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考

 

 

 

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表演

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战国时期的“铜冰鉴”

《说文·缶部》:“缶,秦人鼓之而节歌。”这是说击缶是给歌打节拍的。

《易经·离卦》:“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这是说到了老年,唱歌已不用缶打节拍,很没气势,后果不吉。

《诗经·陈风·宛秋》:“坎坎击缶,宛丘之道。”坎坎是击缶发出的声音。唐孔颖达注说缶是乐器。

《旧唐书·音乐志二》:“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应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击之。秦赵会于渑池(河南),秦王击缶而歌。”这里可用鼓杖打击它,其形状像一个扣着的盆子,开始从西戎出现,秦国沿用这个风俗。

但从甲骨文、《易经》和《诗经》看,至少在夏商周时代就出现缶,而且作乐器用,不一定只是犬戎之俗。击缶迎宾,如果能出瓦器之声,再能配上豪放、欢乐、激扬、气度恢弘的大歌就更好了。

再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

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这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邹伟农摘自2008年9月12日《档案大观》作者张宝英)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缶”考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