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
Da          
【大螺】 唇簧气鸣乐器。即“贝”。形体较大的海螺的泛称。《文献通考·乐十一》:“至道元年,定州言新罗,设番人二十一人,自契丹亡归,传送厥下,帝召见便殿,皆手持大螺。如五升器,称在契丹十一年,教今学吹此者,凡五十辈。帝令吹之,声重浊奋厉,大率如角。”
【大巴拉】 唇簧气鸣乐器。即彝族“过山号”。流行于云南楚雄、大姚、施甸,四川西昌、会里等地。
【大板】 大型“云板”的简称。悬于寺庙库司前。《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大板》:“《云章》曰:库司前板言大板,其制大于余堂板。”
【达崩】 珞巴族语“直箫”的音译名。
【大筚篥】 形制较大的“筚篥”。在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燕乐、西凉、高丽等部伎都设有“大筚篥”,并常与“小筚篥”配对演奏。《隋书·音乐志下》:“西凉伎”,“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参见“大觱篥”
【大觱篥】 同“大筚篥”。《新唐书·南蛮传·骠传下》:“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
【达比亚】 ①怒族语“直箫”的音译名之一。

②拨奏弦鸣乐器,也称“达边”、“怒族琵琶”。以整木刳成,材选楠木、黄桑木。腔为梯形、椭圆或三角,覆桐木或杉木薄板。长约65厘米。设四根弦,传统为羊肠,现用钢弦。定弦:a-c1-e1-a1;g-c1-e1-g1;c1-e1-g1-b1。a1-d1-e1-c2;d1-g1-a1-d2。流传于怒江的碧江、福贡、兰坪等地。

【达边】 也称“达比亚”。怒族语“直箫”的音译名之一。
【大扁鼓】 大型扁鼓的统称。彝族、怒族常称。
【大钹】 泛指面径较大的钹。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钹三种:曰大钹,曰中钹,曰小钹。”《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大钹,用以辅大锣之不足。普通奏法,锣一声,钹二声。”上海民族乐器二厂藏明代大钹一片,直径40厘米。碗部镌刻云龙两条,作双龙戏珠状,珠部位楷书“寿”字。龙尾间铭“大明 宣德五年秋月内加金银造”,即料中添金银。近代,称面径八寸以上的为“大钹”。如“双光钹”。
【达卜】 也译作“达甫”。汉族称“手鼓”。鼓声拟音词。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
【达布尔】 “扁鼓”的一种。历史久远,规格不一。木制鼓框,鼓面径约30厘米,鞔马皮或驴皮;鼓底径20厘米;鼓高20厘米。鼓底设三个铁脚。演奏时击者站立,双槌击。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原为军鼓,多用于各种仪式。
【达布勒】 即手鼓。古时用一段树身挖空,两面蒙羊、牛皮制成,为古老的战鼓,用于战争中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于烘托欢快气氛。原始鼓体积为现达布勒之半,后体积不断增大,并装有调音皮绳。其形与古代月氏人的羯鼓相似。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
【达布勒当哈拉】 即“哈萨克族鼓”。
【大笒】 低音横笛。也作“大吟”。流行于朝鲜族。
【大抄锣】 泛指大型抄锣。参见“操锣”。
【大篪】 即“沂”。大篪与小篪的主要差异是前者长一尺四寸,后者长二尺一寸。参见“沂”。
【达达】 彝族语“大三弦”的音译名。
【大嘀咙】 单簧气鸣乐器。布依族语“大嘀”为拟声词,“珑”为竹子。“大嘀咙”意为“竹唢呐”。由管身和喇叭口组成,管身用细紫竹或水竹制,长约25厘米。一端管壁削平,镂长方形簧舌。管身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背孔为第七指孔。音域:g~a1。音色明亮丰满。流传于贵州黔南长顺、安顺等地的布依族中。多用于节庆、自娱。
【打断】 指“腊鼓”、“太平鼓”。清·李鉴堂《俗语考原》:“腊鼓,今北方有之,即《荆楚岁时记》逐疫之遗意。宋谓之打断,政和初,令禁之,民间改为太平鼓。”源于腊月“打夜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打断,宋街市古曲也,一名太平鼓。”
【大法螺】 泛指形体较大的“法螺”。明·刘若愚《明宫史·内府取掌·番经厂》:“习学番经跳步叱者数十人,各戴方顶笠,穿五色大袖袍,身被璎珞,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后执大锣,余皆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
【达父】 塔吉克族语“铃鼓”的音译名。多以白杨木的旧筛框制作。鼓框高约8.5厘米。鼓径40~45厘米,鞔狼皮、牛皮或羊皮。鼓框设小钹形铃。
【达甫】 维吾尔族、塔吉克族语“手鼓”的音译名。
【达夫】 塔吉克族语“铃鼓”的音译名。
【大杆号】 唇簧气鸣乐器。大杆号,“招军”、“先锋”在蓬莱民间吹打乐中的遗存。俗称“喇叭”。由两节套接而成,长约8尺,向上斜持吹奏。声音嘹亮。因保留了传统演奏的丰富的泛音,能直接演奏旋律。约源于宋、金,曾是牧民和军队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明代戚继光曾在军中设立了蓬莱大杆号军乐队。
【大革胡】 改良低音拉弦乐器,发展有多种型号。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设计。陈幼福《革胡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二胡为基础,吸收了其它拉弦乐器的特点(如马头琴、大提琴等)而制成的民族低音弦乐器。定弦:C-G-d-a。”(《乐器》1994年第1期)
【答鼓】 “腰鼓”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腰鼓》:“《乐府杂录》:答鼓即腰鼓也。”
【大鼓】 大型鼓的泛称。有“鼖鼓”、“鼛鼓”、“田鼓”等。《说文·鼓部》:“大鼓谓之鼖,鼖八尺而两面。”《诗·小雅》:“鼓钟伐鼛,淮有三洲。”毛传:“鼛,大鼓也。”“长丈二尺。”《诗·周颂·丰年》:“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毛传:“田,大鼓也。”

先秦时期用于军事传信、鼓舞士气。按将领级别及军事规模相应配备。《周礼·夏官·大司马》:“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唐·贾公彦疏:“按司马之法云:千人之帅执鼙,万人之主执大鼓。”

宋·许洞《虎钅今经·鼓角》:“鼓角者,大将之威德,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并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

历代皇室、贵族用于礼仪,按级别配置不同数量。《隋书·音乐志下》:“棡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用一曲俱尽。次奏大鼓,大鼓一十五曲供大驾,一十二曲供皇太子,一十曲供王公等。”

唐宋时期,宫廷击鼓技艺高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击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镶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如流星。”大鼓也用于报时,称“大更鼓”,置于鼓楼。

清代,大鼓腔内置铜胆,助共鸣。

【大菰】 即“箛”。晋代,马车起驾时吹鸣,作为信号。《太平御览》引《晋先蚕仪注》:“车驾住,吹小菰;发吹大菰。”
【大箛】 泛指形制较大的箛。也作“大菰”。一说,大胡笳的遗制。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图名:“大胡笳”、“大箛”。“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晋有大箛、小箛,该其遗制也。”
【搭鼓】 “板鼓”的俗称。其声“嗒嗒”,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应,古之高音乐器。竹节中有圆槌,可以左右撞或单击一边。后世绰板、搭鼓出,此器遂不用。”
【大管】 清代“筚篥”形制分大小两种。分别称“大管”、“小管”。《清会典·乐部》:“大管”“径二分七厘四毫。哨下口至通长五寸七分六厘,通长为合字,通长之上一孔为四字,二孔为乙字,三孔为上字,四孔为尺字,五孔为工字,六孔为六字,七孔为五字,八孔为高乙字兼高上字,六孔低吹借为凡字。”
【大号】 “大铜角”的别称。鲁西南鼓吹乐中称“老嗡”,现很少使用。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大铜角,一名大号,上下两截,形如竹筒,本细末大。”
【大号琵琶】 大尺寸“琵琶”。《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四弦琵琶,大号,长三尺一寸半,头八寸三分,槽一尺。面有四相,大品十,小品二。山口高五分。”“此外有二号琵琶,较小,用于普通丝竹乐队。”参见“曲项琵琶”。
【大号筒】 “筒钦”的俗称。
【大横吹】 形体较大的横笛。约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原。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于西京,得《摩诃兜勒》一曲。”
【大胡】 ①20世纪50年代,因民族乐队低音声部的需要而创制,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琴筒体积加大,演奏方式同二胡。常用于江南一带戏曲的伴奏。

②传统“纳西胡琴”的俗称。形体较大,故称。

【大胡笳】 形制较大的“胡笳”。以芦为哨,无侧孔。用于仪仗乐队。

一说,晋代有“大箛”,是“大胡葭”的遗制。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图名:“大胡笳”、“大箛”:“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晋有大箛、小箛,盖其遗制也。沈辽集胡葭十八拍,世号为沈家声;小胡葭十九拍,末拍为契声,世号为祝家声。”“楚调有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并琴、筝、笙得之,亦其遗声欤。”

【大忽雷琵琶】 即“大忽雷”。《文献通考•乐十》:“大忽雷琵琶、小忽雷琵琶。唐文宗内库有琵琶二,号:大忽雷、小忽雷。”参见“忽雷”。
【大胡皮张力调节】 “大胡”上调节皮膜张力的机械装置。《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第35页)
【大胡软垫码】 在“大胡”琴码下衬垫绒布,以减少噪音。《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35页)。
【大嵇】 “嵇琴”的一种,音域较低。《宋史•乐志一》:李照“因自造苇龠、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
【大角】 大型“牛角号”。古代少数民族乐器,常用于娱乐。《旧唐书·西南蛮》:“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讠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

魏晋“簸逻回”也称“大角”或“拔罗回”。《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廻’。工人谓之角手。”

隋唐时期,大驾卤簿鼓吹乐中用了相当数量的大角。《新唐书·仪卫志下》:“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至黄麾,有左右金吾果毅都尉二人主大角百二十。”隋炀帝曾在宴乐中也使用大角。《隋书·音乐志下》:“至大业中,炀帝制宴飨,设鼓吹。”“其大驾鼓吹,长鸣、中鸣、大小横吹,五采幡衣,俳掌,画交龙,五采脚。大角、幡亦如之。”

古代军队常按将领级别或军事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大角。宋·许洞《虎鈐经·鼓角》:“鼓角者,大将之威德,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兵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

也用于宫廷仪仗乐队。《宋史·仪卫志三》:“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六引仪仗,信幡承以双龙,大角黑漆画龙,紫繍龙袋,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五色衣旙,绯掌画交龙。”

