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Ba            
 
B型二十六簧加键芦笙】 采用26根管的加键改良笙。木主《B型二十六簧加键芦笙》:“在1987年二十六簧加键芦笙基础上改进。吸收了贵州少数民族几种传统芦笙及汉族笙科学合理方面。”(《乐器》1989年第2期)参见“二十六簧加键芦笙”。
八宝鹿角灰漆】 古琴灰漆,填料鹿角粉、珠宝、翠玉屑者。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一》:“无极琴,背面并无图书字迹,乃八宝鹿角灰漆所成。”“又得慎斋朱远款”,“命之曰:又焦。”“漆宝玉屑,盖拙工重修时所为。”参见“灰漆”。
八宝铜铃】 摇奏体鸣乐器。原由八个丸铃组合而成,象征骏马八匹。一说,后经汉、苗各减一铃,成六铃,分系木柄两端。头端雕马头,颈系红布条,颈下、两侧各系一铃。舞时持柄中间,摇奏。坐亦碰击。今改似哑铃,长约25厘米,两端各系四枚丸铃,直径约5厘米,壳有豁口,内铁珠两粒。昔巫师用于祭祀和迎神送鬼仪式,今为器乐、歌舞乐器。流行于湖南湘西,湖北鄂西,贵州,四川土家族聚居区。
【拔奔】 即侗族的“竹叶笛”。
【拔锛】 同“拔奔”。
巴布】 彝族语“月琴”的音译名。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的彝族地区,彝族语也称“班匹”、“和巴”。有两根弦、三根弦、四根弦三种。
扒丁】 布朗族语“赛丁”的音译名之一。
扒玎】 布朗族语“赛丁”的音译名之一。
巴格丢冬】 即“巴葛丢冬”。
巴葛丢冬】 苗族语“树皮拉管”的音译名。选树枝,纵剖树皮,剥离树芯成管,将树芯插入。一般长约15厘米、内径约1厘米。吹奏时,管、芯润水套合,唇贴管口吹气,手拉树芯,调节管气柱长短出音,音域:c1~f3。音色清脆似口哨。流传于广西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等地。苗族青少年放牧或闲暇时吹奏自娱。独奏曲有《苗山欢》等。
【八卦铃】 即“虎撑”。
八角鼓】 一种手拍鼓。鼓框八角形,故称。框对角长约18厘米,框高约5厘米,单面鞔蟒皮或驴马皮,以小鳞蟒皮为佳。八边均开隙,缀一对小铃钹,击鼓时兼振。下边设一小环,系红或黄长丝穗为饰。有拍击、指弹或摇响等技法。一说,源于北方满族。《中国乐器图志·现代乐器》:“八角鼓原为满族乐器。”云南大理、剑川等地白族、汉族也称“金钱鼓”。明代中期见载文献。明·沈榜《宛署杂砦记》:“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能助其清响云。”清代起,为曲艺单弦的伴奏乐器。
八角琴】 “月琴”的俗称。音箱为八角形,故称。流行于云南彝族。参见“彝族月琴”。
巴拉曼】 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也称“毕毕”、“皮皮”、“筚筚”、“巴拉曼皮皮”等,史籍音译名为“巴拉满”,也有译为“芦笛”、“芦管”、“苇管”等。流传于新疆麦盖提、和田、莎车、鄯善、吐鲁番等地。

一说,巴拉曼为筚篥的雏型,来自波斯。截芦苇,长约30厘米,头端约4厘米一段削薄压扁成簧哨以一对竹片夹哨根。管身开八个指孔,音阶:c1-d1-e1-f-g1-a1bb1-c2-d2。竖吹,奏滑音。此器音色明亮、浑厚,适于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调。胜任独奏,合奏或伴奏。为传统套曲《十二木卡姆》重要乐器。今存原生态巴拉曼,管长约10厘米,仍盛行于南疆和田和东部鄯善等地。参见“改良巴拉曼”、“觱篥”。

巴拉满】 “巴拉曼”的古译名。本器木制,圆锥管身,哨取材芦苇,插于管端,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清会典图·乐八》:“巴拉满,木管,上敛下哆,饰以铜,形如头管而有底,开小孔以出音。”“七孔前出,上接木管,微丰,亦饰以铜,一孔后出,管上加芦哨吹之。”“哨近上夹以黄铜片,两端及管口系绒紃三,共结一鐶悬之。下端铜口小鐶四,垂杂采流苏。”清代宫廷用于回部乐,有别于南疆和田维吾尔族的原始态巴拉曼。
巴拉曼皮皮】 即“巴拉曼”。
巴朗孜库木】 拨奏弦鸣乐器。外形似“热布普”而较大,以整块杏木刳成,长约90厘米,腔径24厘米,鞔牛皮、马或驴皮,音色柔和。鞔革。柄无品。设七根弦,一根主奏弦,六根副弦,常为双弦同音。传统定弦:b1-a-a-e-e-b-b或#c1#f-b-b-#f-b-b。后增至10根弦,定弦:d2-G-c-c-e-e-a-a-d1-d1。木拨弹奏。流行于塔吉克族,原用于宗教仪式或葬礼场合演奏。20世纪50年代,回归世俗。用于歌舞或喜庆或日常娱乐。流行于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族地区。

一说,是多朗热瓦普的前身,从帕米尔地区流传到麦盖提一带。参见“热布普”。

八朗孜阔木】 即“巴朗孜库木”。
【扒劳牙】 怒族语“树叶”的音译名。
【拔逻逥】 “簸逻逥”的别称。唐·李贺《贵主征行乐》:“女垣素月角吚吚,牙帐未开分锦衣。”清·王崎注:“角,军中吹之,以昏晓者。”“古军法有吹角,此器得名‘拔逻逥’。盖胡虏警军之音,所以《书》《传》无之。”
87型三胡】 西安音乐学院 李长春设计,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乐器》1988年1期
八壤之璈】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云璈”。神话中乐器名号。《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弹八壤之璈。”《太平广记》卷六六引《集仙录》:“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
巴汪】 外形如“喇巴卜”。《清会典图•乐十三》:“巴汪似喇巴卜。通长三尺七寸五分。曲首作弧形。七弦,轴左三右四。弦自山口至柱三尺零七分二厘。”参见“热瓦普”。
【霸王鞭】 摇奏体鸣乐器。俗称“连厢”、“莲湘”、“花棍”、“金钱棍”等。民间艺人卖唱时的乐器兼舞具。在竹竿的多处开缝,穿以铜钱制成。演出时持竿,以两端随舞碰击身、膝或肘发声,伴歌舞。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霸王鞭》:“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原注:“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篮帕作首粧。”多流传于皖、鲁、苏北。
巴乌】 单簧气鸣乐器。哈尼族、彝族也称“各比”、“梅巴”、“纽巴”、“非里”、“吉非里”、“比鲁”、“乌勒”等。哈尼族多选青竹,彝族多选细毛竹为材。管头端粘簧片。原用竹簧,后改用铜簧。簧舌呈三角形,长短决定音调,音过高则修刮舌根;音过低则修刮舌尖。为保护簧舌,常用细竹嵌于簧框两侧,仅留缝隙通气;或篾丝编环,套于管身,吹毕,移至簧上,起保护作用。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高音巴乌音域:f1~g2;中音巴乌音域:b1~c2;低音巴乌音域:f~g1。小巴乌可竖吹;较大者横持。音色柔美。流传于云南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
【巴乌笙】 在25簧笙的笙斗上嫁接一支巴乌笙,巴乌通过活塞开关启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前卫歌舞团胡天泉、张式业《巴乌笙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巴乌簧片材选优质合金钢。2、巴乌管径改细。3、巴乌的六个指孔缩小”,“演奏巴乌时,右手食指开启巴乌活塞开关,将笙倾斜;左手按住第六至第四孔,右手食指兼控第五、六孔。”
【跋膝】 “跋膝管”的简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文宗好雅乐”,“云韶乐有玉磬四虡,琴、瑟、筑、箫、篪、籥、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
【跋膝管】 竖吹,似笛略短。可奏七声音阶。唐代十部伎中仅用于清乐伎。宋·陈旸《乐书·俗部》:“跋膝管,其形如篴而短,与七星管如篪而长者异矣。唐清乐部用之,然亦七窍,具黄钟一均。其失又与跋膝管同矣。”
【八西中】 白族口弦。由三片竹制口弦组成。基音为la、do、re。流行于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大龙村。
八弦】 “八弦琵琶”的简称。也称“思理”。设八根弦。北齐·李搔始作。《北齐书•李元忠传》:“搔,字德况,少聪敏有才艺,音律博艺之属,多所通解。曾采诸声别造一器,号曰八弦,时人称其思理。”
【八仙】 唢呐在广西壮族、苗族中的别称。
八仙鼓】 即“种依”。
八弦琵琶 ①也称“思理”。《文献通考•乐十》:“八弦琵琶,北齐 李搔、李德况素善音律,因采诸声,别造一器,号曰:八弦。时人称其思理。”

②清末八根弦琵琶。在原四根弦基础上,添为同音双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八弦琵琶,自山口至尾长二尺七寸二分,弦长二尺三寸四分。腹阔一尺一寸九分,项阔一寸二分。品用十二律配音。”

八音鼓】 即“种依”。
八音锣】 用于民族器乐“八音”,故称。也称“碗锣”。壮语称“亮”、侗语语称“斯依锣”等。锣面平坦无脐,锣边较厚。广西隆林者浪地区的锣面径约11厘米。隆林冷水地区的锣面径约16厘米。无锣绳,演奏时托于手掌,用弯头硬木槌敲击。也用于壮剧。流传于西南地区壮族、侗族、汉族,以广西隆林、德保等地最盛。
巴兹 即哈萨克族的“次中音东不拉”。
【把攥子】 双簧气鸣乐器。用于“咔戏”。演奏者握掌接喇叭口,嘴含双簧哨,配合嗓音拟声唱奏。
Bai        
【拜】 ①傣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②“竹唢呐”。海南黎族语“拜”,又称“利拉罗”、“达劳”。

