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土一批「梨园」-跪坐奏乐陶俑

刚刚出土一批「梨园」

2016-09-01 由 康源藏品 发表于文化

跪坐奏乐,陶俑唐明器,1955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高11~11.5厘米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后,根据演出规模,将乐舞统编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类,各有固定的表演内容。「坐部伎」的部乐舞构成,在堂上坐着演奏,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用丝竹细乐伴奏,风格清雅,乐工和舞者的表演水平较高。「立部伎」规模较大,由8部乐舞构成,舞者60至180人,主要以鼓和金钲伴奏,气势宏伟,但表演水平略逊于「坐部伎」。这当是一组「坐部伎」的陶俑。

旧日习惯称戏曲界是梨园行,戏曲演员是梨园子弟。但「梨园」在唐朝诞生时,歌舞、说唱、戏曲等还没有这么明确的区分,笼统地都归之于音乐。唐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早在建国之初,就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在宫廷设置了「十部乐」。十部乐中既吸收了像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也有来自中亚的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高丽乐等,唐代在宫廷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都要演出,当时创作流行的一些曲目甚至传到了国外。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和戒日王见面时,这位印度的霸主就和他谈到大唐的《秦王破阵乐》。

(宗师海黄) 这套演奏俑所用的乐器分别有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等,是从当时流行的乐队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部分乐器。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们对唐代「梨园」的景象略见一斑吧。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刚刚出土一批「梨园」-跪坐奏乐陶俑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