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和鸣 辽风灿然 –辽「八音和鸣」颂圣大钱初考
2016-12-12 由 刘春声 发表于文化
辽「八音和鸣」钱是目前首见的辽代大钱,来自内蒙草原,径47.8、厚4.8毫米,重50克(一两)。辽风灿然,生坑厚重,通体红斑绿銹,宽郭狭穿略呈微决。此钱铜质精良,密度大而压手,铸造更是精美。因此,绝非民间俗物,应是官炉所铸。面背各有4物,初上手时能释读的有笙、曲项琵琶,其他6物不能立断。一眼望去,假若忽略图案,俨然一枚辽「千秋万岁」大钱。
辽 八音和鸣颂圣钱 作者藏
此钱面背各有四物,初上手时能释读的有笙、曲项琵琶,其他六物不能立断。后我将此钱之图发微朋友圈,很快引来朋友们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暗八仙图案。有人认为是八宝、八吉祥图案。其中一位泉友将八种图案具体解读为:箭囊、酒囊、马鞍、刀鞘、拍板、筚篥、方响、笙。此后又有泉友直呼为大辽八音、八音和鸣,并指出八种乐器为:箜篌、琴、瑟、笛、筑、排箫。此钱八音与中原八音略有不同,竟然用了少数民族乐器,这就更证明是辽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最后,多数意见集中在乐器说上。
我开始看到此钱时,第一印象也是往暗八仙上靠的,但很快否定。一是与暗八仙图案相比有几种对不上号;二是契丹建立辽朝后,官方逐渐信奉佛教,并定为国教。而八仙是道教的内容,不可能在如此精铸的辽钱上表现道教内容。
经查阅资料,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的敖汉旗大甸子村曾出土乐器组合纹镜,有趣的是,其主题图案由11种乐器组合构成,可见浮雕表现中有拍板、筝、大鼓、腊鼓、方响、箜篌、笙、琵琶(折颈)、长笛、排箫、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乐器纹镜的说明称这些乐器是辽代散乐的组合,是研究契丹族人及其辽代音乐史的重要文物实物。而这枚辽钱上的8种乐器几乎与上述11种乐器中的8种一模一样。故此钱上的乐器应为:一面为筝、箜篌、曲项琵琶、方响;一面为拍板、觱(也称筚)篥、排箫、笙。这些乐器图纹都是并足,上端均朝向边郭且都系有绶带。
辽 乐器纹铜镜
据《辽史o乐志》可知,辽代宫廷音乐主要包括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和鼓吹乐六种。而其中之国乐和诸国乐 是契丹族特有的音乐品种。辽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都集中围绕着庆寿、节日庆典特别是郊庙祭祠活动举行。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是辽国乐的组成部分,辽国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祭山仪及宫廷营卫等仪式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的辽墓壁画中,散乐的演奏者多是着汉服的契丹族人,说明辽国在接续汉族唐宋乐曲时几乎是全盘继承。
而各种乐曲的具体使用,在《辽史o 乐志》中有明确记载:「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会(皇帝朝见群臣)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牴终之。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在这段文字中,提到曲破后用散乐,「曲破」指的是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演唱此段称「曲破」。节奏紧促,有歌有舞。宋代甚为流行,宫廷大宴时常同其他节目轮番演出。而被辽代承继后,由于语言的障碍,「文阙不具」,只能按八音器数和曲调演奏。
这枚钱从形制上看,和辽「千秋万岁」大钱如出一辄;从同时代参照器物辽墓出土乐器纹镜来看,该镜与此钱的乐器图案也别无二致。故将此钱定为辽钱应无大谬。
表现内容,鉴于此钱图纹所列举8种乐器乃辽代宫廷音乐的骨干乐器,其演奏通常围绕着庆寿、节日庆典或郊庙祭祀活动进行,故暂定名为「八音和鸣」颂圣钱。又大同小异的辽代乐器纹铜镜多次见之于报道,而类似内容的辽代钱币则是首次面世,更显得殊为珍贵。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八音和鸣 辽风灿然 –辽「八音和鸣」颂圣大钱初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