【呗】 黎族语“竹唢呐”的音译名之一。
【百宝钲】 宋代史载传世鉦,内外均铸云纹。《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三六:“百宝钲”,“是器内外遍布云纹,或轻或重,两面各设两目,上为云翳,四边币以连珠,比百宝钲为稍纯质,然形制大既相类,盖一时物耳。”
【拜筚】 傣族语“葫芦丝”的音译名。
【白藏通】 一种弦律器。“通”之一。《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 ,长四尺九寸九分强。”
【白鼓】 鼓体为白色,故称。北齐,用于皇亲及三品以上官吏丧事。《隋书·礼乐志三》:“后齐定令:亲王、公主、太妃从三品以上丧者,借白鼓一面,丧毕进输。”
【拜桂】 即“葫芦笙”。佤族语也称“拜”、“拜桂”;瑶族语称“恩拜因”、“唔变”。
【拜洪廖】 佤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意为“葫芦簧乐器”。设三根管。
【白鹄】 歷史名琴。汉代张安世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张安世五岁能鼓琴,读书过目成颂。后为成帝侍中。其所宝琴二,一曰:秋梧疏雨,一说,四字即琴铭也;二曰:白鹄,背有子野二字。”《汉书·张汤传》:“张汤子安世,字子孺。少以夫任为郎,用善事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自用安世为大将军光禄勋,以自副焉”“封安世为富平侯。”
【拜来】 即“唢呐”。彝族语的音译名。
【白民】 史籍传说名琴。传说人物晏龙之琴。宋·虞汝明《古琴疏》:“晏龙者,帝俊之子也。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漆。”《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柏木杆】 双簧气鸣乐器。比大唢呐稍长,哨用芦苇制,多用来吹奏小调和咔腔。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
【百纳琴】 用小块木料拼接而成的七弦琴。唐宰相李勉始作。其中“百纳”、“响泉”、“韵磬”三琴最为卓绝。唐•李绰《尚书故实》:“又李汧公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百纳琴。用蜗壳为徽。其间三面尤绝异通。谓之响泉、韵磬。弦一上,可十年不断。”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湖南有范氏会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斫琴。会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其琴面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辏成之。名曰:百纳。弹之则与寻常低下者无异,此何益哉。木不成段声必不应。又为漆所碍,其窒塞可知。折氏今宝之,尤可笑也。”
【白玉方响】 用白玉制“方响”,故称。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阿翘曰:妾本吴元济之妓女。济败,因以声得为宫俄。遂自进白玉方响,云:本吴元济所与也。光明皎洁,可照十数步。言其犀槌,即响犀也。凡物有声,乃响应其中焉。架则云檀香也。而文彩若云霞之状,芳馥着人,弥月不散。”宋·陈旸《乐书·俗部》:“《杜阳编述》:‘唐文宗时有宫娥沈阿翘,本吴元济之妓,尝自进元济所与白玉方响。光明洁冷,可照数十步,以犀为槌,以云檀香为架,芬馥袭人,弥月不散。制度精妙,非世所有,真希代之器也。’”
【白玉管】 泛指以白玉制作的律管。参见“白玉琯”。
【白玉琯】 传说为女神西王母献给舜的白玉律管。汉·应劭《风俗通·声音》:“《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皇仪也。”
【白玉笙】 笙管用白玉制,故称。宋·周密《葵辛杂识·续集下》:“理宗朝”,“韩蕲王府有献白玉笙一攒。其薄如鹅管,其声清越,真稀世之珍也。”
【白玉箫】 同“白玉箫管”。天宝年间,安禄山献给唐玄宗一批玉制单管箫。《格致镜原》卷四七引唐·段安节《乐书杂录》:“安禄山自范阳入,觐献白玉箫数百。”
【白玉箫管】 白玉制箫管,故称。单管,竖吹,有指孔。宋·陈旸《乐书·俗部·石之属》:“明皇 天宝中,安禄山自范阳入觐,献白玉箫管数百,陈於梨园。则玉箫之器盖不始於古矣。”宋理宗时,也发现过白玉箫管。宋·周密《葵辛杂识·续集下》:“理宗朝,张循王府有献白玉箫管,长二尺者,中空而莹薄,奇宝也。内府所无。”
【白族芦管】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筚篥”、“笳管”、“芦笛”。管身木制或竹制,长约28厘米,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哨用芦苇制,修薄压扁,插于管端。竖吹,唇、舌压哨可调节音高,奏滑音。音阶:c1-d1-e1-f1-g1-a1-b1-c2-d2。音域:c1~c3;音色浑厚。流传云南大理的剑川、鹤庆等地白族中。常用于传统器乐《白沙细乐》。唐·白居易《听芦管》:“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参见“改良波伯”。
【白族杖鼓】 传统以舂杵舂粑粑。传说某年腊月,白族人用粑粑杵反抗围寨官兵得胜。为庆贺胜利,将粑粑杵挖空,制成仗鼓。长约1.2米,两头大,蒙皮革,腰敛。流行于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白族中。
Ban          
【板】 “拍板”的简称。《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胤亲执板为全忠歌,以侑酒。”宋·胡三省注:“板,拍板也,古乐无之。”“以木若象,凡八片以韦贯之,两手各执其外一片拍之。”
【版】 即“板”。《广韵•潸韵》:“板,同版。”参见“拍板”、“板”。
【钣】 特指“云板”。《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大板》:“《云章》曰:‘板又作钣。’”
【半边鼓】 一种扁鼓。鼓面径20厘米,鼓腔高8厘米,设一手柄,用弯槌敲击。流行于贵州东南部榕江、从江等地的瑶族、侗族。用于民间节庆和婚丧喜事。
【板钹】 即“钹”。一说,代板击节。明·何良臣《阵纪·伎用》:“其大金錞、钲、铙、铎、号笛、笳管、锁叭、哱啰、板钹。梆铃者,齐心听,别昼夜,用变率然之号。”
【班禅乐得梨】 双簧气鸣乐器。“得梨”的一种。藏传佛教法器。《清会典·乐部》:“班禅乐得梨,似苏尔奈而小,中木管长一尺二寸四厘。”参见“得梨”。
【版床】 置于“熊罴十二案”上的奏乐平台。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熊罴部》:“其熊罴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余,其上安版床。”
【板凳】 碰奏体鸣乐器。取短板凳一对。持凳脚横档,对击发声。用于节庆时的“板凳舞”。一说,源于狩猎。流行于贵州兴仁、兴义、贞丰、雷山、黄平等苗族聚居区。
【板鼓】 因一面蒙皮,又名“单皮”。用于各种戏曲伴奏。鼓框用硬木制,上面蒙以猪皮或牛皮。鼓面中间微凸起,称鼓心,是板鼓的发音部位。置于木架上,用两根细竹棒击奏。用于京剧和北方戏曲的板鼓,鼓心较小,音色响亮、坚实;用于苏南吹打的板鼓,鼓心较大,音色松脆、柔软。两手手各执一根竹棒敲奏,快速轮击称“嘶边”,也可一手执板,另一手执一根竹棒,以击板为强拍,板鼓作辅助击奏。
【班鼓】 即“板鼓”。也称“京班鼓”。
【斑鼓】 由一个主鼓和两个副鼓组成。主鼓呈长凸腹形,竖放,两边各连一鼓。流行于广东、广西粤语地区。用于佛山“十番锣鼓”。
【班管】 相传女娲命娀陵氏所制律管。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昔女娲氏命娀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以合日月星辰之会。”
【斑管】 即“班管”。宋·陈旸《乐书·雅部·竹之属》:图名“斑管”。
【板胡】 擦奏弦鸣乐器。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截椰壳,腔口覆板的胡琴。《中国乐器图说·现代乐器》:“板胡又名大弦、梆胡、胡呼。”“琴筒呈扁圆筒状,用椰子壳或木、竹、铜质材料制作,前口蒙桐木板。”二、截竹筒,覆板的胡琴。如《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板胡,削竹槽六角形,木柄。发音清宛,活音之曲用之,亦粤乐器。”有“板琴”、“板提”、“婺剧板胡”、“豫剧板胡”、“梆胡”、“宛胡”、“潮提”、“椰胡”、“小冇胡”、“老胡”、“伬胡”、“伵胡”等,多用于戏曲伴奏。
【板胡底托】 板胡下设托座,避免琴筒接触腿部而影响发音。
【板兰】 即壮族的“宁宁”。
【板铃】 即羌族的“盘铃”。
【班洛】 单簧气鸣乐器。长约65厘米,竹管中节两侧各开一方形孔,两孔均设簧片,上覆一单孔竹盖,吹之则两侧簧片皆鸣,作小三度和音:d1、f1。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的彝族。小乘佛教僧侣常在咏经间隙吹奏。
【班匹】 即彝族“月琴”。参见“巴布”。
【板皮结合式马头琴】 吉林省歌舞团周润林《马头琴的改革》:“把蟒皮贴在中间挖有椭圆形大孔的木板上。改用直接压弦于指板的演奏法。定弦A、d、a。音箱外高音弦部位贴音梁,在音箱内的低音弦部位撑音柱。”(《乐器》1976年第3期)
【板皮振动二胡】 为增大音量,用皮和板结合的振动来替代蟒皮振动的二胡。消除狼音。由陈泽研制。《乐器》1988年第3期。
【板琴】 即“板胡”。清•姚燮《今乐考证•乐器》:“板琴,乱弹用之。”用于“台州乱弹”、“绍兴乱弹”、“婺剧乱弹”。
【班三节】 唇簧气鸣乐器。管体三段套接,可伸缩,便于保存。
【半四小管】 比黄钟律高四度的竖笛。竹制,用于合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半四小管,高于黄钟四倍之竖笛。长七寸二分,六孔,七音。可转七调。出音尖锐,最高音部之乐器也。”
【板提】 即“板胡”。粗毛竹琴筒,腔口覆板。多用于南方绍剧、婺剧、乱弹等地方戏曲。《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板提,竹筒为槽,桐板为面,而发音噍杀与京胡相等,惟价值较低。”
Bang        
【帮】 即羌族的“其篥”。
【梆】 “木鱼”的俗称。分为两类:一类为团形;另一类为全鱼形,似打更梆,故称。《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梆》:“《三才图会》有梆图,龙头鱼形,余辨见木鱼处。”
【棒棒】 碰奏体鸣乐器。木棒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演奏者手持一对,随舞自击或对击。流传于广西桂西、云南文山地区的壮族中。多用于自娱。
【蚌背】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前叉乐”。为30厘米的一对竹管,管端各插虫茧为哨。音域:a~a1或c1~c2。流行于云南曲靖地区世宗县、红河州泸西县壮族沙人中。
【梆笛】 用于梆子腔伴奏,故名。竹制,横吹,开有六个指孔。清代宫廷特指筒音为姑洗律的高音横笛。《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梆笛,为短调乐器,底孔律合姑洗,音为变宫,一孔仲吕宫,二孔林钟商,三孔角在夷则、南吕之间,四孔无射清角,五孔黄钟徵,六孔太簇羽。”
【梆胡】 “板胡”的别称。梆子戏的主奏乐器,故名。《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梆胡,小椰为槽,桐板为面。发音比京胡尤急,伴唱梆子调所用。”
【梆子】 击奏体鸣乐器。为粗细两根短硬木,常用红木制,粗者为椭圆柱体,细者为圆柱体。双手持对击。北方秦腔、梆子戏节奏乐器。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昆曲仅有绰板,秦腔兼用竹木,俗称梆子。竹用篔雷,木用枣。”
Bao        
【包包锣】 因锣脐呈半球形,故称。又称“疙瘩锣”、“东字锣”、“东锣”、“ 铓锣”、“冬锣”、“乳锣”、“奶锣”、“包锣”等。景颇族称“崩”,佤族称“罗碰”、“格龙孟”,德昂族称“孟”、“巩蒙”,独龙族称“笼”、“冬”。锣体比铓厚。流行于傣、景颇、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独龙、基诺、怒、彝、纳西、回、布依、土家、壮、苗、毛南、汉族和克木人中。
【宝盖】 “建鼓”等鼓类乐器柱顶上的华盖。东汉·张衡《西京赋》:“垂翟葆,建羽鼓。”唐·李善注引薛综:“谓垂羽翟为葆盖饰。”
【抱鼓】 “枹鼓”的俗称。《文献通考·乐九》:“今太常铙吹前部用之。一曰,枹鼓也。《传》曰:在村墅曰抱鼓。”
【包锣】 即“包包锣”。
【保暖笙座】 灌热水为笙斗保暖,防止簧片生水的装置。刘恩玉《笙的综合改进》:“为辅助笙的站立,减少冬季簧片上水,设计了三角形的保暖笙座如图。”(《乐器》1979年第2期)
【宝瑟】 饰宝石之瑟。唐·陈子昂《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彭庆生注:“宝瑟,饰以宝玉之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十》:“宝瑟,昔卢迈有宝瑟,各直数十万,有寒玉、石磬、响泉、和志之号。由此观之,非特琴之然,虽瑟之宝者,亦不嫌其同名矣。”
【抱笙】 1956年张子锐根据芦笙的发音原理设计。采用“律吕式”音位排列。保持了传统笙的外形,演奏时置于两膝,呈抱姿,故称。以手按键钮控制音高。由北京民族乐器厂吴仲孚、孙汝贵制作。张子锐《排笙和抱笙组群涉及过程及艺术效果》:“排笙和抱笙设计,是以苗族芦笙乐队(包括高低音芦笙和大筒)的簧管加共鸣筒扩音原理与传统笙相结合(的改良乐器)。”(《乐器》1983年第1期)拓宽了音域,音色统一。现定型为中音和低音两种形制,中音抱笙音域:d~#c3;低音抱笙音域:D~#c1
【宝塔铃】 “塔铎”的俗称。《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如华盖、琵琶、降魔杵、九环锡杖、流云托、多宝瓶、宝塔铃。”参见“铃”。
【报扎】 哈尼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宝轸】 宝石为材或镶宝石的弦轸。明•朱厚爝《风宣玄品•琴坛》:“宝轸,原音释轸,音缜。所以缚系琴弦者。或以玉为之;或以水晶为之,故宝轸。”
【宝轴琵琶】 弦轴饰宝石的琵琶。宋·吴自牧《梦梁录·皇太后圣节》:“色长上殿奏诺:独弹玉琵琶。前辈有诗咏曰:宝轴琵琶奏上欢,玉钩珠结响珊珊。”
【宝挝】 鼓的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鼓》引《谢华启秀》:“宝挝,鼓也。”
【宝装琴】 同“宝琴”。宋•王应麟《玉海•音乐•乐器》:“南齐武帝赐江夏王锋宝装琴。《西京杂记》曰: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螭鸾风、古贤列女之象。”
Bei            
【贝】 唇簧气鸣乐器。用海螺壳制,故名。磨去螺壳尾端作吹口,螺腔为共鸣器。以双唇为簧吹奏。《清会典·武备》:“螺尾作窍吹之。”

