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 |
Fa | 法 |
【法铃】 | “金刚铃”的别称,因用作宗教法器。故称。 |
【法螺】 | 即“贝”。用作宗教法器,故称。《文献通考·乐十二》:“释氏所谓法螺,赤土国吹螺,以迎隋使也。梁武帝之乐,有童子伎倚歌梵呗。” |
Fan | 范 梵 蕃 璠 梵 |
【梵贝】 | 即“贝”。用于寺庙梵音,故称。《文献通考·乐十二》:“梵具[贝],玉螺。贝之为物,其大可容数升,蠡之大者也。南蛮之国取而吹之,所以节乐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 |
【番部合乐拍板】 | 清·乾隆十部乐所设拍板。单手演奏。《清朝礼器图式·乐二》:“燕飨兼用番部合乐拍板制如朝会丹陛大乐拍板而小。长八寸九厘,上阔一寸三分五厘,下阔一寸九分四厘,中阔一寸二分一厘,厚一分九厘。板三束其二,以一拍之。” |
【番部合乐三弦】 | 清代用于番部乐的三弦。参见“庆隆舞乐三弦”。 |
【番部合乐月琴】 | 清代用于番部乐的月琴,形似秦琴。《清朝礼器图式·乐二》:“燕飨番部合乐月琴,谨按马端临《文献通考》,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象琴之徽,转弦应律,晋阮咸造也。本朝定制燕飨兼用番部合乐月琴,斫檀为之,槽面以桐,八角,曲项,四弦。通长三尺五分。柄长一尺八分二寸。上阔七分六厘八毫,下阔九分一厘,槽面经七寸五厘八毫,厚俱一寸二分九厘六毫。曲项凿空,内弦,以四轴绾之,左右各二,长三寸六分四厘五毫。槽面施覆手,弦自山口至覆手二尺三寸四厘。山口下十四品,以象牙。轴端、弦孔及覆手上饰鱼牙。” |
【番部合乐筝】 | 清代用于番部乐的筝。清·乾隆十部乐设。制同“燕飨庆隆乐舞筝”,但纹饰有别。《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二》:“燕飨兼用番部合乐筝。通髤金漆,前后梁髤以黑。余俱如燕飨庆隆舞乐筝之制。” |
【番部乐合乐琵琶】 | 清代用于番部乐的琵琶。清·乾隆十部乐设。《清朝礼器图式·乐二》:“燕飨兼用番部乐合乐琵琶。通髤金漆,匙头绘金圆夔龙,边亦绘金夔龙。余俱如庆隆舞乐琵琶之制。”参见“庆隆舞乐用琵琶。” |
【反潮之笛】 | 相传崔文子所吹之笛。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七引《潜居录》:“崔文子能吹反潮之笛。吹已,积潮横下,险于广陵之涛。” |
【番鼓】 | 古代对西域传入鼓的泛称。宋·周密《武林旧事·御教仪卫次第》:“哨笛四,番鼓二十四人。” |
【番鼓子】 | 古代对西域传入鼓的统称。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勃海乐一拍子至十拍子。又有拍番鼓子,敲水盏、锣板和鼓儿,皆是也。” |
【番胡】 | “四胡”的别名。《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四胡亦普通丝竹,一名番胡。” |
【范间姆】 | 瑶族语“竹枕琴”的音译名。毛竹制。有大、小两种,小的长约20厘米,发音较高;大的长约30厘米,发音较低。用筷子敲击发音。有“公琴”、“母琴”的俗称。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区的瑶族。 |
【范昆白】 | 明代三弦制作名家。明·张岱《陶庵梦忆·吴中绝技》:“吴中绝技,陆子刚之治玉,”“张寄修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
【梵铃】 | 摇奏体鸣乐器。铃用作佛教法器,故称。 |
【番琴】 | 指“契弦键琴”。设有键盘,按下不同的键,能带动槌击各弦发音,免振弦段则覆绒布。系现代钢琴的雏形。明代,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明•冯时可《蓬窗续录》:“外国道人利玛窦”“又出番琴,其制异于中国,以铜丝为弦,不用指弹。只以小板案,声更清越。”契弦键琴晚于羽管键琴,巴洛克时期用于独奏,室内乐或歌剧伴奏,18世纪,演化为钢琴。 |
【蕃赢】 | “雅瑟”设二十三根弦,常用其中十九根,另四弦称“蕃赢”。《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宋·邢昊注:“雅瑟”“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蕃赢。”一说,蕃赢为四弦瑟。《骈雅·释器》:“蕃赢,四弦瑟。” |
【璠屿之乐】 | ①秦代宫藏宝琴,十三弦,二十六徽。晋•葛洪《西京杂记•咸阳宫异物》:“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言称。尤惊异者,”“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屿之乐。”1990年,甘肃靖江发现铭“章武元年”。琴面拓本,系二十六枚阴刻徽标,按两列各十三对。
