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
原来「唐朝乐队」不止会「摇滚」,还精通各种梵音
2017-03-23 由 秘境天空旅行工作室 发表于文化
某天走在路上,偶然听到这首歌,仿佛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唐朝乐队仍镌刻在属于那个时代的摇滚浪潮中,被中国的摇滚乐迷们所膜拜。
但,你知道吗?距今一千多年前也有「唐朝乐队」,而且不止一支。
这是莫高窟初唐代表洞窟220窟,窟中有贞观十六年(642年)的题记。其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中间有舞伎四人,两侧有乐队。左侧十五人,所奏乐器有羯鼓、答腊鼓、鼗鼓、拍板、横笛、尺八、筚篥、笙、贝、竖箜篌,另有一人耍盘歌唱;右侧乐队十三人,所奏乐器有腰鼓、都昙鼓、毛员鼓、拍板、方响、横笛、筚篥、排箫、筝、阮咸,也有一人耍盘歌唱。中央有灯楼一座,舞伎两侧各有灯树一株,场面华丽辉煌,似仿唐代元宵灯节的宫廷乐舞表演。
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局部
他们在一片盛世太平中,以音乐的形式供养佛、赞颂佛。这一景象在莫高窟众多唐代壁画中都有描绘。隋唐两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宜春院、太常寺等,其中的乐工、歌舞艺人多达数万人。士大夫阶层和富豪之家还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官伎、舞伎。这些人中间聚集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将乐舞艺术推向当时社会的高峰。我们从敦煌壁画以及各地唐墓出土的乐舞俑即可看到丰富多彩的乐舞形象。
陕西咸阳三原县唐淮安郡王李寿墓 舞乐壁画
在莫高窟近千年的歷史轨迹中所留存下有记录的洞窟共735个,其中,与音乐题材相关的洞窟多达240余个。
莫高窟445窟(盛唐)《弥勒经变》嫁娶图中的乐舞表演
莫高窟156窟 北壁《张议潮出行图》
张议潮曾于唐大中二年至咸通二年(848-861年)在河西地区率领各族人民起义,驱走了吐蕃,相继收復了河西广大地区,后被唐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约在公元867年前后,张议潮之侄张淮深开凿石窟,并绘此壁画,描绘张议潮出行时的盛况。
仪仗队和护旗卫士骑马缓行
画面中,前面有骑吹八人,分列两侧,各有两人击鼓、两人吹角。中间有歌舞者八人,男舞者着汉族服装,女舞者着吐番服装,载歌载舞行进。后面有十人组成的乐队,所持乐器有琵琶、筚篥、横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两边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执槌击奏。仪仗队和护旗卫士骑马缓行。整个队伍,战马成行,旌旗飘扬,浩浩荡荡,甚有威势。
莫高窟172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
这铺著名壁画中的乐舞表演尤为生动–中间舞伎两人,一人击腰鼓,一人反弹琵琶。两侧有乐队,左侧八人,所奏乐器有答腊鼓、细腰鼓、鸡娄鼓、都昙鼓、横笛、海螺、拍板、排箫;右侧八人,所奏乐器有筝、琵琶、阮、竖箜篌、拍板、箫、筚篥、笙。
莫高窟112窟中唐《观无量寿经变》
美丽的舞者,举起琵琶反背在身后,屈身向右,提右腿,和着激动人心的乐曲声,跳着欢快的舞蹈。她手中的琵琶在背后拨弹,连弹带舞,有极大的难度(据说如果想用这种绝技的姿势弹奏,两臂长度至少两米,常人几乎做不到,这也反映了画师超强的想像力)。两旁伎乐分别弹奏琵琶、阮咸、箜篌、鸡娄鼓、横笛、拍板等,通过舞乐表现了凈土世界的欢乐气氛,是研究唐代舞乐史的珍贵资料,也是敦煌壁画中最美的一幅反弹琵琶舞,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此。
唐代洞窟里关于舞乐的壁画还有不少,当迴荡在壁画内的时光音律被封印在飞天或菩萨手中的各型乐器中,不禁让人们好奇,梦回唐朝,音乐与莫高窟又产生过怎样的美妙共振?