一.与“螺”相关的名称有螺、海螺、大螺、大海螺、螺贝、角螺、玉螺、法螺、大法螺等。

二.与“贝”相关的名称有贝、螺贝、银贝等。

三.与“蠡”相关的名称有蠡、大蠡、蠡角、玉蠡等。

四.有拟声词形成的俗称,有“哱啰”、“海叵罗”等。

魏晋时期,贝已用于宫廷演奏。云岗石窟有吹贝乐伎的雕像。晋·法显《法显传》:“每日出后,精拾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鼓铜鼓。”

隋唐时期,在宫廷音乐中贝用得较多。隋初的扶南伎,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的西凉、天竺、龟兹等部伎中都用了贝。《隋书·音乐志下》:“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

五代,贝仍用作宫廷礼仪乐器。在王建墓的乐舞浮雕中也可见到吹贝的形象。

唐宋时期的贝,也称“蠡”、“大蠡”、“蠡角”等。《旧唐书·音乐志二》:“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常在吹口和出音口镶置牛角或金属,宫廷用贝在出音口边沿饰铜或银等材料,如“乾隆贝”。

贝的音高与螺壳内空气腔的固有频率有关,大者,音较低;小者,音较高。通常只发一个基音,也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一起插入螺口来改变音高,插入深则音低;浅则音高。

宋代,曾以长度来区分“角”与“贝”。宋·许洞《虎鈐经·蠡角》:“后以六尺曰角,五尺曰蠡。”有人把“蠡”与“角”比较,定出长度标准。宋·许洞《虎钤经·蠡角》:“后以六尺曰角,五尺曰蠡。”贝常用作法器。宋·陈旸《乐书·俗部·石之属》:“贝之为物,其大可容数升,蠡之大者也。南蛮之国取而吹之,所以节乐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赤土国吹螺,以迎隋使也。梁武帝之乐,有童子伎倚歌梵呗。”“唐正元中”,“骠国王子献乐器,躬总乐工凡是十二曲,皆演释氏经,吹蠡击鼓,式歌且舞。”

贝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常用于诵经或为歌舞伴奏。《隋书·南蛮传》:“父母兄弟死”,“烧香建幡,吹蠡击鼓以送之,纵火焚薪,逐落于水。”民间也用于葬礼,巫师为病家祈祷时,常鸣贝敲锣。清·徐珂《清稗类钞·方伎类》:“湘俗,患病之家,延巫至家祈祷,吹螺鸣金,口中喃喃有辞。”