②一说,为“律准”。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立均第九》:“咸阳宫中璠屿之乐,亦乐器名,皆律准之类也。”参见“琴”。 |
【梵钟(鐘)】 | 即“禅钟”。为圆口钟。唐太宗《谒并州大兴寺》:“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
Fang | 仿 方 仿 |
【仿大忽雷】 | 拨奏弦鸣乐器。大同乐会依据唐代“大忽雷”仿造。音箱呈圆角方形。设三根弦,发音原理如三弦。 |
【方笙】 | 笙斗呈方形,故称。笙管排列呈平直的两配或三排,两手食指均于笙管内侧按孔,此有别圆笙。近代方笙出自河南一带。一说,可能是竽的遗。 |
【仿苏锣】 | 也称“苏锣”、“时调锣”。有脐。始于苏州,故名。因曾为清代宫廷贡品,在苏州称“京锣”。用于多种戏曲。 |
【方响】 | 击奏体鸣乐器。“八音”分类属“金”。始于南朝梁代。《旧唐书·音乐志二》“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因音片呈长方形,故名。用铁或铜等制。音片上弧下平,寓意天圆地方。通常为十六片置一架。《旧唐书·音乐志二》:“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人间所用才三四寸。”
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方响之制”,“凡十六声,比十二律余四清声尔。抑又编悬之次与雅乐钟、磬异,下格以左为首,其一黄钟,其二太簇,其三姑洗,其四仲吕,其五蕤宾,其六林钟,其七南吕,其八无射。上格以右为首,其一应钟,其二黄钟之清,其三太簇之清,其四姑洗之清,其五仲吕之清,其六大吕,其七夷则,其八夹钟。此其大凡也。后世以铁为之,教坊燕乐用焉,非古制也,非可施之宫廷用之,民间可也,今民间所用才三四寸尔。” 《清会典图·乐器五》:“方响,用钢。十六枚同簴,上下各八。应十二正律,四倍律,形制皆同,面平,后近为横脊,长七寸二分九厘,广一寸八分二厘二毫,以厚薄为次,各得编磬之半。背后近上三分之一有横脊,其厚倍之。窍其上。以黄绒紃系之。簴制如屏,髹朱,绘五彩宝相花纹。通高四尺八寸,阔二尺二分,上横梁顶中设涂金火珠,两端涂金龙首,垂五采流苏。下又横梁二,上下各实以板,梁间横铁铤四,裹以黄氊,钩著两簴,前后上下各二,悬方响而斜倚之。击以小铁槌。” “方响”音片大小相同,以改变方响的厚薄来调准音高。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方响”,“亦以厚薄分清浊,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唐代,方响曾用于清乐伎和讠燕乐伎。在宋代教坊,用作钟律。《宋史·乐志十七》:“熙宁九年,教坊副使花曰新言:乐声高,歌者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之急,归啴缓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 清代凯歌乐,由骑马仪仗人各持一片敲奏。《清会典图·乐十》:“惟马上奏凯歌乐方响,分用其八,人执一枚,厚薄形制皆同,系黄绒紃,以手擎而击之。” |
【方响蕤宾铁】 | 相传五代十国时,蜀将军皇甫直从水池中所得的方响音片,因其音高恰为蕤宾律。方响片与琵琶音的共振被夸张。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乐》:“蜀将军皇甫直,别音律,击陶器能知时月。好弹琵琶。元和中,尝造一调,乘凉临水池弹之,本黄钟,而声入蕤宾,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直甚惑,不悦,自意为不祥。隔日,又奏于池上,声如故。试弹于他处,则黄钟也。直因调蕤宾,夜复鸣弹于池上,觉近岸波动,有物激水如鱼跃,及下弦则没矣。直逐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数日,泥下数丈余,得铁一片,乃方响蕤宾铁也。” |
【仿小忽雷】 | 拨奏弦鸣乐器。大同乐会依据唐代“小忽雷”仿造。音箱呈圆角方形。设三根弦,发音原理如三弦。 |
【方圆筒二胡】 | 琴筒呈圆角方形的“二胡”,由王国潼 满瑞兴研制。《乐器》1983年第2期第9-10页(《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 |
【方丈版】 | 小型“云板”。寺庙方丈及各部责任者传讯专用。《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方丈板》:“《敇修清规•圣节》云:堂司行者报方丈、客头。先履住持,次履侍者,鸣方丈板三下,鸣鼓。”“又《法器章》云:方丈、库司首座寮及诸寮,各有小板。” |
Fei | 菲 非 飞 |
