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合影
教研室介绍|中国音乐史教研室
音乐学系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3天前
历史沿革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基础深厚,在国内外学界亦有着广泛影响。1927年自我院初建以来,萧友梅博士、黄自先生等乐界先驱便已高瞻远瞩地为音乐理论指明了学科方向。1949年我院率先建立了全国最早的音乐理论基地——音乐研究室,其中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为此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56年民族音乐系成立,下设音乐理论专业,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初具规模。学贯中西的沈知白、钱仁康等学术大家为这一学科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沈知白的《中国近世歌谣叙录》、《二十二年的音乐》、《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中国音乐史纲要》、《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钱仁康的《魏氏乐谱考析》、《老八板源流考》、《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谈〈长征〉交响乐的音乐思维》等论著,在学科建设伊始便确立起精、深、广的学科定位。1982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正式成立。
前辈成就
作为音乐学系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教研室之一,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在建系之初仅有夏野、陈聆群两位成员,后有戴嘉枋、陈应时等陆续加入。在夏先生和“二陈”这三位学界前辈的引领下,本院的中国音乐史学朝着专业化、系统化方向稳步发展。一方面,他们培养出如梁燕麦、龚林、洛秦(上海市领军人才),赵维平(上海市浦江人才)、喻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燕红、岳冰、戴微(上海市浦江人才)、胡企平、李淑芬、陈荃有、倪文娟、王洪军、王安潮、黄大同、丽娜、吴志武、吕畅、漆明镜、赵玉卿、张青、安达智惠、于韵菲,樊喻、韩小燕、王勇(上海市浦江人才)、吕建强、梅雪林、田飞、南仁顺、金桥、阮弘、余峰、陈永、冯雷、肖阳、唐吟等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集》(合编,1988)、《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合著,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合编,1989)、《萧友梅音乐文集》(合编,1990)、《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合编,1994)、《音乐之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日文版,合著,1996)、《中国乐律学探微——陈应时音乐文集》(200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2004)、《萧友梅全集·文论专著卷》(联合主编,2004)、《敦煌乐谱解译辩证》(2005)、《乐史曲论——夏野音乐文集》(2006)、《中国音乐简史》(联合主编,2006)、《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合著,2006)、《萧友梅全集·音乐作品卷》(联合主编,2007)、《八十回望:我的音乐历程》(2014)、《琴律学》(2015)等亦享誉海内,为后辈学者树立了鲜明的学科标杆。
回顾本教研室数十年来的学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核心课题——乐律学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早在1963年,当时尚为我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本科生的陈应时,就已经在沈知白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琴律研究。他的第一篇乐律学论文虽因“文革”爆发而未能及时发表,后根据前文补充修订而成的《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于1983年发表后受到理论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和全国的多个奖项,也重新开启了他的中国乐律学探索之路,并先后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而融汇其数十年研究心得的《琴律学》,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15年正式出版。
此外,东亚古谱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1982年,在日本林谦三与中国杨荫浏、任二北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院叶栋老师发表了《敦煌曲谱研究》,首次全面解译了25首敦煌乐谱,揭开了唐代音乐复原研究挑战性的一页。这一古谱学难题的探讨随后持续了几十年之久,激起国内外音乐史上一股巨大的学术浪潮。在这一项研究中突出的学者除叶栋外,如陈应时、何昌林、应有勤、孙克仁、赵维平、金建民、赵晓生等均出自于上海音乐学院,集中体现了我院的学科实力及对学术研究的突破性创造力。值得一提的是,陈应时对古乐节拍问题所提出的“掣拍说”理论推翻了前人诸多定义。为彰显其在敦煌古谱解译以及中国乐律学领域的杰出贡献,2014年日本小泉文夫基金会将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授予了陈应时教授,从而使其成为继黄翔鹏和沈洽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学家,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陈先生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别的学术肯定。同时,他几十年来发表的大量乐律学、古谱学论文,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厚重基石。
现有师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有龚林、洛秦(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王勇(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戴微、赵维平(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东亚分会音乐史料学会主席)、金桥、于韵菲、冯长春等新生力量充实到中国音乐史学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本教研室现任教师共5位:戴微教授(教研室主任)、赵维平教授、冯长春教授、金桥副教授、于韵菲副教授。所有成员均有博士学位,研究所长涉及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乐律学、古谱学、琴学、台湾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等多个领域。
赵维平教授
冯长春教授
金桥副教授
于韵菲副教授
戴微教授
已开设本硕博课程:《中国音乐史(古代)》、《中国音乐史(近代)》、《中国现代音乐史》、《中国古代乐论》、《古琴音乐》、《音乐学研读与研习》,《古谱学概论》、《中国经典音乐赏析》;《中国古代音乐史文献导读》、《中国现当代音乐史》、《古琴音乐史》、《古琴音乐专题研究》、《琴律学》、《古谱学》、《唐代音乐的历史研究》、《唐代音乐文献导读》、《唐代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宋代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研究》、《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秩序再构造》、《台湾音乐专题》、《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潮》等。其中,尤其是硕博研究生教学领域,在各学科着力于专题音乐研究的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学专业由赵维平、洛秦二位老师率先开设了唐、宋音乐断代史课程,为学科的纵深发展建立起全国性的标杆。