【倍】 即“神鼓②”,蒙古族语的音译名。
【倍八管】 边棱音气鸣乐器。比黄钟律低八度的竖笛。竹制,用于合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倍八管为竹类中音度最低之乐器,制如洞箫,通长二尺七寸分,上口至底孔,长二尺寸一分,上加哨嘴,长一寸六分,以底孔黄钟为宫,第一孔,太簇商,第二孔,角在夹钟、姑洗之间,第三孔,仲吕清角,第四孔,林钟徵,第五孔,南吕羽,第六孔,应钟变宫。各孔间相距过长,按指不便,因截为二段,以利吹奏。”
【背板】 云南西盟佤族语“葫芦丝”的音译名。音色比傣族葫芦丝沉闷。主管开七个指孔,下方增开两个出音孔。
【贝处鲁】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基诺族竖笛,意为“有竹节之箫”。取长35~40厘米的细毛竹或白竹。利用竹节两侧的开口制成气道,用蜂蜡调节气道对边棱的角度,以改变音色。管身开两个指孔。用左右手的食指按孔。竖吹。能奏五声音阶和某些变音,音域达两个半八度。用于自娱或传情。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地区。
【倍笛】 比黄钟低八度音的笛,因长度为笛的两倍,故称。竹制,竖吹。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乐队。《新唐书·南蛮传下·骠》:“五曰南吕,羽之宫,应古律黄钟为君之宫。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壎、箎、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倍笛、节鼓、拍板等,工皆一人坐奏之。”
【倍低音拉阮】 处于倍低音声部的拉阮。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吕伟康研制,是拉阮系列乐器之一。红艺《倍低音拉阮简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试制成。”(《乐器》1976年第2期)
【倍黄钟觱篥】 比黄钟律低八度的觱篥。属大觱篥。《新唐书·南蛮传下·骠》:“五曰南吕,羽之宫,应古律黄钟为君之宫。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壎、篪、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倍笛、节鼓、拍板等,工皆一人坐奏之。”
【北界笛】 范镇藏笛。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二:“予尝于雄州王临处得北界笛一,比太常乐下四律,教坊乐下二律,犹高于唐乐一律。”
【悲栗】 即“觱篥”。音色悲凉,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合壁事类》:筚篥者,龟兹国所献,其声悲,类笳,又名悲栗。”
【悲慄】 即“觱篥”。音悲,故称。《岁时广记》:“管师黄次姑噪悲慄。”原注:“觱栗也。”
【悲篥】 即“觱篥”。音悲,故称。《通典·乐四》:“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原注:“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为管。”参见“筚篥”。
【孛罗】 “贝”的别称。明·戚继光《练兵实纪·清道图》:“有清道旗,有箍快枪、皷、孛罗、金。”
【贝咯卡展莱巴哈丁】 单簧其鸣乐器。发音原理如“巴乌”。苗族白苗支系的“三孔苗笛”的音译名。意为“笛端亦为指孔的三孔簧笛”。
【贝批又】 纳西族“葫芦笙”的音译名。
【备守鼜】 即“守鼜”。《周礼·春官·镈师》:“凡军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汉·郑玄注:“守鼜,备守鼓也。”
【备守鼓】 即“守鼜”。
【倍四大管】 比黄钟律低四度的竖笛。竹制,用于合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倍四大管,即低于黄钟四倍之竖笛。长一尺八寸,音阔而洪,合奏时不可少之器也。”
【倍四提琴】 清代末出现的改良低音拉弦乐器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倍四提琴为低音部乐器,倍四者,即四倍黄钟之意也。长尺二寸。二弦槽用大椰子壳,冒以虺皮。音洪而静。此器为近时新发明,合奏时所不可少之器也。”
【北筝】 清末流传于北方的筝。面板的拱度较小。《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北筝,十五弦。长与南筝等,惟面略平。用右手大、食二指摭弹,指法较南筝略少。”参见“南筝”。
Ben  
【贲】 即“贲鼓”。大鼓的一种。一说,即大钟。《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汉·郑玄注:“贲,大钟也。”
【贲鼓】 即“鼖鼓”。《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族,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
【奔麦黑的里】 双簧气鸣乐器。彝族语“奔麦黑”意为虫壳,“的里”意为笛,即“虫壳作簧哨的笛”。
Beng  
【崩】 景颇族语“铓”的音译名。
【迸鼓】 “羯鼓”在清代戏曲界的俗称。清·富察敦《燕京岁时记·风筝、毽儿、琉璃喇叭》:“至谓太平鼓,即羯鼓者,非也。羯鼓者,乃今梨园所用之迸鼓,以双杖击之。”
【崩龙刻】 鄂温克族“口弦”的音译名。
Bi                    
【毕】 单簧气鸣乐器。傣族语“毕”为吹奏乐器的通称。以竹为管,开七个孔,吹口设铜质簧片。呈横笛形的特称“毕”。
铋(鉍)】 “琴”的古字。一说,“琴”的别称。《逸周书•器服》:“侯乐、鍱、三笙。一竽皆素独。”清·朱右曾集解:“鉍当为古琴字。”另一说,“瑟”的别称。孙诒让斠补:“,当瑟之异文。”
【筚】 ①单簧气鸣乐器。也称“筚姑”、“筚咪”、“筚朗”、“筚鹿”、“筚内”、“筚林”、“筚瑞”。构造类似巴乌,用细竹制,头端留节,长约32厘米。近端管侧设铜簧。一般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亦有五个指孔,前四背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基音音高不一。音域六度或八度。构造和发音原理同巴乌,有竖持和横持两种。流传于云南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傣族中,也流行于黎族、傣族克木人中。在西双版纳一带,多横持;而在思茅、德宏地区,多竖持。音色柔美。用于说唱《赞哈》的伴奏,或自娱。思茅孟连的勐马乡的拉祜族“筚林”,管的头端增套一竹筒,罩住簧片,用蜡封接,气流从竹筒吹入,以保护簧片。

②单簧气鸣乐器。青竹管身,长约28厘米。头端管壁削薄,切出式簧舌。开二至四个指孔,多为四孔。亦有剡管底,或套一竹小共鸣筒。音域:e1#c2。竖吹。流传于海南岛黎族东方县亻孝黎、美孚黎支系。多用于自娱。

【必阿雀达玛】 傈僳族语“大钹”的音译名
【比昂】 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怒族。
【比巴】 即“侗族琵琶”。参见“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
【比巴拉】 侗族语“小三弦”的音译名。
【比巴劳】 侗族语“大三弦”的音译名。
【比摆】 普米族语“四弦琴”的音译名。
【觱悲】 即“觱篥”。明·岳元声《方言据》:“折竹与芦,吹之令声,谓之觱悲。觱音毕,胡人吹葭管,谓之觱篥,其声悲愁。”
【比崩】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筚里”。用竹制,管长22厘米,音阶:f1-g1-a1bb1-c2-d2-e2-f2-g2。流行于云南元江、墨江等地的哈尼族中。多用于吹奏山歌调。
【毕毕】 即“巴拉曼”。
【筚筚】 即“巴拉曼”。
【比比】 双簧气鸣乐器。用竹子做的双管乐器。管身开四个孔。流行于保安族。
【比唇】 景颇族语“吐良”的音译名。
【毕达】 即“筚达”。
【筚达】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双管”、“黎族排箫”。取两支长约28厘米的青竹捆起。管端均留节封闭,节下管壁削薄,镂长方形簧舌。管身开四个指孔,亦有开两个孔或三个孔的。竖奏,口噙簧片送气。四指孔者,音阶:e1-g1-a1-b1-c2。后改良成各开八孔,前七背一。两管音高同度,略有误差,合成独特粗犷音色。流传于海南岛黎族支系侾黎、美孚黎聚居区。多用自娱。
【筚达甸】 布朗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筚当担】 即“筚达甸”。
【鼻笛】 边棱音其鸣乐器。用鼻呼气吹响的笛。高山族语称“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用细竹管制,全长15~60厘米。一端留竹节,节中开吹孔,管身开三或四个指孔。演奏者横持,塞一鼻孔,用另一鼻孔吹奏。音色纤细,用于迎客、娱乐、丧事等场合。《台湾采风图考》:鼻笛“截竹为管,窍四孔,长可尺二寸,通小孔于竹节之首,按于鼻横吹之,高中清浊中节度,盖亦可谥为洞箫也。”流行于台湾高山族。
【筚东相】 即“筚冬相”。
【筚冬相】 单簧气鸣乐器。流传于云南德宏地区。簧片用薄木制,开八指孔,竖吹,音阶:g-a-b-c1-d1-e1-f1-g1-a1。常用于山歌伴奏。
【筚端相】 即傣族的“筚冬相”。
【筚夺】 即景颇族的“筚笋”。
【筚多喝】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南多喝”、“敦嘟喔”。相传源于孩童玩具稻秆笛。由管身和喇叭口组成,全长约60厘米。管身选篓竹为材,管长约40厘米,镂长方形簧舌。开两个指孔,喇叭口用芦苇或竹叶卷成。形制较大的长约75厘米。横持。可发三音:g-a-c1。多用循环换气法,连绵吹奏。技高者可吹出十二度泛音。音色带鼻音。流传于广西防城、云南文山等地的壮族、苗族。多用于自娱。
【筚尔】 单簧气鸣乐器。克木人语“山苇笛”的音译名。用芦苇为材,端留芦节封闭,其余通节。长约23厘米。近节管壁修薄,镂长方形簧舌,开三至五个指孔。竖吹。三孔“筚尔”音阶:f1-a1-c2-d2。五孔“筚尔”音阶:d1-f1-g1-a1-c2-d2。音色丰满浑厚。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景洪等地。多用自娱。
【筚纷】 单簧气鸣乐器。“纷”指稻秆,“筚纷”,即“稻秆笛”。开三至七个指孔,有用两节稻秆套接而成的,上节直接做簧。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秋收时节孩童娱乐。
【毕格】 纳西族语“筚总”的音译名。
【筚格】 即“筚总”。形体较大,主管长约36厘米,尾端内径1厘米。头端管壁开方形吹孔,设簧片如巴乌,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竖吹,音域:g~a1。副管长约34厘米,亦施簧,发单音a1,竖吹。老人用于自娱。
【比格宝】 德昂族语“葫芦丝”的音译名。。
【筚姑】 单簧气鸣乐器。由两支筚配对的演奏形式。其大者称“筚咪”或“筚朗”,小者称“筚鹿”或“鹿”。能模仿傣族说唱《赞哈》曲调,大者常模仿赞哈唱腔,小者吹伴奏曲调,形成简单的双声部。流行于西双版纳
【筚管】 单簧气鸣乐器。竹制,规格不一,长48~66厘米,能吹音列:a1-c2-d2或b1-d2-e2。流行于贵州黔南州的荔波、朝阳等地的瑶族。多用于自娱。
【笔管】 单簧气鸣乐器。管身如笔,故称。也称“勒供”。由竹管和喇叭口组成,全长约75厘米。管身取细长“笔管竹”。长约65厘米,削平管端竹节处管壁,切出式簧舌,舌根连节,长约3厘米,管身开三个孔。斜持吹奏。右手拇指、中食指分别按下孔、中孔,左手食指按上孔。全按为a音;开下孔为c1;开中孔发e1;中下孔齐开为g;开上孔为g1。音域为五度。流传于广西河池的环江等地的布依族中。多用于自娱,常用来伴笔管歌。
【筚建】 单簧气鸣乐器。用小青竹制。长约20厘米。镂长方形簧舌,管身开六个指孔。音阶:#g1-a1-b1-c2-d2-e2#g2。音色脆亮。流传于广西河池的防城等地的壮族。多用于喜庆自娱。
【筚克昂】 自由簧气鸣乐器。也称“排笙”。流传于傣族。
【筚兰罗】 单簧气鸣乐器。即“筚鲁”。开三个指孔,竖吹。常与“筚多喝”合奏。流行于壮族、苗族的女青年常用。
【筚朗】 即“筚①”。西双版纳流行两支“筚”配对的演奏形式,其中粗大的,在勐海县称“筚朗”。管长约59厘米,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音阶:c1-d1-e1#f1-a1-b1。较小的称“筚鹿”。
【筚朗布浪】 单簧气鸣乐器。意为“笛”。规格不一。选毛竹截为短管,五至七节衔套似塔。细端削薄管壁,镂长方形簧舌;或贴铜簧如巴乌。开五个指孔。有长短两种:长的称“筚朗布浪万”,长约110厘米,音阶:g-a-c1-d1-e1-g1;短的称“筚朗布浪领”,长约40厘米。音阶:g1-a1-c2-d2-e2-g2。竖吹。音色明亮柔和。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景洪等地傣族支系克木人中。多用于自娱、传情。
【筚郎叨】 即“葫芦丝”。
【毕朗刀】 即“葫芦丝”。
【筚朗刀】 即“葫芦丝”。
【筚楞罗】 单簧气鸣乐器。竹管,长约40厘米。音列:e-#f-#g-#f1。超吹音列:b1#c2#d2。常有壮族女性演奏。流行于广西防城一带。
【毕利】 蒙古族语“筒钦”的音译名。内蒙古喇嘛寺中的“毕利”长达498厘米。
【筚篥】 即“觱篥”。《通典·乐四》:“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原注:“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为管。”
【觱栗】 即“觱篥”。《宋史·乐志十五》:“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敬酒,庭中吹觱栗,以众乐和之。”“宋初因之,车驾前后部用金钲、节鼓、扛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栗、桃皮觱栗、箫、笳、笛,歌《导引》一曲。”
【觱篥】 双簧气鸣乐器。也作“筚篥”。“八音”分类属“竹”。因音色显得悲凉,故也作“悲篥”。别名有“风管”、“芦管”、“觱悲”、“长离”等。《通典·乐器》:“筚篥,本名悲篥,出自胡中,声悲。”从西域传入中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觱篥是龟兹乐器,也作“筚篥”、“觱栗”、“悲栗”、“悲慄”等名。

