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东西方乐器比较

国音音科 国音音科 2021-12-08 09:40

中|国|知|网|全|程|会|议|直|播

第三单元   东西方乐器比较

主持人:饶文心

1.饶文心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教授

《东西方民族管弦乐队之比较》

 东西方民族管弦乐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主要体现在乐队指挥的设立、乐队建制规模、乐器分类分组、乐器声部均衡、外来乐器的引入、乐队音响观念的借鉴与融合更新、乐律与乐音体系等方面。东西方民族管弦乐队大体可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大类,亦可称固有型与混搭型。饶文心主要介绍和展示了世界混搭型民族管弦乐队,并总结了世界不同地区混搭型民族乐器的改革趋势,从而为我国民族管弦乐队提供新的参考与改革思路。

2.张寅

温州大学  教授

《从域外考古发现看我国阮咸类琵琶的源起》

 张寅以草原丝路为背景,梳理我国阮咸类琵琶的源起问题,探究草原丝路上的游牧民族对我国阮咸类琵琶的出现所起到的历史作用。考证了我国阮咸类琵琶历史上是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性”乐器,是通过中亚游牧民族汉化后传播而来,又经中国文化改造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琵琶分支乐器。

3.石一冰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

 石一冰通过梳理亚洲唢呐类以及类唢呐乐器出现的历史、早期唢呐的形制,以及唢呐类与其他双簧类乐器的关系,从而提出观点:亚洲的唢呐类乐器既存在特殊传播途径的可能性,也存在其他原产地的可能性。我们在认同“波斯-阿拉伯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探求唢呐类乐器多向演化的问题。

4.刘志晟

四川音乐学院  讲师

《东西方双单簧类木管乐器的比较研究》

 双单簧木管乐器是单簧类木管乐器的一种变体形式。刘志晟调查了世界双单簧类木管乐器的形制和分布,并将其绘制成乐器声音地图。进而从乐器声学层面对其音高、音律、音色进行了探究,并对双单簧类木管乐器地区差异的成因做出有益的尝试性分析。

5.黄司祺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武汉大学  博士后

《中西管弦乐器明亮度研究》

 明亮度是乐器音色主观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在声学层面,频谱质心与明亮度直接相关。黄司祺通过对中西管弦乐器频谱质心的测量,指出了各乐器组的明亮度呈现的规律与特征,并采用相关系数分析了不同乐器的音高与明亮度的相关率。通过对比中西管弦乐器在频谱质心的差异,她指出,弹拨组的明亮度“混为一弹”,而大部分乐器频谱质心集中在人耳敏感频带,这是民族管弦音响“杂”、“吵”的客观因素之一。最后她通过客观数据,探究了相关配器经验。

END

文字 / 徐洁宇

图片 / 罗时欢、欧阳迎湘

编辑 / 蒋璐宇

审核/黄司祺

责任编辑 / 付晓东

欢迎扫码 关注公众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第三单元|东西方乐器比较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