【菲察克】 |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奥尔惠菲察克”、“苇笛”。双管捆绑而成。用芦苇制,由本管和簧管组成。本管长约21厘米,管尾内径不足1厘米。本管开指孔六,孔距相等。簧管长约5厘米,下端插入本管上端口内。簧管头端可封可启,稍下管壁削薄,镂长方形簧舌,舌尖向上。舌根缠线为箍,移动箍来调节簧舌振动频率。音域:a~a2。竖吹,音色柔和。流行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地区锡伯族中。多用于自娱。 |
【菲察科】 | 锡伯族语“菲察克”的音译名。 |
【菲菲埋哦】 |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傣族语“菲菲”为拟声词,“埋哦”是芦苇。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 |
【非里】 | 彝族语“巴乌”的音译名。 |
【飞龙】 | 传说之琴。原名“龙唇”,能化黑龙来去,旋改名“飞龙”。宋·虞汝明《古琴疏》:“荀季和淑有琴曰:龙唇,一日大风雨失去。三年后复大风雨,有黑龙飞入李膺堂中。膺谛视,识之曰:此季和旧物也,登即送还。季和恐复飞去,嵌金于背曰:流累以恹之,改名飞龙。”《后汉书·荀韩钟列传》:“荀淑,字季和,颍水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出补朗陵相候,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顷之,弃官归,闲居养志。产业每增,辄赡宗族知友。” |
【菲特克呐】 | 即“菲特克纳”。 |
【菲特克纳】 | 拨奏弦鸣乐器。亦作“菲特克呐”。锡伯族语“拨音如花”之意。20世纪70年代,新疆察布查尔文工团在东不尔基础上改革而成。形似吉他,长78厘米。框用梨木等硬木制,剡肩,圆底。鞔蟒皮,立弦码。柄嵌22个铜品,半音齐备。张四根钢弦,定弦:G-d-a-e1,音域三个八度。参见“东不尔”。 |
Fen | 鼖 分 |
【鼖】 | 即“鼖鼓”。《说文·鼓部》:“大鼓谓之鼖。鼖,八尺而两面,以鼓军事。” |
【分】 | 一说,“律管”的别称。《尔雅·释器》:“律,谓之分。”晋·郭璞注:“律管,可以分气。”宋·邢昺疏:“律,一名分。郑玄注《月令》云:律,候气之管也。以铜为之。” |
【鼖鼓】 | 用于军事的“大鼓”。周代六鼓之一。亦作“贲鼓”,由鼓人执教。《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以鼖鼓鼓军事。”
由韗人制作,鼓体较大,凸腹形,长八尺,两端蒙皮。《周礼·冬官·韗人》:“韗人,为皋陶。”“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鼓。” 军事演习时,由诸侯执掌。《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族,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 |
【分宁钟】 | 文献所载“乐钟”。唐·吴协《三代鼎器录》:“粤钟、商钟、元子钟、走钟、迟父钟、南和钟、分宁钟、许子小钟、孟和钟。” |
Feng | 凤 风 蜂 奉 |
【凤錞】 | “錞于”悬纽铸作凤形,故称。 |
【风铎】 | 古代庙簷、塔簷所悬之“铎”,风吹铎舌翼,则舌碰击铎体发音。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风铎,寺庙、塔簷悬之铃,因风成声者也。闻声即知有风矣。”宋·陈旸《乐书·俗部》:“后周世宗朝,长孙绍远初为太常,广造乐器,无不克谐,惟黄钟不调,居尝患之,后因闻浮图氏三层上鸣铎,声雅,洽宫调,取而配奏之。果谐韵矣。” |
【凤额】 | “七弦琴”的“额”部。琴面“承露”以上部位,喻为“额”。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琴额,一曰:凤额,琴之首曰:额。” |
【蜂鼓】 | 一种细腰鼓。也称“岳鼓”、“横鼓”、“勐嘓”、“如叨”、“长鼓”、“腰鼓”、“瓦鼓”、“黄泥鼓”。陶制鼓腔。髹漆图案。长约55厘米。鼓面均鞔牛皮或羊皮。鼓皮固于铁圈,设绳勾若干,系绳于两铁圈间互牵。广西百色、靖西流传的蜂鼓,用钉固定鼓皮。演奏时鼓挂于项,一手持鼓槌击小鼓面,另一手拍大鼓面。亦可双手拍击。流传于广西壮族。用于节庆、祭祀、说唱等场合。参见“定音蜂鼓”。 |
【风管】 | 六孔小筚篥的别称。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其大者九窍,以觱篥名之;小者六窍,以风管名之。六窍者,犹不失乎中声。” |
【凤管笛】 | 管身纹饰凤凰的笛。元·关汉卿《五修宴》第二折:“则听的扑鼕鼕鼍皮鼓擂,韵悠悠凤管笛吹。” |
【凤凰琴】 | 即“大正琴”。由日本名古屋的森田五郎于大正年间创制。又称“大众琴”、“中山琴”、“和平琴”、“娱乐琴”、“快乐琴”、“胜利琴”等。琴键形似西文打字机键。左手按键截弦,右手弹弦。半音齐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