【大金】 一种平面大锣。口稍敛,无脐。以裹布软槌敲击。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朝鲜族、满族中。用于民间歌舞、戏曲。
【大觉黑】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用长约70厘米的竹制成,七孔。流行于四川凉山的彝族。放牧时吹奏。
【大昆琴】 擦奏弦鸣乐器。中央广播乐团张子锐在传统胡琴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用作昆曲伴奏的低音乐器,有效弦长约68厘米,定弦:D-A。
【答腊】 “答腊鼓”的简称。《骈雅·释器》:“候鼓,曰守鼜,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答腊鼓】 也作“荅腊鼓”、“揩鼓”。细腰型鼓。似羯鼓略粗而短。手拍发音。隋唐时期,自西域传入中原,主要用于龟兹、疎勒、高昌等部伎中。《文献通考·乐九》:“答腊鼓,龟兹、疎勒之器也,其制如羯鼓,抑又广而短,以指揩之,亦谓之革皆鼓也。后世教坊奏龟兹曲用矣。”
【荅腊鼓】 即“答腊鼓”。《通典·乐四》:“荅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哒唠】 黎族语“大唢呐”的音译名。
【大哩】 单簧气鸣乐器。即哈尼族的“达欧”,似“巴乌”。芦苇制。长约55厘米,粗若手指,音色深沉而悠扬、缥缈。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吹管乐器。
【达亮】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管长25厘米,开三个指孔,音列:e1-g1-a1-c2。流行于云南澜沧佤族中。多在放牧时吹奏,严禁在村寨吹奏。
【大铃】 即“铎”。《通典·乐四》:“铎,大铃也。”
【大吕笛】 特指大吕调律笛。晋代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大吕弦】 弦律器“通”的大吕律专用弦。所用者。《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
【大吕之钟(锺)】 指清代宫廷中的一套十二律特钟中的大吕钟。十二律钟各自特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大吕之钟在十二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大吕之钟,十二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大锣】 泛指形体较大的锣。
【达玛】 单面大鼓。也称“嘎阿”。 鼓框多用黄铜,亦有木制。其形如大坛,鼓面鞔牦牛皮,以绳绦牵拉鼓底。鼓底开小出音孔。有大、小两种,大者称“达玛切”,意为“雄达玛”。鼓高约32厘米,鼓面径约38厘米。用双槌击奏。小者称“达玛穷”。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的藏族。历史悠久。但到九世纪前叶,朗达玛统治时,禁佛,绝歌舞。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拉达克王前来朝觐,达玛再现于嘎尔巴乐队,后流传于各处寺庙。
【达玛切】 藏族语“单面大鼓”的音译名,意为“雄鼓”。
【达玛穷】 藏族语“单面小鼓”的音译名,意为“雌鼓”。
【达玛如】 摇奏膜鸣乐器。藏族、蒙古族的鼗鼓。也称“达如”、“达尔”、“丹布楞尔”、“布楞尔”、“法鼓”、“拨浪鼓”。昔用两块夭折孩童的头盖骨制,两面鞔皮,成鼓腔。盖顶结合处系彩绳为柄,一侧或两侧系绳木丸,亦有用象牙者,其规格不一。大者面径约25厘米;小者面径约8厘米。流传于西藏、内蒙藏传佛教寺院。多用于宗教仪式。
【大马头琴】 在蒙古族马头琴基础上改良的低音拉弦乐器。1955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北京民族乐器厂首次研制。形似马头琴,张三根弦。后经多次改进。长125厘米,1962年改张四根弦,定弦:C-G-d-a。改良低音弓弦乐器。四弦五度定弦。王仲丙 王贻矩《概述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对低音乐器的改革》:“板面的发音纯净、清晰。”(《乐器》1983年第3期)
【大莽号】 “筒钦”的俗称。
【大铙】 ①“铙钹”的俗称。钹碗较小,顶平,手持。发音洪亮,余音较长。明清时期常用于民间吹打乐或歌舞、戏曲的伴奏。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同业宴会,必邀其鼓或琴师与俱,尊以首座,其他云锣、唢呐、大铙等不与焉。”大铙也常用于寺庙的宗教仪轨。《清稗类钞·时令类》:“两旁列喇嘛六十余,击大鼓,持大铙、银笳者各四人,各色旗旛数十对。持之者皆白袍、白帽。”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弦子之座,后于鼓板。弦子亦鼓类,故以面称,弦子之职,兼司云锣、大铙。”

②大型铜铙的简称。参见“铙”。

【达欧】 单簧气鸣乐器。哈尼族也称“大哩”,用芦苇制。长约55厘米,音色近似巴乌,悠扬深沉。为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乐器。
【大琶琴】 共鸣箱与琵琶相似,故称。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研制的低音拉弦乐器,设四根弦,演奏方式同大提琴,定弦:C-G-d-a。
【大拍板】 形体较大的“拍板”。《太平广记》卷二二引《续神仙传》:“蓝采和”“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
【大匏琴】 拨奏弦鸣乐器。唐德宗时经南方古缅甸的蒲甘王国贡入。用葫芦配棒状琴身,设两根弦。《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作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簇;次弦应姑冼。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弦应应钟。”

一说,为印度古乐器维纳。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辩才天女与乐器》:“印度巴拉朝婆罗门教的天女像,就以手拿匏琴为常例了。那时的匏琴是一个匏上张着一弦或二弦的棒状琴。”

【大匏笙】 即今“排笙”。管分左右两排。发音原理同芦笙,为开管共鸣。笙管竖直穿过笙斗,上下皆有长方形音窗。《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余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流行于西南傣族、布朗族、克木人中。现仅见于云南省勐腊县上勇。
【大琵琶】 形体较大的“琵琶”。《通典•乐六》:讠燕乐“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笛筝一、筑一、卧箜篌一、大箜篌一、 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吹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觱栗一、小觱栗一、大箫一、小箫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尺八一、短箫一、揩鼓一、连鼓一、鼗鼓二、歌二。”

一说,大琵琶设六弦。《文献通考•乐十》:“大琵琶。”原注:“六弦”。

【大琴】 特指“离”。古代设二十七根弦的琴。《礼记•明堂位》:“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器也。”《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晋•郭璞注:“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

一说,以七声音阶定弦。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题图:“大琴”:“古者制五弦之琴以应五声,琴之正也。后世易之以二十七弦,三倍七音之数,琴之变也。”

【大琴胡】 共鸣筒截面呈扁八角形,定弦和演奏方式同低音提琴。1983年,由湖北省歌舞团张学兵研制。
【大磬】 形制较大的“磬”,也称“毊”。《尔雅•释乐》:“大磬谓之毊。”汉•郑玄注:“毊,形如犁錧,以玉石为之。”参见“特磬”。
【达日】 藏族语“鼗鼓”的音译名之一。
【达如】 藏族语“鼗鼓”的音译名之一。
【大阮】 形制较大的“阮咸”。音域比“正阮”低八度。《宋史•乐志一》:“照因自造苇籥、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诏许以大竽、大笙二种下大乐用之。”
【大塞箫】 形制较大的气道竖笛。管长约68厘米。开六个指孔,吹口与下指孔中间开上指孔,其余指孔平均分布。音域:g~d3。流传于黔桂滇交界地区。多为男子吹奏。参见“塞箫”。
【大三弦】 又名“书弦”。用于北方大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
【大筛锣】 又名“低音锣”、“大白锣”、“小白锣”。音低而庄严、深沉。参见“筛锣”。
【大笙】 泛指管数较多的笙。至宋元时期又称“巢笙”、“居巢”。宋代景佑年间,李照造过一种“大笙”,连同“大竽”被用于宫廷雅乐。《宋史·乐志》:“照因自造苇籥、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稽凡十一种,求备雅器。诏许以大竽、大笙二种下大乐用之。”
【大晟匏】 宋代宣和元年,蔡攸应宋徽宗诏书制乐,将“七星”、“九星”、“闰余”三种笙,统称“大晟匏”。《宋史·乐志四》:“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二曰九星,三曰闰余,莫见古制。匏备八音,不可厥数,今已各分太、正、少三等,而闰余尤无经见,唯《大晟乐书》称‘匏造十三簧者,以象闰余’。”
【大圣铜】 “钟”的避讳称。后唐皇帝朱全忠(朱温)名字中“忠”与“钟”谐音,故须回避“钟”音。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清异录》:“朱全忠时,号钟为大圣铜,避讳故也。”
【大圣遗音】 传世唐代名琴,雷氏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神农样,棕黑相间漆,蛇腹断间小牛毛断纹。金徽玉轸。龙池作圆形;凤池作方形。琴底上方刻“大圣遗音”四字,池下刻:“包含”印章。池旁刻:“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琴腹内铭:“至德丙申。”音色松脆响亮,为稀世珍品。
【大晟钟(鐘)】 宋徽宗时铸造的“景鐘”,形似“镈”,名“大晟”,以兆太平。共十六件,以十二律定音。《宋史·乐志一》:“徽宗锐意制作,以文太平。于是蔡京主魏汉律之说,破先儒累粟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指为律度,铸帝鼎、景钟。乐成,赐名大晟。”今仅存四件,其南吕中声一钟在大陆,“夷则”、“无射”、“南吕”三鐘则流落海外。
【大四胡】 ①蒙古族“低音四胡”的俗称。参见“四胡”。

②改良的低音胡琴。由中央民族广播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研制。木面,设杠杆弦码。琴柄为指板,设琴筒侧。奏法同大提琴,定弦:C-G-d-a。王仲丙、王贻距《概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对低音弓弦乐器的改革》:“1962年12月试制,设计了一种解决檫弦点的杠杆琴码。”(《乐器》1983年第2期)

【大唢呐】 形制较大的唢呐。清代唢呐已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唢呐音区相对较低。《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唢呐有大、中、小三种,最小者一名哜呐,音色优美,尝与丝竹合奏,红木管,铜口芦哨亦分大小,大者音低;小者音高。”参见“哜呐”。
【大堂鼓】 鼓腔较大的堂鼓,直径可达1米以上,发音宏亮、低沉。常置于古城的鼓楼上作为报时或警戒。被称为中华第一大鼓的“龙华皋鼓”,鼓面直径达3.2米,鼓腔由108块木板拼成,鼓高2.5米,鼓腹直径4米。鼓槌名”双龙嬉珠槌”,长88厘米,槌头圆形似珠,周身雕双龙。在节日喜庆,大堂鼓常与锣、钹合奏,也用于器乐或戏曲、歌舞。
【大鞀】 形体较大的“鞀”。也称“鞞”。《宋书·乐志一》:“小鼓有柄曰鞀,大鞀谓之鞞。”
【大鞉】 即“大鼗”。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汉以大鞉施于大傩,亦一时之制也。后世无间焉。”
【大鼗】 形制较大的鼗。也称“麻”。汉代用于傩祭。《后汉书·礼仪志中》:“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卑制,执大鼗。”
【大提琴】 特指形体大的“提琴”。非现代“大提琴”。清代末的低音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大提琴长三尺,槽大六寸八角形。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弓用马尾百二十茎。音量乃胡琴中最大者,多低音。”
【达提吐】 即“决篥杰”。
【达体吐来】 即傈僳族的“笛朽篥”。
【大筒】 ①擦奏弦鸣乐器。构造同二胡,音色有个性。又称“花鼓大筒”,四川称“胖筒筒”,鄂西称“钩胡”,鄂西南称“蛤蟆翁”、“翁胡”。湖南花鼓戏乐队的主奏乐器,也用于“长沙丝弦”和“祁阳小调”的伴奏。也流行于山西、江西等省。

②纳西族“胡琴”的别称。

【大铜钹】 ①形体较大的铜钹。《新唐书·南蛮传·骠》:“龟兹部有羯鼓”、“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八。”

②“布哉”的俗称。

【大铜角】 ①出音口作筒形的铜角。常与“小铜角”配对吹奏,大、小铜角长度相近,惟大者筒口较大。明代宫廷大铜角制作纹饰精细。《明会典·工部·仪仗四》:“大铜角一对,以铜为之,高三尺四寸八分,硃漆描金,升降云龙文。”清代大铜角也称“大号”,由上下两节焊接,上节为细长圆锥柱;下节类粗筒,似梵钟。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大铜角,一名大号,上下两截,形如竹筒,本细末大。”用于军队也称“军号”。参见“小铜角”。