隋唐时期,觱篥在宫廷用得十分广泛。唐代十部伎中,除了清乐伎、康国伎外都采用了觱篥。盛唐时期涌现了一批觱篥演奏家,如李龟年、王麻奴、尉迟青、安万善、薛阳陶等。觱篥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唐代岑参、元稹、白居易、张佑、郑谷、吴融、薛涛、李颀、杜甫、刘禹锡、李宣古、温庭筠、罗隐等诗人都以优美的诗篇,描绘了觱篥的艺术表现力。

唐宋时期,觱篥的形制繁多,有大觱篥、小觱篥、漆觱篥、桃皮觱篥(也称“桃皮管”)、双觱篥、银字觱篥(也称“银字管”)、玉觱篥等。常见形制以竹为管身,以芦苇为哨,哨子比唢呐要大,管侧开有九个按音孔。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觱篥“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

觱篥发音原理与笳相似,觱篥有九个侧孔;笳无侧孔或有三个侧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

宋代教坊所用觱篥设九个按音孔,前七背二,加上筒音,共用十个谱字表示其音高。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后二孔,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宋代教坊十三部乐中特设觱篥部。

约从元代起,觱篥改用木制,多为红木、紫檀木,甚至乌木等材料。元·张翥诗《紫檀筚篥曲赠善吹者任子中》:“君不见龟兹乐工能新声?截竹插芸吹月明。……贾胡惊起忽思长,都护罢饮精魂动。传之中国久更新,任郎妙解尤绝伦。镂檀作管如紫玉,连蝉锦囊金作束。等闲未肯出向人,为我酒边吹一曲。”

明代起,觱篥在宫廷中常处于领奏地位,主要称“头管”。保持九孔制。流传在民间的觱篥沿为八孔制,省去“勾”字孔,始称“管子”,是现代“管子”的雏形,并用于寺庙音乐。也用竹制。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录·榜葛剌国》:“筚篥,又称管子,乐器名,以竹为管,上开八孔,原流传于新疆龟兹一带,今民间流行者称管子。”广东地区觱篥演化为喉管,也称竹管。

【筚里】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利拉”、“切孛”、“阿拉来亚”、“模都莫的里”。用细竹或芦苇制,长约23厘米,开四个指孔。音阶:g1-a1-c2-d2-e2或a1-c2-d2-e2-g2。流行于云南红河州的绿春、红河,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西双版纳州的景洪等地。
【毕利古】 蒙古族语“筒钦”的音译名。
【筚辽】 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流行于云南布朗族。
【筚列】 同“比列”。
【比列】 壮族语“啵咧”的音译名之一。“比”为吹,“列”为管,意为“吹管”。
【筚林】 拉祜族语“筚②”的音译名。
【筚林当】 单簧气鸣乐器。构造独特,管端置有竹制小吹嘴,使吹口处形成小气室,吹奏方便省力。流行于云南思茅孟连县。
【筚鹿】 单簧气鸣乐器。云南西双版纳流行大小两支筚配对演奏的形式,较小的称“筚鹿”。管长26~28厘米,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音阶:a1#a1-b1#c1-e2#f2-a2。较大的一支称“筚咪”;
【筚鲁】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比鲁”、“洪拜”、“布匿”、“草杆”、“直箫”。用山毛竹,头制,小者长约20厘米;大者长约30厘米。开五或六个指孔,头端镂长方舌簧片,或装铜簧片如“巴乌”,管身开六或七个指孔,前六后背一。竖吹,五孔筚鲁音域:d1~a2;六孔筚鲁音域:e1~f2。音色恬美、清丽。流传于云南楚雄、姚安、永仁等地彝族、拉祜族。多用于自娱。
【比鲁】 彝族语“筚鲁”的音译名之一。
【筚鲁争】 单簧气鸣乐器。由两支“筚鲁”扎成。流行于云南楚雄、永仁、姚安等地。
【比埋】 傣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筚曼】 景颇族笛。
【筚满】 单簧气鸣乐器。景颇族称“筚总”,彝族、纳西族称“筚满”。
【筚咪】 “筚①”的副管之一。云南西双版纳流行大小两支筚配对演奏的形式。较大的一支称“筚咪”。管长约59厘米,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音阶:c1-d1-e1#f1-a1-b1。较小的一支称“筚鹿”。
【筚南叨】 傣族语“葫芦丝”的音译名。
【筚内】 流行于云南勐海地区的“筚咪”称“筚内”。
【比千】 即“洞巴”
【比切】 即“洞巴”。景颇族载瓦支系语的音译名。
【筚绒】 景颇族语“勒绒”的音译名。
【筚瑞相】 属“筚①”。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音域:g~a1。流传于云南德宏地区。
【璧翣】 挂在钟、磬架横梁,即簨两角上的条状饰物。彩绘并释以玉、羽毛。《礼记·明堂位》:“周之璧翣。”汉·郑玄注:“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彩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释弥多也。”
【毕颂】 佤族语“直箫”的音译名。
【筚笋】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景颇族语意为“带帽的吹管乐器”,也称“筚夺”、“功劳筚夺”。用竹制,长约50厘米,头端留竹节,管壁剡斜面,上开一圆发音孔。本管头端紧套约5厘米长的竹筒帽,筒端为吹口;帽内壁与本管构成气道,吹向边棱。管身开五个指孔,前四背一,或六个指孔,前五背一。竖吹。常用音域一个半八度。筒音音高:g1或a1。音色柔和。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多用于自娱或传情。
【比孙】 即“筚笋”。
【必旺】 即“必汪”。
【毕旺】 ①藏族民间对拉弦乐器的统称。与藏传佛教拨弦的“毕旺”不同。

