鼓”。鼓框以整块芒果树刳成,凸胸、长腰、摊尾。长约170厘米,最长可达200厘米。蒙黄牛皮,边沿穿孔,以皮条拽紧。将鼓背带跨于身,踏舞步,手拍兼拳击。明·李思聪《云南通志·百夷传》:“车里(今西双版纳)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长鼓,间以铜铙、铜鼓、拍板。”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澜沧等地的傣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用于节庆集体歌舞场面。 |
Gui | 龟 |
【龟纯钲】 | 宋史载传世“鉦”。铸龟纹,寓意以静制动,有镇定之意,故名。《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六:“周龟纯钲”,“高一尺七寸八分,柄长八寸九分,径四寸三分,上径长一尺七寸,阔一尺八寸,下径长一尺九寸五分,阔一尺四寸二分。重二百五十四斤,无铭。夫是器钲也,其纯饰以龟。盖钲以止鼓为义,龟位壬葵于方,则止而静,而其为物,又性隐状,故取之以为饰。” |
【龟甲摇响器】 | 出土于河南淅川贾湖遗址摇响器,有内装小石子的龟甲。 |
【龟纹】 | “七弦琴”的“断纹”之一。纹作龟甲状,故名。明•项子京《蕉窗九录•琴录》:“有龟纹,冰裂纹者未及见之。” |
【龟鱼錞】 | 宋代史载传世“錞”。铸龟鱼纹,故名。参见“龟鱼錞图”。 |
Gun | 棍 |
【棍棍音】 | 即“阿萨塔亚克”。 |
Guo | 果 郭 过 |
【果董】 | 即“芦笙筒”,苗族语意为“芒筒芦笙”。 |
【郭咚郭】 | 即瑶族“小长鼓”。 |
【果哈】 | 擦奏弦鸣乐器。原意为“瓢乐器”。也称“嘎哈”、“瓢琴”、“古瓢琴”、“口水琴”。
一说,与“牛腿琴”有渊源关系。多以杉木刳,规格不一,大者长约80厘米,小者长约50厘米。蒙桐木或白松板,开品字型小圆音窗。弦码右下方有圆孔,插入音柱抵着背板,以调节音色、音量。设两根棕弦,定弦:g-d1;c1-g1或c1–be1;g1–bb1或c1-f1;g1-c1。音域一个八度。用马尾竹弓拉。音色带鼻音。流传于广西融水,贵州三都、旦寨、荔波、榕江等地的苗族中。形如牛腿琴。用于歌舞活自娱。 |
【果核】 | 回族语“口笛”的音译名。 |
【果核哇呜】 | 边棱音气鸣乐器。形制多样,吹法如“埙”。用核桃壳、杏核或其他小果核制,开一个吹孔和数个指孔,也可以用泥模制成果壳形。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放牧、赶脚时用于自娱。 |
【果林】 | 即“四孔苗笛”。 |
【果林斗】 | 单簧气鸣乐器。流传于贵州东南、云南的屏边、广西的融水等地的“七孔苗笛”。 |
【果林趋】 | 苗族语“夜箫”的音译名。 |
【过山号】 | “号筒”的俗称。彝族土司过山时吹奏以扬威,故称。 |
G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