【凤凰台】 | 明清时期,琵琶背板上部略厚的脊部。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背上折处之拱者曰:凤凰台。” |
【凤凰头】 | “琵琶匙头”的俗称。参见“曲项琵琶”。 |
【凤凰箫】 | 雌雄配对的单管箫。古排箫编管如凤翼,故称。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凤凰箫,俗称。箫之山口处有节者曰凤凰箫,此当即古之排箫。盖古时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以为名耳。” |
【凤唳之箫】 | 传说神仙所吹之“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七引《集仙录》:“云林玉女贾屈廷吹凤唳之箫。” |
【风铃】 | “风铎”的俗称。风动则鸣。唐·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万里悬离抱,危於讼合铃。”清·冯浩笺注:“铃,风铃也,官阁寺观多有之。”参见“铃”。 |
【奉锣】 | 产地为辽宁(旧称奉天)的锣,故名。东北地区常称大锣。锣体比“苏锣”略厚,锣脐较小,发音亢张,专用于多种戏曲武打场合。也称“武锣”。 |
【风马儿】 | “簷铃”的俗称。风动则鸣。唐·李白《登瓦官阁》:“真西山曰:风筝,簷铃,俗呼风马儿。”参见“铎”、“铃”。 |
【凤眉】 | 明清时期,对“琵琶”背脊两侧的俗称。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背脊曰:凤眉。” |
【风囊】 | 特制“兴隆笙”的鼓风部件。“兴隆笙”以气囊鼓风振簧发音。《元史·音乐志五》:“兴隆笙”“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锼如背,板座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
【凤钮钟】 | 悬钮设有双凤的钟。 |
【凤琶】 | 一说,为“凤首箜篌”。《续文献通考•乐十》:“元杨维桢命侍儿歌《白雪》之词,自倚凤琶和之,盖凤首箜篌之类。” |
【凤舌】 | “七弦琴”顶端刻出的舌状纹饰。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龙舌,一曰:凤舌,在额之下。”参见“舌”。 |
【凤笙】 | ①笙管编列如凤翼状,故称。唐·李白《凤吹笙曲·送别》:“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清·王崎注:“此诗是送一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参见“凤翼笙”。一说,即“和笙”。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凤笙,即和笙。”
②“太常笙”的俗称。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今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主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 |
【凤首箜篌】 | “箜篌”的一种,因琴首饰为凤凰头,故称。形似“竖箜篌”而较小。弦数不一,按音阶定弦。设木轸于曲柱或藉绦轸调音。《旧唐书•音乐志二》:“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新唐书•南蛮传•骠》:“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一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设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向外;其一项有条。轸有鼍首。”音箱位于下方的横梁部;凤首箜篌的持器姿态与竖箜篌相反,曲柱朝外。约唐代,沿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入中原。与缅甸“桑高”相似。参见“条”。 |
【凤嗉】 | “七弦琴”的“颈”。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制》:“凤嗉,一曰:颈,琴肩也。” |
【蜂桶鼓】 | 佤族语称“格昂贡”。鼓身高约60厘米,鼓腔用木棉树或悉子树、枇杷树等整段树干挖空制成,两面蒙驴皮,两皮面边缘系棕绳牵紧。流行于云南阿优山的勐来、勐永、岩帅等地。改革后的蜂桶鼓,用四个为一组,各鼓置于三脚竹架上,有固定音高,可用双手轮流拍击。多在喜庆、年节歌舞时演奏。 |