②拨奏弦鸣乐器。依弦数不同,有三种形制,单弦的称“毕旺居吉巴”、三根弦的称“毕旺居松”、多根弦的称“毕旺居芒”。用于藏传佛教的“佛殿乐”中。

【比汪】 即“必汪”。
【必汪】 也称“牛角胡”、“藏京胡”、“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扎”、“则则”、“扎尼”、“弦子”等名。原泛指弦乐器,近代专指弓弦乐器。形似二胡,长约60厘米。初截牛角为琴筒,现多用核桃、桦、松、杉等整木刳成。筒鞔羊皮或蟒皮。硬木柄。设两根弦,用马尾、丝或金属制。缠千斤。定弦:c1-g1或a-e1。音域一个八度。短竹弓张马尾,于两弦间拉奏。音色柔和。流传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用于藏剧伴奏。民间歌舞《弦子》的主要伴奏乐器。由男子边奏边舞。也是康巴地区弦子歌舞的主奏乐器。
【比旺】 即“必汪”。
【毕旺居吉巴】 藏族语单根弦“毕旺”的音译名,意为“单弦琵琶”,也称“单弦琴”。用于藏传佛教的“佛殿乐”。
【毕旺居芒】 藏族语多根弦“毕旺”的音译名,意为“多弦琵琶”,也称“多弦琴”。用于藏传佛教的“佛殿乐”。
【毕旺居松】 藏族语三根弦“毕旺”的音译名,意为“三弦琵琶”或“三弦琴”。用于藏传佛教的“佛殿乐”。
【筚暹】 单簧气鸣乐器。简称“筚”。傣族语意为傣族筚。也流行与布朗族。竹制,比常见傣筚稍小,管长约25厘米。近上端节处挖一长方形孔,嵌铜簧片。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吹吸并用。音色柔和。用于独奏、伴奏。乐曲多来自民歌,如《宰腊》、《尖普赖》等。
【筚相】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筚筚”。傣族筚,因布朗族语称“傣族”为“相”,故称。形制似巴乌而略小。用细竹,距端节处侧开方形孔,粘铜簧片。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音阶:a1-b1-c1-d2-e2-f2-g2-a2。可竖吹,也可横吹,吹吸皆可。音色柔润,a、d两音多以波音技法装饰。
【筚相短】 彝族语“铓筒”的音译名。
【鼻箫】 边棱音其鸣乐器。用鼻呼气吹响的箫。黎族语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竹制,长约70厘米,开三个指孔,上指孔距头端15厘米,中指孔距尾端6厘米,下指孔则贴尾竹节处。斜吹,左食指或中指按上孔,右手拇指按中孔,右手食指或中指按下孔。音阶:g-a-c1-d1-e1-g1,泛音音域跨三个八度。流行于海南黎族。通常少女在夜晚吹奏示爱。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为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清·黄孰璥《番社采风图考·鼻箫》:“鼻箫,截竹为管,窍四孔,长可尺二寸,通小孔于竹节之首。按于鼻横吹之,高下清浊中节度。盖亦可诶。为洞箫者也。麻达夜间吹行社中,番女闻而悦之,引与同处。”“女长,构屋独居。以鼻箫、口琴,男女互相调和,久而意谐,乃告诸父母。”最长的达1.6米,须躺着吹奏,借用脚趾按孔。
【毕箫】 一种流行于海南黎族的竖笛。有改良毕箫。
【筚箫】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用竹制,长约25厘米,管端为吹口,下约9厘米处留节。管背紧挨竹节两侧各开一孔,竹节处再挖缺口,吹于边棱发音。开五个指孔,也有七孔者。竖吹。音阶:d2-e2#f2-a2-b2。音色清脆。流行于云南思茅的孟连、德宏等地的傣族。常用于独奏。
【毕协】 白族语“口弦”的音译名。
【必央】 即“必汪”。
【碧瑶笙】 传说中王子晋所吹之笙。元·关汉卿《玉镜台》:“缑山无梦碧瑶笙,玉台有主菱花镜。”参见“参差”。
【筚也】 即纳西族的“筚总”。
【必庸】 即“必汪”。
【比拥】 即“比昂”。
【比庸】 即“比汪”。
【碧约】 哈尼族“牛腿琴”的音译名。
【筚总】 单簧气鸣乐器。景颇族语“筚”是吹乐器的泛称,“总”是双,“筚总”为双管并列的吹乐器。意为“双管送气乐器”。各地方言也称“筚满”、“弄盏”、“筚也”、“蒙约”、“格朗”。纳西族称“阿柬三筚”、“阿吉三筚”。规格各异,一般小者称“锐左”,中者称“盏西”,大者称“筚格”。竹制,由主管和副管并列绑成,头端均设簧片。主管开六个指孔,前五背一;副管不开指孔。常在主管尾端套小葫芦。竖吹。流行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河、梁河、保山等地的景颇族、德昂族。用以表 达爱情或吹奏自娱。乐曲多为民间流行的《山歌调》、《情歌调》、《歌舞曲》等

封镶一枚锐三角形铜制簧片。管身正面开有五个圆形按音孔,。出自盈江县盏西乡而得名。管身竹制。因流行地区的不同、民族支系和各地方言的差别他找来了两根竹管和一个葫芦,

【比作】 单簧气鸣乐器。“商比”的一种。流行于云南景颇族。
Bian      
【扁八角高音二胡】 为使音色丰满,高胡筒采用扁八角。由王国潼、满瑞兴研制。《寄发第四次文化科技评奖有关文件》(《乐器》1983年第2期第9-10页)。
【扁八角筒高胡】 琴筒为扁八角的高胡。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扁八角筒中胡】 琴筒为扁八角的中胡。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编镈】 多个镈编悬,称“编镈”。春秋时期的镈编用三件或四件为一组,也有多达八到九件为一组。三件一组的如“蟠螭纹编镈”,七件一组的如“琉璃阁编镈”,八件一组的如“化子受编镈”和“淅川徐家岭墓编镈”。
【扁担】 原用于挑物,演奏时两人一组,前放板凳,配合舞蹈,持扁担互击或击打凳、筑地。流传于广西壮族红水河流域的都安、马山、巴马、南丹,桂西的百色、平果、大新等地。用于节庆或自娱。
【扁鼓】 扁框鼓的泛称。流传于许多民族中。蒙古族称“恒格勒格”、“恒格里”,藏族称“额阿”、“额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称“架鼓”。参见“圆鼓”。
【边鼓】 一种单面扁鼓。鼓框竹制或整木刳成,高约5厘米。单面鞔牲畜皮或蛇皮,用两排钉固定。面径约25厘米,底面径约20厘米。流传于广西武鸣、东兰、巴马等地的壮族。东兰、巴马的边鼓稍大。一手持鼓,另一手小棍敲击,或用指弹。原为巫师道公乐器,今多用于道公戏、民间歌舞。
【扁铃】 藏族“热巴铃”的俗称。
【扁六角筒二胡】 琴筒为为扁六角的二胡,由张韶、周耀锟在沈阳乐器厂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编铓】 编列成组的铓。20世纪50年代,始用于云南专业团体,音位排列方式不一。

沧源县文工团的三音编铓音位:c、e、g。孟连县文工团的五音编铓音位:G、c、d、f、g。十四音编铓音位排列:

a2 #g2 #f2 f2 e2
d2 c2 b1 a1 g1
f1 e1 d1 c1

云南省歌舞团最早使用的十七音编铓音位排列:

a2 g2 f2 e2 d2 c2 b1
a1 f1 d1 b g
g1 e1 c1 a f

1984年,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影乐团、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合作研制的三十二音编铓,半音齐备,音域:G~c2

【编铙】 成组编置的“铙”称“编铙”。商代已有。安阳大司空村312号殷墓出土的编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兽面纹铙,均为三件一组。后者测试正鼓音、侧鼓音音高分别为:c2+30/e2+36;f2-16/#g2+16;#a2-33/#a3+44。1976年,安阳小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铙为五件一组。其中最大一件内腔镌铭“亚弜”两字。可见铙在当时主要用于音乐。商代乳钉云雷纹编铙,高53.5~36.5厘米,重28.5~9.5公斤编铙共9件,由小到大造型一致,纹饰大体相同。
【编磬】 将多枚“磬”按一定的音高编组,悬挂于架上,称“编磬”。
【扁筒二胡】 张韶 周耀锟《扁筒二胡的研制》:“改椭圆型琴筒为扁六角形。经反复试验,定型以等边扁六角形琴筒如图。”(《乐器》1975年第2期)
【扁筒胡琴系列】 把正六角形琴筒改成椭圆形,再改成扁六角形,把原纵向蟒皮纹改为横向蒙制,加粗弦直径,以加强二胡的振动点、共鸣点。再形成扁筒同的高胡、二胡、中胡系列。由苏州民族乐器厂吕伟康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2年第3期第9页、《乐器科技》1975年第2期第8页。
【编箫】 清末一种可以折叠的十八管排箫,按十二律定音。以苇编连,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编箫,共十八管,每管一音,起倍无射,全体:二倍律,十二正律,四半律。编之以韦,吹时可折叠,中高二部音之乐器也。”
【变音扬琴】 设置变音槽,用以转调的扬琴。中央广播艺术团 杨竞明设计,1959年2月首次公开演奏。杨竞明《谈变音扬琴及改革新尝试》:“(音位)采用纯五度-大二度排列法”,“(设计)变音槽。”(《民族乐器改良文集》)
【编钟(鐘)】 击奏体鸣乐器。多件乐钟按一定的音高编列,悬挂于钟架上,称“编钟”。早在周代,已能在一件钟上调出两个音,沿袭至汉初。《周礼·考工记·凫氏》:“凫氏为钟”,“薄后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槌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震。”周代宫廷由专职磬师传授钟的演奏。《周礼·春官·磬师》:“磬师掌教击磬、钟。”

先秦时期,王拥有的编钟分四面钟架悬挂资格,诸侯则许三面,卿大夫许两面,士仅一面。《周礼·春官·小胥》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西周早期,编钟多为三件制。如陕西宝鸡竹园沟、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长囟编钟。正鼓音与侧鼓音成三度关系。如弓鱼伯钟、弓鱼伯格钟、长ノ山钟。西周中后期,多为八件制,如,扶风柞钟。共8件,每钟双音。

春秋时期,如淅川东下寺“王孙诰钟”,共26件,上层18件,下层8件。每钟双音。

战国时期,长关台一号楚墓出土的信阳编钟为13件一套。湖北省随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数量达64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编钟。每钟双音。音域宽达五个八度,半音齐全。