②“铓筒”的俗称。

【大铜钟(鐘)】 大型铜钟的泛称。特多指某寺庙的梵钟。为宋神宗朝铸造的铜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宋铜鐘》:“金坛慈六寺铜钟,宋元丰二年铸,声甚清远。”
【大头号】 “布巴”的俗称。
【达吾勒帕孜】 即“达吾勒帕兹”。
【达吾勒帕兹】 击奏膜鸣乐器。木制鼓框上蒙皮,并绷有皮绳,下有三只柱脚。哈萨克族用于狩猎和战争。
【大弦鼗】 拨奏弦鸣乐器。形似三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大弦鼗,长二尺八寸,三弦。龙头四寸八分,槽六寸,厚一寸二分,两面虺皮。弹用指甲,高音部乐器。”
【大箫】 形制大的“排箫”。因管数相对比“小箫”多,故称。《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郭璞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参见“筊”。
【大型改革扬琴】 蒋颂政《介绍大型改革扬琴》:“比401扬琴稍大,音域扩大,转调方便,手臂横向运动。音域五个半八度,半音齐备。”(《乐器》1975年第3期)
【大型立式低音琵琶】     弹拨为主,拉弦为辅的低音乐器。何仁钦《大型立式低音琵琶的设想》:“定弦D1、G1、D、G。盖覆手为弦码;设音品。”(《乐器》1976年第2期)
【大吟】 北宋时,高丽国的“大横笛”。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元丰四年,高丽国遣使催思齐,副李子威,朝贡并献乐器。”“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乐器有‘嘉配琴’,谓笛为‘大吟’。”
【大竽】 特指宋代景佑年间李照改良的竽。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题图:“大竽。”
【大籥】 即“产”。《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
【大乐铜角】 用于大驾卤簿前部的铜角。清·福格《听雨丛谈·大驾卤簿》:“民尉十有四人,治仪正一人,前部大乐铜角四、小铜角四、金口角四,和声署史十有二人,革輅驾马四。”
【大匀锣】 清代设十三面一架的云锣,锣的数量较多,故称。清·江藩《乐县考·匀锣说》:“今大匀锣有十三面者,备十三字也。予闻说而叹曰:非熟于今乐者,岂能有如此神解哉。”“其定音之一,在九匀锣的十个字谱上加亿、伬、仜三字。”《乐县考·匀锣字谱》:“乙、四、合;仩、尺、上;凡、五、六。此九匀锣式也,若十三面则加亿、伬、仜三字耳。”
【大章】 传说尧时的十五弦瑟。《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大正琴】 也称“凤凰琴”。因发明于日本大正年间,故称。由名古屋人森田五郎创制的拨奏弦鸣乐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俗称“大众琴”、“和平琴”、“娱乐琴”、“中山琴”、“胜利琴”等。
【大众琴】 即“大正琴”。
Dai        
【代抃】 “拍板”的别称。“抃”为拍手之意。《吕氏春秋•古乐》:“帝喾乃命人抃。”汉•高诱注:“两手相击为抃。”古人最早以拍手为节奏,后以板取代,演为拍板,故有“代抃”之称。《通典•乐四》:“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乐器门•代抃》:“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掌[韦]连之,击之以代抃。”
【呆呆哩】 即土家族“咚咚亏”。
【傣丁】 ①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傣族语原意为“琴”。分为“丁罕”、“丁胆”、“丁列”三支。流传于德宏、思茅、临沧等地的傣族。

②傣族语“西玎”的音译名之一。

【呆多】 即哈尼族的“当迪”。
【代甲】 同“替指”。俗称“假指甲”。清•黄镇《五知斋琴谱•琴斋八则》:“代甲、护指,以雁翎管剪合如法。须购哈密胶,锉粹为末。用细罗饰过。以津唾粘贴。至十日半月不落。如无哈密胶,即弓匠所用之胶亦可。虽沐浴净面,具无碍。至于旧膏药,则太陋也。”
【玳瑁笛】 用玳瑁制作的“笛”。北宋嘉祐年间,王畴曾考虑以“玳瑁笛”来定宫廷的音律。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嘉祐中,王畴欲定大乐音律。尝就成都房庶取玳瑁古笛,以校金石,然则笛之为器,岂特玉与竹哉。”
【带笙手风琴】     能兼笙音色的手风琴。广州钢琴厂 司徒适,广州部队歌舞团曾健《带笙手风琴》:“集中芦笙和加键笙的特点,在铜笙苗上加键。使之与键盘联通或切断。可弥补乐队中无人吹笙。”(《乐器》1978年第4期)
Dan      
【丹不尔】 拨奏弦鸣乐器。《清会典》:“丹不尔刻桐为体,以大匏为槽。”“直柄,面平背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柄上设二铁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纳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
【丹布尔】 即“丹不尔”。也译作“弹普”。清《新疆图志》卷四十八:“铜弦谓之弹普”。
【丹不拉】 拨奏弦鸣乐器。清代宫廷宴乐廓尔喀部乐乐器之一。以大葫芦为音箱,琴柄亦指板。二轴,每轴系二铁丝弦。《清朝礼器图式•乐二》:“丹不拉,刻桐为之,通长三尺一寸六分。柄直面平,背圆。厚一寸七分,长二尺三寸一分,上广一寸六分二厘。近槽面渐丰至三寸,槽长八寸五分,广如之。以大匏为槽,背厚六寸五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长三寸九分,轴下以二铁为山口,一穿孔纳弦,一以承弦。柱用角,广一寸二分。”
【丹不勒儿】 击奏膜鸣乐器。藏族、蒙古族用于喇嘛庙的“鼓”。
【丹不楞儿】 即“丹不勒儿”。
【单打】 一种平面锣,也称“手锣”、“手托”。外形似盘,无脐,面径约14厘米。不设锣绳。演奏时,托于手掌,弯头木槌敲奏。流行于广西桂西,广东等地的壮族、侗族、瑶族。用于民间器乐、戏曲彩调、邕剧、桂南采茶戏。
【单大笛】 单支唢呐在鲁西南鼓吹乐中的俗称。
【单铎】 持柄摇动发音的铎。用于宋太常乐舞。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圣朝铎制有二,有木为单头者今太常用之,所以引文武之舞也。”至金元时期,一直用于宫廷礼乐。《元史·礼乐志》:“宫悬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单铎、双铎、铙、錞、钲、旌、纛各二。”参见“双铎”。
【单鼓】 满族也称“单面鼓”、“单皮鼓”、“单环鼓”、“太平鼓”,是萨满巫师跳神时用鼓,单鼓呈扁圆形、团扇形、桃形,也有八角形的。蒙牛皮、羊皮或驴皮,鼓圈用铁条弯成,鼓圈连延为鼓柄,柄长约12厘米。鼓柄缠布条、皮、麻绳,鼓尾设2~3组套小铁环。击棒称“鼓鞭”,用木或竹篦制。演奏时由左手持柄,右手执鼓鞭击鼓面,同时不断摇动铁环发声。流行于满、汉杂居地区,用于萨满祭祀。请·杨宾《柳边纪略》:“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
【单姑古】 东巴文“拉线口弦”的音译名。
【单环鼓】 “撒满鼓”的俗称。单面鼓,膜背中央设一圆环为抓手,故称。
【单排凤首箜篌】 《单排凤首箜篌技术鉴定在沪召开》:“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乐器》1981年第2期)
【旦匏】 京族语“独弦琴”的音译名。
【单皮鼓】 即满族“太平鼓”。
【掸然】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苗族语“掸”指竹筒,“然”指声音,“掸然”意能发音的竹筒。苗族语也称“敢然”。因开三个孔,汉族称“三眼箫”。流行于贵州的织金、六枝一带的苗族。
【单扫】 朝鲜族语“短箫”的音译名。
【单鼗】 单个鼓体的鼗。《金史·乐志上》:“文舞所执籥、翟各六十四,武舞所执朱干、玉戚各六十四,引舞所执旌二,纛二,牙杖二,单鼗二,单铎二,双铎二,金铙二,金錞二,金钲二,相鼓二,雅鼓二。”
【单鼗鼓】 即“单鼗”。《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单鼗鼓二十六。”
【单弦琵琶】 即藏族“毕旺居吉巴”。
【单弦琴】 即藏族“毕旺居吉巴”。
【单竹箫】 即“洞箫”。为区别于排箫,故名。竖吹。清·张台歧《蒿菴闲话》:“洞箫,即今人所吹单竹箫,古人正名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
Dang    
【簜】 一说,“笙”或“排箫”类竹制乐器。周代用于大射礼。《仪礼·大射》:“簜在建鼓之间。”汉·郑玄注:“簜,竹也。谓笙、箫之属。”《说文·竹部》:“簜,大竹也。”
【铛铛】 一种平面锣,也称“铛子”。形似云锣,无脐,面径约15厘米。系于手架,敲击。流传于蒙古族、藏族、汉族等地。福建泉州唐代建开元寺大殿斗拱上,饰有击铛铛的木雕飞天。多用于佛教、道教仪式,也用于河北民间吹打《吹歌会》。
【当迪】 拨奏弦鸣乐器。哈尼族称“玎七里”、“呆多”、“哈得”、“和玛”、“纠鲁布”等。长约60厘米,设三根弦。定弦:a-d1-a1;c1-f1-c1#f1#b1#f1
【当哈拉】 摇奏体鸣乐器。原为萨满巫师所用法器,形制与“铃鼓”相近。传统“当哈拉”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将薄木板弯曲成鼓圈,单面蒙皮,鼓圈周围装有许多活动小铁环。拍击鼓的同时也摇响铁环。
【当篥】 边棱音气鸣乐器。管长18厘米,音阶:c2-d2-e2-f2-g2。流行于云南西蒙、沧源的佤族中。年轻人用于社交和表达爱请。
【当嘹】 即瑶族“铜角”。
【铛锣】 也称“堂锣”。清·叶梦珠《阅世篇·纪闻》:“吴中新乐,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扳、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
【当木穷】 击奏膜鸣乐器。体积较小的“扁鼓”。体积较大的扁鼓称“额阿”,体积较小的称“额穷”、“当木穷”。流传于西藏地区的藏族。
【当奴】 击奏弦鸣乐器。即“竹筒琴”。流传于广西田林地区的瑶族、壮族中。南丹一带的瑶族称“扎绒”、“扎文筒”;田林一带称“当奴”。
【当努】 即“当奴”。
【当惹】 即藏族“骨笛”。又称“鹰笛”或“鹰骨笛”,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
【铛子】 “铛铛”的俗称。
Dao          
【蹈到】 击奏体鸣乐器。傣族克木人语意为“竹音叉”。用竹管制,每根定一音,上半部切开,呈对称的长瓦形,各根“蹈到”长短不一。演奏时,可一手持管,敲击另一手或自身的腰、腿部发音。也可用管底撞击地面发音,均属固定音高。竹管下端前后各开一孔。用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控制这两个孔,可改变音高。开启两孔,各按其中一孔或按闭两孔,可获四个不同的音高:d1#f1、a1、b1。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勐满等地的克木人中。多用于自娱,妇女尤爱。
【道儿】 傣族克木人“库洛”的音译名。
【稻秆笛】 ①双簧气鸣乐器。因用稻秆制,故称。一端压扁为哨。通常开五个指孔。流行于云南佤族、阿昌族、拉祜族。