已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2004)、《人琴合一,艺海无涯——王人艺先生辞世二十周年纪念》(2005)、《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2006)、《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2006)、《中国音乐简史》(合著,2006)、《学无界 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洛秦音乐文集》(2007)、《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道路的“足迹”考析——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2007)、《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中国音乐史研究卷》(2007)、《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2008)、《上海老歌1931—1949》(2008)、《乐苑秋实》(2008)、《海上留声——上海老歌金曲100首》(2009)、《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2009)、《我为中提狂——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半个世纪的随想》(2009)、《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2012)、《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2018)、《海上回音叙事》(2010)、《中国音乐文化史》(2010;2011)、《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2016)、《艰难的突围——冯长春音乐史学文集》(2019)等。其中,洛秦、赵维平、王勇等老师分别在宋代音乐、中日古代音乐文化交流、近代上海老歌等专题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已发表期刊论文:《方响考——兼方响所体现的唐俗乐音响审美特征》、《谱式:一种文化的象征——古琴谱式命运的思考》,《绍兴琴派的历史寻踪》、《宋代女性琴人史料初考》,《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及其传来乐器研究》,《南宋【双胜子急】音乐的传承》、《南宋俗字谱【狮子序】集曲属性考证》;《科学总结我国当代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吕骥同志等商榷》、《从音乐史学的对象、性质谈其存在价值》,《萧友梅在莱比锡的留学生涯》、《王光祈与〈SINICA〉》,《中国乐队的第一张节目单——留学美国随笔之三》、《中国乐队的第二张节目单——留学美国随笔之四》,《伶影浮沉 弹指廿年——〈良友〉画报之音乐资料全面整理与菊坛珍萃初步解析》、《一份珍贵的民国音乐史料——〈第二次国乐演奏大会特刊〉》,《九首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研究》、《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百年巡礼》,《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及其分析》、《石破天惊二弦传奇——“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胡琴演奏曲探析》等约200篇。其中,赵维平、冯长春二位老师可谓硕果累累;于韵菲老师也两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
所获教学成果奖:自1987年至今,中国音乐史学会已举办了十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的活动。上音音乐学系中音史教研室的老中青成员们携手共进,在历届评选中先后荣获了50项优秀论文辅导教师奖。所辅导的优秀本、硕、博论文中,一等奖11篇,如王乒乒《论永嘉琴人群体中的“名仕效应”——宋元明清永嘉琴人史料考辨》(2014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学士组一等奖,导师戴微)、李明月《汇流,当传统直面现代——以近现代广陵琴风的音乐语言表达为视角》(2012第七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学士组一等奖,导师戴微),杨雅瑾《琴曲〈梅花三弄〉之明清谱本兼及两种现代演奏版本的研究》(2014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组一等奖,导师戴微)、田飞《从“百代小红楼”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唱片业发展和影响》(2008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组一等奖,导师洛秦),张延莉《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流派机制的上海叙事》(2014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导师洛秦)等;二等奖24篇,如何柳《依徽辨律——由〈樵歌〉明清谱本之弦徽演变检验〈琴律学〉之“徽法律”、“准法律”理论》(2018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本科生组二等奖,导师戴微)、唐吟《兼收并蓄 羽化新声——谭小麟艺术歌曲研究》(2010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学士组二等奖,导师戴微)、黄艺鸥《方响形态及其历史文化研究》(2008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组二等奖,导师洛秦)、刘佳《不应被忽视的古琴史料集——周庆云〈琴史补〉、〈琴史续〉研究》(2010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组二等奖,导师戴微),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以都城临安为个案的研究》(2008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组二等奖,导师洛秦)、李音蓓《上海时代曲(1927-1949)“爵士风格”研究》(2018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生组二等奖,导师洛秦)等;三等奖15篇,如龚蓓《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印度乐》(2002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本科生组三等奖,导师赵维平)、沈彦树《从今虞琴社的创立和早期活动透视中国近代古琴文化的转型》(2008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本科组三等奖,导师戴微),易艺《琴歌〈归去来辞〉明清谱本研究》(2012第七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组三等奖,导师戴微)、韩秋香《上海“国乐研究会”历史与现状研究》(2018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硕士生组三等奖,导师洛秦)等。目前,已有数十篇优秀学生论文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2017年,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成果还荣获了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
文字:戴微 教授
编辑:于佳禾审核:邹彦 严逸澄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教研室介绍|中国音乐史教研室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