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 中国民族乐器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

国音音科 国音音科 2021-12-08 09:40

中|国|知|网|全|程|会|议|直|播

第四单元

中国民族乐器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

主持人:杨琛、黄司祺

1.乐器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文化、历史、科技和改革

应有勤 上海音乐学院 教授

乐器发展史是一部改革进化的科技史,它们的分类视角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形式都休戚相关,我们应当从乐器的分类视角、科技和工艺视角、文化视角去探究乐队编制。应有勤介绍了中国古代乐队编制史、现有民间乐队体制和现有大型民族乐队的编制,并指出我们可以借鉴西洋乐器的科学内涵,增进民族乐器的协和度,减小乐器的噪声和个性以创作交响性作品。期望看到民族乐队编制的第三次飞跃。

应有勤受林翔飞委托宣讲其论文《中华民族管弦乐团的乐器配置及改革的再探讨——兼谈福建民族管弦乐团乐器配置的设想》。针对现有大型民族乐队体制的种种不足和缺陷,文章提出乐器改革须从乐队层面全局考虑,保留乐器音色的原生性、增强其协和性、研讨声部配备的合理体制,使合奏作品具有民族性和交响性。

 2.从演奏者角度论钢丝筝的制作

薛峰 北京丰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艺术总监

薛峰从演奏者使用的角度,结合当今钢丝筝产品的现状,审视钢丝筝制作中的问题。指出:钢丝筝要对“高频传导和谐振”等因素做倾向性选择,不能简单模仿或套用尼龙弦筝的共鸣体,传导部件也要进行优化,同时还要注意钢丝弦材质的选择和琴体外观装饰等。

3.民族乐器产业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

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

丰元凯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 会长

民族乐器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还仍保留着传统“口传心授”的培养模式。就此现象丰元凯指出:目前现有的民族乐器人才培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务之急需要用一种崭新的民族乐器人才培训机制取代原有的传统培养方式,加快提高乐器制造工匠的社会地位,改善乐器制造企业的生产环境。

4.关于古筝制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傅明鉴 扬州大学 副研究员

目前古筝的制作与发展基本只停留在花色品种的翻新上,制作创新基本呈停滞状态。由于生产者不懂得古筝制作的基本常识,制造出了大量劣质古筝,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甚至浪费了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上述问题,傅明鉴指出企业培养(或聘用)理论实践兼备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并分析了可替代环保型材料的可行性。在传统乐器改良上,我们既要大胆创新改革,也要保持和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

5.溯源纸上:历史资料中的新中国“乐改”案例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高舒通过对577项乐器改革案例的方法和效用分析指出,改革出一件成熟的乐器需要漫长的过程,不能避免常态性的失败。要保持谨慎而怀疑、克制而积极的态度,才能在发展乐器的同时,保持民族性,正视成败,持续尝试。

6.双腔葫芦埙创新技术分析

——复合振动共鸣技术原理与应用

张莉 四川音乐学院 助理研究员

张莉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明的双腔复合振动共鸣创新技术。使用双腔复合振动共鸣技术的双腔葫芦埙,将埙的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的同时增大埙的音量,并且双腔葫芦埙使用十二平均律排列便于转调,大大提高了埙的演奏性能和表现力。复合振动共鸣技术为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创新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7.基于音乐装置艺术理念的古琴研制与跨界创新

陈明志 星海音乐学院 教授

陈明志以“琴瑟破”、“惊云散”及“风雷引”三台基于声音装置理念研制的古琴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声音为主导,在运用传统制作模式的同时,结合取材于岭南建筑、造型漆艺等非物质遗产技艺,配以科技装置、结合空间音声造型设计与光影表现的新媒体音乐作品。

8.传统筝曲演奏速度估计速度形态分析

夏凡、孟文武 等 四川音乐学院 教授、硕士研究生

速度估计(检测)是MIR(音乐信息检索,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节奏类的基本任务之一,结合音乐学分析来看,速度估计可作为音乐学中速度分析的客观参考,为其研究提供客观依据。速度形态分析属于音乐学范畴,与速度估计结合互补,运用于民族音乐的分析。局部速度估计使用DeepTemp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并辅以人工速度标记;将速度估计和速度形态分析相结合,可使传统筝曲速度研究不再限于主观描述和演奏个体的把控差异层面,从而深入研究筝曲的演奏特征研究。

9.民族吹管乐配器声学研究

张有川 河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张有川从声学视角研究了“乐器法”和“配器法”,探索了吹管乐器组的多声部组合方法和声压级匹配方法。指出:好的多声部组合关系,应该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峰值能量分布特征,尽量避免峰值能量扎堆和断档;有了均匀的多声部组合结构之后,再通过采用合理的声压级匹配方法对各声部的音量加以平衡,这样就在创作层面为构建优质的乐队和声音响效果打下了扎实的前期基础。对于吹管乐器组中存在的实际听觉音高与记谱音高不符,中、低音笙和低音唢呐(绝大多数音)基音微弱的问题,应从乐器声学入手,对其基音进行放大化改良,以改变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倍低音声部能量薄弱的现状。

10.开管管口校正数与计温律高计算公式验证

史凯敏 亳州学院 副教授

实践证明,在确认管口矫正数和推算律高时,温度差异是不可忽略的变量。在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对18支黄钟律管进行三组开管吹律的测音实验,采用“音高区间”统计方式,据测音数据对学界所用的9种开管口校正数进行校验。在推导出不同温度下管内声速的基础上,提炼出“计温开管律高计算公式”,经验证,此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气温对律管音高影响难以估算的问题,从而提升管律律高计算的准确性。

11.内蒙古民族乐器的传承发展与乐器改革科技创新

张劲盛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二级艺术评论

张劲盛通过梳理了内蒙古民族乐器改良实践历程、分析了乐器制作和改革现状及乐器制作企业的生存现状。他指出由于乐器既有物质文化因素,又有非物质文化特点。因此要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内蒙古民族乐器制作的改良实践进行鼓励和引导;设立专门的民族乐器制作改良的专项激励机制,推进民族乐器改良;制定民族乐器标准草案,推进内蒙古民族乐器制作的标准化进程。

12.中国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王建民 北京国际艺术学校中国杂技团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王建民指出,尽管我国民族乐器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民族乐器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在乐器融合、演奏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他以本人所做的民族低音改良乐器为例,探索了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与发展方向。

文字 / 徐洁宇

图片 / 罗时欢、欧阳迎湘

排版 / 欧阳迎湘

审核/黄司祺

责任编辑/付晓东

欢迎扫码 关注公众号

注:所有图片及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第四单元 | 中国民族乐器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