②即“筚纷”。

【稻管】 哈尼族称“窝夺”。
【道冠】 此指三弦琴鼓低端的缚弦。四川音乐学院乐改小组《漫谈大三弦改革》:“设计松弦器,装在琴鼓的低端,取代原来的‘道冠’。”(《乐器》1978年第4期)
【导管笙】 设导管连接指孔的笙。江苏省昆剧院朱杰《二十五簧导管笙简介》:“导管笙是方笙音位和园笙音位相结合的改良笙。其笙苗从原来的三排十四、十七簧,增至四排二十五簧。因它的第三排笙苗设在第二、第四中间,手指无法插入按孔,故设导管接通按孔于外,解决难题。”(《乐器》1986年第1期)
【刀兰艾介克】 即“刀朗艾捷克”。
【刀朗艾捷克】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哈尔扎克”。因塔里木河沿岸居民被称为刀朗人,故称。一说,源于波斯库尔德地区,沿丝绸之路传入。清代宫廷将其归于回部乐。“十二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琴体用硬木制,共鸣箱呈球形,前腔口鞔羊或驴皮;后腔口设音窗。全长约80厘米,设主奏弦1~3根,共鸣弦若干。一根弦的“刀朗艾捷克”主奏弦音高为c1,共鸣弦定弦:g-c1-d1-e1-g1-a1-b1-d2,音域:c1~c3。三根弦的“刀朗艾捷克”主奏弦定弦:d1-g1-c2,共鸣弦定弦:c-d-e-g-a-c1-d1-e1-g1-a1,音域:d1~d3。流传于新疆和田、莎车、麦盖提、喀什、巴楚、库车、阿瓦提等地的维吾尔族。
【刀朗热瓦普】 即“多朗热瓦普”。
【倒掖气】 吹奏膜鸣乐器。即“鼓珰”。也称“响葫芦”。《续文献通考》卷一零九引魏昆倚《晴阁杂钞》:“琉璃厂原为烧殿瓦之用,殿瓦之外,所制一曰响葫芦。小儿口啣,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
De  
【得】 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西盟佤族。用牛角制,长约30厘米,或用形似牛角的茶树根制,长约15厘米,中空,两端为出气口,大小不一。中间开一方孔,封置一片铜簧,吹奏时,两手分别开闭两端出口,可变换产生不同音高:d2-e2#g2#a2-b2
【得玎】 拨奏弦鸣乐器。布朗语又称“扒玎”、“玎朗”。“得”意为弹,“玎”意为琴,“得玎”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布朗玎”。
【得梨】 藏传“小唢呐”。用作藏传佛教法器。有两种形制:用于班禅乐的较小;用于金川乐的较大。《清会典图·乐器八》:“得梨,似苏尔奈而小,班禅乐所用,通长一尺六寸五分。中木管长一尺零二分四厘。金川乐所用,通长一尺五寸,中木管长九寸七分二厘。”
【德林】 即藏族“扎令”。
【德令】 即藏族“扎令”。
【得约总】 擦奏弦鸣乐器。缅甸古乐器的音译音。用于清代宫廷宴飨缅甸乐。形似小提琴,设三根弦。《清会典图•乐十二》:“得约总,木质中空,如扇形。通长二尺五分,面长一尺,上阔四寸五分,下阔五寸八分,中腰两旁弯曲如如意形者各九分。柄长五寸五分,颈围四寸四分,上半凿空,设弦轴三,形如艾叶,左二右一,各长二寸五分。柄上刻双鸟花文,长五寸,金漆面。槽末施木如塔形,以系弦扣,高一寸九分,髹朱。正中设竹柱承弦。面、背、柄均髤黑,绘金莲花文。以木弓系马尾八十余茎,轧之。”
Deng    
【等边扁六角筒二胡】 用等边扁六角形琴筒的“二胡”,筒长13.5厘米。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灯胡】 用于民间歌舞花灯伴奏的胡琴,故名。构造如“二胡”,琴柄用弯树根制,长约58厘米,定弦:a-e1。流行于云南、湖南、四川、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
【登闻鼓】 古代为谏言而设置的鼓,供百姓击鼓谏言。《魏书·邢罚志》:“阙左悬登闻鼓,人有穷宽则挝登闻鼓。公车上奏其表,是后民官读货,帝恩有以肃之。”

一说,登闻鼓最初由尧设置。宋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登闻鼓》:“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用下达上而施于朝,故曰登闻。”

Di                      
【迪】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拉祜族小三弦”。传说桃花仙子寂寞,送“迪”给拉祜人,以弹奏解愁。最初仅一根弦,后增一弦,最终增为三根弦。定弦:d1-g1-d2;c1-g1-c2;d1-a1-d2等。音域近两个八度。音色柔美。外侧两弦弹奏旋律,内弦弹和音。它特有的滑音,常用于独奏或歌舞伴奏。也用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艺人张老五擅长自弹自唱,曲目达120多首。代表曲有《澜沧悲调》、《倒板腔》等。
【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也称“篴”。

先秦时期,除了《周礼》、《诗经》、《尚书》、《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有“篴”之外,其他文献多称“笛”。笛在历史上的名称与实际形制和演奏方式变化较大。

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笛是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能吹七声音阶。对于贾湖骨笛的名称和演奏方式有两说:一、竖吹说。主张暂称“笛”;二、斜吹说,认为应称“龠”,后用竹制,称“籥”。骨笛无豁口,斜吹,发音原理同新疆维吾尔族鹰笛。

汉魏时期,所称“笛”和“长笛”都指竖吹笛。多用竹制,通过手指按侧孔来改变音高。一般为一个吹孔,六个指孔。《说文·竹部》:“笛,七孔筩也。”很多汉画像砖刻有竖笛形像,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中可清楚地见到九节形制的竖吹笛与四弦阮咸的合奏图。长沙马王堆三号汉轪侯墓出土的两支竹笛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竹制横吹笛实物,距今已2300多年。还有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西汉中期横笛、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汉代“横笛”。

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长笛、晋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也都指竖吹笛。现常有人把唐以前的笛误认为横吹笛。

三国时期,魏明帝以十二笛为律器,之后晋·荀勖始制律数计算更为精确的十二根竖吹笛为律器,并据经验得出“管口修正值”。在不设钟、磬的场合,乐队则把律笛作为弦乐器和歌唱的定调标准。《晋书·律历志上》:“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

隋代,竖吹笛仍称“长笛”,横吹笛则称“横笛”。《隋书·音乐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等十九种。”

唐代,笛在宫廷中使用十分广泛,在不同乐队里有竖笛,也有横笛。为了区别,横吹笛前缀以“横”字,称“横笛”;竖笛则直接称“笛”。十部伎中,天竺、高昌、龟兹、疏勒等部伎中所用横吹笛称“横笛”。清乐、安国、康国、燕乐等部伎中所用竖吹笛称“笛”。西凉伎中竖吹笛、横吹笛皆用,则分别称“笛”、“横笛”。《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西凉伎有……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唐代的竖吹笛中出现了吕才制作的规范化的尺八,在规模庞大的乐中恰与长笛和短笛(均为竖吹)配备在同一个乐队里。

盛唐时期,笛的形制繁多,有“双笛”、“两头笛”、“叉手笛”、“义嘴笛”等。笛膜始于唐代“七星管”,由刘系创设。开一个吹孔,六个指孔,一个膜孔。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又“唐制尺八,倍黄钟九寸为律。”《文献通考·乐十一》:“唐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为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慏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

宋代,竖吹笛衍生出了“箫管”、“竖笛”、“中管”、“尺八管”等名,出现长笛、笛与箫(排箫)和箫管的混淆的现象,至使沈括和朱熹刻意解释了它们的异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宋·朱熹在《朱子语类》里也作过这样的澄清:“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能用手指按半孔的方法在一支笛上吹出十二个半音。

宋末明初,笛色谱奠定了后来工尺谱的基础。在一支笛上形成七调指法。对后世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影响。

约明代起,对单管洞箫,直呼其为“箫”。《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箫,十二管(支)。以竹为之,长一尺八寸,间缠以弦线有六孔,前五背一。”对已形成“箫”的新概念。明末清初·张尔歧在《蒿菴闲话》中解释:“洞箫,即今所吹单竹箫,古人正名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清末·朱珔《文选集释》:“至古笛多用竖吹,而今则横吹,犹之古箫用比竹,今箫则用单竹。而今之箫直似古之笛,乃后世所变改耳。”

明清时期,昆曲和梆子腔伴奏中都采用了横笛,为现今所称的“曲笛”和“梆笛”的形制奠定了基础。

笛在历史上曾用过竹,玉、骨、玳瑁、金属等材料制作。

现“笛”指横笛,有膜孔。竖吹笛称“竖笛”、“竖箫”等。

【篴】 一说,“笛”的古称。《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玉篇·竹部》:“篴,同笛。”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笛。同墓的简册中有“篴”字。
【滴】 即“迪”。
【笛床】 置“笛”托座。为防“笛”滚落摔坏而设。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储之于箱,而氍毺、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简是焉,谓之傢伙。”
【笛吹】 “小篪”的别名。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今太常雅篪,长一尺二寸,则篪之小者,非尺有四寸大者也。孔子上出三分,名翘。后世有笛吹,谓之小篪。”参见“篪”。
【抵弟】 即“云板”。也称“抵递”。
【抵递】 即“云板”。傣族语的音译名。参见“韵板”。
【低调粗弦二胡】 降低二胡定弦音,用较粗的弦来获得醇厚音色。由王国潼、满瑞兴研制。《乐器》1983年第2期第9-10页。
【笛丢】 即高山族“口弦”。
【第二鼓】 “杖鼓”之一。原称“汉鼓”。后周武则天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二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宋代称“汉震第二鼓”。因在乐队序位第二,故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一说,“第二鼓”左边用竹棒击,右边用掌拍。《格致镜原·乐器类》引《羯鼓录》:“因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明矣。”原注:“第二鼓者,左以杖,右以手指。”
【第二弦子】 擦奏弦鸣乐器。“胡琴”的俗称。《续文献通考•乐十》:“胡琴,元宴乐器有胡琴。制如和必斯。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原注:“杨维桢《张猩猩胡琴引》序曰:胡琴在南为第二弦子,在北为今名。”
【地鼓】 “竹鼓”的俗称。流传于澜沧地区的布朗族。
【的光】 即“火者”。
【低胡】 ①纳西族的人面竹“低胡”,具有唐代“嵇琴”基本形态。

②添加指板的低音弓弦乐器。广州音乐学院袁介芳《低胡新探》:“琴面用桐木制成,采用大提琴式琴弓(弓毛扁平利于演奏和发音)。演奏时琴弓加在弦中。”(《乐器》1983年第2期)

