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类,称“八音”。中国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之后,源于西域的乐器如笛子、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而真正的华夏古乐器其实已大多失传上千年,今日就算能偶尔一见,也大多是从出土文物仿制而来,但这些乐器的名字,却有不少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典故中,得以一直流传下来。
演变历程 筑与瑟终被古筝取代
漫漫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其实有许多种古乐器如今仅见于成语、诗词、典故,实际上其乐器及演奏方法都已经失传上千年,如瑟、筑、篪、缶、磬、排箫、箜篌等,今日就算能够一见,也是现代人从出土文物仿制而来,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与古时已经颇为不同。
“锦瑟无端五十弦”,从李商隐诗中我们知道最早的瑟有五十根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记载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后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按五声音阶调弦。但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说,作为古代重要弹弦乐器的瑟已经销声匿迹上千年之久。
同样命运的还有筑。《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为之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未中被诛……而筑这种乐器,在《汉书》中的记载是“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古人常有“分瑟为筝”、“筝筑同源”等传说,但是筑和瑟最终都没有流传下来,而古筝则穿越数千年成为今天的“民乐之王”。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瑟的形体比筝更大,不方便携带,而筑有点像今天的扬琴,需要“筑尺”来敲击,相对复杂,而这两种乐器的声音都与筝十分近似,所以渐渐被筝所取代。
失传原因 古乐器自身存在缺陷
中国的古乐器,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徐横夫认为,凡是在历史上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为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与筝相近而终于绝响,排箫因其与洞箫相近而几近失传,因而能够流传至今的古代乐器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品性特色。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