琵琶
古老的弹拨弦乐器。其形制主要由共鸣箱、颈部和头部三部分组成,呈梨形。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梨形音箱曲颈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传至南方。敦煌壁画上绘制了近千幅琵琶图像,龟兹壁画中也有很多,是壁画中出现最多、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
初唐莫高窟220窟南壁《西方凈土变》
这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是莫高窟最早、场面最大的凈土变。变相大结构分为三段:下段为地面,中段为水国,上段为天空。中部为舞乐场面,乐工奏乐歌伎起舞,天人自三面围观,一派歌舞昇平景象。整个画面形成海阔天空、幽深高原的境界,这就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极乐世界。
初唐莫高窟220窟《西方凈土变》局部
由于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盛行于世,壁画中出现了众多舞琵琶的形象,如怀抱琵琶、侧身倒弹、昂首斜弹、背身反弹等。这在172窟、112窟、196窟都有所见。反弹琵琶舞伎是擅长舞蹈的奏乐之神,它是以现实生活中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为依据,由画工们创造出来的乐舞结合的完美典型,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嘆为观止。
世界上最完整的唐代五弦琵琶实物,现藏于日本正仓院
箜篌
古代弹拨弦乐器。最初名为坎侯或空侯。古时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箜篌研究证明最早起源于埃及,在波斯萨珊王朝壁画中就有体现。
波斯萨珊王朝浮雕
箜篌约在公元2世纪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在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竖箜篌,敦煌与龟兹壁画中的箜篌图像都颇具数量。
西魏莫高窟285窟南壁
箜篌作为外来乐器,也曾在我国唐代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它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呼应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尽管如此,入宋以后仍难逃衰亡的命运,而它曾经辉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画之中。
盛唐莫高窟225窟南壁龛顶《西方凈土变》
竖箜篌虽然在我国销声匿迹了300年左右,但它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不可被磨灭。为了重塑竖箜篌的歷史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作了大、小箜篌和凤首箜篌,但由于战争等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音乐者和乐器制作师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80年3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新型箜篌–雁柱箜篌。并且为箜篌改编创作的许多乐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现如今,出现了一批箜篌演奏家。
琴
弹拨弦乐器,又名七弦琴,今称古琴。唐代盛行,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敦煌壁画中留存了古琴的图像。
北周莫高窟第299窟窟顶南坡
琴在我国汉晋时期就确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并传承至今。在《诗经·关雎》中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样的诗句,古琴的孤独性从诞生之初就已被註定。
在唐代壁画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副绘于晚唐第85窟中称为《善事太子树下弹琴图》的作品。 此图在洞窟南壁东侧《报恩经变》的下部,描绘了善事太子在树下弹琴,利师跋陀公主为琴曲所感动而心生爱慕的情景。
太子的置琴方式是将古琴斜放在膝上而置另一端于地
这里有两个细节应该予以注意。一是太子的置琴方式是将古琴斜放在膝上而置另一端于地。有趣的是落地之一端正好在利师跋陀公主的脚下。如此一来,古琴成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樑和联结之纽带的象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二是虽然善事太子的演奏方式是置琴于膝,但他和利师跋陀公主一样,却是坐在短凳上,而不是席地跪坐。这一点,正好说明了古琴演奏方式随坐姿而改变的过渡和转折。
筝
筝,又称古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称为「古筝」。
初唐第220窟南壁壁画中的筝
相比古琴,古筝的尘世性则是在顺应歷史中形成的。最初为五弦,逐渐递增至唐代,形成十二弦与十三弦筝并存的格局。近代筝的弦数则多达26根,甚至能实现自由转调。
阮咸
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西魏莫高窟285窟南壁壁画中的阮咸
阮咸归属琵琶之类,缘于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这件乐器,因而得名。敦煌与龟兹壁画中都有阮咸的图像。
形制上,其共鸣箱呈正圆形,项长,四弦,十二品柱。它与五弦琵琶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在唐朝以后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然而,敦煌壁画中却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
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乐队中的「莲花阮」
上图为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乐队中的「莲花阮」,其特点为共鸣箱呈花瓣形,即具阮的特点,又保留了琵琶的某些特徵,是乐器史上的一个新发现。
埙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晚唐莫高窟156窟南壁局部
早在周代「八音」分类中就被纳入「土」类乐器之列。这件乐器在敦煌仅此一例。上图中乐伎双手持埙,音孔数量不详。
海螺
法螺为藏传佛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
西魏莫高窟第249窟南壁
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可见它有着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双重身份」。
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吹海螺乐伎
笛子
竖笛,古代竖吹竹制管乐器,又名直笛、竖吹、单管、中管、幢箫等,现统称为洞箫;
横笛,竹制而成,古代又称「长笛」、「横吹」、「胡篪」等。
敦煌壁画中始建于北凉,歷代沿续至宋元,是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乐器之一,龟兹壁画中亦有出现。
初唐莫高窟第220窟《东方药师经变》之舞乐图局部
盛唐莫高窟45窟《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敦煌音乐,即真实,又虚幻,真实存于隽美的壁画中,虚幻在于它难以捉摸与重现的声音里。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大唐盛世的音律幻梦中,也会嚮往回到那个年代。佛国世界,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音乐壁画也是解开我国古代音乐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图文部分摘自网络和敦煌研究院专题展《1650年-文明的迴响》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原来「唐朝乐队」不止会「摇滚」,还精通各种梵音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