【凤腿】 | “七弦琴”的足座。在面板背,挖腔槽时,于“琴足”位置预留的一寸二分见方的免凿区。面、底板胶合后,供凿方穴,插琴足。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图》:“当三十九处留实木一寸二分,以按足,谓之凤腿。” |
【凤尾头】 | 即“琵琶匙头”。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顶曰:凤尾头。”参见“曲项琵琶”。 |
【凤箫】
|
“排箫”形如凤翼,故称。《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八引《异闻录·沈亚之》:“公主喜凤箫,每吹箫,必翠微宫高楼上。声调远逸,能悲人,闻者莫不目废。” |
【凤眼】 | 琵琶面板上居中的一对月牙型音窗。清代末期渐取消。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品下左右曰:凤眼。”参见“曲项琵琶”。 |
【蜂腰】 | 特指“七弦琴”的“腰”。元•陈元靓《事林广记•抚琴要略》:琴图注“玉女腰,又蜂腰。” |
【凤翼笙】 | 笙管编列形似凤翼,故称。宋·陈旸《乐书·俗部·匏之属》:“昔王子晋之笙,其制象凤翼,亦名参差竹。盖尝于缑山月下吹之矣。唐大和中,有尉迟章尤妙于此。宣宗已降,有范汉恭焉。其子师保在陕州亦曲尽父艺。咸通以后,有柳存质、杨敬元并称妙手矣。”参见“参差”。 |
【凤沼】 | “七弦琴”底板的音窗之一,简称“沼”。明•方以智《通雅•乐器》:“唐时,雷文、张越两家善制琴。龙池、凤沼间有铉,余处悉漥,令关声而不散。” |
【风筝】 | “簷铃”的俗称。悬于屋檐,风动则鸣。唐·李白《登瓦官阁》:“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注:“真西山曰:风筝,簷铃,俗呼风马儿。”参见“风铎”、“风铃”。 |
【凤足】 | “七弦琴”的一对足。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琴背制度》:“凤足者,以黄杨、紫檀为之,以色象之也。”参见“琴足”。 |
Fo | 佛 |
【佛号】 | 即“贝”。也用于藏传佛教。 |
Fou | 缶 |
【缶】 | 击奏体鸣乐器。原为酒器,为唱歌时敲节奏。《尔雅•释乐》:“盎,谓之缶。”晋•郭璞注:“盆也。”《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缶的起源有两说:
一说,源自尧。宋•陈旸《乐书•雅部•土之属》:“缶之所自出者也,唐尧之时有击壤,而歌者于《离诗》之击缶见于《宛丘》,是缶之为乐,自唐至周所不易也。” 二说,出自西戎。《资治通鉴》卷四:“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元·胡三省注:“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因而用之。其形如覆盆,以杖击之。” 先秦时期,以击缶而歌为风俗。《诗•国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下。”《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宫廷王侯常用。《晏子•外篇第七》:“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夫。”《墨子·三辩》:“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汉代,承袭先秦风格,流行于郊区。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唐代,出现多件为一套的定音缶。即瓯。宋•陈旸《乐书•俗部•土之属》:“唐永泰初,司马滔进《广平乐》,盖有八缶,俱黄钟一均。” 清代《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缶琴,一名水盏。” |
Fu | 腹 拊 趺 跗 覆 伏 枹 浮 抚 拂 福 凫 夫 |
【腹】 | 特指弦乐器音箱,今称“共鸣箱”。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中曰:腹”。 |
【拊】 | 皮囊内塞糠的击奏乐器。先秦时作乐,起初用掌拍打节奏,称“抃掌”。后以“拍”、“拊”取代。《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帝喾乃令人抃。”汉·高诱注:“两手相击为抃。”古代宫廷乐事,击拊指挥。《史记·乐书》:“拊者,皮为之,以糠实如革囊也。用手抚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时,若欲令堂上作乐,则抚拊。堂上乐工闻抚拊,乃弦歌也。” |
【趺】 | 钟架的脚座。也作“跗”。《南齐书·倖臣传·纪僧真》:“初,上在淮阴治城,得一钖(趺)。”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五:“此趺者谓筍大簨之趺,今之钟、鼓格下并有之耳。”《文献通考·乐九》:“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趺作猛[兽]而已。” |