【地籁】 边棱音气鸣乐器。开有侧孔的“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笛老挪】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三眼土洞箫”。民间用泥捏制的埙,形如梨或葫芦,中空。长约8厘米,最粗处径约6厘米。吹孔突起,指孔前并列两孔,背一孔。指孔全闭发a音;任开一孔发c1音;任开两孔发d1音;指孔全开发e1音。音色柔和。流传于云南文山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开春到农历八月秋收前吹奏。
【笛利】 即“笛列”。
【嘀哩芒】 边棱音气鸣乐器。彝族语“嘀哩”指笛,“芒”指老,“嘀哩芒”意为古老的笛。流行于云南勐海等地。
【的里嗒拉】 与普通横笛相似,无膜孔,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者称“直拉万亚莫”,音阶:g-a-b-c1-d1-e1-f1-g1-a1-b1-c2。中者称“直拉额蒿扎”,音阶:d1-e1-f1-g1-a1-b1-c2-d2-e2-f2-g2。小者称“直拉万念莫”,音阶:g1-a1-b1-c2-d2-e2-f2-g2-a2-b2#c3-d3。流行于云南石林、楚雄的彝族地区。用于独奏、合奏和为歌舞伴奏。
【笛篥吐】 即傈僳族“笛朽篥”的音译名之一。
【笛列】 单簧气鸣乐器。长约40厘米。近端节管壁镂长方形簧舌,舌根连节。开三个指孔,前二背一,第一、二孔近管尾,背孔近簧片。喇叭口用树叶卷成。音域仅五度。竖吹。音色圆润。流传于海南岛保亭、通什等地的黎族中。多用于自娱,禁止在水稻抽穗前吹奏。参见“改良笛列”。
【笛律】 用开有侧孔的十二支笛为定律器,称“笛律”。《晋书·律历志上》:“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因历代黄钟尺度有别,故律笛的尺寸也不尽相同。晋代,荀勖的十二律笛以“正声调”指法(即自下而上第五孔为宫音)为各笛律名,分别为:黄钟笛、大吕笛、太簇笛、夹钟笛、姑洗笛、仲吕笛、蕤宾笛、林钟笛、夷则笛、南吕笛、无射笛、应钟笛。
【笛膜】 贴于笛子膜孔的薄膜。常敦明《笛膜的采集和使用》:“有取竹衣或和人造薄膜,但采自芦苇的内膜最佳,芦膜的采集在每年小满前后十五天为宜。取膜的方法如图。”(《乐器》1994年第1期)
【笛膜盒】 储存笛膜的小盒,利于保鲜。参见“笛床”。
【笛哦玛】 即傈僳族“笛朽篥”的音译名之一。
【第三鼓】 即“杖鼓”。唐代原称“和鼓”。后周武则天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二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因在乐队里被排在第三位置,故称。以双手拍击。《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
【笛哨】 即“唢呐”。宋·周密《武林旧事·圣节》:“笛哨,潘俊。”潘俊为宫廷在册乐工。参见“哨笛”。
【低四胡】 用于阜新蒙古剧的“大四胡”。
【迪塔】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迪克”、“特格勒”,汉族称“基诺族三弦”。长约75厘米,定弦:d-g-d1;g-c1-g1。音色清脆、明亮,边弹边唱,传统曲目有《三脚笙》《打歌调》等。
【地筒】 自由簧气鸣乐器。“芦笙筒”的俗称。
【笛乌里】 边棱音气鸣乐器。一种短竖笛,仅长12.5厘米,开四孔,前三背一。竖吹,能吹五声音阶。流行于云南碧江县的白族支系勒墨人中。青年男女恋爱时吹奏,也作为信物。
【底箫】 有底排箫。明代始称。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底箫椟箫》:“陈旸《乐书》曰:‘宋朝太常箫,皆蜜底,十六管,从右手为头,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又曰:‘以律管通底,造成洞箫,十二律皆清声,与颂埙同律。协和亦依底箫。从右手起,黄钟至林钟,自夷则以上即开窍,次第至夹钟清而止,其音尤清亮,与底箫清正相参用之。’”
【笛朽篥】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决篥”、“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达体吐来”。多用金竹制,长约13厘米,U形豁口为吹口。一般开三个指孔,第一孔近底节;第三孔于全管二分之一处;第二孔在一、三指孔中间。单手即可按孔演奏。音阶:bb2-d3-f3-g3。亦有第四孔在第三指孔背部,右手食指按第一孔;左手中指、食指按第二、三指孔,左手拇指按背孔,可奏五声音阶:do~la。音色似竖笛。流传于云南怒江的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等地的傈僳族。
【第一鼓】 即“杖鼓”。原称“正鼓”、“两杖鼓”,也称“魏鼓”。后周武则天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二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因其在乐队里处于第一位置,故称。持双槌击奏。宋·陈旸《乐书·胡部·革之属》:“第一鼓:魏鼓、正鼓。”
【低音艾捷克】 20世纪60年代,维吾尔族音乐家和乌鲁木齐依堤伯克乐器厂师傅在改良成高音艾捷克后,继续研制而成的低音艾捷克。形同中音艾捷克。核桃木为材,增大共鸣箱。定弦:G-d-a-e1,音域:G~g2。采纳大提琴琴弓拉奏。参见“改良艾捷克”。
【低音东不拉】 拨奏弦鸣乐器。全长130厘米,腔宽约35厘米。柄嵌16品柱,半音齐备。粗羊肠弦二,定弦:D-G或D-A。指弹。参见“东不拉”。
【低音嘟噜】 形制较大的“嘟噜”。管端套竹筒一节,筒侧插长20厘米细竹为吹口。本管全长约100厘米,径3厘米,开四个指孔,前三背一,奏法如“嘟噜”。更长的“嘟噜”,下端指孔需动用脚拇趾按启。
【低音革胡】 由杨雨森研制的“低音胡琴”。形体比革胡大,演奏方式同革胡,定弦:E1-A1-D-G。
【低音根卡】 琴筒鞔蟒皮,四周设调节皮张力装置,弦码下增垫圆薄板,拉弦板和蟒皮间塞圆木球。腔中另隔内膜,两膜间置音柱。柄上增设指板,长150厘米,腔长13.5厘米。设四根弦,定弦:C-G-d-a。1958年,北京乐器研究所姚文林研制。参见“根卡”。
【低音横笛】 20世纪50年代产生。形如“横笛”,木或塑料制。长约75厘米。采用长笛键体系,共十五孔,半音齐全。音域:c~e3。流行于朝鲜族民间。
【低音葫芦琴】     结合膜振,板振的低音拉弦乐器。开封乐器厂 王梦贤《低音拉弦乐器葫芦琴》:“面板用桐木结合蟒皮。图二弦码的右脚压于上部板面;左脚压于下部膜面。”(《乐器》1980年第6期)
【低音奖】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形体较大的“奖”。流传于贵州六盘水地区。管长约110厘米。开六个指孔。下指孔、三指孔开在管身左侧;第二、五指孔开在右侧;第四指孔、六指孔开在正面。坐姿演奏,竖持。右手拇指、无名指按上两指孔;左手拇指、无名指按中两指孔;左脚拇指按下孔;右脚拇指按第二孔。音域:B~a。音色宽厚。主要用于独奏,与“奖”、“高音奖”的合奏称“公母合奏”。
【低音拉阮】 擦奏弦鸣乐器。改革拉阮系列中的低音声部拉阮。定弦:E1-A1-D-G。参见“拉阮”。
【低音锣】 又称“光锣”、“苏锣”。面径较大,有脐。因常用与程砚秋戏的伴奏,也称“程派锣”。音低而悠长,多用于悲剧。
【低音马头琴】 擦奏弦鸣乐器。1955年,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北京民族乐器厂在马头琴的基础上研制。最初设三根弦,后增至四根弦,全长182厘米,定弦:E1-A1-D-G。
【低音牛腿琴】 ①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李寄明、北京乐器厂研制。设四根金属弦丝,定弦:E1-A1-D-G。

②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李海生研制。共鸣箱借鉴“低音提琴”的构造加以改进。设四根金属弦,定弦:E1-A1-D-G。在侗族牛腿琴基础上研制的低音乐器。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低音牛腿琴》:“这把低音乐器,吸收了广西三江、融水一带侗、苗族牛腿琴的外形,借鉴低音提琴因素。面板采用云杉。琴弓用竹弓。”(《乐器》1993年第4期)

【低音四胡】

 

①也称“大四胡”、“好来宝四胡”。长约110厘米。采用八角形木制琴筒或竹琴筒,筒长约30厘米,径约18厘米。一端蒙皮。琴杆可拆卸、隼接。设四根弦,最初用丝、肠衣弦,现用钢弦。定弦:G-G-d-d,音域:G~d1。流行于蒙古族牧区或半牧区。用于说唱《好来宝》等伴奏。

②1962年,由中央民族广播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研制。木面,设杠杆弦码。琴柄为指板,设琴筒侧。定弦、奏法同低音提琴。

【低音扎木聂】 擦奏弦鸣乐器。196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研制。保留传统外形,腹腔内增桐木板,间撑音柱。施轨道式弦码,革面上敷一对木条,一端压于腔框,弦码脚分别立于木条上,以消减革面承力,帮助振动。设四根弦,定弦:c-g-d-a1
【笛韵】 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短笛。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猺乐器》:“笛韵,如常笛。差短。大合乐时众声杂作,殊无翕然之声,而多系竹筩,以相团舞,跳跃相之。”
【笛筝】 意为和笛之筝,以七声音阶定弦。晋代荀勖创用律笛。为与其中的大吕笛合奏而设置,故称。《晋书•历律志上》:“安,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宫当应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于五尺余。辄令太乐刘秀、邓昊作大吕笛以乐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词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唐代,笛筝曾被用于最重要的讌乐伎。《通典•乐六》:“贞观中,景云见,黄河清。协律郎张文收采朱雁天马之义,又制《景云河清歌》,名讌乐,奏之弦管为诸乐之首。乐用玉磬一、大方响一、”“笛筝一。”清代,曾在十三弦筝上重仿此制。《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十三弦筝,配七音以和笛。”
【递钟(鐘)】 一说,“编钟”的别称。或为音高递变之意。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递钟,编钟也。”
【地柱】 “七弦琴”音箱内的音柱。在面、底板凿槽时,留柱状原木;面、底板合成后,即成琴腔中的音柱。地柱位于琴七、八徽之间或七徽下一寸处。其柱形方或长方,高四寸五分。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地柱,方七分。当三、四山间。一云:当三山下安。”此处“山”即“徽”,系琴谱谱字。参见“徽①”、“天柱”。
【低仔】 彝族东巴文“碰铃”的音译名。
【地字号阮】 宋代宫廷收藏的四具绝品“阮咸”之一,分别名为天、地、元、黄。后被金朝掳掠,流入民间。《续文献通考·乐十》:“地字号阮。”“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太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姐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姐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者有如此者。”
Dian  殿      
【点鼓】 ①即“板鼓”。击示拍点,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卜鱼之用,等于点鼓或代拍板。南方之节乐器也。音同方外之小木鱼,其大者,音似大木鱼。”

②鱼鼓的俗称。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点鼓:小鼓,一名渔鼓。两面有皮。中、边皆有音不同,用以点眼。”

【殿角悬铃】 悬于殿角的“铃”。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注:“钱作琅铛。《汉书》作琅当。”清·仇兆鳌注:“《汉书·西域传》:琅珰,长锁也。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珰。”
【甸农达】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四孔草巴乌”。长25厘米。流行于云南红河州的金平、绿春一带的拉祜族苦聪人中。
【电声东不拉】 加装电声设备的中音东不拉。1980年,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
【殿庭笙】 即“兴隆笙”。外部装饰略有差异。《元史·礼乐志五》:“殿庭笙十,延祐间增制,不用孔雀。”
【钿筝】 镶饰螺钿等宝石的“筝”,后演化为筝的雅称。宋·陆游《无题》:“宝镜尘生鸾怅望,钿筝弦绝雁号差。”《广韵·霰韵》:“钿,以宝饰器。”
【点子】 一种平面锣。外形似盘,锣壁较厚。面径约10厘米。不设锣绳,系于竹圈。用弯头竹片敲击。流行于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土家族、布依族。用于宗教仪式、节庆等场合。
Diao        
【掉拨】 即“捍拨”。《文献通考•乐十》:“蛇皮琵琶,”“其掉拨以橡皮为之。”
【刁斗】 古代军中白天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铜制器具。
【彫鼓】 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一种鼓。《广雅·释祜四》:“彫,画也。”因鼓身绘有彩纹,故称。《荀子·大略》“天子彫弓。”杨倞注:“彫,为彫画,为纹饰。”信阳长关台楚墓竹简中有“彫鼓”
【吊锣】 有脐锣。又名“山西大吊锣”。山西戏曲用。音低,柔和。
【雕漆琵琶】 漆胎背板琵琶。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 松涛《D.P.S琵琶简介》:“D.P.S琵琶即漆雕琵琶。比红木琵琶成本低,工艺简单,不变形,防水、抗腐蚀、音色优美。”(《乐器》1983年第2期)
Die    
【垤施三弦】 形制独特,琴头大;琴箱小。全长约85厘米。琴箱以毛竹片拼成,径10~12厘米,厚约10厘米。张三根弦,定弦:b-f-b1或f-c1-f1。以带挂在肩上,用木拨弹奏,指甲按弦。音色明亮。流传于红河、元阳、绿春等地的彝族中。
【蝶式筝】 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设计,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制作。何宝泉《蝶式筝》:“1、面板中央以岳山隔开,两边设弦各设筝吗,如图。2、两边交叉定弦五声音阶,并插入半音岳山柱架弦,补全十二平均律。3、共鸣箱相通。4、左侧弦下有变音弦钩,转调时纳弦,以保持传统五声音阶的弦序。5、设脚踏止音装置。6、音域D-d3。6、设四脚可收叠琴架。”(《乐器》1981年第2期)
【碟子】 击奏体鸣乐器。用一根筷子敲奏的小碟。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
Ding        
【鼎】 壮族语指“天琴”。巫师用于祛病,民间也有流行。广西《宁明州志》:“女巫”“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
【丁】 ①景颇族对弦乐器的总称。参见“傈僳三弦”。