西汉时期,济南洛庄出土的编钟为19件,上层14件悬挂钮钟,下层悬5件甬钟,每钟双音。

隋唐时期以后,双音钟消失,编钟大多用16件为一套。《周礼·春官·小胥》:“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汉·郑玄注:“钟、磬者编悬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谓之肆。”《隋书·音乐志下》:“编钟,小钟也。各以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上下皆合十六鐘,悬于一簨簴。”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悬数。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古者大小异制,有倍十二律而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乐书·雅部·金之属》:“钟磬编悬各不过十二,古之制也。汉之服虔以十二钟当十二辰,更加七律,一悬为十九钟。隋之牛弘论后周钟磬之县,长孙绍援《国语》、《书》、《传》”

宋代宣和元年宋徽宗改编钟为太、正、少三架,每架依十二律设十二件钟,总音域三个八度。《宋史·乐志四》:“宣和元年四月,悠上书:奉诏制造太、少二音登歌宫架,用于明堂。渐见就绪,乞报大晟府者凡八条:其一,太、正、少钟三等。旧制编钟、编磬各一十六枚。应鐘之外,增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四清声。今既分大、少,则四清声不当兼用,止以十二律正声各为一架。”

明代,编钟恢复十六件,按十二律四清声定律制。《明会典·营造·中和韶乐制度》:“编鐘二架,以铜为之,十六枚,应十二律四清声,设于硃漆筍簴。”

清代编钟沿用十六件制,为圆口凸腹形,依十二律四清声排列。《清朝礼器图式·乐一》:“本朝定制有朝会中和韶乐编钟,范金为之,十六枚同簴,应十二律四倍律,阴阳各八。以厚薄为次,薄者声浊,厚者声清。钮为双龙,中为云龙纹,近纯如满月者六,以受击。形制皆同高七寸四分四厘九毫,中径七寸一分四厘六毫,上下皆径五寸三厘九毫。前镌康熙五十年制,后各镌律名,簨簴皆涂金。”

Bie
【别】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四孔彝笛”。管长18厘米,开四个指孔,音阶:#g1#a1-b1#d2-e2。流行于广西那坡县的彝族。用于独奏、齐奏,及节日为歌舞伴奏。
【别列】 即壮族“啵咧”。
【别拖罗】 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开二孔,通过吹气的轻重缓急,吹出多种音调。流行于基诺族。
Bin  
【宾旺】 即“藏京胡”
【豳籥】 “籥”的一种。有三说。

一说,用豳地(今陕西栒邑西)之竹所制的籥。《周礼·春官·籥师》:“籥章,掌土鼓、豳籥。”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豳籥,豳国之地竹籥。’”

二说,豳人吹籥的声音。《周礼·春官·籥师》:“籥章,掌土鼓、豳籥。“汉·郑玄注:“豳籥,豳人吹籥之声。”

三说,为“双筚篥”。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吕精义》:“豳籥,以苇为哨,并两管而吹之,今世俗亦有焉。”

Bing
【冰裂纹】 七弦琴断纹之一,作冰裂样。明·项元卞《蕉窗九录·琴录》:“有龟纹、冰裂纹者,未几见之。”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徽之之琴,其断纹即碎冰裂断纹。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一》:“热河故行宫藏王徽之之琴一张,今存武英殿古物陈列所。仲尼式,碎冰裂纹。”参见“王徽之之琴”。
【冰弦】 即“水晶弦”。为丝弦上品。
【冰盏】 “铜瓯”的俗称。两枚相叠,相嗑发声。叫卖冰所用,故称。明•刘侗《帝城景物略•四月一日》:“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买卖。手二铜盏叠之,其声嗑嗑,曰:冰盏。”
Bo                簿          
【钹】 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拔”、“跋”、‘铜盘”、“铜钹”等,也称“铙钹”。以响铜(高锡青铜)铸成饼胚,再经热轧、冷锻成圆片,中部隆起,俗称碗,泡或帽。《通典·乐四》:“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拍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圆数尺。”徐州雪山寺窖藏北宋铜钹两副。钹体完整,背面皆绘莲花。钹的款式颇多,按直径大小分,可通称为大钹、小钹。北方魏晋南北朝壁画中,钹径较小,唐代称正铜钹,后从南方丝绸之路传入,则体钹径大,称和铜钹。

钹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出自西域或南方少数民族。《旧唐书·音乐志》:“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戎及南蛮。”《通典·乐四》:铜钹“出西戎及南蛮。”

二说,穆士素所造。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铜钹,本南齐穆士素所造。”

钹曾广泛用于宫廷雅乐和礼仪等场合。《隋书·音乐志下》:天竺乐“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隋书·礼仪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呜、中呜等各十八具,扛鼓、金钲各二具。后部铙吹一部,铙二面,歌箫及笳各四,节鼓一面,吴吹、箪篥、横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

宋·周密《武林旧事·浴佛》:“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诸寺院各有浴佛会,僧尼辈竞以小盒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以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而又命僧道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

《元史·舆服志一》:“盖四周垂流苏八,饰以五色茸线结网五重。金涂铜钹五,金涂木珠二十有五。”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耳目》:“明摔钹,凡摔钹鸣,是要各兵收队,再鸣成大旗,旗帜通回中军。”

约清代起,钹分为大、中、小三类。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钹三种,曰大钹,曰中钹,曰小钹。”大钹,直径在八寸至二尺以上。如广钹、大铙等。壮族称“大斜埃”,直径约一尺五寸;藏族“布哉”,直径在一尺以上,碗低矮。土家族“二钹”,直径约九寸,碗径约三寸;僮族的“乳钹”,直径约一尺,碗径达八寸。中钹,径在四至八寸。如“京钹”,“水钹”,“普钹”等。小钹,径四寸以下。如“京小钹”。钹的碗呈平顶,则称“铙钹”。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叶尔羌、和田乐器,有筝、三弦、琵琶、胡琴、管、喇叭、唢呐、鼓、铰、钹。日入时,亦作乐送日。《皇朝礼器图式·乐二》:“钦定凯旋铙歌乐铙,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俱一尺二寸,中隆起一寸三分,径二寸四分五厘,各穿圆孔,以黄绒紃贯之,声扬而大与钹异。”

【镈】 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铸成,又作“鑮”。

一说,镈形态象钟,而比钟大。《周礼·春官·宗伯》:“镈师,中士二人,胥一人,徒二十人。”汉·郑玄注:“镈如钟而大。史臣案,前代有大钟,若周之无射。非一,皆谓之钟。镈之言,近代无闻焉。”

另一说,镈为小钟。《国语·晋语七·悼公》:“郑伯嘉来纳女士,妾三十人,女乐二八,歌钟二肆,及宝镈。”三国·韦昭注:“镈,小钟也。宝,郑所宝。”

镈体丰满,多设钮,底平,铣部作脊饰。唐兰《古乐器小记》:“据实物验之,异制于钟者,钟上为甬,故侧悬,镈上为钮,故直悬;锺口如盂,镈口则似囊。”

多件编悬的镈,称“编镈”。

汉代以后,镈多单件悬挂,如隋代镈十二枚一套,定为十二律,但分别挂在十二个架上,每架一镈。《隋书·音乐志上》:“设十二镈,各依辰位而应其律。”

宋代,称镈为小钟。《宋史·乐志四》:“乞宫架乐去十二镈种,止设一大钟为钟,一小钟为镈钟,一大磬为特磬,以为众声所依,诏可。”

清代镈钟设十二个,各自特悬。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镈钟》:“乾隆已卯冬,于西江得镈钟十一。高宗命遵圣祖所定七寸二分九厘为黄钟之数,参考本律倍半之法,补铸其一,足成十二,又另铸镈钟十二,以备特悬。”

【鑮】 同“镈”。《仪礼·大射》:“乐人宿悬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皆南陈。”汉·郑玄注:“镈如钟而大。奏乐以鼓镈为节。”
【拨】 假指甲的简称。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弦柱》:拨用骨、角、其犀、象、玳瑁、金银。盖美人弹丝,恐伤其指。为甲副之,名曰:替指。梁简文帝诗:停弦系爪甲,息吹治唇朱。”
【波伯】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哺布”、“芦管”、“筚篥”。

一说,即“筚篥”,相传忽必烈征战大理时用于传信。构造如管子,取材当地青竹制,长约23厘米。管身开六个或七个指孔,无背孔。用芦苇为哨。竖吹。音阶:g1-a1-b1-c2-d1-e1-f2。音色粗犷,用于《白沙细乐》。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参见“改良波伯”。

【博放】 单簧气鸣乐器。壮族语“博”为吹,“放”指稻秆,“博放”即吹稻秆。管身用稻秆,大体有三种。三管博放的音阶:c1-d1-g1。四管博放的音阶:c1-d1-e1-g1-a1。五管博放的音阶:c1-d1-e1-g1-a1-c2-d2-e2-e2-e2。流行于广西天等县荣华、都康、洪岭等地壮族。
【搏拊】 皮囊中塞糠的拍击乐器。《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唐·孔安国传:“搏拊,以韦为之,实之以糠,所以节乐。”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书》、《传》谓:以韦为鼓谓之搏拊。”
【渤海琴】 即“三弦”。也称“杴琴”、“鍫琴”。中国古代地方政权渤海国乐器。《宋史•乐六》:渤海国“有羌笛、孤笛。曰:双韵、十四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根本,失之太清。有曰:胡卢琴、渤海琴。沉滞抑郁,腔调含糊,失之太浊。”宋•灌圃耐得翁《都城记胜•瓦舍众伎》:“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咸,稽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渤海乐一拍子至于十拍子,又有拍番鼓子,敲水盏,锣板和鼓儿皆是也。”

一说,“鍫”与“杴”属同类工具。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二:“锹,亦作鍫。”《玉篇•木部》:“杴,耕工具,锹属。”锹形方有柄,似三弦形,故称。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历代琴式》:“兴元吴帅家乐有杴琴者。状如杴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座毯上,善渤海之乐。”