【跗】 | “鼓跗”的简称。鼓架。《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汰辀及跗,著于丁宁。”《秦併六国平话》卷下:“钟鼓之跗,以猛兽为饰,重各十石,置宫廷中。”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建鼓跗,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青铜铸成,由数十透雕龙饰缠成,嵌以绿松石。汉代以后,跗多用白木,呈十字形,四端各以猛兽纹饰。 |
【伏波铜鼓】 | 指大型“铜鼓”。一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设置;小型“铜鼓”则称“诸葛铜鼓”。明·邝露《赤雅·伏波铜鼓》:“伏波铜鼓,深三尺许,面径三尺五寸,旁围渐缩如腰形,复微展而稍弇其口。锦纹精古,翡翠焕发,鼓面环绕作鼃黾十数,昂首欲跳,中受击处平厚如镜。两粤滇黔皆有之。东粤则悬于南海神庙;西粤则悬于制府厅事。东粤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重赀求购,多至千牛。制度同而小过半者,诸葛鼓也。价格别也。”《后汉书·马援传》: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 |
【枹鼓】 | “枹”,即鼓棒。鼓用枹击,故称。《吕氏春秋·贵直》:“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枹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鼓体较小,能抱击。《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字升,食时破之。”莫高窟第156窟晚唐壁画中可见两骑马吹鼓手左腋下缚着“枹鼓”,右手举槌待击。一说,“枹鼓”为乡间俗称。《骈雅·释器》:“在村墅曰枹鼓。” |
【浮鼓】 | 即“桴鼓”。《通典·乐六》:“鞉鼓二,浮鼓二。” |
【桴鼓】 | 即“枹鼓”。“桴”即鼓棒,鼓以桴击,故称。汉代多用于军事。《后汉书·第五伦曾孙种传》:“种乃大储粮稿,勤厉吏士,贼闻皆惮之。桴鼓不鸣,流民归者,岁之至数千家。”唐代桴鼓曾被用于燕乐。《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毛员鼓、连鞉鼓、桴鼓、贝皆二。”宋代桴鼓常用于鼓吹乐。宋陈旸《乐书·俗部·革之属》:“桴鼓,唐燕乐有之,今太常铙吹前部用之。一曰,枹鼓也。” |
【拊鼓】 | 即“拊”。唐宋时期,鼓的品种增多,拊用皮制,故称。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八音乐器”:“雷鼓、灵鼓、路鼓、建鼓、鼗鼓、县鼓、节鼓、拊鼓。” |
【抚拍】 | 即“拊”。“抚”原为动词,奏乐时用以拍打节奏,“抚”被名词化,故称“抚拍”。《通典·乐四》:“抚拍,以韦为之。实之以糠,抚拊之,以节乐也。” |
【拂琴】 | 轧筝的俗称。项阳《陕西省几处轧筝的资料分析》:“轧筝在山西河津称‘拂琴’。如今只有几人尚能演奏,乐器仅存三张。”“‘河津说书艺人’张恩科的拂琴全长67厘米,有效弦长41厘米,12弦。琴一端有弦轴参差两排,底板有音窗二,其上供持,竖奏。”(《乐器》1995年第1期) |
【福琴】 | 广西壮族“争尼”的别称。 |
【缚弦】 | 也称“覆手”。系弦部件,用竹、角、象牙等制。粘于“琵琶”或“阮咸面板下部,有弦眼供”缚弦”。有传递弦振功用。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琵琶”“中曰:腹,其下系弦木曰:缚弦。”参见“曲项琵琶”。 |
【抚相】 | 即“拊”。“抚”原为动词,拍击“相”,“抚”被名词化,故称“抚相”。《太平御览·乐部二》引《大周正乐》:“抚相,为苇为之,实以糠。抚之以节也。” |
【凫掌】 | “七弦琴”的“护轸”,也称“鸭掌”。位于首端背板上的一对角状突起饰。保护琴轸。《格致镜原•乐器类一》:“《事物绀珠》:凫掌有二,以护轸。” |
【覆舟】 | “七弦琴”顶断面形如覆舟,故称。清•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琴前后名》:“额前边向,形如覆舟,又如偃月。”参见“额”。 |
【趺座】 | 即“趺”。鼓架底座。《元史·礼乐志二》:“晋鼓一,长六尺六寸,面径四尺,围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绘云龙为饰,其臯陶以朱髹之,下承以彩绘趺座,柄鼓高丈余。” |
F
相关推荐
- 暂无内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