②傣族“琴”的音译名。参见“傣丁”。

【玎】 拨奏弦鸣乐器。景颇族语“三弦”的音译名。流行于云南德宏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的景颇族中。长约66厘米,定弦:d1-a1-d2
【丁崩巴】 即“丁罕”。傣丁的一支,傣族语意为“鱼形琴”。
【丁胆】 拨奏弦鸣乐器。“傣丁”的一支。也称“丁”、“森”。阿昌、德昂族称“牛腿琴”。用整段桐木刳成。长约65厘米。腔方,剡肩,覆松薄板。腔宽约16厘米。柄不设品柱。设三根弦,定弦:g-a-d1或c1-d1-g1。两根外弦为主奏弦,里弦为副弦。食指附义甲弹奏。流传于云南德宏、澜沧、临沧等地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参见“丁嘎那”。
【玎胆】 拨奏弦鸣乐器。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称“玎”,孟连县称“森”。阿昌族、德昂族称“马腿琴”。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澜沧、上允、景谷、临沧和德宏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地区。
【叮当】 西双版纳傣族语指“竹筒琴”。
【叮当夺】 击奏体鸣乐器。侗族、壮族、汉族的“三星锣”。侗族语称“三能拉”、“三嫩拉”、“叮当夺”。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叮鼎】 拨奏弦鸣乐器。壮族语指“天琴”。传说两个小伙砍柴,为避雨躲进山洞,听到水滴“叮叮”声受到启发,用竹、瓢、藤制成叮鼎。
【鼎叮】 即壮族“天琴”。也称“叮鼎”。
【丁丁】 平面锣“宁宁”的别称。流传于桂西龙州一带壮族中。传统用于原始巫舞演变成的道公歌舞。
【叮咚】 ①击奏体鸣乐器。也称“朗杠”。木杠系于木架而成。一说,源于收获季节击杠驱鸟兽。杠多选红麻树。一般设两根,或两根以上。长2~2.4米。可削杠定音,通常上杠发c1、g1;下杠a、e1。用一对短棒敲击杠的不同部位,可发多个乐音。演奏技巧丰富,节奏复杂,多用于自娱。流传于海南岛东方、白沙、保亭、乐东等地的黎族中。

②广西艺术学院 孔宪制,李海生《壮族民间乐器叮咚》:“全长1.12米,弦二;葫芦壳为音箱,直径20厘米以上,面板约1.5毫米,用当地松软的围塘木。琴杆上宽20厘米;下宽23厘米。亦作指板,分为三节,榫接。”(《乐器》1989年第2期)

【叮咚木】 即“叮咚”。
【丁多洛】 即傣族的“多洛”。
【玎多洛】 擦奏弦鸣乐器。琴体比西玎短小,长约60厘米。琴筒用椰壳、竹筒或木料制。筒蒙笋壳、薄板或蟒皮,弓毛夹于两弦间或在外拉奏。定弦:a-e1;c1-g1;或g1-c2;c1-f1。音域为一个半八度。音色圆润,音量比西玎稍大。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说唱伴奏。
【丁俄】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指“黄牛角琴”。也称“牛角丁”、“牛角琴”、“牛角胡琴”。形似二胡,长约65厘米。截牛角为筒,长约20厘米,径约8厘米,鞔笋壳、蛙皮或蛇皮,亦有覆薄板者,侧各开一音窗孔。木柄亦指板,设山口。张两根丝弦或钢弦,定弦:d1-a1,音域为九度。以金竹弓张马尾。流传于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
【玎俄】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为琴,“俄”为牛角,“玎俄”意为用牛角制的琴。汉族称“牛角琴”、“牛角玎”或“牛角胡琴”。长约65厘米,琴筒蒙笋壳、蛇皮或蛙皮。定弦:d1-a1,音域:d1~e2。音量较小,音色细柔。用于独奏、与筚朗叨合奏或伴唱。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家男女青年约会时,常拉奏玎俄表达爱情。
【丁嘎那】 擦奏弦鸣乐器。“笋壳琴”的音译名。形似二胡。长约30厘米。龙竹为筒,腔口覆笋壳。桐木为柄,设一轸一丝弦。无千斤。定弦:d1,音域d1~e2。用细竹马尾弓拉奏。多用滑音,音色柔和细腻,高音如吹叶声。流传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盈江、陇川、保山等地区的傣族。
【玎嘎那】 擦奏弦鸣乐器。因琴筒蒙笋壳,也称“笋壳琴”。形制较小。长约30厘米,琴筒竹制,张一根丝弦。运马尾弓拉奏。定弦多为d1,音域:d1~e2。音色细柔,高音尖锐,如木叶音色。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多用于独奏、伴唱或自娱。青年男女爱恋时,小伙子常用来为姑娘伴唱情歌,表达爱慕之情。
【丁光】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指“象脚鼓琴”。20世纪20年代德宏歌舞团创制。形似“丁嘎那”,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丁光”,长约45厘米,以杨木或松木制琴筒,覆桐木薄板。圆木柄,设千斤。定弦:d1-a1。竹或木马尾弓拉奏,弓毛可设在两弦间或两弦外。音色悦耳,如吹叶声。用于歌舞、器乐、傣戏。中音“丁光”比高音丁光略大,桃木琴筒。定弦:g-d1,音色浑厚。低音“丁光”,长98厘米。木棉木琴筒,筒长30厘米,面板开S形音窗一对。定弦:d-a。有三根弦的低音“丁光”,演奏方式如大提琴。
【玎光】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指琴,“光”指鼓,意为“鼓琴”。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玎光”定弦:d1-a1,音色悠扬悦耳,发音与吹木叶声近似;中音“玎光”定弦:g-d1;低音“玎光”定弦:d-a。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在傣族民间“玎嘎”那的基础上改进,琴筒取象脚鼓造型。可独奏、合奏或伴奏。代表曲目有《赶摆之夜》等。
【丁郭叨】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指“西玎”。指琴用筒椰壳或葫芦制的“西玎”。
【丁郭理】 琴筒用木或竹制的傣族“西玎”。
【丁罕】 拨奏弦鸣乐器。“丁罕”,傣族语意为横持之琴。傣丁的一支。也称“丁三腮”、“丁崩巴”。形如鱼,整木刳成,选香椿木为材,腔覆薄竹板。长约70厘米,腔宽约16厘米。柄设五品。张三根弦,定弦:c1-d1-g1。食指附义甲弹奏。流传于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
【玎罕】 拨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指琴,“罕”为横持之意,“玎罕”意为横持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三腮”,“腮”指琴弦,意即“三弦琴”。云南瑞丽的傣族语方言称“玎崩巴”。“崩巴”指鱼,意即“鱼形琴”。外形似“玎胆”而稍大。共鸣箱用整块香椿木挖成,蒙竹制面板。长约70厘米,面宽约6.5厘米,琴杆较窄,上设五个品。演奏方法同玎胆,用牛角片拨弦。定弦:c1-d1-g1,音域:c1~d2。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技巧和用途也同“玎胆”。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深受傣族青年喜爱。代表曲目有《相爱歌》等。
【丁黑】 擦奏弦鸣乐器。指“董棕琴”。也称“丁”、“独弦琴”。形似二胡。长约80厘米。多截龙竹为筒,筒长20厘米,径10厘米,前腔口覆笋壳;后腔收敛。竹条拼为方柄,设一轸,取董棕为弦。缠千斤。音域:c1~a1。竹篾弓,长60厘米,张竹丝缕。音色纤细柔和。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猛腊、景洪等地的傣族克木人中。
【玎黑】 擦奏弦鸣乐器。因用董棕丝为弦,也称“董棕琴”。又称“玎”、“独弦琴”。音色柔美纤细,多用于独奏。常于节日喜庆场合或在夜晚拉奏。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地的彝族支系克木人中。小伙子夜间与姑娘幽会时随身携带,用琴声倾吐爱慕之情。
【丁朗】 即布朗族的“赛丁”。
【玎朗】 拨奏弦鸣乐器。布朗族语又称“得玎”、“扒玎”。“得”意为弹,“玎”指琴,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布朗玎”。形制多样,外形如阮。长约80厘米。用木斫成。腹腔盖木板。音箱多扁,也有椭圆、桃形、冬瓜形、上方下圆形等。今琴箱多选椿木、桑木或楠木制。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双江、永德等地的布朗族。
【丁列】 拨奏弦鸣乐器。“傣丁”的一支。也称“丁细腮”、“丁省”、“哩丁”。傣语“丁列”,意为弹拨之琴。形如鱼,整木刳成,选材刺桐木。长50~100厘米。腔覆松薄板,宽约25厘米。柄设六至七个品。张四根钢弦,定弦:#c-#c-#f-#f或e1-e1-a1-a1。用拨弹奏。流传于云南思茅、临沧一带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尤其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聚居区。用于傣族说唱。日常自娱等。20世纪70年代改良琴腔,增设品。
【玎列】 傣族语“玎”指琴,“列”意为弹,“玎列”意为“弹奏的琴”。傣族语也称“玎细腮”,“细”为四,“腮”指,意为“四弦琴”。傣语又称“哩玎”,“哩”为弹拨,意即“弹奏之琴”。临沧地区称“玎列”,思茅孟连县称其为“玎省”。 形如长柄琵琶,共鸣箱呈椭圆,蒙桐木板。张四条钢,两两同度,定弦:c1-c1-f1-f1。现发展出大、中、小三种,扩大了音域,多用于民歌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独奏。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和临沧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盛行。
【丁麦波】 击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意为“竹筒琴”。“丁”指琴,“麦波”指“龙竹”,意为“竹琴”。体形较小,能发四个音。
【玎麦波】 即“丁麦波”。
【丁宁】 即“钲”。《国语·晋语》:“赵宣子曰:是故伐备钟、鼓,其声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三国吴·韦昭注:“丁宁者,谓钲也。”
【玎七里】 即哈尼族的“当迪”。
【叮琴】 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傣族。代表曲目有《竹楼情深》。
【玎琴】 “玎琴”是“玎胆”和“玎列”的统称。流行于云南西南部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族居住区。多用于独奏和情歌、说唱伴奏。
【玎冉】 即布朗族“牛腿琴”。
【丁三腮】 即“丁罕”。傣丁的一支,傣语原意为三弦琴。
【丁省】 即“丁列”。“傣丁”的一支。思茅、孟连地区傣语的音译名。
【丁烷气体加热式笙斗】 防止笙簧片积水的装置。上海音乐学院吴爱国:《丁烷气体加热式笙斗》:“试过碳棒加热;酒精炉燃烧加热;变压电热丝加热等方案,最后同川沙广播器材厂张仁荣师傅协作制成”,“优点1、重量比热水加温笙斗轻。2、费用低,使用三四小时,只需三分钱。3、使用携带方便。4、加热时间长。”(《乐器》1985年第2期)
【丁西】 即“西玎”。
【玎西】 即傣族“西玎”。
【丁细腮】 即“丁列”。“傣丁”的一支。傣语原意为四弦琴。
【丁夏】 藏族“碰铃”的音译名。
【丁响】 藏族“碰铃”的音译名。
【叮响】 碰奏体鸣乐器。纳西族钹形碰铃。
【定音二节套管变调笛】 谢瑞云《定音二节套管变调笛》:“黄铜制作,内衬竹管。转动套管实施转调。”(《乐器》1974年第4期)
【定音蜂鼓】 一种改良蜂鼓。1987年,广西黄仲裕、张颖中与苏州民族乐器厂研制。十面一套,玻璃钢鼓框,设鼓皮调节装置。配金属架。音域:A~e1
【定音排蜂鼓】 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黄仲裕,张颖中《广西系列定音蜂鼓的研究与改良》:“1985年设计了一套机械定音排蜂鼓。鼓腔用玻璃钢。共十面,八竖;二卧,音域A-e1。”(《乐器》1988年第6期)
Diu
【丢目】 即“苗笛”。苗族语指“四孔苗笛”。
Dong          
【洞】 唇簧气鸣乐器。藏族语“法螺”。
【董】 即“贝”。藏族语“螺号”的音译名。
【冬】 独龙族语“铓”的音译名。
【洞巴】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董巴”。景颇族语意为“牛角笛”。景颇族载瓦支系称“比切”、“比克”。构造类似唢呐,规格不一。取质地较软的小米果木或盐水果木为材。管身为圆锥形,长约30厘米,由三节组成,开有五或六个音孔。信子用木或鹅毛管制,哨用麦杆或稻杆制。喇叭口用木或牛角制,长约21厘米。开五至六个指孔,大多为六孔。管的首尾镶有铜箍,并刻有图案花纹。音阶:g1-a1-c2-d2-e2-f2-g2-a2。原生态的洞巴长60~70厘米,下端不设喇叭口。音色浑厚,流传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多用于节庆。
【董巴】 即景颇族的“洞巴”。
【咚巴】 即“冬巴克”。一种大型铁皮鼓。参见“纳格拉”。
【冬巴克】 击奏膜鸣乐器。维吾尔族的一种大型铁皮鼓。常与“纳格拉”配合演奏。
【东不尔】 拨奏弦鸣乐器。琴腔似“东不拉”,在“三弦”和“东不拉”基础上创制而成。琴头、弦轴、琴杆和指板与三弦相似,共鸣箱与东不拉相似。共鸣箱用硬木拼接,长约90厘米。腔覆松、云杉、红柳薄板,宽约18厘米,腔长约30厘米,厚约6厘米。设两根弦,羊肠或丝。定弦:b-e1;d1-g1或c1-g1;d1-a1。音域为两个八度。流传于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锡伯族居住区。
【冬布尔】 即“冬不尔”。
【东不拉】 拨奏弦鸣乐器。原意为弦乐器。亦译作“冬不拉”、“东布拉”等。背板以整块松木或红柳木刳成,腔覆松木面板,开一圆音窗,板后施一横音梁。全长约90厘米,腔宽约15厘米。腔底平或椭圆形。柄细长,用弦缠八道品,可移位调律。张两根羊肠弦,定弦:c-g或d-g。流传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巴里坤、木垒及甘肃阿克赛、青海海西等地的哈萨克族中。
【东布拉】 即“东不拉”。
【冬不拉】 即“东不拉”。
【侗笛】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介各”、“济各斯”、“各笛”、“草笛”。多取材水竹制,亦用紫竹、金丝竹或黄枯竹等制。管长约35厘米,管身开六个指孔,竖吹。规格不一,筒音各异,常用F调,音域:c1~f2bE调侗笛音域:bb~be2;D调侗笛音域:a1~d1。音色圆实。民族风格浓郁。也可用鼻孔吹奏,兼唱情歌。亦作叙事诗或酒歌伴奏。流传于贵州西南的榕江、从江、黎平,广西的三江,湖南道通等黔、桂、湘交界地区的侗族。
【咚咚亏】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早古得”、“呆呆哩”。用竹制。长15~20厘米,削平管壁,镂长方形簧舌。上端开三或四个指孔。三孔咚咚亏音阶:g-c1-d1-e1或c1-d1-e1-g1;四孔咚咚亏音阶:g-c1-d1-e1-g1或c1-d1-e1-g1-a1;第三指孔多作装饰音。音色柔厚。流传于湖南湘西得龙山、保靖、桑植、永顺,湖北鄂西的来凤、鹤峰等地的土家族中。多用于自娱。
【咚咚奎】 即土家族“咚咚亏”。
【董嘎尔】 即“贝”。藏族语“螺号”的音译名。
【董果木】 苗族“芦笙筒”的音译名。意为“筒子芦笙”。
【东锣】 即“包包锣”。
【冬锣】 即“包包锣”。
【冻思】 即“贝”。藏族语“螺号”的音译名。
【东宛】 “筝”的别称。原为文人收藏乐器的雅号。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筝》:“《道籥》:筝,一名东宛。”
【洞箫】 “箫”名称的历史演变,造成“排箫”与“洞箫”的混淆。现今的“箫”指单管洞箫,竹制,无底,开有侧孔,竖吹,自由口风。唐代以前的“箫”指多管排箫,竹制,有底,每管发一音。声学上,前者属“开管”共鸣;后者属“闭管”共鸣。洞箫属前者,因管身上下通,也称“筒箫”、“通箫”。

