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乐从画中来 敦煌乐器(上集)《探索·发现》
敦煌乐器(上集)《探索·发现》 DUNHUANG Musical Instruments (Part 1) Exploration & Discovery
331次观看•2020年7月15日
记录中国Documentary
订阅
《敦煌乐器·乐从画中来》聚焦敦煌莫高窟壁画乐器历史。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窟内的壁画中绘制了大量古代乐器。从北凉、北魏一直到西夏、元,各种乐器图形的绘制延续了十个朝代,连续近千年,留下了中国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珍藏。
为了打开这个沉默又珍贵的音乐世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郑汝中等研究专家就开始致力于对这些乐器图形进行研究,既展现中国乐器的发展演变历程,同时也尝试着将乐器复活,使其从图形变为可演奏的实物。
琵琶、花边阮、弯琴、筚篥等在壁画中尘封了数个世纪的乐器在研究专家和乐器制作工匠的努力下,重新奏出了乐声。
纪录片《敦煌乐器》拍摄历时17个月,遍及苏州、扬州、北京、上海、河北、敦煌、河南、维也纳等乐器制作和演出地,用叙事性和故事性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敦煌壁画乐器由图形成为设计图纸,再成为实物用于演奏的全过程,呈现了琵琶、花边阮、箜篌、雷公鼓等敦煌壁画乐器的前世今生,彰显了敦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仔细欣赏,会发现敦煌壁画中还有许多古乐器点缀其间,
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它们的美。
早在1986年,乐器制作匠人就已开始了对壁画中乐器的仿制与研发。三十多年的探索,箜篌、琵琶、筚篥等245件消失千年的古乐器得以从壁画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琵琶
一种弹拨乐器,古代称其为“批把”,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在敦煌石窟诸多绘有乐舞场景的壁画中,琵琶以高达700余次的“出镜率”,成为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阮
与无处不在的琵琶不同,有一种乐器在敦煌壁画中只出现过两次,却以其奇特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那就是阮。阮,汉代批把的一种,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弹拨乐器之一。追求创意的工匠在琴体上雕琢出精美的边饰,绘以丰富的纹样,使之成为极致精美的艺术品。宋代之后,这件乐器就很少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然而,敦煌壁画却留下了它的身影。
雷公鼓
敦煌壁画中的鼓,可谓数不胜数。
十四面色彩鲜艳、大小不同、音区不一的鼓环绕一周,每个鼓的皮膜上置以金属压圈,采取倾斜侧放的造型。鼓手站立中间,上下左右回旋敲击,节奏准确清晰有力,演奏效果激情澎湃,比起现代乐器里的架子鼓,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箜篌
一种外来乐器,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唐代诗人李贺曾写《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感叹其音律的婉转美妙,令人迷醉。
朝代更迭,箜篌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但它柔美清澈的音色,依旧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视频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论点和本频道无关
Video source network! If there is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delete.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敦煌乐器(上集)《探索·发现》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