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人爱音乐?云岗石窟为什么会有国内罕见的音乐窟?

2016-03-04 由 亦文亦物 发表

文/韩静

熟悉山西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三处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一处是晋中的平遥古城,一处为五台山佛国世界,而另外一处,就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

云岗很有名,它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现在成立的云岗文化研究院更是将这里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大范围的梳理,对于喜欢佛教雕刻艺术的朋友来说,如果你没来过云冈石窟,那么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今天,我们看一下云岗神秘的西域音乐窟,来探寻更多属于它的歷史知识

一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命名为「音乐窟」?

我们所说的「音乐窟」,其实是指的云岗石窟中的第十二个洞窟。

这可以说这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浓烈的一个。你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庄严和华美并存的感觉,这里是音乐的殿堂,也是舞蹈的天地。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低眉合掌,憨笑聆听;众僧人痴迷沉浸,深陷其中;乐手们呢?一边怀抱着琵琶在弹奏,一边在空中舞蹈。四处可见飞天乱舞,随处能看扬袖翻飞,这是一座音乐的殿堂,这是一处方外的桃源,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根据统计,仅仅12窟里面,就出现了大小乐器17个种类,总数达48件之多。这些乐器有着不同的名字,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等,不一而足。

二 下面逐一介绍下这些乐器

吹指:我国古代特有,《古今图书集中-乐律典》中有过记载。据说,歷史上只有一个叫魏安民的人擅长吹奏这种技艺,他将拇指放在口中,吹出的声音雄浑而豪野;如果换成小拇指,又变得清脆而甜美。

齐鼓:击奏膜名乐器,它的名字原意是「脐」,就是因为鼓比较像这个物体而命名,是一个细长的样子,一头大一头小。《文献通考·乐九》说它:

齐鼓,状如漆桶,一头差大,设脐于鼓面,如麝脐然。西凉、高丽之器也。

排箫:汉族乐器,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西周初期的骨排箫。通俗来说,就是把各种同材质的音管粘在一排上,成为整体,里面用蜂蜡或者软木塞堵住,吹奏就有了气流和声音。

琵琶:弹拨乐器,早在秦代就出现。原来的意思是两块玉相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

横笛: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长安的一种乐器,算是外来物种;唐朝时叫做横吹。

五弦:目前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流传,还遥想的到当年风貌: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筚篥(bili):最早是龟兹牧人的乐器,也是通过羊骨、牛角之类后来改用竹子的乐器。在汉魏时期传入中原,唐代盛行,多流行古代的军中。

箜篌(konghou):汉民族传统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乐器。据说,这是古代波斯(伊朗)传入我国的一种乐器。

腰鼓: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古老乐器,主要是黄土高原一带流行,又称为「路鼓」和「场地鼓」。过去的诸多节庆中和庙会中,大量出现。

法螺:就是一种大海螺,上面雕刻佛像等,一般用于作法时候充当法器使用。

三 这些异域法器 为何会传到中国来?

我们今天讨论丝绸之路的范围,往往东端也就是到西安或者洛阳。当然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端到底是哪个城市其实一直在变化。

它往往是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比如,长安就是西汉和隋唐的京城,所以丝绸之路是到它为止;而洛阳曾经是东汉和北魏后期的都城,所以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

但是歷史流传,这个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北魏时期的丝路东端就是大同,也就是平城;东西魏的东端又变成了长安和邺城。

特别是晋阳,由于是北魏末期的重镇,又是北齐的别都,所以也属于丝路东端,出土的虞弘墓葬石棺中众多的波斯元素就证明了这一点。

歷史记载,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大同),就有很多的中亚人前来投奔,最著名的一位是安同,他的祖先安世高,是早在汉代就以安息王侍子入洛的。他的父亲安屈,曾经在慕容暐帐下任殿中郎将。

明元帝拓跋嗣时,西域诸国来朝觐的特别多,典籍记载:

泰常四年(419)四月,「享东庙,远番助祭者数百国

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延年间(公元435-440年),就有明确记载柔然、车师、焉耆、、鄯善、粟特等国觐见。

那么,这么多的国家和北魏交流,大同也就自然有了相当多的外国人居住,他们也就带来了西域独有的乐器,这些乐器得以在1500年前被开凿石窟的匠师吸收,刻画到了巨石之上。

四 为什么乐器大量出现在石窟中 典籍却记载很少?

在宗教里面,音乐的用途其实非常广泛。《大智度论》就说过:

菩萨欲凈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

佛教音乐的兴起就是「梵呗」,这是起源于佛陀时代的传统;极乐世界中也有大量关于乐土中天乐齐鸣的描述,北魏振兴佛教,擅长使用音乐为工具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如此,《魏书》等歷史文献中,虽然写到了北魏的音乐,却基本没写乐器,为什么呢?《魏书》的作者是魏收(公元507-572年),一位北齐人。他本人是个音乐爱好者,在记述汉魏和两晋的乐府情况时,也保留了大量的篇章,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乐器基本都没有入选,难道是不够格吗?这是最大的可能。

也就是说,北魏想要在自己特别薄弱的音乐体系这块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却没有完全照搬西域各国传来的音乐;云岗乐器虽多,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被北魏的宫廷音乐体系所重视,所以也就自然没有过于详尽的记载传世(韩静)。【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史】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inform us that it will be

deleted immediatel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環球樂器博览网 » 北魏人爱音乐?云岗石窟为什么会有国内罕见的音乐窟?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