单管箫一般都以手按侧孔来改变管内气柱长度来吹出音高不同的音。单管箫长短通常按调性需要而定,侧孔数不尽相等,一般为四至六孔,或设一膜孔。单管箫的吹口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箫上端吹嘴气道吹出的气流形成固定口风;另一种是可以通过双唇控制气流缓急来调节音色。单管箫的边棱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边棱斜面在吹口外侧,如唐代尺八;另一种是边棱斜面在吹口内侧,如现今洞箫。

汉代曾称“排箫”为“洞箫”,造成宋以后将“排箫”误解为无底箫。汉·王褒《洞箫赋》:“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

魏晋时期仍有称“排箫“为“洞箫”的情况。很多汉魏画像石表明,当时兴排箫,而对洞箫有底或无底有不同说法。宋·陈旸《乐书·雅部》:“古有洞箫,无底。”“今按习所以律管通底,造成洞箫。十二律皆清,声与颂埙同律。”《资治通鉴·汉元帝竟宁元年》:“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元·胡三省音注:“如淳曰:‘箫之无底者也。’杜佑曰:前代有洞箫,今无其器。”

明代,把“单管箫”简称“箫”。竹制无底,竖吹,自由口风,通常有六个指孔,前五背一。与今洞箫相似,亦称“单竹箫”。《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箫,十二管(支),以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六孔。间缠以弦线,裹以锡箔。无底,直吹之。”为现今“洞箫”概念的开始。

单管“洞箫”之名到清代才确定,它的实际形制早在汉代就已有之。当时称称“笛”或“长笛”。

【东字锣】 即“包包锣”。
【冬子锣】 一种平面锣,也称“小钩锣”。外形似盘,面径约10厘米。不设锣绳。托于手掌,不包布头的锣槌敲奏。音色比钩锣高亢。流行于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来凤,湖南湘西等地的土家族。
【董棕】 傣族“董棕琴”的简称。
【董棕琴】 “丁黑”的俗称。傣族支系克木人的拉弦乐器。因用董棕为弦,故称。
【侗族大琵琶】 也称“比巴劳”。其形各异,大多形似三弦,琴柄不设品柱。长约105厘米,腔宽约18厘米。多樟木刳,腔覆面板而成。设三至五根丝弦,定弦为:c-d-a;c-d-d-a;c-d-d-a-a;c-d-d-a-a。音色浑厚、饱满。用于伴奏叙事歌,常由老人自弹自唱,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庄严气氛。
【侗族芒筒】 自由簧气鸣乐器。侗族语也称“筒卜”。
【侗族琵琶】 也称“衣”、“黑衣”、“比巴”。共鸣箱有多种形态,前覆面板,内有音柱,面板偏下处设竹质琴码,琴柄似三弦而略短,不设品。设三至五根丝弦。分大、中、小三种形制。用骨或角制拨子,演奏多取坐姿,音箱置于右腿,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弦按弦,右手持拨弹奏。第二、第三弦或第四弦常作空弦伴奏,音色清澈、明亮。用于伴奏民歌演唱。流传于贵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三江、融水,湖南通道等地的侗族中。多用于《侗族大歌》、《琵琶歌》或侗戏、独唱、对唱伴奏。参见“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
【侗族小鼓】 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等地。鼓框以衫木拼接,高约6厘米,髹红漆,墩形,规格不一。鼓侧钉一短皮条,供系绳绦。两面腔口鞔牛皮,三排铜钉固定,面径约22厘米。手提绳绦,用槌敲击。用于《踩堂歌》伴奏或节庆、婚丧场合。
【侗族小琵琶】 也称“比巴拉”。其形各异,形似三弦或忽雷,琴柄不设品柱。长约55厘米,琴身用杉木或硬杂木挖制。琴头长约10厘米,琴杆呈半圆柱状,无品,常用线做把位记号,音箱有卵形、桃形、椭圆形、八角形、梯形等多种,薄桐板为面,上有若干圆形出音孔,设三至四根丝弦,定弦:f1-g1-d2或f1-g1-g1-d2
【侗族中琵琶】 也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其形各异,形似三弦,无品。长约80厘米,多用整木刳,腔覆面板而成。设三至五根丝弦,现张尼龙弦或金属弦。定弦:c1-d1-a1;c1-d1-d1-a1;c1-d1-d1-a1-a1;c1-d1-d1-a1-a1。音色柔和、圆润,用于伴奏叙事歌。
Dou
【斗】 特指笙斗。供插笙管的气室,有吹嘴。汉代前多用葫芦制,唐代起渐改用木制,近现代用金属制。《宋史·乐志十七》:“匏,笙也。攒之以斗。”
【斗塔】 拨奏弦鸣乐器。“独它尔”在清代的音译名。流行于维吾尔族。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缠回音乐,新疆缠回之平民”“宴客时乐宾之乐,以鼓为主。”“三弦谓之拉瓦普,二弦谓之色哈,铜弦谓之弹普,丝弦如琵琶者谓之斗塔。”
Du      
【独独丽丽亚】 怒族短笛,男女皆吹,舞蹈中多为女性吹奏。是民间常用古乐器。长约4寸,开四个音孔,能发la、sol、mi、re四个音,音色柔和。
【独孔笛】 即哈萨克族的“阿德尔那”。
【都良之管】 传说中的管乐器。一说,具有律管功能。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下》:“昔女娲氏命娀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
【都列】 即拉祜族的“列都”。
【嘟噜】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黎族也称“簇”,汉族俗称“洞箫”。 有竖吹和插小竹管吹两种。竖吹的,用露兜叶套住管头,控制吹气音。取材带节细竹,长约90厘米;直径约2厘米,管身绘红黑文饰。管首设吹嘴。开四个指孔,前三背一。音阶:e-g-b-d1-e1。音域达三个八度。低音嘟噜管长达100~130厘米。流传于海南岛琼中、保亭、乐东、昌江、海口等地黎族中。20世纪50年代,用于舞台演出。音色宽厚、曲调优美。
【独木鼓】 以整木斫腔之鼓。清·周亮工《书影》卷四:“闽万岁寺,亦有独木鼓,相传是五代之物。”
【都塔】 即“独它尔”。
【独塔尔】 即“独它尔”。
【独它尔】 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也译作“都它尔”、“都塔尔”、“独塔尔”、“都塔”、“斗塔”等名。波斯语意为“二弦”。新疆库车地区的克孜尔、库木拉土、森姆赛姆古代石窟壁画上有其雏形。1854年,毛拉·爱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首载该乐器。形似弹布尔,琴箱用木拼接而成。长118~131厘米,腔宽18厘米。妇女、儿童用的独它尔略小。琴柄缠19道丝弦为品,可移位调律。定弦:A-d;G-d;d-d。是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乐器之一。《中国音乐图志•现代乐器》:“独它尔是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音箱似瓢,用桑木制作,面板用桐木制,琴杆即指板,有十三至十四个缠丝弦或牛骨的品位。两根弦。有四度、五度、同度定弦法。”“用手指弹奏,演奏技巧丰富。”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
【都塔尔】 即“独它尔”。
【都它尔】 ①即“独它尔”。

