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中乐队的习惯摆位–弦乐组
2017-07-24 由 高保真音响 发表于娱乐
音乐厅中,管弦乐队的摆位安排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每个乐器组的摆位可以按照不同厅堂的声学条件以及乐曲需要、指挥的习惯来进行相应的改动。
如果是在常驻场馆中进行演出,乐队的摆位可以相对固定。然而对于巡演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乐队的摆位以适应不同音乐厅的声场环境,不同的指挥家有不同的主张。最为出名的例子就是在威廉、富特文格勒的带领下,柏林爱乐乐团的巡演每到一个不同的音乐厅,都会相应地进行摆位的调整。当然也有指挥家,坚持採用经过总结对比后形成的「最完美摆位」,无论是怎样的乐队与音乐厅,都坚持同样的摆位。
事实上对于乐队来说,并没有公认的「最佳摆位」,调整也大多是基于指挥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对于声场的感受,只是通过多年的总结,形成了相对习惯的摆位。
目前常见的管弦乐队摆位中,弦乐组总是位于指挥的前方和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呈扇形展开,是距离观众最近的乐器组。常见的弦乐组摆位大致可以分为欧式摆位以及美式摆位。
欧式摆位
欧式摆位,或者称为德式摆位,即一提和二提分为位于指挥的两侧,大提位于正中,在一提与大提之间的是倍大提琴,而中提则位于大提与二提之间。这种摆位最初是由德国作曲家阿贝福格勒提出的,他带领曼海姆教堂管弦乐队尝试将两组小提琴分别放在指挥左侧及右侧,低音乐器总体上居于中间位置。
这样的摆位,从演奏上来说,有利于首席小提琴和大提琴首席之间的交流,因为距离相对更近一些;同样的,大提琴组和倍大提琴组作为低音声部,当需要共同进入某个合奏乐段的时候,这样的摆位也是利于沟通的。
从声学上来说,在水平面上展开的小提琴组,高频在水平面上的分佈相对平均,在立体声重放的时候听感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尤其是面对有些曲目需要进行问答式的演奏时,一左一右的交替能够获得更好的听感。同时,从低频乐器的声辐射特性来看,指向性比起高频乐器不太明显,将低音乐器组放在靠中的位置,从频率平衡的角度来说也是有优势的。这个道理与流行音乐中,贝斯和底鼓通常都会被安排在相对中间的位置是类似的。当然欧式摆位也有其弊端:空间上分离的两组小提琴,由于演奏距离的增加,齐奏时的精确程度会受到影响。
欧式摆位大约在18世纪末就已经被提出,却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被广泛接纳採用。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所谓的美式摆位开始佔主导了。
美式摆位
美式摆位在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当时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录音技术而进行的调整,将大提琴置于指挥台的右侧,第二小提琴则紧邻第一小提琴,中提琴位于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低音提琴则位于中提琴及大提琴之间,略靠后的位置。整体的摆位有些类似于弦乐四重奏,在水平面上形成了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列。
美式摆位的优势在于,两组小提琴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了改善,这对于一些比较关键的合奏乐队会比较有利;同时,音调从高到低的排列,在面对部分乐曲中、不同乐器组以不同音调依次体现主题的需要时,也能够有良好的效果。
这种摆位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提琴组与大提琴组由于位置而形成的沟通不良、低音提琴由于位置靠后,和大提琴组的交流受到影响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挥家富特文格勒对此进行了调整,即形成了另外一种美式摆位。将大提琴组与中提琴组的位置进行互换,这样一来大提琴组与低音提琴组的距离减小,沟通便利,同时也保留了一提与二提良好沟通的优势。
当然任何一种乐器的摆位都无法十全十美,第二种美式摆位的缺陷在于,由于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在水平面上几乎佔据了整个舞台,中提琴的位置又相对靠前,因此当他们都作为陪衬乐器时,容易淹没作为主旋律的小提琴。这就使得指挥在力度分配上需要格外地留意,并且乐手也需要格外地专注。
对于小提琴来说,听众听到的声音主要来自于直接声以及顶棚的反射声。由于摆位的不同,相应的直接声以及反射声在音色上也会有一定的改变。在欧式摆位中,一提琴的摆位利于较高频率成分的辐射,而二提琴对于这一部分频率成分的辐射则要弱很多,因此一提琴的音色显得更加明亮、有光彩,而二提琴则相对显得暗淡,音色区别比较明显。而美式摆位中,两组小提琴的声辐射状态区别不大,只是第一小提琴对于第二小提琴会产生一定的遮蔽效应。单纯从客观数据上来看,採用美式摆位的第二小提琴能够获得良好的声辐射特性;但是考虑到整个弦乐组的声音效果,採用德式摆位而形成的两组小提琴的音色差,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有利的。
中提琴能够选择的摆位相对有限,在各个摆位中都位于乐队右侧。根据中提琴的声辐射特性,600到700Hz的频率成分能够向观众辐射,而较高的频率成分大多向乐手右侧辐射,大多需要经过舞台后墙或者顶棚的反射后才能够到达听众。这就使得中提琴的音色大多显得暗沉。只有在没有小提琴的特定情况下,中提琴能够处于左侧的舞台位置,这样能够获得最为良好的声辐射状态。不过在常见摆位中,中提琴的位置带来的特定的音色,也被作曲家很好地利用,在中音区形成了优良的支撑。
大提琴在舞台上是位于指挥的正前方还是位于舞台右侧,对于欣赏效果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大提琴在中低音频段,即350~500Hz的声辐射基本向右前侧,当使用第一种美式摆位,即大提琴位于舞台右侧靠近边缘的情况下,大量的声音能量是向着乐队内部的,需要通过后墙的反射才能够到达人耳,显然这样的情况下音色也会受到影响。而如果大提琴位于中间的位置,则能够获得良好的声辐射,尤其是针对影响低频丰满度的这些频段。因此,经过改良的第二种美式摆位,将大提琴的位置进行调整之后,能够大大改善整体的声音效果。
直到现在,对于採用哪种摆位方式,音乐家们还多有争执。有些认为德式的摆位需要得到侧方墙面的支持,则对于音乐厅的声场环境要求较高;有些认为美式的摆位会导致乐队右侧低频较重,虽然能够更加容易分辨不同的乐器组,但是总体上会导致空间上的不平衡。无论如何,摆位方式仍然是一个取决于个人审美的问题,技术上的探讨,也只是为了在艺术上能够到达理想的高度。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音乐厅中乐队的习惯摆位–弦乐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