【簸箕】 击奏体鸣乐器。最初用于扬谷,后即兴击簸箕背划刮出声。近口处连有柳板的舌。农闲时直接用簸箕和筷子划刮箕背,形成丰富的演奏手法,可配合歌舞节奏感。流行于满族,民间用柳条编制,宫廷多用竹、麦秆编制,红漆,上绘绿虎头。清代宫廷曾用簸箕伴舞。《清会典》:“司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竹若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舞蹈相为节奏。”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说“扬烈舞”:“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民间常由女子自娱,或在宴请宾客时演奏。近年出现在舞台上。
【博角尼】 擦奏弦鸣乐器。仡佬族语,意为“用牛角制成的琴”。也称“牛角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融水、三江等地。
【簿金叶】 特指“笙簧”。簧片薄,铜制,故称。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题“辨笙不宜用竹簧”:“说者有云:《诗》、《传》以簧为笙中薄金叶,盖指近世铜簧。”
【伯苛】 东巴文“唢呐”的音译名。
【博浪鼓】 “鼗”的俗称。也称“拨浪鼓”。清·潘容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夏间,下庙之博浪鼓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水盏声。”
【播郎鼓】 “鼗”的俗称。也作“拨浪鼓”。《西游记》第八十回:“见一个和尚走来,”“身着颇罗毛线服,一双白眼亮如银。手中摇着播郎鼓,口念番经听不真。”
【拨浪鼓】 “鼗”的俗称。
【拨勒翁】 即“葫芦丝”。设三管,音区较低。
【勃里】 即“鼻笛”。
【波篥】 即壮族“啵咧”。
【玻璃钢民族定音鼓】 苏州民族乐器厂陆荣根《玻璃钢民族定音鼓》:“1954年在古代缸鼓的基础上研制出第一代民族定音鼓,最初鼓腔用木制。现鼓腔用玻璃钢制,鼓面用鲜水牛皮。设六个螺丝调音。”(《乐器》1989年第1期)
【波列】 即壮族“啵咧”。
【啵咧】 双簧气鸣乐器。也称“波列”、“比列”、“波篥”。壮族语“啵”为吹,“咧”为小竹管,“啵咧”意即“吹管”,俗称“壮族唢呐”。流传于广西龙州、宁明、凭祥、南宁、凤山、东兰、巴马等地。龙州金龙村黄玉祯藏600年前“啵咧”,整体用木制。传统用锡为钦子,曾虫茧为哨。管长32~40厘米。开七个指孔,音色脆亮。多用于节庆或自娱。
【波芦】 即壮族“啵咧”。
【簸罗回】 即“簸逻逥”。
【簸逻逥】 唇簧气鸣乐器。也称“簸罗回”、“拔罗逥”。魏晋时期已有之。守城官所掌。《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逥’。工人谓之角手。”

一说,“簸逻逥”出自西域,为较大的“中鸣”角。于唐宋时期传入中原,称“大角”,由宫廷改制,编入鼓吹中。宋·陈旸《乐书·胡部·金之属》:“中鸣”,“大者谓之簸逻逥,胡人用之,本所以惊中国马,非中华宜用也。圣朝审定音乐,更制鼓吹,吴角之尺度均一,声比钟律,内之乘舆,行幸处之。郡邑警备,莫不奏之,以为警严。是用羌胡之音,以和军旅,以节声乐。”

【钹起】 即“布哉”。藏族语的音译名。
【波晓】 “波晓呼”的简称。
【波晓呼】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布依族语“同吹两管”之意。也称“双箫”、“双笛”。用黄苦竹制。长约45厘米。管身开三个指孔,前二背一,音域:f~a2。两支同度相并而吹。流行于黔南的荔枝、三都,广西环江等地。多用于布依族传统多声部乐曲。
【镈钟(鐘)】 即“镈”。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镈钟》:“范铜而中空,撞击之,以发声曰钟。镈钟,《周礼·春官·镈师》注:镈如钟而大。”“乾隆已卯冬,于西江得镈钟十一。高宗命遵圣祖所定七寸二分九厘为黄钟之数,参考本律倍半之法,补铸其一,足成十二,又另铸镈钟十二,以备特悬。”
【钹子】 “钹”的俗称。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胡部》:“乐有琵琶、五弦、筝、箜篌、觱篥、笛、方响、拍板。合乐时亦击小鼓、钹子。”
Bu        
【卜】 朝鲜族语“杖鼓”的音译名。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河北等地。11世纪初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
【布巴】 唇簧气鸣乐器。也称“工东”、“大头号”、“布布号”。单节,号筒口肩圆收敛。长43~110厘米。通常音高为f。流传于青海玉树,四川丹巴等藏传佛教寺庙。用于仪式或加诺、羌姆音乐。
【布巴号】 即“布巴”。
【哺布】 纳西族“波伯”的音译名。
【布布号】 即“布巴”。
【步店】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瑶族称“箫筒”、“居昂列”。彝族成“嘟噜”。用细竹制,长约35厘米。管身开五至七孔。音色悠扬。流行于广西南部壮族及云南、贵州的瑶族。男女恋爱时吹奏及日常娱乐。
【布姑】 基诺族语“竹筒”的音译名,意指粗大的竹筒。筒侧开有音槽。
【不规则扁八角筒二胡】 二胡采用截面不等边扁八角形琴筒,长13.5厘米。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布简】 藏族、门巴族“铜钹”的音译名。
【布赖】 同“葫芦丝”。设三管。德昂族语中“布”意为“吹”,“赖”指葫芦,“布赖”意为吹葫芦。
【布兰兹库姆】 拨奏弦鸣乐器。用杏木挖而成。长约90厘米,颈长,呈葫芦状,无品。音箱正面圆形,蒙羊皮、牦牛皮或驴皮,背部略拱。琴头弯曲。弦轴多为外五内四,中部左侧另置。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等地的塔吉克族。主要用于伊斯兰教唱赞美诗《塔勒金》伴奏。
【布朗玎】 拨奏弦鸣乐器。布朗族玎琴的简称。也称“丁”、“丁朗”、“赛玎”、“扒玎”、“得玎”。“得”为弹,“玎”为琴,“得玎”意即“弹奏的琴”。形制多样。传统玎似阮。长约80厘米。以整木刳成,腔覆木板。后用椿木、黄桑木、楠木拼接而成,两面蒙薄板。琴头、琴杆与弦轴雕有纹饰,琴杆上设三至五个品。琴马用竹、木或铁制。设四根弦,分两组,每组两条同度,定弦:g-g-c1-c1;a-a-d1-d1;c1-c1-f1-f1。音域一个多八度。挂在胸前,用拨弹奏。弦初用电线铜芯,现改钢弦。

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景洪、临沧的双江、永德等地的布朗族。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县、双江县和镇康县等布朗族人聚居地区。用于自娱独奏或歌舞伴奏。青年男女对歌时,男可自弹自唱,也常为伴侣伴奏。独奏曲有《克里克罗》。弹唱曲有《说色卡》、《情调》等。

【不垒】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竹制,竖吹。用于清代宫廷的细缅甸乐。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相似乐器“布垒”。《清会典图·乐器八》:“不垒,细缅甸乐用。”“以竹为管,长一尺二寸六分,径七分。管上端以木塞其半为吹口。七孔前出,一孔后出,最上又一孔前出加竹膜。”
【不楞儿】 蒙古族语“拨浪鼓”的音译名。也译作“布楞儿”。
【布里拉】 即彝族子君人的“阿乌”。
【布里亚】 唇簧气鸣乐器。也称“竹号”。由吹管和共鸣筒套成。吹管用细竹制,共鸣筒用龙竹制,长约35厘米;径约8厘米,底端留节。吹奏时,手执吹管插入共鸣筒,用双唇紧贴管口吹奏。只发一音,音高无定。音色浑厚、宏亮,传声遥远。移动共鸣筒,可发下滑音,有悲伤感。流行于怒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兰坪、泸水地区怒族中。多用于丧事。所用“竹号”的数目以死者年龄及身份而定。未婚者用一支,有妻子儿者用两支,老人亡吹三支;巫师用四支。头人亡吹七到八支。也用于报丧。
【布领】 击奏弦鸣乐器。傣族支系克木人语的音译名。也称“竹筒琴”。体形稍大,通常为三节双腔,音域一个八度。
【布鲁】 高山族“口弦”的音译名。
【布匿】 彝族语“筚鲁”的音译名。
【布惹】 彝族语“马布”的音译名。
【布若】 彝族语“葫芦笙”的音译名。
【布筒】 即“布哉”。藏族语“大钹”的音译名。
【布依四胡】 也称“四弦胡”。形似京胡,长约35厘米,规格不一。琴筒斫泡桐或竹筒制,鞔蟒皮或羊皮,筒内插钢丝弹簧。丝弦四,缠千斤。定弦:c1-c1-g1-g1,音域为一个八度。琴弓张两股马尾,分别引弦间拉奏。音色柔亮。用于布依族、苗族民间戏曲、歌曲伴奏。
【布依族葫芦琴】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葫芦胡”,流传于贵州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用于布依族民间曲艺“八音坐唱”。
【布依族双管】 即“波晓呼”。
【卜鱼】 以整木刳成,方盒形,侧挖槽。以棒敲击,声类木鱼。多见于广东。《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卜鱼之用等于点鼓或代拍板。南方之节乐器也。音同方外之小木鱼,其大者,音似大木鱼。”
【布哉】 一种大钹,也称“布”、“布筒”、“钹起”、“大铜钹”。钹面大而平,径约46厘米。碗顶有绳孔,系皮绳。流行于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等地藏族、门巴族。用于藏传佛教仪式、藏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B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