②即“夏尔巴鼓”。

【都昙】 “都昙鼓”的简称。《骈雅·释器》:“候鼓,曰守鼜,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都昙鼓】 细腰型鼓。似“腰鼓”而略小,自西域传入中原。隋唐时期主要用于“扶南”、“天竺”、“龟兹”等部伎中。《文献通考·乐九》:“都昙鼓,扶南、天竺之器也。其状如腰鼓而小,以小槌击之。”
【独弦】 擦奏弦鸣乐器。构造似“二胡”,仅设一弦,故称。中低音弦乐器。有指板。演奏方式如小提琴。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配备。《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独弦,琴大于二胡,长二尺八寸。中低二部乐器。蛇皮为面,上有倚弦,有音板。拉时按弦着板,出音响亮。”
【独弦胡】 擦奏弦鸣乐器。似“二胡”,仅设一根弦。琴杆用半侧竹子制成,可直接按弦取音高,能借助琴杆的弹性来调节弦张力,紧则音高,松则音低。是佤族青年男子唱情歌时必备的乐器。
【独弦胡琴】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独弦琴”、“一弦琴”。形似二胡。长45~50厘米。截毛竹为筒,腔口覆笋壳。以桐木为柄,设一根丝弦或鬃弦。定弦:f1或g1,音域一个八度。缠千斤。拉奏弓竹制,上绷马尾或棕丝。也用拇指按弦取音。音色柔和。流行于贵州荔波地区的瑶族。
【独弦匏琴】 拨奏弦鸣乐器。唐代德宗时经南方古缅甸的蒲甘(Pagan)王国进贡。用葫芦配棒状琴身,设一根弦,设四个品。《新唐书•南蛮传•骠》:“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设一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一说,此为印度古乐器维纳。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辩才天女与乐器》:“印度巴拉朝婆罗门教的天女像,就以手拿匏琴为常例了。那时的匏琴是一个匏上张着一弦或二弦的棒状琴。”
【独弦琴】 ①拨奏弦鸣乐器。京族语称“旦匏”,又称“匏琴”或“独弦匏琴”。一说,公元8世纪唐代宫廷纳用了骠国的独弦匏琴。主要流传于北部湾,广西的北伦河,山心、沥尾、巫头等地的京族。琴身由竹筒或木板制,长约1米。音箱一端设弦轸,另一端插一竹杆或角质杆,近杆根系弦,系弦处套葫芦或椰壳为共鸣罩。平置,右手扶杆,左手用竹片弹奏,掌侧轻触弦泛音点,弹出泛音。右手掣动扶杆调节弦张力来改变音高,并造成特色的装饰音滑音。左手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等技巧。20世纪60年代,附加电扩音装置共鸣箱规范化,琴面标出泛音位置。20世纪80年代,设电子扩音装置,何绍在传统竹制的基础上研制成多功能独弦琴,并创新演奏技法10余种,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见“独弦匏琴”。

②大竹筒,割出一条竹皮,竹皮两端下塞入竹码绷紧竹皮。以细棒敲击发音。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乐器》:“今世俗有弹独弦琴,以竹作扣击之声。”

【椟箫】 配有凤翼状托椟的“排箫”。椟面上常绘龙、凤。宋代已有,明代始称椟箫,上端开有豁口。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元史·乐志》:‘排箫有椟,每架黑漆,抢金鸾凤。’今之排箫亦然,惟饰以朱漆耳。”“《明会典》所载之箫,盖即元制之椟箫也。”清代仍存,用于宫廷礼乐。
Duan    
【短笛】 ①泛指较短的“笛”。竹制,竖吹。晋代已有之。伴奏嗓音较高的“笛”称“短笛”,也称“尺余”。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古歌词曰:‘长笛续短笛。’”“刘和之东箱长笛,四尺二寸,今乐府所用短笛,长尺有咫,此笛长短之辨也。”参见“长笛”。

②特指佤族”短笛”。竹制,横吹,长约16厘米,吹孔方形,开四个按音孔。音色明亮。用右手拇指按左端筒孔,食指、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多用颤音。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

【端鼓】 即“肘鼓”。
【短角铜号】 藏族“刚洞”的俗称。
【短律】 魏晋时期,钟律佚失,以笛为律。特制十二律笛,为适合歌唱声区,使用不同调高的笛。音调较高的笛较短,乐工称之为“短笛”或“短律”。《晋书·律历志上》:“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张清浊之制,不以笛尺寸名之,则不可也。”宋·陈旸《乐书·俗部》:“昔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
【断纹】 七弦琴琴面的自然裂纹。七弦琴因敷灰漆,年久会产生裂痕,称“断纹”。断纹一般横越琴身,亦会纵向。古代,断纹是鉴定此琴年份、用材、工艺、音色的外观依据。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逾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文。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匀停,多在琴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矣。盖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它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断纹隐处虽腐,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逾见。然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琴百年可见断纹。明·项子京《蕉窗九录·琴录》:“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百年不断。”另现存唐琴中,亦有衬织物后上灰漆者,亦有断纹。20世纪90年代,某些新制七弦琴已具人造断纹,几可乱真。参见“灰漆”。
【断纹古琴】 琴外面形成“断纹”的“七弦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滌》:“壁上悬一张断纹古琴。”
【短箫】 ①形体较短的排箫。魏晉时期用于鼓吹乐,相传鼓吹乐“短箫铙歌”为黄帝之军乐,以宣扬德行,显示威武。短箫是汉代军乐的主要乐器之一,其军乐旋称“短箫铙歌”。《晋书·乐志下》:“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列干鼓吹,多序战阵之事。”汉代有皇帝专用的仪仗乐队,称“黄门鼓吹”。主要用于宴享。

一说,短箫铙歌是黄门鼓吹中的一章。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歧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威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食举乐”有十三曲,与魏晋时期的“鼓吹长箫”相同,“长箫”和“短箫”都与其他丝竹类乐器一起演奏。《宋书·乐志》:“汉宴享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长箫、短箫《伎录》并云丝竹合作,执节者哥(歌)。”《文献通考·乐十一》:“短箫,短箫铙歌单吹鼓吹之乐也。”

②朝鲜族语称“单扫”。宫廷乡部乐乐器,清代咸丰年间,随移民传入。单管,竖吹,用竹或木制。长约36厘米,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后增为七个指孔,前六背一。流行于吉林延边和辽宁、黑龙江等朝鲜族聚居地。参见“洞箫”。

Dui
【对称扁八角筒二胡】 特定形状琴筒的“二胡”。音量增大,音色明亮、浑厚、结实。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对大笛】 对民间乐队中采用两个大唢呐的俗称,并非笛。
Dun    
【敦嘟喔】 即壮族“筚多喝”,也称“喃多喝”。
【顿相】 “舂牍”的别称。《旧唐书•音乐志二》:“舂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亦谓之顿相。相,助也。”
【盾样琴】 款式似盾的琴。宋高宗命名号。宋•王应麟《玉海•音乐乐器》:“绍兴御铭琴:盾样琴。”“十三年二月已己,上谓大臣曰:古人琴制不同,各有所属。朕近意作盾样琴,以示不忘武备之意。”
Duo    
【铎】 摇奏体鸣乐器。“八音”分类属“金”。为周代“四金”(錞、镯、铙、铎)之一。通常指形体大的铃,有舌。《说文·金部》:“铎,大铃也。”宋·徐灏注笺:“镯、铃、钲、铙、铎,五者形皆同,唯铃、铎有舌为异耳。”用于军事传信,由两司马执掌。《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唐·贾公彦疏:“言通鼓者,两司马振铎,军将上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

陶制铃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素面有柄细泥红陶,肩两旁各有小孔,可系铃舌。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陶器距今4000-4800年。长方形,柄实,形似商代的铙。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陶器距今已4500,扁圆形。面镌兽面纹,顶正中有孔,可系铃舌。

“铎”的形制有多种,如木铎、车铎、单铎、双铎、塔铎等。大禹治理天下规定,凡有建言,可振铎示意。《鬻子》卷下:“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写铭与簨簴曰:”“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战争中命令进攻,则振铎为信号,令击鼓。汉·刘熙《释名·释乐器》:“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汉代有铎舞,舞者手执铎而舞。

隋唐时期,“铎”也用作礼仪,鼓吹,配备数依身份而定。《隋书·礼仪志三》:“三品已上四引,四披、六铎、六翣,五品已上二引、二披、四铎、四翣。九品已上二铎、二翣。”《隋书·音乐志下》:“至大业中,炀帝制宴飨,设鼓吹,以梁为十二案,案别有錞于、钲、铎、军乐鼓吹等一部。”

【多】 即傣族克木人的“库洛”。
【朵丁】 即藏族“石片琴”。
【多功能笛】 全称为“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由一根按孔管和多根不同的发音管构成。在按孔管插上不同的发音管成组合成竖笛、横笛、巴乌、葫芦丝、洞箫等七种音色的管乐器。由许国屏研制。1996年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1998年获首届美国爱因斯坦国际发明金奖。1999年获上海市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
【多功能移动式千斤】 能移动,改变基音的板胡千斤。 张锐《多功能移动式板胡千斤》:“附于琴杆,按刻度移动改变基音。转动转换轮则可快速转换五度或四度定弦。”(《乐器》1990年第3期)
【多吉尺布】 即“金刚杵铃”。
【多兰艾介克】 即维吾尔族的“刀朗艾捷克”。
【多兰热瓦普】 即维吾尔族的“刀朗热瓦普”。
【多朗艾捷克】 即维吾尔族的“刀朗艾捷克”。
【多朗热瓦普】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刀朗热瓦普”、“多兰热瓦普”,传统形制用整块桑木刳成,共鸣箱较大,蒙蟒皮。长约83厘米,腔宽22厘米。琴柄粗短,不设品。设主奏弦五或六根,定弦:c1-c1-d1-d1-g1-g1。共鸣弦四到十根,定弦:g-g-c1-c1-d1-d1-e1-f1-g1-a1。流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因麦盖提地区塔里木河畔是维吾尔族多朗人聚居地区,故称。
【铎铃】 “铃”的一种,似“铎”而小。《南宋杂事诗·南宋相眼》:“内东门司淳熙十四年,准德寿宫提点传太上皇圣旨。”“才人李氏,王氏诰红丝网、镀金银铎铃、红罗销金袋全。齐安郡夫人,顺政郡夫人诰紫丝网、银铎铃、锦袋全。”
【多罗】 即傣族“多洛”。
【多洛】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丁多洛”、“多罗”。长约63厘米。椰壳、竹或木琴筒,木质琴柄,设两根弦,缠千斤。定弦:a-e1;c1-g1或g-c1;c1-f1。音色圆润。流传于云南思茅、德宏等地傣族中。用于傣族说唱《喔甘调》或民谣伴奏。
【多姆拉】 拨奏弦鸣乐器。俄罗斯民间乐队中的主要乐器。琴箱呈壳形,近似“曼陀林”。一说,来自印度的“坦布拉”。通常设三根弦,也有设四根弦的。
【多千斤板胡】 可易位的千斤。可将五度或四度的定弦平移成其它调。演奏时有利于首调概念,发挥传统戏曲唱腔的韵味。由陕西省运城戏曲学校研制。1978-1980年《文化科技成果》。
【多赛波洛】 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竖吹,开六孔,长约30厘米。音阶:d1-f1-g1-a1-b1-c2-d2-f2。流行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哈尼族中。多为彝族青年在放牧或砍柴时吹奏自娱。
【多音京班鼓】 潮州制鼓工艺厂《多音京班鼓》:“又称花篮鼓。集中京班鼓、中鼓、哲鼓、扶板等打击乐器于一身的板鼓。”(《乐器》1978年第3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D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